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v.1.第一章第四節,試述以下自然科學理論的哲學理論8個也包含非歐幾何相對論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根本內容,重點是時空觀相對時空觀的科學依據2.科學技術的局限性和負面效應3.鴨兔圖實驗給你的啟示〔科學源于觀察,觀察的結果源于預設〕4、科學事實的特征4.證實和證偽〔科學理論能夠證實嗎〕鴨兔圖--是格式塔心理學上的典型例證。它說明:整體決定局部的性質,局部只有依存于整體才有意義。而在哲學上,哲學家卻以此來思考感覺與認知的關系。比方,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就借助這個圖形來說明:如果同一個對象可以被看成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那么,這就說明知覺并不是純粹的感覺。我們必須在表達知覺中注意假設干方面。對知覺的報道承受著概念,是對經歷與思想的結合。編輯摘要鴨兔圖心理學家J.賈斯特羅在他的?心理學中的事實與虛構?中畫出的一個模糊的圖形,它既可以看作是一只鴨子的頭,也可以看作是一只兔子的頭,雖然人們無法同時看出這兩者實驗發現,如果把這樣一個圖形放在一群孩子面前,孩子就會說:“這是鴨頭!〞過一會兒他又會說:“這是兔頭!〞并且會不斷在兩個圖形之間轉換。不僅面對這一圖形時,而且在許多圖形下,孩子們都會將它們看作一個具體的東西,而且會在不同時刻或情境下看作不同的東西。后來,著名童書作家艾美·羅森豪和插畫家湯姆·立頓德將這個“鴨兔圖〞改編成了一本有趣的童書——?鴨子!兔子!?〔Duck!Rabbit!〕。故事就由這兩個不同的爭辯開場,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小朋友可以學習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誰對誰錯,甚至到最后這兩個聲音也互相妥協,認為對方可能才是對的。從心理學上講,“鴨兔圖〞是格式塔心理學上的典型例證。它在說明:整體決定局部的性質,局部只有依存于整體才有意義。而在哲學上,哲學家卻以此來思考感覺與認知的關系。比方,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就借助這個圖形來說明:如果同一個對象可以被看成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那么,這就說明知覺并不是純粹的感覺。我們必須在表達知覺中注意假設干方面。對知覺的報道承受著概念,是對經歷與思想的結合。知覺不是純粹的感覺。感覺是我們被動承受的,幾乎不存在差異。在上面那個實驗中,孩子們面對的是同一幅“鴨兔圖〞,感覺到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在對承受到的感覺材料進展綜合認知的時候,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有的孩子看成了鴨子,有的孩子卻看成了兔子。也就是說,我們觀察事物的過程,同時也是給這個事物賦予意義的過程。賦予的意義的不同,事物向我們顯現的面目就會大相徑庭。著名哲學家胡塞爾也曾舉過一個類似的例子。他說,當我們在蠟像館中漫步時,我們在臺階上遇到了一個陌生女士,這是一個在一瞬間迷惑了我們的蠟像。而當我們認識到這是一個錯覺時,對女士的感知就會轉變成對女士蠟像的感知。在這里,感覺材料并沒有變,發生變化的是我們的賦予意義的方式。在觀察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總是將它看成我們所期望看到的東西。這里的期望,是以往的經歷給我們的。而經歷,并不是個人內在私有的心理狀態或過程,而是由人類文化和教育造就的。它們不是任何心理的或生理的因果聯系,而是由人類生活形式所建構的概念聯系。例如,對于同一圖形,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看出的東西也就不同。對于從未見過鴨子的人來說,他就不會將“鴨兔圖〞看作一只鴨頭圖。而且,生活形式已經根本上限定了一個人知覺的范圍和方式。一個人沒有知覺“方面〞的能力,不僅僅是因為他缺少想象力,而是因為他沒有欣賞深刻的多樣生活的文化。比方,講一個笑話或者幽默,我們中國人聽完可能會捧腹大笑,而外國人聽完可能會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在這里,外國人也許并不是聽不懂這個笑話的內容,而是因為不了解我們的文化而無法感知其中的“笑料〞。廣受歡送的科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維爾在寫到中國同西方思維的不同之處時就提到,擁有一樣年齡和教育背景的一組中國學生同一組非中國學生被安排瀏覽圖片,并在觀看后被問到看到了些什么。中國學生根本上將圖片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而非中國學生那么指出了圖片中的某些特定局部。由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學生傾向于在全局中對待事物,而非中國學生那么更關注他們所感興趣的畫面中的特定事物。科學觀察應遵循那些原那么:〔1〕客觀性原那么。所謂客觀性原那么就是要求觀察者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實反映觀察對象,絕不能搞主觀虛構。〔2〕全面性原那么。所謂全面性原那么就是盡可能的從多方面觀察自然事物,把握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關系。〔3〕典型性原那么。所謂典型性原那么,就是盡可能選擇那些能夠表達一類事物的共性和本質,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進展觀察,使觀察易于進展,是結果具有普遍意義。2.“有人說科學認識始于問題,有人說科學認識起源于觀察〞,試評述這兩種說法。答:“有人說科學始于觀察〞:這是傳統的歸納主義科學方法論,它們認為,科學研究是從觀察和搜集材料開場的,然后經過歸納上升為理論。這種模式與現代科學開展的實際過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質疑和批評。“有人說科學始于問題〞:這是歷史主義的方法論觀點。西方科學哲學家、證偽主義者波普爾明確指出:科學研究始于問題而不是始于觀察。他把科學看成一個不斷提出問題的進步過程,從簡單問題到深刻問題,從舊問題解決到新問題提出的過程。這是正確的。科學始于問題,對問題提出大膽的猜測性解決方案,各種假說和理論在競爭中承受批判并且遭到證偽,產生新困難,新困難導致新問題。從廣泛的意義上說,“科學技術研究活動始于問題〞中的“問題〞既包括科學問題,也可包括簡單問題。堅持“科學技術研究活動起始于問題〞的理由是:〔1〕從科學理論開展的總體過程看,只有發現了原有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人們才會去修正、補充它,或者著手建立新理論;〔2〕從科學技術研究的具體進程看,人們總是以問題為框架有選擇地搜集事實材料,與問題無關的材料那么不在科學技術認識主體中引起信息效應;〔3〕從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特點來看,科學技術研究是創造性的探索活動,是要解決尚未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因為有問題,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學技術研究活動4、科學事實的特征1〕陳述性。是指同語言的不可分割性。科學事實同語言密切聯系,是附加了語言外殼的客觀事實。2〕個別性。科學事實應該是個別存在的陳述。科學事實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現象而不是本質,是個別而不是一般。3〕真實性。科學事實是一種觀察陳述,但并不是一切觀察陳述都是科學事實。只有為經歷或實踐所檢驗過的正確反映客觀事實的觀察陳述,才稱得上是科學事實。4〕可重復性。科學事實的可重復性是指對于同一科學事實,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和條件下,可獲得同樣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被公認為科學事實,不失其科學事實的品格科學事實是一種解釋這個命題確認了科學事實是事實性與解釋性的辨證統一事實性表征著科學事實的價值和地位解釋性那么蘊含著科學事實的可能性條件它開展了科學事實的理論滲透說并能對人們理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科學哲學與哲學解釋學的關系產生積極的意義科學事實具有解釋性編輯科學事實具有解釋性解釋性提醒了科學事實的可能性條件這是我們不是從抽象的人的哲學前提而是從現實中的具體的人的科學哲學前提出發理解科學事實應該得到的結論馬克思曾說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的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6]邏輯實證主義理解科學事實的抽象的人的哲學前提在馬克思的實踐觀念中失去了合法性科學哲學中出現了從人的現實性有限性以及隨人的歷史性而來的前理解領會和解釋科學事實的生存論轉向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具體指出把某某東西作為某某東西加以解釋這在本質上是通過先行具有先行視見與先行掌握來起作用的解釋從來不是對先行給定的東西所作的無前提的把握[7]一切理解與解釋都開場于由解釋者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視見構成的前理解它不僅包含各種可用語言表達的由各種信念規那么和目標組成的理論預設而且包括非語句的實驗技能和儀器要素等實踐背景作為主體的本質精神力量前理解與實驗儀器等物質工具一起構成了科學活動的可能性條件西方科學哲學中邏輯主義的科學事實中性說一個重要的哲學前提就是對現實的科學活動主體即人的問題的無視與此相反科學歷史主義卻過分強調了科學主體在科學活動中的建構作用將科學事實的生成視為一個純粹的語言問題一個純粹的語言游戲馬克思說但凡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8]當我們從實踐的觀念出發來對待科學事實客觀實在為科學事實的生成提供了客觀的可能性空間而主體的理論前見價值取向實踐背景那么是形成現實的認識過程生成科學事實的一個主體條件從這種意義上說科學事實作為感性層次上對客觀實在的認識客觀對象是其事實性的根據而人的認識的歷史性語言性那么是其解釋性的來源5明確科學事實具有解釋性的意義編輯因此科學事實是一種解釋這是從科學的實際開展中浮現出來的科學事實觀也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念合理解釋的科學事實觀它對于深化人們對科學事實的理解對于科學哲學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1科學事實的解釋性與事實性的辨證統一能夠合理解釋科學事實的開展變化在科學事實是一種解釋的命題中解釋性意謂著科學事實的意義與指稱對于概念框架的依賴性而事實性那么決定和表征了科學事實的客觀性和不變性這種客觀性和不變性表征著客觀的因素客體的因素顯示著自然界的力量我們不能同意當代建構主義者所堅持的科學是弱決定的綱領在它們看來經歷世界或自然界的作用在實驗室和事實證據方面實在太微弱了科學家有足夠的自由以不同的方式構造科學知識因此不是自然存在決定科學理論的內容而是從事科學活動的科學家的行為決定了自然界是什么[2]P48這種綱領在科學事實上就表現為對科學事實事實性的否認將科學史中一再出現的科學事實意義與指稱的變化歸結為科學事實的消失確實科學史上常常出現某些導致發現和確定科學事實的理論和概念體系被否認從而引起科學事實指稱與意義發生變化的情況如空氣助燃的事實在燃素說向氧化學說的變化中其指稱由燃素轉變為氧地心說開展到日心說太陽東升西落這一事實的指稱和意義由太陽圍繞地球轉變為地球圍繞太陽轉在當代物理學革命中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事實指稱由一顆新的行星火神星變為一種廣義相對論效應電磁波的指稱從以太向光的轉變等等但是這些反映科學事實的意義與指稱隨解釋框架的變化而變化的事實不僅不能說明科學事實的消失恰恰相反它們明確反映了科學事實的相對獨立性和不變性恩格斯曾分析了有關電流的科學事實在接觸說向化學說轉變中的變化他說事實終歸是事實盡管我們對于它的觀念是錯誤的如果說我們已經拋棄了陳舊的接觸說那么這種理論要加以解釋的那些確定的事實仍然存在[9]科學事實就是這樣在解釋框架和解釋語言的變化中從外表指稱深入到深層指稱在新的解釋中到達事實性與解釋性的新的統一這是科學事實進步的根本形式2科學事實是一種解釋是對觀察滲透理論命題的深化觀察滲透理論是科學歷史主義的一個根本命題它從科學的現實過程動搖了邏輯實證主義科學觀的理論根底漢森提出這一命題用于表達對X的觀察是由關于X的先行知識構成的的思想但假設像他論證這一命題時那樣將之僅適于將同一幅畫看作少女或老嫗或者刻卜勒和第谷在黎明的東方是否看見了一樣的事物這樣的情況那么是一種簡單化筆者認為要完整地理解觀察滲透理論的命題需要從哲學科學和日常觀察三個層次入手日常觀察即漢森考察的看它重點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視角轉換中的意義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滲透理論是一個關于科學的概念框架的變換問題而哲學層面考察的那么是主體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視見等精神的本質力量對于現實的認識活動的條件性很顯然科學事實作為科學觀察的結果我們在確認科學事實的事實性的同時強調其解釋性提出科學事實是一種解釋訴諸的正是上面后兩方面的內容它不僅從科學活動方面表征了觀察及其結果滲透理論的事實而且從哲學本體論上從人的歷史性的哲學前提表達和論證了現實主體的先行狀態是科學觀察科學事實的可能性條件的觀念它不僅描述了科學事實的生成而且在事實性與解釋性的統一中闡發了科學事實的辨證開展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科學事實是一種解釋深化了觀察滲透理論的命題3可以幫助我們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科學哲學與哲學解釋學的關系在當代科學哲學與哲學解釋學的關系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波普爾在20世紀60年代末發表了關于客觀精神的理論的著名講演他以自己的三個世界理論為本體論提出了一種立足于世界3的批判重建的理解理論庫恩在晚期對自己的科學哲學理論進展了解釋學的解讀認為自己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本質上是一種解釋學在歐洲大陸哲學與英美分析哲學的對話中產生了一些專門從哲學解釋學的角度研究科學哲學理解科學的哲學家如PA希蘭(Heelan)RP克里斯(Crease)JJ科克爾曼斯(JosephJKokelmans)伯恩斯坦等等明確科學事實的解釋性可以使我們將科學事實看作解釋學意義的文本在理解和解釋科學事實的辨證運動中進而領會科學哲學與哲學解釋學的對話所謂文本就是任何由書寫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利科在其文本解釋學中提出了文本的四個條件即意義的固化與作者意圖的別離屢次可讀的開放性以及多層指稱的可能性我們認為科學事實的事實性與解釋性的辨證統一本質上已經蘊含著科學事實作為文本所具有的屬性與意義1科學事實意義的固化科學事實的描述一般是以實驗報告或者論文的形式公開的因而它具有書寫文本所具有的屬性從形式上說科學事實的言語既有描述實驗儀器及由實驗儀器組成的實驗裝置的自然語言也有記錄實驗結果的數學的和學科的符號語言還有將實驗的記錄結果與實在事物聯系起來以及獲得實驗結果所需的理論推導這些言語組成一個符合邏輯的構造統一體共同蘊含著某個科學事實2與作者主觀意圖的別離在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事實觀中科學事實與其陳述者主觀意圖的別離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在邏輯實證主義者看來也正是因為二者處于涇渭清楚的狀態科學事實才成其為科學事實而在科學的歷史主義和建構主義看來科學事實與其提出者的主觀意圖不可別離正如我們上面的分析所說明的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科學事實離不開理論闡述和解釋科學事實的事實性就寓于理論解釋之中這種理論解釋盡管反映和暗含著提出者的意向和理論觀點但在以書面形式固定后它就脫離了作者的意向而成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實體如論文作者描述的實驗結果記錄數據分析中介理論等等都包含在其意欲闡述觀察事實的文本構造中在意向性的閱讀中人們從新的視域以新的概念框架來理解蘊含觀察事實的文本展開蘊含在文本構造中的事實世界科學事實并不以提出者的解釋的錯誤而失去事實性在閱讀中在新概念框架的解釋中科學事實被賦予新的含義和意謂而獲得新的生命因而3科學事實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而且就是在事實世界的封閉與開放的運動中展開其生命的4科學事實的多重指稱在科學事實的開放性閱讀中閱讀者的理論視域影響和決定著科學事實的指謂科學事實的辨證開展就是要超越科學事實的外表指稱涉獵深層指稱對象所投影的客觀世界這正如利科說的文本不是沒有指稱的閱讀的任務作為解釋將會準確地實現其指稱總之科學事實可以看作解釋學意義的文本它從科學的經歷根底反映了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并不是像狄爾泰等人認為的那樣直接對立這一點對于適用哲學解釋學理解自然科學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4.證實和證偽“證偽〞與“證實〞dqu2008-12-1302:56:50〔科技人員給科技人員的普及文,講的是科學哲學界50年前的舊話。〕幾年前,曾為破除波普爾迷信,掄著大刀斧頭論戰數月,熱勁兒過了后拍拍屁股走人,留下尸橫遍野的戰場也沒清掃。前幾天轟轟烈烈了一場“外行人給外行人講TLP〞,突然就想起從前還有那么一檔子“外行人給外行人講證偽說〞,于是跑回去把滿地的兵器拾掇了一下搬過來。波普爾的證偽理論自產生就在科學界非常流行,一直至今。我所認識的科技人,十之有九都對之堅信不疑,以至很多人在順嘴說了“證實〞之后,還要糾成“證偽〞,這其中也包括十年前的我。說波普爾是最受科學家歡送的哲學家,大概不過分。這一來是因為波普爾的行文清晰,通俗易懂,談論的又是科學家們熟悉和歡喜的對象;二來也恐怕是因為他把科學捧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滿足了科學家們隱秘的內心感受〔虛榮也好,信仰也好〕。〔一〕科學理論真的可證偽嗎?波普爾的理論認為,所謂科學“證實〞是不存在的,因為解釋者總可以挑選事實來湊合已有的理論,使之看起來好似被“證實〞了。但是“證偽〞就不一樣了,在波普爾提出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中,理論必須提出可被實驗檢驗的猜測,該猜測經過實驗檢驗,通過結果是否符合預測來判斷理論是否被證偽。科學理論必須具有可證偽性,否那么就不是科學。波普爾這套理論的產生,激發的原動力主要是為了攻擊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學說,將其與以現代物理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劃一條絕對的界限。在波普爾的闡述里,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學說正是不能提出可供實驗檢測的假設,從而被歸為“偽科學〞。波普爾的理論還有一些潛臺詞,即科學的標準〔在他,這就是可證偽性這個標準〕是衡量世間知識的最高標準。證偽理論與“科學發現的邏輯〞乍看起來很通順。但是問題細考起來,卻要復雜一點。波普爾理論的關鍵處是:理論必須提出假設,假設必須可由實驗檢驗。但是實驗檢驗之后又如何呢?如果有一個理論的預言不幸與試驗現象不符,是否說明這個理論就被證偽了呢?〔波普爾在這里的答復就想當然了,他沒有料到這會成為一個問題。〕正如原那么上總可以挑選事實來附和理論而完成對理論的“證實〞,在進展“證偽〞檢驗的時候,當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不符,原那么上我們也總可以假想出一些實驗中可能存在的未知的附加條件,使得實驗本身不完備,從而挽救理論。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第一定律說,〔慣性系中〕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事實上慣性系的要求是一個附加條件,此處暫且按下不表〕。但是如果實驗者在未知力場中實驗,就會發現這個物體在似乎不受外力的條件下竟然也加速運動,那么牛頓第一定律難道就是被證偽了嗎?有人也許會說,這樣的實驗不完備,所以實驗結果不能成立。人們可以可以在各種不同的地方作同樣的實驗,就會發現多數情況下,牛頓第一定律成立,那樣人們就會知道在那些第一定律不成立的實驗中,可能有些有附加條件。但是如果這個附加條件沒有被找到,怎么判斷是牛頓定律失敗,還是定律成立而有時候有附加條件呢?按實驗與理論預測符合的次數占總實驗次數的比例么?到底是50%的成功比例還是90%的成功比例還是99.9%的成功比例算數呢?在不同專業里這個比例還挺不一樣的。天體物理里,一個被普遍承受的理論,其預測與觀測結果的符合經常達不到90%的比例,有時候就是50%的比例而已。而凝聚態物理里經常就需要90%以上甚至99.9%以上的比例,有時候甚至一個反例就推翻理論,而不是被解釋成有附加條件。附加條件可以是些什么呢?比方說自旋態〔這個也可以算是當年挽救量子理論的一個附加條件,只不過后來成為量子理論的一局部〕。比方說慣性系非慣性系,簡單點的,比方說力場。牛頓時代的人們不知道很多力的形式,比方強作用弱作用,而牛頓前時代的人甚至不知道萬有引力。試想在萬有引力出爐之前,假設就有人做了卡文迪許實驗,又該如何解釋“物體在不受外力時靜止或勻速運動〞?〔看起來未受到外力的球確實是偏轉了〕。是否很有可能扯到慣性系的問題上去?是否甚至有可能推翻牛頓第一定律?但是否也有可能有人提出假設:第一定律仍成立但有個未知力場?即便今天,很可能仍然有一些力的形式還沒被我們發現,我們怎能肯定地球、或人類目前所到達的空間、或在某種距離與尺度之下,物體不是處于某種未知力場之中呢?當我們發現某個理論與實驗結果不符時,我們永遠可以附加一些解釋,來挽救理論,使它仍然成立。原那么上,這種附加條件可以是無限的。牛頓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既沒有被證實也并沒有被證偽,〔波普爾對“證實〞的反駁是成立的〕。而且由于總有沒被觀測到的現象,總有未被檢驗的未知的條件,牛頓理論從邏輯上根本就不可能被證偽。上述這些情況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類似的事正發生在我們現有的理論框架中。我們不僅還有很多尚未觀測到的現象,而且在現象中也有不少不能得到解釋。現有的理論出現問題,我們往往就創造一個附加條件〔比方電子自旋態或慣性系〕,如果這個附加條件選取得好,往往就成為理論的一局部,使得被完善的理論可以和更多的實驗結果相符。有時候實在創造不出附加條件,就只好說:可能有某些未知的附加條件,使得實驗結果出現偏差,〔這種詞句在科學論文中屢見不鮮〕。問題的關鍵點在于,當一個理論預測和一個實驗結果發生矛盾時,我們總要進展一種取舍。或者保存理論而為觀測找問題,或者相信觀測而推翻理論。在這二者中的選擇不是一種純粹邏輯的選擇,而是依賴于其它因素,如其它理論或其它實驗結果的支持或反對,有時甚至是依賴于一種審美價值判斷。且觀測本身與理論之間存在著一種復雜的邏輯依賴,即便是其它實驗結果對現有結果支持,那些其它的實驗仍然是依賴于其它理論的。所以我們就走進了一個循環套。我們可以說科學尋找一種自恰的描述世界的方式。但是沒有任何一種證據能說明,能夠到達這種自恰的理論構架是唯一的。而事實上是,我們的理論還還從來沒有到達過完全自恰。采用實驗手段來驗證自己的猜測的研究比比皆是,且遠早于波普爾的出生,并沒有人“運用〞波普爾的理論進展猜測與驗證。科研工作者根本就不是在進展任何“證偽〞的活動,而只是在不相容的理論與實驗結果之間進展取舍而已。事實上,在真正的科學研究中,當實驗結果與理論不符時,用附加條件解釋的情況要比推翻理論的情況多得多了去。有很多時候甚至當這附加條件找不到時,實驗者也在文章中寫:可能是由某種未知條件導致。這很可理解,由于與現有理論關聯的其它理論和實驗織成一X大網,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很難在單一實驗結果之上重建一個全新的大廈,倘假設如此就是科學革命,這樣的革命是不多的。波普爾認為牛頓力學的預言與微觀世界實驗結果中不符便是牛頓力學被證偽,但事實上,我們總可以通過加附加條件,(哪怕一時編造不出好的附加條件,也總可以說是某種未知的附加條件),來使得牛頓力學在微觀世界中適用。只不過在二十世紀初,實驗物理學的大浪沖來,眾多的實驗結果全部無法與牛頓力學預測相適應,倘假設要去加附加條件,會變得極度繁瑣,〔這樣去做的人并非沒有,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都是其中分子〕,整個物理學就失去了那種統一性、那種美感。玻爾等科學家們才做出那樣絕然的選擇。普朗克死前曾經長嘆:“掃羅變成保羅的例子是罕見的,更多的情形是,老一代逐漸死光,新一代就在新的概念中成長起來。〞這其實正表達了庫恩所提出的科學革命的“范式轉換〞,范式的轉換是靠一種綜合取舍,而不是靠“證偽〞完成的。那么取舍的依據都是什么呢?非常復雜多樣,比方有很多是根據簡單性〔奧卡姆剃刀原理〕或審美原那么〔比方說對稱性),而并不是因為新理論比舊理論“更接近真理〞。哥白尼理論取代托勒密理論就是很好的例證:兩個理論本質上是等價的,(地心或日心,運動反正是相對的),二者上的差異在于描述的簡單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么是出發于等價性原理,即運動定律在不同參照系中不變。〔在狹義相對論中僅是在不同慣性系中不變,但他還不滿意,推廣到在一切參照系中不變,于是導致廣義相對論,那里他在引力與與慣性系之間取舍,將前者放到比后者更根本的地位上。〕所有這些最簡表達、對稱性、等價性等等原理,都來源于直覺,并非絕對必須,也并非所謂客觀實在,不同原那么之間只能進展范式轉化而無法被實驗推翻。作為總結,我們可以說這樣的話:人類的經歷是有限的,而未知條件是無限的,我們能夠做的任何有限的檢驗都無法排除無限的未知條件,從而使得一個理論被真正證偽原那么上成為不可能。波普爾的“科學發現的邏輯〞,正是從邏輯上失敗了。〔二〕證偽與證實的對稱性證實就是命題被實踐證明是對的;證偽那么是如果某個條件出現就能證實命題是錯誤的。例如,自由落體運動,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任何兩個物體的落地時間是一樣的,這就是可證實性。如果有一次實驗發現兩個物體落地時間不同,就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這就是可證偽性。
“證偽〞與“證實〞(之不可能性)構成一個有趣的對稱。它們不能成立的本質,都在于人類經歷的有限性。在波普爾以前的科學“證實〞當中,不完備的是所挑選出來驗證理論正確的事實,它們不是全體事實。〔這里挑選不是指明知有些事實與理論不符而弄虛作假地忽略它們,而是指在尋找可能與理論相符的事實時,自然而然地只看到與理論相符合的局部——顯然尋找這樣的事實比尋找反例容易多了,因為理論給我們的正是識別這種事實的模式,而不是與理論相悖的模式。〕但在波普爾的科學“證偽“當中,不完備的是檢驗方法本身:一切實驗都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之上的,而這些條件是無法預先都知道的。所謂不斷的"證實"或者是"證偽"一個科學論段,其實是不斷發現這種科學論段所暗含的新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條件的過程.也就是視野不斷拓寬的過程〞。正是人類經歷的有限性使得神學,物理學,歷史學,心理學…總之人類的一切學問的理論都既不可能被證實又不可能被證偽。那么我們在不斷追求的知識到底是什么呢?這很象一個人拽著自己的頭發想把自己提起來。〔三〕不完全確定性〔underdetermination〕的形式推導上面所說的,當然都不是我的個人創造,而是在哲學界已經眾所周知的事實,我僅僅是外行人給外行人做普及而已。對波普爾理論及邏輯實證主義的反駁,最著名的當是Duhem-QuineThesis,根本根據就是前面說的:實驗未知條件的無限性導致的結果的不確定性。邏輯實證主義在五、六十年代受到這個嚴重打擊后,根本上就一蹶不振了。以下文獻可供有更多興趣的人參考,文獻[4]的網頁給出了Duhem不完全確定性的推導:
1.Duhem,Pierre.“PhysicalTheoryandExperiment〞,InAimandStructureofPhysicalTheory.NewYork:Atheneum;1974,c19542.QuineW.V.O.“TwoDogmasofEmpiricism〞.ReprintedinFromaLogicalPointofView.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3
3.Bogen,JandWoodward,J.“SavingthePhenomena〞.Philosophical-Review1988;97:303-352.
4."Duhemonunderdetermination":./cbrown/science/duhem.html〔四〕真偽與起源的關聯,絕對客觀性神話的歷史考量波普爾屢次強調,他所關心的是真偽問題,而非起源問題。〔“我要在設想一個新思想的過程與邏輯上考察它的方法和由此得到的結果,這二者之間加以截然的區別。關于知識的邏輯〔與認識的心理學相區別〕的工作,我假定它僅在于研究在系統的檢驗中運用的方法,每一個新思想必須經受這種檢驗,如果要對它加以認真考慮的話。——?科學發現的邏輯?〕問題正是出在這里:認為理論所表達的真理與理論如何產生的無關,亦即,對理論的論證與其產生的context無關,波普爾的這個出發點本身就需要論證。事實上,很多研究正是論證了這個出發點不成立。我們今天的許多認識,不僅有其歷史起源,而且被這些歷史起源所限制從而一直不能躍出這條從一開場就決定了的軌道。比方物質的無意識,這個今天被普遍承受的觀點,起源于古希臘的原子主義并被十七世紀的機械論哲學開展,只是由于后者在歷史中占據了上風,才壓倒了諸如萊布尼茨和伯克萊的學說,〔而后者也是相當完備的學說〕。這僅是一種歷史偶然性塑成的結果,但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對物質的認識必須如此,不這樣認識就無法產生繁榮、成功、并在相當程度上自恰的科學,而且這種認識確實使得“身心二元論〞成為哲學史上〔其實也是科學中〕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科學到底是怎么開展的,沒有任何理由說明,我們所選擇的理論和他們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即后繼理論)比其它可能途經更“接近真理〞。科學的開展依賴于路徑〔歷史〕。我們如今采用了什么理論解釋世界,都和我們碰巧所觀測的東西,和我們過去的理論,和我們尚未拋棄的根本假設和經歷相關,路徑不同,終點也就不同。不懂得這一點,只能造成對科學的誤解,并如波普爾那樣一味地強調科學與非科學的差異,對狹義科學一味崇拜。科學開展的進程,本身也并不是什么一個比原有理論更“正確〞的理論取代原有理論的過程,并不是只要穿插實驗做得足夠多,就能夠確定哪個理論更“好〞。倒是一種(有點類似于**上的)“皈依〞(庫恩語),這種皈依使得我們選擇用新的理論,而不是選擇增添加附加條件來解釋實驗結果。事實上,實驗結果只給我們提供一個選擇理論的平臺,而終究怎么選擇,極其復雜,證偽理論在實際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可操作性。今天世界上的很多人也許仍然認為科學確實是在探索一個獨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觀世界。然而人們所能做的任何科學理論與實驗卻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論框架(包括公理)上的。光的波動理論引導物理學家們做雙縫衍射的實驗,從而得到光是波的結論。偶然的光電效應的實驗那么令物理學家們重拾光的粒子理論。因為兩種理論優劣難判而兩種實驗結果都不錯,我們最終得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釋。可誰能說光不是其他什么東西呢?我們之所以沒法從實驗知道光還是其它什么東西,只因為我們的實驗始終是受到我們的理論指導的,而關于光是什么其它形式的理論尚未產生,我們便始終在波動與粒子兩種表象中觀測。一種理論在為我們指明一條道路的同時,也把我們的其它可能視線阻擋了。愛因斯坦在一次談話中曾經對量子力學的構造者之一的海森堡說:“正是理論決定了我們所能觀測的東西。〞科學作為我們所試圖給予世界的解釋,是永遠依賴于我們的活動的,絕對客觀只是一個神話。當絕對客觀的神話被破除了之后,科學方法論的神話也就受到了威脅。什么是“科學的〞方法論呢?為什么“科學的方法論〞是最高的方法論呢?為什么我們需要把各門學科都“科學化〞呢?以我個人的理解,科學從來不是探尋什么單純的客觀世界,而是同其它學科一樣,是以自己的一種途徑尋找人類對待世界以及與世界進展交流的方式。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它學科,作為有系統、有方法、有確定性和穩定性學問,本身并沒有什么“不科學〞可言,而是都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不同學科按照確定性程度不同排開,可以構成一個“科學確實定性譜系〞〔指spectrum,而非genealogy〕。有關這個此處不贅述,可參見前篇日記?科學確實定性譜系?。后記:我個人不認為科學哲學對方法論有任何具體的指導意義。科學哲學是一種對科學的認識,不是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哲學事實上對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指導,不是象有了個理論公式于是可以把具體數值代進去的模式。至少我個人的研究方法從沒受到過任何哲學理論的指導,盡管我一直對這方面有興趣。我早年也是波普爾的信徒之一。?猜測與反駁?是我大一時的圣經,那年讀得最仔細的一本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中物理教學全套
- 湖南省岳陽市一中下學期2025年高三二診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北京市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電修工考試題
- 2025屆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縣高三第三次測評英語試卷含答案
- 天津市紅橋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 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白酒營銷策劃與執行考核試卷
- 篷布在農業溫室建設的材料研發與性能優化方法研究進展考核試卷
- 城市配送中的物流配送路徑再優化考核試卷
- 空調器節能認證流程考核試卷
- 《MRI圖像偽影》課件
- 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申請建議書案例一
- DeepSeek零基礎到精通手冊(保姆級教程)
- 2025年度紅木家具出口退稅申報代理合同
- 2025-2030全球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行業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中國輕客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
- 2024年度醫療設備運營維護合作框架協議2篇
-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 數學廣角-找次品》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2022課標
- 中國百日咳診療與預防指南(2024版)
- GB/T 44947-2024機器狀態監測與診斷性能診斷方法
-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坐井觀天》 課件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