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圖設計說明(悅智路)_第1頁
施工圖設計說明(悅智路)_第2頁
施工圖設計說明(悅智路)_第3頁
施工圖設計說明(悅智路)_第4頁
施工圖設計說明(悅智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十四)悅智路施工圖設計說明工程概況項目區位本次項目所在的悅來創藝城隸屬于悅來新城,位于悅來生態城和悅來會展城以北,隨著創藝城主要路網逐步建成,創藝城的建設正在加快腳步。為加快地塊開發,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吸引更多科技要素的入駐,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本項目建設是非常必要及迫切。工程規模悅智路位于重慶兩江新區悅來創藝城后河以南,悅港大道以北,線路西起港悅北一路,東止于安居路北延伸段,呈東西走向道路,是以服務性功能為主的城市次干路,設計車速30km/h,標準路幅寬度26m,全長約1172.422m。全線布設一座橋梁,長度約172m。設計范圍及內容本次設計內容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橋梁、高邊坡及支檔結構、排水、照明及電力工程土建部分、綠化工程以及海綿城市部分。施工圖設計分為第一分冊:道路及交通工程、第二分冊:橋梁、高邊坡及支檔結構工程、第三分冊:排水、電力、照明、海綿城市工程、第四分冊:綠化工程共四分冊,本說明為第一分冊的第一部分道路工程。對上階段論證及審查意見的執行情況對初設審查專家意見(道路部分)的執行情況(1)初步設計階段設計須修改完善的意見1、結合交通流量分析預測數據及悅復大道現有的13米寬的中分帶的實際條件,建議悅智路與悅復大道相交的節點采用平A1類平面交叉形式,可按規劃預留南往西的定向匝道,匝道接入悅智路的外側,增加并完善交叉口的交通功能。回復:根據路網規劃,悅清大道(即悅復大道)為創藝城骨架路網對外交通的一條重要過境通道,沿線均采用分離形式或控制右進右出以保證悅清大道直行交通連續順暢。依據規劃本次設計暫不考慮采用平交方式,以免影響悅清大道的交通順暢。2、如果按初設薦方案(即規劃方案),應對本道路及周邊路網相鄰節點重新進行交通流量分析和預測,根據新的流量數據匹配道路等級和規模。回復:根據該節點的路網規劃及近期片區用地開發強度,悅清大道直行交通占主導地位,交通運行速度快,現階段悅智路采取悅清大道右進右出接入悅清大道。按照規劃采取右進右出形式,一些左轉和直行的交通需求可提前通過其他節點進行轉移,部分交通量也可通過疊加到右轉進行繞行,本次添加了對悅智路與悅清大道交叉口右進右出形式的交通需求預測,并對沿線相關節點重新進行了交通流量分析,詳見3.4節。悅智路東段按雙向四車道設計。一是滿足悅清大道交通的匯入和流出,二是考慮道路兩側為居住用地,兼顧生活服務的功能,避免生活性停車對過境交通的影響。3、結合交通流量分析,進一步論證橋梁段加寬一個車道的必要性,建議取消加寬,節約工程造價。回復:同意審查意見。取消橋梁段加寬一個車道,橋梁路段斷面形式采用雙向四車道設計。(2)初步設計階段建議修改完善的意見4、優化縱斷面設計、深化橋梁方案比選、完善悅復大道交叉口的人行過街設施。回復:①本項目受沿線正在施工相交道路高程限制,以及上跨悅竹路一期橋梁的凈空要求,縱斷面無優化空間;②同意審查意見。本次對橋梁橋型方案和跨徑均進行了比選,詳見說明6.4。③悅復大道過街遠期預留人行地通道,本次設計暫不考慮。5、嚴格按照軌道安全評估要求落實路基開挖方式和安全措施。回復:軌道保護范圍內嚴禁采用爆破作業,本次設計采用鑿打,影響范圍外的爆破宜采用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靜態破碎,機械開挖工法也應盡量減小對圍巖的擾動,保證圍巖的完整性。詳見4.6.4(7)挖方路基。6、補充土石方調配方案。回復:土石方調配詳見14.1土石方平衡,項目缺方約4.58萬立方,由于創藝城片區路網設計同期進行,土石方平衡從整個片區綜合考慮。根據建設時序,本次設計暫按5km以內運距考慮,具體實施階段以業主指定為準。7、說明中補充路基強夯實施范圍、技術參數和施工要求等。回復:同意審查意見。已補充強夯實施范圍、技術參數及施工要求,詳見說明4.6.7特殊路基設計(2)素填土處理。(3)施工圖設計階段須修改完善的意見8、橋梁外側的綠化池尺寸偏小,建議適當加大,確保植物的良好生長。回復:橋梁外側綠化池尺寸按照悅來投資集團《市政設施標準化實施導則》,與片區保持統一。9、結合智慧城市的建設規劃,建議多桿合一。回復:設計已根據悅來投資集團要求預留智慧燈桿多桿合一的空間。高邊坡專項論證意見的執行情況1、完善邊坡破壞模式分析內容;復核邊坡巖層性狀、裂隙狀況、巖土參數(土巖界面抗剪強度)及穩定性;類型于5-5、31-31剖面邊坡段土體沿土巖界面及新老填土界面滑動的可能性和次級剪出的可能性、施工階段臨時邊坡的穩定性,核實新近填土地基承載力。回復:根據審查意見,已核實相關內容。2、完善邊坡比選方案內容;類似于5-5、31-31剖面邊坡段應根據巖土參數及穩定性復核結果加強抗滑支擋設計;根據對新近填土地基承載力核實結果,補充地基加固處理措施;根據現場實際地質情況,合理調整重力式擋墻位置。回復:根據審查意見,已核實相關內容。3、完善邊坡設計圖面及說明表達;根據場地匯水面積及匯水量,完善邊批截排水設計(并核實既有的排水設施及構筑物)、坡底坡頂安全防護措施內容。完善填方邊坡段填筑材料、壓實要求、邊坡施工順序、方法和工藝;強調執行“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原則,加強邊坡監測和信息反饋。回復:根據審查意見,已完善相關內容。4、明確危大工程范圍,要求施工單位按建辦質【2018】31號文及渝建安發【2019】27號文的要求,編制安全專項施工方案,并組織專家論證。回復:根據審查意見,已完善相關內容。設計依據及采用標準規范設計依據(1)建設單位與我公司簽訂的設計合同;(2)《兩江新區總體規劃》;(3)《重慶市主城區悅來組團D、水土組團E標準分區(部分)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悅來創藝城)》【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8】;(4)建設單位提供的《悅智路1:500地形管線圖》【重慶市勘測院2020.06】;(5)項目周邊發件紅線;(6)《清溪河大橋及連接道工程》施工圖【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2011.08】;(7)《安居路北延伸段道路工程》施工圖【重慶市設計員2018.06】;(8)《悅來新城海綿城市道路低影響專項規劃》【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9)《悅智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K0+0.00~K1+172.422m)》【廣西華藍巖土工程有限公司2020.07】;(10)《重慶軌道交通六號線支線工程王家莊站~清溪河站區間》施工圖、《重慶軌道交通十四號線工程王家莊站~竹井灣站區間規劃平縱資料》;(11)《關于悅智路項目初步設計對軌道交通影響的專項審查意見》(渝建軌建控審〔2021〕181號);(12)《悅智路工程規劃許可證》(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政500141202100035)。(13)《悅智路(K0+026~K1+144)高邊坡方案設計安全專項論證》【重慶中煤科工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2020.10】。(14)《關于悅智路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渝兩江建審[2021]48號)。采用的主要設計標準、規范(1)國家標準《城市道路工程技術規范》(GB51286-2018)《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50013-2018)《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范》(GB50069-2002)《給水排水工程管道結構設計規范》(GB50332-2002)《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054-2011)《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3-2013)(2)建設部規范《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2016年版)》(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2015)《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程》(CJJ89-2012)(3)交通部規范(參考規范)《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T3610-2019)《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17)《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17)(4)地方規范《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DBJ50-064-2007)《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T-078-2016)工程建設條件自然條件(摘自地勘報告)地形地貌擬建悅智路,大部分為原始地貌,現狀地形總體上呈低高低高低高之起伏狀,丘包與溝谷間斷相連;最低點位于溝谷地區,標高184.28m,最高點位于丘包頂部,標高274.58m,相對高差90.3m。丘陵斜坡地段植被發育,主要為荒地,坡地寬緩,溝谷地帶為農田耕地,縱向上線路區地形以溝谷與丘陵為主,丘體多呈橢圓、混圓狀,丘陵斜坡坡度一般10°~30°,一般呈上緩下陡,局部陡坎可達50°,丘體間間隔發育沖溝,多呈寬緩“U”型,一般寬25~50m,坡角一般3°~8°。丘間溝谷多為梯狀耕田,田埂高0.5~2.0m。目前,項目區域內尚未開發建設,區域主要為自然山體、農田,零星分布有少量已拆遷民房。氣象水文條件勘察區氣象特征具有空氣濕潤,春早夏長、冬暖多霧、秋雨連綿的特點,年無霜期349天左右。據重慶市氣象局資料:調查區多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43.0℃(2006年8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1.8℃(1955年1月11日)。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氣溫5.7℃。最大平均日溫差11.9℃(1953年7月)。區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日最大降水量192.9mm(1956年6月25日),一次連續最大降水量190.9mm(1956年6月24日21時00分~6月25日15時46分),經歷時間長18時46分。影響悅智路附近的魚(水)塘(K0+120處、K0+900-K0+940處),面積一般小于1000m2,部分有少量殘留雨水,水位主要受季節性降雨影響,變化較小,水深都小于2.5m。魚塘內淤泥的分布對悅智路工程建設影響較大。工程地質條件(摘自地勘報告)地質構造擬建工程位于悅來向斜東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區內巖層產狀為271°∠8°,層面平直、閉合,未見填充,無膠結,巖層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據野外調查,地表地層層序正常,無地層缺失和重復現象,未見斷層破碎帶出露;鉆探深度范圍內基巖地層層序正常,巖芯中所見巖層傾角與區域地層產狀基本協調一致,無突變現象。巖心采取率一般較高,無斷層破碎帶顯示,總之,無論地表和鉆探深度控制范圍內,均無斷層破碎帶顯示。經地質調查,場區基巖中風化巖體中主要發育兩組裂隙,其特征如下:1)LX1:產狀為180°∠81°,結構面分離,無膠結、平直光滑,結構面張開度≤3mm,巖屑填充,巖層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2)LX2:產狀為277°∠80°,結構面分離,無膠結、平直光滑,結構面張開度≤3mm,巖屑填充,巖層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砂、泥巖巖層層面結合很差,為軟弱結構面。地層結構根據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揭露,道路區內出露的地層由新至老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Q4ml)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的泥巖和砂巖互層夾少量泥質砂巖和砂質泥巖。1)第四系全新統素填土(Q4ml)素填土:雜色,主要以砂巖、泥巖碎塊石為主,含粘土礦物等。稍密,稍濕,粒徑一般2-10cm,含量約25-50%。局部地段鉆進中垮孔。回填時未經分選分層碾壓夯實,系無序拋填,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差,回填時間大于1年。填土層厚度為0m~13.40m(ZK77),回填時間大于一年。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2)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粉質粘土(Q4el+dl)粉質粘土:淺黃色~褐黃色,軟塑~可塑狀,粘性較好,切面稍有光澤,韌性較好,干強度較高,無搖震反應,土體均勻性差,魚(水)塘附近多呈軟塑狀,場地內廣泛分布,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3)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J2s-Ms):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及巖屑組成,局部含砂質,相變為砂質泥巖,裂隙不發育,強風化層呈碎塊狀,質軟,手捏易碎。中風化巖芯呈柱狀,強度相對較高,柱狀巖芯節長約5~25cm,巖芯質較軟,錘擊可碎,聲悶,該層廣泛分布于場地區域。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砂巖(J2s-Ss):暗灰色~暗紫紅色,中細粒質結構,鈣泥質膠結,巨厚層塊狀或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石英、長石及巖屑組成,局部含泥質較重。強風化層呈碎塊狀或短柱狀,質軟。中風化呈柱狀,強度較高,柱狀巖芯節長約8~28cm,質較軟,錘擊易碎,聲悶,該層廣泛分布于場地區域。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4)基巖風化帶及基巖頂面特征:1、強風化帶:巖芯呈碎塊狀,餅狀,局部巖屑狀,少量短柱狀,風化裂隙發育,質軟,易擊碎,手可折斷巖芯碎塊。2、中等風化帶:巖質較新鮮,鉆探巖芯較完整,多呈柱狀、長柱狀、局部巖芯短柱狀。3、基巖頂面:由于是山麓斜坡及山谷地帶,場區內基巖面沒有統一傾斜方向,一般基巖面坡角為5~45°之間。各孔巖土層埋深、厚度及風化帶埋深、高程等見勘探點數據一覽表。水文地質(1)地表水工程區地處溝谷地帶和丘陵地帶,地形較為完整且較陡,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地表徑流較發育,有利于地表水排泄。地層巖性及地形地貌決定地下水賦存條件。其余地段以丘陵斜坡地貌為主,地形坡度較緩,相對高差較大,大氣降水大部分以面流的形式沿斜坡匯入魚塘或場地地勢較低處,并通過沖溝向嘉陵江或支流(后河)排泄,還有少量垂直滲入地下,構成地下水,最終以泉水或暗涌形式排入附近河流。(2)地下水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控制,為大氣降雨和地面池塘水體滲漏補給。一般情況下,第四系厚度小,覆蓋少,含水微弱;侏羅系泥巖等為相對隔水層;侏羅系砂巖為基巖裂隙水含水層。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殘坡積層和人工填土層中,多為局部性上層滯水,賦存條件主要受堆積物分布范圍與厚度控制,由于堆積層厚度不均,分布范圍有限,其水量不豐,無統一潛水面。該類地下水受大氣降水補給,向下滲透補給基巖裂隙水或順坡向徑流。2)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域潛水,水量小,受季節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構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厚層塊狀砂巖層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泥巖相對隔水;水量稍大,動態稍穩定。3)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調查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次為地表水體。補給量的大小不但取決于補給條件的好壞,同時也取決于含水層的吸收能力。①補給條件A、區內降水豐沛,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每年的降雨日數可達150天以上,這就為地下水的補給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經常性的補給來源。本區降雨強度與時間分配上很不均勻,冬春少雨,是一年中最枯季節,一次降雨量甚少,降雨在包氣帶和植被的蒸發上,對地下水補給作用甚微;秋季多綿雨,持續時間較長,一般一次降雨強度不大,不會形成地表逕流,對地下水的補給十分有利;夏季時節,降雨以暴雨、特大暴雨為主,降雨時間不長,但強度大,形成強大的地表逕流迅速排泄于江河、庫塘,向下滲透量少,對地下水補給率不高;在伏旱季節中,連續多日無雨,氣溫高,地表蒸發量大,造成部份溪河斷流,田塘、井泉干枯,地下水的補給中斷。調查區內各類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據調查資料,地下水的動態變化同大氣降水有著密切相關,一般隨著降水量變化而變化。B、地表水體(常年積水的冬水田、塘等)為地下水的補給提供持續的補給源,但這種補給有局限性。區內旱地分布面積較大,稻田分布面積小,水(魚)塘也不多,地表水體只能通過向下滲透補給地下水,補給量甚微。②逕流、排泄條件調查區地下水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背斜核部為調查區縱向地下水的分水嶺,沿構造線自南向北縱向運動排泄。但受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控制,橫向深切溝谷切穿了不同含水層,揭露的下水露頭沿橫向溝谷排泄于地勢較低處。由于不同類型的地下水逕流、排泄條件不同。碎屑巖孔隙裂隙水巖性為沙溪廟組互層的砂巖、泥巖。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砂巖孔隙裂隙中,泥巖地層為相對隔水層。因受巖性組合,構造與地形條件的控制,各含水層自成補給、逕流、排泄系統,相互間無水力聯系,無統一的地下水面。富水性受砂巖裂隙發育程度控制,當含水層通過地表露頭從外部獲得補給后,便沿裂隙系統下滲。逕流受橫向溝谷所控制,地下水往往在相鄰的溝谷間作短途運移,就地分散排泄,或以下降泉水方排泄。巖體的透水性特征:區內泥巖、砂巖等巖石,一般巖體完整,裂隙不發育,屬隔水巖體;砂巖等硬質巖類,局部裂隙發育,具有一定的導水性。本次勘察在鉆孔施工結束后提干孔內積水,隔24h后進行水位觀測,場地內大部分鉆孔未見地下水位。綜上:擬建場地內,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3)水土腐蝕性評價根據現場調查,場地周邊和擬建場內無污染的工廠、礦山或污染排放點等污染源,場內土層為未污染土,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附錄G判定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并結合當地經驗判定,場地地表水、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在A類條件下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場地附近范圍內無污染源,地基土對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鋼筋具有微腐蝕作用。建議:場地內應設計永久的排水措施。必要時可修建排水涵洞、排水溝、截水溝等排水設施。不良地質現象根據重慶市區域地質資料、勘察期間的工程地質測繪、鉆探成果等資料,綜合表明:擬建道路沿線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變形、斷裂構造和明顯的構造破碎帶等不良地質作用;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巖體基本質量等級(1)巖石堅硬程度據巖石抗壓試驗,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3.1.1確定:中等風化泥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6.2MPa。屬軟巖;中等風化砂巖的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取22.0Mpa。屬較軟巖。(2)巖體完整程度根據本次勘察利用《悅竹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聲波測試結果,孔中巖體較完整,裂隙不發育,巖體呈厚層狀,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3.1.6-1確定,強風化基巖較破碎;中等風化泥巖、砂巖巖體較完整。(3)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分類根據巖石堅硬程度及完整性,依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3.1.7條判定,場地中等風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根據巖石堅硬程度及完整性,依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3.1.7條判定,基巖(泥巖)狀態分為強風化及中等風化,強風化基巖巖體破碎~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中等風化砂巖單軸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2.0MPa,為較軟巖,巖體為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IV類。中等風化泥巖單軸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取6.2MPa,為軟巖,巖體為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IV類。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取值(1)土體參數計算及建議根據野外鑒別及室內巖土試驗成果資料,結合當地建筑經驗,場地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詳見下表。表3.2-1土層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建議值一覽表類別重度γ(KN/m3)天然土體抗剪強度建議值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N/m4承載力基本容許值(kPa)基底摩擦系數負摩阻力系數天然飽和天然C(kPa)天然(°)飽和C(kPa)飽和(°)粉質粘土19.2*20.128.09.218.76.914*1500.25*/素填土20.0*20.5*5*28*1.8*18*8*/0.30*0.30*注:帶“*”者為查表或經驗值;1.素填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需經現場載荷試驗確定。2.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取150kpa。(2)巖體參數計算及建議本次勘察裂隙面抗剪強度及基底摩擦系數和錨桿砼與巖石的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結合地區建筑經驗提供。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見下表。表3.2-2基巖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建議值一覽表巖性指標泥巖砂巖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重度(kN/m3)天然/24.7*/24.5*飽和/24.9*/24.6*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MPa)天然/6.2/22.0飽和/3.8/15.8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300*2455.2400*871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0(KPa)(《公路橋涵地基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2004504002000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87*/390*基底摩擦系數0.35*0.40*0.35*0.45*巖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kPa/448*/1127*表3.2-3巖土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項目抗剪強度強度標準值抗拉強度變形模量彈性模量泊松比巖土體名稱C(kpa)φ(°)kpaMpaMpaμav中等風化泥巖34224.2819038190.37中等風化砂巖188132.156083840*4810*0.25*1、表中帶*的為查表或經驗值;2、后期壓實填土的壓實系數λ≥0.96,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根據現場實測壓實系數及荷載試驗確定;3、根據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14.2.8節、14.2.9節和14.2.10節規定:巖體抗拉強度按0.40折減;中等風化巖體內摩擦角標準值由巖塊內摩擦角標準值乘以巖體完整性折減系數0.90后,再乘以時間效應系數0.95得來;巖體粘聚力標準值由巖石粘聚力標準值乘以0.30的折減系數后,再乘以時間效應系數0.95得來。4、場地泥巖變形模量建議值為903.00Mpa(由巖石指標進行折減,折減系數取0.7),彈性模量819.00MPa(由巖石指標進行折減,折減系數取0.7),泊松比0.37(巖石泊松比可視為巖體泊松比);砂巖變形模量建議值為3840Mpa(經驗值),彈性模量4810MPa(經驗值),泊松比0.25(經驗值)。5、巖體承載力特征值fa0依據《公路橋涵地基基礎設計規范》(JTG3363-2019)表4.3.3-1節確定。6、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7、邊坡臨時放坡坡率建議值見下表:表3.2-4臨時邊坡坡率建議值巖土體名稱臨時放坡坡率(土質邊坡)巖質邊坡H<5m5m≤H<10mH<8m8m≤H<15m15m≤H<25m素填土1:1.51:1.75粉質粘土1:1.51:1.5強風化泥巖1:1.0中風化泥巖1:0.751:0.751:1.0強風化砂巖1:1.0中風化砂巖1:0.51:0.61:0.75若遇外傾結構面按外傾結構面傾角與上述建議值的小值處理;邊坡高度大于8m采取分階放坡,每隔8m設置2m寬馬道。(3)結構面抗剪強度標準值建議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標準值參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中表4.3.1取值,由于本場地層面(271°∠8°)較發育,結構面結合很差,取結構面粘聚力標準值為c=20kPa,內摩擦角φ=12°。結構面編號結構面產狀(傾向°∠傾角°)結構面粘聚力(kPa)結構面摩擦角(度)巖石層面271°∠8o2012裂隙J1180°∠81°5018裂隙J2277°∠80°5018結合地區經驗,素填土與基巖分界面飽抗剪強度取值(參照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9折取值):粘聚力c=16.83kPa,內摩擦角φ=6.21°;素填土與粉質粘土抗剪強度取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粘聚力c=18.7kPa,內摩擦角φ=6.9°;粉質粘土與基巖分界面抗剪強度取0.9倍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粘聚力c=16.83kPa,內摩擦角φ=6.21°。工程地質評價及建議(摘自地勘報告)地震效應評價場地內不存在砂土、粉土等液化土,也不存在軟土地基,可不進行液化判別,場地內上部土層主要為粉質粘土,素填土分布較少,填土為軟弱土,回填時應進行壓實,壓實系數應達到0.94以上,以減輕地震力的影響;下部為基巖穩定巖土,在地震情況下處于穩定狀態。場地地形較平緩、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但勘察場地內存在順向裂隙,因此,地震力邊坡可能產生失穩。擬建道路局部填方較高,在地震作用下可能產生失穩,建議道路填方后實測壓實填土的剪切波速以校核地震效應評價,并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場地穩定性和建筑適宜性根據重慶市區域地質資料、勘察期間的工程地質測繪、鉆探成果等資料,綜合表明:擬建道路沿線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變形、斷裂構造和明顯的構造破碎帶等不良地質作用;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悅智路里程樁號K0+360~K0+445段現狀分布兩段填方邊坡(見平面圖和利用剖面BP2、BP4):我司2020年6月進行了詳細勘察,并通過施工圖審查機構:重慶中煤科工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的審查,項目編號:KC(2020)-81-0011701C,《悅竹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勘察中4.2節場地穩定性評價及適宜性評價中對此兩段邊坡進行穩定性評價結論如下:(1)K0+360~K0+445段填方邊坡現狀穩定未見開裂、沉降、變形等情況,因此該段邊坡現狀穩定;(2)K0+420~K0+445段(悅竹路P2橋墩)填方邊坡整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邊坡上部土體次級剪出破壞,邊坡上部處于欠穩定狀態,按道路設計施工后,在填方加載、不利工況下,邊坡會沿剪出口2產生局部剪切破壞,應采取有效的支擋措施。巖石地基穩定,巖土體現狀穩定,場地地質構造簡單,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場地適宜該道路建設項目建設。工程地質評價(1)路基均勻性評價擬建道路沿線分布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粉質粘土,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砂巖、泥巖。按道路設計高程整平后,基礎持力層主要為:1、現狀人工填土分布較少,厚度變化大,強度低,均勻性差;壓實填土層,按照相關規范要求進行壓實后,均勻性較好;2、粉質粘土厚度變化小,均勻性較差;3、強風化基巖,厚度變化較小,均勻性一般;4、中等風化基巖,巖性為泥巖和砂巖,巖體較完整、連續,變異性中等,均勻性較好。(2)地下水作用評價根據鉆探成果和地質調查,場地范圍的地下水量不大,丘陵頂部地下水貧乏,在低谷及魚塘地段有少量地下水存在。根據地區經驗,場地土、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填方邊坡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對原地面魚塘內的淤泥質粉質粘土進行換填處理,另外,應加強地表水攔截及排泄處理措施,場地內應設計永久的排水措施。必要時可修建排水涵洞、排水溝、截水溝等排水設施。挖方邊坡中遇見孔隙、裂隙含水量較豐富的地基基巖時,應對該處的邊溝進行加深加大處理,以達到阻斷地下水的滲泄和晾干含地下水碎屑巖地基效果。(3)路基(地基)持力層評價①勘察區內人工素填土分布范圍較廣,厚度變化大。堆填時間較短,呈松散~稍密狀,不能用作擬建路基和擋墻的持力層。②勘察區粉質粘土分布范圍廣,有一定的承載力,可考慮作路基和低矮擋墻基礎持力層。③強風化基巖巖體較破碎,厚薄不均,承載力不高,可考慮作為路基和低矮擋墻基礎持力層。④中等風化基巖巖體力學強度較高,厚度穩定,分布廣泛,裂隙不發育,無軟弱夾層,是擬建道路路基理想的持力層。(4)特殊性土評價1)素填土按設計平場后場地內填土較厚,結構松散,排列雜亂,無序堆填,巖土體結構差異大,層位不穩定,厚度變化較大,塊石較多,且填土具有濕陷性,因此,地基承載力及變形模量差異較大,不應直接作為地基持力層,經壓實處理后的填土可作為地基持力層,壓實系數λ在0.94以上。2)軟塑狀粉質粘土按設計平場后,場地內魚塘范圍局部存在軟塑狀粉質粘土,含水量高,壓縮性高,流變性高,且淤泥質土強度低,不能作為地基持力層。因此,必須對軟塑狀粉質粘土進行處理。根據鉆孔揭露,場地內軟塑狀粉質粘土厚度較小,擬采用拋石擠淤方法,將片石層拋出水面或淤泥面1米,碾壓密實,上部再分層碾壓回填土。3)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場地內大部分有分布,厚度不均勻,均勻性一般,力學性能較穩定,承載力相對較低。4)強風化基巖巖芯呈碎塊狀,餅狀,局部巖屑狀巖體完整性較差。巖體中有裂隙較發育。基巖面起伏與地形基本一致,均勻性差,承載力相對較低。(5)魚塘淤泥軟土評價該魚塘區域內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差,其強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平場堆填及填筑路堤易產生沉降和變形破壞,屬軟弱土。路基填土高度較大及平場施工時易出現路基沉陷失穩。厚度較小的,一般采用挖除換填處理,而對于過濕土厚度較大的地段,采用反壓護道、拋石擠淤、碎石樁或塑料板排水法進行處治。線路分段工程地質評價(1)K0+000~K0+120段(填方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填方路基段,道路長120.00m,道路寬26.00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38.02~255.40m,設計標高為250.922~249.454m,屬填方道路。該段場地目前部分已經平場,局部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4~20°,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0m~10.50m(ZK5),下伏基巖為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填方土質邊坡;左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12.2m,坡向89°,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該道路左側為高填方,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右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3.80m,坡向269°。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2)路基評價該段道路為填方路基段,場地覆蓋層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擬建道路設計標高以下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建議先進行清除粉質粘土表層軟弱土后,再分層(30~50cm為宜)分階回填、逐層夯實回填至設計標高,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中3.3.2節,夯實后的素填土壓實系數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圍內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并應確保路面設計標高以下經壓實處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夠厚度(滿足變形要求)。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取150Kpa(經驗值)。路基施工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填方后,填土易產生局部滑移或變形破壞,應對上述填方區域加強變形監測,對變形及沉降破壞進行及時處理。3)邊坡穩定性評價該段道路按照設計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填土邊坡,軸線最大填方高度約12.2m;左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12.20m,坡向89°;右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3.8m,坡向269°。大多數現狀地面較平坦呈臺階狀,坡度小于8°,且巖土交界面平緩無臨空面,因此,道路填方后不會沿原始地面或巖土交界面產生滑動。但填方邊坡土體內部易發生滑動破壞。建議進行支護。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4)支擋措施建議該段道路邊坡回填后沿土體內部發生滑動破壞。建議采用放坡處理。左側、右側邊坡建議采用綠化放坡處理,一般填方邊坡上部8m為1:1.5,8m以下每8m為一級邊坡,第二級坡比為1:1.75,第三級以下邊坡均為1:2,兩級邊坡間留2.0m寬馬道。坡腳設置重力式擋墻支護(以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2)K0+120~K0+318段(挖方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道路總長198.00m,道路寬26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50.80~274.58m,設計標高為249.454~248.420m,屬挖方道路。該段場地目前未平場,均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5~30°,局部有陡坎,坡度大于60°,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粉質粘土、素填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5m~4.40m(ZK31),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詳見6-14剖面);軸線最大挖方約17.21m,左側邊坡最高約7.80m(詳見7剖面),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右側邊坡最高約21.80m(詳見8剖面)。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該道路右側為高切坡,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2)路基評價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道路按設計高程平整后,路基主要為基巖直接出露。覆蓋層局部以粉質粘土為主,建議清除土體表層軟弱層后以硬塑狀粉質粘土作為路基基礎持力層;基巖直接出露地段,基巖巖體是良好的持力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強風化砂巖取400kpa,中風化砂巖取8712kpa;強風化泥巖取300kpa,中風化泥巖取2455.2kpa,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取150Kpa(經驗值)。其它巖土體設計參數參照本報告3.6節采用。3)邊坡穩定性評價該段道路按照設計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軸線最大挖方高度約17.21m,左側邊坡最高約7.80m,整體坡向119°,右側邊坡最高約21.80m,整體坡向約295°,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該道路右側屬于高切坡,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假設道路進行直立開挖,形成巖質邊坡。根據地層產狀,巖石裂隙情況和邊坡產狀,赤平投影圖如下圖所示: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LX2與邊坡大角度,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相反,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中等風化基巖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右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傾向呈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LX2與邊坡呈小角度相交,為外傾裂隙面,由于裂隙2傾角80°較大,可直接判定裂隙2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大;層面與邊坡方向小角度相交,為外傾結構面(由于巖層傾角較緩8°),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因此,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中等風化巖體沿LX2裂隙滑移破壞。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一級。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該道路右側為高切坡,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其中在K0+280~K0+318段,平場后左側為填方6.40m,整體坡向298°,由素填土組成(見剖面12、13、14、42剖面)。按設計要求回填后,該段邊坡會沿地面線滑動。為進一步對該土質邊坡沿地面線產生折線滑動的影響,特進行定量計算,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3剖面進行暴雨工況穩定性計算(見附表3-1),根據試驗資料結合地區經驗,素填土與粉質粘土抗剪強度取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粘聚力c=18.7kPa,內摩擦角φ=6.9°。填土飽和重度取20.5KN/m3。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附錄A.0.3,折線滑動法對邊坡進行穩定性驗算。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取1.30。通過計算,飽和狀態下,計算結果Fs=1.450﹥1.30,邊坡穩定。因此,該邊坡破壞模式:為沿土體內部產生滑移破壞。建議采取支護。4)支擋措施建議左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和發生掉塊,建議左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素填土、粉質粘土均取1:1.50,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右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中等風化巖體沿LX2裂隙滑移破壞。建議右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上部土體較薄建議清除,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其中,對于K0+280~K0+318段,按設計要求:左側邊坡設計采用擋墻(重力式擋墻)進行支護合理。建議:以中等風化泥巖層作為基礎持力層。巖土設計參數按地勘報告3.6節采用。(3)K0+318~K0+490段(橋梁段)詳見橋梁部分(4)K0+490~K0+620段(半挖半填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半挖半填路基段,道路總長130m,道路寬26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26.10~252.46m,設計標高為238.188~242.25m,左側屬填方道路,右側屬于挖方道路。該段場地目前未平場,均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5~25°,局部有陡坎,坡度大于30°,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00m~8.00m(ZK116),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土質邊坡和填方邊坡;軸線最大挖方約12.5m,左側填方邊坡最高約12.3m,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右側挖方邊坡最高約12.5m。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2)路基評價根據設計方案,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和填方路基,場地覆蓋層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擬建道路設計標高以下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和中風化基巖,建議分層(30~50cm為宜)分階回填、逐層夯實回填至設計標高,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中3.3.2節,夯實后的素填土壓實系數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圍內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并應確保路面設計標高以下經壓實處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夠厚度(滿足變形要求)。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取150kpa(經驗值),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強風化砂巖取400kpa,中風化砂巖取8712kpa;強風化泥巖取300kpa,中風化泥巖取2455.2kpa。其它巖土體設計參數參照本報告3.6節采用。路基施工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填方后,填土易產生局部滑移或變形破壞,應對上述填方區域加強變形監測,對變形及沉降破壞進行及時處理。3)邊坡穩定性評價左側填方邊坡: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左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12.3m,坡向142°。現狀地面斜坡地面坡度2°~16°,斜坡底部較平緩,僅局部存在陡坎,坡度大于60°,且巖土交界面平緩無臨空面,因此,道路填方后不會沿原始地面或巖土交界面產生滑動。但填方邊坡土體內部易發生滑動破壞。為進一步對該土質邊坡沿巖土界面產生折線滑動的影響,特進行定量計算,選取具有代表性的25-25’剖面進行暴雨工況穩定性計算,根據試驗資料結合地區經驗建議取值:粉質粘土與基巖分界面抗剪強度取0.9倍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粘聚力c=16.83kPa,內摩擦角φ=6.21°。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附錄A.0.3,折線滑動法對邊坡進行穩定性驗算。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取1.30。通過計算:飽和狀態下,計算結果Fs=1.29<1.30,邊坡基本穩定,因此,該邊坡破壞模式:沿巖土交界面產生和土體內部滑動破壞。右側挖方邊坡:該段邊坡土層極薄,開挖后上部土體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整體滑動。該段道路右側邊坡坡向為322°,坡高7.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按直立開挖,赤平投影圖如圖9所示:右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呈反向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LX2與邊坡坡向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中等風化基巖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4)支擋措施建議左側邊坡:該段道路邊坡左側回填后。邊坡沿巖土交界面和土體內部易發生滑動破壞。建議采用放坡處理,一般填方邊坡上部8m為1:1.5,8m以下每8m為一級邊坡,第二級坡比為1:1.75,第三級以下邊坡均為1:2.0,兩級邊坡間留2.0m寬馬道。坡腳設置重力式擋墻支護(以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右側邊坡:該段道路有放坡空間,建議先進行清除粉質粘土表層軟弱土后采用分階放坡處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寬安全平臺。挖方邊坡建議放坡坡率:素填土、粉質粘土均取1:1.50,巖體取不陡于1:1.0。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5)K0+620~K0+750段(挖方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道路長130.00m,道路寬26.00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38.10~257.20m,設計標高為238.188~243.27m,屬挖方道路。該段場地目前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2~18°,局部陡坎處坡度大于30°,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0m~1.40m(ZK127),下伏基巖為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左側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為15.2m,坡向159°,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該道路左側屬于高切坡,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右側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為14.3m,坡向339°。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2)路基評價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擬建道路按設計標高平整后主要為基巖直接出露。基巖巖體是良好的持力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及其它設計參數詳見3.6節。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強風化砂巖取400kpa,中風化砂巖取8712kpa;強風化泥巖取300kpa,中風化泥巖取2455.2kpa。其它巖土體設計參數參照本報告3.6節采用。3)邊坡穩定性評價左側巖土混合邊坡:該段邊坡土層極薄,開挖后上部土體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整體滑動。該段道路左側邊坡坡向為159°,若直立開挖,見赤平投影圖如圖10所示: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同向,為外傾裂隙面,由于裂隙1傾角81°較大,可直接判定裂隙1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大;裂隙LX2與邊坡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和中等風化巖體沿LX1裂隙滑移破壞。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右側巖土混合邊坡:該段邊坡土層極薄,開挖后上部土體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整體滑動。該段道路右側邊坡坡向為339°,按直立開挖,根據地層產狀,巖石裂隙情況和邊坡產狀,赤平投影圖如圖11所示: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LX2與邊坡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小角度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巖體自身強度控制。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4)支擋措施建議左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和發生掉塊和中等風化巖體沿LX1裂隙滑移破壞。建議左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素填土、粉質粘土均取1:1.50,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施工時,應按臨時坡率(見表3.6.3)進行放坡。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右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和發生掉塊,建議右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上部土體較薄建議清除,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施工時,應按臨時坡率(見表3.6.3)進行放坡。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6)K0+750~K0+830段(半挖半填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半挖半填路基段,道路總長80m,道路寬26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31.78~259.30m,設計標高為243.27~249.62m,左側屬填方道路,右側屬于挖方道路。該段場地目前未平場,均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2~15°,局部有陡坎,坡度大于30°,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00m~4.40m(ZK139),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土質邊坡和填方邊坡;左側填方邊坡最高約6.0m,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右側挖方邊坡最高約8.20m。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安全系數為1.30。2)路基評價根據設計方案,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和填方路基,場地覆蓋層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擬建道路設計標高以下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和中風化基巖,建議分層(30~50cm為宜)分階回填、逐層夯實回填至設計標高,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中3.3.2節,夯實后的素填土壓實系數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圍內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并應確保路面設計標高以下經壓實處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夠厚度(滿足變形要求)。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取150kpa(經驗值),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強風化砂巖取400kpa,中風化砂巖取8712kpa;強風化泥巖取300kpa,中風化泥巖取2455.2kpa。路基施工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填方后,填土易產生局部滑移或變形破壞,應對上述填方區域加強變形監測,對變形及沉降破壞進行及時處理。3)邊坡穩定性評價左側填方邊坡: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左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13.7m,坡向169°。現狀地面斜坡地面坡度3°~15°,斜坡底部較平緩,局部較陡,因此,道路填方后可能會沿原始地面線產生滑移破壞。為進一步對該土質邊坡沿巖土界面產生折線滑動的影響,特進行定量計算,選取具有代表性的A剖面進行暴雨工況穩定性計算(見附表3-2),根據試驗資料結合地區經驗,素填土與粉質粘土抗剪強度取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粉質粘土與基巖分界面抗剪強度取0.9倍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粘聚力c=16.83kPa,內摩擦角φ=6.21°,填土飽和重度取20.5KN/m3。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附錄A.0.3,折線滑動法對邊坡進行穩定性驗算。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取1.35。通過計算,飽和狀態下,計算結果Fs=0.930﹤1.35,邊坡不穩定。因此,該邊坡破壞模式:為沿地面線產生滑移破壞。建議采取支護。右側挖方邊坡:該段邊坡土層極薄,開挖后上部土體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整體滑動。該段道路右側邊坡最大挖方高度約為8.20m,坡向為358°,按直立開挖,根據地層產狀,巖石裂隙情況和邊坡產狀,赤平投影圖如圖12所示:右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呈反向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LX2與邊坡坡向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中等風化基巖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4)支擋措施建議左側邊坡:該段道路有放坡空間,建議先進行清除粉質粘土表層軟弱土后采用分階放坡處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寬安全平臺,坡腳設置擋墻支護(以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挖方邊坡建議放坡坡率:素填土、粉質粘土均取1:1.50,巖體取不陡于1:1.0。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右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和發生掉塊,建議右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上部土體較薄建議清除,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施工時,應按臨時坡率進行放坡。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其它巖土體設計參數參照本報告3.6節采用。(7)K0+830~K0+920段(挖方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挖方巖質路基段,道路長90.00m,道路寬26.00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48.10~262.0m,設計標高為249.62~253.895m,屬挖方道路。該段場地目前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3~15°,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0m~1.80m(ZK150),下伏基巖為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左側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為4.60m,坡向184°;右側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為10.00m,坡向4°。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2)路基評價該段道路為挖方路基段,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擬建道路按設計標高平整后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大部分基巖直接出露。基巖直接出露地段,基巖巖體是良好的持力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及其它設計參數詳見3.6節。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強風化砂巖取400kpa,中風化砂巖取8712kpa;強風化泥巖取300kpa,中風化泥巖取2455.2kpa。其它巖土體設計參數參照本報告3.6節采用。3)邊坡穩定性評價左側巖質邊坡:該段邊坡土層極薄,開挖后上部土體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整體滑動。該段道路左側邊坡坡向為184°,按直立開挖,根據地層產狀,巖石裂隙情況和邊坡產狀,赤平投影圖如圖13所示: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同向,為外傾裂隙面,由于裂隙1傾角81°較大,可直接判定裂隙1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大;裂隙LX2與邊坡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和中等風化巖體沿LX1裂隙滑移破壞。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右側巖質邊坡:該段邊坡土層極薄,開挖后上部土體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整體滑動。該段道路右側邊坡坡向為4°,按直立開挖,根據地層產狀,巖石裂隙情況和邊坡產狀,赤平投影圖如圖14所示: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裂隙LX1與邊坡相反,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LX2與邊坡相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巖層層面傾向與邊坡大角度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由此可知,邊坡直立開挖后可能出現的破壞方式為上部土層及強風化巖體垮塌破壞和巖體自身強度控制。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4)支擋措施建議左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和發生掉塊,建議左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素填土、粉質粘土均取1:1.50,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施工時,應按臨時坡率(見表3.6.3)進行放坡。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右側邊坡:邊坡破壞模式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和發生掉塊,建議右側邊坡按以下坡率進行分階放坡:上部土體較薄建議清除,巖體取不陡于1:1.0,坡面采用砂漿護面等措施進行封閉,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施工時,應按臨時坡率(見表3.6.3)進行放坡。邊坡巖體(泥巖)等效內摩擦角取53°,中風化泥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57.1°;邊坡巖體(砂巖)等效內摩擦角取60°,中風化砂巖巖體破裂角取45°+φ/2=61.07°。(8)K0+920~K1+172.422段(填方路段)1)工程地質概況該段道路為填方路基段,道路長252.422m,道路寬26.00m,道路現狀地面高程為237.08~258.73m,設計標高為252.971~253.799m,屬填方道路。該段場地為原始地形,坡度約為0~15°,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覆蓋層厚度約為0.7m~9.4m,下伏基巖為泥巖、砂巖。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簡單。道路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填方土質邊坡;左側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為16.3m,坡向184°,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該道路左側屬于高填方,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右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8.3m,坡向4°。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2)路基評價該段道路為填方路基段,場地覆蓋層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擬建道路設計標高以下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粘土,建議先進行清除粉質粘土表層軟弱土后,再分層(30~50cm為宜)分階回填、逐層夯實回填至設計標高,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中3.3.2節,夯實后的素填土壓實系數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圍內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并應確保路面設計標高以下經壓實處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夠厚度(滿足變形要求)。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取150Kpa(經驗值)。路基施工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填方后,填土易產生局部滑移或變形破壞,應對上述填方區域加強變形監測,對變形及沉降破壞進行及時處理。3)填方邊坡穩定性評價該段道路按照設計平場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填土邊坡,軸線最大填方高度約16.3m;左側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為16.3m,坡向184°;右側填方邊坡最大填方高度約為8.3m,坡向4°。路基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為1.35。大多數現狀地面較平坦呈臺階狀,坡度小于8°,且巖土交界面平緩無臨空面,局部坡度較陡,大于15°,因此,為進一步對該土質邊坡沿巖土界面產生折線滑動的影響,特進行定量計算,選取具有代表性的40-40’剖面進行暴雨工況穩定性計算,根據試驗資料結合地區經驗建議取值:素填土與粉質粘土抗剪強度取粉質粘土飽和抗剪強度:粘聚力c=18.7kPa,內摩擦角φ=6.9°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附錄A.0.3,折線滑動法對邊坡進行穩定性驗算。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安全系數取1.35。通過計算:飽和狀態下,計算結果Fs=1.99>1.35,邊坡穩定,因此,該邊坡破壞模式:沿土體內部滑動破壞。4)支擋措施建議該段道路邊坡回填后沿土體內部易發生滑動破壞。按設計要求:左側邊坡已設計4#衡重式路肩擋墻進行支護,擋墻評價詳見6.3。右側邊坡:該段道路邊坡右側回填后。邊坡易沿土體內部易發生滑動破壞。建議采用放坡處理,一般填方邊坡上部8m為1:1.5,8m以下每8m為一級邊坡,第二級坡比為1:1.75,第三級以下邊坡均為1:2.0,兩級邊坡間留2.0m寬馬道。坡腳設置重力式擋墻支護(以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擬建道路周圍臨近建(構)筑物影響評價1、擬建道路內已建房屋已拆除,因此已建建(構)筑物對道路的修建影響小。2、悅智路K0+480~K0+490段(A2橋臺位置)為已建鄉村道路,道路兩側的分布管線,施工過程中加強對管線的保護和探測。3、悅智路道路K0+620~K0+680段為已建悅清大道,道路兩側的分布管線,施工過程中加強對管線的保護和探測,并對已建道路采取相應保護措施。4、K0+833.00~K0+955.00段(上跨軌道路段)(1)悅智路道路里程K0+833至K0+955段進入軌道交通六號線支線王家莊站至清溪河站區間結構保護紅線內,且設計道路正穿軌道區間上方(正在建設)。根據軌道資料,軌道六號線支線二期在與本項目交叉處為雙洞雙線隧道段,與本次設計道路相交節點的平縱資料如下:左線:K0+886.442,軌頂設計高245.714,道路設計標高253.758,斷面高8.044m;右線:K0+900.820,軌頂設計高245.704,道路設計標高253.895,斷面高8.191m。本項目上跨軌道路段路基范圍填挖較少,對軌道影響小。(2)擬建項目對軌道交通的主要影響分析選取最不利剖面初步分析道路施工對已建軌道六號線的影響。本次模擬暫按管溝與道路同步實施進行分析,且開挖基槽至污水管槽開挖線。本模型根據悅智路平縱及軌道交通6號線王家莊站~清溪河站相關資料為基礎,采用MIDAS-GTS有限元數值分析軟件進行2D建模。通過模型計算,整理計算結果及分析,建設項目施工對軌道結構影響較小。綜上:建議設計單位應編制軌道保護專篇,對擬建項目與輕軌的影響進行論證,同時業主應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擬建項目與輕軌相互影響論證評估,根據論證結論采用相應的輕軌保護措施。工程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評價(1)邊坡風險分析評價挖方邊坡:按設計開挖后道路邊坡可能會產生沿巖土界面滑動及巖質順向邊坡,邊坡巖土界面處于不穩定狀態,順向邊坡處于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邊坡應采用抗滑樁超前支護,先支護,后開挖,避免放炮震動。如P2橋臺:由于橋臺受自身基礎的影響,橋臺開挖后會形成橋臺基坑邊坡,基坑邊坡最高為5.8m,為土質邊坡,根據6.3節穩定性計算,飽和工況下,基坑直立開挖,邊坡易沿巖土界面產生滑移破壞。建議施工時,對臨時邊坡采用分階放坡處理,將基底開挖成臺階狀,階面設置反坡平臺,臺階高度、階面寬度及坡度應滿足規范及橋臺抗滑穩定要求。建議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1:2.00。邊坡經過治理后對工程本身及場地內施工人員及機械風險的可能性小。由于邊坡可能受自然條件、施工條件等不利影響,對邊坡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施工工程中對場地內邊坡應作好對邊坡的變形監測,如出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保證邊坡安全,防止工程事故發生。在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巖體結構面、特別是巖層層面產狀及性狀的檢驗。填方邊坡:工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風險是不均勻沉降和沿基巖面、地面線滑移破壞,該類工程地質問題主要存在于填土地基。1)建議對填土地基段必須進行處理,處理方法可以采取夯實、換土墊層或其它經濟可行的方法,且底部采用重力式擋墻進行支護(以中等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在邊坡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截排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以預防不均勻沉降。2)在P2#橋墩,由于橋墩基坑開挖后,填方邊坡不穩定,該段邊坡破壞模式為沿土體內部產生滑移破壞,會對P2#橋墩產生不利影響。及時采取措施,建議按照擬建道路邊坡考慮,采用分階放坡處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寬安全平臺,坡腳設置擋墻支擋。建議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1:2.00。3)建議在邊坡底部采用重力式擋墻進行支護,以中風化基巖為基礎持力層。(2)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風險分析評價填方邊坡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另外,應加強地表水攔截及排泄處理措施,場地內應設計永久的排水措施。必要時可修建排水涵洞、排水溝、截水溝等排水設施。挖方邊坡中遇見孔隙、裂隙含水量較豐富的地基基巖時,應對該處的邊溝進行加深加大處理,以達到阻斷地下水的滲泄和晾干含地下水碎屑巖地基效果。施工應做好周邊排水措施,特別在雨季或下暴雨施工時。在水田、沖溝等地段,應視具體情況采取抽排水。清淤、晾曬、換填、加筋、外摻加無極結合料等處理措施。勘察期間鉆孔內未見地下水,場地地下水總體較貧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在雨季在場地內進行基槽開挖或進行基礎施工時易受其影響,對擬建建(構)筑物影響較大。遇雨季施工時應注意采用降排水措施,以免基槽出現水患給施工帶來影響,降排水可采用一般抽水設備。綜上在做好相關抗浮措施、地下水抽排措施、抗沖刷措施及地表水截排措施后地表水和地下水風險小。(3)不良地質的影響風險分析評價根據重慶市區域地質資料、勘察期間的工程地質測繪、鉆探成果等資料,綜合表明:擬建道路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變形、斷裂構造和明顯的構造破碎帶等不良地質作用;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路基干濕類型評價按現場實際情況,路基上部土層的強度受地表水積水的影響,根據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06)表5.1.4-2判定為中濕類型的路基,建議加強路基排水或設置滲溝等處理措施。評價結論與建議1)本次勘察查明了擬建道路沿線地區地貌單元類型、地層結構、地質構造、各層巖土體的工程性質。場地未見斷層分布,擬建道路沿線巖體較完整,環境地質條件較好。2)擬建道路沿線場地現狀整體穩定,擬建道路沿線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變形、斷裂構造和明顯的構造破碎帶等不良地質作用;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危巖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對形成的工程邊坡、孤石進行有效治理后,適宜建設該工程。3)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結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和《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工程區設計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地震反應普特征周期0.35s,相應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擬建橋梁抗震設防類別為B類;擬建道路工程構筑物的抗震設防目標:在E1地震作用下,位于抗震有利地段的,經一般整修即可正常使用;位于抗震不利地段的,經短期搶修即可恢復使用。擬建道路分段地震評價詳見前文。4)據現場調查和鉆探資料顯示,場地局部存在第四系松散孔隙上層滯水,魚塘附近存在穩定地下水位;根據建筑經驗及周邊環境情況分析,地下水及土對建筑材料為微腐蝕性。5)填方路堤段現狀地面整體較平坦,局部稍陡,巖土分界面平緩且無臨空面,擬建道路按照設計平場后形成的填方邊坡可能沿原始地面或巖土分界面滑動,建議邊坡采用放坡+坡底擋墻支擋相結合。若填方邊坡較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