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花卉的病害防治專題
花卉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或在種苗、球根、鮮切花和成株的貯藏及運輸過程中,由于遭受到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適宜的環境條件的影響,致使它們的生長發育受到干擾和破壞,從生理機能到組織結構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以致在外部形態上發生反常的表現,這就是花卉的病害。
植株遭受其他生物侵染或不適宜環境條件影響后,首先是正常的生理程序發生必變,繼而導致植株組織結構和外部形態產生一系列的變化,這一系列逐漸加深和持續發展過程,稱為病理變化過程,簡稱病理程序。例如月季受黑斑病病菌侵染,首先是葉片呼吸作用短暫不正常增強,隨著色素及氨基酸含量下降,病部細胞組織遭受破壞,發生變色、壞死,最后葉片上出現黑色壞死斑,斑點再不斷擴大,受害葉早落。因此,病害的發生必需經過一定的病理程序。而由于害蟲或其他外界的機械力量如碰撞、風、冰雹等引起的傷害,往往也是突然發生的,受害植株在生理上沒有發生病變程序,因此不能稱為病害,常稱為損傷。
引起病害發生的原因稱為病原。病原按其性質不同分為兩大類:非生物性病原和生物性病原。
1、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與植物生長發育有關的環境因素,如光照、溫度、水分、土壤、營養、空氣等。這些因素不適宜,都會使植株生長不正常,產生病害。這種病害當環境條件恢復正常時,病害就停止發展,并且還有可能逐步恢復正常。由于非生物因素缺乏傳染性,所以由它們所引發的病害稱為非傳染性病害,又叫生理病害。
2、生物性病原是指引起發病的寄生物,這類寄生物稱為病原生物,簡稱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其中真菌和細菌又合稱為病原菌。被寄生的植物稱為寄主植物,簡稱為寄主。病原物有一定的寄主范圍,各種病原物的寄主范圍差別很大,有的可為害幾百種植物,有的則僅限于幾種甚至某些品種。由寄主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具有傳染性,能夠在田間傳染擴散蔓延,所以稱為傳染性病害。這也是在這里主要介紹的內容。
病害的癥狀是寄主內部發生一系列復雜病變的一種表現。癥狀包括外部的和內部的兩部分。外部癥狀易被肉眼察覺,表現也較明顯,常作為診斷病害時一個重要的依據。而內部癥狀檢驗通常要用顯微鏡等工具。
病害的病原不同,癥狀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差異很大。由不適環境因素所引起的病害,其癥狀僅局限于植物體本身的外部和內部的病變表現;由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其癥狀除寄主本身發生的外部和內部形態上的病變外,由于病原生物在寄主體內吸取營養和生長發育的結果,特別是真菌和細菌,能在寄主被害部分產生它們的特征性結構,這些都是病原生物在寄主上的一種表現。因此為了準確地便于診斷病害,癥狀可再分為兩部分:寄生發病后表現不正常狀態的,稱為病狀;病原生物在寄主上的特征性表現稱為病癥。
因為病害分為非傳染性和傳染性兩大類,因而在進行病害診斷防治時,必需先確定它是屬于兩大類中的哪一大類,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確定具體為哪一種病害。
非傳染性病害與傳染性病害的區別最主要是前者沒有病癥,只有病狀;而后者則既有病狀又有病癥。除了只有病狀外,非傳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田間的分布,大多數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如病株發病比較集中;發病面積比較大而且較均勻;發病時間比較一致,即在同一時間內出現和發病部位大致相同。不過要注意一點,許多非傳染性病害病狀與傳染性病害中的病毒病很容易混淆,因為病毒寄生在組織活細胞中,沒有外部的病癥表現。
第一節傳染性病害的特征和特性
一、傳染性病害的病原傳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發的,主要有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一)真菌病原體由真菌侵染所致的病害稱為真菌病害。真菌病害在植物病害種類中占80%以上,每種花卉都有幾種至幾十種真菌病害。
真菌是很小的低等植物,由于沒有葉綠素,自己不能制造食物。有些真菌吃死的有機物,這是腐生菌;有些叫寄生菌,吃活的寄主。引起病害的多數真菌,能夠從活的和死的植物材料中獲得營養,因此既是腐生菌又是寄生菌。
真菌沒有根和輸導組織,因而難以得到并輸送水分。由于這種限制,真菌在氣候干旱期通常是不活動的。當植株表面的水膜層存在幾小時或更長的時間時,植株最有可能發生病害。在持續高濕度、下雨、大霧或重露期,病害最嚴重。過量灌水和傍晚灌溉也能助長病害發生。
真菌由叫做菌絲的線狀細線組成,通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菌絲集合為菌絲體,常見為白色,具有多種功能。菌絲體是進食結構,從植物細胞中吸取營養;它也能進入休眠,使真菌在不利的條件如寒冷或干旱天氣中幸存下來。
當真菌在寄主內部生長到一定程度時,特化的菌絲束會長出葉、莖或根的表面,并長出孢子,它的功能相當于高等植物的“種子”。很微小的孢子一般是經風、雨滴、刀剪等被攜帶到健康的植株上。如果植株表面有水膜或水滴,孢子就會發芽,形成真菌,又侵入植株內。
菌絲體是真菌營養體的基本結構,但是某些真菌的菌絲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可以發生變態,形成一種新的、與原來的形態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特異性結構,常見的有菌核、菌索和子座三種。
菌絲體
菌核
(二)細菌病原體植物病原細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在陸地、水中和空氣里都有。植物細菌病害的數量比真菌病害少,很多花卉都有一種或多種細菌病害。細菌是單細胞的低等植物。它比真菌小,比病毒大,通常要經過染色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每個細菌細胞是一個獨立生活的個體,都具細胞壁,但無真正的細胞核。大多數細菌缺乏葉綠素,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有的是從活的動植物吸取有機質,叫寄生細菌;有的是從動植物遺體或其他有機物獲得有機質,叫腐生細菌。寄生細菌能使植物和人畜致病。
植物病原細菌都是桿狀的,一般大小為1~3μm×0.5~0.8μm。絕大多數種類從細胞膜長出細長的鞭毛,伸出細胞壁外,它是細菌運動的工具。鞭毛最少為1根,常為3~7根。細菌的繁殖方式很簡單,一般是通過分裂,一分為二。子細胞很快長大,又再分裂。在適宜的條件下,每小時可分裂1次至數次。
(三)病毒病原體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稱為病毒病。但從廣義上來說,病毒病還包括類菌質體及類病毒所引起的病害。許多草本花卉都有1至幾種病毒病。病毒病輕則影響觀賞,重則不能開花,品種逐年退化,甚至毀種。有些病毒病已成為影響我國花卉產品質量和產量的主要原因,以及無法出口。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各地從國外引進的香石竹、仙客來、郁金香等花卉,種植數年后,由于病毒病年年加重,最終毀種。而我國向日本出口的菊花和香石竹,曾因帶病毒被日本檢疫部門燒毀,有的還被索賠經濟損失。
不少花卉以一般無性繁殖方法育苗,促進了病毒病的傳播和蔓延;有些帶毒植株,外表不顯癥狀,在檢疫技術還不普及的今天,一般難以被發現帶毒,更加劇了其的發生和蔓延;病毒病由于在化學防治上困難,因此,病毒病的危害性可以說不次于真菌,在生產中必需引起高度重視和加強對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
病毒是一類不具細胞結構的寄生物,體積極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病毒粒體(也稱顆粒或粒子)的形狀主要有桿狀、絲狀、彈狀和球狀,大小以nm(nm=10-9cm)來計算。病毒是活養生物,只存在于活體細胞中。它具有很高的增殖能力,在增殖的同時,也破壞了寄主正常的生理程序,從而使植株表現出癥狀。
有的病毒病反而使花卉的觀賞價值提高。
(四)線蟲病原體線蟲是一種低等動物,有些生活在土壤或水中,有些寄生在人類、動物和植物上。據1984年《全國大中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普查》的報告,線蟲病害有百余種,雖然只占病害的2.11%,但在局部地區為害性較大。目前為害較嚴重的有仙客來、牡丹、月季等的根結線蟲病,菊花、珠蘭的葉枯線蟲病,水仙的莖線蟲病,松樹的線蟲病等。線蟲除直接引起植物病害外,還能成為其他病原物的傳播媒介。如因線蟲的為害,常為其他根病的病原物開辟了侵入途徑,甚至將其直接帶入寄主組織內。
近多年來,廣州、深圳、南海等地的檢疫部門,從進口的竹芋、紅掌、鳳梨等種苗上,檢驗出了帶有我國公布的一類檢疫對象——香蕉穿孔線蟲。香蕉穿孔線蟲分布于世界大多數香蕉產區,寄生范圍相當廣,可以危害單子葉植物的芭蕉科、天南星科、竹芋科等近70多種主要農作物及經濟作物,通過雨水、灌溉或農業操作進行傳播,曾導致南美蘇里南香蕉減產50%以上,在印度尼西亞的邦加島造成90%以上的胡椒樹死亡。目前尚無有效的根除香蕉穿孔線蟲的方法,一旦傳入,將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
對于發現有香蕉穿孔線蟲的種苗,都必須進行銷毀處理。為防止香蕉穿孔線蟲傳入,2002年2月19日,我國曾決定開始對菲律賓鳳梨、香蕉種苗等寄主植物進口采取臨時緊急檢疫措施。2003年2月14日,又決定開始對荷蘭肖竹芋、鳳梨等香蕉穿孔線蟲寄主植物及栽培介質進口采取臨時緊急檢疫措施。幾年前,我省農業廳還曾經對順德、番禹等地的紅掌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有香蕉穿孔線蟲,隨即要求進行銷毀,順德教授公司為此損失幾十萬元。我省還從來自日本的水仙種球中截獲鱗球莖莖線蟲。
線蟲體形圓筒狀,細長,兩頭稍尖。所有寄生在植物上的線蟲都是非常微小的,一般體長在0.5~2mm之間,寬為0.03~0.05mm左右。線蟲體壁通常無色透明或為乳白色。線蟲的生活史分為卵、幼蟲和成蟲3個階段。蟲體分為頭、頸、腹和尾4部分。成熟的成蟲經交配后,雄蟲即死亡,雌蟲在土壤或植物組織內產卵。卵橢圓形,孵化后即為幼蟲,經4次脫皮后發育為成蟲。多數線蟲在3~4周內完成整個生活史,1年可繁殖幾代。
植物寄生線蟲大部分生活在土壤耕作層。在于過潮濕或干旱下均不利卵的孵化和線蟲的生存。多數線蟲在沙壤土中容易繁殖和侵染植物。線蟲一般以卵和幼蟲在植物組織內或土壤中越冬。線蟲在田間的傳播主要通過灌溉水、土壤、人的操作活動等。而遠距離傳播則是依靠種子、球根和苗株的調運來實現的。植物病原線蟲大多為活養生物,少數為半活養生物。它們能為害植物的根、莖、葉、花等器官。根據取食習慣,常將線蟲分為外寄生型和內寄生型兩大類。外寄生型的線蟲在植物體外生活,僅以吻針刺穿植物組織而取食,蟲體從不進入植物體內。內寄生型則是進入植物組織內部取食。然而也有少數線蟲是先進行一段外寄生,然后再進行內寄生的。
線蟲對植物的致病作用,不僅是用吻針刺傷寄主,或蟲體在寄主組織內穿行所造成的機械損傷,主要還有線蟲所分泌的唾液,其中含有的各種酶和其他致病物質,可以分解植物細胞間的中膠層或細胞壁,抑制或刺激細胞分裂,從而造成各種病變。二、病害的癥狀與診斷(一)病狀感病植物外部形態發生的病變特征稱為病狀。包括傳染性病害和非傳染性病害在內,所有的病狀概括起來有下面四大類:
1、變色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被害部分細胞內的色素發生變化,但細胞并沒有死亡。
(1)花葉:葉片的葉肉部分出現濃淡綠色不均勻的斑駁,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明顯,如一些病毒病。(2)褪色:葉片呈現均勻褪綠,葉脈褪色后形成明脈和葉肉褪綠等。病毒病可產生褪色,但營養缺素癥也會產生褪色。(3)黃化:葉片均勻褪綠,色澤變黃。(4)著色:指某器官表現不正常的顏色,如葉片變紅、花瓣變綠等。2、壞死和腐爛都是寄主被害后其細胞和組織死亡所造成的一種病變。(1)斑點或病斑:主要發生在葉上,也有在莖、花、果上。寄主組織局部受害壞死后,形成各種形狀、大小、色澤不同的斑點或病斑。一般具有明顯的或不明顯的邊緣,斑點以褐色為多,也有灰、黑、白等色。形狀有圓形、多角形、不規則形等,有時在斑點或病斑上伴有輪紋或花紋等特征。在病害命名上,常常根據它的明顯病狀分別稱為黑斑、褐斑、輪紋、角斑、條斑等。
(2)穿孔:病斑部分組織脫落,形成穿孔。(3)枯焦:發生在芽、葉、花等器官上。早期發生斑點或病斑,隨后擴大和相互連接成塊或片,最后使局部或全部組織或器官死亡稱為枯焦。(4)腐爛:多發生在柔嫩、多肉、含水較多的根、莖、葉、花和果實上。如果組織崩潰時伴隨汁液流出的,稱為濕腐。(5)猝倒:幼苗莖基部壞死腐爛,常縊縮呈線狀,地上部分迅速倒伏。(6)立枯:幼苗的根或莖基部與地面接觸處腐爛,全株枯死。本病多發生在幼苗后期限階段,病苗多不倒伏。
3、萎蔫是指寄主植物局部或全部由于失水,喪失膨壓,使其枝葉萎蔫下垂的一種現象。植物病害的萎蔫病狀可由各種原因引起,如寄主根或莖腐爛;天氣干旱,水分供應不足;土壤含水量低等。但在植物病害方面所指的萎蔫病狀,主要是指植株的維管束組織受到病原體的毒害或破壞,影響水分向上輸送,即使供給水分也不能恢復常態的。
根或主莖的維管束被害,常引起全株性萎蔫。局部性萎蔫是指寄主植物的側枝、葉柄或者在葉片上局部的維管束被病原物侵染所致。萎蔫按其病狀和不同的病原物,分為:(1)青枯:病株全株或局部迅速萎蔫。病株葉片色澤略淡,一般不發黃,故名青枯。(2)枯萎與黃萎:病狀與青枯相似,但葉片多先從距地面較近處開始,葉片色澤變黃,病情發展較慢,不迅速枯死。4.畸形植株被病原物侵染后,在受害部位的細胞數目增多,細胞體積增大,表現為促進性的病變;細胞的數目減少,細胞的體積變小,表現為抑制性的病變,使被害植株全株或局部呈畸形。按照病狀的不同又可分為:
(1)卷葉:葉片兩側沿葉脈向上卷曲,病葉比健葉較厚、硬和脆,嚴重時呈卷筒狀。(2)蕨葉:葉片葉肉發育不良,甚至不完全發育,葉片變成線狀或蕨葉狀。(3)叢生:莖節縮短,葉腋叢生不定枝,枝葉密集叢生,形成掃帚狀。(4)瘤、癭:受病植株組織局部細胞增生,形成不定形的畸形腫大,通常為根部線蟲為害引起。(二)病癥病癥是指在寄主病部表面的病原生物的各種形態結構的表現,大多數真菌病害都有,是真菌的營養體或繁殖體的結構物。非傳染性病害沒有病癥。
1.霉狀物感病部位產生各種霉。霉是真菌病害常見的病癥,它是由菌絲和著生孢子的孢子梗所構成。霉層的顏色、形狀、結構、疏密等變化也大,可分為霜霉(多為白色)、黑霉、灰霉、青霉、綠霉等。2.粉狀物這是某些真菌一定量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現的特征,因著生的位置、形狀、顏色等不同,又可分為白粉、銹粉、黑粉等。白粉是在植株表面,特別是在葉上生長的絨狀及粉狀物混生的粉霉層,初期粉白色,后期轉為淡褐色,并在粉層中混生許多黃、褐色,最后變成黑色的球形小粒。銹粉的顏色從鮮黃、桔黃以至棕褐色,初在植株表皮下形成,使表皮隆起呈皰狀,表皮破裂后散出銹色粉末。
3.粒狀物在病部產生大小、形狀、色澤、排列等各種不同的粒狀物。有的粒狀物呈針頭大小的黑點,有些粒狀物較大。
4.綿(絲)狀物在病部表面產生白色綿(絲)狀物,這是真菌的菌絲體,或菌絲體和繁殖體的混合物。一般呈白色。
5.膿狀物這是細菌所具有的特征性結構。在病部表面溢出含有許多細菌細胞和膠質物混合在一起的液滴或彌散成菌液層,具有粘性,稱為菌膿或菌膠團,白色或黃色,干涸時形成菌膠粒或菌膜。
癥狀是植物病害診斷的重要依據。病狀是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作用的外部表現,這種病狀表現各有其特異性和穩定性。利用病狀是作為診斷病害的基礎。病癥是病原體的群體或器官著生在寄主表面所構成的,它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質上的特點,更有利于熟識病害的性質。
但是要注意一點,癥狀的穩定性和特異性也是相對的,因為同一種病原物,在寄主的不同發育階段和部位上,其癥狀有時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種病原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其表現也可以不同;同一種病原物在各種寄主植物上的癥狀也可以不同;不同的病原物也可以在同一寄主上或同一器官上形成相似的癥狀。此外,多種病原物在同一寄主上并發時,可產生第三種癥狀。同此診斷病害,還需從各個方面對癥狀進行考察分析,特別是利用顯微鏡。三、各類傳染性病害癥狀的特點(一)細菌病害的癥狀特點病狀主要有下列三種類型:
1.壞死與腐爛:在葉片、枝干上表現的病狀是斑點或病斑。由細菌引起的斑點性病害即——細菌性斑點病,具有共同特點:葉邊緣開始;病斑受葉脈限制,多呈多角形;周圍有黃暈;對光半透明;潮濕時有菌膿溢出。
膿狀物(菌膿)是細菌病害的重要病癥,但在不同的細菌病害中產生菌膿的能力大小不同。菌膿以萎蔫類型的維管束細菌病害最顯著。右圖為細菌菌膿從葉緣溢出(二)病毒病害的癥狀特點病毒病的癥狀有下列一些特點:大多數病毒對植株的直接殺傷力作用小,主要是影響植株生長發育;大部分是全株性發生的,有時與營養缺素癥相似;在嫩葉上更為明顯,在根部病狀不明顯。病毒病害的癥狀變化很大,雖然同一種病毒在同一寄主植物上可以發生多種不同類別的癥狀,但基本上可以分為下列三種類型:1.葉片變色主要是由于葉綠素在早期被抑制所造成,可分為花葉和黃葉兩大類。
2.畸形包括卷葉、縮葉、皺葉、萎縮、叢枝、癌腫、叢生、矮化、縮頂等,可單獨發生,也可同時發生多種病狀。
3.枯斑、環斑和組織壞死許多病毒病在葉片侵染點形成枯斑,但也有病毒病發展為全株性后,也能產生枯斑。環斑發生的情況與枯斑相似。病毒也能引起葉片、莖、果實的組織部分壞死。(三)真菌性病害的癥狀特點真菌所致的病害幾乎包括了上述第二點中所有的病害癥狀類型。簡要來說,除了具有明顯的病狀外,在寄主受害部位的表面,或遲或早最終都要出現肉眼可見的病癥,即粉狀物、霉狀物、顆粒狀物、白色絲狀物等真菌的子實體或營養體的結構。對于葉片病部尚未長出繁殖體的真菌,用放大鏡可有助于發現其白色絲狀物即菌絲體。因菌絲體會很快變干,因此尋找病癥最好是在早晨,這時的相對濕度高,葉上往往有露水。再晚了,在植株表面不容易發現菌絲體,除非下雨使植株表面濕潤。四、傳染性病害的侵染過程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對寄主植物的破壞性和毒害而言。病原物的破壞作用是由于它吸取了寄主體內的營養和水分。同時,由于病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和受病植株的分解物,產生了損害寄主植物的物質,直接或間接地破壞植物的組織細胞。病原物從侵入植株到引起病害的發生,要經過一定過程,包括接觸、侵入、潛育和發病四個階段:
(一)接觸期病原物的繁殖單位如真菌的孢子、單個細菌細胞等,必需先與寄主接觸,才有可能從體外侵入體內,因此避免或減少病原物與寄主植物接觸的措施,是防治病害的一種重要手段。病原物與寄主接觸后,并不是都能立即侵入寄主體內,必需經過一定時間的活動,在這段時間內,環境條件起著重要的作用。(二)侵入期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內與寄主建立寄生關系為止的一段時期。
1.侵入途徑病原物可直接穿過植株表皮的角質層,或者通過氣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蟲傷、機械傷、凍傷等傷口侵入。真菌大多數是以孢子萌發后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絲侵入的。真菌可通過直接穿過寄主表皮層、自然孔口和傷口三種途徑侵入。細菌以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病毒只能從傷口侵入,包括帶病毒的害蟲為害植株使病毒從傷口侵入。
2.環境條件對病原物侵入的影響(1)對病原物的影響:影響最大的是溫度和濕度,其中濕度影響最大。真菌孢子大多需要較多的水分才能萌發,在水中萌發最適宜。孢子和細菌在水中才能游動和侵入。所以在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下發病重;雨水少、干旱季節發病輕或不發病。不同的病原物有不同的適宜孢子萌發和侵入溫度。(2)對寄主植物的影響:也主要是濕度和溫度。植株在雨后或重露之后,細胞間隙和氣孔腔中常呈充滿水的狀態,有利于真菌和細菌的入侵。水多氣孔張開,也有利于入侵。
了解侵入期在防治病害上很重要。病原物侵入前都是在寄主體上,最易受外界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子作用而死亡,所以這一時期是病原物生活史上最薄弱的一個環節,也是病害防治最有利的時機。目前較常用的殺菌劑大多數是保護性的,如果讓病原物侵入后使用就得不到預期效果。此外,改變環境條件、避免機械損傷、防治蟲害等也可減少病害的發生。(三)潛育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關系開始,到出現明顯的癥狀為止的這一段時期。寄主對病原物質侵入會進行反抗,兩者相互斗爭的結果,最后表現出寄主是否發病。病原物入侵后破壞組織細胞,然后擴展蔓延,有些只限于侵染點附近的細胞組織,稱為局部侵染,引發的病害是局部性或點發性的,如各種葉斑病;有些病原物可蔓延擴展至全株,稱為全株性或系統性侵染,引起的病害是系統性的,如青枯病、枯萎病等。各種病害的潛育期有長有短,通常為幾天至十幾天。(四)發病期植株被侵染后,經過一定的潛育期,在外出現癥狀而進入發病期。實際上在潛育期植株就已發病,只是潛育期過后癥狀才表現得更為明顯。五、傳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環侵染循環是指病害從前一個生長季節開始發病,到下一個生長季節再度發病的過程。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病害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據其侵染循環的特點為依據的。傳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環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越冬和越夏,是指病原物怎樣度過寄主的休眠期而成為下一個生長季節的病原物的來源問題。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與寄主生長季節有密切關系。大部分花卉是在冬季休眠的,而冬季的氣溫低,也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長發育,因此越冬問題就顯得突出。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場所,一般就是下一生長季節病害的病原物初次侵染來源。所以及時消滅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對減輕下一季節病害的嚴重度有重大意義。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場所主要有:
1.田間病株和雜草;
2.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
3.土壤:病株的殘體或在病株上產生的病原物都很容易落在土壤中;
4.病株殘體:很多真菌和細菌都能在病株殘體內存活一定的時間,所以收獲后田間清潔很重要;
5.糞肥:病原物可隨同病株殘體混入糞肥中。糞肥未經腐熟的,病原物即可保持其生活力,并隨糞肥帶到田里,作為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來源,所以糞肥要經過腐熟。(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植株生長期間第一次侵染的,稱為初次侵染,病原物在初次侵染的病株上,產生繁殖器官又傳播到健康植株上為害,如是在寄主植物生長期間反復進行的,稱為再次侵染。初次侵染的病原物主要來源于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再次侵染的病原物主要來自當年寄主上產生的病原物。大多數花卉病害都有再次侵染現象。
花卉病害有或沒有再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次數多少,直接與防治方法和效果有關。對于寄主植物整個生長期間只有一次初次侵染的,應集中力量消滅其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對于有多次侵染的病害,除消滅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外,在植物生長期間更要采取各種措施。再次侵染次數多的病害,防治的次數也相應增多,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三)病原物的傳播在越冬越夏場所的病原物必須傳播到寄主植株上并與之接觸后,才有可能發生初次侵染。在寄主上初次侵染形成后,在受害部位產生的病原物繁殖器官又必須通過各種方法,在寄主植物之間進行傳播才能發生再次侵染。絕大多數病原物沒有主動的傳播能力,主要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進行傳播。切斷病原物的傳播途徑,是防治病害的一個有效方法。
病原物的傳播途徑具體可分為:
1.風力傳播真菌會產生孢子,風力傳播對真菌的擴散起主要作用。大多數真菌都是近距離傳播的,主要表現為發病時間比較集中,分布的面比較廣和發病比較迅速。此外,近距離傳播的病害常先形成中心病株,然后以中心病株為中心,向四周擴展蔓延。
2.昆蟲傳播最主要是傳播病毒病,最主要的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和蚜蟲、葉蟬等。所以防蟲可以減少病毒的發生。3.雨水傳播細菌和部分真菌的孢子,是由雨水或水滴的飛濺傳播的。此外,土壤中的病原菌也可隨流水或灌溉水流動而傳播。防治雨水傳播病害主要是消滅初次侵染的病原菌。
4.人為傳播使用含病原物和種子和繁殖材料以及肥料,修剪、嫁接、剪花、運輸等途徑都會傳播病原菌。
第二節主要傳染性病害及其防治一、主要的傳染性病害(一)葉、花和果的病害真菌是葉花果病害最主要的病原菌,細菌也會引起,而病毒引起的葉部病害也多,寄生線蟲也引起數種葉部病害。在葉、花果中,葉存在的時間長,故葉的病害更多。侵染葉部的許多病原物也常侵染花器、幼果和嫩枝,有的病害僅侵染花器。葉片病害的癥狀類型很多,主要有下面幾種:
1.白粉病由子囊菌亞門中的白粉菌引起。這種病害,病癥常先于病狀。病狀最初常不明顯。病癥初為白粉狀,近圓形斑,擴展后病斑可聯結成片。一般來說,秋季時白粉層上出現許多由白而黃、最后變為黑色的小點粒——閉囊殼。少數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閉囊殼。
2.銹病由擔子菌亞門中的銹菌引起。一般來說病癥先于病狀。病狀常不明顯,黃粉狀銹斑是該病的典型病癥。葉片上的銹斑較小,近圓形,有時呈泡狀斑。
3.煤污(煙)病主要由子囊菌亞門中的煤法菌和某些半知菌引起。有病葉片被黑色的煤粉狀物所覆蓋,有的煤污層在葉片上覆蓋牢固,有的則易脫落。煤污病民蚜蟲等小蟲的為害關系密切,與寄主自身的分泌物也有關系,影響了寄主的光合作用,削弱了植物生長,降低植物的觀賞性。
4.毛氈病由壁虱所引起。葉片受壁虱侵染,表皮細胞伸長成毛狀物,集中成紅色或褐色的毛氈狀病斑。
5.灰霉病是草本花卉上最常見的真菌病害,對溫室花卉為害最大。灰葡萄孢霉是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在潮濕、低溫條件下,灰霉病引起疫病、葉斑、潰瘍等癥狀,病部長滿灰色霉層。如仙客來灰霉病等。
6.葉斑病除白粉病、銹病、煤污(煙)病、毛氈病、葉畸形、灰霉病等以外,葉片上所有的其他病害統稱為葉斑病。各種葉斑病的共同特性是局部侵染引起的,葉片局部組織壞死,產生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病斑,有的病斑可因組織脫落形成穿孔。病斑上常出現各種顏色的霉層或子實體。葉斑病的主要病原物是半知菌。
7.葉畸形是外擔子菌、外子囊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原物刺激寄主細胞增生或抑制細胞的分裂,導致葉片組織局部或全部腫脹、變厚、變小或變細。如山茶花葉腫病、梅花縮葉病、大麗花蕨葉病等。
8.變色型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有些是生理缺素引起的。病毒侵染可引起花葉、斑駁、條紋、條斑等癥狀,如月季花葉病、水仙條斑病等。除此之外,類菌質體可引起花器變綠,稱為花變綠或花變葉,如紫菀黃化病。(二)莖干病害花卉莖干病害的種類雖不如葉部病害多,但危害性很大,不論是草花的莖,還是木本花卉的枝條或主干,受病后往往直接引起枝枯或全株枯死。真菌、細菌、類菌質體、莖線蟲都能為害花卉的莖干,但也仍以真菌為主,莖干病害的癥狀類型主要有:腐爛及潰瘍、枝枯、腫瘤、叢枝、帶化、萎蔫、立木腐朽、流膠流脂等。不同癥狀類型的莖干病害,發展嚴重時,最終都能導致莖干的枯萎死亡。莖干病害的潛育期通常比葉、花、果病害長,一般多在半個月以上,少數病害或長達1~2年甚至更長時間。腐爛病和潰瘍病還有潛伏侵染的特點。(三)根部病害花卉根部病害的種類雖不如葉部、莖(枝)部病害的的種類多,但所造成的危害常是毀滅性的。染病的幼苗幾天內即可枯死。幼樹在一個生長季節可造成枯萎,大樹延續幾年后也可枯死。根病的癥狀類型可分為:根部及根頸部皮層腐爛,并產生特征性的白色菌絲、菌核和菌索;根部和根頸部出現瘤狀突起;病原菌從根部入侵,在維管束定殖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干基部腐朽并可見有大型子實體等。根病的發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可反映出來,如葉色發黃、放葉遲緩、葉形變小、提早落葉、植株矮化等。
引起根病的病原,一類是屬于非侵染性的,如積水、施肥不當、土壤酸堿度不適等;另一類是屬于侵染性的,主要由真菌、細菌、線蟲引起。根病病原物大多屬土壤習居性或半習居性微生物,寄主范圍廣,腐生能力強,一旦在土壤中定殖下來就難以根除。如引起苗木猝倒的絲核菌和苗木白絹病的齊整小核菌等。根病的診斷有時是困難的,根病發生的初期不易被發現,待地上部分出現明顯癥狀時,病害已進入晚期。已死的根常被腐生菌占領取代了原生的病原菌。另外,根病的發生與土壤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發病的直接原因有時難以確定。
根病的防治較其他病害困難,因為早期不易被發現,失去了早期防治的機會。另外,侵染性根病與生理性根病常易混淆。例如雪松根腐病,常因地面積水引起根腐。然而,在同樣的條件下,由于樟疫霉菌的寄生也可造成雪松根腐。在這種情況下,要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是有困難的。
根病的發生與土壤的理化性質是密切相關的,這些因素包括:土壤積水、粘重板結、貧瘠、微量元素、pH值等。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就可導致植物生長不良,有時還可加重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因此,在根病的防治上,選擇適宜于植物生長的立地條件,以及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要作為一項根本的預防措施。嚴格實施檢疫、病土消毒、球要挖掘及栽植前的處理,是減少初侵染來源的重要措施;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這對由死養生物引起的根病,在防治效果上是明顯的。開展生物防治成功的例子有,利用菌根和木霉菌防治猝倒病、白絹病;利用細菌放射形土壤桿菌84菌系防治根癌病等。二、病害的防治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花卉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針。綜合防治的概念是以生態學為基礎,有機地運用各種防治手段,對物理環境(如溫度、光照、水濕、土壤等),各種生物和微生物區系,寄主的抗病性,以及病原物的生存、繁殖等方面進行適當的控制或調節,建立一個以栽培作物為主體的相對平衡的生態系,并力求保持其相對穩定性,把病害所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容許的水平之下。花卉病害的防治包括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等。(一)植物的檢疫參考害蟲防治的內容。(二)農業防治農業防治就是利用農業生產中的耕作栽培技術來消滅、避免或減輕病害的方法。
1.輪作輪作就是在一塊地上不連種同一種花卉,而是輪流種植多種不同的花卉,親緣關系越遠的越好。其作用在于:調節地力,使花卉生長發育更好,其抗病力隨之增強;每一寄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圍,在沒有寄主存在時,病原物就逐漸死亡;各種花卉的根系,具有改變根際微生物種群的作用,并使它們對一些病原菌產生拮抗、抑制或殺死的效果。
2.耕作深耕和曬土能夠殺死一部分在土壤中的病原物。
3.除草和田園清潔雜草是一些病害的初次侵染來源以及蟲害的滋生地,必須除去包括田間周圍的雜草。田園清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生長期間把初發病的葉片、花朵、果實、枝干和植株等及時摘除、剪去或拔起,集中燒毀或深埋,以免病原物在田間擴大蔓延。二是在收獲后把遺留在地面上的病殘株集中燒毀或深埋,這對于減少下一個生長季節病原物的初侵染來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4.加強水肥管理
N、P、K三要素的比率要合理,若大量N肥,使組織幼嫩,抗病性就差;適量地增施P、K肥,有利于機械組織的形成,增強抗病力。土壤水分及空氣濕度太多太高,易發生病害。
5.選用健康無病的種苗
6.選用抗病品種(三)生物防治廣義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植物病害;狹義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防治病害。有些生物防治已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如用野桿菌放射菌株84防治細菌性根癌病、用枯草桿功防治香石竹莖腐病等,但大多數還處于田間或實驗室研究階段。(四)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過熱處理和射線等方法來防治植物病害。熱處理有干熱和濕熱兩種。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對熱有一定的忍耐性,超過限度生物就要死亡。
1.種苗熱處理如唐菖蒲球莖在55℃水中浸泡30分鐘,可防治鐮刀菌干腐病。
2.土壤的熱處理三、病害的化學防治化學防治就是使用化學農藥來防治病害的方法。使用農藥是花卉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方法簡單,見效快,特別當病害大發生時,農藥防治往往是惟一的有效措施。但是,化學防治也有許多弊端,如污染環境、病菌易產生抗藥性等。因此化學防治要慎重,尤其要避免長期使用單一農藥。防治病害的農藥主要包括殺菌劑和殺線蟲劑。下面主要介紹殺菌劑。(一)殺菌劑的防治病害原理殺菌劑就是用于防治真菌和細菌病害的農藥。其防治病害的機理有下列二種。
1.保護作用是指植株在患病之前噴上殺菌劑,抑制或殺死孢子或細菌,以防止病原菌的侵入,使植株得到保護。這類藥劑稱為保護劑。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消滅發病中心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病害流行季節,及時噴藥預防病菌的侵入,顯得更為重要。常用的保護劑有波爾多液、代森鋅、銅皂液等。
2.治療作用是在植株感病后噴上藥劑,阻止病害繼續發展,或者甚至使植株恢復健康,這一類藥劑,是在病原菌侵入后,用來處理植株的,稱為治療劑。這些殺菌劑屬于內吸性的殺菌劑,如托布津、多菌靈等,能夠被植株吸收到體內而殺死病菌。(二)殺菌劑的使用方法
1.種苗處理就是用殺菌劑處理種子、球根、插條、秧苗等。種苗處理在于消滅種苗表面和內部的病原物,保護種苗不受土壤中病原物的侵染和通過種苗吸收藥劑并輸導到地上部分,使其不受病原物的侵染。(1)浸種:把種子浸到一定濃度的藥液(如多菌靈、托布津等)中,經過一定時間后取出晾干,再進種播種。藥液用量以浸過種子5~10厘米為宜。球根也可用此法。(2)拌種:用克菌丹、多菌靈等藥粉拌到種子中。使用的藥粉和種子必須是干燥的,否則會影響均勻度和引起種子的藥害。用藥量一般為種子重的0.2%~0.3%。球根也可用此法。
2.土壤處理就是將藥劑施到土壤中去。主要用于防治根部和維管束的病害。也可防治一些土壤中越冬的病害,播種或栽植前處理土壤,可以減輕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來源。(1)翻混法:將農藥施到地面后隨即翻耕,使藥劑分散到土壤耕作層內,這是一種最常用而較為簡易的方法。(2)澆灌法:一般是用于水溶液藥劑,根據需要量澆灌土中。因此法需液量多,操作不便,并不多用。
3.植株噴藥通常是利用噴霧器把液體農藥形成小零點,噴灑在植株上。這是病害防治最常用的方法。噴霧器的噴頭與植株距離不要過近,應距離半米以上。要求噴灑均勻,覆蓋完全,但不要噴得過量以致形成水滴。如果噴灑的農藥是沒有內吸性的保護劑,還應把藥液噴到葉片背面,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噴霧應選擇晴天、無風或微風的天氣。大雨后,對一些粘附力較差的或沒有內吸性的藥劑,要看具體情況進行補噴。噴霧主要用于氣流和雨水傳播的病害。為了使噴霧發揮防治效能,還要注意:
(1)選擇適當的藥劑。(2)噴藥時間:在病原菌還沒有到達寄主上之前進行噴保護劑,效果最大。因為各種藥劑在植株上都有一定的殘效期,所以也不要噴藥過早。(3)藥液濃度:一般濃度越大,殺死病菌的效果就愈好,但是可能會發生藥害,成本也更高。(4)噴藥次數:次數過多,造成浪費;次數過少,不能達到防治效果。次數主要根據病原菌在侵染循環中的再次侵染次數、氣候條件和藥劑在作物上殘效期的長短等決定的。如果發病的環境條件適宜,病菌能進行多次侵染,而且病害的潛育期和藥劑的殘效期都短的,那么噴藥的次數要多些;否則次數就可減少些。(三)常用殺菌劑的種類及性能
1.無機殺菌劑主要介紹波爾多液。波爾多液屬于保護性殺菌劑(主要是藥劑中的銅離子起殺菌作用),殘效期長,可達15天左右,不易為雨水所沖刷,成本低。防病范圍廣,對真菌所致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猝倒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有些花卉對其敏感,易產生藥害,要注意使用。
波爾多液是由人工配制的,其原料通常有三種配合量,應根據花卉和病害種類決定采用哪一種配合量。(1)1︰1︰100等量式波爾多液
1斤硫酸銅+1斤生石灰+100斤水(2)1︰2︰100倍量式波爾多液
1斤硫酸銅+2斤生石灰+100斤水(3)0.5︰0.5︰100等量式波爾多液
0.5斤硫酸銅+0.5斤生石灰+100斤水
在配制時,先把水的用量分為兩等份,一份水用來溶解硫酸銅,另一份水用來配制石灰乳。配制石灰乳時,應先用少量熱水把生石灰化開,再有少量水把消解的石灰調成糊狀,最后加入剩余的水攪拌即成石灰乳。把溶解的硫酸銅和石灰乳同時倒入第三個容器內,或者把溶解的硫酸銅液倒入已調好的石灰乳中,邊倒邊攪拌,即成天藍色的波爾多液。藥液現配現用,不能久放。在配制時還要注意的是:生石灰和硫酸銅的質量要好,生石灰宜白、質輕、塊狀,硫酸銅用純藍色的工業用品;配制時石灰乳和硫酸銅液均應冷卻到室溫,兩者原液混合后稍加攪拌即可,不可攪拌即可,不可攪拌太久而影響其懸浮性;配制的容器最好用陶器或木桶,不能用金屬容器;配好的藥液帶堿性,若呈酸性,應再加石灰。
波爾多液配制麻煩,目前有幾咱商品含銅殺菌劑可取代波爾多液,如氧化亞銅(靠山)、氫氧化銅(可殺得)、堿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