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本課程-中秋節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小學校本課程-中秋節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小學校本課程-中秋節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小學校本課程-中秋節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小學校本課程-中秋節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秋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傳統故事、傳統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2、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文化娛樂活動,從不同途徑搜集節日的信息,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節日特色。3、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活動中加深對節日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點:了解有關中秋節的傳說、風俗,在活動中感受中秋節的樂趣。教學難點:從不同途徑搜集節日的信息,培養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教具:多媒體課件月餅教學過程: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1、教師出示圖片。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又大又圓的月亮。師;什么時候的月亮最大最圓?生:八月十五。2、拿出月餅。師:這是什么?過什么節吃月餅?引出中秋節。師:中秋節是每年的哪一天?生:每年的農歷的八月十五。3、討論:以前你是怎么過中秋節的?4、今天,老師也想和同學們集體過一次中秋節,怎么樣?二、聊中秋。1、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是一個在中國人看來僅次于春節的傳統節日,同學們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課件出示)2、中秋節的別稱。中秋節還有好多的名字呢,誰知道?生讀課本第二自然段。3、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中秋節或月亮的傳說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組內交流-----小組匯報4、月餅的用途。月餅為什么是圓的?它最初的用途是什么呢?生讀第二自然段。三、話中秋。1、中秋節寄托著人們許多美好的愿望,在中秋節這一天,我們會用許多方式慶祝,除了吃月餅,你還知道哪些中秋節的風俗?(學生自由回答賞月、猜燈謎、玩兔燈等。教師適時補充介紹:如有的地方中秋節的晚上要放河燈;香港地區的人們在中秋節的夜晚在街上舞火龍;老北京玩兔爺等等)。2、多媒體課件出示:香港、北京、慶云等地的風俗。四、過中秋。1、賞月讀古詩(多媒體課件以月夜為背景,配上《水調歌頭》渲染氣氛,出示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2、唱《爺爺為我打月餅》同學們一定要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五、送祝福。明年的中秋節怎樣度過呢?如果爸爸媽媽不可以在家度過,你打算怎樣在中秋節表達你對親人們的思念和祝福?小組討論辦法,并匯報。還有別的想法的下節課交流。學情分析二年級的每個孩子都活潑可愛,純潔善良,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但是由于年齡小,自制能力差,課堂太隨便。受識字少的限制不愿讀書,更不愿背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說話隨便。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使他們覺得《傳統文化》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學科,豐富多彩的畫面,和膾炙人口的兒歌,使他們喜歡統文化。效果分析本節課設計了很多個學習和活動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多的了解關于中秋節的一些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言語談吐、行為習慣、思想修養等)能夠得到鍛煉。因此,從這個方面的意義來說,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由于孩子們識字量小,所以在某些環節耽誤了點時間。但是學生們的表現比預期的要好的多。教材分析本課題選取的是二年級上冊傳統文化第三單元的一節課《中秋節》,中秋節是一個在中國人看來僅次于春節的傳統節日,非常的重要,在本節課中,需要學生們去知道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各個地方的民俗風情,還有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及故事等等,來深切感受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人情,進一步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教材的基本呈現形式:中秋節的來歷、月餅的用途、各地的風俗習慣、故事鏈接,拓展活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傳統文化。評測練習對號入座:1、能正確朗讀課文的得銅牌。2、能背誦《水調歌頭》的任意一句得銀牌。3、能說出家鄉的中秋節習俗的得金牌。課后反思《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突出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著童趣,顯著童真,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所以,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于觀察,樂于思考的品質,盡情地讓他們自讀、自悟、自得。具體表現在:一、注重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效性和扎實性。我在教學識字時注重了把字放入具體語言環境中去認,我讓同位兩個先把具體的生字讀一遍之后,再放到課文中的句子中去讀,有時再借助具體的動作去理解。二、用多種途徑感受文本的美。 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直觀,我利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如“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里。”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并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都將這些詞語讀出來了,將這一句也讀美、讀出感情了。又如“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這句話,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驗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做一做、自己數一數,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們表演讀,數完星星之后對張衡數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于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三、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我精選媒體,系統設計,寓教于樂,樂中求學。這篇課文滲透著科學知識,有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如:一組一組的星星然后出示一些具體的圖片,證明天空中有這樣一組一組的星星還有很多,以此來教育孩子懂天文知識。但本節課還有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地方:這節課教學的內容安排,我沒有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主要仿照優秀教案進行學習,修改,語文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充分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但我感覺讀得還是少了些。這些都是今后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課標分析《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中指出,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了解歷史名人、名勝古跡、科技發明、藝術創造(如建筑、繪畫、書法、戲曲)和民俗風情等傳統文化內容,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覺得從傳統節日的風俗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畫面,還可以從有關這些節日的美麗故事傳說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