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廣東省清遠市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卷_第1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清遠市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卷_第2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清遠市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卷_第3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清遠市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卷_第4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清遠市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清遠市第二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孫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國際執行局接納其黨時強調:“采用機器生產,但防止歐洲已經發生的一個階級剝奪另一個階級的情況”,“使工人階級不必經受資本家剝削的痛苦”。由此可見,他A.追求有別于歐美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形態B.試圖努力將同盟會改造為社會主義政黨C.認為實現民生主義必先廢除資產階級剝削D.認為實現民生主義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參考答案:A材料反映了孫中山要建立一個沒有剝削的新社會,即孫中山是在追求有別于歐美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形態,選A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不會將同盟會改造為社會主義政黨,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C在材料中根本就未體現出來,不符合題意,排除;民族民主革命才是實現民生主義的前提條件,民族民主革命比實現民生主義更重要,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A。2.有學者指出,科舉制度的廢除砸了數十萬舉貢生員的飯碗,斷絕了他們的仕途。為解決這一窘境,士紳階層作為歷史上地方政治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借清政府開辦新政之機,利用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和聲望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這說明科舉制的廢除A.使得士人階層失去參與政權的機遇B.增強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地方力量C.使士人階層開始涉足地方政治建設D.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統治基礎參考答案:D由于廢除科舉制,導致士紳階層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從而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統治基礎,故答案為D項。A項說法絕對,士人階層還有其他的參與政權的機會,排除;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廢除科舉制對清朝統治的危害,排除;C項“開始”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5年12月3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槍擊案,已有14人遇難。美國公民持有槍械源于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二條: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人民有別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有別于政府軍警持有和攜帶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別于保障聯邦。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二條主要表明A.美國憲法政治妥協與權益平衡的理念

B.美國憲法的人民民主原則C.美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

D.美國憲法體現了權力制衡的理念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題干“人民有別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有別于政府軍警持有和攜帶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別于保障聯邦”,可見體現了人民與政府、地方州與聯邦之間的政治妥協與權益平衡的理念,故選A。BC只是涉及題干的部分意思。D在題干中沒有體現。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4.“生發未燥,已拜列侯;身未離襁褓,業披冠帶”的現象說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注重(

)A.門第

B.品行

C.才能

D.軍功參考答案:A5.馬克思曾說過:只要英國人“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對于馬克思的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A.殖民活動歷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設性

B.工業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崩潰C.煤和鐵是一個國家獲得獨立的根本條件D.殖民活動客觀上傳播了新的生產方式參考答案:D6.西周實行的宗法制在秦漢以后仍有重大影響,其主要表現是

A.嫡長子繼承制

B.反復出現的分封制

C.三綱五常的倫理觀

D.傳統的宗族觀念

參考答案:A略7.以下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表述準確的是()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B.成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唯一形式C.實現了農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參考答案:A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國及世界城鎮人口比重表——改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上表反映中國及世界城鎮人口變化的多種趨勢。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答案:答案示例1趨勢:1950—198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所占比重總體不斷提高,1960—1970年發生逆轉。理由:提高因素: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最終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國策;計劃經濟的執行;工業化進程加速;“三線”建設的促進。逆轉因素:經濟上“左”傾錯誤;“文革”初期的嚴重沖擊;國際環境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調整政策。答案示例2趨勢:1950—1980年世界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斷提高。理由:歐美日等資本主義發達經濟體和蘇聯早已實現工業化;二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普遍開啟本國工業化;現代化模式多樣化;美蘇冷戰下的相對和平穩定局面;科技革命推動;二戰后機制化、制度化的國際經濟體系影響;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答案示例3趨勢:1950—198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所占比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理由:中國工業化起點低;全國范圍內農村人口占絕對多數;政府控制嚴密、計劃性強;忽略市場導向;錯誤經濟政策影響;政局不穩定因素;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大陸鄉村都市化模式的缺陷。解析:趨勢一,據材料中“中國城鎮人口所占百分比”從“11.2”到“19.4”得出,1950—198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所占比重總體不斷提高,據材料從“19.7”到“17.4”得出1960—1970年發生逆轉;“理由”結合所學,從該時期的政治、經濟、國際環境等角度回答。趨勢二,據材料中“世界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從“28.8”到“38.2”得出,1950—1980年世界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斷提高;“理由”結合所學,從該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等角度回答。趨勢三,據材料“中國城鎮人口所占百分比”“世界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中的數據得出,1950—198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所占比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理由”結合所學,從該時期的政治、經濟等角度回答。9.1991年9月6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法令:列寧格勒市恢復它的歷史名稱——圣彼得堡市。以下是對此舉所表達的政治含義的議論,你認為最為確切的是A.與蘇聯的歷史相切割B.否定列寧的歷史功績C.繼承俄羅斯民族文化D.尊重本民族宗教信仰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列寧格勒市是以蘇聯領導人列寧的名字來命名的。蘇聯解體前夕,俄羅斯將列寧格勒市恢復它的歷史名稱——圣彼得堡市,目的是為了與蘇聯的歷史相切割。故選A。考點: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蘇聯解體10.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A.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 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參考答案:C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據材料可知,當時在偏遠地區也能買到火柴、洋布等日常用品,這說明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出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排除A項。當時中國自然經濟尚未完全解體,也沒有被商品經濟取代,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出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情況,排除D項。11.19.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法國采取了激進的斗爭方式,對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產生了多方面影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造成了政局動蕩B.加快了反封建進程C.傳播了啟蒙思想D.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參考答案:【答案】:D【解析】:這里,法國的“激進的斗爭方式”是指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一系列措施,D項是君主立憲派時期帶有一定妥協性的產物。12.位于浙贛鐵路上的錢塘江大橋,1935年開始興建,1937年正式通車。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和主持施工的一座大型的近代化橋梁。與此相關的背景是(

)A.美蘇傾力支持中國抗戰

B.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展C.日軍集中侵略江浙地區

D.國民黨在江西大力“剿共”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時間1935年、1937年屬于南京國民政府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展時期,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從材料中的時間來看美蘇尚未傾力支持中國抗戰,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日軍當時集中侵略華北而非江浙地區,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紅軍當時已經長征,國民黨在江西大力“剿共”是不符合事實的,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3.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北大演講時說:“我在英國當首相沒有專門的廚師為我做飯,只能去內閣蹭飯。不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開。每周二、周四還要去下院接受質詢,回來基本滿臉都是口水。”上述言辭主要反映了英國首相

A.政治上無實權,必須服從議會

B.為官清廉,能與閣臣共進退

C.作為內閣首腦,接受議會監督

D.經濟待遇與其政治地位不相稱參考答案:C14.對下圖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陸地(南極洲除外)面積的比例(%)變化的解讀,正確的是

A.第①段進行殖民擴張的是意大利

B.第②段加緊殖民擴張的是荷蘭、英國、美國等國

C.第③段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是英國

D.第④段說明了第一決工業革命把殖民擴張推向頂峰參考答案:C15.在漢代儒者看來,春秋戰國以來的社會政治變遷嚴重破壞了三代以來延續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權合法性理論,漢武帝繼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理念,確立了基本的禮制。這種“禮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絕對性B.以道德教化來穩定統治秩序C.為專制集權提供了理論基礎D.儒家天命思想學說開始確立參考答案:B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繼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形成三綱五常的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通過確立基本的禮制模式以道德教化來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說法錯誤,儒學本身就具有綱常倫理色彩,排除;為專制集權提供理論基礎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項。16.當代美國政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指出:“在民主國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強大,遠勝于普通公民,但他們還不是專制君主。”這表明()A.民主國家難以避免君主專制B.“主權在民”的觀念不斷強化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權力D.政治和官僚精英權力受到制約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為本題主要考查點。根據題中“在民主國家……但他們還不是專制君主”,故A項錯誤;“主權在民”的觀念題中沒有反映,故B項錯誤;“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強大,遠勝于普通公民,但他們還不是專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沒有危害公民基本權力,故C項錯誤;根據題中“當代美國”關鍵信息,得出美國的政體為遵循了“分權與制衡”原則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官僚精英權力受到制約,故D項正確。17.學者認為,晚清時期民族工業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官辦企業是主體;第二階段,民營企業開始成為主力;第三階段,民營企業主導發展,中國的現代化醞釀全面啟動。以下表述正確的是A.第一階段是以洋務運動為開端B.第一階段是以民族資本主義為開端C.第二階段到甲午戰爭之后結束D.第三階段開始于一戰以后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題干中學者的觀點應是晚清時期民族工業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官辦企業是主體,是以洋務運動為開端;第二階段,民營企業開始成為主力,第二階段到甲午戰爭為開端;第三階段,民營企業主導發展,清政府的新政中中國的現代化醞釀全面啟動,故A正確。B項的民族資產階級應該是第二階段的主力,因此不選。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8.柳宗元《封建論》載:“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這一論斷的歷史時期是A.秦朝

B.西漢

C.南北朝

D.唐朝參考答案:B西漢的郡國并行制。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時有叛國而無叛郡”可知此時期有叛亂的諸侯國沒有叛亂的郡縣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制,所以選B項,A、C、D三個選項與材料核心信息不符。19.19世紀50年代卡爾霍恩提出以一致多數取代聯邦憲法中的簡單多數從而賦予南方以絕對否決權,以雙元首制保障南方的特別利益,形成聯邦行政權的內部平衡。如此,則美國將從歷史時間1787年倒退回1781年,這遭到林肯的堅決抵制。林肯反對的原因是其A.可能導致美國聯邦的和平解體B.違背了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C.維護了美國南方的黑人奴隸制D.違反了1787年的憲法的規定參考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制,卡爾霍恩主張重建聯邦行政權的內部平衡,以雙元首制保障南方的特別利益,會使美國由聯邦制退回到邦聯制,故遭到林肯的堅決反對,故A項正確;林肯反對卡爾霍恩的主張,主要是為了維護聯邦制,維護國家統一,而不是涉及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排除B;卡爾霍恩的主張有利于維護美國南方的黑人奴隸制,林肯主張廢除黑人奴隸制,排除C;材料強調林肯反對卡爾霍恩的主張,主要是為了維護聯邦制,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使美國由聯邦制退回到邦聯制”“從歷史時間1787年倒退回1781年”,聯系所學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分析解答。20.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之間建立起較為穩定的經濟聯系,組成了區域性經濟集團,這主要是因為各國

A.經濟發展水平趨于一致

B.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C.逐漸消除意識形態上的差異

D.政治經濟利益逐漸趨于一致參考答案:B21.1904年,商部頭等顧問張謇上書皇帝,提出劃定捕魚區建議,并區別近海和遠洋,主張“以內外漁界,定新舊漁業行漁范圍”,保護中國近海“本國自主之權”。后清政府繪制了《江海漁界全圖》。這一史實

A.推動了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

B.遏制了列強對漁業資源的掠奪

C.有利于發展實業與維護海權

D.收回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權益參考答案:C22.《馬關條約》簽訂以后,《申報》對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正面報道逐漸增加。這一變化()A.說明了媒體引導國人反思和圖變

B.反映了清政府放寬對輿論的監控C.證明了國人開始關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國報刊等傳媒迅猛發展參考答案:A根據材料《申報》對日本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正面報道增多是對日本明治維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導國人反思和革新圖強,故A項正確;材料與清政府放寬對輿論監控無關,故B項錯誤;國人早就已經關注日本文化,而不是開始,故C項錯誤;單純《申報》對日本一國報道增多無法折射出中國報刊等傳媒迅猛發展,故D項錯誤。23.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審議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規定了“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許包產到戶”的“兩個不許”。1979年,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的《決定》則把“兩個不許”改為“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要包產到戶”的“一個不許、一個不要”,口氣明顯和緩。這說明A.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已得到徹底貫徹

B.擺脫“左”的思想束縛歷程艱難C.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撥亂反正的工作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了黨中央的一致認可參考答案:K2現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B解讀材料信息,由1978年《決定(草案)》規定了“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許包產到戶”的“兩個不許”到1979年《決定》的“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要包產到戶”的“一個不許、一個不要”,口氣明顯和緩,這反映了思想逐步解放的歷程,但仍還沒有完全解放。A項表述錯誤,C項內容材料沒有體現,“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要包產到戶”的“一個不許、一個不要”說明D項表述錯誤。故選:B思路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確判斷。24.在羅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締結:他們是羅馬市民,男性確實適婚,而女性具有結婚的自然能力,根據法律的規定結合,不論他們是家父還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們需要得到他們處于其權力下的尊親的同意。這一規定體現了羅馬法A.對市民的婚姻自由進行限制B.提倡不同等級間的市民通婚C.要求在婚姻關系中尊親敬老D.僅僅保護公民間的婚姻關系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與教材知識的聯系能力。解讀材料可知,羅馬市民的合法婚姻需要具備的條件有:“男性確實適婚”、“女性具有結婚的自然能力”、“需要得到他們處于其權力下的尊親的同意”,這一規定體現了羅馬法限制市民的婚姻自由,故A項正確。其余選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考點: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羅馬人法·羅馬法的特點25.《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反映了太平天國群眾的政治經濟諸多要求。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其重大價值在于

A.提出順應世界潮流的政治體制變革主張

B.變土地私人所有制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異曲同工ks5u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實現“耕者有其田”理想參考答案:D26.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舍人出身的藺相如因為出使秦國“完璧歸趙”而拜為上大夫,又因為在澠池會上斥責秦王、羞辱秦國文武群臣而拜為上卿。從這一記載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發生重大變化

B.西漢史學家對秦國仍存在偏見C.功勛開始成為官爵升遷的唯一依據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參考答案:A27.考察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明代中后期中國人口數量出現了快速的增長,這得益于精耕細作生產方式的推廣和高產作物的引進。明清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最深遠的歷史影響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進程 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C.引發了農耕文明深層的社會危機 D.擴大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參考答案: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發達的古代農業。明清統治者實行把大量過剩勞動力控制在有限耕地之內的高度密集型經營模式,限制了市鎮手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人口的快速增長會引起人地矛盾,人均收入會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亦會隨之下降,所以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從而引發社會危機,故C項正確;明清王朝的腐化是君主專制強化所帶來的惡果,與人口增長無關,故A項錯誤;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能夠促進社會經濟轉型,故B項錯誤;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版圖最大、疆域最廣的是元代,而當時人口要比明清少,故D項錯誤。28.唐代科舉考試禮部錄取后,還需經過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做官,歲取不過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通過后即可入仕,每次錄取五百人以上,甚至達千人。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科舉制度更加客觀公正B.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C.削弱六部職權強化皇權D.皇帝開始掌握選官權參考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宋代科舉取士的人數增加,權貴依靠特權入仕的人數減少,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科舉制選拔標準和方式的變化,不能體現出更加客觀公正,排除A。材料沒有反映削弱六部職權,強化皇權,而是強調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排除C。隋朝科舉制創立,皇帝已經開始掌握選官主動權,排除D。29.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這里所說的“影響”主要是指(

)A、促進了歐洲社會制度的轉型B、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古國的地位C、推動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絕的狀態參考答案:A四大發明。本題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抓住材料中“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里的影響是指促進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故A項正確;B項與“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的信息不符,排除;工業革命與四大發明沒有直接關聯,故C項錯誤;D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排除。30.互聯網方興未艾,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下列各項屬于弊的方面有(

)①上網批評時弊

②青少年上網成癮

③互聯網欺詐貿易

④高速準確傳遞信息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B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15世紀東西方涌現出兩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哥倫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19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時,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欲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期作為全球節日,但最終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而作罷。材料二、在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蚓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馬達加斯加發行了《鄭和下西洋》小型張郵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準備在三保山上建立鄭和紀念館;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首府泗水舉行落成典禮并正式對外開放。(1)全球化進程始于哪一歷史事件?材料—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的理由是什么?(6分)(2)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比較,鄭和下西洋更受歡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啟超曾感嘆“鄭和之后再無鄭和”,請結合史實加以說明。(10分)(3)二戰后世界經濟呈現什么樣的發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發展趨勢加快,為什么?(8分)參考答案:參考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開辟(或地理大發現,2分);理由: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開始對美洲進行瘋狂殖民侵略擴張,印第安人被大批屠殺、家園被毀、財產被掠奪,因此西方慶祝的是印第安人的苦難。(殖民擴張2分,印第安人的苦難2分。)(2)原因: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平等交流之旅,密切了中國和亞非其它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2分,答出和平意思的即可給2分)說明:政治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政治體制僵化;經濟上,重農抑商,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不計經濟成本的厚往薄來的做法,難以為繼;文化上,八股取士、理學成為統治思想,造成思想僵化;對外方面,閉關鎖國的政策、天朝上國的思維,導致中國逐漸落伍。(8分,每個要點2分,要求史論結合)(3)趨勢:經濟全球化。(2分)原因:兩極格局結束為其發展消除了障礙;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或者說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成為其有力推動者;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6分,每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試題分析: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全球化趨勢加強及其原因。(1)事件:根據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全球化進程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或地理大發現);理由:印第安人的反對主要表現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對印第安人的巨大災難,也是對美洲的殖民擴張,給美洲人帶來災難和破壞的標志。(2))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過程是對美洲和印第安人的掠奪和屠殺的過程,而鄭和下西洋更受歡迎的原因是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截然不同,是和平之旅、平等交流之旅,密切了中國和亞非其它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說明“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是指鄭和下西洋的舉動缺乏持續下去的動力,具體原因主要表現在鄭和所代表的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遠洋航行的持續進行,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對外關系幾個角度結合明朝時期的史實來回答。(3)二戰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地經濟聯系的增強,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原因要結合“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個時間和史實去考慮,因為這一時期兩極格局結束為其發展消除了障礙;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或者說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成為其有力推動者;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32.(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當日圣祖因二阿哥(康熙嫡長子)之事,身心憂悴,不可彈述。今膚(雍正)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膚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膚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一摘編自《清世宗實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皇位繼承改革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皇位繼承改革的意義。(9分)參考答案:(1)背景:康熙時期沒有很好地解決皇位繼承問題;嫡長子繼承制不利于選拔德才兼備的皇子作為繼承人。(6分)(2)意義:秘密立儲的制度,選賢重于嫡長,擺脫“嫡長”觀念的束縛;有利于排除其他勢力對皇位繼承的干擾;由皇帝全權決定皇位繼承人,加強了皇權。(9分)【試題解析】(1)根據材料“當日圣祖因二阿哥(康熙嫡長子)之事,身心憂悴,不可彈逑”歸納為康熙時期沒有很好地解決皇位繼承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嫡長子繼承制不利于選拔德才兼備的皇子作為繼承人的角度歸納。(2)根據材料“建儲一事,必須詳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歸納為選賢重于嫡長,擺脫“嫡長”觀念的束縛,加強了皇權。

33.(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