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1頁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2頁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3頁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4頁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一、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什么是文化?當今社會,“文化”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詞匯,無論在口頭還是在書面上,隨處都可以聽到和看到“文化”這個詞。例如:“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辭海》、《辭源》中對文化這兩個字具有比較準確的定義: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吨芤住酚兴^:“觀乎天文以觀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可能是中國人最早對文化的論述。西方人論述“文化“要比中國人晚,但比中國古文獻中的論述要廣泛,要科學?!拔幕币辉~作為一個術語,大約要到19世紀中葉才形成。這以后,文化和文明這兩個詞語經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學者們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文化現象及其歷史發展,給“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釋,其中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三種:第一種是方式論,即認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并非由遺傳而得來的生活方式。這里包括了人們的興趣、愛好、風俗、習慣。第二種是過程論,即認為文化是人類學習和制造的工具,特別是制造定型工具的過程,這里包含了人類智力和創造能力的不斷進化,強調了文化的演進性。第三種是復合論,即認為文化是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音樂、風俗、法律以及其他種種能力的復合體,這強調了文化的熔鑄性。本文認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對象化活動及其成果,是一種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樣式。2、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按照一般解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各種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中斷,總體來說變化不大,并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長期的發展中,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論深度還是廣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二)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國的很多學者認為文化的核心是哲學,西方學者認為是宗教,哲學只是附庸。其實,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文化的核心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文化的核心應該是人的思維和行為的方式。一個人、一個民族具有什么樣的思維和行為的方式,才會創造什么樣的文化。離開了人,就不會有文化,所以,人才是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所在。正因為如此,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文化精神中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要素,它構成一個時代或者民族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是一種根本活法,是一種時代魂和民族魂。(三)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生存智慧。在論及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專制皇權文化,有人認為是史官文化,這在一定層面揭示了文化的反映性特點,其實專制皇權屬于制度層面,而史官文化屬于社會層面,都不是從純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化。有一種提法,從《易經》中引出一個句子:“天地之大德曰生。”于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生的文化。但是當問到中華民族何以生生不息的時候,它就無法解釋了。要論及傳統文化的核心本質,必須要回答中國何以千年強盛不衰,但為何遭受了百年屈辱的原因,這個原因,正是人們一直對傳統文化的整體把握不足,才造成的一種文化無意識,這種文化無意識造就了中國的千年輝煌,也正是因為這種文化無意識的無意識逆轉,造成了中國的百年沉淪。這種文化就是所謂的“中和”文化,它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和”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二、傳統中國文化的歷史地位傳統中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民族精神的精華,是華夏子孫特有的一種民族心理和民族。中和具有多元意義。執中致和是其基本意義。中和結構上不偏不倚,數量關系上無過不及,是指的一種最佳的比例結構和數量關系。而和則是由中而來的一種事物存在發展的最佳的功能狀態。中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精神的主要原因:1、中和是中華文化一以貫之、久遠不歇的“道統”中和文化是儒釋道的核心精神。無論儒家、道家或者佛教,其思想體系中核心觀念或者范疇都是中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仁為前提的“中庸之道”、“中和”的境界上。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人自覺貫徹并追求的某種哲理境界和審美情趣;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笨梢娍鬃邮前选爸杏埂弊鳛橐环N難能可貴的道德倫理準則而提出的。荀子也說:“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有益于理者為之,無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道家中講“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處世態度是: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2、中和是中華民族生存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精華。中和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提供了最一般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何生存”與“如何生存”的問題。中和文化是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辯證法思想的核心。中和是大本達道,是事物發展的根本之道。中和范疇構成為傳統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范疇。中和辯證法體現了傳統辯證法發展的最高水平。3、中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質和實質。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母題,而天人是由中而和合一體。中和構成為天人合一的內在精神實質。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4、中和是中國傳統真善美統一的精髓。中國傳統的真善美本質上表現為:主體認識中和以求真,主體實踐中和以求善,主體鑒賞中和以求美。《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擇善,即選擇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固執,即堅持的更高一層境界,內涵是反復實踐,不達目的不罷休。三、中和文化作為傳統中華民族生存樣式的兩重性傳統中和文化作為傳統哲學文化的核心,始終以中華民族基本的生活樣式或者“活法”在歷史和現實中發揮著基本的指導性作用。傳統中和文化一方面作為民族精神的精華和最高生存智慧,積極推動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綿綿不已的生存和發展,它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柱。中和精神構成為中華民族頑強生命力的源頭活水,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積極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傳統中和文化在現實發展中也不可忽視地呈現出了落后的國民性的一面,構成了某種丑陋的國民性。這主要是歷史上消極的老莊“中和思想”在傳統的小農經濟和專制政治的雙重擠壓下所形成的。這種消極落后的中和或者中庸思想就以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式成為一部分國民劣根性或者劣行“活法”。消極的中庸式“活法”具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不講原則、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由此形成調和主義、活命哲學;二是隨大流、跟風頭、嫉出風頭以及變形的好走極端的做法。這是兩種至今仍在深深影響著人們消極落后的“活法”,這與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事業格格不入,在實踐中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徹底根除。四、傳統中和文化精神的現代意義傳統中和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在剔除其消極的影響面的同時,其中的諸多因素依然可以整合到現代文化體系之中,依然可以成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生存方式的重要內容,發揮其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一)、中和文化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和的倫理智慧是一種面對多元沖突的智慧,是一種避免“過”或“不及”以及由此造成兩極分離或對立的智慧,其以“和諧”為其最高旨歸,它著眼于“實踐型”真理或原理而展現為一種現實的合理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和文化有著直接的啟迪意義,因為構建和諧社會其基本的思維方式在實質上就是“致中和”,即以和為最高價值追求,以中為根本的方法論。這依然是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路徑,對于當前我國和諧社會之構建的偉大實踐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三)、中和文化有助于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現代化建設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傳統的中和哲學或者中和觀本質上就是中國傳統的發展哲學,是傳統的發展觀。它所強調的就是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和諧平衡協調的發展。中和文化在方法論上與科學發展觀有共同性。這一文化可運用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幫助人們處理好各種矛盾關系。(四)、中和有助于解決當今困擾世人的全球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全球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諸如:文化霸權主義、文化認同危機、文化沖突加劇等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考驗各國政府政治智慧的大問題,而中和方法論依然是一種基本的選擇方案,致中和依然是化解全球性問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