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備課精研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二地理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備課精研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二地理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備課精研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二地理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備課精研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二地理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備課精研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二地理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課前導入】魚鱗坑和谷坊

魚鱗坑: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型或月牙型土坑。谷坊:是在易受侵蝕的溝道中,為了固定溝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

結合魚鱗坑和谷坊的概念,思考它們是為應對什么環境問題而修建的工程。生態脆弱區及其特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目

錄contents01020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01生態脆弱區及其特點一、生態脆弱區的概念及特點生態脆弱性評價圖1、概念:生態脆弱區一般位于兩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是生態環境變化明顯的區域,也是生態保護的重要領域。一、生態脆弱區的概念及特點生態脆弱性評價圖2、特點(1)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抗干擾能力弱,自然恢復時間較長。(2)對全球氣候變化敏感,自然災害頻發。(3)時空波動性強。(4)生態過渡性顯著,環境梯度變化明顯。二、我國的生態脆弱區及其特點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1、分布:我國生態脆弱區大多位于生態過渡區和植被交錯區,處于農牧、林牧、農林復合交錯帶。

2、特點:我國生態脆弱區涉及21個省,分布面積大、類型多、生態脆弱性表現明顯,是我國目前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相對弱后和人民生活貧苦的地區。二、我國的生態脆弱區及其特點

3、主要問題(1)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積大。

(2)土壤侵蝕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

(3)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貧困不斷加劇。

(4)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5)濕地退化,調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

北方農牧交錯帶指我國北方傳統農業區和畜牧業區的過渡地帶,地處35°N~47°N、101°E~126°E之間,地形類型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脆弱。2000-2010年,該地區耕地面積受政策等影響減少了4743平方千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課堂練習】DB1.北方農牧交錯帶大致位于我國(

)A.春小麥主產區與冬小麥主產區交界處

B.秦嶺一淮河一線C.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交界處

D.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處2.2000一2010年,該地區減少的耕地主要轉變成了(

)A.湖泊與濕地 B.草地與林地

C.交通與建筑用地 D.城鎮與工業用地0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一、黃土高原概況1、位置和范圍:黃土高原是指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的廣大區域,面積約53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黃土堆積區。

黃土高原包括青、甘、寧、陜、晉、豫和內蒙古七個省區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一、黃土高原概況

2、地形地勢:黃土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黃土塬:即頂面平坦寬闊的黃土高地,又稱黃土平臺。其頂面平坦,邊緣傾斜,周圍為溝谷深切,代表黃土的最高堆積面。黃土墚:為長條狀的黃土丘陵,是黃土塬被溝谷分割而成。黃土峁:為溝谷分割的穹狀或饅頭狀黃土丘,峁頂面積不大。【知識拓展】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

黃土塬又稱黃土平臺、黃土桌狀高地,塬是中國西北地區群眾對頂面平坦寬闊、周邊為溝谷切割的黃土堆積高地的俗稱。下圖為某黃土塬演變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課堂練習】BA1.該黃土塬地貌演變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2.影響該黃土塬地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蝕 B.流水堆積 C.風力沉積 D.風力侵蝕一、黃土高原概況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脆弱性的表現:

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從濕潤區向干旱區過渡;從森林向草原過渡;從農業區向牧業區過渡;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地貌形態的不穩定性與黃土的易侵蝕性。(1)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谷坡陡峭,地形起伏大。(2)黃土以粉砂顆粒為主,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碳酸鈣含量高,遇水易崩解,容易受到流水侵蝕。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原因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稀少。

植被可以阻擋雨水直接沖刷地表。降低地表徑流流速,增加下滲,使土壤涵養水。還可過濾淤泥,固定和改良土壤,從而大大減緩水土流失。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人為原因1、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樵采,導致森林和草原被破壞,地表抗侵蝕性大大減弱。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人為原因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陡坡開墾、過度樵采、修路開礦、建窯洞等。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傳統民居,利用黃土直立性強的特點,具有冬暖夏涼,少占耕地的優點。靠山式窯洞下沉式窯洞(地坑院)【知識拓展】黃土高原的窯洞微信公眾號:愛上新課標地理課黃土高原地區的脆弱生態(1)植樹種草,增加地表植被;(2)修建排水溝和集水設施,減少流水對坡面的沖刷和窯洞的破壞,同時能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3)發展旅游業,增加收入,實現在開發中保護。【課堂思考】在保護和再利用傳統窯洞時,如何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水土流失破壞耕地,造成農業減產。

土壤肥力下降,從而使農業減產。

大面積耕地支離破碎,不便耕種。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持水能力下降,干旱災害頻發。

土地荒漠化嚴重,草地退化、沙化和土壤鹽漬化面積大。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3、水土流失加劇溝壑發展,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4、水土流失的泥沙淤積江河湖庫,加劇洪澇災情。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5、水土流失影響水資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平均每年大約需要15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用于沖沙入海,影響水資源合理和有效利用。0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樹種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率,減輕雨水對地表的沖擊,減緩水流速度、截留降水、增加下滲、攔截泥沙、固定和改良土壤。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在溝谷興修小型水庫、打壩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打壩淤地

攔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減輕河流含沙量,減少洪澇災害。

壩上泥沙淤積成“壩地”,增加耕地面積和土壤肥力,適于耕作。【知識拓展】谷坊谷坊:是在易受侵蝕的溝道中,為了固定溝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

主要作用1、抬高侵蝕基準,防止溝底下切。

2、抬高溝床,穩定山坡坡腳,防止溝岸擴張。

3、減緩溝道縱坡,減小山洪流速,減輕山洪或泥石流危害。4、攔蓄泥沙,使溝底逐漸臺階化,為利用溝道土地發展生產創造條件。

谷坊一般布置在干溝上游或縱坡大的支毛溝,橫臥在溝道中,高度一般為1—3米,最高5米,在一條溝道內往往需節節修筑多座谷坊,形成谷坊群,方能達到預期效果。據此完成下列各題。【課堂練習】AC1.谷坊的主要作用是(

)①減緩溝谷擴張②攔蓄泥沙③增加植被覆蓋④增加水力發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谷坊建成后,溝谷(

)A.平均海拔下降

B.年降水量減少

C.溝底逐漸臺階化

D.向兩側展寬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在溝谷興修小型水庫、打壩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修建水平梯田

修建水平梯田為什么可以“保水”“保土”?

改變坡面水流路線,降低水流速度,促進泥沙就地沉積。

在治理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生態攻堅過程中許多專家學者通過不斷實驗探索,實施“前埂后溝+梯壁植草+反坡梯田”的梯田果園模式(如圖),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課堂練習】DC3.坡地改梯田后,減少的是(

)A.大氣降水 B.地下徑流

C.下滲量 D.地表徑流4.“前埂后溝+梯壁植草”模式的主要生態作用是(

)A.前埂利于排水防澇B.后溝利于保水保肥C.植草利于加固梯壁D.提高當地經濟收入2、工程措施塬面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滲,削減地表徑流。

陡坡修筑魚鱗坑。坑內可以攔蓄雨水及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坑內有利于泥土堆積,減少土壤流失。

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地方式,是在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錯排列,狀若魚鱗,故稱魚鱗坑。圖為魚鱗坑景觀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課堂練習】BD5.魚鱗坑對當地水循環環節的影響是(

)A.降水減少 B.下滲增加

C.地表徑流增加

D.地下徑流減少6.魚鱗坑建成后,坡下河流(

)A.徑流量增加 B.流速變快

C.結冰期變短 D.含沙量降低

我國北方某地,在較陡的山坡上,地表被有序挖掘成半月形坑穴,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錯排列,狀若魚鱗,故稱魚鱗坑。魚鱗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樹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是一種生態整地方式。圖為魚鱗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課堂練習】BC7.魚鱗坑呈“品”字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地表粗糙度 B.分散地表徑流

C.減少徑流下滲 D.利于植被生長8.若在魚鱗坑附近植樹,生態效果最好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3、農業技術措施

實施間作套種、高溝壟作、水平階種植等耕種手段,采用地膜覆蓋及噴灌、滴灌等生產和灌溉技術,增強耕地抗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4、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閱讀陜西綏德園溝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采用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模型試驗,可以檢驗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讀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