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地質學重點_第1頁
煤地質學重點_第2頁
煤地質學重點_第3頁
煤地質學重點_第4頁
煤地質學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名詞解釋1:泥炭沼澤:沼澤是地表土壤充分濕潤、季節性或長期積水,叢生著喜濕性沼澤植物I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澤中形成并積累著泥炭,則稱為泥炭沼澤2: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質經受生物化學分解及合成的復雜的過程且最終形成泥炭的作用3:凝膠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泥炭化過程中經過生物化學變化和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以腐植酸和瀝青質為主要成分的膠體物凝膠和溶膠)的過程。4:絲炭化作用:植物物質應受的氧化分解、脫水、脫氫及增碳化過程稱為絲炭化作用。5:殘植化作用:當泥炭化過程中水介質流通較暢,長期有新鮮氧供給的條件下,凝膠化作用和絲炭化作用的產物被充分分解破壞,并被流水帶走,穩定組分大量集中的過程稱為殘植化作用。6: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類)和浮游生物遺體在滯流還原環境和厭氧微生物參與下,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機軟泥(腐泥)的過程稱為腐泥化作用。7:煤的變質梯度:常用煤中干燥無灰基揮發分減少的數值(△Vdaf--即揮發分梯度是指向地下每加深100m揮發分減少的數值);鏡質組反射率增大的數值(△Rmax,即鏡質體反射率梯度)來表示。不同煤田由于地溫梯度不同,揮發分梯度也不相同8:深成變質作用:深成變質作用是指煤層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處,由于地熱及上覆巖系靜壓力作用下煤所發生的變質作用。9:巖漿變質作用:由于巖漿熱、揮發分氣體和壓力的影響,使煤發生的變質作用。:10:接觸變質作用是指各種巖床、巖墻、巖脈等淺成巖體侵入或接近煤層,這些侵入體的熱能使煤層達1000°C以上而發生變質。這種熱影響多是局部的、多變的,地質時間上是短暫的。11:動力變質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殼構造變動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發生變質的作用。12:反射率:煤巖組分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條件下,煤巖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強度與入射光強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13:灰分:煤的灰分不是煤中的固有成分,而是煤在規定條件下完全燃燒后的殘留物。14:含煤巖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關系并含有煤層的沉積巖系。同義詞有:含煤沉積、含煤地層、含煤建造、煤系等。含煤巖系的簡稱即“煤系”15:煤層結構:煤層中是否含有其他巖性層或結核層。(1) 簡單結構:煤層包含煤分層和巖石夾層,不含夾石層者稱為簡單結構煤層;(2) 復雜結構:含有夾石層者則稱為復雜結構煤層。16:沖積扇是從山地峽谷向開闊平原轉變地帶上的一種河流沖積沉積體。17:聚煤盆地:原始含煤沉積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積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數由于后期構造變動和剝蝕作用而被分割為一系列后期構造盆地。18:成盆期同沉積構造是指在盆地形成演化過程中與含煤沉積同期的構造活動和構造形跡,又稱聚煤期古構造。它包括同沉積褶皺和同沉積斷裂兩大類19:同沉積基底斷裂是指盆地形成演化過程中新生的或再活動的基底斷裂及其延續斷裂。20:聚煤規律是指在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和古構造等有利的條件下,泥炭聚集而最終形成煤礦床的作用。21:富煤帶是指同一煤炭剖面中煤層發育較好、相對富集的塊段,在空間上呈帶狀分布的特點。即是說的是出現于一定的古地理、古構造部位的煤層相對富集帶。22:富煤中心是指在富煤帶內煤層總厚較大的部位或聚煤作用長期持續發育的部位,也稱富煤帶最富的部位。23:富煤單元在富煤帶研究的基礎上發育而來。指同一層煤相對較厚而穩定分布部位,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形態和方向性。亦即:指含煤盆地發展演化的某一階段,古地理、古構造最有利于泥炭堆積而形成較厚的部位。24:煤成氣:含煤巖系中形成的天然氣,泛稱為煤成氣。25:煤田:大面積的含煤地帶二:填空1:稱煤的原始物質是植物。2:通常將泥炭沼澤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低位泥炭沼澤、中位泥炭沼澤和高位泥炭沼澤。3:泥炭的化學組成,除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包括復雜的固態有機質組分和無機組分。4: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受溫度的高低,經歷的時間長短及壓力的大小所決定的。其中,對煤化作用影響最大的主要是溫度。5:1)在煤化作用過程中,熱增溫對煤的變質起著主導的作用。2)由于引起煤變質的熱源和增熱的方式及變質特征的不同,將煤的變質劃分為深成變質作用、巖漿變質作用(區域巖漿熱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6: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光學性質、機械性質、空間結構性質、電磁性質和熱性質。7:煤的裂隙是指煤受到自然界各種應力作用而造成的裂開現象。按成因不同可分為內生裂隙和外生裂隙兩種。8:宏觀煤巖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區分的煤的基本組成單位,包括鏡煤、亮煤、暗煤和絲炭。鏡煤和絲炭是簡單的煤巖成分;暗煤和亮煤是復雜的煤巖成分。9:按宏觀煤巖成分的組合及其反映出來的平均光澤強度,可劃分為四種宏觀煤巖類型,即: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10:煤的有機顯微組分可劃分為三大組:鏡質組、殼質組和惰性組。每個顯微組分組中,可根據形態和結構的不同,分成不同的顯微組分。11:煤的無機顯微組分是一些無機成分------礦物質。煤中的礦物質按來源可分為原生礦物,同生礦物,后生礦物。12:煤的工藝性質主要包括:粘結性、發熱量、化學反應性、熱穩定性、焦油產率和可選性等。13:煤化指標是通過煤的工業分析獲得的。工業分析也叫技術分析或實用分析。包括煤中水分、灰分和揮發分的測定及固定碳的計算。14:聚煤盆地的形成條件:古氣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構造等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植物遺體的大量堆積是聚煤作用發生的物質基礎2) .古氣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殘體泥炭化和保存的前提條件。3) .適宜的沉積古地理環境為沼澤發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積提供了天然場所。4) .古構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諸因素中的主導因素。15:聚煤盆地類型:按聚煤盆地的動力學條件分:拗陷型、斷陷型和構造一侵蝕型等三種基本類型聚煤盆地。16:聚煤盆地從形成到結束是一個動態過程,由于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和古構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盆地不斷地發生時一空演化。17:含煤巖系古地理分類的主要依據主要是含煤巖系形成的古環境、沉積物、含煤旋回、相組合特點,以及含煤性等。主要類型:淺海型,陸表海型,近海型,內陸型三:簡答Q1:1)、凝膠化作用的特點概念:指植物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泥炭化過程中經過生物化學變化和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以腐植酸和瀝青質為主要成分的膠體物質(凝膠和溶膠)的過程。條件:①較為停滯的、不太深的覆水條件下,②弱氧化至還原環境,③厭氧細菌的參與。植物的木質纖維組織一方面進行生物化學變化,一方面進行膠體化學變化,二者同時發生和進行導致物質成分和物理結構兩方面都發生變化。2) 、生物化學凝膠化作用:植物的木質纖維組織在沼澤水的浸泡下,吸水膨脹,并通過真菌和細菌的作用在形成腐植酸等物質的同時,還經歷著一個膠體化學變化:既有因微生物活動而引起的化學成分的變化;又有膠體化學的變化,故全稱應為“生物化學凝膠化作用”3) 、凝膠化作用的產物凝膠化作用進行的強烈程度不同:產生了形態和結構不同的凝膠化物質。(1) 如果植物組織的細胞壁在變化過程中只發生了微弱的膨脹,則植物的細胞組織仍能保持規則的排列(在橫截面上還常顯示清楚的年輪),細胞腔明顯。(2) 凝膠化作用的程度不同,產生的凝膠化物質的結構和形態亦不同,再經過煤化作用的轉化,則形成不同的顯微組分。2:煤化作用特點1)、煤在連續地系列演化過程中,可明顯地顯現出增碳化(相對)趨勢(特點)即由泥炭階段含有C、H、0、N、S五種主要元素,演變到無煙煤階段基本上只含碳(C)一種元素。因此,煤化作用過程,也可稱作異種元素的排出過程。煤化作用的最終結果:排出的其它元素和碳結合構成揮發性化合物;隨煤化程度增加,煤中揮發物減少,碳含量增加。2)、隨著煤化作用進程,煤的有機分子表現為結構單一化趨勢3) 、隨著煤化作用進程,煤的有機為分子結構表現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趨勢4) 、隨著煤化作用進程,煤顯微組分性質呈現為均一性趨勢。5) .煤化作用是一種不可逆的反應。6) 、煤化作用的發展是非線性的,表現為煤化作用的躍變,簡稱煤化躍變。3:希爾特定律1) 德國學者希爾特(Hilt,1873)曾針對西歐若干煤田變質規律提出:在地層大致水平的條件下,每百米煤的揮發分降低約2.3%,即煤的變質程度隨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稱為希爾特定律。2) 用煤的變質梯度表示。變質梯度是指煤在地殼恒溫層之下,每加深100m煤變質程度增高的幅度。3) 希爾特定律幾乎在各個煤田都得到了證實。4) 構造異常、巖漿侵入煤系、煤巖成分、還原程度或煤的成因類型的差異有時會引起與希爾特定律不符合情況4:1).鏡煤(貌似是論述題,總結重點就行)鏡煤的顏色深黑、光澤強,是煤中顏色最深和光澤最強的成分。顯微組成比較單一,是一種簡單的宏觀煤巖成分。鏡煤特點是:質地純凈,結構均一,具貝殼狀斷口和內生裂隙。鏡煤性脆,易碎成棱角狀小塊。煤層中鏡煤常呈凸透鏡狀或條帶狀,條帶厚幾毫米至1?2cm,有時呈線理狀存在于亮煤和暗煤之中。是由植物的木質纖維組織經凝膠化作用轉變而成的。.絲炭外觀象木炭,顏色灰黑,具明顯的纖狀結構和絲絹光澤,絲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能染指。絲炭的胞腔有時被礦物質充填,稱為礦化絲炭,礦化絲炭堅硬致密,比重較大。絲炭的特點:在煤層中,絲炭常呈扁平透鏡體沿煤層的層理面分布,厚度多在1?2mm至幾毫米之間,有時能形成不連續的薄層;個別地區,絲炭層的厚度可達幾十厘米以上。絲炭的孔隙度大,吸氧性強,絲炭多的煤層易發生自燃。絲炭是植物的木質纖維組織在缺水的多氧環境中緩慢氧化或由于森林火災所形成。.亮煤亮煤的光澤僅次于鏡煤,一般呈黑色,亮煤的組成比較復雜。它是在覆水的還原條件下,由植物的木質纖維組織經凝膠化作用,并摻入一些由水或風帶來的其它組分和礦物雜質轉變而成。亮煤的特點:較脆易碎,斷面比較平坦;比重較小;均一程度不如鏡煤,表面隱約可見微細層理;亮煤有時也有內生裂隙,但不如鏡煤發育;常呈較厚的分層,有時甚至組成整個煤層。在煤層中,亮煤是最常見的宏觀煤巖成分。.暗煤暗煤的光澤暗淡,一般呈灰黑色。暗煤的組成比較復雜。它是在活水有氧的條件下,富集了殼質組、惰性組或摻進較多的礦物質轉變而成。含惰性組或礦物質多的暗煤,質量較差;富含殼質組的暗煤,煤質較好,且比重往往較小。暗煤的特點:致密堅硬,比重大,韌性大,不易破碎,斷面比較粗糙;一般不發育內生裂隙;煤層中,暗煤是常見的宏觀煤巖成分,常呈厚、薄不等的分層,也可組成整個煤層。5:煤系的旋回結構(需要自己總結).含煤沉積旋回煤系的旋回結構是煤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煤系沉積層序中有共生關系的巖性、巖相等特征有規律的重復交替現象。.旋回的類型反映煤系旋回結構的巖層特征多種多樣。例如,根據巖石的粒度特征,稱粒度旋回,依據巖層的厚度、層理類型,稱為層序旋回,也有的僅依據巖石類型特征等。綜合運用多種巖層特征確定出沉積相,從而反映出的旋回稱為沉積相旋回。.煤系旋回的劃分傳統的美國學派將旋回底界選定在有沖蝕作用的河道砂巖之下;歐洲學派將旋回的底界定在煤或根土巖與上覆的海相頁巖或石灰巖之間;三角洲學派則將旋回底界選定在海相石灰巖和上覆前積頁巖或向上變粗的砂頁巖層序之間海進-海退旋回的劃分以海退為旋回起點還是以海侵為起點。對于煤系旋回的劃分,以海退為起點還以海進(侵)為起點劃分旋回,要分析煤層的成因特點與聚煤作用。4).煤系旋回結構的成因分析煤系旋回結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沉積成因、構造成因及氣候變化成因。①沉積作用因素是指在一種沉積體系內部,其沉積、搬運能量所發生的周期性變化。如:河道的曲流遷移作用所引致的周期變化;決口扇沉積中的周期性洪泛變化中;潮汐沉積中,由于漲落潮所引起的周期性變化;水下重力流的周期性變化;沖積扇沉積中間歇性水流、脈沖流等的周期性變化;三角洲沉積中,在進積、退積中三角洲朵葉的遷移、擺動等周期性變化等。②氣候的周期性變化,所形成的旋回結構也是多樣的。如,冰川作用和冰川消融作用的交替,影響大區域或全球的海面升降變化,因而造成濱岸沉積的旋回層序。地殼運動因素引起的旋回結構往往分布范圍較廣,規模較大。與造陸運動的不同周期升降有關。水平方向的地殼構造運動也可引起沉積作用的周期性變化。6:影響煤層厚度變化的因素1) :泥炭沼澤基底不平2) :沉積控制3) :同沉積構造控制4) :煤層的沖蝕和頂凸構造5) :后期構造變動6) :巖漿侵入7) :巖溶作用7:沖積扇沉積體系的成煤特征在含煤沖積扇沉積體系中,煤的聚集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位,這主要決定于控制泥炭沼澤形成和發育的自然地理條件。在沖積扇體系分布的范圍內,有利于成煤的部位主要有扇間洼地、中扇朵葉體間洼地、扇尾地帶和扇前緣外側與河、湖、海環境的過渡地帶。8:河流沉積體系的成煤特征無論是河流沉積體系充填的山間沖積平原,還是大型陸表海周邊充填的開闊沖積平原都是成煤的重要場所。沖積平原形成中,主要為曲流河沉積體系。曲流河沉積體系的成煤模式是建立較早的模式之一。曲流河沖積平原上,以岸后沼澤和廢棄河道充填沼澤是最有利的成煤場所岸后沼澤環境有利于形成厚煤層,主要是由于反復出現洪泛和由此而產生的天然堤的垂向增高,對洪泛盆地和岸后泥炭沼澤起著障壁作用,因此在堤的外側直至洪泛盆地內部就成為成煤的最重要場所。不利:但由于洪泛加劇等原因而造成的決口扇沉積,還會侵入到這種成煤地帶,從而干擾或破壞已形成的泥炭堆積。9: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成煤特征在各種類型三角洲沉積體系中,以河流作用為主的三角洲體系往往為成煤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在不斷推進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緣濱岸地帶,都是泥炭沼澤發育的良好場所。三角洲朵葉廢棄之后,低平的地勢也成為良好的成煤場所。11:聚煤盆地的形成條件:古氣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構造等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 植物遺體的大量堆積是聚煤作用發生的物質基礎2) .古氣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殘體泥炭化和保存的前提條件。3) .適宜的沉積古地理環境為沼澤發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積提供了天然場所。4) .古構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諸因素中的主導因素。12:富煤帶(中心、單元)的展布特點富煤帶(或富煤中心、單元)的空間展布形式或樣式多種多樣。一般地,大型盆地富煤帶(中心、單元)的展布樣式呈似圓形、橢圓形。富煤帶(中心、單元)有方向性,因其受地質構造控制,如呈現長條形,即其展布與主構造線延展方向一致。由于聚煤盆地的大小、所在的大地構造位置,特別是板塊構造的部位不同,富煤帶還有其他形式。如發育于構造相對活動區的聚煤盆地,或者發育于板塊邊緣的一些聚煤盆地,其富煤帶的展布樣式是很復雜的。因此,富煤帶或富煤單元的空間展布形式是與盆地形態、控制因素密切關系的。13:煤層氣吸附解吸的特點吸附-解吸動態平衡:兩種狀態下的煤層氣,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處于動平衡狀態,當壓力和溫度變化時,彼此可以相互轉化。當壓力增加、溫度降低時,一些游離狀態的煤層氣較多地變為吸附狀態;反之,則相反。因此,這是一種可逆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被吸附的氣體分子與煤的內表面脫離而呈游離狀態,稱作解吸。14:影響煤層氣含量的地質因素煤層中煤成氣的形成首先決定于煤化作用程度和煤的顯微組分。一般煤化程度增高,產生的煤層氣增多。煤層內的煤層氣含量是游離瓦斯及吸附瓦斯量的總和,且后者是主要部分。煤吸附甲烷的能力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溫度的降低、水分的減低和煤化程度的增高都能促使吸附能力的增強。煤的煤巖顯微組分的不同,也影響煤的甲烷吸附能力。煤層頂、底板巖石的透氣性和厚度也是影響煤層氣含量的因素之一,它對煤層瓦斯的保存和逸散起著重要作用。地質構造因素的重要作用。當煤層圍巖透氣性小時,表現得尤為明顯。煤盆地所處的大地構造⑥煤層的賦存埋藏深度與瓦斯含量關系也較為密切。位置及其構造演化對煤層氣的形成和保存起了主導作用。⑦地下水活動強弱往往也使瓦斯含量降低或增高15:在露頭附近,煤層發生風化,其分帶自淺而深:第一帶:為二氧化碳一氮氣帶,氮氣占80%?90%,二氧化碳占10%?20%,沒有甲烷。第二帶:為甲烷一氮氣帶,甲烷含量少于50%,氮氣大于50%。第三帶:為氮氣一甲烷帶,甲烷含量為50%?70%,氮氣含量相應占50%?30%。第四帶:為甲烷帶,甲烷含量大于70%,其余則為氮和其它氣體。16:煤地質學在煤成氣運移規律中的應用煤成氣運聚規律的研究通常是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含煤盆地的構造發展史、沉積演化史分析煤成氣生成、運移的動力,及運移聚集的方向和地帶。四:論述1:植物殘骸的堆積方式對于植物殘體的堆積方式存在著原地生成與異地生成的不同觀點。1).原地生成說或稱為“原地堆積說”原地生成說認為,造煤植物的殘骸堆積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澤內,沒有經過搬運,在原地堆積并轉變為泥炭,最終成煤。主要依據:⑴現代泥炭沼澤(濕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積形成泥炭,且沒有發現被搬運的跡象;⑵煤層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層底板為植物生長的土壤;⑶煤層中陸源碎屑礦物比較少;⑷大多數煤層厚度比較穩定,在大面積范圍內可以對比,說明當時成煤環境是一種穩定的環境。煤層可以作為標志層進行大范圍對比2).異地生成說(異地堆積說)異地生成說認為,泥炭層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殘體大量堆積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長的地方,植物殘體從生長地經過長距離搬運后,再在淺水盆地、瀉湖、三角洲地帶堆積而成。其依據是①在現代的三角洲地帶(如亞馬遜河、剛果河等),常可見到從上游原始森林區帶來的大量漂木,②在湖泊中見到漂浮的泥炭層,③某些煤田內曾見有樹根朝上倒置的樹化石,以及④煤中混有大量礦物雜質,⑤煤層底板巖性與煤層在沉積上有大的差異,如煤層底板為石灰巖等化學沉積等。3.)微異地生成說(或稱“亞原地生成說”)泥炭沼澤內部植物殘體、部分泥炭受沖刷搬運并重新堆積的現象比較常見。如河漫灘沼澤、三角洲平原沼澤受河水泛濫的影響,以及濱海沼澤受海潮、風暴潮的影響,都可能造成沼澤內部的局部搬運和重新堆積現象。為“微異地生成”或“亞原地生成”(Stach等在微異地生成的煤片中,常見植物結構組分破碎、微細斜層理和微波狀細層理,以及各種煤巖顯微組分的碎屑體和原有植物組織的氧化現象和大量礦物雜質的混入等。2:鏡質組特點它是由植物的根、莖、葉在復水的還原條件下,經過凝膠化作用而形成。低中煤階時,鏡質組特征:1) 在透射光下具橙紅、褐紅色;2) 反射光下呈灰至淺灰色;3) 氧含量較高、氫含量中等、碳含量較低;4) 揮發分產率較高,具最好的粘結性,是煉焦的最主要成分。鏡質組可分為三種顯微組分,即:結構鏡質體、無結構鏡質體和碎屑鏡質體。3:惰性組特點又稱絲質組,是煤中常見的顯微組分組。它是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組織在比較干燥的氧化條件下,經過絲炭化作用后在泥炭沼澤中沉積下來所形成;也可以由泥炭表面經炭化、氧化、腐敗作用和真菌的腐蝕所造成。真菌菌類體在原來植物時就已是惰性組,惰性組還可以由鏡質組和殼質組經煤化作用形成惰性組的特點:1)惰性組在透射光下為黑色不透明;2) 反射光下為亮白色至黃白色;3) 碳含量最高、氫含量最低、氧含量中等;4) 比重為1.5,磨蝕硬度和顯微硬度高;5) 突起高,揮發分低,沒有任何粘結性。6) 惰性組的芳構化程度高,反射率高,由于先期氧化,惰性組在煤化作用期間變化較小。4:殼質組又稱穩定組、類脂組。殼質組包括抱子體、角質體、木栓質體、樹脂體、滲出瀝青體、蠟質體、熒光質體、藻類體、碎屑殼質體、瀝青質體和葉綠素體等。1)由比較富氫的植物物質所組成;蛋白質、纖維素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產物也可參與殼質組的形成。2) 殼質組含有大量的脂肪族成分,其中脂肪?蠟可溶于有機溶劑,而木栓質?角質則不溶。3) 殼質組組分的氫含量高,加熱時能產出大量的焦油和氣體,粘結性較差或沒有。4) 在透光下一般為黃色,反射光下多數為深灰色、灰色(低煤級)。5) 在低煤化煙煤階段,殼質組脫羧基并生成石油,在中煤化階段,轉變為氣態烴。所以,低煤級煤中殼質組很常見,到中煤化階段以后殼質組數量很少5:煤層煤層是一種特殊的沉積巖層:由泥炭層經過成煤作用和沉積作用轉化而來,為層狀礦床,具有一植物遺體堆積速率與沼澤水面上升速率的關系-補償關系也可以用泥炭沼澤基底或盆地基底的沉降速率與泥炭堆積速率的關系論述。沉降速率〉堆積速率:欠沉降速率V堆積速率:過沉降速率=堆積速率:均衡-可以形成厚煤層6:成煤作用成煤作用原始成煤物質從堆積到轉變成煤的作用稱為成煤作用。包括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泥炭化作用與腐泥化作用髙等植物oor- 泥炭生物時作用低等植物腐泥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遺體經過復雜的生物、地球化學、物理化學作用轉變而成的。從植物死亡、堆積到轉變成為煤是經過一系列的演化過程的,這個過程稱為成煤作用。成煤作用的階段:成煤作用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植物在泥炭沼澤、湖泊或淺海中不斷繁殖,其遺體在微生物參與下不斷被分解、化合、聚積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學作用,低等植物經過生物地球化學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就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階段可稱為腐泥化階段或泥炭化階段當已經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殼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積物所掩埋時,成煤作用就轉入第二個階段一即煤化作用階段,在這個階段就是泥炭、腐泥在以溫度和壓力為主的作用下變化為煤的過程。2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質最終轉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它分成兩個相繼的階段:從成煤原始物質的堆積,經生物化學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稱為泥炭化作用階段;當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積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處,在溫度、壓力增高等物理、化學作用下,形成褐煤、煙煤、無煙煤、變無煙煤,稱為煤化作用階段。對于腐泥來說,則經歷了硬腐泥、腐泥褐煤、腐泥亞煙煤、腐泥煙煤到腐泥無煙煤的煤化作用。泥炭向褐煤轉變經歷了成巖作用,從褐煤的形成到下一步演化經歷了煤的變質作用。煤再進一步演化成石墨,成為石墨化作用。變質作用不包括石墨化作用煤與巖石的成巖作用與變質作用不完全等同,主要是由于煤受到溫度、壓力變化的反應比無機沉積物敏感多,所以沉積物的成巖作用與變質作用滯后于煤。利用煤化作用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確定沉積盆地原始邊界、分析盆地形成的古構造格局及演化、闡明盆地形成后的構造形變、盆地熱演化的研究,確定地層剝蝕厚度、研究大規模構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