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簡介)_第1頁
1:200 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簡介)_第2頁
1:200 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簡介)_第3頁
1:200 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簡介)_第4頁
1:200 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531:200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簡介)南海位于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一澳大利亞板之間,這些板塊在不同時期的相互作用對南海產生強烈的影響,導致南海地質構造復雜、海底地貌類型眾多,也蘊含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南海一直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重點區域之一。再就是南海特殊的地緣政治,引起2009~2015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組織30多位科技人員編制了《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比例尺1:200萬)》。主要利用1980~2014年在南海獲取的地質、地球物理高精度測量資料,同時收集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應用板塊構造活動理論和現代計算機成圖技術完成了編圖工作。編圖范圍為0°~26°N、105°~122°E,采用CGCS2000坐標系、等角圓錐投影,基準緯線北緯15°,比例尺1:200萬。共包括15類圖(附錄)、編圖說明書和配套專著《南海海洋地質與礦產資源》,由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以中英文對照方式公開出版發行。一、技術創新在編制傳統的地形圖基礎上,創新性地編制南海三維地形圖和暈渲地形圖,采用地形色彩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已成為各國維護海洋權益、展示海洋研究成果的新手段。20世紀80年代,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命名了南海海底地理實體22個,隨后近30年一直沒有開展相關工作。通過此次編圖工作,系統命名了南海海底主要地理實體,在地形地貌圖上標注并命名地理實體134個,其中新命名108個,如華佗海山、祖沖之海丘、玉門海盆等,極大地豐富了海底采用疊置法和透視法的創新方法,首次編制了具有反映海域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三套呂宋島弧碰撞-聚斂帶等5個一級構造單元,重新厘定了閩浙隆起帶、海南微地塊、中-西沙滑-拉分帶、馬尼拉海溝俯沖-擠壓帶、南沙海槽逆沖-碰撞帶等4個構造帶確定為二級構造主要分布在南海東部、南緣南側;以走滑作用為主的盆地5個,主要分布在南海西部。編制了各盆地的地層綜合柱狀圖,標注了已知的油氣田和鉆井位置等。新發現中沙海槽盆地,面積約40000平方千米,最大沉積厚度超過4500米,屬于新生代沉積盆地,海域水深2000~2500米,根據我國自主研制的“蛟龍號”和“海馬號”下潛試驗急需,多次提供下潛點精準海底地龍號”南海下潛試驗、2013年“蛟龍號”首次南海海底火山口科學勘測,以及2014年“海馬”其成果被評為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主動將地形圖、地貌圖、海底沉積物類型圖等提供海底重大工程建設部門使用,為工程科學部署和順利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為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提供海底沉積物類型圖和地形圖,用于承攬南海海底國際電訊光纜鋪設工程;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提供地形圖、地新生界厚度圖、新生代沉積基巖深度圖、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分布圖等相關成果,已被國家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場、地質構造等相關圖件已被國外德國波羅的海海洋研究所、波蘭什切青大學等,國內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有關單位廣人才培養成果顯著。2人被聯合國地質圖編圖委員會邀請參加“東南亞大地構造圖”國際合作研究工作,1人被評為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2人被評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7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