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4月19日基本生活滿意度指標體系研究及文檔僅供參考基本生活滿意度指標體系研究及量表的初步制定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得到足夠的關注,而且取得一個很好的發展。國民的主觀幸福感已成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衡量社會發展水平和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心理學角度開展中國國民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一方面需要我們從理論上探明主觀幸福感的內涵、結構及形成發展規律;另一方面還需要確定能反映中國國民不同層次和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實際的指標體系,編制具有較高信度、效度的主觀幸福感的測評工具。顯然,這是有關主觀幸福感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也能為其它學科的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國內外有關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分為兩種方式或者類型:一是分別以不同的測量指標來對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主要是指由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類型的指標進行研究。在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初期主要包括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這兩個測量指標,后來又出現了心理發展這一指標;二是對主觀幸福感的綜合測評,主要表現為把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這三個測量評估指標進行整合,從而對主觀幸福感的整體幸福感進行測評。可是很少有研究者從發展的角度將幸福感看做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不斷發展的有層次、有水平區分的系統。可是人的需要不是雜亂無章的,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哲學,都有人注意到,幸福感是有層次、有水平之分的。而是“以一種層次的發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后的次序,彼此關聯在一起的”。同樣,人們對幸福需求,即主觀幸福感也是分層次和水平的。可是無論是對主觀幸福感的分類測評還是整合測評,都沒有以分層理念對主觀幸福感進行測評,因此對主觀幸福感的分層測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個體的需要主要分為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超越自我這五個層次,只有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后才能有更高層次的需要。從中我們能夠發現,基礎需要幸福感主要包括生理和安全兩個方面。這也就是說明,基礎需要幸福感量表的初步制定與實證研究是構建國民層次主觀幸福感體系初級階段,同時也是國民主觀幸福感分層研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1主觀幸福感的理論淵源1.1主觀幸福感的內涵及其特征人類的發展史也能夠說成是一部人們對幸福追求的歷史,人們在有生之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追求幸福。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主要是以主觀判斷而非客觀指標為依據來對幸福感的測量,常常使用SubjectWell—Being(SWB)指數來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從這個單詞直譯(主觀美好的存在)中我們能夠發現,幸福感就是指一種健康的、快樂的生存狀態,因此也被稱為主觀幸福感。當前,大多數研究者認同Diener(1984)提出的主觀幸福感的概念:所謂的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整體的評價,其構成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與情感均衡這兩個方面。其中,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的綜合判斷和總的概括認知;而情感均衡則指的是積極情感占優勢的情緒主動掌控狀態,是個體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的總體情感反應。主要具有以下三種特點:一、主觀性,主要是以個體內定的標準而非她人或者外界的標準和規范來對幸福感進行評定;二、穩定性,這主要是說明,雖然在對主觀幸福感進行評定時會受到主觀情緒和情境條件的影響,可是經過實證表明,主觀幸福感具有相正確穩定性;三、整體性,是指對主觀幸福感的綜合評價,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即包括正性情緒、負性情緒和生活滿意度三個維度(Diener1984)。1.2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WannerWilson1967年撰寫的第一篇綜述《自稱幸福的相關因素》為標志。Diener(1997)在其論文《主觀幸福感研究新紀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劃分出描述比較、理論建構、測量發展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統計學的維度,描述與比較不同人群幸福感。在研究發展進程中,逐漸分化為兩種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Diener,1984),一種取向是探討影響幸福感的客觀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質量和各種人口統計學變量兩類因素的影響,另一種取向是著手從個體的人格特質角度加以解釋。現代研究重心逐漸從人口統計維度比較轉移到目標、應對策略和氣質特征方面;在第二階段以Diener(1984)撰寫的《主觀幸福感》為標志,研究重點是發展幸福感的理論與解釋模型,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適應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目標理論、認知理論等眾多理論模型,而且Diener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機制進行了理論解釋,促進了幸福感研究的深化;第三階段的研究重心側重幸福感測量技術完善與發展,在早期幸福感測量發展的基礎上,現代幸福感測評顯示出多方法、綜合化的態勢。現代幸福感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l、幸福是什么?主要來說明幸福感的本質;2、幸福從哪里來?這主要是關注影響幸福感的因素;3、幸福感是如何形成的?這個主要是關注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機制;4、幸福感如何評定?主要關注幸福感的測量問題;5、幸福感水平能夠改進嗎?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幸福感的促進問題。而從幸福感發展的三個階段來看,對“幸福感水平能夠改進嗎”——幸福感的促進問題研究較少。研究者們忽視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進行縱向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比較困難,然而主要的原因是對于能否改進人們的幸福感存在相當多的悲觀主義理論觀點。1.2.1改進幸福感水平的悲觀主義觀點悲觀主義理論觀點來源之一是基因決定幸福的錨定點。LykkenandTellegen(1996)基于行為遺傳的研究指出高達80%的幸福是遺傳的(盡管50%是一個更為廣泛的被接受的數字,Dieneretal.,1999)。無論確切系數多大,大部分這些估計都表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穩定的的或特征性的幸福感水平,即時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幸福感水平那也是很困難的。因此,盡管在短期內這個基線水平可能存在偏差,但從長期看,增加的幸福感可能又會回到她的錨定點:“Whatgoesupmustcomedown”(e.g.,HeadeyandWearing,1989)。悲觀主義理論觀點來源之二是享樂主義適應的概念(BrickmanandCampbell,1971;FrederickandLoewenstein,1999),它認為幸福的獲得是暫時性的,因為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種改變(seealsoKahneman,1999;Scitovsky,1976)。這就是說,盡管新的環境能導致快樂或悲傷的暫時性增加,可是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些新環境對幸福感的效應很快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例如,Brickmanetal.(1978)指出近期彩票獲獎者并不比沒有獲得的人快樂,而且,癱瘓的人也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不快樂(Dijkers,1997)。以上悲觀主義的觀點導致了改進幸福是徒勞的結論——人們應該接受當前的人格和幸福感水平(McCraeandCosta,1994)。可是,這樣的觀點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質疑,這是因為很多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是能夠得到改進的。這主要表現為改進幸福感水平的樂觀主義觀點,具體的從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1.2.2改進幸福感水平的樂觀主義觀點首先,有些研究者在使用干預手段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盡管是短期的(e.g.,Schulz,1976;Fordyce,1977,1983;Lichteretal.,1980;Fava,1999;Sheldonetal.,)。近期研究表明實踐某些品質,如感恩(EmmonsandMcCullough,)、寬容(McCulloughetal.,)、深刻的自我反省(King,;Lyubomirskyetal.,)都能導致幸福感的提高,這又進一步證明提升幸福感的干預的可能性。其次,很多動機因素也與幸福感相關,假定這些因素是易于被控制的。動機因素的例子包括成功的追求內源性的生活目標(e.g.,KasserandRyan,1993,1996),與自己興趣、價值和動機相一致的目標(Brunsteinetal.,1998;SheldonandElliot,1999),和內部相一致的目標(e.g.,EmmonsandKing,1988;SheldonandKasser,1995)。因此,個體經過選擇特定的目標可能會找到更大的幸福。第三,很多認知因素也與幸福感有關,假定這些因素也是能夠控制的,包括pausingtocountone’sblessings(EmmonsandMcCullough,),避免社會比較和可能的自我評估(e.g.,LyubomirskyandRoss,1997),以樂觀或效能的感覺對待生活(TaylorandBrown,1988;Seligman,1991;Bandura,1997)。因此,改變思考和建構事件的方式,可能會找到更大幸福。1.2.3縱向幸福感模型Lyubomirskyetal.()提出了縱向幸福感新模型。該模型闡述了幸福感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1)個體的基因錨定點或錨定的范圍(主要反映個體的人格和氣質),(2)個體當前的情況(demographic,geographic,andcontextual),(3)個體當前的意向活動(行動、認知和意志)。這個模型的意義是幸福主要是由意識、努力的活動決定的,因此,改進幸福是能夠成功實現的。引自Kurtz,J.L.,&Lyubomirsky,S.().Towardsadurablehappiness錨定點餅形圖的最大部分被稱作錨定點——根據字面的意思,快樂水平的這個點是固定的。在重要的事件之后人們傾向于又回到快樂的水平,有些個體的錨定點高于另一些個體。換句話說,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個體更快樂。你可能看到某些人一般看起來似乎精神狀態總是很好,而且習慣于看到光明的一面。常言道:當生活給予她們檸檬時,她們就像是用檸檬做成的(即給點陽光就燦爛)。另一方面,你也可能認識那些不快樂的人。她們把玻璃杯看作是半空的,而且很難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心理學家認為這兩種人有不同的幸福錨定點。來自于行為遺傳學的多年的研究使心理學家得出快樂的錨定點是有遺傳決定的(Lykken&Tellegen,1996)。例如,雙胞胎的快樂和不快樂水平是極其相似的,即使她們相隔數千米分開撫養,可是同卵雙生子(不論是一起撫養還是分開撫養)都要比一般的兄弟姐妹更相似。因此,試圖經過改變基因來提升你快樂的錨定點當前是不可能的,很明顯,持久增加幸福感的關鍵存在于別的地方。環境當得知生活環境能夠解釋個體快樂水平的10%時,你可能會感到吃驚(Argyle,1999;Dieneretal.,1999)。環境意味著構成你生活背景的因素。例如,如果你寫了一個簡短的傳記,它可能包括大量的關于你生活環境的信息。比如包括你的人口學變量(如性別、種族),個人經歷(如過去的外傷和成功),生活地位變量(如婚姻狀況、教育水平、健康和收入),你的外貌,你所居住的物理環境。研究者認為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并不是一個增加幸福的有效地方式。盡管如果有更多的錢、生活在溫暖的氣候里、或者擁有美麗的外表,你會感覺更開心,但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研究表明人們對收入、婚姻狀況等的變化適應很快(Diener&Oishi,;Lucas,Clark,Georgellis,&Diener,)。而且很多富有吸引力的人并不快樂(Diener,Wolsic,&Fujita,1995),富有的人(基本需要獲得滿足的人)也并沒有比不如她們富有的人快樂(e.g.,Diener,Horwitz,&Emmons,1985)。如何解釋這些結果呢?最有可能,快樂與生活環境沒有很強相關的原因是像收入、美麗,甚至婚姻狀況這些因素是特別易于適應的,人們一般不會依賴于它們。相反,這些環境因素易于存在于個體情緒生活的背景中。意向活動除去遺傳(如錨定點)和生活環境因素(她們不能使人的快樂持續一段時間),餅形圖中還有一部分(40%)——意向活動,這使研究者們相信實現持續增加幸福是有可能的。意向活動的廣泛定義為個體選擇從事的的行為或運動。更具體的說,它能夠是改變個體對本身、對生活、對世界的看法(如數自己的幸運的事)或行為(如做一件善良的事)。心理學家發現經過選擇某些意向活動,人們能夠確實變得持續的快樂。也就是說,高達40%的幸福感個體差異不能由環境和人格因素來解釋,而是與意向策略和行為有關(Lyubomirskyetal.,)。同時,還有研究指出人們能夠使用自我調節機制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Erber,1996;MorrisandReilly,1987)。1.2.4比較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主觀幸福感是用現實條件同某一標準進行比較判斷的,這一標準能夠是內在的,也能夠是外在的。當現實條件優于標準時,主觀幸福感則高;反之,當標準優于現實條件時,主觀幸福感則低。該理論主要由社會比較理論、適應與應對理論和自我理論。一、社會比較理論主要強調個體同其它個體進行橫向的比較,也就是說當個體感覺到自己比別人具有優越感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幸福。在Dinner研究中,她指出感到幸福的個體一般進行向下即與比自己差的個體相比較,感到不幸福的人一般進行向上即與比自己好的個體進行比較。在1996年,Wood指出社會比較是一種橫向的比較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1、獲得社會信息——自己獲得到的某個人或某件事的信息;2、比較獲得社會信息,主要包括自己與她人的異同點;3、對社會比較作出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反應。二、適應理論則是一種進行縱向比較的理論,例如,如果個體現在比過去生活的更好,那么個體就會感受到幸福。Helson指出,適應是對重復出現的刺激反應的減少或減弱,并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建構關于刺激的反應以及刺激對生活影響的感知。適應理論是以后總消極被動的心理生理過程,與適應相反,應對理論則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過程。例如精神信仰、理性行為、積極評價、問題焦點式以及尋求幫助都是有效的應對反應,研究證明運用這些應對策略的人具有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而且在控制人格變量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相關依舊顯著。例如,研究證明,非理性的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而且相關顯著,與積極和消極情感相關都不顯著;理性的應對與積極情感相關顯著,與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相關不顯著。三、自我理論是對自我進行的比較,以“理想的自我”為參照標準。當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一致時,個體就會體驗到幸福感;然而,當兩者不一致時,個體則會感受到焦慮、壓抑、沮喪等,從而降低主觀幸福感(嚴標賓、鄭雪、邱林,)。1.2.5預期理論Wilson(1967)指出對主觀幸福感造成很大影響的是個體較高的預期,主觀幸福感與預期值和實際成就之間的差異相關,主要表現為預期值、個體現實條件地位等是否一致。預期值與個體現實差距過大會使個體喪失信心和勇氣,而預期值過低則會使人厭煩。一般情況下,在預期值接近的過程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要比達到最終目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要大,而具有高預期值的個體,雖然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最終目標相差很遠,可是也會因處于向目標接近的過程中而感到滿足與幸福。1.2.6目標理論目標理論認為,個體需求的滿足和目標的實現是主觀幸福感產生的重要因素。目標是情感系統重要的參照標準檢驗,它能夠使個體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行為。目標結構、目標種類、向目標接近的過程以及目標達成對個體情感和生活滿意度產生重要的影響。Brunstein等人認為當個體的內在價值和自主選擇的方式與追求目標的過程一致時,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才會增加,也就是說即目標的實現必須與人的內在動機和需求相一致,才能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滿足個體的動機或需要,就能夠提高主觀幸福感的水平,當然,當目標與個體的動機和需求不一致時,就關目標達成也不能夠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的水平。Cantor和Sanderson也贊同這樣的觀點,同時她們也指出,內在價值目標的實現比外在目標的實現更能增加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目標與個體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一致也是提高主觀幸福感的關鍵。另外,相關研究表明,具有較強成就價值觀的學生,在成績優秀的時候,主觀幸福感就會提升;同樣,社會價值觀較強的學生,在獲得滿意的人際關系中,才能感受到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對東西方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個體-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中的個體造成了其幸福感水平的差異。在個體主義價值的西方文化背景中,個人傾向于把自己與她人區分開來,個人所體驗到的情感是獨特的而且與自我相關,比如說自尊這一情感與主觀幸福感相關顯著。然而,在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東方文化背景中,個人的主要目的是與她人保持一致,一般個人理想與所屬群體的理想相一致。由于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中,個體的自我情感被嚴重削弱,因此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是很大,此結論在對東西方的學生的實證研究中得到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主觀幸福感的結構和內容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的目標不盡相同,因此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大小也不一樣,可是在某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饑餓、干渴等方面,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是主觀幸福的測評指標之一。當基本生理需要滿足之后,愛、尊重等需求就成為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比如,富裕社會中的人比貧窮社會中的人更看重游玩、欣賞等一些娛樂閑暇活動。總之,人們選擇的目標與達成目標的資源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從而也就說明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深遠的影響。2主觀幸福感測量的發展從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開始一直到今天,有關主觀幸福感的測評量表的開發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已。比如說,在主觀幸福感研究的早期,主要有山高量表、人面量表等單項目量表。可是,由于在對個體測評時個體心境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但項目量表表現出穩定性不足,因此大多數研究者比較傾向于使用多項目的主觀幸福感測評量表。早在1969年,美國研究者Bradburn就編制了情感平衡量表(AffectBalanceScale)。該量表包含10個項目,其中5個項目測量的是積極情感,另外5個項目測量的是消極情感,也采用0、1二值計分法;總體滿意感量表(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該量表是美國研究者Diener等人80年代編訂的多項目(multi-item)總體滿意感量表。量表由5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采用了7等級計分法。分值越高,幸福感越強;美國國立統計中心制定的總體幸福感量表(1977)總體幸福感含33個項目,得分越高,個人的幸福度越高。該量表主要測量幸福的六個側面: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心情憂郁或愉快、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或緊張;Kamman和Flea制定的情感量表。情感量表包括20個自我描述陳述和20個形容詞項目,它們以近期內體驗到的正性和負性情感之間的平衡為基礎,測查被試的主觀幸福感。20個形容詞項目反映主觀幸福感的10個特性:合群、樂觀、自我評價、自我效率、社會支持、社會興趣、自由、精力、愉快、思維清晰地等;Oishi等人為測量幸福感之正負向情感,所選出的八個情感性詞匯,分別為四個正向情感詞匯,即“愛、喜歡”、“高興、喜悅”、“滿足”、“自信、自豪”,以及四個負向情感詞匯,包含:“害怕、恐懼”、“生氣、憤怒”、“悲傷、難過”、“自責、內疚”,請被試勾出在最近一個月來她們所經歷到這些情感的頻率,范圍從1(從未經歷)—4(約一半時間經歷過)—7(總是經歷),用以探知受訪者指正負向情感經歷。若正向情感出現的頻率越高,其所反應出的幸福感也越高;反之,若負向情感出現的頻率越高,幸福感則越低;生命的滿足感指標(LSI-A):此量表乃特別為老人研究而編制,內容以生命意義的肯定、正面和樂觀的她讀、生活目標的達成、生活情趣、以及成就感等作為指標,量度受測者的生活滿足感;幸福感指數量表(IndexofWell-Being,IndexofGeneralAffect,1976),用于測查受試者當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包括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問卷。前者有8個項目組成,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內涵;而后者僅有一項。每個項目均為7級計分。計算總分是將總體情感指數表指平均得分與生活滿意度問卷的得分(權重為1.1)相加。其范圍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間。隨著中國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發展,有關主觀幸福感測評量表的發展也取得長足的進步。邢占軍()編制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該量表包含54個項目,采用六級計分的方法,從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息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人際適應體驗、家庭氛圍體驗10個維度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進行測量,被初步證實具有較好的測量特性;苗元江()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MHQ),是一個整合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與操作指標的綜合型評價系統。強調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享受與發展的統一、體驗與實現的統一。結構上分為九個維度: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她行為、自我價值、友好關系、人格成長,每個量表包括若干個項目,共計50項目。還有,中國臺灣研究者Luluo()編制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ChineseHappinessInventory)。該量表包含48個項目,所測量的維度包括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的缺乏、生活滿意度、以及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因素。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包含20個項目簡本。每個項目有程度不同的4種陳述組成,從負向到正向依次為0、1、2、3分。分值越高,幸福感越強。3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與主觀幸福感3.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本內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情感和歸屬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理論把這五類分層需要,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生理上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對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程度后,其它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安全上的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