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阿拉伯帝國_第1頁
第九章阿拉伯帝國_第2頁
第九章阿拉伯帝國_第3頁
第九章阿拉伯帝國_第4頁
第九章阿拉伯帝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阿拉伯帝國一、伊斯蘭教的產生(一)背景1、社會發展: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居民是貝都因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他們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六至七世紀,阿拉伯人社會經濟的發展處于大變革時期:原始公社解體,階級社會開始產生。由于部落間常有沖突,戰爭和掠奪成了男子的英雄事業。2、商路的改道:半島西部從也門經過漢志到敘利亞,是東西方貿易的一條商路,也是拜占廷與伊朗長期爭奪的焦點。長期的戰禍使漢志商路大大衰落,東西方貿易的商路從此改換為波斯灣。3、階級基礎阿拉伯商業的破壞和經濟的衰落,使社會的階級分化更為加劇,社會動蕩不安。阿拉伯貴族為了鎮壓群眾的反抗,對外奪取商路,擴張領土,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國家;普通民眾也渴望社會的安定。伊斯蘭教的產生恰是社會經濟變動和政治統一要求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反映。4、思想來源猶太教和基督教很早就傳入阿拉伯半島,他們的傳播,以及“哈尼夫”運動,對伊斯蘭教的產生有一定思想影響。(二)伊斯蘭教教義1、穆罕默德(570—632),麥加城古萊西部落哈希姆氏族的商人貴族家庭。610年,穆罕默德40歲,到深山沙漠中去修行,獲得安拉的啟示。“伊斯蘭”,阿拉伯語為皈服之意。伊斯蘭教徒叫做“穆斯林”,意為信仰安拉,服從先知的人。2、伊斯蘭教基本原理

(1)宗教信仰信仰真主、信仰天使、信仰先知、信仰圣經、信仰先定和信仰末日。(2)宗教義務“五功”:念功:背誦“真言”;拜功:日禮拜五次;齋功:9月齋戒;課功:2.5%的課稅;朝功:古廟朝圣。“圣戰”也是伊斯蘭教一項重要宗教義務。3、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

“古蘭”意為讀本,《古蘭經》是穆斯林的經典,內容宏富,除教義、儀式和生活準則等外,還涉及社會制度、經濟狀況、法律規章、倫理道德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安拉通過先知頒降的神啟,是神圣無誤的永恒真理;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的主要立法基礎。(二)伊斯蘭教的作用(1)穆罕默德借助于伊斯蘭教建立了麥地那神權國家。(2)哈里發通過傳播伊斯蘭教和武力征服統一了阿拉伯半島。(3)以哈里發為首的阿拉伯貴族以“圣戰”名義向外擴張,建立起阿拉伯帝國。(4)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哈里發及其貴族進行封建專制統治和剝削的工具。二、阿拉伯統一國家的形成

(一)“徙志”與麥地那神權國家的建立由于伊斯蘭教除安拉外不承認任何部落神,這直接威脅麥加貴族和富商的領導作用和從神廟市集獲得的經濟利益。以阿布·蘇非揚為首的麥加貴族圖謀殺害穆罕默德,于是622年9月的一個夜晚,穆罕默德和幾個忠實信徒離開麥加,逃往雅特里布。

自此以后,穆罕默德出奔之日(陰歷7月16日)被伊斯蘭教徒稱為希吉拉(漢譯徙志)節,622年則為伊斯蘭歷的紀元之年,雅特里布后來更名為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遷到麥地那后,伊斯蘭教的發展進入新階段,穆罕默德以麥地那為中心,聯合一切反對麥加貴族的勢力,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二)阿拉伯統一國家的形成

624年3月,白德爾鏖戰,大獲全勝。627年的“壕溝之戰”又重創敵軍。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軍,兵臨麥加城下。麥加貴族接受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最高權威。穆罕默德則承認麥加為伊斯蘭教圣地,克而伯古廟改為清真寺。黑色隕石作為伊斯蘭教圣物,確立了獨尊安拉的一神教。征服麥加是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的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的關鍵步驟。

三、阿拉伯帝國的興亡

(一)初期哈里發的征服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爾被推選為繼承人,改稱哈里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這是集宗教、行政、軍事大權于一人之身,政教合一的國家首腦。阿布·伯克爾時便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首先同拜占廷、伊朗作戰。第二任哈里發歐默爾時,于636年8月攻占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全境。在與拜占廷作戰的同時,阿拉伯以主力進攻伊朗,642年滅亡了薩珊王朝,同年另一支軍隊攻陷開羅。645年又占領了利比亞等地。(二)倭馬亞王朝和帝國的形成

1、倭馬亞王朝的建立在對外征戰中,穆罕默德的政敵麥加的倭馬亞貴族逐漸掌握了軍、政、教權,鄂斯曼還被選為第三任哈里發。而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為首的一派,反對鄂斯曼的統治。于是形成一個政治宗教團體—什葉派。656年,他們聯合反對派在麥地那刺殺了鄂斯曼。以阿里為第四任哈里發。以敘利亞總督摩阿維亞為代表的倭馬亞貴族,拒不承認阿里,于是內戰爆發。

戰爭中,阿里與摩阿維亞妥協,這引起什葉派的分裂:反對妥協的下層群眾另立“哈瓦立及派”(軍事民主派),他們要求恢復初期伊斯蘭教比較平等的關系,共同分配戰利品,一切穆斯林都有參加選舉的權利等等。阿里于661年最終被軍事民主派殺害,摩阿維亞成了哈里發,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哈里發從此成為世襲。2、倭馬亞王朝的擴張與統治

在殘酷鎮壓了各種反抗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后,倭馬亞王朝繼續大規模向外擴張。在西方,698年攻陷迦太基,消滅了拜占廷在北非的殘余勢力,并降伏了柏柏爾人。他們還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于711年消滅了西哥特王國,后來攻入法蘭克,732年敗于法蘭克人。在東方,勢力擴張到中亞。664年占領喀布爾,674年越過阿姆河,占領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城,到八世紀初,侵占了中亞大部分,并與中國唐朝發生沖突。

到八世紀中葉,阿拉伯的版圖,西起大西洋,東到印度河,北起黑海和里海南岸,南至尼羅河下游,形成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的阿拉伯帝國。國家制度也逐漸完備。哈里發是最高統治者,下設維齊爾(宰相)輔佐,其下有各部大臣,管理行政、財政、軍需等事務,地方行政基本沿用拜占廷和伊朗舊制,分設九個行省,由長官愛彌爾(總督)統治,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為法定語言。3、阿拉伯征服的特點和后果

(1)阿拉伯征服的特點之一,是在伊斯蘭“圣戰”的旗幟下進行的武裝征服,同時伴以宗教傳播。(2)阿拉伯擴張的后果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改變了被征服地區的政治版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民族構成、宗教信仰、語言、文化以及社會風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蘭世界。(3)阿拉伯人創造了光輝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三)阿拔斯王朝

1、建立八世紀三、四十年代,倭馬亞王朝腐朽衰敗,各地反抗斗爭不斷,呼羅珊地區有個奴隸出身的伊朗人阿卜·穆斯林以阿拔斯的旗幟進行反倭馬亞王朝的宣傳活動,并于747年發動起義,750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阿布·阿拔斯稱哈里發,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62年,哈里發遷都巴格達。2、阿拔斯王朝的統治

阿拔斯王朝采用了伊朗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專制政權。在政府的各級機構中,波斯人排擠了阿拉伯人,維齊爾(宰相)的權力加強了,可任免行省總督;中央有管理稅收、警務、驛遞、司法等部門;首都和地方法官由哈里發委派通曉《古蘭經》和《圣訓》的人擔任;全國分設二十幾個行省,設總督統治;以巴格達為中心開辟弛道,設立驛站;建立了十多萬人的近衛軍。3、后倭馬亞王朝

早在750年,阿布·阿拔斯奪取政權后,下令斬盡殺絕倭馬亞家族,當時只有王子阿布杜·拉赫曼一人幸免于難。他逃到西班牙,依靠阿拉伯貴族和柏柏爾貴族的支持,于756年宣布獨立,建立“后倭馬亞王朝”,定都科多瓦,這是阿拉伯帝國分裂的開端。4、阿拔斯王朝的滅亡

雖然阿拔斯王朝建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人數眾多的軍隊加強對帝國的統治,但由于帝國內部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各族人民反抗阿拉伯統治者的斗爭便貫穿了阿拔斯王朝的始終。在各族人民起義的打擊下,各地封建主紛紛獨立,帝國領土只剩下巴格達周圍美索不達米亞的一部分。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入侵巴格達。哈里發被解除了政治權力,只保留宗教首領地位。1258年蒙古入侵,阿拔斯王朝最后滅亡。四、阿拉伯帝國封建制度

阿拉伯帝國在對外征服過程中,受先進地區的影響,逐漸過渡到了封建社會。(一)土地制度

伊斯蘭教認為土地屬于安拉,只有哈里發才有權支配,因而征戰中所占領的土地全歸國家所有。清真寺占有的土地稱“瓦克夫”,用以供養寺院,不得轉讓或買賣;私人所有的土地稱“穆爾克”,可以自由處理,但必須向哈里發納稅。總之,哈里發國家是最高地主,所有土地均須繳納土地稅,非伊斯蘭教徒須納人頭稅。(二)農奴制度國家、寺院、貴族的土地,由農民耕種,繳納封建租稅。(三)奴隸制阿拉伯人在征戰中,把大把戰俘變為奴隸,奴隸買賣當時很流行,但奴隸生產在阿拉伯經濟中不占主導地位。奴隸的大量存在是阿拉伯帝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特點。(三)封建分封制阿拉伯帝國存在有條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伊克塔。它類似西歐的采邑制,由國家公職人員終身占有,領有者起初是征收地租,并按領受的土地面積大小為哈里發提供相應的戰士,死后須將土地交還哈里發。后來隨著職位的世襲,伊克塔也變為世襲領有。五、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一)阿拉伯文化高度發展的原因1、阿拉伯帝國領域內大都為古代文化發達地區,帝國政治的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2、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3、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及歷代哈里發奉行相對開明的文化政策。4、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的傳入對阿拉伯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卓絕的文化成就

1、哲學:哲學家金迪、伊本·西拿2、醫學:拉齊斯《天花與麻疹》《醫學集成》阿維森納《醫典》3、天文學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科爾多瓦等地的世界一流天文臺;花剌子密(伊本·穆薩,780--850年)、白塔尼等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學家4、數學數學家花刺子密著有《積分和方程計算法》;印度數字與零符號體系的改造推廣。5、文學:《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6、史學:塔巴里《歷代先知與帝王史》7、地理學:馬蘇迪《黃金草原》;14世紀伊本·白圖泰《在美好國家旅行記》8、建筑:清真寺建筑的結構裝飾,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