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黃山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學校:________班級: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號:________
一、單選題(30題)1.陸地生態系統的營養級數目通常不會超過()。A.1~2B.2~3C.3~4D.5~6
2.物種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單位和繁殖單位是()。A.種類B.個體C.種群D.群落
3.《物種起源》的作者是()
A.達爾文B.馬爾薩斯C.坦斯利D.洪堡德
4.下列生態系統中,食物網結構最復雜的是()
A.熱帶雨林B.荒漠C.農田D.苔原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階段()。A.總生產量與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總生產量、凈生產量達到最大C.總生產量大于總呼吸量D.總生產量與總呼吸量大體相等。
6.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屬于典型氣相型的是()。A.磷B.鉀C.碳D.鐵
7.紅外線對生物體的主要作用是()。
A.產生熱效應B.使動物體表產生紅疹C.促進抗軟骨病的維生素D合成D.引起皮膚癌
8.我國西北地區云杉采伐跡地上演替發展的最后群落是()
A.樺樹和山枸B.雜草群落C.樺、山枸、榿木D.云杉林
9.實驗表明,有利于蛋白質合成的是()。A.藍光B.青光C.紫光D.紅光
10.環境問題是指()
A.生態破壞B.環境污染C.溫室效應D.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11.陰性植物的特點是()
A.光補償點較高,生長在全光照條件下
B.光補償點較高,生長在陰濕條件下
C.光補償點較低,生長在全光照條件下
D.光補償點較低,生長在陰濕條件下
12.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結構是()。A.塊狀結構B.片狀結構C.團粒結構D.柱狀結構
13.下面關于草食作用的說法,錯誤的是()。A.植物被草食動物的危害程度,因損害部位、植物發育階段的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動逃逸,因而只能被動地遭受食草動物的危害
C.牧場過量放牧會破壞草場,而適當地放牧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D.有些植物為阻止食草動物的“捕食”會產生“防衛”反應,以減少自身的傷害
14.自然選擇,按其選擇的結果分成()。A.穩定選擇B.定向選擇C.分裂選擇D.以上三類
15.比較理想的耕種土壤是()
A.砂土B.壤土C.黏土D.鹽堿土
16.下列生物屬于r對策的是()。A.銀杏B.大象C.丹頂鶴D.蝗蟲
17.下列現象中反映了共生關系的是()。
A.小麥與稗草共同生長在一片土地上
B.青蛙與蟾蜍在同一個池塘內生活
C.鹿與斑馬生活在同一草原的不同范圍內
D.豆科植物根部有固氮菌的生長
18.印尼爪哇附近島嶼上的克拉卡托火山,于1883年的5月至8月連續噴發,使島上覆蓋了厚達30米的火山回合熔巖,導致所有生物全部毀滅,但半個世紀后島上重現原有的生機勃勃景象,這種現象屬于()。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陸生演替D.內因演替
19.常綠闊葉林的分布區域是()。A.溫帶B.熱帶C.亞熱帶D.寒溫帶
20.下列因素屬于非周期因素的是()
A.光B.暴雨C.季節D.溫度
21.單位面積上的生物個體數屬于群落數量特征中的()。A.頻度B.密度C.多度D.優勢度
22.下列農業生產模式中不屬于生態農業范疇的是()。A.土地退化B.土壤污染C.生態平衡失調D.土地沙化
23.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是()。A.以微觀層次為主B.向微觀和宏觀發展C.以個體層次為主D.以宏觀層次為主
24.下列光譜成分中,可被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A.綠光B.紅光C.紫外光D.紅外光
25.面粉中的黃粉蟲具有()特征。
A.隨機分布B.聚集分布C.均勻分布D.擴散分布
26.地質大循環的特點是()
A.時間長B.范圍廣C.閉合式D.三者都是
27.農業生產中玉米地的玉米螟卵塊,常呈()
A.隨機分布B.均勻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28.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經典生態學研究內容的是()。A.個體生態B.種群生態C.群落生態D.分子生態
29.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減排”成為近年來全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下列屬于“減排”對象的是()
A.氧氣B.氫氣C.氮氣D.二氧化碳
30.有毒物質沿食物鏈各營養級傳遞時,在生物體內的殘留濃度不斷升高,越是上面的營養級,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殘留濃度越高,這種現象叫做()。
A.食物鏈的濃縮作用B.食物鏈的縮短作用C.食物鏈的放大作用D.食物鏈的傳遞作用
二、填空題(20題)31.人類的某些活動,導致土壤、水和大氣等非生物資源的惡化,正在繼續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自然資源,同時也使______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32.按形成的主導因素,隱地帶冷性土壤可分為水成土壤、鹽成土壤和____________。
33.枝葉稀疏、透光,自然整枝良好,樹皮較厚、生長較快。這是______植物的特點。
34.植物開始生長發育所需的最低臨界溫度稱為______。
35.反饋控制是生態系統的穩態機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饋才能控制種群密度過度增長。
36.水稻在開花期間在38℃的恒溫條件下幾乎不結實,這是由于______使受精過程受到嚴重傷害的結果。
37.由一個物種經過趨異進化而形成很多物種的現象叫做______。
38.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______和溫帶干旱區。
39.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壞后的地段上進行的演替叫__________。
40.土壤結構是()的排列組合方式。
41.大氣中的______含量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
42.根據降水量的不同,我國從東南到西北可以劃分三個等雨量區,分別分布著不同的植被,這三個區是______、干旱區和荒漠區。
43.______是指單位面積內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總重量。
44.負反饋的作用是使生態系統達到和保持______。
45.生態因子按其性質歸納為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______等五類。
46.生物生長發育的最低溫度、最適溫度和最高溫度稱為______溫度。
47.東北虎比華南虎個體大,壽命長,這符合______法則。
48.進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根據其來源途徑不同,可分為太陽輻射能和______兩大類型。
49.可持續發展遵守的三個原則是:共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和__________
50.長日照植物由南往北移時,發育提前,由北往南移時,則發育______甚至不開花。
三、判斷題(10題)51.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模式。()
52.隨著生態演替的發展,生物小循環加強。[]
A.正確B.錯誤
53.海岸潮汐帶的一些蚌類是均勻分布的。()
A.正確B.錯誤
54.生物個體間競爭激烈,對抗作用強,則其內分布型是成叢分布。()
A.否B.是
55.森林生態系統屬于自然生態系統。()
56.全球變暖與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無關。()
57.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兩種動物之間如果能夠進行交配產生可育后代,可以認為這兩種動物是同一個物種。()
A.正確B.錯誤
58.在光、溫、水和地形等生態因子中,地形是直接因子。()
59.在微酸性條件下,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最差,不利于植物生長。()
60.種群增長率的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
A.正確B.錯誤
四、簡答題(5題)61.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包括哪些方面?
62.簡述影響初級生產力的因素。
63.簡述水生原生演替的演替系列。
64.簡述溫度與生物分布的關系。
65.簡述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和轉化遵循的定律。
五、論述題(5題)66.論述人工選擇在種群進化與適應中的作用。
67.從生態學的角度論述全球危機。
68.論述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69.論述濕地的生態功能。
70.試述生態系統的能流途徑。
六、單選題(0題)71.苔蘚、蘑菇、白蟻、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為生,這些生物組成了()
A.種群B.群落C.生態系統D.食物鏈
參考答案
1.D
2.C
3.A
4.A
5.D
6.C
7.A
8.D
9.A藍光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紅光有利于糖類的合成,藍紫光與青光對植物伸長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10.D
11.D
12.C團粒結構是土壤中的腐殖質與礦質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團塊,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礎。
13.B
14.D
15.B
16.Dr對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壽命短,個體小,一般缺乏保護后代的機制,競爭力弱,具有很強的擴散能力,如蝗蟲。
17.D
18.B解析: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演替被破壞的基礎上開始的,因它保留了原有群落的土壤條件等,進程是比較快的。題中所述符合次生演替的特征,故選B。
19.C
20.C
21.A頻度是指某個物種在調查范圍內發現的頻度,即指某物種在樣本總體中的出現率。
22.C屬于生態農業范疇的是: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土壤沙化。
23.B現代生態學向宏觀和微觀兩極發展。宏觀方向發展到景觀生態學、區域生態學和全球生態學;微觀方向主要表現為分子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的興起。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研究生態學的現象,大大提高了生態學的科學性。
24.B
25.C
26.D
27.A
28.D
29.D
30.A
31.生物多樣性
32.鈣成土壤
33.陽性
34.生態學零度
35.負
36.高溫
37.適應輻射適應輻射
38.亞熱帶干旱區亞熱帶干旱區
39.次生演替
40.土壤顆粒
41.二氧化碳
42.濕潤區
43.生物量
44.平衡或穩態
45.人為因子人為因子
46.三基點三基點
47.貝格曼貝格曼
48.光補償點
49.持續性原則
50.延遲延遲
51.Y
52.A
53.B
54.N
55.Y
56.N碳循環是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機制的循環,但是,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這種自我調節機制已經受到強烈的干擾。CO2的急劇增加使全球變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57.A
58.N
59.N
60.B
61.(1)綜合作用;(2)主導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4)階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性和補償作用;(6)限制性作用。(1)綜合作用;(2)主導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4)階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性和補償作用;(6)限制性作用。
62.(1)環境條件。影響初級生產力的環境因素除了日光外還有3個重要的物質因素(水、二氧化碳和營養物質)和兩個重要的環境調節因素(溫度和氧氣)。(2)生物群落的內在因素:①初級生產者。②群落內物種的多樣性。③初級生產量的分配狀況。④初級生產量的消費狀況。⑤群落中動物的影響。(3)補加能源的作用。(1)環境條件。影響初級生產力的環境因素除了日光外,還有3個重要的物質因素(水、二氧化碳和營養物質)和兩個重要的環境調節因素(溫度和氧氣)。(2)生物群落的內在因素:①初級生產者。②群落內物種的多樣性。③初級生產量的分配狀況。④初級生產量的消費狀況。⑤群落中動物的影響。(3)補加能源的作用。
63.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依次是:(1)自由漂浮植物階段;(2)沉水植物階段;(3)浮葉根生植物階段;(4)直立水生植物階段;(5)濕生草本植物階段;(6)木本植物階段。
64.(1)當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臨界溫度時生命活動就受到限制或無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適溫度附近地區。(2)由于多數生物的最適溫度在20~30℃因而溫暖地區分布的生物種類多低溫地區生物種類少。(3)決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僅是溫度因子但它是影響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溫度和降水共同作用決定著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總格局。(4)在溫度因子中也不僅只是平均氣溫而是平均氣溫、節律變溫、溫差、積溫和極端溫度的綜合作用。(1)當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臨界溫度時,生命活動就受到限制或無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適溫度附近地區。(2)由于多數生物的最適溫度在20~30℃,因而溫暖地區分布的生物種類多,低溫地區生物種類少。(3)決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僅是溫度因子,但它是影響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溫度和降水共同作用,決定著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總格局。(4)在溫度因子中也不僅只是平均氣溫,而是平均氣溫、節律變溫、溫差、積溫和極端溫度的綜合作用。
65.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轉化,嚴格遵循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1)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義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憑空產生。它只能以嚴格的當量比例,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2)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為能量衰變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在轉換、流動過程中總存在衰變、逸散的現象,即總有一部分能量要從濃縮的有效形態變為可稀釋的不能利用的形態。也就是說,在一切過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質(能的質量)下降。
66.人工選擇是人為定向地使生物發生遺傳變異,即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通過人為手段(定向培育、雜交選育、基因嫁接、克隆技術等)來改變生物的遺傳性,或者通過改變和影響環境等環境脅迫的作用來影響生物生長和繁殖等。人工選擇已經成為種群進化適應的強大動力之一,因此,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種群的進化與適應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遺傳變異的結果。人工選擇不可避免地會有有害類型的產生,如害蟲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導致農藥越用越多,而害蟲種群越來越大。
67.雖然人類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主人但作為全球生態系統的一個種群其生存發展必然會受到各種生態因子的制約如地球、環境和食物等。人類的無限制發展和對自然界的掠奪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危機。主要包括:(1)環境危機:包括臭氧層消耗、溫室效應和氣候異常、大氣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問題;(2)資源危機:環境的退化把越來越多的人推向貧困而貧困又成了環境退化的推動因素因為絕望的人們只有消耗他們所依賴的資源。目前水資源和生物資源都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污染;(3)能源危機:由于人類社會的工業化能源越來越成為雖然人類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主人,但作為全球生態系統的一個種群,其生存發展必然會受到各種生態因子的制約,如地球、環境和食物等。人類的無限制發展和對自然界的掠奪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危機。主要包括:(1)環境危機:包括臭氧層消耗、溫室效應和氣候異常、大氣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問題;(2)資源危機:環境的退化把越來越多的人推向貧困,而貧困又成了環境退化的推動因素,因為絕望的人們只有消耗他們所依賴的資源。目前,水資源和生物資源都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污染;(3)能源危機:由于人類社會的工業化,能源越來越成為
68.(1)改變地面及植被狀況而影響大氣降水到達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庫塘堰可擴大自然蓄水量;而圍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積減小尤其是大量季節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澇災害并同時降低了地下水庫的補給也引起嚴重的土壤和養分流失。(2)由于過度開發局部地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農業及城市發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儲量下降出現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斷流造成次生鹽漬化;也使下游水源減少水位下降水質惡化沿海出現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鹽漬化威脅。(3)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大面積的植被破壞導致(1)改變地面及植被狀況,而影響大氣降水到達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庫,塘堰可擴大自然蓄水量;而圍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積減小,尤其是大量季節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澇災害,并同時降低了地下水庫的補給,也引起嚴重的土壤和養分流失。(2)由于過度開發局部地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農業及城市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找一下漢語拼音教學課件
- 小學教學課件封面
- 散兵介紹課件
- 教學課件電商
- 琥珀教學設計課件
- 《國家》音樂教學課件
- 日產換新車活動方案
- 春季保養活動方案
- 春天居家手工活動方案
- 春節活動剪紙活動方案
- 2024年湘潭電化產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GB/T 13077-2024鋁合金無縫氣瓶定期檢驗與評定
- 公路基本建設工程概算、預算編制辦法交公路發〔1996〕
- 杜邦十大安全管理理念課件
- T-QGCML 306-2022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 《公共政策概論》形考任務1參考答案
-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課件
- 吃動兩平衡快樂又健康課件
- 私女性密培訓課件
- 關于畜牧創業計劃書
- 九宮格智力數獨200題(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