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化道路_第1頁
第3章 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化道路_第2頁
第3章 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化道路_第3頁
第3章 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化道路_第4頁
第3章 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化道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程俐驄編著同濟大學出版社城市管理概論第3章

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化道路主要內容第一節城市化第二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第三節新時期我國城市化道路探索第四節我國城市化道路的路徑選擇第一節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定義和特征城市化水平一般以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作為衡量標準。廣義的城市化包括:基礎設施的城市化土地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就業方式的城市化產業結構的城市化城市化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都市型轉變1、各等級城市數量增加;2、城市總數增加;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概念區分:農村城市化:主要側重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轉移的過程。農村城鎮化:主要是指農村人口向農村區域內的小城鎮轉化和集聚的過程。二、城市化的一般進程(1)城市膨脹階段(2)市區蔓生階段(3)城市體系形成階段(4)城市帶形成階段三、城市化的一般趨勢發達國家: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發展中國家:鄉村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城市郊區化:是指人口、就業和服務業從大城市中心向郊區遷移的一種分散化過程。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和就業崗位向大城市外圍小城鎮甚至鄉村地區分散的一種過程。逆城市化現象鄉村城市化:特指鄉村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受城市生活的影響,工業向鄉村擴散,農村人口就地非農化,鄉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型的過程。過度城市化: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超前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了工業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脫節。另一種過度城市化的表現是城市首位度畸高。所謂首位度是指一國或地區最大城市人口數與第二大城市人口數之比值。四、城市化的動力和制約因素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在城市化的初期主要來自工業化在中后期主要來自城市服務業的發展與新興產業的創新。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工業化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吸引人口向城市集中

聚集效應城市服務系統獲得規模效益產生擁擠成本生產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服務業的發展與新興產業的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制約城市化的因素1、城市化主體的決策2、城市化模式的選擇3、要素市場的集中程度城市化的過程是資源和要素在產業間和城鄉地域間重新配置和組合的過程。世界城市化的進程?1800年全球人口城市化率僅為3%1850年為6.4%1900年為13.6%1950年為30%2000年上升到47.4%2010年為50.5%世界銀行預測,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將達55%1800年為10億,1930年為20億,1960年為30億,1974年為40億,1987年為50億,1999年為60億,2011年世界人口將突破70億。分類:初級階段加速階段后期階段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大于25%~30%,低于70%高于70%第二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為13.26%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為18.3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為20.6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為26.2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為36.09%。。。。2006年城市化率為4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為49.68%我國的城市化率變化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始恢復和重建飽受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這期間,作為沿海老工業基地的遼寧和上海,城市經濟和人口增長較快。隨著工業布局的調整,內地已有的工業城市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形成了一些新興工業城市。中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階段(1)1958—1960年的城市化過度發展階段1958年,國家開始實施“大躍進”計劃,提出“以鋼為綱”、全民大辦工業的總路線,城市發展也表現出急躁冒進問題。這一時期的城市化嚴重脫離了城市實際承受能力。(2)1961—1965年的城市化調整和滑坡階段“大躍進”導致城市建設過度膨脹,三年自然災害更使農村經濟雪上加霜。為緩解城市糧食嚴重短缺問題,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壓縮城鎮人口規模,動員大批職工及其家屬返鄉務農,城市化呈現出大幅回落的頹勢局面。中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1966—1978年的城市化嚴重停滯階段“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后,城市知青“上山下鄉”規模進一步擴大,并且演變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政治運動。在工業建設方面,由于片面地強調國防戰備,許多沿海工廠遷往京廣線以西地區,工業生產采取“靠山、分散、隱蔽”甚至進洞的政策,國家大規模投資于“三線”建設,嚴重損害了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這一階段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在17.5%左右,個別年份還出現了負增長。中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1978—2000年的城市化加速支持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年均提高約0.5個百分點。2000年至今,統籌城鄉發展,走出一條新型城市化道路。截至2007年末,全國共有建制市656個,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含副省級城市)283個,縣級市369個。此外,全國有建制鎮1.9萬個。全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城市化率為44.9%。中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二、我國城市化的特點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中國城市化雙向運動,即城市的擴展輻射與農村自身城鎮化的雙向運動。因此,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并舉。由此也產生了我國城市化的特點:二、我國城市化的特點(1)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變遷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前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80年代以后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2)二元經濟是我國城市化的起點。(3)我國城市化發展不平衡。(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城市化道路并不比印度貧民窟方式優越

——周天勇中央黨校教授印度目前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0%,而城市人口中約35%居住在貧民窟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一條給未來積累巨大社會風險的城市化道路。(1)人口的戶籍沒有放開,采取了轉移人口臨時居住證的制度,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無法正常享受到城市教育、衛生、社保、低保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而且在正式單位就業、購置車輛等方面,受到層層限制;(2)貧民窟不允許存在,而城鎮合法房的價格奇高,農民農村中的宅地不能從資產意義上退出變現,城市中勞動力供大于需又使工資收入增長緩慢,結果使轉移人口進得來而留不下;(3)在城鄉間形成大規模的流動人口,在城市內形成大規模工作不固定和居無定所的漂移(蟻族)人群,城中村、蝸居、集裝箱、鴿籠、膠囊間等低成本居住方式也會大量出現,特別是從農村進城的80后、90后,以及未來的21世紀后,想讓他們從城市中回到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去,可能性越來越小,將會在城市中形成大規模的低收入而生活艱難、有一定文化而無信仰、心理極不平衡的、可導致社會動蕩的危險人群;(4)由于農村青年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轉移,老年人不能隨同轉移,并且一部分農民工中老年后又返回農村,使得農村的老齡化實際上要快于城市,特別是未來20年到30年中,大部分村莊將會成為老年人為主的蕭條衰敗的地方。

從比較的角度看,中國過去30年這樣的一種城市化道路,并不比拉美和印度貧民窟方式為主的城市化道路優越。而且,目前的這條中國城市道路如果不進行調整,堅持走下去,結果無疑將會造成諸多社會動蕩。第三節新時期我國城市化道路探索我國城市化發展戰略的變化過程:1953年,認為“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鎮”;1956年提出“城市發展規模不宜過大。今后新建城市規模一般控制在幾萬至幾十萬人口的范圍內”;1980年,“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1989年12月頒布的《城市規劃法》提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00年10月,《“十五”計劃綱要》提出“有重點的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鎮密集區有序發展。”一是對大中城市發展更加積極,二是更強調因地制宜。我國城市化發展戰略的變化過程:2002年黨的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潛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一、探索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必要性(1)加快推動城市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2)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3)城市化也是擴大內需和解決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的迫切要求。(4)由于人口的遷移和流動,使得城市化的狀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需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思考我國的城市化道路。(人口自然增長、人口機械增長、人口外延增長)二、多元城市化之路(1)集中型城市化(日本)實質是農村人口和非農業經濟活動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使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注重大城市的發展但會引起城市病、會使農村和城市的矛盾加劇二、多元城市化之路(2)分散型城市化(美國)以發展中小城市為主的城市化模式分為外延型和飛地型二、多元城市化之路(3)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臨時進城務工人員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失地農民二、多元城市化之路(4)形成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發揮城市群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和小城鎮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不具備城市發展條件的區域也要同步注重城鎮發展二、多元城市化之路(5)積極推進全方位網絡式城市化戰略建設以特大城市、大城市為中心的輻射型都市圈“點”建設中等城市粗網建設小城鎮密網建設農村集鎮村落和農村社區居民實現城市生活方式第四節我國城市化道路的路徑選擇一、大城市在我國城市化中的作用1、我國大城市對城市化的作用我國大城市對城市化的作用,經歷了從對大量農村人口的吸納到提高內涵城市化和擴大輻射作用的過程。首先,從內涵城市化水平來看,地級以上城市以不到全國面積的6.4%的土地聚集了全國28%的人口。其次,從集聚效應來看,在整體上,大城市的內在素質高于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能最有效地提高我國城市化的整體素質。最后,從輻射作用來看,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從而推動城市化的發展。2、大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產業機構不合理(2)存量調整不夠(3)體制機制需要完善(4)缺乏長遠目標一、大城市在我國城市化中的作用3、促進大城市發展的對策(1)增大大城市的經濟存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擴大大城市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作用。(2)在加快大城市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近期應優先搞活城市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3)我國城市化發展戰略要以大城市為核心進行規劃。(4)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帶或都市圈,推動我國城市化在整體上均衡發展。一、大城市在我國城市化中的作用二、小城鎮發展的客觀必然性1、小城鎮發展的必要性:(1)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收入,需要加強小城鎮建設。(2)實現農村工業化需要加強小城鎮建設。(3)我國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提高城市化水平,也需要加強小城鎮建設。二、小城鎮發展的客觀必然性2、小城鎮發展的可能性:(1)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進一步穩定了民心,農村中將有更多的剩余勞動力繼續進入城鎮,務工經營。(2)政府對農民進城采取了越來越寬松的政策。(3)城市的發展和擴大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4)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主要依靠發展小城鎮。三、城市群拉動城市化均衡發展1、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于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重要基礎設施:城市地鐵和城際快速交通城市群的誕生市場規則一體化:一刀切的全國市場統一重要民生安排:教育、醫療和安居保障三、城市群拉動城市化均衡發展2、城市群經濟空間是指城市群區域的產業通過功能聯系和空間聯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經濟聯系的經濟空間。三、城市群拉動城市化均衡發展3、城市群推動我國城市化4、城市群發展面臨的挑戰(1)中國城市群人口密度過大(2)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3)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偏低(4)中國首位城市的作用與貢獻偏低(5)中國三大城市群對國家財富積累的貢獻率明顯低于世界經濟大國四、中國城市化的宏觀預期1、最終城鎮化目標和最終城鎮人口總量問題城市化率不會達到100%發達國家城市化程度基本穩定在85%左右,最高90%。我國不會達到歐美國家的極限水平:(1)國土人口密度不同(2)農業自然條件不同(3)物質生活方式不同以此估計我國的城市化率可能會達到80%左右。按人口峰值大約15億計算,城鎮人口是12億。即與目前相比增加城鎮人口6億人,減少農村人口4億人。中國的城市化率絕對不能超過60%

?為利益集團服務的“御用磚家”鼓吹中國的城市化率要向發達國家看齊,達到70-80%,把農民趕進城市,制造幾億廉價勞動力,農民工為了在城市里糊口,不得不為了微薄的報酬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沒有醫保、勞保,而利益集團從他們身上榨取財富自肥,富人跑到農民空出來的青山綠水間建休閑別墅。

想象一下,如果中國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景象:11億人住在城市里,而農村只有2-3億人,且不說城市為了大量的人口,需要多么龐大的保障體系:自來水、街道、汽車、食物、等等……,一旦發生戰爭,敵國正好可以使用精確打擊武器對城市實行定點打擊,大量殺傷人口,如果我國人口低到一定數量,將有亡國滅種的危險,除了軍事戰爭,還有經濟戰,一旦爆發經濟危機,將制造數以億計的城市貧民,這會動搖現有政權的根基,后果非常可怕,想到這一點,任何一個尚有一點良知的人都會不寒而栗。

而城市化(70-80%)獲益最大的只有利益集團,他們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陷中華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險境。中國的城市化率絕對不能超過60%

?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率應該在50-60%之間,不能超過60%,這樣即使發生軍事戰爭或者經濟危機,可以有足夠的回旋的余地,經濟好的時候,工業反哺農業,經濟危機的時候,農村養活城市,都不會是太大的負擔,如果農村和城市比例懸殊,一旦發生經濟危機,數量極少的農村人口如何養活數量龐大的城市貧民?

限制城市化率在合理的范圍,不是說就不發展農村了,就不讓農民致富了,而是要讓農民就地致富,消除城鄉差距,大量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利用網絡優勢,發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給農民醫保、勞保,讓他們在農村就可以過上和市民一樣有質量的生活。這并不是不可能,有很多富裕的農村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的問題。到底誰是專家or磚家???四、中國城市化的宏觀預期2、實現最終城鎮化目標的時間跨度問題每年城市化增長率控制在1%的話,大約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最終完成城市化過程。3、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建設用地問題4、城市規模和城市數量問題5、城市布局的空間選擇問題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2010年8月16日發表文章稱,未來20年世界將經歷規模和速度均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擴張。然而,并非所有國家都會參與這一進程;正在崛起的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兩國將在新的城市化時代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20年后,亞洲城市人口占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將由1950年時的三分之一增至55%,印度和中國將擁有全球30%的城市人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