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影響的個案分析_第1頁
子女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影響的個案分析_第2頁
子女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影響的個案分析_第3頁
子女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影響的個案分析_第4頁
子女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影響的個案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子女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影響的個案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農業集體化時期,國家通過各種制度(如戶籍制度、統購統銷制度等)和組織(如人民公社)對農民的流動實行嚴格的控制,農村社會的一致性和同質性較高。在這種社會環境中,老年人憑著自己的資源,享有較高的地位。在養老安排中,老人一般選擇自己認為適合的兒子同住,在居住安排上表現為主干家庭。自1978年,我國開始實施土地承包責任制,解放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城鎮改革比農村改革復雜,開始力度小,進展慢,難以接收被解放的農村勞動力,而農村鄉鎮企業的興起,使一些剩余勞動力開始了“離土不離鄉”的生活。1984年,全國登記的流動人口達到2000多萬[1]。鄉鎮企業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大家庭發生分化,小家庭開始增多,養老對象和養老載體開始分離,老人獨居漸漸增多。但是,這個時候的大家庭分化多以分居但不遠離為特征,父母和子女之間雖然分門立戶,保持經濟和居住的相對獨立,但在空間上仍然相鄰或者相近,一旦老人生活上面臨困難,很快就可以得到子女的幫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些老人看作準留守老人。隨著城鎮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城市非正規就業越來越多。農村則因為各種原因,鄉鎮企業在紅極一時之后漸漸衰落,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單身或者全家從農村走向城鎮。1993年我國流動人口為6000多萬,1995年為8000萬,十年之后,2005年達到1.5億[2]。一些年輕的農村勞動力從鄉村進入城市,他們的老年父母卻固守著鄉村社區,成為事實上的留守老人。近年來,在人口城鎮化不斷加快和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雙重壓力沖擊下,農村留守老人的規模越來越大。周福林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推算,我國65歲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占20.7%,留守老人的數量達1793.9萬人。其中,農村留守老人是主體,占全國留守人口的75.72%[3]。按照這個比例推算,2006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為2907.6萬人[4]。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完善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導方式。而年輕、能干和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年人流向城市,子女和老人空間距離增大,外出時間延長,給子女贍養、照料老人帶來了諸多的不便,給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也帶來更多的風險。二相關文獻回顧對于子女外出對留守老人家庭養老影響的研究,在國外有一些相關成果。如子女外出之后,削弱了家庭贍養老人的能力,主干家庭取代作為家庭養老基礎的聯合型家庭[5]。經濟供養方面,發現子女外出能增加老人的經濟支持,特別是在老年人看病方面幫助非常大[6]。雨果(Hugo)認為,子女外遷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潛在供養照料人數的減少和家庭養老質量的降低,并最終造成農村老人福利和健康狀況的惡化[7]。在情感需求方面,老人在經濟上依賴外出子女的同時,他們所能得到的生活生產幫助和情感支持減少了,距離阻礙了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情感表達,留守老人感到孤獨[8]。我國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比較晚。已有的研究認為,人口流動削弱了大家庭在調節收入和風險中的作用,限定了家庭養老資源潛在的可獲得性,削弱了父母權威,造成老年人福利和健康狀況的惡化[9]。在實證分析中,杜鵬等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認為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后,留守老人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老年人的地位也沒有下降,但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呈現空巢化和隔代化,他們的家務負擔和農業勞動負擔都有所加重,在生活和經濟等方面面臨著很多困難,同時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也受到一定的影響[10]。以往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但大多數研究都是宏觀的描述,或者側重于定量的分析,缺乏個案的深入研究。本文欲利用定性調查中的個案研究方法,對子女外出對家庭養老的影響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三個案情況的基本介紹本次研究的個案選取自河南省浚縣的善堂鎮和王莊鄉。浚縣位于河南省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處在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非常便利。該縣的縣域面積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萬畝,轄8鎮2鄉,489個行政村,總人口66.8萬,是一個典型的豫北農業大縣,也是勞動力剩余縣。該縣外出務工人口較多,2004年外出務工人口達10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七分之一。本研究選擇人口外出比較多的善堂鎮和王莊鄉為調查地點,對490位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之后隨機抽出13位老人進行個案訪談,最后獲得11位老人的有效訪談資料。從表1看出,接受調查的11位老人中,絕大部分為70歲以下老人,70歲以上的只有2位;男性7位,女性4位;有配偶的9位,喪偶的2位。這些老人的子女數比較多,最少的也有2個,最多的有7個,外出的絕大部分都是兒子,女兒外出的很少。在居住方式上,和配偶居住或單獨居住的老人較多,有7位,和子女一起居住的只有4位。表1訪談個案的基本情況四研究內容(一)老人對子女外出的態度在我國,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很大,“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在老人的思想中更是根深蒂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開始流向城鎮。那么,對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老人持什么態度?被訪的老人中,絕大部分都支持子女外出務工。當問及老人“您對子女外出有什么看法”時,老人的態度幾乎是一致的,即都對子女外出務工表示理解和支持。經常能聽到老人說:“孩子這樣做很對”,“去外面掙點錢,家里也支持他去”,“出去總比在家強”。但調查發現,老人支持子女外出的目的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增加家庭收入型、擴展子女視野型和間接改善老人生活型。第一,增加家庭收入型。自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家庭出現了剩余勞動力;而單純依靠土地的收入又十分有限,因此,家庭發揮剩余勞動力的作用來增加家庭收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漸漸成為共識,而作為父母的老人也在順應這一趨勢。7號:家里地少,(生產的糧食)只能夠吃,但沒錢用,外出打工掙些錢,日子好過些。10號:家里經濟也困難,出去的話能多掙點,減輕家里的負擔。在這里,老人支持子女外出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增加家庭收入,減輕經濟負擔。在調查中,這類老人的比例非常高。第二,擴展子女視野型。農村勞動力從農村到城鎮,有時候增加的不僅僅是收入,還有利于開闊眼界,拓展視野,增加未來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機會。調查中,也有一些老人是為了開闊子女眼界而鼓勵子女外出。3號:年輕的時候不出去,老了就干不動了。年輕人嘛,出去闖闖好。在農村也就這幾分地,出去對家里收入有好處。6號:如果不出去干活,天天在家打麻將,有啥意思?在外不管掙錢不掙錢,開闊開闊眼界總比在家強。這類老人之所以支持子女外出,為了增加收入只是一部分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子女通過外出增加未來的生存機會,減少在家的時間消磨。第三,間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型。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溫飽解決之后,人們開始向更高層次追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大部分老年人的溫飽得到了基本解決,老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軀體功能漸漸減弱,幾乎沒有外出就業的可能性,因此他們往往將改善生活的愿望寄托于子女進城務工上。4號:去外面掙點錢,家里也支持他去。(子女)有錢就多孝順,多掙錢,自己的生活也好過一點。7號:趁我們還能干動活,能自己照顧自己,讓兒子出去打工掙些錢,對他和我們老人都有好處。因為兒子有錢花了,我就有錢花了。從這兩位老人的回答可以看到,他們對子女外出務工的支持存在一點潛在的“自私”,即想通過子女外出增加家庭的收入,進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當然,農村也有少數老人并不支持子女外出,對于子女的外出,他們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無法選擇的無奈。11號:自己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自己想出去就出去,我也沒有辦法。8號:幾個兒子家境都不好,每一家都有外債,所以才出去掙點錢。兒子結婚時欠親戚鄰居的錢還沒還上,都分給他們了。但是有的兒媳婦要,有的不要,還得我替他們還。還有銀行的貸款,銀行每年都來催。孩子們也是沒辦法,在家做生意沒有本錢,出去打工來錢還容易點。老人都希望孩子在身邊,出去打工有時候很危險,經常擔心他們。我也想他們在身邊照顧照顧我,我年紀也大了。不過沒有辦法,孩子有孩子的打算,不出去家里過不下去,孩子要上學,又要蓋房,光靠種地一點希望都沒有。這是兩位年齡較大的老人,他們希望子女留在身邊,并不愿意子女外出,但子女已成年,外出的決策主要由其自己做出,老人在家庭決策方面已經喪失了話語權。但我們也看到,有些子女的外出也是生活所迫,由于家庭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所以不得不出去務工,而老人對此只能是忍耐和無奈。總的來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的日益深入,很多農村老人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相對低齡的老人自己還能在家干活,因此積極支持子女外出,而子女外出不僅可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和開闊其眼界,還可以改善老人自身的生活條件。但對于一些年齡較高的老人來說,即使子女數較多,他們也希望子女不要外出而是留在身邊陪伴自己。(二)子女外出對老人經濟支持的影響相關研究大多表明,子女外出對家庭養老的經濟支持方面的影響是正面的,因為外出就業為家庭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從而可以增加對養老的經濟支持力度。本次調查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該結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老人從外出子女那里得到了經濟支持。在浚縣,絕大部分家庭都是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單獨外出,其妻子、孩子和老年父母留守在家。子女在外掙到工資后,有時候將錢郵寄回來,給老人一點,有時候則在回家時把帶回的錢給老人一些。2號:孩子們外出打工以前,家里都比較困難,靠種地實在沒法了,孩子們就跟我商量要外出打工。打工的第一年,家里并沒有什么明顯的改變,但是從第二年起,孩子們家里和自個兒的生活都有了較大的改變。孩子們帶錢回家,每次都給我點兒,覺得生活過得寬綽,不緊巴,想吃點啥,就去買點啥,挺自在的。孩子們外出打工,多掙點錢,我也跟著享福。4號:他們(兒子)經常給家里寄錢,因為孩子和媳婦還在家。錢當然是越多越好,孩子錢多了,給老人的也就多了。孩子外出到現在快三四年時間了,一直沒缺過錢,要是沒錢了就找孩子要,孩子都給。7號:兒子知道家里和我都要用錢。上一次寄了500元,給媳婦留了400(元),給我100(元)。第二,減輕老人的醫療負擔。子女外出前,由于農業收入比較有限,老人一旦生病,往往因沒錢治療就只能扛著。而子女外出后家里經濟收入有所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人的看病困難。4號:我現在有糖尿病,需要買藥,藥挺貴的。藥一般是兒子給買,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困難,就是給孩子拖累(增加負擔——筆者注)了。6號:(家庭經濟情況)變化大,去年看病花錢多,孩子打工幫了很多。第三,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條件。子女外出掙得的收入除用于基本生活開支外,有些還用于生產、建房和投資等方面,老年人的生活條件也因此隨之改善。5號:四兒子中專畢業,戶口還在家,畢業后就在外面跑,現在焦作搞推銷。管吃住每月500元,去年家里蓋房時資助了6000元。四兒子在外這些年,給家里寄過的錢大概1萬元左右。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老人或家庭都能從子女的外出中受益。有些老人的生活在子女外出后并沒有得到任何改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子女的小家庭本身非常困難,而在外的務工收入也比較少,甚至還不足以支付自己小家庭的基本開支,因此就更沒有能力為老人謀福利。1號:二兒子結婚娶媳婦的時候是大辦的,向外借錢,總共14000(元)的外債,還了六七年了,到現在還有1000多(元)的窟窿(欠債——筆者注)。孩子在外打工,我們沒有指望他什么,我自己都還想到城里給人家當保姆掙點錢呢,想快點幫兒子把欠債還上,只是家里還有93歲的老母親,我才走不開。以前老頭身體還可以的時候也出去幫人做活,掙錢幫孩子還債。8號:我的幾個孩子,誰家都不行,有一點辦法也不出去打工啊。每家都有幾個孩子上學,還有外債,都很困難。我一般不去他們幾家,兒媳婦看我像看賊一樣,生怕兒子偷給我錢。出去打工的孩子從來沒給過我錢,我也不跟他們要,萬一傳到兒媳婦耳朵里,那可要鬧大亂子了。也不能怨孩子們,太窮了,都不容易。他們要是給我錢,我也不一定要,我作難(不好過)和孩子作難都一樣,讓孩子過不好我心里不安。研究發現,子女外出務工后,老人在經濟上大都只是子女務工收入的間接獲益者。老人能否獲益、獲益多少,和子女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家庭關系有密切聯系。子女家庭經濟狀況好,一般來說給老人的經濟支持就多,而如果子女的家庭經濟情況非常差,老人便很可能無法獲得支持。同時我們看到,婆媳關系對老人的養老質量也有較大影響。以8號老人為例,由于婆媳關系不好,兒子即使想給父母錢,也不可能通過兒媳這關。因此,子女家庭經濟條件差或者婆媳關系不好的老人,面臨的養老風險也更大。(三)子女外出對老人生活負擔的影響在農村,雖然土地收入十分有限,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為了吃飯,人們還是離不開土地。年輕子女外出減少了家庭的勞動力,這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老人負擔的變化。而個案分析顯示,老年人負擔增加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義務增加型。調查發現,子女外出后,絕大部分家庭并沒有將土地轉包,因此,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往往義不容辭地承擔了家庭的勞動負擔,即使和子女分開居住,老人也因不愿看到子女的耕地荒蕪,承擔了幫助其種地的義務。老人的負擔自然也就大大增加。4號:孩子外出后,我的負擔加重了,我要耕(自己)地,還要幫孩子種地,畢竟是自己的孩子。第二,失去生產幫手導致負擔增加。對于部分老人來說,子女在外出前還可以在生產方面進行協助,幫助老人應對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但外出后就很難再幫助老人干活,老人因失去直接的幫助而增加了負擔。8號:孩子們出去了,就是農活負擔方面有點加重。他們出去前,有時候會幫忙澆一澆地,農忙的時候會照顧我們一點。現在他們出去了,農忙時兒媳婦們都是各顧各,不管我們,我和老伴很辛苦啊。不過也沒辦法,他們的地也很多,忙他們自己的都很累了,不幫我們也情有可原。第三,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感到力所不及。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人的軀體功能也在漸漸衰退,體力不支更加明顯。而子女外出后,家庭勞動負擔大多落在了老人身上,他們因此感到負擔日益加重。2號:孩子們剛出去那會兒吧,我還能種地,孩子們一走,地里的活就多了,在農忙時覺得忙不過來,雖然孩子們有時也回來,但是還是覺得有點多,累啊……不過現在不行了,上了年紀了,也不能動彈了,地里的活也就不想管了。第四,有些老人增加的并不是生產勞動負擔,而是家庭勞務負擔。在調查地,因為絕大部分家庭都是成年兒子外出,他們往往還把孩子留在家讓妻子、老人照看。但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妻子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于家庭生產,照看孩子的時間大大減少,看孩子的任務因此落在了老人身上。6號:孩子出去打工后,家里負擔是加重了,但又想孩子多掙錢,又想自己輕松是不可能的。但吃苦心里痛快。不過還行,孫女不用花很多精力,孫子還小,我總是用小車推著四處走,但有時候也感到孩子不好帶,老是讓我推著動。第五,對于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如果獨子外出,老人增加的往往不僅僅是勞動負擔,而且經濟上、精神上也面臨更大壓力。7號:兒子外出之后,我遇到過困難。有一次我生病,沒有錢看病,我就賣糧食,解了一下急。然后我喂了一群羊,經濟再困難時,就賣羊也可以。一只羊可以賣200多元錢,可以維持兩個月。我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這樣了。我很擔心生病,也就是自己和老伴生病的時候,沒人照顧,沒人做家務活和農活。總的來看,子女外出后老人的負擔一般都有所加重,只不過有的是勞動負擔加重,有的則是生活負擔加重。而對于只有一個兒子的老人來說,由于子女外出,老人不光增加了勞動負擔,精神方面的壓力同樣也很大。(四)子女外出對老人精神生活的影響以往的相關研究通常認為,子女外出會給老人的精神生活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如孤獨感增強。本研究分析發現,對老人來說,即使家庭中還有其他子女甚至還包括兒子未外出,大部分老人在精神上仍然感到孤獨。7號:當然有時覺得心悶。兒子常年不在家,還是老想兒子。也沒啥辦法。10號:我和老伴兒在家也感到很孤單,但這也沒辦法,兒子得出去掙錢。老人在感到孤獨的同時,往往還伴隨著對外出子女的擔心與焦慮。8號:有時候想孩子,他們在外邊打工很苦啊,我和老伴總擔心他們的安全。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于子女外出的事實,很多老人已漸漸習慣。大部分老人會將孤獨的感受深埋心底,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排解,如不停地干活,和鄰居聊聊天,或者看看電視等。但不論如何,這些老人在訪談中還是不斷地表達了與子女聯系的期望,如希望子女多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等。7號:讓它(孤獨)自然過去就行了。干干活,也就忘了,有時找鄰居聊一聊。(不過)在外的兒子能多打電話就好多了。9號:咋不孤獨嘞,我平時孤獨的時候,就去跟小兒媳婦說說話,因為我和他們在一個院子里住,所以有啥事都能照應得到。(但是)我還是希望兒子能常回家看看,也特別想孫子。10號:家里唯一的娛樂就是一臺17寸的黑白電視,也沒有電話,兒子有事都是往鄰居家里打電話,由于電話費貴,所以沒事兒就不打電話回來。對大多數老人來說,子女的外出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并且在農村,這些老人排解孤獨的方式也非常有限,要么干活,要么和鄰居聊天,或者看看電視等,這也反映出農村精神文化生活非常缺乏。不僅如此,由于不少農村老年人缺少必要的通訊條件,也阻礙了和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五)子女外出后的婆媳關系由于絕大部分家庭是兒子單獨外出,妻子留守在家,因此婆媳關系自然便成為家庭關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婆媳關系的好壞,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養老質量。2號:我和兒媳的關系挺好,我現在一個人住,有時不愿自己做飯,兒媳喊過去吃是經常的事。我有四個兒媳,有兩個在外打工,還有兩個在家,都挺孝順的,外出的兩個兒媳婦對我也不錯,回來時總能給帶點吃的、穿的啥的,關系也好,覺得外出后比在家里時還好。5號:我和兒媳婦處得很好,媳婦是教師,通情達理,既帶孩子又幫著干家務,還要上班。但也有個別老人對兒媳并不滿意,兒子外出務工之后,婆媳關系變得更僵。8號:我的五個兒媳婦都在家,沒有出去的。我們之間的關系不太好。她們幾個都很厲害,不敢惹。兒子在家時,她們幾個對我還好點,兒子出去后她們從不過來看看,我和老伴死了她們都不(會)知道。我是受苦的命,習慣了。可以看出,兒子外出之后,婆媳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主導,婆媳關系的好壞對老人的養老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婆媳關系好,老人不僅精神狀態好,還能經常得到媳婦的關心照顧,負擔相對較輕;相反,如果婆媳關系差,那么老人不僅負擔比較重,心理感受也會受到消極影響。(六)子女外出后的鄰里關系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子女外出后,老人一旦遇到困難,鄰居的幫助往往是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我們在訪談中也了解到,子女外出期間,一些老人得到鄰居的幫助比較多。2號:孩子外出后,確實遇到過困難,比如在農忙時,地里活多,自己忙不過來,孩子又沒有回來幫忙,鄰居和親戚都會多少來幫一下。還有孩子剛外出的前一、二年,家里條件不好,要種地,買農藥、化肥什么的沒錢,就先跟鄰居或親戚借點兒,等孩子們回來時,有了錢再還給他們。鄰居和親戚就是在急的時候幫忙最多,也最快,還真得好好謝謝他們。但是,隨著市場經濟觀念向農村的滲透,鄰里之間的幫助很多時候也不再是無償的,而更多是建立在資源交換的基礎上。4號:今年收麥的時候,孩子在外邊太忙,沒趕回來,鄰居看到了就主動幫我收麥,大家互相幫助嘛。我原來是做泥水匠的,也經常幫助鄰居干一些泥水活。鄰里關系和諧,我很滿意。另外在調查中也發現,老人對鄰居幫助的需求程度通常與其未外出子女提供幫助的多少成反比。一般來說,未外出子女是老人需要幫助時首選的求助對象,其次才是鄰居。8號:親戚家都不富裕,經濟上幫忙不多,但是干農活時都很幫忙。有時是女兒女婿家來人幫忙澆地打場,有時是我外甥來幫忙。鄰居也還不錯,都可憐我倆,有什么事也幫忙。9號:鄰居們都挺好,有啥事只要吱一聲都會幫助,不過我一般都沒有什么事需要他們幫助的,因為我有二兒子和女兒在身邊。長期以來,儒家的孝道和“親親”、道家的自守和知足常樂的思想對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還決定了中國人求—助關系的內涵。“萬事不求人”和“不背人情債”,一般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信條。出于情面和回報的考慮,人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求助他人,并且遵循的是最小求人原則和代價最小化原則,求助之前,需要考慮求助對象的償還價值和對方提供幫助的潛在成本。即使在當今市場經濟不斷健全的年代,農村社會中這種消極的求助模式也沒有發生很大改變,在老年人的思想中更是根深蒂固,這導致他們遭遇困難時,很少主動向鄰居尋求幫助。(七)子女外出后老人對養老的態度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子女外出后,雖然大多數老人的經濟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勞動和生產負擔均有所增加,心理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的消極影響。那么,這些老人是否仍然認為“養兒可以防老”?調查顯示,農村老人“養兒防老”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即使子女外出后老人的生活、勞動負擔增加了,這一觀念也沒有明顯淡化。同時在農村老人看來,兒子養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女兒養老的作用很小或幾乎沒有。2號:“養兒防老”,還是兒子好,在關鍵時候能在身邊照顧一下。女兒嘛,出嫁后就是別人家的人,雖然還能回家看看,但總比不上自己的兒子,能在身邊。在有的農村老人看來,養老之所以主要依靠兒子,是因為兒子不僅能夠長期陪在身邊,而且在勞動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4號:農村里種地,開一些大型的機械,干一些重的體力活,女孩不行,還是得男孩,何況女兒大了畢竟要出嫁,不能靠女兒來養老。“養兒防老”的傳統觀點,不僅體現為養老載體的性別選擇,同時還體現為老人對農村敬老院的排斥。農村老人普遍認為敬老院是沒有兒女的老人居住的地方,讓有兒有女的老人進敬老院,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也是子女不孝順的明證。7號:敬老院都是讓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去。有孩子哪能去那(地方)。家里有兒子,就不去養老院。去了丟(自己的)人也丟兒子的人。兒子不會不管(我)的,他要顧臉面,要養自己的父母。4號:不去(敬老院),就算是不能自理了也不愿意去。再說孩子也不會讓我去。因為要是去了,別人都會認為兒子不孝。實際上,農村老人對敬老院的排斥有其特殊的歷史根源。五保戶制度作為我國一項農村救助,在計劃經濟時期就開始實施,主要針對農村居民中無法定贍養義務人的老人。供養形式包括集中供養(敬老院)和分散供養,因此敬老院里入住的大多是無子女的老人。而調查發現,有的老人之所以不愿意去敬老院,除了怕給孩子丟臉之外,還因為老人認為家里比較自由和方便,自己勞動了一輩子,閑不住,還想在家干點活兒。2號:不去(敬老院),還是家里好,孩子孝順,兒媳也好,在家里還自在……在家里還能天天看到孫子,也有錢,想吃啥就買點啥,在養老院可不行。5號:不去(敬老院),村里大家在一起打麻將、聊天多自在,在那里讓人伺候不習慣。8號:在那里邊(敬老院)什么都不用干,也不習慣。一輩子辛苦慣了,閑不住。在家生活很自由,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在那里邊不能隨意去哪兒了,吃飯都是固定的,不能早吃,也不能晚吃,很不方便。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農村老齡化的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但可以看到,農村老年人對社會化的養老方式還不太愿意接納。發展社會化養老還任重道遠。(八)未外出子女的作用在調查地,由于絕大部分家庭都是兒子單獨外出,所以我們不僅關注家庭中的婆媳關系,也考察了未外出子女所發揮的養老作用。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軀體功能日漸減弱,勞動能力會漸漸喪失。子女的外出加重了農村老年人的負擔,增加了老人養老的風險。較之子女外出前,農村老人更需要獲得他人的幫助和照顧。而調查發現,在其他子女外出的情況下,留守的子女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養老作用。很多時候,正是這些未外出子女減輕了老人的生活和勞動負擔,也降低了子女外出后老人的養老風險。5號:(家里)沒啥困難,有時農活忙不過來,還有在家兩個兒子照應著,不用出去的兒子操心。9號:(家里)沒啥困難,還有二兒子在家,有什么事情他都幫忙做了。我覺得孩子有一兩個留在身邊就夠了,不需要全部留在身邊。另外,雖然“養兒防老”的思想在農村老年人中根深蒂固,并且他們通常認為女兒不承擔或只承擔很少的養老責任。但調查發現,子女外出之后,未外出的女兒、女婿發揮了十分關鍵的養老作用,不僅給予了老人很多精神關懷,也提供了各種勞動幫助。6號:閨女每月都回來看一次。8號:干農活時都很幫忙,有時是女兒女婿家來人幫忙澆地打場,有時是我外甥來幫忙。7號:頭疼腦熱的小病讓女兒伺候幾天,家里活兒忙了讓女兒和女婿過來幫忙,都住的近。兒子不在身邊,照料就靠女兒和媳婦。我現在能自理,農活和家務活都能干。大活就讓女婿來幫忙。(九)子女外出后,老人對政府的訴求子女外出后,大部分老人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相應增多。除了子女、鄰居的幫助之外,基層組織的作用如何?在走訪過程中,當我們詢問當地政府是否給予過幫助的時候,被訪老人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當地基層組織并沒有給過什么幫助。同時,他們表示對政府也無所求,因為即便有求,困難未必能得到解決。1號:我老頭(丈夫)的身體很不好。他以前是我們村的干部,當了30多年,是老黨員了,為村里的事他都累出一身病,卻沒有退休金,外村像他這樣的都有退休補助。我們老兩口為這事給鄉政府多次寫信,都沒有任何結果。11號:我身體不好,要是好的話,我也要參加村里的扭秧歌。秧歌隊是村里唯一有老年人參與的活動,其他老年人活動開展得很少。老年人平時就只是在干完地里的活后,閑時間里碰到了就一塊兒聊聊天,但其實他們也希望參加各種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隨著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村集體經濟逐漸瓦解,村委會的權力也日漸式微,幾乎沒有任何號召力,就連鄉鎮一級的財政也往往十分困難。而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更是大大減少,由于缺乏經費,公共設施建設難以進行,對老人的各種困難和求助也無能為力。五結論與思考(一)結論隨著市場經濟向農村的不斷滲透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紛紛選擇外出務工。而對于子女的外出,大部分老人均表現出積極支持的態度。子女外出務工可以使老人直接或者間接地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但很多老人的生活負擔或勞動負擔卻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