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史前美術·青銅器史前美術舊石器時期美術:石器新石器時期美術:陶器玉器巖畫史前美術概況總體特征:藝術與實用相結合舊石器時期-藝術:石器
峙峪(zhìyù)人石墨裝飾品山頂洞人骨針:鉆孔舊石器時期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劃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于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石器藝術初期:形狀不規則-初步的類型分化-—形狀日益規整。加工方法包括單向打擊法和交互打擊法。云南元謀人、陜西藍田人、北京人中期:類型顯著分化、形式日趨穩定-開始脫離實用目的。加工方法以交互打擊法為主。丁村人(山西襄汾)晚期:修理與打擊結合-類型豐富、形狀對稱、加工精致。石器藝術石器是以石頭為原料制成的工具,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北京人”的石器山頂洞人的石器和骨針新石器時期-文化序列早期(前10000-前7000):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中期(前7000-前5000):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內蒙古興隆洼文化晚期(前5000-前3000):黃河: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長江: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末期(前3000-前2000):黃河:廟底溝文化、龍山文化長江:良渚文化新石器時期藝術:
陶器陶器:人類創造的第一個改變原材料性質的產品用途:飲食器:杯、角、觚等炊煮器:罐、鼎、鬲等儲藏器:盆、甕、瓶等陶質:紅陶、灰陶、黑陶、白陶裝飾:素陶、印紋陶、擬形陶器、彩陶陶器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陶器陶器和瓷器陶器-彩陶彩陶:有一種難言之美,造型既整齊、規則,又有天真稚拙的趣味;總體安排得宜,彩繪筆法放縱灑脫,而不拘泥于西部,具有古樸絢爛的藝術特點。時間:新石器時期中、晚期(約7000-4000年前)地域:黃河流域類型:半坡、廟底溝、馬家窯成就:花紋內容:生活環境、生產勞動、天象、仿生陶器-黑陶黑色陶器。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彩陶與黑陶黑陶是在陶器燒制結束時從窯頂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將碳滲入陶器形成烏黑如漆的效果。與彩陶相比黑陶在制作工藝上是大大進步了:彩陶采用泥條盤筑法或較慢的輪盤旋轉技術制胎,而黑陶則是用快速的輪盤旋轉技術,胎料用純泥或摻沙,因此質地精純,有的器壁薄如蛋殼。由于黑陶表面烏黑難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勝,主要的裝飾手段是所謂的胚體裝飾。黑陶作為龍山文化(BC3000-2000)的典型器物最早是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且較多的分布于山東境內。由于它的時代稍晚,與青銅器在造型上已經有接近的地方,出現了鼎、盤、碗、閘、豆等形制,所以可以把它視為青銅器造型的先導。原始對會末期還出現過一種彩繪陶,它與彩陶的根本區別是先燒制再繪彩,顏色不易保持,造型和青司器很相似。大汶口彩陶壺陶鬹彩陶壺陶鬹河姆渡文化陶器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盆仰韶文化彩陶缽廟底溝文化廟底溝文化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鏤空杯大汶口灰陶豆大汶口灰陶豆灰陶塤龍山灰陶塤龍山夾砂灰陶繩紋鬲夾砂灰陶繩紋鬲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龍山白陶鬹二里頭文化時期白陶鬹(xié)二里頭文化時期豬形鬹大汶口類型豬形鬹大汶口類型彩繪船形壺半坡類型丁村遺址藍田人藍田人遺址裴李崗文化石磨盤石磨棒裴李崗文化鋸齒刃石鐮馬家窯旋渦紋瓶四同心圓紋盆四同心圓紋盆馬家窯類型星形紋彩陶缽馬家窯類型彩陶花瓣紋盆廟底溝類型彩陶壺彩陶壺馬家窯漩渦紋彩陶漩渦紋彩陶半山類型菱格鋸齒紋罐菱格鋸齒紋罐半山類型彩繪魚鳥紋細頸瓶彩繪紋細頸瓶仰韶類型網紋彩陶束腰罐網紋彩陶束腰罐馬家窯類型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彩盆》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彩盆》在內沿的上繪出每組五人的三組人物,他們手拉手隨著原始樂器的節拍,側著頭,伸著腿,步調方向一致地跳著舞,加上頭飾和尾飾分別擺向不同的方向,很容易使人感到舞蹈的動感和韻律。盡管人們對其紋飾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它反映了極強的繪畫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蹈紋壺馬家窯舞蹈紋壺馬家窯類型彩繪鯢魚紋瓶彩繪鯢魚紋瓶廟底溝類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馬家窯類型晚期神人紋彩陶馬家窯類型神人紋彩陶馬家窯類型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半坡類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人面魚紋彩陶盆》內繪人面魚紋和大魚紋或網狀紋搭配,人面造型奇特,頭頂尖壯飾物,或口銜雙魚或耳飾雙魚,充滿神秘意味。大部分學者認為該圖案或許與半坡氏族的某些信仰有關系。它可能是魚圖騰崇拜的圖象,也可能是為了祈求生產和生殖的繁盛。人面魚紋-圖騰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采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人頭上奇特的裝束,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稍有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崇拜的主題。
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甕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甕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于陶甕中,以甕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此外,在先秦典籍《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以此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涵義。鸛魚石斧圖鸛魚石斧圖仰韶類型彩繪鳥紋陶缽廟底溝類型女神陶塑-紅山真人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精妙絕倫的女神陶塑為5500年前紅山人仿照真人形象所制,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征,與現在華北人臉型近似。女神陶面的被摹擬者(紅山真人)應該是當年的一位既有權力威嚴又和藹的部落女首領。女神陶塑-紅山真人女神陶塑-紅山真人新石器時期-藝術:
玉器玉器時間:新石器時期晚期(約BC5000-2000)地域: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成就:內容禮制:璧、琮、圭、璋、琥、璜
軍事、裝飾、祭祀中國玉文化歷史
玉器脫胎于石器的母體,遠遠超越了石器。最初只是小玉塊鉆一孔用作垂飾,或象磨制石器一樣,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紋或磨得光滑的制品,器形也比較大,比較復雜,可算作工藝品。以磨制石器為主要標志的新石器時代,加工玉石器的技術是相同的。制石技術由打制發展到磨制,經歷了數千年,制玉技術大致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二者在使用技術和工具上可能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實用外,還有其他的需求,因而在技術要求上比制造石器復雜。玉器不僅要求光潔度比石器高,有的還要鐫刻各種花紋圖案,這是出于人們審美的需要,是非實用的藝術裝飾。這在石器上很少見?!霸囉褚獰諠M,識人須待十年期?!?/p>
《說文解字》: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1、堅韌的質地2、晶潤的光澤3、絢麗的色彩4、致密而透明的組織5、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商云雷紋青玉斧周玉鹿佩春秋人首蛇身對飾獸面紋玉琮戰國·四層白玉璧西漢·玉鋪首東漢·漢八刀工藝白玉蟬南北朝·玉辟邪唐·飛天侍女宋·麻姑獻壽金·靈芝仙人元·仿古龍鈕玉押明初·青玉雙螭盞托明·青玉人物花口高足杯清·白玉三鵝擺件清·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紋碗玉鷹·紅山文化新石器時期藝術:
巖畫古代先民創造的原始巖畫是中國繪畫最早的遺存,它們大多分布在西北與西南,據說是游牧或少數民族部落所為。也許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與西南的巖畫各有特色。原始巖畫:黑山巖畫《狩獵圖》西北巖畫以刻鑿為多,圖案以動物為主,新疆天山巖畫、內蒙古陰山巖畫、甘肅黑山巖畫等為其代表。除動物之外,還有狩獵、生殖崇拜、放牧等內容,粗獷雄渾。原始巖畫:花山巖畫《戰爭慶典牧放圖》西南巖畫以涂飾為多,圖案以人物為主,云南滄源巖畫、廣西花山巖畫等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還有房屋、樹木、神靈祭器等內容,樸拙神秘。然而無論南北巖畫,其以線條為構圖,或斫鑿,或涂飾,以線成面,大多形成陰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張的特點,充滿寫實裝飾之美,則是相互一致的。史前美術小結中國史前藝術的重要特色集中體現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玉器上,其發源地點主要分布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以黃河中上游的彩陶和黃河下游的黑陶為典范,它們在造型、彩繪和陶文方面,都留下了精美的作品,充分發揮了實用與裝飾兩種風格,體現出具象和抽象的雙重含義。彩陶文化體現出了母系氏族社會的若干生活特點,尤其是當時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特點,可以表明人們在物質生產和人的再生產(即人自身的繁衍)方面的愿望和努力。和社會結構變化關系最直接的是玉器的出現,它不僅代表了父系氏族社會的權力和財富,而且作為文明曙光到來的先兆,對此后中國藝術史的發展之主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史前美術小結-2玉器除了像玉琮之類作為原始信仰中的神圣法器傳達古老的宇宙觀念外,更以其完美無瑕的質地和巧奪天工的琢玉技術,成為美善合一的永恒象征。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史前藝術相比,我國還沒有發現歐洲舊石器時代的那種洞穴壁畫。但迄今發現我國境內陰山等地石器時代的巖畫,其數量和內容都相當可觀。它們的功能和洞穴壁畫相似,大都和巫術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是我們認識人類原始文化整體面貌的重要內容。大玉龍紅山文化大玉龍紅山文化出土于內蒙古翁特牛旗的玉龍的造型特征此玉龍是紅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至今所知最早出現的玉龍形象,是圖騰崇拜的產物。玉龍-紅山文化玉龍用碧綠色岫巖琢磨而成,龍體卷曲成“C”字形,龍吻部向前伸,而鬣卻沿頸脊披向后背,達到龍體三分之一的地方,彎曲上卷的鬣尾和略向上翹的吻部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整個造型由于兩條方向不同的弧線而富有張力,充滿動感。在手法上繁簡得宜,作品的頭部刻畫綜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征,額及顎底都刻有細密的菱形網狀紋,而龍身和尾部卻極簡單。此玉龍作為原始部落圖騰的標志被用于禮儀祭祀,具有神秘的巫術色彩與濃厚的原始宗教意義。玉鷹攫人首佩玉鷹攫(jué)人首佩紅山文化玉璧良渚文化玉璧良渚文化玉璧良渚玉璧良渚(zhǔ)玉環含山文化玉環含山文化玉神人紋多節琮良渚文化玉神人紋多節琮良渚文化獸面紋玉琮獸面紋玉琮良渚玉雙虎首璜含山文化玉獸面紋圭玉獸面紋圭玉刻圖長方形板含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南京北陰陽營玉鉞良渚文化玉鉞(yuè)
良渚文化玉鉞良渚文化玉鉞良渚文化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青銅時代與青銅器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青銅工藝
青銅集鑄造工藝、器物造型、紋樣裝飾和銘文書法為一體,成為中國美術風格發展中,裝飾風格最典型的代表。這一風格的產生、發展、繁榮、轉變和消亡,深刻地反映了商周社會整個文化發展的過程。而在中原以外的出土的青銅器,則打開了一個新的認識窗口,使我們重新來考慮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總體畫面。由于這種典型性,使中國的視覺藝術傳統增添了極其深沉的歷史蘊涵。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一般規律以工具論: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以思想論:神話時代→宗教時代→哲學時代→文化時代銅在自然界儲量非常豐富,并且加工方便。銅是人類用于生產的第一種金屬,最初人們使用的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單質銅,用石斧把它砍下來,便可以錘打成多種器物。隨著生產的發展,只是使用天然銅制造的生產工具就不敷應用了,生產的發展促使人們找到了從銅礦中取得銅的方法。含銅的礦物比較多見,大多具有鮮艷而引人注目的顏色,例如:金黃色的黃銅礦、鮮綠色的孔雀石、深藍色的石青等,把這些礦石在空氣中焙燒后形成氧化銅,再用碳還原,就得到金屬銅。純銅制成的器物太軟,易彎曲。人們發現把錫摻到銅里去,可以制成銅錫合金——青銅。青銅比純銅堅硬,使人們制成的勞動工具和武器有了很大改進,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結束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發現和利用鐵卻比黃金和銅要遲。首先是由于天然的單質狀態的鐵在地球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銹,加上它的熔點又比銅高得多,就使得它比銅難于熔煉。人類最早發現的鐵是從天空落下來的隕石,隕石中含鐵的百分比很高,是鐵和鎳、鈷等金屬的混合物,在融化鐵礦石的方法尚未問世,人類不可能大量獲得生鐵的時候,鐵一直被視為一種帶有神秘性的最珍貴的金屬。地球上最早掌握鐵器使用的民族是古埃及人及蘇美爾人,他們早在公元前4千年就已經懂得利用天然的鐵來制作矛及飾物。這些天然的鐵來自天外的隕石。商晚期·司母戊(wù)鼎商晚期·司母戊(wù)鼎商代晚期的青銅器。1939年于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高1.33米,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用陶范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F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商晚期·司母戊(wù)鼎現存商周青銅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其造型頗為莊嚴厚重,寬厚的口沿,方正的腹體,粗壯的柱足和立耳,加強了全器的體量感和雄渾的氣勢。裝飾效果單純強烈,鼎腹中心留出光潔的素面,以襯托環繞四周由夔龍紋組成的饕餮圖案。全器氣象森嚴,給人以神秘威懾和恐怖的印象,這正是商代奴隸主權勢和威嚴的象征。青銅器的藝術魅力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致的紋飾風格多樣的銘文書體青銅器簡史
青銅:紅銅和錫、鉛的合金,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中國使用銅的歷史:約在六、七千年以前。三大階段:形成期: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轉變期:戰國末期-秦漢時期。形成期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特點:紅銅與青銅器并存,出現黃銅。青銅器品種較少。小遺址出土銅器。樸實無飾。鼎盛期
即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1600余年。主要分為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及雜器。
轉變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禮器-日用器鐵器陶瓷器青銅器種類禮器類樂器類兵器類車馬類禮器類禮器用于各種禮儀場合如祭把和宴會等,它的主要功能則是用來體現奴隸主貴族的權勢威嚴,并區分他們的尊卑等級以維護統治秩序。青銅器中的精品,也就是說可以作為美術史考察對象的青銅器幾乎都是禮器。因為青銅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維護統治秩序兩個方面。即一方面在祭祀中用作人神“溝通”的工具,一方面在各種禮儀中象征奴隸主的權勢和地位。自殷商以來,青銅器這種貴重器物被大量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禮器類夏商周時期奴隸主貴族用于祭祀、朝聘、宴饗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的器物。炊煮器:鼎、鬲(gé)、甗(yán)等食器:簋(guǐ
)、盂、簠(fú)、盨(xǔ)、豆等酒器:觚(gū)、爵、斝(jiǎ)、角、卣(yǒu)、瓿(bù)、觶(zhì)…、罍(léi)
?。╣ōng)、尊、壺、盉(hé)、方彝(yí)等水器:盤、匜(yí)、鑒等青銅器與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這是中國青銅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銅器家族中擔任絕無僅有的角色。青銅器與青銅禮器青銅器的發展是以夏商奴隸制社會的建立為起點,在商宋周初奴隸制發展到高峰時期,青銅禮器也達到了它光輝的頂點。春秋以后,奴隸制開始衰落了,青銅器也開始走下坡路。到戰國晚期,青銅器主要是青銅禮器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從整個奴隸制度發展與消亡來說。青銅器與青銅禮器在奴隸制王朝,青銅禮器被統治階級用來祭天祀祖,宴饗賓客,歌功頌德,死后埋葬于地下,它是為奴隸制統治服務的。對于一個奴隸制國家來說,青銅禮器尤其像鼎之類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它的存亡就是國家的存亡。顯然青銅器不是一般的實用器。對于一個奴隸主來說,青銅禮器又是他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據文獻記載,天子用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須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青銅器與青銅禮器所以說青銅禮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權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實用器了。在形制、紋飾的鑄造方面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用對待實用器的眼光去看待,這是我們在鑒定時必須注意的。很多器物的形制紋飾都表明它不適于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這里。在青銅禮器上,各級奴隸主貴族寄托著他們的信條與期望,反映著他們的思想觀念。當這種要求用形制與紋飾表達仍嫌不足時,便訴之于文字。這就是中國青銅器銘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銅器是物質的,但同時又是一種精神產品,這是中國青銅器的奇妙之處。四羊方尊商晚期四羊方尊商晚期禮器,祭祀用品。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cm,重近34.5kg,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四羊方尊商晚期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動靜結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
渾然一體: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
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才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樂器類鐃(náo):形似鈴而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時執把,鐃口朝上,用槌敲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為一組。鼓、鐘、镈(bó)、鈴等獸面紋編鐃(náo)商晚商·鷹鈴獸面紋鼓商晚兵器類主要有用于車戰的長兵器戈、矛、戟。
戈:最主要的兵器,用于勾殺。
矛:刺兵。
戟:形體與戈相似,但在頂端有矛的裝置,戈、矛之合體:鉤、刺兼具。青銅劍、青銅鉞(yuè)、銅鏃、銅弩機等。戈吳王夫差銅矛春秋商代·雙獸帶鈴銅鉞戰國·三戈戟(gējǐ)4、車馬類馬車及駕馬身上的青銅構件和飾件。車飾:轄、鑾、車軛(è)飾、車轅飾等。馬飾:馬銜、鑣、當盧、馬冠、銅泡飾等。
雜器類雜器附:三星堆文明雜器:山字形器戰國山字形器
高119cm,寬74cm,厚1.2cm,銎徑13.5cm,重56.6kg銅“山”字形器,一套5件。儀仗禮器,器體上部呈山字形,兩側向下部內轉成鏤空回字紋,下部中間有圓筒狀銎,可插在立柱上,銎的前后兩側有方形楔孔。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象征著中山國王的權威。山字形器:被認為是戰國中山國國徽山字形器的下端有一圓形銎口,可以插入木柱,兩側又各有一個方榫,以起到固定作用。發掘現場所顯示的陳列情況,是山字形器立于木柱之上,并在帳外一字排開,成為一種象征國王權力和尊嚴的禮器??脊艑W者認為這是戰國中山國的國徽。戰國中山國之所以以山字形器為“國徽”,與中山國名的得來是不無關系的。青銅器紋飾青銅器紋飾大體可分為動物形、幾何形和人物活動圖形等三大類。不同時代或不同階段呈現各自的風格特點。
動物形紋飾動物形紋飾:包括饕餮(tāo
tiè)紋、龍紋、鳥紋、虎紋、牛紋、象紋、鹿紋、蟬紋、蛇紋、魚紋、貝紋和龜紋等。
1、獸面紋:以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面部為紋飾,又稱饕餮紋,其特征是以鼻梁中線為基準,左右兩分,巨目,闊口,有角、爪、尾。獸面紋夔(kuí)紋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圖案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主紋蟬紋: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紋。幾何形紋飾幾何紋主要有云雷紋、弦紋、連珠紋、乳釘紋等。
云雷紋: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形。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云紋;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常作地紋。云雷紋、蟬紋乳釘紋: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為斜方格乳釘紋。
人物活動紋飾人物活動紋飾是指春秋戰國之際開始出現的有關貴族社會生活和耕戰景象的青銅器紋飾。內容以宴樂、舞蹈、狩獵、采桑、水陸攻戰為題材。青銅器文字“鐘鼎文”,又稱為“金文”。金文書法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殷商至周初。金文字形小而整齊,筆劃減瘦,大體上纖細而缺少變化;
第二時期:西周中期至平王東遷。疏密平衡,雍容典雅;
第三時期:春秋戰國。大多體長畫細。內容:政治事件、戰爭、祭祀。青銅器與“銘文”青銅器的歷史價值主要由銘文來體現。商周時代距今已很遙遠,由于歷史的變遷,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獻極少,只有《尚書》、《詩經》和《春秋》三傳等書。就是這僅有的一些書籍,經過歷代傳抄,已不是原來的面貌,因此要想根據這些資料對上古歷史有比較真切的認識是很困難的。而青銅器銘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沒有經過后世的修改,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銘文是指在金屬鑄器,如鼎,鐘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鑄造或刻制的文字?;蛴矌拧渍?、獎章、紀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塊范法失蠟法
先秦時期青銅動物雕塑:《鹿角立鶴》這是一件獨立的青銅雕塑作品,它的形象是超現實的,兼有鳥的身體和鹿的權椏長角。造型上強調線條構成的形式意味,頸和腿3條垂直線條及鹿角的圓弧線通過鳥首和鳥身聯結為一個頗具抽象意味的線性結構,不只暗示了這只大鳥的神異力量,也渲染了一種特定的意象空間氛圍。大禾人面方鼎商晚大禾人面方鼎商晚龍紋扁足鼎商晚龍紋扁足鼎商晚大克鼎西周中戰國·楚·王子午鼎商·獸面紋鬲(gé)
獸面紋鬲商商·獸面紋鬲伯矩鬲西周早期西周早期期·伯矩鬲商后期·獸面紋甗(yán)商·婦好三聯甗(yán)西周宣·虢(guó)仲盨(xǔ)
四羊首瓿
商
商·四羊首瓿(bù)
鑲嵌狩獵畫像豆
春秋
春秋·鑲嵌狩獵畫像豆
商晚·黃簋(guǐ)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寫作簋,而銅器自銘則常為。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復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后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鄂叔簋
西周
西周早期期·鄂叔簋
西周晚期·虎簋西周早期期·直紋青銅簠(fǔ)簠(fǔ)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于西周早期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后消失。簠(fǔ)西周·龜紋銅盂蓮鶴紋方壺春秋中期春秋中期·蓮鶴紋方壺黃觚商晚商晚·黃觚(gū)古父己卣商晚商晚·古父己卣(jǐ
yǒu)青銅提梁卣商晚商晚·青銅提梁卣卣(yǒu)古代盛酒器。古文獻和銅器銘文常有“秬鬯(jùchàng
)一卣(yǒu
)”的話,秬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類,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多。器形是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有也作圓筒形,作鴟鸮(chī
xiāo,貓頭鷹一類的鳥)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說,商代多橢圓形的或文形的卣,西周多圓形的卣。虎食人卣商商·虎食人卣商晚·鳳柱斝(jiǎ)斝(jiǎ)
斝是中國古代用於溫酒的酒器,通常有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形狀似爵而大,然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腹有圓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襠,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四足,帶蓋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斝(jiǎ)乳釘紋爵夏乳釘紋爵夏亞其爵商晚商晚·亞其爵爵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注,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柄,下有三足。
史跡角西周早期西周早期·史跡角商晚期·父乙觶(zhì)西周早期·折觥觥gōng
古代酒器,腹橢圓,上有提梁,底有圈足,獸頭形蓋,亦有整個酒器作獸形的,并附有小勺:~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青銅方罍商代晚期商晚·青銅方罍(léi)師遽方彝西周中西周中期·師遽方彝(yí)四羊方尊商晚期商晚期·四羊方尊尊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周時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見。何尊
西周早期·何尊春秋·犧尊吳王夫差盉春秋春秋·吳王夫差盉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盤西周晚期·散氏盤西周·齊侯匜(yí)匜(yí)匜,受物之器。本義:古代盥洗時舀水用的器具,形狀像瓢)。如:匜水(以匜盛水。也指匜中的水)<名>:盛酒的器皿。
春秋·吳王夫差鑒銅镈商商·青銅镈(bó)隨縣編鐘隨縣編鐘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戰國早期
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的一座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時,整套編鐘聳立如故。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脊殴ぷ髡吲c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青銅立人像商晚·青銅立人像青銅辮索冠人頭像商晚商晚期·青銅辮索冠人頭像縱目面具銅人面具帶冠狀縱目面具商晚·帶冠狀縱目面具青銅神樹商晚·青銅神樹金面罩銅質圓頂人頭像商晚·金面罩銅質圓頂人頭像三玉面具商晚·三玉面具金杖金杖玉璋硅質玉頭司母戊鼎耳紋飾司母戊鼎耳紋飾方罍商商·方罍罍léi
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理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tāo
tiè
)紋、龍紋與蕉葉紋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饕餮(tāo
tiè
)紋“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紋飾全圖舉例方罍紋飾全圖舉例方罍
商·父戊鼎商·人觚(gū)商·獸面觚商·獸面壺商·獸面爵饕餮(tāotiè)紋饕餮紋示例饕餮紋示例夔(kuí)紋蟬紋乳釘紋云雷紋、蟬紋云雷紋、蟬紋云雷紋云雷紋宴樂漁獵攻戰紋壺宴樂漁獵攻戰紋壺宴樂漁獵攻戰紋壺宴樂漁獵攻戰紋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微觀經濟環境與審計應用試題及答案
- 工程管理理論試題及答案
- 專業版2025年入團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一年級數學計算題專項練習集錦
- 2025年建造師考試各科目重要知識點的全面復習方案試題及答案
- 無人機行業知識分享試題及答案
- 護理信息技術應用試題及答案
- 醫院管理制度對護理實踐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中級會計考試前奏的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二級消防工程師模擬考試試題及答案
- 貸款中介服務合同
- ISO 10009-2024 質量管理-質量工具及其應用指南(中文版-雷澤佳譯2024-07)
- 充電樁四方協議書范本
- 中考英語情景交際和看圖寫話
- 知道智慧網課《科學社會主義概論》章節測試答案
- 2024國有土地房屋買賣合同
- QB/T 2660-2024 化妝水(正式版)
- 《養老護理員》-課件:自然災害的應對處理知識
-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新青年建功新時代 (修改版)
- 跨部門協調與部門間合作
- 飼料添加劑(全)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