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苦難的琴音精讀-參賽作品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苦難的琴音精讀-參賽作品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苦難的琴音精讀-參賽作品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苦難的琴音精讀-參賽作品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苦難的琴音精讀-參賽作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材分析】《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典型紀錄時代苦難的詩歌,表現的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迷茫,本詩表現的憂患意識,流露的憂郁情感,蘊含的時代悲劇性內涵,能產生巨大的情緒沖擊力,激起學生的共鳴。【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了解食指及本詩的寫作背景。(二)過程與方法:放在時代大背景來理解詩歌深刻內涵,強調思想性;反復朗讀,突出詩歌的音樂美,品味富有彈性與張力的詩歌語言,強調人文性。(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詩人獨特地內心感受,培養熱愛家鄉的真摯感情。感受詩人深刻的人性關懷,體會詩人在這一瞬間獨特的內心感受。【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感受詩人深刻的人性關懷,體會本詩的語言特點,品味詩句的含義深刻主題。教學難點:本詩幻覺意象的組合,解析幻覺意象的組合;體會詩歌詞語和詩句的深層含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流程】一、新課導入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23年冬奧會將在這里舉行,去看奧運會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怎么去北京最實惠便捷呢?當然是乘坐火車了。幾乎每個人都在電視上見過北京火車站,那個有著大鐘樓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你能想象得到有人為它寫詩嗎?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它就寫于北京的火車站。二、作者名片幻燈出示。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詩人,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小學開始熱愛詩歌,20歲時寫的名作《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廣為流傳。2023年4月28日與已故詩人海子共同獲得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食指的詩》。二、背景介紹幻燈出示文革及上山下鄉圖片,讓學生了解感受時代背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表現的就是百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離開家園,奔赴鄉野邊陲時的一首離別詩。凡是經歷過那種場面的人,都會永世不忘。遠離父母、遠離親人、遠離家鄉,對剛剛步入人生的十幾歲的青年到底意味著什么?在惶恐、希求與別離的痛苦之中,當時的北京火車站告別的淚雨與聲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車站的力量。這不是一般的分離,也許就是永別。同學、朋友各奔東西,父母兒女遠隔千里,到底何時能相見?到底明天會發生什么?“文革”的那些歲月里誰也無法預測,也許這就是他們“最后的北京”。那是一個社會物質貧乏,人民在精神上卻無限狂熱的年代。仿佛所有的人都看到共產主義的實現就在眼前,再加一把勁就能得到,而它的締造者毛主席就在人們心中就如同神明一般。1968年《人民日報》刊發了毛澤東的一條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收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接著又連續幾天以大量篇幅報道了全國各地青年上山下鄉的消息,毛主席以他巨大的影響力改變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數千萬城市家庭的命運。幾乎所有的青年在各式各樣的號召下,懷著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拜與忠誠投入到這場運動中。那個時候,滿街都有這樣振奮人心的標語口號,人們每時每刻都沉浸在一種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高度興奮中。在追逐理想的沖動中,在城市的動員之后,那些并不比大家大多少的孩子們接到了一張張上山下鄉通知書。時代的熱情感染著他們,他們開始整理行裝。于是知識青年們,以萬、數十萬計為單位的數量,先后擠上了一列列北往西去的列車。他們都還沒來得及作一點必要的準備,甚至不知道如何準備,懷著各式各樣的夢想和幻想,帶著共同的青春和熱血,帶著共和國的年齡,這些定格在膠片中的青春面龐懷著最美好的理想踏上了最艱辛的道路,隨著一聲長長氣笛,告別了歡送的鑼鼓、告別了喧鬧的城市、告別了讀書聲,告別了流淚的同學、年邁的父母。而這一去,他們并不知道是否還有明日的相見。在那場運動中,廣闊天地把城市的孩子們分送給一個個貧窮的村莊。直到很多年之后,當一部分的知青發現十年一夢自己依然兩手空空無房無家、發現自己本該光明的前程即將永遠留給田地、戰天斗地的熱情在時間的沖刷下還原成最樸素的愿望,回家。1980年這場轟轟烈烈的影響了一代人的運動終于落下大幕,但是,有的知青回來了,而有的卻永遠留在了異鄉的農村,成為了一個地道的農民。本詩寫于1968年12月20日,詩中描述的是詩人1968年12月20日4:08分,告別家鄉北京到山西插隊的情形。“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詩人個人命運的記號。三、整體感知1.聽名家朗讀詩歌,梳理詩歌的情感脈絡。學生討論后明確:第一詩節四點零八分告別北京第二詩節火車離京迷惘失落第三詩節幻覺疊合眷戀母愛第四詩節告別親人回歸現實第五詩節物我顛倒漂泊無依最后兩節依戀北京惶惑憂慮2.朗讀指導,注意停頓和語氣語調。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作者: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動;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平緩而深沉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升起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降下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只風箏,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稍許顫音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欞。緊促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放慢我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卷走/車站;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無奈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逐漸上升然后/對她大聲地叫喊: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終于/抓住了什么東西,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重音因為/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升降1968年12月20日3.體會詩人的情感思路。迷惘恐懼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震驚絕望我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依戀北京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四、品味語言:1、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詩人當時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明確:產生這種感覺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外界的火車開動給作者造成的錯覺,實際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劇烈的抖動,而是火車啟動時的抖動;另一種是作者內心的抖動,此刻的火車啟動,提醒他馬上就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馬上就開始漂泊無著的生活了,這對于一個20歲的知青內心是一種極為強烈的撞擊和震撼。2、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我”的心為什么會如此疼痛?)明確:因為馬上就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強烈的依母戀鄉之情使他不愿離開這里,但又不得不離開,所以內心無比痛苦。3、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領,然后對她大聲地叫喊: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詩人把“媽媽”和“北京”疊合在一起寫,有何深意?)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既表達對母親的依戀,也表達了對家鄉北京的難以割舍的感情,同時跟深刻傳達出內心對黨、對國家、對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黨和國家關注知青的命運,不要忘記知青,不要拋棄知青,在這里“媽媽”和“北京”已不是表層意義了,而是代指黨和政府了。4、因為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義?)明確: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這個詞語表達了詩人對北京的依依離別甚至是訣別的心理感受。因為那個動蕩的年代誰也無法知道自己將來會怎樣,誰也無法預知將來能否回來,這也是內心迷惘與失落的一種外在表達。四、教師小結:20世紀,在整個世界都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卻整整浪費了80年,在為我們主義的正確與否,政黨的合法地位而無休止的上演爾虞我詐的勾當,幾代人為虛無的政治犧牲了他們寶貴的青春。政治家在大談主義的時候,卻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當政治權力者們制造的所有神話都褪去了絢爛的光彩,顯而隱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與人性永恒的詠嘆就赤裸裸地表露出來。好在,他們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相信新生的生命力量一定能戰勝腐朽的黑暗力量;堅信人類良知的偉大力量;他們是民族的精魂,也在努力保住人類最后的良知,就像他們的詩文所說的一樣,請救救孩子吧,請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五、合作探究結合下列的問題,說說你對下列詩句的理解。1.“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詩人當時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1).外界的火車啟動給詩人造成的錯覺,實際上并不是北京車站的建筑在劇烈抖動,而是火車啟動時火車在抖動。(2).是詩人內心的抖動,此刻火車的啟動,提醒馬上就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馬上就要開始漂泊無依的生活了,這對一個20歲青年來說是一種極為強烈的撞擊和震撼。2.“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我”的心為什么會如此疼痛?你知道詩人化用了那首詩嗎?

因為馬上就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強烈的依母戀鄉之情使“我”不愿離開這里,但又不得不離開,所以“我”內心無比痛苦。這里化用孟郊的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3.“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這里有什么含義?

本應是火車緩緩地移動,但詩人用一種物我顛倒的錯覺——“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傳達出心聲:腳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鄉拋棄,此后將到異地漂泊謀生。寫出詩人的失落傷感。

4.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后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詩人把“媽媽”和“北京”疊合在一起寫,有何深意?

這樣寫既表達了對北京母親的依戀,也表達了對北京難以割舍的感情,同時更深刻地傳達出其內心對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希望黨和國家關注知青的命運,不要忘記知青,不要拋棄知青。在這里“媽媽”“北京”已不是表層的意義了,而是代指黨和國家。5.最后一段中“抓”字很搶眼,作者為什么“抓”,抓什么?明確:詩歌結尾處,詩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東西。知青的上山下鄉有著一種遠離主流、走向邊緣的深層命運,每個人都無力擺脫。當作者明白自己不可挽回的要離開的時候,離開親人、離開故鄉、離開自己對命運的把握。詩人想抓住故鄉、親人、命運。6.“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義?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這個詞表達了詩人對北京的依依惜別甚至是訣別的心理感受。因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誰也無法知道自己將來能否回來,這也是詩人內心迷惘與失落的一種外在表達。7.“作者為什么要重復使用”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這一時間與地點?

明確:這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轉折點,同時還是詩歌情感的觸發點。它是一次列車的始發時刻。在這個時刻,這些和大家差不多大的孩子們,昨天還在校園里,在家庭的懷抱里無憂無慮地生活,今天卻要告別親友,遠離家鄉,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獨立生活。從這一時刻開始,他們的命運開始改變,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改變千萬人命運的時間與地點。它給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刺激,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憧憬、迷惘或依戀,像按鈕一樣,被這個時間地點所激發而噴薄而出。8.思考:“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這”究竟指代了哪些內容?A詩人看到的手的海浪,人們在揮手告別。B詩人聽到的“汽笛長鳴”,告訴人們火車就要出發了。C詩人感到的火車出發時劇烈的抖動,也是詩人內心震動的虛寫。D詩人此時內心的吃驚、疼痛。E詩人對自己前途的迷惘、憂慮、恐慌。六、寫法探究1.善于把握特定瞬間的景物和感受。詩人通過對火車在四點零八分開動這一歷史瞬間的放大,表達了對歷史的深刻反思,通過對個人遭際的速寫式的記錄,見證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2.語言樸實,親切自然。如“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風箏的線繩就在母親的手中”淳樸的語句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3.用襯托的手法寫離情。“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卷走車站“詩中渲染告別的聲浪,正是為了反襯離鄉人的失落、恐慌及難以割舍的離情。4.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來表達對故土的留戀。如“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這樣能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學生再次誦讀七、課堂練習1.給形近字注音、組詞。管(guǎn)管理撒(sǎ)撒手菅(jiān)草菅人命撤(chè)撤走臂(bì)手臂綴(zhuì)點綴壁(bì)赤壁輟(chuò)輟學璧(bì)玉璧啜(chuò)啜泣2、理解詞語2.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樣的人生感悟?莫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聚了會散,散了也會再聚;莫道人生自古傷別離,道不盡離愁別緒,說不完千言萬語。美麗人生有著許多美麗的偶然,熱愛生活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