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骨病總論(中醫骨病課件)_第1頁
中醫骨病總論(中醫骨病課件)_第2頁
中醫骨病總論(中醫骨病課件)_第3頁
中醫骨病總論(中醫骨病課件)_第4頁
中醫骨病總論(中醫骨病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骨關節痹證、痿證痹—閉阻不通也。痹證是指以外邪稽留經絡,而發生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不用的一類疾患。臨床上以兩足痿軟、不能隨意運動者較多見,故有“痿躄”之稱。《五十二病方》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臨床醫學文獻,論述外科疾病達30多種。載有癰、骨疽、腫瘤等病名,并有治癰疽方22首,運用了多種治療方法。對于傷筋及骨縫損傷引起的頸椎病、腰腿痛以及關節炎癥已有論述。《黃帝內經》是我國現有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也為中醫骨病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進一步闡述了損傷的病因病機是外傷瘀血不散,或者勞傷氣血筋骨,外感六淫之邪導致病痛。《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創立六經辨證理論體系,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論述了痹痿、腰痛與癰疽的診治方法。記載的大黃牡丹湯、桃核承氣湯等傷科方劑沿用至今。《肘后備急方》東晉葛洪編著的一部古代急診全書,又名《肘后救卒方》。根據《內經》“腰為腎之府”的論斷,創擬“獨活寄生湯”。《外臺秘要》唐代王燾著。一部重要的方劑學參考文獻。收集了自漢代張仲景以后治療痹證的方劑。收載四物湯加附子治療“風濕百節疼痛,不可屈伸”等癥。《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唐代藺道人著。我國第一部骨傷科專著。對損傷后因風寒濕侵襲形成的痹證主張用湯藥熏洗。《備急千金要方》唐代孫思邈著。我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應用按摩導引法治療各種筋骨痹痿病癥。“金元四大家”對骨科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四位大家分別從各自的學術觀點出發,對痹證、痿證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治則提出了精辟的見解。劉河間認為“熱甚客于腎部,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張子和對風、痿、痹、厥四病從病因病機方面作了明確的鑒別。李東垣認為痿證的發病大多因于脾胃虛弱。朱丹溪指出“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至理。”第四節診斷與辯證

二、辨證的方法(一)八綱辨證(二)氣血辨證(三)臟腑辨證第四節診斷與辨證病歷書寫一、基本要求1、病歷書寫應當使用中文醫學術語,通用的外文縮寫和無正式中文譯名的癥狀、體征、疾病等可以使用外文。2、字跡清晰、無錯別字、自造字,嚴禁涂改,書寫錯字時用雙劃線(斜劃線)在錯字上,在上面加以糾正,不得采用刮、粘、貼、擦等方法去除原來的字跡。3、上級醫師要在72小時以內修改病歷,簽全名,注明修改時間,修改的病歷要保持清潔易辨認。4、病歷應按照規定標注楣欄及頁碼,保證病歷的完整性。二、病案首頁1、住院病案首頁(西醫)應當按照《衛生部關于修訂下發住院病案首頁的通知》(衛醫發[2001]286號)的規定書寫,中醫、中西醫結合病歷首頁使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標準。所有欄目必填并符合“住院病案首頁填寫說明”。2、填寫項目齊全、準確,字跡清楚,嚴禁涂改。三、入院記錄一般項目:一般項目填寫準確、齊全,姓名與患者身份證一致。在顯著位置標明藥物過敏史,無藥物過敏史用藍黑墨水或黑墨水注明“無”,有藥物過敏史用紅筆標明過敏藥物名稱,如為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反應需加以注明。主訴:書寫簡明扼要。體現癥狀、體征、時間,與第一診斷相符,癥狀不用診斷名詞三、入院記錄3、現病史4、相關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婚姻史;月經及生育史;家族史。5、體格檢查按照身體各個系統和器官順序書寫。體檢:包括T、P、R、BP;一般情況;皮膚;黏膜;淋巴結;頭部(包括眼、耳、鼻、口);頸部;胸部(包括胸廓、乳房和肺、心的視、觸、叩、聽);周圍血管征;腹部視、觸、叩、聽;直腸肛門;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經系統的檢查。三、入院記錄6、專科情況;7、輔助檢查;8、初步診斷;9、醫師簽名。四、病程記錄(略)二十四節氣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驚蟄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滿5月20--22日芒種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8月7--9日處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第三節病因病機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論》提出“三因學說”通常是作為中醫病因分類的標準,主要將六淫邪毒侵襲歸為外因,情志誘發為內因,勞損飲食、損傷歸為不內外因。

一、骨病病因:主要分為內因、外因。1、內因:指人體內在因素的紊亂或失調而引起的骨關節疾病的發生,包括:(1)先天性發育異常:主要與遺傳因素、胚胎發育異常有關;第三節病因病機(2)年齡和體質:不同的骨病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是有集中體現的,這主要與不同年齡段其骨組織發育、代謝、退變的生理演變不一樣有關。(3)營養代謝障礙:如鈣吸收不良、內分泌紊亂、骨量減少、骨強度降低可引起骨質疏松。2、外因:指外界作用人體導致骨關節損傷的各種因素,主要包括:(1)生物性致病因素;(2)物理性致病因素;(3)化學性致病因素。二、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骨髓炎屬于中醫“骨癰疽”范疇。中醫將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稱為“附骨疽”。中醫所稱的“骨癆”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骨、關節結核,又名“流痰”。《小品方》晉代陳延之著。將“附骨疽”分為急、緩兩種。描寫了類似髖關節結核和脊柱結核癥狀、體征的陰疽和筋疽。《劉涓子鬼遺方》東晉劉涓子編著《鬼遺方》,經南齊龔慶宣重新編次定名。采用內服外治方法治療骨疽。對骨疽并發癥(類似現代所稱的敗血癥)已有所認識。《仙傳外科集驗方》元代楊清叟著。主張用刀切開清除死骨治骨疽。力主用補腎藥治療骨疽。

古代診治癰疽的總結,我們通常認為對骨疽首先要辯有膿與否,強調排膿要徹底,引流要通暢,分別運用外消、內托、排膿、追蝕、滅瘢的療法,為我們今天所講的“消托補”三法奠定了基礎。三、骨腫瘤西周時期《周禮》一書中就提到了“腫瘍”,相當于今天所說的腫瘤。《五十二病方》記有治瘤贅的方藥。《內經》記載了筋瘤、骨瘤的病名。葛洪首次記載了肉瘤。《諸病源候論》描述了類似骨病繼發腫瘤的惡瘡、惡肉的臨床表現。—骨病的第一部病因癥候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首次把腫瘤分類診斷。治療:1、《小品方》中介紹麥飯石散酒調外敷治療;2、孫思邈主張用陷腫散外敷內服治療;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又將腫瘤分類,指出除脂瘤可刮除外,其余均不可割治。明清時期:1、明代楊清叟依據《內經》腎主骨的理論和前人實踐經驗,對骨腫瘤、癰疽主張用溫補腎陽之法;2、清代王維德《外科全生集》對惡性骨腫瘤的診治方法和預后做了詳細的介紹,指出“初起如惡核,漸大如拳,急以陽和湯、犀黃丸,每日輪服可消”。第五節治療原則骨關節疾病的治療,應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堅持四項基本治療原則:●一、動靜結合;●二、筋骨并重;●三、內外兼治;●四、醫患合作。第五節治療原則一、內治法通過內服藥物使局部與整體得到兼顧治療。(一)解毒法適用于熱毒蘊結筋骨、關節,或內攻營血諸癥。主要包括:清熱解毒法:初期采用仙方活命飲,早期采用五味消毒飲,中期采用黃連解毒湯,到了后期熱入營血可以辨證采用清熱涼血湯、清營湯、清熱地黃湯等。溫陽解毒法:主要用于陰寒內盛證。疏泄解毒法:疏泄解毒法主要用于地方病和職業病攝入毒物過多的患者,通過利尿瀉下的藥物幫助人體排出毒素。第五節治療原則一、內治法(二)活血法主要包括行氣活血法和活血解毒法。(三)通絡法主要包括祛邪通絡法、舒筋解痙法、溫經通絡法。(四)補益法主要包括補益氣血法,托里排膿法、補益肝腎法、補益脾胃法。第五節治療原則二、外治法(一)藥物外治法應用藥物對局部進行治療,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稱為藥物外治法。主要包括敷貼法、涂擦法、熏洗法。1、敷貼法即將藥物直接敷貼于患部,常用的有藥膏、膏藥與藥粉等不同劑型。

2、涂擦法用藥水或油膏直接涂擦于患處,或施行理筋手法、自我按摩時配合使用,適用于各種痹、痿證,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常用有酒劑、油劑或油膏等不同劑型。3、熏洗法為用藥物煎湯熏洗患部之法。熏洗具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舒松關節等作用。(二)按摩推拿(三)針灸治療(四)物理療法(五)練功療法(六)手術療法一、診斷的方法(一)四診望聞問切四診是觀察,診斷筋骨疾病的基本方法;第四節診斷與辯證第四節診斷與辯證

1、望診(1)全身望診(1)神色;(2)體態;(3)步態(2)局部望診(1)膚色;(2)腫脹;(3)畸形;(4)萎縮;(5)創口;(6)肢體運動功能2、聞診主要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3、問診(1)一般情況:性別、年齡、籍貫、職業等第四節診斷與辯證

(2)發病情況4、切診骨科的切診主要包括脈診和觸診兩項內容。(1)脈診;(2)觸診:1)壓痛;2)溫度;3)腫塊;4)畸形;5)異常活動。二、關節運動檢查關節運動可分為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兩種。關節運動限制,根據其程度的差別、病理性質的不同,可分為:1、關節骨性強直;2、關節纖維性強制。

第四節診斷與辯證

(三)、肌肉檢查肌肉檢查是檢查隨意運動肌的肌力,以判斷有無肌肉癱瘓及其程度,它也可以為決定肌肉移位手術和評定治療效果提供重要依據。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檢查內容:1、肌容積2、肌力測定通常分為6級:0級:肌肉無收縮,關節無運動,為完全癱瘓;Ⅰ級:肌肉能蠕動或稍有收縮,但不能帶動關節運動第四節診斷與辯證

Ⅱ級:肌肉收縮能帶動關節運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Ⅲ級:能對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對抗阻力運動;Ⅳ:能部分對抗阻力使關節運動,但關節不穩定;Ⅴ:肌力正常,關節穩定。3、肌張力測定4、肌肉檢查意義(1)上運動神經元損害:肌張力亢進,肌肉無明顯萎縮,俗稱“硬癱”。(2)下運動神經元損害:肌張力減弱,肌肉萎縮,俗稱“軟癱”。第二節中醫骨病的分類筋:是筋絡、筋膜、筋腱、軟骨的總稱。是骨以外的皮、肉、筋、脈等組織的概括。結合現代醫學解剖,相當于現代解剖學的四肢和軀干部位的軟組織,主要包括肌腱、筋膜、關節囊、韌帶、椎間盤、關節軟骨盤等軟組織。(一)按病因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