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件岳麓版_第1頁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件岳麓版_第2頁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件岳麓版_第3頁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件岳麓版_第4頁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件岳麓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兩種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改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創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體制(模式)改革: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二戰前:大蕭條與美國羅斯福新政——實踐凱恩斯主義——理論二戰后的調整: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第三單元第14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標要求: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2.列舉“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第14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二.新經濟政策三.斯大林時期的經濟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背景: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1.十月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對俄國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叛亂2.長期的戰爭使蘇俄面臨嚴重的經濟形勢。(二)目的:戰時,保證軍事勝利,鞏固政權;戰后,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農業方面:實行余糧征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外,其余糧食以極低的價格繳售國家;工業方面: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國家集中分配;分配方面: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二)主要內容(三)評價: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范圍上,時間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說明直接過渡是錯誤的)特點:排斥市場、商品貨幣關系,采用軍事與行政命令根本問題:生產關系的調整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新經濟政策視頻二新經濟政策1920年蘇俄農民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北﹦诱咛岢觥皳碜o蘇維埃,但不要共產黨人參加”的口號。蘇維埃政權的形式十分危急。材料反映了什么?針對某些水兵中爆發的不滿情緒,列寧在深思著,醞釀著實行新經濟政策。1920年蘇俄發生示威游行(一)背景: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1.國內戰爭結束,蘇維埃亟待恢復經濟,國家也無能力組織所有企業生產2.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的不滿與日俱增,(二)目的解決國內經濟困難政治危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余糧收集制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貿易取消自由貿易分配實行實物配給制,普遍義務勞動制內容政策(否決商品貨幣關系)(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歸國有)(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義)(按勞取酬)(三)內容及實質(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支配)固定糧食稅政府對國企實行經濟核算,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實行自由貿易實行工資制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單一的公有制體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特點管理方法、手段經濟體制★實質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市場、商品和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原理: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水平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四)新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實質、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了哪些調整),主要依據是什么?(1)新的指導思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恢復商品生產,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即確立與落后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改善和工農聯盟,這是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新的內容:略(2)依據:國情即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生機勃勃的工廠由于實行新經濟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農民的積極性迅速提高,這是他們在踴躍交納糧食稅(1922年)。(五)你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①蘇俄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工農聯盟得到鞏固,蘇維埃政權得以穩固;②表明俄共(布)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從國情出發,找到了一條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第一條說明了什么?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情感體驗:列寧在其遺囑中有關斯大林的敘述:“……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但他能不能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勾罅滞咎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彼舆^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強國?!鸺獱柸?斯大林模式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經濟體制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文化科學事業等決策權集中在黨中央的最高層。它的特征是經濟高度計劃性,政治高度集權化(一)斯大林模式建立的過程和手段1.工業化2.農業集體化3.實施國民經濟發展五年經濟計劃總結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手段(二)斯大林模式的特點1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2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3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判斷政策是否正確的依據在于:⒈是否符合國情;

⒉是否有利于政權的鞏固;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⒋是否有利于廣大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認識“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材料一: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過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過的道路。評價1: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國力大增評價2:開辟了一種新的經濟體制和工業化模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關注。材料二:蘇聯經濟的巨大發展和它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一時間,“計劃”成了最時髦的詞。蘇聯“一五”計劃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后有10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認識“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材料三: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希特勒微笑著聲稱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的儀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德軍不僅被全線扼止,而且開始遭遇反攻。希特勒不明白,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么會越戰越強?……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制勝的利劍?!洞髧绕稹わL云新途》解說詞評價3:增強了蘇聯的國防力量,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評價4:農輕重比例失調,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經濟各部門發展的狀況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長率農業產值8.1%輕工業產值210%重工業產值550%材料五: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地區收購稞麥,每千克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給面粉廠時,則作價93盧布。

蘇聯時期,曾流傳這樣一則笑話:一個美國代表團訪蘇,參觀“偉大的建設成就”。陪同的蘇聯官員得意的說:“到下一個五年計劃時,蘇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擁有一架私人飛機!”美國人驚訝:“你們要飛機干什么呢?”蘇聯官員說:“當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聽說列寧格勒開始供應面包了,我可以馬上開著飛機趕去排隊?!闭垎枺涸斐僧敃r蘇聯家庭要“開著飛機”趕去“排隊”買面包的主要原因是A.長期戰爭破壞社會經濟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食品短缺C.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消極影響D.贊揚了蘇聯人特別有幽默感應怎樣認識“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

蘇聯笑話集體農莊莊員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

老婆說:“沒有油啊?!?/p>

伊萬說:“那就煮!”

老婆說:“沒鍋?!?/p>

伊萬說:“那就烤!”

老婆說:“沒柴。”

伊萬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認識“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材料六:肉類按人口平均計算,1913年為31.4公斤/年,1955年為31.8公斤/年?!軜s坤《蘇聯基本數字手冊》第116頁評價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三)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它適應了落后國家求生存、求發展的迫切需要。1.積極影響:①國家能夠按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資源;②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③1937年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④斯大林工業國家的強大物質優勢為反法西斯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1、目的:三、斯大林模式為迅速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2、途徑: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3、表現:4、特點:1)、經濟:2)、政治:3)、思想文化:指令性計劃模式;排斥市場調節;行政手段管理經濟高度集權行政干預手段管理學術文化;個人崇拜1929年12月21日,舉國上下慶祝斯大林50壽辰?!墩胬韴蟆酚?個版面刊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祝壽文章,稱頌斯大林是列寧的唯一主要助手,是列寧事業的繼承人,是活著的列寧。各地黨政組織和個人也紛紛向斯大林發出致敬信。許多城市、工廠、農莊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來命名。此后,過分頌揚之風愈演愈烈,進而成為一種政治思潮。一切成績勝利都歸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黨和國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講話成為人們工作、發言的唯一依據,判斷事物對錯的唯一標準。斯大林被奉為神明,當作偶像頂禮膜拜。高度集中(高度集權)2.消極影響:①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②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③剝奪農民的太多,導致生產積極性不高;④長期計劃指令,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根本問題:生產關系的調整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锾骄浚郝撓堤K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與變化,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的那些啟示?

(1)制定政策必須依據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