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洪澇災害2012級3班第一頁,共51頁。“洪水”一詞的來歷:洪水本義即“共水”。“共”意為“一同(yītóng)”、“一起”,“水”即“水流”、“河流”。“共水”意為“多條水流匯合在一起”。因古代文字書寫不方便,能省則剩,故“洪水”可簡寫成“共水”。口語因漢語喜好偶音步的傾向而加一水字說成“洪水”。
…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瘟疫(wēnyì)),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為最大。第二頁,共51頁。解放前我國是洪災害頻繁的國家。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155年間,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yuánshǐshèhuì)末期,中國中原大地上發生過一次特別大的洪水。洪水淹沒了土地,沖毀了莊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處是白茫茫的水波,活著的人紛紛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難。這時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傳說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他象征了中國人民戰勝水害的頑強斗爭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比之長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在歷史上曾決口泛濫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3年有一次決口,每100年有一次大改道。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黃河決口,淹死100多萬人。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黃河泛濫,開封城內37萬人,被淹死34萬人。1933年黃河決口62處。1938年,蔣介石在河南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使1250萬人受害。在洪災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據考證,歷史上洪水曾五進北京城,天津市曾8次被淹。本世紀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國前,兩次為建國后。1931年,中國發生特大水災,有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五省,山東、河北、浙江次之。8省受災面積達14170萬畝,占8省耕地面積的1/4。據統計,半數房屋被沖,近半數的人流離失所,不少人舉家逃難。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蕩,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中國(zhōnɡɡuó)歷史上的洪災第三頁,共51頁。中國歷史(lìshǐ)上的洪災解放后解放后全國性的大水災主要有兩次,1954年大水災和1991年大水災。1954年那次全國受災面積達2.4億畝,成災面積1.7億畝。長江洪水淹沒耕地4700余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國家對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為3.2億元。其他重大水災有:1958年黃河鄭州花園口出現特大洪水,鄭州黃河鐵橋被沖毀。海河流域1963年遭歷史上罕見的洪水,受災面積達6145萬畝,減產糧食60多億斤。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1998年,一場世紀末的大洪災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洶涌,水位陡漲。800萬軍民與洪水進行著殊死搏斗。據統計,當年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hónɡlào)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目前,我國平均每年受洪澇(hónɡlào)面積約一億畝,成災6000萬畝,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上百億公斤。第四頁,共51頁。一、概念(gàiniàn)水災(shuǐzāi)分為“洪”和“澇”兩種*“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發、河水泛濫(fànlàn)、淹沒農田、毀壞環境與各種設施等。*“澇”,指水過多或過于集中或返漿水過多造成的積水成災。第五頁,共51頁。洪澇災害的概念洪澇災害的成因洪澇的分布狀況洪澇災害的特點所造成的危害性應當(yīngdāng)采取的措施學習(xuéxí)大綱第六頁,共51頁。洪水(hóngshuǐ)百科flooddisaster
一、洪水凡超過江河、湖泊、水庫、海洋等容水場所的承納能力,造成水量劇增或水位急漲的水文現象。
二、洪水災害水災+澇災水災:河水(héshuǐ)或湖泊泛濫淹沒土地引起的災害。澇災:由于地面排水不暢造成地面長期積水引起財產損失的現象。澇災:由于(yóuyú)本地降水過多,地面徑流不能及時排除,農田積水超過作物耐淹能力,造成農業減產的災害。第七頁,共51頁。第八頁,共51頁。第九頁,共51頁。二、洪澇災害的成因(chéngyīn)我們(wǒmen)要怎樣分析呢?第十頁,共51頁。以中國(zhōnɡɡuó)洪澇災害為例分析引起洪澇災害的原因第十一頁,共51頁。1998年長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從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陽湖連降暴雨、大暴雨使長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來水和潮汛共同影響,我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線超過警戒水位(shuǐwèi)。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達9.90米。沿江蘇南地區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內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內澇的嚴峻局面。秦淮河東山站最高水位(shuǐwèi)10.28米,居歷史第三位;滁河曉橋站最高水位(shuǐwèi)達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shuǐwèi)1.79米。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長江上游干流連續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匯流疊加影響,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達82300立方米每秒,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為歷史第二位。案例: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hóngshuǐ)災害第十二頁,共51頁。南京站7月29日出現最高潮位10.14米,居歷史第二位,在10.0米以上持續17天之久。鎮江站8月24日出現8.37米的高潮位,僅比1954年低1厘米,居歷史第三位。1998年長江發生了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這場洪水雖已過去,但各種議論紛至沓來,更有甚者將其歸于“人禍”。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雖然這場洪水量級大、涉及(shèjí)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洪澇災害嚴重,但造成的損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經分析,長江發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氣候異常、暴雨過大、河湖調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荊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對比表明,1998年洪水總體上小于1954年,在本世紀已發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第十三頁,共51頁。98年特大洪水(hóngshuǐ)第十四頁,共51頁。江澤民主席(zhǔxí)在指導救災第十五頁,共51頁。*洪水(hóngshuǐ)發生的早、來勢兇猛*洪峰次數多、水位高*洪水(hóngshuǐ)持續時間長從案例(ànlì)中找出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的特點?第十六頁,共51頁。長江洪澇災害發生的原因:
一、自然(zìrán)因素洪水來量(長江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雨期大范圍(fànwéi)的降雨,引起干流和支流洪水同時爆發,中下游勢必江發生大的洪水災害。)調蓄能力(中游無足夠調洪、滯洪場所如”湖泊”)泄洪能力(下游河道過洪能力不足)第十七頁,共51頁。氣候原因(影響較大):季風氣候顯著,降水集中于夏秋季節,南方雨季長,降水量大。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副熱帶高壓(gāoyā)活動異常,降水量年際變化量大。其他因素:河流地貌的特征,東部平原地區地勢地平,河道彎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暢。河流的洪枯流量變化,植被的分布和人類的活動。第十八頁,共51頁。
二、人為因素砍伐森林(上游山區亂砍伐森林,使得水土流失加劇,徑流調節能力減弱(jiǎnruò),又使大量,淤積抬高河床,河道滯洪能力降低)圍湖造田(圍湖造田,泥沙淤積,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減弱(jiǎnruò))第十九頁,共51頁。自然原因:人為原因:中上游地區植被破壞中下游圍湖造田洪水的成因河流水系氣候(降水)地形小結(xiǎojié)第二十頁,共51頁。三、洪澇災害的分布(fēnbù)0102中國(zhōnɡɡuó)的洪澇災害分布世界(shìjiè)的洪澇災害分布第二十一頁,共51頁。我國洪澇(hónɡlào)分區圖我國洪澇(hónɡlào)分區圖我國洪澇(hónɡlào)分區第二十二頁,共51頁。分布特點:東多西少。多分布在沿海地區,而內陸地區較少。多分布在平原(píngyuán)地區,高原和山地少。第二十三頁,共51頁。2002年全國(quánɡuó)大面積洪水第二十四頁,共51頁。洪澇災害分布(fēnbù):世界(shìjiè)洪澇災害的主要發生地區。世界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這些地區地形平坦,水源豐富,常常是經濟(jīngjì)發達地區。第二十五頁,共51頁。世界各國曾發生(fāshēng)的大洪水!馬來西亞(mǎláixīyà)英國(yīnɡɡuó)美國佐治亞州非洲第二十六頁,共51頁。(1)兩廣大部,閩南和臺灣,是全國(quánɡuó)洪澇次數最多,范圍較大的地區,(2)湘贛北部地區(3)蘇浙沿海地區和閩北地區(4)淮河流域(5)海河流域總結(zǒngjié)分布地中國(zhōnɡɡuó)多發地:第二十七頁,共51頁。(1)東南亞地區洪災損失較大,是洪災多發地。(2)西亞北美北非地區洪災對社會經濟破壞嚴重。(3)西非(XīFēi)和東非以及南部非洲和大洋洲,洪災是該地區主要的自然災害種類。(4)在歐洲對人類的危害大。(5)北美洲是造成人員傷亡最嚴重的。世界(shìjiè)多發地:第二十八頁,共51頁。為什么我國多水災(shuǐzāi)?我國洪澇災害的地理分布有何規律(guīlǜ)?我國每年(měinián)洪澇災害損失有多大?洪水避難有哪些基本方法?
洪水預報和汛情傳遞方法有哪些?……第二十九頁,共51頁。為什么我國多水災(shuǐzāi)?我國幅員遼闊,河流眾多(zhòngduō),地處亞歐大陸東側,跨高、中、低三個緯度區,季風特點十分顯著。降水在季節分布上,很不均勻。我國大部地區夏秋多雨、多洪澇。全年的降水量大部集中在夏季濕潤高溫的時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6至9這四個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黃河中下游地區,海河、遼河流域,大部分集中在7、8兩個月;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過程中,所以容易形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niánfèn),甚至一天大暴雨超了年平均降雨量。第三十頁,共51頁。我國洪澇災害的地理分布規律(guīlǜ)從地形條件(tiáojiàn)上來看,我國西北是山地和高原,東部和南部是平原。由于氣候土壤交通條件(tiáojiàn)適宜,我國東南地區歷來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口集中,經濟繁榮。據統計,我國有一半人口,三分之一耕地和百分之七十的工農業產值集中在大江河中下游平原約側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這些土地大部處于江河洪水位以下,面臨著洪水的威脅。中國(zhōnɡɡuó)降雨量分布圖玉樹大興安嶺我國洪澇災害首先和氣候有直接關系,氣侯對于水利最直接的影響是雨量的分布。我國每年平均降雨量分布隨著與海洋的距離加大而逐漸減少,大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由1500毫米以上逐漸減少到50毫米以下。從大興安嶺起,經張家口、榆林、蘭州、玉樹至拉薩附近的400毫米等雨線,把我國劃分為兩大部分:東南為濕潤和半濕潤區,西北為干旱和半干旱區。東南半壁以秦嶺、淮河的一百毫米等雨線為界分成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可見我國降雨偏重于東部和南部。第三十一頁,共51頁。四、洪澇災害的特點(tèdiǎn)第三十二頁,共51頁。1.季節性我國地處歐亞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部深入亞洲內陸,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南北則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最基本、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降雨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這就基本決定了我國洪水發生的季節規律。
春夏之交,我國華南地區暴雨開始增多,洪水發生機遇隨之加大。受其影響的珠江流域的東江(dōnɡjiānɡ)、北江,在5—6月易發生洪水,西江則遲至6月中旬至7月中旬。6—7月間主雨帶北移,受其影響,長江流域易發生洪水。四川盆地各水系和漢江流域洪水發生期持續較長,一般自7月至10月。7月至8月為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遼河流域主要洪水期。松花江流域洪水則遲至8月到9月。在季風活動影響下,我國江河洪水發生的季節變化規律大致如此。另外,浙江和福建由于受臺風的影響,其雨期及易發生洪水期較長,為6月至9月。這是我國暴雨洪水的一般規律。在正常年份,暴雨進退有序,在同一地區停滯時間有限,不致形成大范圍的洪澇災害,但在氣候異常年份,雨區在某區停滯,則將形成某一流域或某幾條河流的大洪水。第三十三頁,共51頁。
2.類似性近70年中,全國發生了多次特大洪水,在歷史上都可以找到與其成因和分布極為相似的特大洪水。例如著名的1662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由7天7夜的大暴雨所造成。暴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的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其中心位于滏陽河流域。這次暴雨的時空分布和1963年海河南系大暴雨極為相似,都造成了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zāihài)。又如1801年海河北系特大洪水,是由淫雨和多次暴雨形成的。這又和1939年海河北系大洪水的雨情和災情沒有多大的差別。其他流域也有不同年份發生時空分布都極其相似的大洪水的情況,例如,著名的1931年和1954年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等等。第三十四頁,共51頁。3.普遍性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具有產生多種類型洪水和嚴重洪水災害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除沙漠、極端干旱區和高寒區外,我國其余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水災害。我國地貌組成中,山地、丘陵和高原約占國土總面積的70%,山區洪水分布很廣,并且發生(fāshēng)頻率很高。平原約占總面積的20%,其中7大江河和濱海河流地區是我國洪水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是防洪的重點地區。我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當江河洪峰入海時,如與天文大潮遭遇,將形成大洪水。這種洪水對長江、錢塘江和珠江河口區威脅很大。風暴潮帶來的暴雨洪水災害也主要威脅沿海地區。我國北方的一些河流,有時發生(fāshēng)冰凌洪水。此外,即使是干旱的西北地區,例如西藏、新疆、甘肅和青海等地,還存在融雪和融冰洪水或短時暴雨洪水。第三十五頁,共51頁。4.區域性我國洪水災害以暴雨成因為主,而暴雨的形成和地區關系密切。我國暴雨主要產生于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之間的第二階段地帶,特別是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東部平原區)的交界區,成為我國特大暴雨的主要分布地帶。降雨匯入河道,則形成位于江河下游的東部地區的洪水。因此,我國暴雨洪水災害主要分布于24小時50毫米降雨等值線以東,即燕山、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和苗嶺以東地區。形成洪水的自然條件是這樣,社會經濟條件也是這樣。我國東南地區又是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地區,兩相配合,單位面積(miànjī)上的洪水損失也最大,由此形成了我國洪水災害區域性的特點。第三十六頁,共51頁。5.破壞性我國主要江河全年徑流總量中的2/3都是洪水徑流,降雨和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主要江河洪水不僅峰高,而且量大。長江及東南沿海河流最大7天洪量約占全年平均流量的10%—20%,北方河流有時甚至高達30%—40%。和地球上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我國洪水的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差異之大,是少有的。常遇洪水與非常遇洪水量級差別十分懸殊。洪水威脅的嚴重,從古至今,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大江大河的特大洪水災害,甚至帶來全國范圍(fànwéi)的嚴重后果。據調查,我國主要江河本世紀中發生的特大洪水淹地數十萬km2,受災人口數百萬至數千萬,死亡人口數十萬,導致生產力的巨大破壞,甚至引起社會動蕩。以1931年長江大水為例,洪災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受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淹沒農田330多萬千米,災民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達14.5萬。黃河的水災更為頻繁,由于含沙量大,黃河決口還將嚴重危害相鄰流域,甚至造成水系的變遷等問題,引起嚴重的環境后果。第三十七頁,共51頁。6.可防御性雖然我們不可能(kěnéng)徹底根治洪水災害,但通過多種努力,可縮小洪水災害的影響程度和空間范圍,減少洪災損失,達到預防目的。同時,通過一些組織措施,可把小范圍的災害損失分散到更大區域,減輕受災區的經濟負擔;通過社會保險和救濟增強區域抗災能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堤防工程,其中水庫8萬多座,加高培厚江河大堤20多萬千米,顯著提高了防御洪澇災害的能力。
當然,洪澇災害的本質特性是對人類社會的嚴重危害,但從環境效應來看,洪澇災害也有其有益的方面,例如沖刷河床淤積,改善河道的水力條件;輸沙入海,營造河口三角洲;洪水泛濫將補充地下水,增加可調蓄利用的淡水量,以及將淤泥散布于田間等等,對于國土環境未嘗不是有益的方面。如何創造適當的條件,使洪水轉害為利,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三十八頁,共51頁。五、所造成(zàochénɡ)的危害第三十九頁,共51頁。1、沖跨河堤2、破壞交通等公共(gōnggòng)措施3、淹沒農田和村莊4、對沿岸城市造成巨大的威脅5、造成人畜死亡第四十頁,共51頁。洪水對資源(zīyuán)環境的破壞洪水(hóngshuǐ)讓水質變差暴雨洪水沖刷土壤,破壞植被,使生態環境(shēnɡtàihuánjìnɡ)遭到大干擾。第四十一頁,共51頁。第四十二頁,共51頁。我的家鄉(jiāxiāng)廣安市鄰水縣2014年9月13日,鄰水縣特大暴雨,日降雨量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英雄雨來》觀后感(合集15篇)
- 年產200噸醫藥中間體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范文)
- 家醫上門服務的政策支持與執行策略
- 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框架與路徑
- 新疆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月考生物含解析
- 小學均衡發展教育班會
-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計算機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皖江工學院《廣告策劃與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心理學知識普及課件
- 開封職業學院《分離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GB/T 2260-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 MSC干細胞教學課件
- 《食物中毒》課件
- 無勞動關系證明
- 國有股權轉讓法律意見書
- 印章保管交接表
- 道路開口施工方案正規版
- 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技能培訓大綱
- 車輛買賣協議(簡單通用版)
- 鋼筋調直機設計
- 閩教版英語五年級下知識點歸納及練習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