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部編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三(2019年新編)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課件_第1頁
歷史部編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三(2019年新編)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課件_第2頁
歷史部編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三(2019年新編)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課件_第3頁
歷史部編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三(2019年新編)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課件_第4頁
歷史部編版高中選擇性必修三(2019年新編)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亞、東亞與美洲文化第五課目錄古代印度文化01印度之名源于印度河,梵文曰“信度”(Sindhu),意為海洋、江河。古代印度并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而是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包括現在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等國的領土在內的整個印度次大陸。(2)最初的文明哈拉帕文明約公元前3千年紀(前2300-前1750),由當地土著居民達羅毗荼(pítú)人創造。(1)何以“印度”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的演變: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學家在哈拉帕遺址中發現了2500多枚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稱為“印章文字”。人們從這些印章上發現了500多個文字符號,雖然這些文字符號還不能被釋讀,但它們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印章文字時間:①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印章文字②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創制了梵文,用來書寫典籍。一、古代印度文化時間:③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奴隸制),在這些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形成與雅利安人社會的發展和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過程息息相關。婆羅門教是種姓制度的理論和宗教基礎。種姓制度出現: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出現:為維護統治者既得利益,結合雅利安人原始宗教;為種姓制度披上宗教外衣。古代印度的演變:種姓制度的特點:等級森嚴,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職業世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內部通婚,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婆羅門教的主要經典《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核心教義:種姓制度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婆羅門教的經典四大吠陀吠陀意為知識·祭司們使用的經書《梨俱吠陀》前1500~前900年成書早期吠陀時代誦詩梵文在印度-雅利安人梵語的基礎上創制出來的,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娑摩吠陀》前900~前600年或更晚成書晚期吠陀時代歌曲《耶柔吠陀》祭祀經文《阿闥婆吠陀》驅災鎮邪巫術咒語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經書,也是歌頌神明的詩集。評價:婆羅門教在種姓制度下維護了等級秩序和奴隸主貴族(婆羅門、剎帝利)階層利益,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也制造種姓隔離,導致了社會矛盾加劇,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為日后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今天種姓制度雖被廢除,但種姓觀念在印度民眾中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當今印度社會的和諧發展。佛教(1)時間:公元前6世紀;(2)創立者:釋迦摩尼(3)背景:①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的存在;②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③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得到許多人的支持。(4)主張:宣揚“眾生平等”“因果緣由”來世福報“消滅欲望,刻苦修行”等。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

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長阿含經》有生皆苦,有念皆妄。滅盡無余,不受后有。——《勸發菩提心文》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阿育王定佛教為國教。(5)影響:對印度:①否定種姓制度,倡導眾生平等,促進佛教的傳播,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具有進步意義;②主張消除欲望,忍受苦難,有利于社會穩定,但會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識。印度佛教對周邊國家的影響:①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文藝等產生深刻影響;②佛教傳入東南亞,也對東南亞的語言、文字、藝術、宗教等產生廣泛影響。印度教4世紀時,笈多帝國信奉婆羅門教,婆羅門吸收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新的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笈多帝國(約320年~約540年):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三大特點:崇拜三相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堅定相信輪回轉世。文學——《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大約定型于2—4世紀,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藝術一、古代印度文化多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阿旃陀石窟印度國徽阿育王石柱桑奇大塔數學——阿拉伯數字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古代印度文化的影響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2、5世紀時,印度文化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3、佛教文化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4、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的影響: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宋朝,佛儒道相互滲透,形成理學,豐富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充滿佛教元素的泰國舞蹈老撾大部分男人小時都當過和尚新冠疫情下的泰國三寶佛節緬甸鄉間孩童集體出家盛大儀式吳哥窟目錄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02公元前5世紀前后,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模仿中國史書的體例,組織編撰《高麗史》。7世紀,朝鮮半島的居民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1)中國文化傳入朝鮮A.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人朝鮮。B.朝鮮的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C.文字:在學習漢字基礎上,朝鮮人創制了本民族文字。(2)朝鮮文化傳入中國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就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中朝文化交流佛教4世紀傳入,高麗王朝時成為國教。諺文是一種參考借鑒漢字方體形態的方塊拼音文字。儒學成就宗教神道(教)——多神崇拜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樹、山、龜、蛇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天皇制度7世紀形成,天皇為鞏固權力,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君權神授,萬世一系)武士道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學最早的詩歌集——《萬葉集》小說——紫式部《源氏物語》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繪畫大和繪多以宗教、文學、戰記為繪卷題材浮世繪指表現不斷變幻的浮動世界的繪畫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以神性。日本以“天照大神”為太陽神,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萬世一系”。

古代日本文化——繪畫

大和繪是日本10世紀前后產生的民族繪畫。它以貴族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追求及時行樂的唯美主義情趣,采用濃艷的色彩,具有華麗的特征。古代日本文化——繪畫

浮世繪,即日本傳統的風俗繪畫(版畫),為順應市民經濟文化發展而產生,表現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思考9世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鑒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而17世紀開始興起的浮世繪則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種藝術形式。日本繪畫的這一發展歷程實質上反映了 ()A.市民文化的高漲B.資產階級的藝術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遠影響D.文明開化的社會變遷A中國文化對日本古代文化的影響:⑴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漢字,后來根據日本語言的發音,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⑵其他: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日本唐朝政治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當于尚書省、八省實際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門的綜合)地方:國、郡、里中央:三省六部制(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地方:州縣制經濟班田收授法、租庸調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目錄美洲印第安文化03地理條件:新航路開辟前,與其他大陸處于隔絕狀態共性文化表現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崇拜自然神②金字塔:祭祀神靈文化代表: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宗教(共性)瑪雅文化

印加文化阿茲特克文化文字:獨特文字

歷法:瑪雅歷

數學: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建筑:驛道、太陽廟醫學:使用麻醉劑、人體解剖歷法:制定太陽歷和太陰歷結繩記事宗教上多神崇拜:瑪雅人崇拜自然神,

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陽神。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建造金字塔:作為神廟的塔基或舉行宗教祭祀的場所

來祭祀神靈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精美藝術: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

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會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爾夫著,羅經國等譯《世界文明史》第3卷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對印第安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災害③缺少與外界的溝通和交往④美洲內部三大文明之間幾乎很少有交流,

無法相互借鑒進步。(2)啟示: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進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應該主動開放,學習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先進文化與技術,適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南太平洋的島嶼。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離,發展水平都比較低,當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亞原住民以采集、狩獵為生;新幾內亞島上的原住民最早種植甘蔗,飼養豬、狗和雞等動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可以制作簡單的陶器。他們沒有文字,語言千差萬別,圖騰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擬動物為主,配以簡單的打擊樂。

人類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多樣性是世界文化擁有魅力的前提。只有尊重文化多樣性、獨立性、異質性和完整性,我們才能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人類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互通有無,通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增進自身文化發展。使自己的文化在交融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