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_第1頁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_第2頁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_第3頁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_第4頁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區域環境與發展具體考試內容要求: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造成的危害,綜合治理與保護措施知識結構:§2.1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概念與表現形成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背景:干旱的環境直接:氣候異常背景:人口快速增長直接:3過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對策3個內容、2個原則、1個重點措施人口、水資源、防護體系、農業用地、能源【知識結構】氣干風強河少土松植缺土貧地形不利1.

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現荒漠化是一種土地退化現象,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僅僅是出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在我國的東部季風區也有發生和發展。這種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在我國的分布對應關系如圖所示:注意: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質荒漠化的簡稱。沙漠化形成的營力作用主要是風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人為活動和干旱的影響,導致原有綠地逐漸演化成類似荒漠景觀的過程。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荒漠景觀荒漠化的形成過程2.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潛在荒漠化的威脅)界線地形區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行政區包括新疆、甘肅北部、寧夏和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氣候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地形區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包括塔里木盆地、天山、準噶爾盆地和內蒙古高原景觀以草原、荒漠為主(1)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2)干旱的成因干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位置;二是地形。具體如下圖所示:(3)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由東到西降水遞減,干旱程度增強,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減少。西部東部降水200mm以下200mm以上農業特色綠洲農業灌溉農業水源高山冰雪融水黃河等河水畜牧業特色利用高山草場——山地畜牧業利用溫帶草原——草原畜牧業牲畜駱駝、山羊馬、牛、羊3.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a.發生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b.次生鹽漬化形成(2)掘井給草原地區帶來一定好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4、荒漠化所產生的危害荒漠化的發展使土地自然生產力日漸喪失,不僅影響到西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威脅到當地甚至其他地區人們的生存環境……(1).防治內容與原則及重點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防治重點:因地制宜地對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進行綜合整治。(2).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如下表所示:地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草原牧區減少水井數量干旱內陸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如下表所示:措施地區(位置)措施生物措施綠洲地區外圍沙漠邊緣封沙育草前沿地帶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內部農田防護林網工程措施缺水源地區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擋沙丘前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的途徑: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3)我國荒漠化治理措施和經驗①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②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頭草方格沙障。草方格沙障沙坡頭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能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沙障固沙特點成本高,費工大,保護交通干線非常有效作用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對癥下藥”,比如荒漠化的防治:活動:根據圖2.3,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個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點撥:從圖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徑流、氣候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其中一個環節發生變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壞,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植被覆蓋減少后,水的下滲減弱,蒸發加強,徑流加強,從而導致地面變干燥,而地面變干燥后,植被恢復更困難。植被減少不僅引起地表水的變化,還會引起氣候的變化。由于植被蒸騰減弱,空氣變干燥,降水減少,也會導致地面變干燥,陷于惡性循環之中。一、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般方法1.分析區域環境的思路我們要掌握區域環境問題出現的一般規律,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分析區域環境問題的一般方法。具體主要環節和程序如下圖:2.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關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開發、濕地的開發等)的問題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該區域的地理背景,從自然與人為角度找出該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3.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治理措施的角度①根據成因確定措施。即根據區域問題的成因確定該區域采取的相應措施。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其共同成因為濫墾、濫牧、濫采,所以兩地區應采取的對應措施就是退耕還林、還牧、還草。②根據階段確定措施:即根據區域內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點確定某區域應采取的相應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災頻發的防治措施有:③根據措施確定措施:即根據典型區域的發展措施確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區域的發展措施。如參照寧夏中衛縣沙坡頭草方格沙障治理、亞馬孫雨林的保護等的經驗或措施,結合區域實際問題,分別提出某些荒漠區、水土流失區、濕地等的發展措施。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東北黑土流失、濕地、森林破壞華北旱澇、風沙、鹽堿東南丘陵紅土流失沿海咸潮西北荒漠化、沙塵暴西南石漠化四川盆地酸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二、我國主要生態問題及其防治措施生態問題、發展障礙形成原因整治措施東北地區①黑土開墾后,引起土壤沖刷,黑土層日漸變薄②沼澤地的開墾引起生態變化③森林生態和森林資源嚴重破壞①黑土被開墾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壞,引起土壤沖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脫節,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居民燒柴等①停止對沼澤地的開墾②植樹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營造人工林,木材的綜合利用,建設自然保護區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風沙是農業發展的三大障礙。沖積低平原、濱海平原是中低產田集中地區①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且變率大等特點②片面擴大灌溉面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開墾土地①低濕地治理:魚塘——臺田模式②鹽堿地治理:調節、控制水鹽運動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于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能源短缺,農村薪柴匱乏,亂砍濫伐①發展立體農業②解決生活用能問題、發展沼氣、營造薪炭林、爐灶革新、推廣生活用煤生態問題、發展障礙形成原因整治措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①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多大風②原生沙質荒漠、礫質荒漠③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礦開發,居民點和道路建設消除貧困②早期預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自然原因:地形復雜,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低。人為原因:陡坡開荒;過度采伐;過度放牧;開礦、采石、修路等工礦建設①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②生物措施:封坡育林育草、營造防護林等;③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輪作套種等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萎縮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積湖床抬升;圍湖造田,使湖泊面積減少①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還草;②防止水污染;③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④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挖魚塘:在水中養魚養鴨,栽種水生經濟作物筑臺田:在田地里種糧、果、棉和飼料作物,飼養禽畜。治理這樣的土地曾采用挖渠排水法,未能達到治理效果,為什么?這里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挖溝排水困難,地下水位難以下降。簡述魚塘—臺田模式的優點①該模式相互促進,立體開發,綜合利用;②該模式不僅整治了低濕地,改善了環境,而且提高農產品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且有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挖掘生產潛力。鹽堿地的治理與開發北丘洼水鹽運動特點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穩定調節和控制水鹽運動的方法引淡淋鹽井排井灌土體脫鹽咸水淡化抑制耕作層鹽分含量鞏固水鹽調節效果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根區鹽量抽取鹽水補充淡水選擇覆蓋物抑制水分蒸發返鹽營造防護林帶果與椿棉間作覆蓋生物措施原因蒸發量與降水量(1)為了提高牧區草場載畜量,最有效的辦法是()A.擴大草場面積B.建設高質量的人工草場C.打機井保證人畜用水D.加強牲畜品種的培育(2)近年來,該區域過度的農業生產活動,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主要表現是

①土地沙漠化擴大

②水環境惡化

③洪澇災害頻發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⑤ D.②④⑤下圖為“我國50°N附近某牧區的土地利用圖”。該區域最高海拔l480米,區內最大高差小于300米。回答下列問題。

解析:(1)載畜量是衡量草場生產能力的一項指標,所以提高草場載畜量,最有效的辦法是建設高質量的人工草場。(2)根據經緯度、海拔等信息可判斷該地區位于內蒙古高原東北部(呼倫貝爾草原),屬于溫帶草原帶。結合圖示信息判斷,過度的農業生產活動使植被遭破壞,由此導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劇,進而河流流量減少、含沙量增加和農耕中的化肥農藥帶來的水污染等;由于該地區降水少,不會導致洪澇災害;地面大幅沉降主要是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BB“十二五”規劃的實施為西部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人類活動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重大課題。圖a和圖b是我國西部內陸某河流流域的區域劃分及其土地類型面積較長時期的變化統計資料。據此完成10~12題。

10.圖a中Ⅰ區域土地類型的變化,正確的是A.高草地減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減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減少,旱地減少11.Ⅰ區域土地類型的變化對Ⅱ地的影響,正確的是A.河流徑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劇C.水土流失嚴重D.洪澇災害多發12.該流域實行可持續發展措施錯誤的是A.合理控制上游地區的用水量B.調整農業產業結構C.進行全流域合理開發規劃D.上游大力發展灌溉農業ADB解析:11.Ⅰ

區域位于Ⅱ地的上游,上游旱地增加必然要增加對河流水的使用量,從而導致下游河流徑流量減少,加重土地荒漠化。(2013高考題海南卷)圖5示意我國39°N附近某區域。讀圖5,完成18~20題。18.圖示區域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是()A.甲 B.乙 C.丙 D.丁19.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溫度20.如果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將會導致()A.甲地區植被退化B.乙地區沙化C.丙地區荒漠化D.丁地區植被改善【解題思路】第18題,從圖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勢低洼容易積水,以及本區氣候干旱(季節性河流)夏季蒸發旺盛,最容易出現鹽漬化現象。第19題,從材料中所給的緯度及圖例時令河等可以推出本區位于我國內陸地帶,氣候干旱降水少。因此水分條件是限制本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第20題,本區的河流為內流河河流徑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區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導致下游水量減少,植被減少,從而導致土地荒漠化現象。甲地位于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對其沒有影響故A錯,乙地可能出現鹽堿化現象故B錯,丙丁地位于下游地段水量減少,植被減少退化,產生荒漠化,故C正確D錯誤。DBC【例1】(09江蘇)下圖是我國西部某地區略圖,圖中左上方所示為當地鐵路沿線的草方格沙障。讀圖回答下面兩題。4.P地與Q地相比,P地①年大風日數少②年降水量多③年降雪日數少④沙塵暴日數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A5.在鐵路沿線設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態功能是①截留水分②改變氣候類型③削弱風力④改變植被類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草方格沙障生態功能】是防風固沙削弱風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蓋調節小氣候

(2011·廣東高考)石羊河流經甘肅省中部,流域內灌溉農業較發達,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1)~(2)題。

(1)該河流中下游地區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____。(2)為了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在農業生產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信息提取】由圖示和甘肅省中部所處的海陸位置,可知該流域位于西北內陸地區;應從節約水資源的角度合理發展經濟。【精講精析】第(1)題,石羊河在我國的河西走廊,故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面臨的生態問題為土地荒漠化。第(2)題,石羊河的問題是水量少,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地荒漠化,故農業要從節水開始,退耕還林還草等。【參考答案】

(1)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地荒漠化(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②加強全流域水資源協調管理,合理分配水資源;③合理開采地下水;④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⑤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分析甘肅民勤春季沙塵暴頻發的地理因素。【典例2】(2010年新課標卷)甘肅民勤是我國沙塵暴多發地之一。1998~200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沙塵暴11次。據此回答問題。【調用知識】從問題中獲取時間信息——春季,春季降水少,植被沒有恢復,加上高低緯度溫差大,因此多大風天氣,這是形成沙塵暴的動力因素。從圖中獲取空間信息:一是多沙漠,植被差,容易起沙,這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條件;二是位于河西走廊,受狹管效應的影響,風力更強,這是沙塵暴多于其他干旱地區的特殊條件;三是此地區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因此多大風。【答案】民勤地區沙漠廣布(沙源豐富,植被少),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徑上),多大風干燥天氣。受地形影響(狹管效應),地面風速增強。1.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末多風少雨.

2.地形:民勤在沙漠之中,易受風沙侵害.

3.人文;植被覆蓋率低下,人為濫砍濫伐.

4.其它:不合理的耕作制,用水浪費嚴重.典型地區------西北;華北

沙塵暴產生(發生)應具備的(氣候、動力、物質)條件自然原因:一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它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植被稀少(不能有效覆蓋或植被遭到破壞)二是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于午后傍晚說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氣候環境。沙塵暴多發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沙塵暴是很好的證據。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墾殖等治理措施: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退耕還牧、還林、還草;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挖發菜。

春季多風沙(沙塵暴)的原因1、氣候:大地回春氣溫升高,季節性的凍土被解凍,土質疏松;2、植被:植被還處于枯萎狀態,還沒有生長起來,植被覆蓋率差;(不能有效覆蓋或植被遭到破壞);3、快行冷鋒過境(冷空氣頻頻南下)。36.(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圖6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010km山地N圖

6那曲那錯湖曲曲曲曲母姆桑金那索巴(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6分)(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7分)(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治措施。(6分)解析:第(4)題,防治風沙的危害主要從固沙、設立保護裝置阻止風沙入侵兩個角度采取相應的措施。答案:(4)(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墻(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解析]第(1)題,分析沙源主要從河流帶來泥沙、河湖底部裸露兩個角度分析,注意從圖中分析河流數量、河流輸沙量和沉積量、河流流量及季節變化對湖泊水位的影響。答案:(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區水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解析:第(2)題,冬春季起沙的原因是風力作用的結果,所以解答的實質是分析該湖泊東北部冬春季節多大風的原因,可以從地形、下墊面的摩擦力大小、植被等角度進行分析。答案:(2)冬春季氣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解析:第(3)題,風沙的危害主要從風力沉積作用和風沙對地表的侵蝕作用兩個角度分析對鐵路及車輛安全的影響。答案:(3)(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通信、信號設備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備的磨損;影響運行列車安全。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下,水土資源以及土地生產力遭受的破壞及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及水的損失。●水土流失水分的流失(跑水)土壤顆粒的流失(跑土)養分元素的流失(跑肥)●水土流失外力侵蝕能力:坡面徑流的流量和流速地表抵御侵蝕能力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地表坡度地表坡度地表物質組成植被覆蓋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黃土高原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范圍:跨青、甘、寧、內蒙古、陜、晉、豫7省區的全部(晉)、大部或一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石質山地,黃土覆蓋。(1)、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地勢地貌(2)、脆弱的生態環境脆弱的生態環境表現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環境遭破壞后難以恢復地理位置特殊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從沿海向內陸過渡從濕潤向干旱過渡從森林向草原過渡從種植業向牧業過渡自然環境不穩定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地震災害水旱災害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滑坡災害人類不合理開發毀林開荒陡坡墾耕過度放牧加重自然災害開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黃土高原發展農業自然條件評價及可持續發展對策利:位于暖溫帶,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不利:位于半干旱區,降水稀少;低溫時間長;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旱;土壤貧瘠;溝壑縱橫,不利于連片耕作可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退耕還林還草,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倡導綠色、生態農業;調整農業結構,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谷子、小麥、優質蘋果。影響因素

特點

影響

降水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沖刷力強

地形

地形過渡帶,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

植被

植被覆蓋率低,對地面保護性差

土壤

粉沙粒組成,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

營造宮殿、過度樵采、毀林開荒

植被破壞(水蝕、風蝕)

加速

水土

流失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破壞林草植被,破壞林草物種

開挖露天煤礦

破壞植被,形成新物源

河道灘地開礦

泥沙入河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對流失區: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層變薄,土地貧瘠,農業減產;溝壑加劇,威脅工礦交通安全。(2)對沉積區:泥沙淤積,河床抬升,河道淤積,影響航運;洪澇干旱災害增多。(3)對環境:水源缺乏,影響水源的有效利用;植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4.水土流失的治理(1)工程措施,主要指壓縮農業用地,抓好川、塬、坎、坡建設,實行保塬、護坡、固溝。興建梯田、打壩淤地等。(2)生物措施是擴大林草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營造防風林、經濟林、薪炭林、用材林。(3)運用農林牧、水利等綜合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改善和保護草場。礦區開展覆蓋工作。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功能工程措施打壩建庫貯水攔沙,改善生產條件,合理利用水土平整土地修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植樹(喬、灌木)、種草蓄水保土,發展多種經營農技措施深耕改土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熱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模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修建水平梯田為什么能減少水土流失?改變坡面水流路線、降低水流速度;促進泥沙就地沉積。坡面水流坡面水流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打壩淤地)淤地壩壩地玉米打壩淤地有何作用?

1、攔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壩上泥沙淤積成“壩地”,土層深厚,土質良好。方針小流域治理的方針保塬護坡固溝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平整土地,增加徑流入滲,削減地表徑流營造護田林網,造林以用材林和果林為主,形成林糧間作、果糧間作的生態農業體系采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溉技術,節約和充分利用水資源緩坡修筑水平梯田,發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攔截涵蓄坡面徑流在主要溝道打壩建庫,攔泥蓄水在各支溝分段營造防護林,既固定了溝床,又攔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穩定了坡腳緩坡梯陡坡田黃土塬黃土塬緣邊溝谷打壩建庫(2013年重慶卷)1.圖四是幾位同學根據調查結果繪制的坡度與單位面積產沙量關系曲線圖,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規律的是10152025303540坡度(°)02004006008001000①②③④圖4A.① B.② C.③ D.④【解題思路】這個題目坡度最大才40度左右,所以不應該出現坡度變大單位面積產沙量大量減少的過程,所以選A。一般情況的下45°坡面水土流失最為嚴重。上圖是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變化的關系。當坡度40°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相同降水量條件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A(2013高考題江蘇卷)梯田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典范。圖5是四種不同類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圖,圖6是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11~12題。

11.圖6中甲區地形適合修筑的梯田類型是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12.在黃土高原緩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優點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難度小C.利于機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題思路】根據圖5可知,坡式梯田出現在整體坡度較均勻且坡度較緩的地區,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區別在于水平梯田分布在坡度較陡的地區;反坡梯田出現在坡度較陡,并且相鄰坡向不同的地區。圖中甲處,在10m長度內,陡坡落差5米,坡度較小,且有明顯的陡緩之分,故選擇C選項。【解題思路】黃土高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根據圖,反坡梯田的水會反向流動,能夠有效的保水保土,故A項正確;B項,應該為修筑難度較大;C項,梯田整體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更不適于機械化;D項,有一定坡度,水會定向流動,同樣不利于灌溉施肥。CA(2011年高考山東卷)圖1為我國北方謀取與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①甲處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質量②乙處修建護坡堤,防止岸坡侵蝕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積④丁處修建擋土壩,攔截泥沙以淤地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從景觀圖可以看出;該地地處北方,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所以水土流失嚴重。甲地位于山前緩坡處,在該處平整土地,可提高土地質量,有利于農業生產,故①正確;乙處位于北半球河流左岸并且是凸岸,為河流的沉積岸,護坡堤應該建在河流的侵蝕岸,故②錯誤;丙地位于山脊處,坡度大,不宜修建水平梯田,故③錯誤;丁地位于溝谷口處,在此修建擋土壩,會起到攔截溝谷中河流帶來的泥沙、淤泥的作用,故④正確。4、圖中I、II、III、IV處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AI、IIBIII、IVCI、IIIDII、IV【解析】從圖可看出Ⅰ、Ⅲ處是沉積巖層,是外力作用的結構,Ⅱ處是斷層是內力作用的結果,Ⅳ處侵入巖是內力作用的巖漿侵入活動造成的。AD(2013高考題重慶卷)地理興趣小組對某流域進行水土流失的調查。據此回答9~10題。9.在調查之前,該組同學需要優先收集調查區的地形圖和A.氣溫分布圖 B.降水量分布圖 C.工業分布圖 D.旅游景點分布圖10.流域產沙量(一定時間內流域內產出的泥沙總量)是水土流失調查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同學們提出了四種獲得流域年產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測定一年內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測定一年內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頭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D.在流域出口處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答案】9.B【解題思路】這個題目已經說出了有地形圖,分析四個選項,只有降水量和水土流失關系最密切,所以選B。【答案】10.D【解題思路】這個題目定義強調的是流域內產出,所以一定是流域出口處收集的才是,故選D。1.下圖為黃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對圖示地區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時,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確的是()A.a地——種草護坡B.b地——溝頭防護C.c地——打壩建庫D.d地——修筑梯田C3.“筑起一條壩,活了一條溝”指的是“小流域綜合治理”,圖中a、b、c、d四地適合建壩進行小流域治理的是()A.a地 B.b地 C.c地 D.d地4.圖示地區國土整治的重點是()A.治理水土流失B.治理鹽堿地C.治理沙塵暴D.治理水污染5.下列治理圖示地區的基本措施中,不恰當的是()A.擴大農業用地,建設基本農田B.擴大林草種植面積C.改善天然草場植被,合理放牧D.開展土地復墾工作AAA讀“黃土高原局部地區等高線圖”,回答3~5題。(2013高考題安徽卷)1.(35分)圖13為陜西省主要蘋果基地分布圖。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陜西高原南部過去以種糧為主,產量低。20世紀90年代成功引種優質蘋果。目前該地區蘋果產量、濃縮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國前列。然而在果業發展中,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影響果品品質、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環境,農村薪柴缺乏等問題突出。38°34°110°106°圖例河流蘋果基地高陜北原黃河渭河漢江圖13(1)指出該地區過去種糧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10分)【答案】(1)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產力下降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

〖2012廣東卷〗40.(28分)加拿大地廣人稀,西南部地區地形復雜,歐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產地。根據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區示意圖(圖8),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4)題。(4)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區歷史上由于過度開墾與放牧,加上連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壞,土地資源退化。為應對這種危機,當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參考答案:(4)①少耕、免(休)耕,退耕還草;②加強牧場生態管理,劃區輪牧;③加強水資源管理,推廣節水農業;④合理利用肥料和農藥(加強農牧業技術培訓與推廣等)。〖2012重慶卷〗36.(36分)依據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是我國后備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區之一。為此,我國積極實施國際合作開發戰略。據報道,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建議將遠東的幾百萬公頃土地(圖10中陰影所示區域)出租給外國投資者。我國投資者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圖10是俄羅斯遠東局部區域示意圖。圖10(1)指出我國西北地區后備耕地資源開發不當會引起的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8分)參考答案:36.(1)土壤鹽漬化;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加劇;生態系統多樣性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10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紅壤是重要的土壤資源。我國紅壤地區跨越熱帶、亞熱帶,北起長江沿岸,南到海南,東到臺灣,西到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占全國總面積的22.7%。紅壤區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現有耕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3.33%,是我國重要的糧、油、果、林、茶及水產生產基地。

材料二有人在裸露的紅粘土上進行人工降雨試驗,不同坡度與土壤沖刷量關系結果如圖所示。

(1)說出我國紅壤分布區夏季最易發生的生態問題,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7分)

(2)結合試驗數據,任選一個坡度范圍的紅壤分布區域,說出其合理利用的方式。(3分)(1)水土流失。(1分)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形起伏大(或一定的坡度),(2分)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集中(或多暴雨),(2分)人類活動集中,植被破壞,(2分)流水侵蝕嚴重,導致水土流失發生。

(2)坡度在18°以下(或坡度較小)的地區,(1分)修建梯田,作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或經濟林木用地。(2分)

或答18°到24°(或坡度較大)的地區,(1分)退耕還林、還牧,作為林木業用地。(2分)

或答坡度在24°以上的地區,(1分)禁止人類活動,以防崩塌和滑坡。(2分)§2.2森林的開發和保護雨林的作用及其分布亞馬孫熱帶雨林全球環境效應雨林的前途調節氣候維護全球生態促進水循環和水平衡土壤貧脊,養分集中于生物體中淋洗強烈,土地養分易流失脆弱性開發破壞的原因長期:開發與保護協調目前: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措施:6點2背景、4直接原因低緯:雨林—亞馬孫最大原始森林高緯:針葉林—最大森林1.森林的生態效益和分布亞寒帶針葉林亞寒帶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雨林熱帶雨林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的分布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熱帶雨林的分布緯度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延伸到南北緯15°~25°地區分布: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與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最大分布: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集中分布了地球上大約一半的熱帶雨林(亞馬孫河流域在赤道附近,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終年高溫多雨;地勢西高東低,受信風影響,多地形雨;巴西暖流起到了增溫增濕的作用)。2.熱帶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3.雨林生態的脆弱性(1)雨林生態的優越性①雨林地區屬于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由于充足的熱量、豐沛的水分和連續不間斷的生長季節,從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喬木為主的雨林群落。②雨林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具有很高的生產力。(2)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雨林植被一旦被毀,養分受強烈淋洗而很快喪失,使地表植被很難恢復,這樣雨林生態系統就會陷于崩潰。圖解熱帶雨林的脆弱性4.巴西熱帶雨林破壞的主要原因5.亞馬孫開發計劃(1)實施亞馬孫開發計劃的原因巴西政府在1970年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河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該計劃主要是在以下幾方面的推動下產生的:①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亞馬孫地區地廣人稀;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巴西隨著人口急劇增長,土地需求膨脹;③實行人口均衡發展政策,向亞馬孫地區移民,加快對西部廣大疆土的開發;④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往內陸高原上新建的巴西利亞,促進了對西部廣大地區的開發。(2)亞馬孫開發計劃內容①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②移民亞馬孫平原a.移民亞馬孫平原的客觀條件:亞馬孫地區地廣人稀;b.促使移民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東北部是全國最干旱的地方;二是經濟因素:東北部貧困人口多,帶來諸多社會問題;三是政策因素:受“無人之地給予無地之人”政策的驅動。③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6.熱帶雨林破壞帶來的生態危害(1)影響全球水循環和全球水平衡,引起地表水減少,水汽蒸發、蒸騰作用減弱,空氣干燥,從而引起降水減少,氣候干旱,甚至出現旱澇失調的局面.(2)使二氧化碳增多,導致氣溫升高,造成全球變暖。(3)熱帶雨林的破壞,還會導致雨林物種的大量滅絕,使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三保:加強環保教育;實行保護性開發;建立自然保護區二設:設立國際基金;加強緩沖區建設一結合:選擇性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7.熱帶雨林的保護措施2.科學家們將由于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引起的濕潤系數在0.05~0.65范圍內的土地退化過程稱為荒漠化。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蝕、鹽堿化、肥力衰竭在內的土壤退化過程和包括植被覆蓋度降低、生物量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在內的生態系統退化過程。讀我國“東北生態環境脆弱區分布圖及①②兩地土地退化過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按地形區來說,甲圖中生態環境極危急區位于__________平原,該區北部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_________。(2)將下列代號填入乙圖中對應的空白框中。a.風力作用為主b.流水作用為主c.年降水量大 d.年降水量小且不穩定東北黑土流失ABDC(3)圖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環境問題分別是什么?請簡要分析兩地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地區主要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①

有利于農民從事多種經營,增加收入;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利于協調人地關系,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森林資源的破壞土地荒漠化采育失調,毀林開荒,亂砍濫伐,森林火災,居民燒柴等牧區生產力低,不合理放牧(超載、過載等),濫墾草原,使草場破壞嚴重(4)為防治土地退化,我國政府實行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根據上述材料,結合甲、乙兩幅圖,簡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濕地的作用與開發1.濕地包括:沼澤、灘涂、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以及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2.濕地的生態作用——“地球之腎”,天然的蓄水庫,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華鱘白鰭豚白鶴天鵝2.解決措施:①退田還湖;②調整農業結構,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泥沙淤積;③防止水污染;④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⑤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1.洞庭湖的破壞及治理:

(2013高考題海南卷)地處干旱區的寧夏銀川市,其周邊地區曾廣布湖泊,明清時有“七十二連湖”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銀川周邊湖泊所剩無幾。1999年開始,銀川實施恢復濕地的計劃。圖4示意銀川周圍目前的湖泊分布。據此完成13~14題。湖泊灌渠銀川黃河賀蘭山圖413.20世紀80年代銀川周邊湖泊所剩無幾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積 B.氣候變暖C.排水造田 D.黃河來水量減少14.疏浚、恢復湖泊濕地,對銀川環境的直接影響是()①增強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氣濕度③美化城市環境④增大城市氣溫年較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題思路】第13題,寧夏平原由于黃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國重要的農耕區。20世紀80年代人口數量的增加導致過度圍墾湖泊。結合材料中銀川實施恢復濕地的計劃可說明湖泊的減少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故選C。此題難度中等。第14題,湖泊濕地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有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氣溫的年較差;具有調節徑流的作用,可以減少洪澇災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的作用。故選B。此題難度較易。CB(2009·寧夏)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多條河流從東、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長江,湖泊水面呈現“冬季一條線,夏季一大片”的景象變化。鄱陽湖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棲息地。1.鄱陽湖在冬季成為遷徙鳥群重要棲息地的原因是()A.湖灘面積大,水淺B.湖底砂礫石廣布,水質好C.湖區少有大霧,能見度好D.湖泊受人類活動影響小2.鄱陽湖冬、夏水面景象變化的原因是()A.湖底有線狀洼地,冬季河道封凍,夏季來水量大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湖底有線狀洼地,水位季節差異明顯D.湖底平坦,長江頂托作用季節變化明顯3.過去50年來,鄱陽湖濕地大面積減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積B.圍湖造田C.氣候變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區地殼明顯抬升ACB【解析】第(1)題,鄱陽湖成為候鳥棲息地,條件在于氣候(緯度低、氣候適宜,適宜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