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石沱鎮富廣村(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方案_第1頁
涪陵區石沱鎮富廣村(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方案_第2頁
涪陵區石沱鎮富廣村(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方案_第3頁
涪陵區石沱鎮富廣村(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方案_第4頁
涪陵區石沱鎮富廣村(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2水利設施狀況(1)水源設施1)山坪塘項目區水資源較豐,境內集雨面積較大,項目區的山坪塘是項目區重要的水源,其匯水主要依靠降雨。從現場踏勘了解到項目區山坪塘已經由水利部門進行了山坪塘整治,可以滿足農業灌溉的需求。表3.2.2-1項目區山坪塘統計表編號面積(㎡)平均蓄水深度(m)蓄水量(m3)位置備注SPT-11742.1365報家溝西南部不需要改建SPT-220098480392報家溝不需要改建SPT-37091.51064報家溝東部不需要改建SPT-43972794大灣不需要改建SPT-5751.398黃桷樹不需要改建SPT-62421.5363黃桷樹不需要改建SPT-71651.8297白象坪西部不需要改建SPT-810242.22253白象坪不需要改建SPT-93791.4531茶園不需要改建SPT-10391.559石梯子東南部不需要改建SPT-11271.746深土東北部不需要改建SPT-122141.5321汪家灣東南部不需要改建SPT-138631.91640大屋基不需要改建SPT-146401.5960大屋基東南部不需要改建SPT-151171.5176大屋基東部不需要改建SPT-165571.4780大屋基北部不需要改建SPT-179141.61462長嶺崗北部不需要改建SPT-186651.5998佛耳巖東部不需要改建SPT-19921.6147佛耳巖東北部不需要改建SPT-2016821.83028廟背后西北部不需要改建SPT-211521.2182廟背后不需要改建SPT-221271.2152廟背后不需要改建SPT-232001.1220廟背后東北部不需要改建SPT-241191.3155廟背后東部不需要改建SPT-258531.71450三教寺南部不需要改建SPT-262661.2319三教寺西北部不需要改建SPT-271011.4141三教寺北部不需要改建SPT-282931.7498沙灣西南部部不需要改建SPT-293311.6530申家灣西部不需要改建SPT-30481.467申家灣東部不需要改建SPT-3112051.61928河壩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26671.4934河壩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36701.61072河壩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49021.51353河壩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515161.62426河壩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66071.81093槽坊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74231.2508槽坊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82061.1227四角頭西北部不需要改建SPT-39134722694月華村西部不需要改建SPT-401881.2226螺絲埡口南部不需要改建SPT-413621.5543螺絲埡口南部不需要改建SPT-423351.3436生基坪西部不需要改建SPT-432241.3291生基坪西部不需要改建SPT-442071.5311生基坪南部不需要改建SPT-45631.488冒頂子西南部不需要改建SPT-463621.6579團凼子北部不需要改建合計114197注:現狀SPT為山坪塘圖6現狀山坪塘2)溪溝項目區中部和有1條溪溝,寬度分別為4.0m,其為項目區中部提供了灌溉水源,保證了水田的豐產。占地面積分別1.4422hm2,平均水深0.5m,蓄水量為2.88萬m3,在干旱時30%的水可被項目區所利用。(2)排灌設施1)排水設施根據現場踏勘了解到,項目區內排水系統有兩種類型:一、坡面匯水以山坪塘或溪溝為承泄區,部分坡地積水后流經水田,依靠水田自流將水排至山坪塘或溪溝;二、明溝排水,坡面匯水至經常年雨水沖刷形成的天然的土溝中,排入溪溝中。來水經天然沖溝順流入河溝,河溝兩側土層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項目區內11條排水溝,項目區內的排水溝承泄區內的匯水,最終排入區內及區外河流、排水溝和山坪塘。項目區排水溝現狀統計詳見表3.1.2-2。表3.2.2-2項目區溝渠現狀統計表編號起點止點規格(m)長度(m)材質PSG-01黃泥灣西南黃泥灣北部0.4*0.4272土PSG-02茶園西部茶園西部0.4*0.460條石PSG-03茶園南部茶園南部0.4*0.4117土PSG-04洋房子南部洋房子南部0.4*0.4169條石PSG-05洋房子南部洋房子北部0.4*0.4530條石PSG-06長崗嶺東北部長崗嶺東南部0.4*0.4175土PSG-07槽坊北部槽坊北部0.4*0.4154土PSG-08劉家灣北部劉家灣東部0.5*0.6376水泥PSG-09中壩北部中壩東北部0.4*0.4118條石PSG-10伍家溝北部伍家溝0.4*0.4159條石PSG-11田壩北部田壩東北部0.5*0.6510土合計2640注:現狀PSG為排水溝圖7項目區內排水溝2)灌溉設施項目區的水的補充,主要依靠天然降雨,項目區山坪塘分布較少,但在雨季時可以充分的蓄水,因此項目區考慮如何將水進行集中儲存于山坪塘中。灌溉可以依靠溪溝來水,改建灌溉渠可以有效提高灌溉效率。項目區報家溝水庫可以提供有效的供水。項目區農田依托山坪塘分布,灌溉主要通過山坪塘放水口放水,通過水田的自流進行灌溉;經現場踏勘發現水田區域灌溉用水可以保證。項目區灌溉與排水設施與土地整理技術規范灌溉與排水工程要求進行對比分析,對比情況見下表:表3.2.2-3項目區指標對比情況表(丘陵寬谷區)指標技術要求現狀備注水源工程抗旱30天以上30天以上達標灌溉水利用系數≥0.650.70達標渠系水利用系數≥0.70.75達標灌溉保證率水田80℅~85℅80%達標旱地75℅~80℅75%達標排澇標準水田10年一遇1~3d暴雨3~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水田10年一遇1~3d暴雨3~4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達標旱地10年一遇1~3d暴雨1~3d排至田面無積水旱地10年一遇1~3d暴雨1~3d排至田面無積水達標通過對比分析可知,項目區灌溉與排水設施總體上可以達到土地整理的要求,但在局部區域存在一些問題,其主要問題為:A、項目區水源豐富,但存在空間分布不均的情況;B、項目區匯水面積廣大,匯水多集中于沖田,排水多通過水田逐梯次,缺乏必要的排水設施,造成水土流失;C、排水溝均為自然沖溝,溝寬度、深度不一,在雨季容易造成水流不暢,淹沒耕地的情況。因此方案主要通過對原有水利設施維護保證其供水、排水能力;通過改建灌溉渠、解決水資源分布的平衡問題。3.2.3電力設施項目內的農村電網已完成整改,動力線路及變電設施已進入項目區,民用電入戶率達100%,現有電力設施可滿足項目區工程實施的用電要求。3.2.4項目區其它工程設施狀況根據實地踏勘和咨詢石沱鎮政府相關人員以及富廣村村社干部可知,項目區現在還有部分農業、水利、交通等部門投資新建的工程。3.2.5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評價表3.2.5-1項目區整治前指標分析表(丘陵區)類型指標技術要求現狀指標達標情況制約因素土地平整工程梯田化率≥90℅93.52%達標坡耕地田面坡度≤6°≤10°不達標局部區域田面坡度較大坡耕地臺面寬度≥6m≥6m達標耕作層厚度≥25cm25.7cm達標有效土層厚度≥50cm72cm達標適宜小微型農機化率≥70℅63.52%不達標局部區域路面狹窄、缺乏下田道路灌溉排水工程水源工程抗旱30天以上30天以上達標灌溉水利用系數≥0.650.7達標渠系水利用系數≥0.70.75達標灌溉保證率水田75℅~80℅80%達標旱地70℅~75℅75%達標排澇標準水田10年一遇1~3d暴雨3~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水田10年一遇1~3d暴雨3~4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達標排水渠道依靠天然沖溝,寬度、深度不一、造成水流不暢,淹沒耕地的現象旱地10年一遇1~3d暴雨1~3d排至田面無積水旱地10年一遇1~3d暴雨1~3d排至田面無積水達標田間道路工程田間道路網密度≥19m/hm285.69m/hm2達標路面材質較差,道路體系不完善,多斷頭路生產路路網密度≥35m/hm283.75m/hm2達標生產路分布不均,路面較差農田保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排洪標準10年一遇排洪標準10年一遇排洪標準達標基礎設施使用年限≥15年≥15年達標3.3項目合法性分析(1)法律法規本項目申請為區級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保護環境,促進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項目區土地整理規劃的內容涉及到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和田間道工程,能實實在在的為項目區當地村民創造利益,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同時,還符合《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文件和規定的要求、與現行有關國家法律、法規一致,項目區土地整理規劃內容符合區、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理專項規劃,與當地農業發展政策、水利、交通、村莊建設規劃相一致。(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項目的要求本項目規劃設計通過對農用地的整理,并將新增加耕地面積,符合《涪陵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的要求。項目區規劃和《涪陵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在土地位置、權屬等方面協調一致。將土地整理與農業綜合治理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進行田、水、路等綜合整治,加大對中低產田土的改造力度,增加耕地及其它農用地的有效面積,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項目區村民的生活質量。項目區規劃和《涪陵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6年-2020年)在土地用途、位置、面積上協調一致。項目的規劃內容與《石沱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灌溉與排水規劃》、《農業規劃》、《林業規劃》、《鄉村道路規劃》相一致,也是落實這些規劃要求的具體內容,其法律法規和政策原則的共性是一致的和相輔相成的。(3)土地整理規劃對項目的要求涪陵區國土資源和涪陵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從本地實情出發,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由非農業建設占用土地導致的耕地減少,必須通過土地開發、復墾與整理的方式給予補充,以保持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項目區規劃和涪陵區土地整理規劃在土地用途、位置、面積上協調一致。3.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3.4.1項目區限制因素根據《涪陵區石沱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石沱鎮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結果,結合實地踏勘和與當地村民的訪談了解到:項目區現狀交通網絡雛形基本成形,道路通行性較差。且大部分道路質量較差,影響了有效運輸以及農民出行。灌溉與排水設施也存在現狀較差及部分區域欠缺的現象。總的來說限制項目區土地利用因素主要分為以下方面:a)局部干旱。項目區原有的水利設施,可以解決大部分坡腳水田的灌溉問題,但是處于坡頂坡中的旱地干旱依然存在。干旱高溫會導致水稻的減產,同時還會危害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生育成長。b)田坎占地面積較大。項目區建設規模現有耕地面積234.5074hm2,田坎面積51.4498hm2,平均田坎系數達21.93%。其形成的原因是:耕地內田塊小、多、雜,田坎分布過密,增加了田坎的占地面積。c)田間道路通行性較差。項目區田間道縱橫交錯,連接項目各個社、大型居民點,通達度良好;但是路面狀況較差,尤其是雨季交通更加不便。d)區內生產路不規范。項目區內現有田間路部分坑洼不平,積水嚴重,需改建。生產道路多為土路,給當地的生產耕作帶來了不便。形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當地居民常年形成的耕作習慣在無形中促使了這種耕作道路的形成,而當地居民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來對生產道路進行整治。e)局部區域水土流失嚴重。項目區局部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缺乏必要的排灌設施,致使土壤肥力丟失嚴重,限制了耕作條件,因此,需在此類坡地進行田塊的整理,配套水利設施和道路設施的修建,防止水土流失。3.4.2解決措施針對項目區的限制因素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方案:a)通過對原有輸水設施進行改建部分輸水設施將水從空間上進行調劑以解決局部干旱問題。b)對田間道路進行整治,在沒有形成田間道路網絡的地方規劃生產大路,對現有田間道和生產路進行改建,以完善項目區的道路系統,改善農民耕作條件和滿足生產生活出行需求。c)根據項目區的具體地形及地面坡度采取適當降坡,實施坡改梯工程,布設背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土流失,增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d)對田土坎進行治理,能進行合并的田塊,挖除田塊間的田坎,田坎可以削薄的對其進行削薄處理。3.5土地適宜性評價分析3.5.1評價范圍土地適宜性分析是評定土地對于某種用途是否適宜以及適宜的程度,它是進行土地利用決策,確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據。項目區現有耕地,雖然部分存在質量低下、土地生產力不高的問題,但鑒于項目區人均耕地較少,當地農民已耕種多年的實際情況,擬通過坡改梯、灌溉與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等措施消除或緩解其土地利用限制因子,繼續作為耕地使用。3.5.2待整理農用地評價分析(1)整理分析評價因子項目區整理農用地評價因子主要為整理后新增凈耕地面積與待整理農用地面積之比、項目區土源保證率以及整理后土地利用方向與現有用地方向的兼容性。(2)評價因子分級參考《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程》中關于待整理其它農用地的參評標準,對各評價因子進行分級,將適宜程度分為適宜、中度適宜、臨界適宜和不適宜4個等級。評價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關評價指標的分級中,以分級最低評價因子的分級作為該評價單元的等級。單個評價因子適宜程度分級情況見表3.6.2-1:表3.6.2-1項目區待整理其它農用地適宜性評價因子分級表評價因子適宜中等適宜臨界適宜不適宜整理耕地系數大于5%2.5%~5%1%~2.5%小于1%土源保證率大于100%80%~100%50%~80%小于50%土地利用兼容性兼容比較兼容臨界兼容難以兼容(3)待整理其它農用地適宜性評價1)整理耕地系數項目區耕地質量偏低的主要原因為項目區坡耕地較多,地形坡度較大、田土坎系數偏高。項目區耕地面積234.5074hm2,田坎面積51.4498hm2,平均田坎系數達21.93%。根據現場調查,新增耕地30..4470hm2,新增耕地率為5.50%,由此可知整理增加凈耕地面積與待整理農用地面積之比為5.50%,大于5%,故該項為適宜。2)土源保證率項目區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無需考慮整理后的土源問題,該項評價因子的結果為適宜。3)土地利用兼容性項目區土地通過整理后得到的新增耕地在用途上仍然保持為耕地,結合原有的基礎設施,土地利用上并不存在任何沖突,故該項評價結果為適宜。3.5.3評價結果通過對項目區待整理農用地的適宜性分析,項目區農用地適宜通過整理增加凈耕地面積。需要對擬整理的區域實施坡改梯技術,并配套路、溝、凼等工程設施,提高耕作條件。3.6公眾參與分析(1)各級組織高度重視從涪陵區到石沱鎮政府,再到村委會、村社,各級組織都大力支持。并通過座談會形式,為本項目的《實施方案》編制及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2)群眾積極參與村民是土地整理的直接受益者,土地整理必須緊緊依靠當地村民的支持配合和直接參與。在項目踏勘現場的前期工作過程中,我公司設計人員與涪陵區土地整理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向項目區當地的干部群眾宣傳土地整理的有關政策,使得當地群眾積極性增高,理解了土地整理工作,并予以大力支持,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項目區干部群眾在深入了解到本項目后,紛紛表示支持本項目的實施,在召開的村民意見征詢會中,村民代表對本項目的支持率高達100%,并積極配合工作人員認真填寫“村民意見征詢表”和“現狀問詢表”。經調查項目所處區域內無土地流轉大戶,也沒有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農戶。我們對“項目區村民意見征詢表”進行了整理、分析,當地干部群眾對本項目應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實施的建議如下:1)約95%以上的參會人員要求對現有交通狀況進行改善,主要包括現有生產路的改建,田間道的改建和新建2)約80%的參會人員要求"改土"(即坡改梯、修田坎);3)約90%要求修建排水設施等,主要為改建灌溉渠的問題。(具體意見詳見"村民意見征詢表")(3)項目規劃設計公眾參與度高在實地踏勘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分析、整理,根據土地整理有關政策、規定和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并結合相關技術人員和當地村、組干部以及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后,我公司設計人員在項目區擬訂出該項目的初步規劃布局及實施方案。初步方案確定后,再以座談會的形式召集相關部門的技術人員、村組干部及群眾代表,就本規劃設計方案、土地后期利用、權屬調整和工程后期管護等方面征詢了到會人員的意見及建議,根據提出的意見及建議,我公司設計人員在結合實地按照有關政策,因地制宜和充分遵循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反復修改完善,直至所有與會人員一致認可,才最終確定了規劃設計的方案。圖村社干部與設計人員實地規劃4新增耕地潛力分析4.1新增耕地潛力分析項目區預計新增耕地潛力主要來源有以下四個方面:1、減少田坎。通過將現有田塊的田坎進行削薄、邊坡清理,減少田坎占地面積,使項目區部分田坎轉變為耕地,來增加耕地。2、在部分區域通過坡改梯技術,重新布設田塊,減少非耕地占地面積來增加凈耕地面積;3、通過改善項目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如修建混凝土生產路方便耕作,完善項目區的灌溉設施可緩解抗旱季節的農作物缺水情況,對基礎設施的改善可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將零星地塊和田邊地角閑置地利用起來,來增加凈耕地面積。4、通過對低效園林地進行整治,增加凈耕地。4.2新增耕地測算4.2.1新增耕地測算依據實施了土地整治工程措施,特別是田塊歸并、田坎削薄、零星未利用地塊整理、臺面重構、廢棄農用設施地塊復墾、爆破增面和地力培肥等土地平整措施的耕地圖斑,納入新增耕地面積測算。作為實施耕地面積測算的依據。1.《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28407-2012);2.《耕地質量驗收技術規范》(NY/T1120);3.《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7號);4.《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與監測工作方案>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60號);5.《國土資源部關于提升耕地保護水平、全面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108號);6.《國土資源部關于強化管控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8號);7.《土地整治補充耕地質量等別評定規范(試行)》(部整治中心);8.《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9.《重慶市土地整理建設技術要求(試行)》。10.《重慶市農村土地整治中心關于進一步規范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等別評定的通知》(渝土整發〔2018〕4號)。4.2.2新增耕地計算公式整理新增耕地面積計算:通過旱地整治,臺面重構、零星用地整治、梯田整治等全域整治措施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積單位為公頃,保留四位小數;新增耕地面積公式為:式中:S指項目新增耕地,Si指第i個新增耕地圖斑地類面積,n是項目竣工后新增耕地圖斑個數4.2.3新增耕地測算過程通過旱地整治,臺面重構、零星用地整治、低效園林地整治、梯田整治等全域整治措施新增耕地。詳見項目新增耕地潛力實現分析表:前期新增耕地來源情況是否適宜實施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名稱群眾意愿土地利用保證能否實現新增耕地圖斑編號權屬名稱坐落位置地類名稱涉及圖斑面積1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286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2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1929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3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1087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4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3992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5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1686是零星未利用非耕地同意有能6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0859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7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0437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8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0411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9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2245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10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1941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11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9444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12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1696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13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0738是零星未利用非耕地同意有能14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2445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15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4148是臺面重構同意有能16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1637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17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1695是臺面重構同意有能18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4411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19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3291是臺面重構同意有能20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4514是坡改梯同意有能21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5019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22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田坎0.1504是臺面重構同意有能23富廣村八社富廣村八社灌木林0.5085是零星未利用非耕地同意有能24富廣村八社富廣村八社田坎0.6279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25富廣村八社富廣村八社田坎0.4133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26富廣村八社富廣村八社灌木林0.1751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27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裸地0.476是邊角地整治同意有能28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1593是臺面重構同意有能29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5524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30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9074是條田整治同意有能31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1059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32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灌木林2.2163是臺面重構同意有能33富廣村十社富廣村十社田坎0.0957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34富廣村十社富廣村十社田坎0.4817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35富廣村十社富廣村十社灌木林0.1157是零星未利用非耕地同意有能36富廣村十一社富廣村十一社田坎0.2878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37富廣村十一社富廣村十一社田坎0.3324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38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3099是條田整治同意有能39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1289是條田整治同意有能40富廣村十一社富廣村十一社田坎0.2463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41富廣村九社富廣村九社田坎0.1859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42富廣村十二社富廣村十二社田坎0.1743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43富廣村十二社富廣村十二社灌木林0.7989是零星未利用非耕地同意有能44富廣村十二社富廣村十二社田坎0.2806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45富廣村十二社富廣村十二社田坎0.0836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46富廣村十一社富廣村十一社田坎0.1054是旱地緩坡整治同意有能47富廣村十二社富廣村十二社田坎0.5202是梯田整治同意有能48富廣村七社富廣村七社灌木林0.2192是零星未利用非耕地同意有能項目耕地增加來源及面積統計表一級地類二級地類潛力面積(hm2)增加耕地面積(hm2)編碼名稱編碼名稱01耕地101水田5.38445.3844103旱地9.03849.038402園地201園地0.00000.0000204其他園地0.00000.000003林地301喬木林地0.00000.0000302竹林地0.00000.0000305灌木林地1.88471.884704草地404其他草地0.00000.000006工礦用地602采礦用地0.00000.000007住宅用地702農村宅基地0.00000.000010交通用地1006農村道路0.00000.000012未利用地1206裸土地0.00000.0000合計16.307516.3075項目新修工程占地面積統計表工程名稱單位占地面積(m2)工程數量(m)占地面積(hm2)占耕地面積(hm2)占旱地面積(hm2)占水田面積(hm2)新修2.0m生產大路26180.12360.12360.08560.03804.2.4新增耕地計算結果通過整理新增耕地減去新修設施占地面積得到新增耕地面積,新增耕地面積建下表:新增耕地來源面積表名稱地類面積(hm2)合計耕地增來源及面積田坎(水田)5.384416.3075田坎(旱地)9.0384灌木林地(旱地)1.8847耕地減少及去向水田(農村道路)0.03800.1236旱地(農村道路)0.0856新增耕地面積水田5.346416.1839旱地10.83754.3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情況項目實施后,土地利用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變化的地類主要為耕地、農村道路、灌溉與排水和田坎用地,整理前后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見下表:項目區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結構對照表單位:hm2一級地類二級地類整理前(hm2)比例(100%)整理后(hm2)比例前后比較(hm2)耕地小計234.507479.73%250.691390.09%16.1839水田73.583625.02%78.930028.05%5.3464旱地160.923854.72%171.761362.04%10.8375交通運輸用地小計5.28261.80%5.28261.80%0.1236農村道路5.28261.80%5.15901.80%0.12365水資源平衡分析項目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雨熱同季,降雨與農作物生長需水基本一致。在農作物生育周期內,農作物僅因春旱、夏旱和伏旱缺水,其余時間作物需水能自給。因此,項目區屬于典型雨育農業區,不同于灌溉農業區。在進行水資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確定項目區抗旱天數,再根據項目區氣象資料和作物抗旱能力確定需水總量,進行水量平衡分析。抗旱天數是指農作物生長期連續干旱時,灌溉工程能確保用水要求的天數。由于項目區處于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水資源相對充足,以水稻、玉米等作物為主,根據項目區旱災出現情況,以中旱年(連續21~30天)確定項目區抗旱設計天數為30天為標準。本項目的規劃目標是建成適宜能灌、能排、保肥、保土、基本旱澇保收的穩產農田,整理后項目區供水對象主要是區內的耕地,項目區現有耕地面積為234.5074hm2,經整理后將新增耕地面積為16.1839hm2,故整理后耕地面積將達到254.7802hm2。5.1需水量預測5.1.1年度需水量預測項目區農業用地主要為水田和旱地,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參照當地種植制度和今后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以水稻、玉米、蔬菜、紅苕、柑橘來確定作物需水量。灌溉保證率設計標準根據《土地開發整理標準》、《重慶市灌溉用水定額編制評價報告》、《原四川省農田水分盈虧量及農業干旱區劃》、《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和“九五”、“澤渝”水利工程設計用水指標。經實地踏勘,本規劃確定項目區耕地的灌溉保證率設計標準為75%(中等干旱年)。農作物需水量預測確定各水資源區域灌溉面積。項目區整理后,主要種植玉米、紅苕、水稻、蔬菜、柑橘等作物。工程完成后,項目區各水資源區域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具體見表3.8.1-1表3.8.1-1項目區整理后作物種植面積表作物類型玉米紅苕水稻蔬菜柑橘(hm2)(hm2)(hm2)(hm2)(hm2)耕地面積115.7684.5662.5644.7933.34灌溉定額的確定根據重慶市水利局、經濟委員會、市政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渝水[2006]54號《關于印發重慶市農業用水定額(試行)的通知》中重慶市各個區縣的農業用水綜合定額,我們可以推算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耕地農作物需水量。用水定額見下表:表3.7.1-2重慶市農業用水定額(試行)分區定額值(P=75%)單位:m3/畝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蔬菜果樹渝西經濟走廊28560805565195120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28060757075185140都市發達經濟圈28055806075170120各水資源區域灌溉需水量預測項目區農作需水量計算可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Q需=Q×S÷n式中:Q需--灌溉需水量(m3);Q--綜合灌溉定額(m3/畝);S--灌區面積(畝);n—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80%。項目實施后,各水資源區域農作物種植面積與其需水量可見下表3.8.1-3。表3.8.1-3需水量計算表種植作物類型種植面積用水定額需水量(hm2)(m3/畝)(萬m3)旱地作物玉米115.766013.02柑橘33.341408.75紅苕84.567511.89水田作物水稻62.5628032.84蔬菜44.7918515.54合計423.16—82.05因此,項目區全年的總需水量為82.05萬m3。5.1.2時段需水量預測(1)農作物品種(2)抗旱天數設計標準(3)農作物需水量預測根據項目產業區涉及的蔬菜和傳統農作物(水稻、玉米)等品種種植栽培的技術要求,結合當地氣候狀況和常年降雨幅度,給定項目區伏旱期作物蔬菜灌溉定額為15m3/畝;水稻灌溉定額為20m3/畝;玉米、紅苕灌溉定額為9m3/畝。項目區內農業生產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計算:W需=M毛×A式中:W需—農業生產總需水量;m3M毛—綜合毛灌溉定額;m3/畝A—灌溉面積;畝毛灌溉定額按下式確定:M毛=M凈/η式中:M凈—作物凈灌溉定額;η—灌溉水利用系數。根據計算得出項目區產業伏旱期需水量,詳見表3.8.1-4:表3.8.1-4項目區產業伏旱期需水量統計表產業區作物種植面積(hm2)灌溉定額(m3/畝)灌溉水利用需水量(萬m3)系數玉米115.7690.81.95柑橘33.34120.80.75紅苕84.5690.81.43水稻62.56200.82.35蔬菜44.79150.81.26合計341.01——6.31從上表可知,項目區伏旱期總需水量為6.31萬m3。5.2供水量預測5.2.1年度供水量計算根據涪陵區氣象局提供的近20年(1985~2005年)氣象資料,有效降雨量設計按涪陵區中等干旱年降雨量1030mm作為有效降雨量。經實地調研,項目區各水資源區域總的集雨面積為407.4165hm2。項目區天然降水可通過項目區集雨面積和蓄水設施,如水田、山坪塘等,區內天然降水有效利用率為30%,其計算公式如下:Q供=P×S集×n利=1030/1000×407.4165×10000×30%=125.89(萬m3)式中:Q供—項目區可供利用水量;P—項目區年平均降雨量;S集—項目區集雨面積;n利—項目區天然降水利用系數。5.2.2時段供水量計算項目區的水田大都位于丘坡下部,可以利用山坪塘與溪溝蓄水進行灌溉,采用續灌方式進行灌溉,現有水源中山坪塘蓄水可利用;項目區的旱地大都位于丘坡中部或丘坡上部,只有采用點灌方式發展節水灌溉,可利用就近的山坪塘進行灌溉。11.42×70%=7.99(萬m3)根據前文介紹,項目區共有一處溪溝,其總容水量2.88×30%=0.86(萬m3)5.3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5.3.1總量平衡分析經過以上分析得知,項目區年度農業總需水量為82.05萬m3,而項目區內年度供水總量為125.89萬m3。可見,項目區總的年度水資源供給量充足,能滿足項目區農業用水的需要。水資源利用情況取決于水利設施的完備程度,項目區水資源豐富,可以充分的保證項目區灌溉用水。5.3.2時段平衡分析抗旱季節水資源供給量能夠滿足耕地的需求,時段需水量為6.31萬m3,時段供水量為8.85萬m3,供大于求。干旱季節,多數區域可以保證農業生產用水,只有局部區域因水源有限,灌溉得不到保障,這些區域均位于坡頂。6工程布局6.1規劃設計依據6.1.1相關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定,2020年1月1日實施;(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1998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6號發布,1999年1月1日實施;(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0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1號公布,2003年3月1日實施;(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4號公布,2002年10月1日實施;(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2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9號公布,2011年3月1日實施;(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3號公布,2003年3月1日實施;(8)《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994年8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62號發布,1994年10月1日實施;6.1.2相關政策文件1)《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開發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76號);2)《關于切實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1999]39號);3)《關于設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的通知》(國土資發[1999]50號);4)《關于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1999]358號);5)《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土資發[2000]282號);6)《關于印發試行<土地分類>的通知》(國土資發[2001]255號);7)《關于做好土地開發整理權屬管理工作的意見》(國土資發[2003]287號);8)《關于印發〈土地開發整理若干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3]363號);9)《關于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29號);10)渝國土房管發[2004]72號《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開發整理權屬管理工作的通知》;11)《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庫管理暫行辦法》、《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竣工驗收管理暫行辦法》(渝國土房管發[2005]97號);12)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于印發《重慶市區縣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渝國土房管發[2008]221號);13)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于印發區縣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有關文書格式(樣式)的通知(渝國土房管發[2008]224號);14)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于印發區縣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核查管理試行辦法(渝國土房管發[2008]381號);15)《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16)《重慶市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全域整治指導意見》;1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18)《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6.1.3相關工程技術規范(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1033-2012);(2)《重慶市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建設標準(試行)》(2015);(3)《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16);(4)《農田排水工程技術規范》(SL/T4-2013);(5)《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1999);(7)《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2008);(8)《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9)《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060-2004);(10)《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11);(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1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13)《重慶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試用稿)》(2015)。(14)《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編寫規程》(TD/T1045-2016)(15)《土地整治權屬調整規范》(TD/T1046-2016)6.1.4相關基礎資料(1)《涪陵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2)《涪陵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6-2020年)》;(3)《涪陵區石沱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4)《涪陵區統計年鑒》;(5)《涪陵區農業區劃資料匯編》;(6)《涪陵區土壤》;(7)2018年8月項目區實測1:2000地形圖;(8)2018年8月1:10000土地利用圖;(9)《涪陵區石沱鎮富廣村農業經濟報表(2019年)》;(10)項目區實地調查的資料。6.2規劃目標項目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為前提,將土地整理與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對項目區土、水、路進行綜合治理。具體目標如下:(1)管理規劃土地利用布局,將原有旱地通過降坡、平整等工程實施后得到的旱地仍然調整為旱地使用;通過削薄歸并田坎的新增耕地調整為旱地,增加耕地面積。(2)配套完善灌溉與排水設施,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使項目區耕地達到“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3)通過布設田間生產路,改善項目區的交通狀況,降低農民耕作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4)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工程實施后基本能夠緩解項目區的水土流失問題。(5)通過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綜合整治,提高項目區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總之,最大程度從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等角度推動新農村建設。6.3建設標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土地開發整理標準》(TD/T1011~1013-2000)、《土地整理技術要求》(試行)和《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的規定,通過對項目區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整治,改善農田灌排和交通條件,建成“基礎設施配套、旱澇保收”的標準化農田。6.3.1土地平整工程標準在土地平整工程規劃中,依據《土地開發整理標準》TD/T1011~1013-2000和《土地整理技術要求》(試行),結合項目區的自然條件和地形條件以及當地村民耕作習慣等實際情況進行土地平整。進行土地平整時,總體上以田間道、生產路、排水溝劃分田塊,以田塊為平整單元,遵循挖填平衡,滿足項目區內自流灌溉、排水的原則。根據《土地整理技術要求》(試行)和《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土地平整后的標準為:梯田化率達90%,田面坡度≤6°,有效土層厚度不低于50cm,耕作層不低于30cm,整理后的田塊長度和寬度見下表:表4.3.1-1田塊長度和寬度控制表項目控制范圍(m)田塊長度<2°50~3002°~10°40~20010°~15°30~10015~25°20~50田塊寬度<2°30~1002°~10°25~4010°~15°10~3015°~25°6~156.3.2灌溉與排水工程標準a)工程級別本次規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本項目工程級別為等外級別。b)排水標準結合當地水文氣象、水土資源、作物組成、排水方法及經濟效益等因素,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和《土地整理技術要求》(試行),該項目采用暴雨重現期為10年,排水采用10年一遇3~6小時最大暴雨12小時排除標準。6.3.3田間道路工程標準根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田間道路設計應符合“與田、林、村、渠、溝等項目設施布局相協調,有利于田間生產的管理;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原則。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項目區內田間道路設計為四級公路。a)田間道建設標準按照《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2007)》設計要求,田間道路最大縱坡小于9%,田間道的平曲線半徑一般應不小于15m。改建田間道路基填方在0.8m深度范圍內,其壓實度必須達到93%;填方在0.8m深度范圍以上,其路基壓實度必須達到90%以上。若壓實度達不到要求,則必須經過1~2個雨季,使路基相對沉降穩定后,才能鋪筑泥結碎石路面或硬化路面。改建田間道按照原有路基寬度及道路施工難度情況,道路規格設計為3.5m和3.0m;改建田間道為了保證道路連通和統一連貫性,規劃田間道路路面寬設計為3.5m和3.0m寬。b)生產路建設標準為方便項目區人工推車及摩托車等運輸工具通行,生產大路路面寬設計為2.0m寬,當生產路縱向坡度為6-15°時,表面應橫向拉渡槽,防止路面溜滑,方便人畜行走。c)橋涵建設標準項目區涉及路涵等建筑物,生產路涵荷載3.5KN/m2,田間道涵荷載為20KN/m2。6.3.4其他工程標準其他工程設計標準參照相應的規范或技術標準。6.4規劃方案6.4.1土地利用總體布局項目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構應在充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土地整理的政策,遵循土地生態適宜性和區位要求,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根據項目區的自然條件、水資源狀況、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新增耕地潛力分析結果,提出如下土地利用總體布局。(1)耕地。項目區原有耕地總體布局和結構基本不變,其土地利用結構之間的調整主要根據整理土地的適宜性分析與新的工程規劃措施來進行。進行土地整理項目后,大部分耕地都能夠進行灌溉與排水設施控制。水田根據田塊整形、田塊歸并動工,在合適的區域打破權屬界線進行格田或條田化,并增設一定的土坎,修筑動工后的水田面積增加部分仍然調整為水田;旱地根據坡度情況進行降坡處理后,并修筑土坎,仍然將此部分降坡處理的后增加的耕地劃分為旱地使用。新增耕地以田坎為出地來源的,劃入耕地類型,將原來旱地土坎為來源的新增耕地調整為旱地和將原來水田土坎為來源的新增耕地調整為水田。①水田,項目區內現有水田毛面積為90.4617hm2,田坎面積為16.8781hm2,分布較為均勻。在實地踏勘過程中了解到,區內多數水田經農民多年耕作修整,已經修成了比較規范的田塊,田坎一成形。為避免破壞耕作層,水田平整不宜進行大幅度的田塊調整,故不需另外修筑田坎,保持原有田形即可。對于這些本設計擬將對同一臺面高度兩田塊之間的田梗進行挖除,以減少田坎占地,提高水田的凈耕地系數。②旱地,項目區內現有旱地毛面積195.4956hm2,田坎面積為34.5717hm2,多數旱地經當地農民多年耕作修整多數已成臺地,已成臺旱地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只需對同一臺面高度的相鄰田塊進行歸并,以及寬度過大的田坎進行削薄,以減少田坎占地,提高耕地系數。因此,本項目旱地平整集中在田面坡度為10°~20°的未成臺旱地區域,根據實地踏勘結果,并結合項目區村民意見,擬將對茶園附近有水土流失現象存在的未成臺旱地區域實施坡改梯技術,進行有效整治。(2)其他農用地①農村道路。主要通過對項目區部分田間道、生產大路進行改建及部分生產大路的新建,原有交通條件較差,因此涉及到部分道路工程占地,其他原有交通設施仍然按照原有利用方式進行利用。②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項目針對原有的設施進行改建的,改建后仍將使用,布局情況同現狀,不涉及占地。③田坎。由于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單元作物種植田塊面積的加大,使原有田坎數量減少,其減少的田坎整理為新的耕地。通過土地整理原耕地將大部分轉化為耕地中的水田和旱地。經田塊重新布局,保留和新建的田坎將沿耕地田塊長邊布設,規格標準依據不同坡度情況確定。通過水田田坎歸并和旱地坡改梯,田坎占地比例降低,田坎系數將降低。6.4.2工程平面布置項目工程總體上主要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地貌、農業生產現狀和生態環境,按照現代農業要求,因地制宜,對田、水、路進行統一布局、綜合整治,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農業設施。既要完成土地整理的基本任務,又要考慮工程的經濟、合理、可行和各工程的布置綜合協調。本項目包括四大單項工程:一是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包括土方開挖回填、修筑田坎等分項工程;二是灌溉與排水工程,主要包括改建灌溉渠、新建田間道涵和新建生產路涵等;三是田間道路工程,包括改建田間道、改建生產大路、新建生產大路、新建田間道錯車道、新建田間道錯車道;四是其他工程,包括標志牌、標識牌。土地平整工程布局結合渝國土房管[2015]35號文件的要求,對項目區實施全域整治,通過對項目區劃分平整單元,對項目區內全部的耕地圖斑進行調查分析,確定是否實施土地平整及選擇合理的土地平整方式最終確定土地平整單元,達到全域整治的目標;土地平整的中心任務是通過平整,使土地更適宜種植,在滿足灌排要求的基礎上,合理調配土方,盡量做到挖填平衡,同時要與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相結合。因此土地平整應盡量依據自然地形、地勢,合理設計高程,使挖填土方量最小,同時滿足機械作業、灌排、農作物耕種的要求。根據項目區耕地的田面坡度、土壤肥力、需要采取的工程措施、地塊的特點和耕作的便利性,故擬設計主要平整方式為:(1)條田整治項目區水田整治,將相鄰的不同臺面的小田塊歸并為大田塊,歸并零星地塊,整理田邊地角閑置地。田塊大小根據田塊實際高差等情況,田塊面積5-20畝不等。(2)坡改梯:主要是在坡度較大的耕地,耕作田塊零亂不規則,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區域,或是根據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針對該區域采取的措施為:采用坡改梯技術,進行降坡挖填土方,土坎的修筑等,將各臺面耕地平整為坡式梯田或水平梯田,以改變局部地形,盡可能地減少水土流失。(3)臺面重構:通過現場調查,對項目區內未成臺的旱地進行調查分析,取部分適宜臺面重構的旱地進行土方移動、挖高填低、砌筑土坎等工程措施,實施土地平整;臺面重構布置圖類型編號位置面積臺面重構臺面重構-1水井灣2.9054臺面重構-2石梯子1.1058臺面重構-3汪家灣1.5109臺面重構-4河壩1.5851臺面重構-5深土2.0032臺面重構-5螺絲埡口6.1998合計15.3102(4)旱地緩坡整治:通過對項目區的全域調查,經土地平整方式適宜性分析后,擬對項目區內部分高差不大的地塊進行坡改緩措施,去除多余的田坎,平整土方,小塊并大塊,達到新增耕地的要求,主要實施步驟為表土清理→土壤翻耕→田坎拆除→平整土方→人工細部平整。田塊歸并布置圖類型編號位置面積(hm2)旱地緩坡整治旱地緩坡整治-1黃泥灣1.708旱地緩坡整治-2水井灣2.0994旱地緩坡整治-3墳塬塬3.9175旱地緩坡整治-4報家溝5.6273旱地緩坡整治-5申家溝2.4882旱地緩坡整治-6洋房子1.1228旱地緩坡整治-7槽坊1.9814旱地緩坡整治-8白梁灣0.6327旱地緩坡整治-9田壩3.0704旱地緩坡整治-10中壩0.9463旱地緩坡整治-11四角頭2.5753旱地緩坡整治-12劉家灣1.0767合計27.246(5)梯田整治:經實地踏勘,現狀旱地中部分田坎過寬,造成有效耕地面積減少。為增加旱地有效耕作面積,在保證田坎的安全穩固的基礎上,對部分過寬田坎進行削薄處理,在施工中對于坡度較大的旱地田坎削薄可依據實際情況而定,總之田坎削薄必須在保證田坎安全穩固的基礎上進行。對于水田部分,農民為保證水田蓄水防止滲漏,在進行泡田時,農戶將水田淤質泥土堆置于田坎內側,經過長期耕作后,造成部分田坎過寬,減少了水田的有效耕作面積。為增加有效耕作面積,在保證田坎的安全穩固的基礎上,對部分人行流量小、運輸功能作用不大的田坎進行削薄處理。實施田坎削薄后,部分田坎由寬度≥1m變為小于1m,根據“二調”規程,小于1m的田坎削薄為耕地,因此,實施梯田整治工程后,增加了凈耕地面積。類型編號位置實施面積(hm2)田坎削薄梯田整治-1黃桷樹1.5075梯田整治-2白象坪1.1255梯田整治-3汪家灣1.5734梯田整治-4茶園0.6909梯田整治-5大屋基1.6922梯田整治-6槽坊2.7187梯田整治-7廟背后0.7835梯田整治-8四角頭1.7993梯田整治-9槽坊0.3497梯田整治-10四角頭1.5985梯田整治-11沙灣3.0655合計16.9047(6)零星地未利用地整治:通過對項目區的全域調查,經土地平整方式適宜性分析后,擬對項目區內部分零星未利用地進行整治,去除多余的田坎,平整土方,小塊并大塊,達到新增耕地的要求。編號實施面積(hm2)零星未利用非耕地-10.0738零星未利用非耕地-20.2192零星未利用非耕地-30.1686零星未利用非耕地-40.7989零星未利用非耕地-50.5087零星未利用非耕地-60.1157合計1.884農田水利工程1)灌溉工程布局項目區依靠溪溝來水以及山坪塘引水灌溉,整個項目區水田灌溉均有保障。區內灌溉渠部分現狀較差,不能正常灌溉,需整修,項目區水資源較多,部分區域存在缺水情況,項目區原有灌溉渠布局比較完善,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垮塌,需要進行改建。項目區改建灌溉渠分布祥見表-2。表-2項目區改建灌溉渠布局一覽表編號設計長度(m)設計溝寬(m)設計溝深(m)改建灌溉渠I-13790.30.4改建灌溉渠I-28480.30.4改建灌溉渠I-31350.30.4改建灌溉渠I-41890.30.4改建灌溉渠I-54270.30.4改建灌溉渠I-62090.30.4合計2188改建灌溉渠II-15030.50.6改建灌溉渠II-26630.50.6改建灌溉渠II-34000.50.6合計1566改建灌溉渠III-1134PE管(110)合計134新建蓋板溝-13031.21.0合計3034)水利輔助工程布局(1)新建田間道涵項目區灌排用水由于受田間道阻隔需規劃涵以便于灌排水的通過。在溝渠或水田放水口穿過田間道處布設過田間道涵,項目區布局田間道涵5座。(2)新建生產路涵項目區灌排用水由于受生產路阻隔需規劃涵以便于灌排水的通過。在溝渠或水田放水口穿過生產路處布設過生產路涵,項目區布局生產路涵15座。(3)新建沉沙凼田間道路工程布局項目區田間道路工程規劃主要依托現有道路設施,結合區內地形地貌以及規劃田塊的要求,考慮機械化施工的程度,合理規劃各道路。田間道工程須充分利用現有田間道,通過改建改善其路面情況,當產業區域內田間道缺失時,需根據規劃產業要求,結合當地實際的現狀地形情況考慮改建田間道,項目改建田間道均為對原有道路網的完善。原有若地形條件不能滿足新建田間道時,則考慮新建生產大路和連通田間道的生產大路;當產業區域內耕作半徑大于600m,生產耕作地塊距離田間道超過300m時,并且無法新建田間道的情況下需新建生產大路,路線選擇原則上沿等高線走向劃定,新建生產大路坡度應小于15°,不設梯步,且與田間道連接,滿足當地農戶利用小型農用三輪車運輸的需求。生產路優先選擇改建原有路網,路線適當取直,新建生產路路線劃定應參照地形坡度,生產路線坡度不宜大于25°,并考慮與水源等新建工程的工程分布情況,方便建材運輸和日后的生產出行,受地形因素影響線路布局時可曲折修建,路線沿田坎或地類界走向。(1)田間道1)改建田間道田間道是項目區村民與外界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經實地踏勘與村民意見征詢,村民對于項目區主要交通道路改建要求與期盼較大,并要求改建項目區西部水井灣至石梯子、中壩至馬頸子大票以及中部片區的田間道。項目區改建田間道8條,項目區改建田間道布局詳見表-1。項目區改建田間道布局一覽表表-1編號設計長度(m)設計寬度(m)改建田間道I-13433.0改建田間道I-23563.0改建田間道I-33643.0改建田間道I-44213.0改建田間道I-54783.0改建田間道I-66723.0總計2634改建田間道II-119883.5改建田間道II-25483.5(2)生產大路1)生產大路根據實地踏勘,結合村民意見,本項目改建生產大路4條,路面寬設計為2.0m,新建生產大路路面寬設計為2.0m共11條,項目區改建生產大路布局詳見表-2。項目區生產路布局一覽表表-2編號設計長度(m)水田段旱地段設計寬度(m)新建生產大路-154605462.0新建生產大路-212301232.0新建生產大路-352205222.0新建生產大路-416001602.0新建生產大路-518418402.0新建生產大路-68427151272.0新建生產大路-719019002.0新建生產大路-831431402.0新建生產大路-9319002.0新建生產大路-1052605262.0合計372514032003改建生產大路-1550552.0改建生產大路-226102612.0改建生產大路-3750752.0合計3910391其他工程布局(1)新建錯車道、回車場由于改建的田間道與生產大路寬度不能滿足兩輛車并行,故本項目考慮在適當距離內設置錯車道,田間道末端設置回車場。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每隔300m~600m設置錯車道一處,再結合實地情況,本項目共設置13個田間道錯車道,4個回車場,11個平交口,9個彎道加寬,3個新建生產大路回車道。7工程設計本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7.1土地平整工程設計7.1.1土地平整措施設計土地平整工程在整個土地整理工程中處于首要位置,是田塊、渠道、道路規劃設計的的前提和基礎,對合理灌排,節約用水,提高勞動生產率,發揮機械作業效率,以及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次規劃根據全域整治的要求,通過適宜性評價法確定田坎削薄的方式。1、確定土地平整方式的評價因素通過對項目區現狀田塊的實地調查,采用“適宜性評價法”對各耕地圖斑的土地平整實施方式進行評定。根據土地整治項目所在區域已有的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成果,結合各耕地圖斑的自然因素和基礎設施現狀等,確定各整治圖斑的土地平整方式,結合項目區現狀,主要選取田塊現狀、田坎現狀、土壤現狀和基礎設施現狀等4類共計10個因素對項目區內的所有耕地圖斑進行評價,結合實地調查數據,對全部的耕地圖斑評價分析后,該項目區內土地平整方式主要為坡改梯、地力培肥、邊角地整治等。表5.1-1土地平整適宜性評價因素表田塊現狀田坎現狀土壤現狀基礎設施現狀地類地形坡度地塊規模是否成臺寬度材質利用現狀土壤類型土層厚度基礎設施布局、使用等2、土地平整工程實施方式通過對項目區現狀田塊的實地調查,結合10個評價因素進行分析,結合各田塊存在的問題,選擇對應的工程措施,經現場調查統計,項目區內實施方式主要為:條田整治、坡改梯、地力培肥、田塊歸并、臺面重構等土地平整方式:(1)條田整治項目區條田整治,將相鄰的不同臺面的小田塊歸并為大田塊,歸并零星地塊,整理田邊地角閑置地。田塊大小根據田塊實際高差等情況,田塊面積5-20畝不等。條田整治工程施工主要有以下八個步驟進行:1、田塊放水,首先將水田存水放干,然后進行挖溝濾水,開挖密度為500m/hm2,田塊內開挖土溝呈樹枝狀均勻布置,待田面水徹底濾干后再進行一下步操作;2、表層熟土剝離,將條田整治區表層0.2m厚熟土剝離。3、挖高填低,將挖方區域的土運至填方區域,使合并后田塊達到設計高程;4、修筑田埂,在合并后的田塊的邊緣修筑田埂,田埂頂部需高出合并后田面0.3m;5、犁底層壓實,在深層土方移動完成后對平整的深層土采用蛙式打夯機進行機械壓實,壓實后的犁底層土壤容重控制在1.8~2.0g/cm3之間。6、泡田、打漿,為加快土壤熟化對原有水田旱作區域、新增水田區域進行深翻耕作層,促進土壤熟化。根據土壤類型調查知項目區土壤為黃壤性土,該土壤保水性能較好,可通過泡田、深翻等措施使耕地保水性能達到水田耕作要求。待田塊修筑工程完成后,再進行蓄水,蓄水深度5~10cm,蓄水后使田塊表層土充分浸泡,浸泡時間不少于5天,最后對充分浸泡后的田塊進行翻耕打漿,翻耕采用旋耕機充分的深翻,翻耕不得低于20cm,翻耕過程中使表層土得到充分攪動,攪動產生的泥漿將向犁底層下滲,填滿犁底層中的縫隙,如此形成人工再造犁底層,使得犁底層能夠保水。7、表土回鋪,在犁底重構完成后進行表土回鋪,將剝離的熟土平整鋪回田塊表面。8、細部平整,在所有工序完成后,對水田整治進行細部平整。根據實地調查和統計,項目區內水田整治區域面積約為33.9944hm2,擬將相鄰的不同臺面的小田塊歸并為大田塊,根據提供的地形圖中各田塊高程點和所屬田塊的面積,采用加權平均法算出每塊田塊的田面平均高程,即為該塊田塊的田面設計高程H,將分塊現狀田面高程大于田塊田面設計高程H的則為挖方,小于的則為填方,即可逐個求出各個條田內分塊田的挖方量和填方量(當挖填深度小于剝離深度時,不計算挖填方)。其計算公式如下:注:h1、h2、……hn為平整前各分散田塊的高程,h0為田塊歸并平整后新田面的高程。S1、S2……Sn為平整前各分散田塊的面積。V1為田塊歸并平整所需的挖填土方量,V2為田塊歸并平整前剝離表土的方量,S為各分散田塊的面積總和即為翻耕面積。整理地塊編號整治前犁底重構人工精細平整田坎修筑特性表田塊編號田塊面積田面高程整治后田塊編號整治后田塊平整開挖回填土方量表土剝覆工程量面積整治后高程開挖/回填高度回填回填土方量開挖土方量表土剝離表土剝離/回鋪表土轉運田坎編號長度高度(H)寬度工程量單位m2m—m2mmm3m3m3m3m3m3m2m2—mmm水田整治區1T1636741.2條田-11696740.640.56357.75357.75159.00424.0042.40636636TK-1400.500.36T21060740.3-0.34-357.75-357.75265.0001060T3812740.3條田-21658739.380.92745.79745.79203.00414.5041.45812812TK-2380.500.35.7T4846738.5-0.88-745.79-745.79211.500846T5432738.5條田-3992738.160.34146.32146.32108.00248.0024.80432432T6560737.9-0.26-146.32-146.32140.000560T7956736.8條田-41195736.700.1095.6095.600.0059.755.98956956TK-3410.500.36.15T8239736.3-0.40-95.60-95.6059.750239T101426735.9條田-52021735.640.26377.84377.84356.50505.2550.5314261426TK-4600.500.39T11595735.0-0.64-377.84-377.84148.750595T13864734.2條田-62279733.830.37321.87321.87216.00569.7556.98864864T141415733.6-0.23-321.87-321.87353.7501415T161624732.8條田-73681732.250.55887.80887.80406.00565.0056.5016241624TK-51090.500.316.35T171421732.1-0.15-217.88-217.880.0001421T18636731.2-1.05-669.92-669.92159.000636T192531730.6條田-86874730.160.441119.361119.36632.751718.50171.8525312531T204343729.9-0.26-1119.36-1119.361085.7504343T21782729.3條田-92819728.001.301017.131017.13195.50704.7570.48782782TK-61470.500.322.05T222037727.5-0.50-1017.13-1017.13509.2502037T231563727.8條田-102446727.260.54846.36846.36390.75611.5061.1515631563TK-71550.500.323.25T24883726.3-0.96-846.36-846.36220.750883T251202723.2條田-112344722.910.29351.37351.37300.50586.0058.6012021202TK-81550.500.323.25T261142722.6-0.31-351.37-351.37285.5001142T271847722.0條田-121939721.970.0361.3461.340.0023.002.3018471847TK-91560.500.323.4T2892721.3-0.67-61.34-61.3423.00092T29726720.7條田-131679720.360.34247.25247.25181.50419.7541.98726726T30953720.1-0.26-247.25-247.25238.250953T31814719.6條田-141331719.250.35284.56284.56203.50332.7533.28814814TK-101530.500.322.95T32517718.7-0.55-284.56-284.56129.250517T33931717.3條田-151797716.870.43403.80403.80232.75449.2544.93931931TK-111220.500.318.3T34866716.4-0.47-403.80-403.80216.500866T35847715.6條田-161506714.720.88741.27741.27211.75376.5037.65847847TK-121140.500.317.1T36659713.6-1.12-741.27-741.27164.750659T37841712.7條田-171619712.360.34282.90282.90210.25404.7540.48841841TK-131030.500.315.45T38778712.0-0.36-282.90-282.90194.500778T39876711.5條田-181266711.130.37323.83323.83219.00316.5031.65876876TK-141050.500.315.75T40390710.3-0.83-323.83-323.8397.500390T41743709.5條田-191542708.830.67500.49500.49185.75385.5038.55743743TK-151080.500.316.2T42799708.2-0.63-500.49-500.49199.750799T43873709.6條田-202184708.281.321152.891152.8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