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1世紀地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機遇、挑戰、前景_第1頁
淺談21世紀地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機遇、挑戰、前景_第2頁
淺談21世紀地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機遇、挑戰、前景_第3頁
淺談21世紀地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機遇、挑戰、前景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21世紀的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機遇、挑戰、前景論文摘要:世紀之交,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進展迅猛,連續上了三個臺階,從“全面友好合作關系”發展到“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當前,雙方關系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只要雙方從大局出發。立足長遠,善于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縮小分歧,化解矛盾,強化合作,雙方關系的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

地緣政治學認為:“鄰國的大小、強弱,以及發達還是落后,穩定還是動亂等基本狀況,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利益?!币虼?,與鄰國保持穩定的友好關系,是一個國家謀生存、求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之一。世紀之交,中國雙管齊下,在南北兩個方向積極主動地推進睦鄰友好外交,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雖然存在著一些挑戰,但更面臨著難得的機遇,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雙方關系的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一、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發展的機遇

1.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世紀之交,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際形勢的總趨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在亞太地區,謀和平、促合作、求發展是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的主要政策取向,匯成了地區形勢的主流。亞太地區的大國關系繼續保持改善和發展的勢頭,國家間對話與協調增強,相互依存加深,和平協商成為解決爭端的基本途徑,不同形式的安全對話與合作日趨活躍。以東盟與中、日、韓為主導的東亞區域合作方興未艾,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亞洲經濟在經受住了金融危機、非典和禽流感的沖擊后,進入了新一輪增長期。亞洲仍然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種寬松的國際和地區環境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2.雙方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多層次的對話、磋商與合作機制

中國與東盟國家高層互訪頻繁,各個層次的交往增多,通過對話、交流、溝通,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進了雙方的互信。目前,雙方已形成了以“10+1”領導人年度峰會為核心,包括外交部長、經濟部長、交通部長、海關關長、總檢察長、青年事務部長、高官政治磋商以及東盟北京委員會、中國東盟聯委會、經貿聯委會、科技聯委會、商務理事會等對話合作機制。在亞太經合組織、“東盟+3”領導人會晤、東盟地區論壇、亞歐會議以及聯合國等多邊場合和國際機構中雙方積極協調立場、相互溝通、相互支持。此外,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協定、條約、聯合聲明,為雙邊關系的健康和快速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證。尤其是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將使雙邊關系更加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不會因為某個國家領導人的變動而受到不良影響,也不會因為某個突發事件而影響雙邊的長遠合作。

3.雙方共同利益增強。共同語言增多

國家利益是一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了解和信任的加深,雙方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共同利益增強,共同語言增多,表現在:雙方都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與地區環境致力于發展經濟;都面臨著國際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威脅;作為亞洲的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壓力,都希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來增強經濟實力;在國際事務中,雙方需要相互扶持,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都遵循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都主張加強對話與合作,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都認為民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反對西方大國利用人權干涉別國內政。這些共同點不但長期存在,而且將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擴大,為增進雙方的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1997年12月16日,江澤民在中國一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時明確指出:“悠久的傳統友誼,相似的歷史遭遇,維護和平與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是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睦鄰互信、友好合作的歷史和現實的重要基礎。”

4.雙方對對方的認識更趨正面積極,合作意愿增強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由于受意識形態和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東盟國家曾把中國視為主要威脅,推行敵華、反華的政策。在東盟成立之初,中國也曾批評它是個反共組織。因此,雙方關系極為冷淡。冷戰結束后,東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地位的提高,雙方對對方的戰略認知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在中國看來,東盟是亞太地區多極化中的一極,是一支重要的地區力量。中國把東盟視為“可以長期進行合作的伙伴,是穩定周邊環境的重要屏障?!盜41在新世紀,中國適時地推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戰略方針,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主張,致力于改善與東盟國家的關系。這一系列舉措贏得了東盟國家的好感,逐步轉變了東盟國家的“中國觀”。它們的對華態度逐漸從恐懼、敵對與防范轉向了信任、合作與支持,對中國實力的發展給予了更加積極的評價。在東盟國家,“中國威脅論”正在被“中國機遇論”所取代。泰國前外交官沙拉辛說:“一度被視為貿易競爭者、外交土霸及軍事威脅的中國,正在它的鄰居中建立一個新口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地區強國及帶動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彼?004年11月,在第八次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東盟各國領導人紛紛表示: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也是值得信賴的國家,認為中國的發展給東盟各國帶來了利益和機遇。I61

5.經貿合作更加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經貿合作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中最大的亮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雙方清醒地認識到,要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與挑戰,必須加強相互間的合作,謀求共存共榮。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簽署了《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宣布在未來1O年內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將大幅度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實現統一的大市場,從而進一步加深雙方的相互依存,給雙方帶來互惠和雙贏。進入21世紀后,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平均增長2O%以上,2000年為395.22億美元,2001年達416.15億美元,2002年為547.66億美元,2003年達782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1059億美元。隨著東盟國家對中國出口的迅速增加,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明顯。在投資方面,截至2003年底,東盟國家對華投資項目達22075個,協議投資金額645.9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323.7億美元,占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6.46%。目前,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額雖不大,但增長速度較快,特別是隨著中國正式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基于市場需求、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地緣相鄰等因素,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理想場所。2000年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總額為1.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湄公河次區域的國際開發,希望以此帶動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共同發展,使雙方利益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東盟國家也逐漸認識到與作為亞洲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中國捆綁在一起,將會使自己收益匪淺。6.中國高度重視并積極主動推進睦鄰外交

新中國剛成立,就重視睦鄰友好外交,那時主要從自身的生存與安全出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把發展、穩定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作為對外政策的既定方針和外交工作的重點,這主要從中國自身的發展出發;世紀之交,中國高度重視睦鄰友好外交,更多地是著眼于中國的和平崛起。為此,中國制定了“穩定周邊、立足亞太、走向世界”的對外戰略。其中,“穩定周邊”是中國“立足亞太、走向世界”的可靠依托,是中國爭取成為世界大國的基本陣地。1997年l2月,在第一次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晤中,江澤民主席表示:“中國愿與東盟各國永做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001年l1月,在第五次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晤中,朱镕基總理指出:“深化發展同東盟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政策?!?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我們將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边@說明中國希望通過區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來加強與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2003年l0月,溫家寶總理在出席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的演講中進一步闡釋了中國睦鄰外交思想,提出了“睦鄰”、“安鄰”、“富鄰”的主張。這一主張既繼承了中華民族“親仁善鄰”的優良傳統,又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與周邊各國深化睦鄰友好合作,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彪S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周邊外交方面表現得更加坦然、自信。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之所以進展迅猛,與中國積極主動地推進睦鄰友好外交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面臨的挑戰

1.徹底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還須時日

東盟國家無論在實力、面積、人口、影響力等方面,與中國相比,都是小國。小國對身邊的大國有疑慮,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西方輿論的影響下,東南亞地區曾掀起一波又一波“中國威脅論”,只是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版本。冷戰結束時出現了“中國填補真空論”,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中國軍事威脅論”,世紀之交出現了“中國經濟威脅論”等等。尤其是雙方圍繞南海主權的爭端,使它們對中國的疑慮難以釋懷。為了化解、消除東盟國家的疑慮和戒心,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增信釋疑的措施:一是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二是積極倡導并實踐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三是大力構建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四是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南海備方行為宣言》;五是致力于與東盟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即便如此,東盟國家目前仍然在兩個問題上對中國放心不下:一是來自中國的經濟競爭,東盟國家在出口市場和吸引外資方面明顯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二是無法把握中國的未來走向,它們不能確定崛起后的中國是成為“溫順的大象”還是“霸道的老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要使較小的鄰國完全被中國的言行說服,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2.大國因素的困擾

東南亞地區向來都是大國競相角逐的場所。東盟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利益,對內倡導一體化,對外推行“大國平衡”戰略。美、日、印等大國抓住時機,競相與東盟國家各種戰略關系。美國以反恐為名,重返東南亞,與東盟建立反恐聯盟。日本提出“東盟優先”的對外援助政策,以經促政,全方位“南下”東盟。印度也加速推行“東進”戰略。這些大國密切與東盟關系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拉攏東盟國家并利用它們來削弱中國在東南亞不斷增強的影響,進而圍堵和遏制中國。雖然東盟大多數成員拒絕對中國采取強硬的遏制政策,對它們若對美、日、印等大國的企圖不加警惕,肯定會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產生消極影響。

3.難以化解的現實矛盾

有兩個難以化解的現實矛盾橫貫在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一是南海問題。這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最大障礙。經過磋商與妥協,雙方于2002年l1月在金邊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雙方在宣言中承諾,在爭議解決之前,各方保持克制,不采取使爭議復雜化和擴大化的行動。這只是暫時緩和了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若想最終解決敏感的主權問題,雙方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二是臺灣問題。東盟國家雖然不支持“臺獨”,但也不支持中國統一,尤其反對中國以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只要兩岸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它們的利益就可以達到最大化。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說:“中國大陸和臺灣總有一天會統一,我對此毫不懷疑,什么時候統一?我不能說,我只希望統一不要太早,因為太早可能是災難性的。”近年來,在臺灣當局“南向政策”的誘惑和“務實外交”的推動下,東盟國家紛紛與臺灣提升了政治關系,這實際上是在縱容支持“臺獨”勢力。這不利于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也不利于中國與東盟國家政治互信的建立,更不利于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