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路徑_第1頁
19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路徑_第2頁
19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路徑_第3頁
19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路徑_第4頁
19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路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臨床住院路徑一、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面癱急性期(TCD編碼:BNV120)。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炎(ICD-10編碼:G51.802)。(二)診斷依據疾病診斷學>()病學>第五版(。疾病分期(1)1-10(2)11-180(3)后遺癥期:發病180天以后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寫作組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診療方案”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常見證候:風寒襲絡證、風熱襲絡證、風痰阻絡證、氣虛血瘀證(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寫作組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診療方案”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2、患者適合中醫治療。(四)標準住院日為≤40天。(五)進入路徑標準(TCDBNV120(ICD10編碼:G51.802)的住院患者。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七)檢查項目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可申請其他項目(八)治療方案針灸治療:采用循經與面部局部取穴針灸治療。辯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TDP(九)完成路徑標準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面肌功能障礙恢復或大部分恢復30%以上(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治療期間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療,退出本路徑。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執行,退出本路徑。(十一)療效評價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復正常外觀動態與靜態完全與健側相同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外觀大致正常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二、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臨床住院路徑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 (TCD編碼:BNV120;ICD10碼:G51.802)日期12-10天主要診療工作□□□□□□詢問病史與體格檢查通過四參合診,完成中醫辨證完成初步診斷,確定治療方法開據化驗單及輔助檢查申請單完成首次門診病史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項□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療效評價□完成復診記錄門診醫囑:門診醫囑:□□□日期12-10天主要診療工作□□□□□□詢問病史與體格檢查通過四參合診,完成中醫辨證完成初步診斷,確定治療方法開據化驗單及輔助檢查申請單完成首次門診病史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項□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療效評價□完成復診記錄門診醫囑:門診醫囑:□□□□□傳染性疾病篩查明確面癱分級、分期針刺+紅光治療辯證,口服湯藥治療指導患者調整心理狀態,注意□□繼續急性期治療檢查患者面部表情肌恢復情況以選重點醫囑飲食等穴治療□ 指導患者用姜片外敷患側面部主穴病情變異記錄□無1.2.□有,原因:□無□有,原因:1.2.醫師簽名日期日期11-2526-40主要診療工作□恢復期,調整治療方案□四診合參,辯證指導治療□療效評價□完成復診記錄檢查患者是否已痊愈根據病情調整治療對于頑固性面癱進行特殊治療門診醫囑:□針刺+電針治療注:檢查患者面部表情肌,重點醫囑以隨時調整針刺穴位門診醫囑仔細檢查患者面部是否已恢復已經明顯好轉可鞏固治療制定隨訪計劃□□(必要時)□無明顯好轉的頑固性面癱繼續治療指導患者配合治療配合按摩辨證分型,口服湯藥治療病情變異記錄□無□有,原因:1.2.□無□有,原因:1.2.醫師簽名附件:針灸臨床常見證候診療常規(201011)面癱(面神經麻痹)診療常規【概述】【診斷】及人民衛生出版社,王維治主編的《神經病學》第五版教材中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進行中西醫診斷。或進食時食物積于齒齦之間,或因說話不便、閉目不全被他人發現患病。部分患者耳后、耳內乳突區域或和面部輕度疼痛或和麻木感及汗出減少。不能或不全;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或張口時被牽向健側;病側角膜反射消失;示齒、鼓腮、撅嘴、吹哨任意一項不能或不全;可有舌前味覺障礙。聽覺過敏或聽覺障礙。具有上述典型癥狀,不能皺眉,且兼有示齒、鼓腮、撅嘴、吹哨任意一項不能或不全,即可診斷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定位診斷標準:面神經管中,鼓索支與鐙骨肌支之間受損。臨床表現:面肌麻痹,舌前2/3味覺喪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礙。面神經管中,鐙骨肌支和膝狀神經節之間受損。臨床表現:面肌麻痹,舌前2/3味覺喪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礙,聽覺過敏。【臨床表現】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檢查示面神經麻痹的早期病變為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風寒證:見于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風熱證:見于發病初期,多繼發于感冒發熱,兼見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氣血不足:多見于恢復期或病程較長患者,兼見肢體困倦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癥。【治療方法】針灸基本治療治則:活血通絡、疏調經筋,針灸并用,平補平瀉。處方: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經腧穴為主。陽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合谷方義:面部腧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端選穴(面口合谷收近部腧穴翳風相配,疏風通絡。風寒證:祛風散寒。加風池;風熱證:疏風瀉熱加曲池;抬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氣血不足:補益氣血、濡養經筋。加足三里。操作:面部穴位均用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過重,肢體遠端的穴位用瀉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合谷行平補平瀉法,足三里行補法。中藥治療10g10g10g風寒證:10g10g。風熱證:加連翹15g公英30g等。氣血不足:加生芪30g當歸15g白芍15g等。我院特色針灸方法:采用王居易經絡診察方法查到異常經絡。1、急性期治療(發病1-10天,以陽明、少陽經脈為主。穴位:上星、陽白、頭維、下關、頰車、地倉、風池、翳風、迎香、合谷、外關。針具:采用長度為0.5~1寸毫針。手法:行提插捻轉輕揉手法,患者無明顯針感。行針時間:30分鐘。治療時間:隔日一次,3-5次為一療程。2、恢復Ⅰ期治療(發病10-45天穴位:同上,可加四白、顴髎、足三里、三陰交。針具:采用長度為1~1.5寸毫針。透針者2~4寸毫針。手法:針刺深度可較前加深。行提插捻轉輕揉手法,患者可有明顯針感。發病15天以上者,若面肌仍無恢復,行透針平刺,地倉透頰車。留針時間:30分鐘。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3、恢復Ⅱ期(45-70天)陽明經常見壓痛點:曲池、三間;內庭、足三里;少陽經常見壓痛點:支溝、中渚、會綜;足臨泣、俠溪;太陽經常見壓痛點:陽谷、陽溪、支正;昆侖、絕骨;腹針療法治療: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天樞、滑肉門、大橫。火針治療:用特制細火針進行局部及外關合谷穴處點刺。其他外治療法療中,可根據不同體質進行不同方法的治療。灸法:氣虛者可用神闕(灸并灸氣海、關元。穴位貼敷療法:根據病人的體質不同,配制益氣活血通絡、化痰通絡、溫陽通絡的穴位貼敷的巴布劑,進行臍療和局部腧穴的貼敷治療。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和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系統,結合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以擬定最終療效。(王聲強,白亞平,王子臣.周圍性面神經麻痹)[J],2006,26(11):829-83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1998:198.HouseJW.Facialnervegradingsystems[J].Lanyngoscope,1983,93(8):1056-1069.)面肌功能評分患者初次就診及結束治療時均作評分記錄面肌功能評分患者初次就診及結束治療時均作評分記錄。評分標準按Portmann簡易評分法,即以面部6個動作321分,完全不能運動記0分。最后加安靜時印象,即面部對稱2分稍不對稱1分明顯不對稱0分。總分20分同時根據治療前后評分按如下公式計算改善率 [7]。為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20-治療前評)×100%。功能改善率達100%60%≤改善率<100%。好轉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面肌功25(一)康復治療患者坐位,醫者以拇指指腹點按雙側風池穴,用瀉法,以局部有明顯酸脹感為宜;點按合谷穴2用補法;點按牽正穴22分鐘,用補法;將拇指尖端按在地倉穴上,1—2:(1;(2)閉眼運動。有節律地用力擠眼使上下眼瞼閉合;(3)鼓腮運動。閉住雙唇,有;(4)吮嘴運動。用力吸吮雙頰使嘴噘起呈O形,兩頰內陷;(5)浴面運(二)護理1、情志護理2、眼部護理3、面部護理用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患側作環行按摩,按壓人中、陽白、四白、地倉、頰車、聽會等穴。教會患者自行對鏡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日2~3次,每次4~8min。4、飲食調護患者因咀嚼不便,進食量減少,可造成潛在的營養失調,故應加強飲食護理,鼓勵患者進食,將食物放在健側舌后方,細嚼慢咽,少食多餐,根據患者的體質合理調配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多食粗糧、新鮮水果、蔬菜、動物內臟、瘦肉、骨頭湯、魚類、豆類等。避免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強的食物,餐后加強口腔護理,將殘留于口腔中的食物全部清出并清洗口腔。5、健康指導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睡眠充足(3)面癱療效評估200918211.111583.336831次,治愈率60.12%。好轉率87.55%。面癱是我科優勢病種,患者多是以門診形式就診,門診急性期患者較多,治愈率較高。中醫治療難點分析及解決難點的思路與措施面癱是針灸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該病嚴重的影響了人的整體形象,患病后病人心理負擔較重,往往怕恢復不了,而影響病人的情緒。該病能否恢復,與病變的部位有十(即綜合征)者,或者患病者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基礎病,或發病時而后壓痛明顯,也不能寐者,或發病時患側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