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_第1頁
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_第2頁
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_第3頁
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_第4頁
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第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基本形式。狹義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

第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教育心理學的定義關于教育心理學的定義大體上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過程中的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育心理學是有關學校情景中學與教的心理規律探索的學科。第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教育心理學的定義教育心理學定義為“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具體而言,教育心理學旨在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如學習的實質、動機、過程與條件等,以及根據這些理解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學習資源的利用、學習活動的安排、師生互動過程的設計與學習過程的管理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第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教育心理學的含義第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學與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現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領域中的心理現象;第二,在學校學與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動的主體、行為的承擔者,是教育心理學研究關注的焦點;第三,要密切結合教育過程來探討、揭示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學與教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分割的方面。無論是學習中的心理活動還是教學中的心理活動都是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發展并表現出來的,離開了教育過程就無從研究和無法理解它。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心理學不同與教育學,它不研究教育過程本身,而是著重研究在教育過程中學習與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學問題;第四,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律,而不僅僅是對學與教中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第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教育心理學自創建以來,其研究內容不斷發生變化,并隨著學科自身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逐步明確。教育心理學從20世紀初誕生到20世紀50年代,受教育心理學的奠基者桑代克的影響,西方教育心理學把研究人類在受教育前后的本性及其變化、個性差異的形成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與此有關的內容都被吸收進來。如20年代后期的心理測驗、30年代的學科心理學、40年代的人格社會適應、50年代的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信息論以及60年代的認知心理學等都被教育心理學所吸收,使當時教育心理學在內容大大擴充的同時也使其內容龐雜而缺乏獨立性。60年代以后情況才有了較大的變化。第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學習與教學的要素學習與教學的過程第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為什么呢?

教學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學必須在了解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第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當前國內外教育心理學體系中除重視學習心理外,對品德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能力與個別差異和教育社會心理等內容也日漸重視。此外,近兩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開始出現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第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總論(第一章)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發展概括及對教育實踐的作用等。學生與學習心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主要包括中學生的認知、個性與社會化等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學習的基本理論;學習的動機;學習的遷移;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學習策略的掌握;問題的解決與創造性;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和改變;心理健康等。教學與教師心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與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管理心理、教學測量與評價、教師心理等內容。第1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教育心理學的作用教育心理學能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教育心理學能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教育心理學能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第1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三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一、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簡況(一)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從1896年開始,對動物的心理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繼而對人類的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于用準確的、精密的、數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的問題。他總結了美國機能主義的研究成果,總結了20年來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探索,根據他自己對學習的實驗研究,與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第1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1913-1914年,桑代克將他的學說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綱》,桑代克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他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論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組成,并探討了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論述了動物和人類學習的規律,是其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核心;第三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在此后的30年里,美國的同類著作幾乎都師承了這一體系。第1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特點:這一時期的著作內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解釋實際的教育問題,主要是一些有關學習理論的材料。第1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學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因為,心理學在這一時期發展迅猛,學派林立。)主要特點是廣泛吸取心理學各分支學科與教育有關的內容,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如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容。第1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從20年代起,對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個學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聯結理論、斯金納(B.F.Skinner,1904—)的操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還有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號學習理論以及皮亞杰(J.Pinget,1896—1980)的認知建構與發展理論等。這些理論以及學派之爭,對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起了促進作用。30年代以后,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信息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第1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以學習心理為主第1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出現了某些新的變化和趨勢。集中表現為:一是內容日趨集中,大都是圍繞有效的教與學而組織的。盡管不同的教科書對如何教或如何學的問題各有側重,但有幾個方面的研究為大多數人所公認,如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和教師心理等,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同時,各理論流派之間的分歧日趨縮小,相互之間吸收著對方的合理內容,學派界限趨于模糊。二是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第1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將教學心理納入內容體系,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基本學科體系。第1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四)完善時期(20世紀80東代以后)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容越來越豐富。隨著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深刻影響,人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及其條件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如從認知層面研究問題解決過程、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來越注重為教學實踐服務,發展了許多有效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等。第2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教育心理學思想在我國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學觀點,但把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而加以專門研究,卻是20世紀初的事。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2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一階段自20世紀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時期主要是譯介國外的教育心理學。我國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岳澤,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此后,潘菽(1935年)、陳選善(1938年)、肖孝嶸(1940年)等編著了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對學科心理,教育與心理測量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為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做了不少工作。但當時研究問題的方法與觀點,大都模仿西方,很少創見,沒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因此,建國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第2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二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建國初期,主要是學習和介紹蘇聯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并試圖以馬列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對以前的教育心理學加以改造,以確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結合當時的教育改革,對兒童入學年齡問題、學科教學改革問題、品德和勞動教育中的心理學問題做了一些實驗研究。1958年一度興起的“批判心理學資產階級方向”的運動,幾乎使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瀕臨夭折。1962年由中國心理學會召開了教育心理學專業會議,成立了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又重新得到發展,研究范圍也有所擴大,包括學習心理、德育心理、學科心理、個別差異、學習階段的劃分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等諸方面。1963年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討論稿內部印行使用,各師范院校教育系也相繼重開教育心理學課程。但從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十年動亂的沖擊,使整個心理學,包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第2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三個階段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70年代后期,也就是粉碎“四人幫”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究課題逐漸展開。對學習心理問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教育與發展問題,品德心理學問題,教育與心理測量,教師心理以及教育社會心理學問題等方面都著手進行探討。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該書反映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界的一般觀點和我國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潘菽主編的教材外,此后還相繼出版了一些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譯著、專著和教材,教育心理學空前繁榮。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們正在不斷地吸收國外先進的科研成果,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第2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二章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第一節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一、心理發展的含義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第2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心理的發展的四個基本特征: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第2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連續性與階段性第2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2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心理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a代表發展是連續的累進,b為波浪式向前的曲線,代表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第2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身體發展的非勻速性

兒童身體發展并不是隨年齡增長而等速增加。如前所述,發展過程有快速期也有相對平穩期。從出生到成熟的整個過程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0~2歲是快速發展階段;2~1l歲、12歲是平緩發展階段;11~13歲(女),13~15歲(男)是急速發展階段;15歲、16歲~成熟是緩慢發展階段。

第3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身體發展的非勻速性第3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身體發展

的規律頭尾原則:兒童身體的發展嚴格地遵循著頭—頸—軀干—下肢的次序進行。近遠原則:發展由身體中部開始,向邊緣延伸。頭和軀干比四肢先發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腳趾先發育。第3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各生理系統發育的不平衡現象

不同的生理系統的發育各有不同的模式,遵循著不同的規律。①神經系統在出生后的頭幾年發育較快,到幼兒末期接近成人水平,此后發展速度趨于平緩。②淋巴系統在l0歲以前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發展量達到成人時期的200%,10歲以后發展量迅速下降到成熟期的水平。③生殖系統中的生殖器官在l0歲以前基本上沒有發育,10歲、11歲以后迅速發育成熟。④一般的生理系統,如肌肉、骨骼、呼吸、消化系統的發育過程有兩個快速期和一個緩慢期。4歲以前是第一個快速期,發展迅速;5~10歲左右處于相對緩慢發展期;從l0歲~11歲開始到成熟階段又進入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快速期。第3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各生理系統發育的不平衡現象第3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心理發展是否有關鍵期,即是否存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有機體最容易學習某種行為反應?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最早源于動物心理學家勞倫茲(Lorenz,K)對動物印刻(imprinting)行為的研究。第3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3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印刻反應第3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人們把動物研究的結果應用到早期個體心理發展身上,就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關鍵期問題,認為個體行為的發展有階段性,有些行為是在發育的某一個時期在適當的環境刺激下才會出現,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就永遠不會產生。這個時期就稱為該種行為發展的關鍵期。例如,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等。第3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蒙臺梭利的觀點感覺敏感期(0-5歲)2-2.5歲最明顯秩序敏感期(1/1.5-4)語言敏感期(8星期-8歲左右)動作敏感期(0-6歲)第3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心理發展關鍵期的教育啟示抓住關鍵期及時進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認為兒童過了某個年齡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第4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心理發展的階段劃分我國心理學家通常按照個體在一段時期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即: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后)。第4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青少年發展的階段特征少年期

半成熟半幼稚;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既自覺又幼稚;抽象思維為主,但仍需要具體形象支持;思維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但仍很片面和主觀;有了道德認知能力,但自控力不強,容易出現自相矛盾現象。青年初期

出現了辨證思維,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有了深刻發展。能客觀全面看待自我,且明確表現自我。第4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意義(一)學習準備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生理機能、智力、情趣、社會性、學習策略、知識基礎這六個方面。第4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關鍵期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第4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第4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曾先后當選為瑞士心理學會等多個學術團體的主席,還長期擔任設在日內瓦的國際教育局長(1929-1967)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之職。他還是多家心理學刊物的編委,1955年在日內瓦創立“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并任主任,直至去世。他曾經被多所著名大學授予名譽學位并獲多種學科獎。196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他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西方心理學家。他所提出的發生認識論不僅是日內瓦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新發展。他開辟了新的心理學研究途徑,為西方心理學發展和教育改革有重要影響。JeanPiaget:皮亞杰第4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1.智力的本質智力是有機體適應周圍環境的基本生命機能兒童的智力起源于他們的動作或行為。智力的發展是認知失衡引起有機體主動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的結果。第4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認知失衡即兒童已有的認知模式與環境之間的不平衡狀態,它會促使兒童進行心理調適,借以解決內部心理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失衡狀態,以重新恢復認知平衡。認知平衡即已有的認知模式與環境之間產生一種平衡和諧的關系。第4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一是兒童滿足于現有的認知圖式,處于暫時的平衡階段;二是兒童意識到已有的認知圖式存在不足,因此產生不滿足感,平衡狀態于是被打破,處于不平衡階段;三是兒童克服既有認知圖式的不足,發展起一種更有效也更成熟的新的認知圖式,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狀態。皮亞杰認為完成任何一次平衡包含著三個階段,第4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因此,兒童的認知就是通過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環的過程,平衡調節的機制促進更復雜的思維水平和知識水平的發展,即促進智力的發展。第5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2.認知結構及其獲得認知結構(圖式):指的是思維或行為動作的一種組織化的模式,個體通過建構這樣的模式去解釋與自己相關的經驗。三種認知結構(圖式):動作圖式或感知運動圖式、符號圖式以及運算圖式。

第5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種認知結構的圖式名稱概念理解特征表現舉例動作圖式(感知運動圖式)動作圖式是較早出現的一種組織化的行為模式,兒童通過它,對外部客體或內部經驗進行表征或做出反應。對事物和事件得理解僅局限于可以通過外顯行為進行表征的方面皮球就是滾來滾去或能蹦蹦跳跳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有正規名稱的圓形玩具。符號圖式是經驗在頭腦里以心理符號(表象或語言符號)的方式被表征兒童可以在沒有直接操作的前提下去解決問題或思考。杰奎琳的事后學會動作故事運算圖式(7歲以后)指兒童為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所進行的內部心理活動,表現為對思維對象的內部操作。7歲的兒童不會認為展開的橡皮泥比球形的要多第5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兒童是如何建構他們的認知圖式?皮亞杰認為,所有對圖式形成的各種理解,都是由“組織”和“適應”這兩種與生俱來得心理過程來完成的。組織:是一種加工過程,兒童通過它把已有圖式組織成新的更為復雜的智慧結構。適應:則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同化:是利用已有圖式解釋新經驗的過程,順應:是通過改變已有圖式來理解新刺激的過程。皮亞杰認為,同化和順應的共同作用促進了認知的發展,進而形成更為完整的認知結構,以達到個體圖式與經驗之間的平衡。第5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皮亞杰理論中的關鍵概念概念定義例子個人圖式和經驗之間的和諧只見過鳥的兒童會認為所有會飛的東西都是鳥平衡同化利用已有圖式解釋新經驗的過程兒童把天空中的飛機也叫做小鳥順應通過改變已有圖式來理解新刺激的過程。當兒童意識到這種新鳥沒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時,內心就會體驗到沖突,或不平衡,于是給它起一個新的名字(或詢問:“這是什么?”)從而在已有的“會飛的東西”圖式中,將飛機這個新的類型加入到自己的原有的圖式中,進而改變了已有的圖示組織重組已有圖式,把已有圖式組織成新的更為復雜的智慧結構組成包含一個上位概念(飛行物體)和兩個下位概念(鳥和飛機)的有層次的圖示開始結束第5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5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主要憑感知運動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協調并適應外界環境,其智力活動處于感知運動水平。第5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的主要特征(1).兒童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感覺與動作的分化;(2).智力活動以感知和運動反射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動依賴于眼前的人和事物,當這些人和事物不在眼前時,不能應用心里表象從事智力活動。(3).延遲模仿與客體恒存性是嬰兒認知發展過程完成的標志第5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感知運動階段(0-2歲)的六個亞階段階段年齡階段特點反射活動階段0~1個月練習先天的反射活動,并對新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e.g.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等初級循環反應階段1~4個月出現簡單的重復行為,自己能做出和控制某些反應。e.g.當嬰兒的手偶然碰到自己的嘴時,就可能吸吮自己的手,一旦有了這種經驗,嬰兒就可能重復這個動作

二級循環反應階段4~8個月嬰兒的行為開始轉向外部客體,并能通過操作外部客體而給自己帶來樂趣;開始有了簡單的意向行為能力。e.g.嬰兒用手揮舞搖棒,使其發出聲響。二級循環之間的協調8~12個月動作和客體開始分離,為達到目的能協調兩種或兩種以上動作,是一種真正有計劃的反應。e.g.拿開布,找到布下面的娃娃。第三級循環反應階段12~18個月開始積極地作用于客體,并有目的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新辦法。e.g玩具放在床單的另一頭兒童摸不著的地方,他偶然拉動了床單發現床單運動和玩具的關系,繼續拉動床單,直到拿到玩具。

圖式內化階段18~24個月能用簡單的符號行為進行心理操作,對如何解決問題表現出一定的“洞察力”e.g兒童只要通過觀察就可發現用竹竿可拿到高處的物體,而無需從嘗試中發覺這個道理。第5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嬰兒最初分不清自我與客體,不了解客體可以獨立于自我而客觀存在。直到一周歲左右,兒童才會表現出將眼前消失的物體仍然視為存在,這就是皮亞杰所謂的兒童建立了“客體永久性”。第5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嬰兒最初的動作都沒有目的。在嬰兒的動作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逐漸產生了動作與由動作造成的對客體影響的結果這兩者之間的分化,這意味著因果認識的產生。第6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2)前運算階段(2~6歲、7歲)

這個時期開始,兒童具有表象思維,有運用符號的能力,其智力活動處于表象水平。第6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前運算階段(2~7歲)

的主要特征(一)以表象思維為主(關鍵特征):兒童能利用實際生活中獲得的表象進行思維,可以用詞、想象力和圖畫來建構世界。(二)思維的相對具體性:兒童既不能認識同一類客體中的不同個體,也不能認識不同個體變化中的同一性。如看到別人有一頂與他一模一樣的帽子,他就一定說“這帽子是我的”;他在家里看到一輪明月,在街上看到云霧半遮得月亮,便認為天上有兩個月亮。第6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思維的不可逆性:可逆性指思維反向進行的過程。例如,把兩杯同量的水當著兒童的面倒入一個瓶身較窄的容器,然后詢問兒童兩個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階段的兒童大多數都認為不相等。皮亞杰認為,由于缺乏可逆性,這階段的兒童還不能形成“守恒”的概念。(四)思維的自我中心性:兒童還無法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只能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和描述事物。因此,他深信他人的想法與自己相同,不愿采納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他也深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即使遇到同自己觀點相矛盾的事實,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宣稱事實是錯誤的。第6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守恒實驗第6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三山實驗第6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兩個亞階段

階段年齡階段主要特征前概念階段2~4歲符號思維形式出現,兒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象征性游戲大量涌現直覺思維階段4~7歲對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其最顯著的直覺特征為基礎,而不是邏輯或推理的思維過程,兒童會進行分類、排序、確定數量等,但不知道這樣做根據什么原則第6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12歲)

這個時期兒童的認知能力能夠擺脫知覺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穩定性,達到守恒。對具體問題可以進行邏輯運算,思維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動處于獲得概念穩定性,進行邏輯思維的階段。

第6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主要特征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獲得認知操作能力以及對客觀事物和經驗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其標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即兒童認識到客體外形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兒童在這一階段的思維主要有以下特征:(1)多維思維,即能夠從多個維度對事物進行歸類;(2)思維的可逆性和轉化,即掌握物體和數的守恒;(3)去自我中心,即站在別人的觀點去看問題;(4)具體邏輯推理,即運算的順序性和傳遞性,但有時需要具體形象支撐。第6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4)形式運算階段(11歲、12歲~14歲、15歲)

這個時期兒童的思維形式能夠從具體內容中解放出來,能夠提出假設,憑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解決抽象問題。其智力活動達到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第6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后)主要特征此階段的兒童其思維不再局限于真實的或可觀察的事物,開始能夠對觀念和命題進行心理操作,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兒童在這一階段的思維特點包括:(1)假設演繹推理,即一種基于假設而進行思維的運算形式;(2)抽象思維,即命題思維,運用符號進行思維運算;(3)系統思維,即能在問題解決中,分離出所有相關的變量和這些變量的組合。第7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對各階段的總結、歸納主要特點主要成就感知運動階段(0-2歲)主要通過感知和動作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①獲得客體永久性的;①因果關系的簡單推理。前運算階段(2-7歲)符號功能的出現,使兒童能夠通過表象和言語來表征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表象符號能力;②語言符號能力。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具有了明顯的符號性和邏輯性,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克服了思維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維活動仍局限于具體的事物及日常經驗,缺乏抽象性。①守恒能力的獲得;②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化;④分類和序列。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后)思維不再局限于真實的或可觀察的事物,開始能夠對觀念和命題進行心理操作,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①假設—演繹推理能力;②歸納推理能力。第7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皮亞杰認為,兒童從出生到成人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量的累積過程,而是伴隨同化和順應不斷對認知圖式進行組織或建構的階段性發展過程。各階段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標志著一定階段的年齡特點。每個階段都是形成下一個階段的必要條件。前后兩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由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的特點第7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從邏輯地解決具體問題向邏輯地解決各類問題發展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從前邏輯思維向邏輯地解決具體問題發展從表象及感覺運動解決問題向前邏輯地解決各類問題發展從反射活動向表象及感覺運動解決問題發展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圖第73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二、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關于最近發展區第74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維果斯基

前蘇聯心理學家,“文化-歷史”理論的創始人。1917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和沙尼亞夫斯基大學歷史哲學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被譽為“心理學中的莫扎特”人的智力發展受社會文化影響:中國兒童美國兒童在數學計算能力方面的差異,中國兒童更聰明?第75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維果斯基對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

(1)認知發展發生于社會文化環境之中,社會文化影響認知發展的形式(2)兒童的許多重要認知技能是在與父母、老師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會交往中發展起來的(3)最近發展區第76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臨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第77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三節中學生的人格發展一、人格的發展人格發展階段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二、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發展第78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一、人格的發展(一)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只受過大學預課教育。曾師從于安娜·弗洛伊德。加入美國國籍后,在哈佛大學任人類發展學教授。建立了關于兒童發展的新學說。ErikErikson,1902-1994第79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1)Erikson人格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人格發展受生物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共同影響人格發展依照漸成原則(epigeneticprinciple)

自我在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第80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2)埃里克森個體心理發展八階段

第一階段: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身體舒適和安全感。第二階段: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和疑惑,體現著意志的實現,(堅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得到發展)。第三階段: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現為活動的主動性增強。第四階段: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創造力發展和掌握技能)。第81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第五階段: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亂,體驗著忠誠的實現(自我同一感能力的發展)。第六階段: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立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親愛感獲得)。第七階段:獲得生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第八階段: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惡感,體驗完成人生的使命感。第82頁,課件共97頁,創作于2023年2月Erikson的人格發展階段大致年齡階段有意義事件出生~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學會信任別人對他們基本需要的照料1~3歲自主對羞恥和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