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旅游文化漫談_第1頁
黃巖旅游文化漫談_第2頁
黃巖旅游文化漫談_第3頁
黃巖旅游文化漫談_第4頁
黃巖旅游文化漫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巖旅游文化漫談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毛時亮maosl@126.com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黃巖歷史概況先秦時為甌越地。春秋戰國時屬東甌王國。秦代,屬閩中郡。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于后世臺、溫、處3府。東漢順帝永和三年(113),析章安東甌鄉置永寧縣,黃巖屬之。三國吳太元二年(252),析章安、永寧置臨海縣,直至兩晉、南朝,黃巖均屬之。唐武德五年(622)置臺州,以境內有天臺山而得名,臺州之名自此始。唐上元二年(675),析臨海縣南置永寧縣。周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寧縣為黃巖縣,隸屬臺州。明成化五年(1649),析南部太平、繁昌、方巖3鄉置太平縣(今溫嶺市)。一、桔文化黃巖蜜橘的傳說黃巖蜜橘的傳說是流傳在黃巖的一種以地方特產蜜橘為題材的民間口頭文學。在黃巖這塊盛產蜜橘的土地上,流傳著相當數量的與蜜橘相關的傳說。在這些口頭流傳的民間傳說中,蜜橘不只是美味的水果,更是上蒼賜予的吉祥之物。僅僅關于蜜橘的由來就有多個不同傳說版本,有的說是觀音菩薩身邊通了靈性的一塊頑石點化成人,從天上帶來金果種在澄江兩岸。也有傳說,是老藥農從仙島挖來,經過精心培育,才繁衍成鋪天蓋地的橘林。又據傳說,蜜橘乃是天庭圣果,王母娘娘本想放在瑤池獨自享受,不慎失落人間。她懊悔不已,遂遣豬怪下界搗亂毀橘。無奈橘農鐵了心,蜜橘種后被毀,毀后又種,弄得王母娘娘毫無辦法。有些傳說還把蜜橘與松巖山上那塊聳如人形的大巖石扯在一起,說雄偉挺拔的“石大人”就是黃巖蜜橘的保護神……一、黃巖蜜橘的歷史三國時的《臨海水土異物志》“雞橘子,大如指,味甘,永寧(黃巖)界有之。”唐時,在眾多橘子當中,唯黃巖的乳橘成為皇家御用貢品。南宋紹興年間,臺州知府曾宏父詩云:“一從溫臺包貢后,洞庭羅浮俱避席。”據《夢梁錄》記載,當時的四大名柑中,臺柑居首。元《柑子記》記述:“臺之州為縣五,乳橘獨產于黃巖,黃巖之鄉十有二而產,獨美于備禮之斷江。斷江之柑,其肌澤,其臭馥,其肉素,其脈絡外附,其核細以稀,其味甘以永。”毛澤東曾夸獎道:“黃巖蜜橘,很有名喲!”斯大林也對黃巖蜜橘作過高度的評價:“黃巖蜜橘是橘中之王。”

二、詠桔詩屈原:“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味實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蘇東坡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葉適的《竹枝詞》:“蜜滿房中金作皮,人家短日掛疏籬。判霜剪露裝船去,不唱楊枝唱橘枝。”朱熹的《次韻呂季克橘堤》“君家池上幾時栽,千樹玲瓏亦富哉。荷盡菊殘秋欲老,一年佳處眼中來”戴復古:“百果之中無此香,青青不待滿林霜。明年歸侍傳柑宴,認取仙鄉御愛黃。”

三、桔俗1.傳說:石大人守桔2.黃巖正月半風俗:正月十四間間亮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海邊打垮了一股倭寇,余下的倭寇如喪家之犬向內地逃竄。逃到黃巖時,天色已晚,他們有的躲進橘林,有的闖進民房。戚繼光率軍趕到,兵士和百姓一道,點燈燃燒,搜索殘兵。頓時,整個縣城內外,每間房屋,每片橘林都燈火輝煌。最終,倭寇被一網打盡。為了紀念戚家軍的勝利,“間間亮”的風俗被流傳下來。

3.正月十五“放橘燈”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途經臺州。那天剛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登金鏊山觀海,忽然見到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飄來無數燈火,感到十分奇怪。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來的橘燈。趙構來到江邊觀看,并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橘子,取出橘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橘殼制作橘燈,放在江上漂流。此后,每到正月十五,黃巖城里的男女老少傾城而出,澄江兩岸坐滿了看“燈”人,臨時擺的小攤聚集,人來人往,非常熱鬧。4.打生正月半打生。這本是流行于農村多年不育婦女的一種風俗。每逢元宵,女伴們相約,拉拉扯扯去打生。女伴們抓住對象嘻嘻哈哈的打,還有扛起來燒“懶惰毛”的。“周瑜打黃蓋”,打者愿打,挨者愿挨。挨打者不免扭扭怩怩,而心中卻是樂意,祈求早生貴子。有詩為證:橘園村頭夜初更,女伴相約去打生;勿管旁人來笑話,有生有生叫連聲。黃巖橘村每年元宵,也要給結果少的橘打生,一呼一應;生多少?千籮萬擔!5.福橘新屋上梁、新婚拜堂、春祭等喜慶都要例行“拋橘拋饅頭”,盤上盛著五色果、橘、饅頭、方糕一類拋擲于堂前,小孩滿地搶橘和饅頭。并且“朱紅”以其絢紅艷麗多子而最受歡迎。柑橘收成后,以魚、肉、糕、橘等燒香點燭供田頭神官叫做橘福,祈求來年柑橘豐收。

4.福橘6.做橘保安、請令旗做橘保安。這是橘村一年中的大典。每年四、五月間,柑橘剛結果時,村頭擺起香案供奉神位,家家戶戶的供桌相連擺成一字長蛇陣,各戶的供品放在桌上,杯盤相接熱氣氤氳。法鼓金饒、香煙繚繞。道土全身披掛,戴道冠,穿法衣,一手拿手爐,一手執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焚奏摺于天,祈求天庭風調雨順,蟲口勿生,結果累累。請令旗。碰到柑橘病蟲害孳生的年頭,橘村的善男信女到開口巖天蓬元帥府請令旗。天蓬元帥是《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大哥孫行者號稱齊天大圣,西鄉富山南鎮頂有他的行宮,管的是興風行雨;二弟豬八戒卻在橘村開口巖管除蟲滅害。過去在橘林梢頭可以看到扎著三角形的小紅旗,就是天蓬元帥府請來的令旗。二、黃巖山水文化九朵峰巒聯寺塔,一弓江水護樓臺。邑中雙璧九峰松巖山一、“邑中雙璧”:九峰山與松巖山一、“邑中雙璧”:九峰山與松巖山

1.九峰山九峰位于城區東部,因九峰環立而得名,有靈臺、華蓋、文筆、接引、寶鼎、靈鷲、雙闕、臥龍、翠屏9個山峰,康有為曾贊“九峰環立,峻碧摩天,分雁蕩之幽奇。”駐峰黃茅山,海拔529米。九峰公園的前身為瑞隆感應院,后稱興善寺,俗稱九峰寺。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九峰書院。自宋代以來,就是名人學者留詩、潛讀的場所。瑞隆感應塔為北宋建隆四年(963年)所建系樓閣式仿木結構,八面七級傳塔,是九峰公園內最為古老的建筑之一。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建九峰書院。

古人詠九峰詩句

《登九峰絕頂》元末明初

禮東風吹我上崔巍,回首塵寰圖畫開。九朵峰巒聯寺塔,一弓江水護樓臺。

魯橋車馬隨花柳,彭冢麒麟臥草萊。說起興亡呤不了,特敲松層問寒梅。《游九峰山》

王弼還家未出廊,出廊為看山。舊路依然在,仙家指顧間。池扃初罷汲,竹密不須刪。鳥語清圓轉,應知客到關。《九峰閑游》

明王火廣

步入仙峰五里程,軟泥荒草杖藜輕。隔江飛雁橫秋色,度嶺流霞送晚晴。采藥不辭蓮岫險,濯纓真愛鐵泉清。老來百念俱消歇,惟有溪山是舊情。一、“邑中雙壁”:九峰山與松巖山2.松巖山素有“桔鄉小雁蕩”之稱的松巖山景區,地處黃巖中部澄江鎮,為黃巖重要的景區之一。

松巖山景區主要景點是松巖四絕:天梯,云片瀑,蓮尖坪和石大人峰。為黃巖重要景區之一,與九峰山并稱為“邑中雙壁”。早在新石器時代,松巖山就有人類生存。另有良渚文化遺址;五代至北宋的青瓷生產遺址;商代墓葬遺址等。松巖山宗教文化深厚,南北朝宋武帝年間(420年)建岱石廟;元代至正年間(1314—1368)高僧秋江先后在松巖山頂建造了法輪寺和常寂寺。盛時有僧人三四百人之眾。石大人,是一塊巨大的人形巖石,雄偉地聳立山頂。和溫嶺的“石夫人”遙遙向望。蓮尖坪,又名蓮峰山,峰巔尖銳,狀如蓮花。山峰突兀,無徑可通,憑一竹梯上下。清咸豐年間,里人構精舍于此為讀書之地,號天峰閣,后為道觀。清末民國初有彭姓三姐妹為道姑居此。二、黃巖山黃巖山“以其山頂有黃石,故以名之”(南朝《臨海記》),此因巖石中有大量的黃鐵礦所致。黃巖山其形猶如一個坐西北、西東南的彌勒菩薩,西首為鳳凰峰,東為獅子峰,中間懷抱著一塊三面壁立,高達百米,三面長約250多米的巨巖,上有400多平方米色彩鮮艷的黃色圖紋和石像,村民謂為“福、祿、壽”三星圖。每逢婚壽喜慶,必依黃巖山形懸掛三星圖,左掛鳳,右懸獅,

自古至今,世代相傳。為此,坑口村也就有“雙溪夾流三星地”之雅稱。《劉氏宗譜》又載:“仙人王方平修道于黃巖山,化鉛成汞,取黃巖之石和銀坑之沙,淬激成金,猶鐘離意點石化金之術。道成鐫圣跡于潭心”。在黃巖山之銀坑旁有一流銀洞,洞口廣五十厘米,深不可測,洞東為王方平煉丹爐(俗稱烹銀窟),其形如鍋臺,上可坐人。當年王方平就在此取黃巖之石,銀坑之沙煉丹、煉銀。三、翠屏山南宋著名思想家葉適說:“縣直北上,爽氣浮動,花柳之麗,日月之勝,無不在江北。”朱熹說:“黃巖秀氣在江北,江北秀氣在翠屏”。杜家村杜氏故居:右丞相杜范,是南宋臺州5個丞相之一,其政績居于首位,稱為賢相,又是中國歷史上7個“李杜”之一。抗元民族英雄杜滸,杜范之侄,文天祥的副將,崖山血戰被執,犧牲五羊城(今廣州)。思想家杜知仁,一生窮研朱熹理學,名聞各地。杜范、杜滸載人《宋史列傳》,杜知仁載人《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朱熹講學處:即樊川書院遺址,位于新宅。南宋淳熙元年(1174),朱熹在六潭山樊川書院講學,手書“溪山第一”。黃巖大批名士師從朱熹,使黃巖成為“小鄒魯”之地。朱熹在此與黃巖趙師淵同編《資治通鑒綱目》,成為一部集儒家精華的巨著。新宅黃綰故居:明嘉靖年間(1539)南京禮部尚書黃綰,名列《明史列傳》和《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代表作有《明道編》、《石龍集》。黃綰在新宅建石龍書院、少谷亭、二公亭和枕流亭,遺有摩崖石刻手跡。三黃巖宗教文化黃巖古塔群

黃巖多塔,除了佛寺塔,還和風水迷信思想有關系。“家無三代富,清官不久留,潮水反弓流,十山九無頭”慶善寺塔,又名大寺塔,縣志記載是晉塔,實際上是宋塔,塔中空。瑞隆感應塔:是黃巖現存最早的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四年,即乾德元年(963年)。這是一座八面七級仿樓閣式磚塔,現在按宋代原塔形制重建副階。“平林塔影”,是九峰八景之一。方山雙塔:始建于年代不詳。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寶章直學士章雄飛《游九峰寺》詩中有“九峰突地三千丈,雙塔攢空十二層”之句。塔基為三層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塔身迭澀出檐,每面均有拱券。雙塔高聳九峰之巔,“雙峰插云”為九峰十景之一。瑞巖凈土寺塔:是元代建的磚砌佛塔。水口塔:是黃巖唯一的一座石塔,坐落在茅畬水口山上,五級六面,面面俱刻佛像,是明代萬歷年間溫嶺馬怡泉的工藝。一、委羽山洞:天下第二洞天位于黃巖南約二公里處。據《典巖縣志》記載:漢高祖劉邦后裔劉奉林在此修道成仙。仙鶴白日飛升,三繞其山,鶴墜羽翮,故而得名委羽山。山間林茂竹翠,草花飄香,溪水潺潺,百鳥爭鳴,宛如仙境。唐代已成道教勝地;宋代達鼎盛時期,時山間道觀之中藏經千卷,四季云游道士不絕。元時委羽山遂漸成為全真道場。山中著名道教名勝古跡有大有宮、大有空明洞等;大有宮創建年代不詳,為浙江著名道教宮觀,宮后大有空明洞,據《云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中的第二洞天。洞口高2米多,洞內清幽深邃,傳說與東海龍宮相通。

委羽山:第二洞天位于浙江黃巖縣城南2公里處,山似龜形。洞口鐫刻“第二洞天”四個大字。晉朝詩人謝靈運到此游覽后,曾寫有“山頭方石靜,洞口花自開。鶴背人不見,滿地空綠苔。”“兩晉無雙地,南國第一宮”,山麓建大有宮,南朝梁代蕭子云手書巨匾。世傳周劉奉林,號大有真人慕仙圣窟宅,自嵩山徙居于此煉丹,丹成控鶴輕舉,鶴墜翮于山椒,故名委羽。中國道教名人司馬季主、鮑叔陽、杜光庭、王中立等居住地。南宋詩人戴復古晚年歸老於委羽之下,元末文學家陶宗儀撰《委羽山紀事》。顧況、杜光庭、王十朋、謝鐸等留下許多詩篇,有千古名區委羽山之譽。委羽山古有大有晨鐘、仙源夜月、洞口朝霞、秋江暮帆、丹爐方石、鯉巖晚釣、丹井占天、琪樹垂珠、淇園避暑、鳳竹鳴鶯、鶴亭古梅、樵居積雪等十二景。宮內有宋代鏞鐘和瑞井,正殿七間,前殿、西廂及側房四十四間。供奉玉皇、三清、呂祖、丘真人神像,是明宣德和清康熙年間的貼金木雕。

委羽方石

翁仲

“棱棱有方石,拾得遇仙靈”。題委羽山謝靈運山頭方石在,洞口花自開。鶴背人不見,滿地空綠苔。

靈石寺靈石寺,原名叫甘露寺,東晉隆安二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