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曼楨形象分析8600字(論文)》_第1頁
《顧曼楨形象分析8600字(論文)》_第2頁
《顧曼楨形象分析8600字(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半生緣》中顧曼楨形象分析目錄TOC\o"1-3"\h\u31274一、前言 前言張愛玲與作品《半生緣》概況《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原名為《十八春》,用了筆名“梁京”來發表這部作品。張愛玲移居美國后在1966年對這部小說進行改寫,從作品第十二章開始大幅改寫,同時刪掉了帶有政治色彩的結局,并且改名為《半生緣》。當時在時代的變革、家庭溫情的匱乏、婚姻的失敗背景下,張愛玲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失望和迷茫中寫下了《半生緣》。《半生緣》主要講述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富家公子沈世鈞與貧家女顧曼楨相愛,兩人在巧合與命運的推動下分開,十四年后又再次機緣巧合下重逢,但已經物是人非,兩人也不可能在一起。作品以這兩人為中心,書寫了幾對男女的愛與恨。《半生緣》根據美國作家馬寬德的作品《普漢先生》改寫,不同之處在于《半生緣》的文章結構,張愛玲以她拿手的第三人稱敘事視角來創作,在作品中給予顧曼楨更多的描述,也體現作品以女性與命運為中心的主體架構。張愛玲,中國現代女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從小就立志當作家,因此讀書格外勤奮。復雜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張愛玲敏感、憂郁、冷漠、極端的性格。她的代表作有《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等。張愛玲才華橫溢,寫作極富個人特色,將現代與傳統融合,創新的小說表現技巧,語言風格寫實,多描寫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家庭關系、情感關系等。她認為真實是一切藝術創造的生命,因此格外重視人物的本身性格塑造,尊重真人真事。張愛玲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女性主義特點,在塑造女性形象和兩性關系上,具有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和批判也非常深刻,關注人的本性和命運,對女性形象有客觀的思考和批判,挖掘女性悲劇的根源。因此,她的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的悲劇意識,體現出蒼涼悲傷的美感。國內外研究現狀張愛玲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有很多學者專家研究她的作品,大都較為中肯的評述張愛玲在作品方面的成績,但也有不少的溢美之詞,極力吹捧她的才華和寫作技巧。196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在英文本《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張愛玲加入并使用了長達41頁的篇幅,這也是張愛玲首次被記入文學史。夏志清是第一位對張愛玲進行了較為完整系統評價的評論家,他認為:“張愛玲應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在文學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透徹和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曼殊菲爾、韋爾蒂、麥克勒斯之流相比。”他對《半生緣》中的“潛我”和“他我”的文本解讀也拓寬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思路。從1987年到現在,眾多學者發表了關于張愛玲的研究文章,余彬的《張愛玲轉》、于青的《天才奇女張愛玲》、工一心的《驚世才女張愛玲》等,陳子善的《記憶張愛玲》對張愛玲的生平和作品研究也非常詳細,對于張愛玲作品中的疑問進行了分析解答。(三)研究目的與意義本文主要對張愛玲《半生緣》中顧曼楨的人物形象、人物悲劇及根源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小說中顧曼楨及相關人物的愛情悲劇,去探究特殊時代下人們與命運的抗爭,從而引發對封建傳統思想意識與女性悲劇命運的思考和批判。《半生緣》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鮮明,具有不同的悲劇性格,值得深入的研究與思考。從顧曼楨的愛情悲劇根源和女性的悲劇命運分析,希望對傳統思想有正確的思考與取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擁有與命運勇敢抗爭的勇氣。(四)《半生緣》主要內容《半生緣》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繁華的舊上海。作品內容以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感情為主線,穿插另兩男兩女的感情糾葛,描繪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男男女女的情感悲劇。女主角顧曼楨單親家庭,父親早逝,和母親姐弟一起住在上海,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獨立自主,個性溫柔的女性。男主角沈世鈞是一位出身于南京的封建家庭的富家子弟,他善良真誠,但個性軟弱不自信。顧曼璐作為姐姐充當了父親的角色,為家庭的生計奔波,與初戀分開做了舞女。顧曼楨、沈世鈞還有叔惠都在同一家工廠工作,沈世鈞的家里想讓他和表妹翠芝在一起。許叔惠的家人也想要叔惠和顧曼楨在一起。陰差陽錯之下,沈世鈞和顧曼楨相愛,但是受到了家庭的阻撓,許叔惠也愛上翠芝,翠芝的家庭看不上叔惠,叔惠自知高攀不上,最終獨自去了美國美留學。曼楨世鈞兩人相互的不信任與猜忌,讓他們的感情總是曲折不順。后來,姐姐顧曼璐無奈和祝鴻才結婚,婚后祝鴻才漸漸原形畢露,花天酒地,因為顧曼璐無法生子甚至對曼璐拳腳相向。曼璐想到了祝鴻才對自己的妹妹曼楨抱有想法,想要曼楨和自己二女共侍一夫,利用妹妹曼楨對自己的信任,將她騙過來讓祝鴻才強暴并囚禁了起來。并且聯合母親一起隱瞞沈世鈞,在已經發生的事實面前,母親心疼之下也因為曼璐塞進自己口袋的錢而搪塞了世鈞。沈世鈞內心復雜不愿面對,最終離開了,并且很快娶了不愛的翠芝。在顧曼楨生下孩子逃脫出去后,發現沈世鈞已經結婚。不久后曼璐去世,曼楨為了照顧孩子回到祝家,自暴自棄的與祝鴻才結了婚。十四年后,因為兩人的朋友叔惠,沈世鈞和顧曼楨再度見面。兩人對坐說起了往事,最后,相顧無言,曼楨說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書中,相愛的人都沒能跨過坎坷,沒有愛的人卻結合生活在一塊,相看兩厭。

二、半生緣中的人物悲劇形象分析(一)顧曼楨與沈世鈞的愛情悲劇顧曼楨和沈世鈞的相遇是在破舊的小酒館,臟亂的環境也阻擋不了他們倆的一見鐘情,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沈世鈞回南京,顧曼楨到叔惠家送東西,曼楨幫世鈞整理箱子,一點一滴,情到濃時連熱水壺的塞子都有戲份。他們的感情細水長流,彼此關心彼此相愛。顧曼楨性格溫柔,堅強樂觀,每天都辛苦兼職工作,雖然知道自己和沈世鈞的家庭差距,但是她認為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一定可以改善家庭情況,擁有自我尊嚴,能夠和沈世鈞組建幸福的家庭。但是即使她有如此正面的形象,依舊抵擋不住封建家庭的挑剔和質疑,沈世鈞的父親自己就沒有任何道德可言,不顧妻子家庭,花天酒地且另立“小公館”。一邊和小舅子玩著舞女,一邊卻在嫌棄舞女的妹妹曼楨,認為這種家庭出身的人,長大了總是要吃這碗飯,就算現在是個女職員,誰知道她以前做過什么呢。沈世鈞的母親本來對這段感情沒有異議,但在得知曼楨的家庭后,依舊毫不猶豫地出手干預制止。而沈世鈞自己呢,顧曼楨對他說自己認為自己的姐姐很好,沒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不道德的是這個社會上的嫖客。從爭執中就可以了解到他們各自的立場,好像之前所有的美好在這一刻面前都一文不值。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下,即使曼楨出淤泥而不染,但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把不好的一面無限放大,自動忽略掉好的一面,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也就很難走到最后。顧曼楨的形象在作者筆下如此美好,也正因為這份美好才引來了厄運的凝視,她遭到了來自親人的背叛和無恥的算計,曼楨和世鈞的感情也被扼殺在這一時刻。姐姐曼璐為了保住自己的丈夫和婚姻,知道祝鴻才覬覦自己的妹妹曼楨,就伙同祝鴻才設計曼楨。幫助他如愿以償地強奸并幽禁了曼楨,脅迫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借腹生子的算計也拆散了一對相愛的人,毀了妹妹曼楨一輩子的幸福。此時,被姐姐曼璐阻擋下來的沈世鈞也心灰意冷地離去,最終娶了他不喜歡也不喜歡他的翠芝。在曼楨生下孩子脫出牢籠去找沈世鈞時,卻發現他早已經結婚了,而曼楨飽受摧殘的內心備受打擊。在姐姐曼璐去世后,屈服于現實,也為了照顧孩子,回到了祝家與毀了自己一生的祝鴻才結婚。造化弄人,即使相隔多年再見,充滿了悲傷的愛情也回不到最初。沈世鈞在和翠芝匆匆結婚后,兩人也依舊沒有把對方放在心上過,即使他們多年后生了一兒一女,翠芝不知道世鈞愛吃香腸,世鈞毫不在意。世鈞嫂子挑撥他們的夫妻關系,提到叔惠和翠芝的舊事,世鈞還沒有察覺到異常。之所以這樣全都是因為不在意,因為不愛所以不貪心不奢求,自然也就隨意將就。并且,作品中作者對顧曼楨和沈世鈞的偏愛也可見一斑,從世鈞和曼楨、世鈞和翠芝所用的篇幅就可以看出來,一大半的內容都是世鈞與曼楨相處的點點滴滴,格外清晰動人。世鈞與翠芝從關系變化到結婚,只有短短篇幅,潦草省略。作者這樣的寫作布局運用到電影上,就可以生動地概括為短短的一句話,“不久后,沈世鈞和石翠芝結婚了”。潦草與漫不經心都是因為他們之間不值一提,就像他們的感情一樣,沒什么故事可說。(二)顧曼璐與張豫瑾的愛情悲劇在《半生緣》中,顧曼楨在姐姐曼璐的設計下,造成顧沈兩人的愛情悲劇。是整部作品悲劇的重要推手,但不可否認的是,顧曼璐也是其中很大的一個悲劇。顧曼璐身為長女,失去了父親這個家庭的頂梁柱,家里人口多還貧窮。最終不得已跟初戀張豫瑾分手,去做舞女賺錢養家,也得不到家人的認同,得不到世人的尊重。她的人生悲劇開始在顧曼楨之前,她是一個家庭的付出者,也是一個時代的犧牲者。如果沒有顧曼璐的付出,曼楨沒有資本去得到干凈的人生,高等的教育。而曼璐從一個為家庭、為弟妹敢于付出青春的好姐姐,變成摧毀妹妹一生幸福的劊子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理由與她和張豫瑾的愛情悲劇息息相關。曼璐與張豫瑾的再次相見,曼璐已經從一個青春爛漫的少女變成了瘦削的婦人。張豫瑾望著眼前穿著旗袍微笑看他的曼璐,說不出話來,心一直往底下沉,他心中的紫衣姐姐已經沒有了以前的漂亮鮮活的模樣,現在的她被歲月摧殘得蒼老,他把以前的一切全都否定了。從這以后,曼璐知道她的愛情已經不在了,那件紫衣也成為了曼璐心中的刺。正是對愛情的絕望,使她不顧一切地想要抓牢和祝鴻才的婚姻,即便這段婚姻沒有愛,也在所不惜地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她最終達到了目的,但依舊沒有挽回祝鴻才,他依舊花天酒地,自己也什么都沒有得到。張豫瑾則是很快的忘卻這段感情,甚至后來在家人撮合他和曼楨在一起時,也沒有任何拒絕反抗。造成顧曼璐悲劇的原因不能單單歸結到她自身做了舞女以及性格的自私,更大的原因是封建社會下,人們對女人無法生育以及舞女身份的排斥和威逼,是冷酷無情的社會逼她走上了這樣一條不歸路。從傳統思想角度看,她的身份令人不齒,但是從現代的、解放的思想角度看,曼璐又是犧牲小我,無私地為家庭奉獻的人。所以,如果當時的社會能對女性更加包容,給予更多的理解,曼璐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三)叔惠與翠芝的愛情悲劇由于沈世鈞住在叔惠家,顧曼楨常常到他家里,讓許叔惠家人認為兩人可以組建一段姻緣,并且讓兒子追求顧曼楨。但是叔惠喜歡的卻另有他人。許叔惠在見到翠芝之前,就已經從好友沈世鈞那里聽說過她,沈世鈞和翠芝從小一起長大,世鈞也不喜歡她,說她大小姐脾氣、嬌氣還潑辣。但是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許叔惠并沒有因為世鈞所說產生偏見,反而產生了好感,而翠芝也對直爽明快的叔惠頗為喜歡,兩人互相喜歡欣賞。翠芝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小姐,愿意為了叔惠解除自己和沈世鈞的婚約,會為了叔惠逃走在大雨中奔跑。翠芝抱著熱烈的感情期待著他們走到一起的那天。但是,叔惠卻在第一次送翠芝回家的那天,在翠芝家受到冷落和排斥,就意識到自己高攀不起,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驕傲,他知道自己不會也不想高攀。而翠芝也只能站在大門口滿臉淚痕的目送叔惠。當翠芝和世鈞結婚時,他卻只能借酒澆愁,內心充滿了悲傷和苦悶。而翠芝面臨戀人的放棄,在和沈世鈞結婚的晚上,哭成了淚人,嘴里說著,世鈞,你也是不喜歡我的。兩人相對無言,錯誤已經發生,生活也還要過下去。后來許叔惠遠赴美國留學,他是多驕傲的一個人,當年翠芝母親的面孔和話語,讓他記了一輩子。他在美國娶的妻子像翠芝,但是一個比翠芝還要有錢,還要出風頭一些的小姐。最后許叔惠和翠芝再見,還是覺得與翠芝才最是知己,悵然若失,感覺虛度半生,兩人也沒有得到幸福的生活,仍舊是一場愛情悲劇。三、半生緣中顧曼楨的悲劇根源(一)封建社會的迫害《半生緣》發生的背景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在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中,作者的筆下呈現出來的是一幅幅蒼涼沒落的民族風俗畫,也是一幅幅物欲橫流的人生百態圖。嘈雜的弄堂、陰森的月夜、扭曲的人性、無愛的婚姻,這就是舊上海,是封建社會文化和殖民主義燈紅酒綠洋場的浸染產物。社會背景無疑會影響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印記。顧曼璐是個可恨的人,但同時她也很可悲,如果不是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她不會放棄戀人,出賣了自己的青春和身體,背叛了親人,最后什么都沒有得到。如果不是被動蕩的年代逼到了極點,怎么會甘心去做舞女。顧曼楨除了文職工作外,又怎么會拼命身兼數職。這個金錢時代帶給人的殘酷,曼璐最先感受到,也是為她的選擇埋下了伏筆,是環境造就了她的惡。另一邊,顧曼楨在遭受到非人的待遇,生下孩子后,喪失了大半對生活的期望。而得之沈世鈞結婚則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在絕望與悲痛中,選擇了孩子,為了孩子嫁給了祝鴻才。顧曼楨在此過程中是有反抗的,她努力逃走,反抗母親和姐姐,她反抗的代價非常沉重。最終還是妥協嫁給了祝鴻才,代表這種反抗并不徹底,她處在那個時代兩難的境地中,在認識到祝鴻才和理想中的巨大差距后,顧曼楨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和祝鴻才離了婚,實現了真正的獨立。在《半生緣》里,作者體現的女性的悲劇就是在封建社會中、男權社會下,女性生活的艱難,沒有獨立的人權,沒有經濟地位,以及命運無法自我操控的悲劇。想要追求愛情也想要有家庭,但是這個時代不會容許超越現實的圓滿結局存在。因此,曼楨和世鈞感情的艱難,世鈞父親的刁難,還有后來孩子對母愛的渴求,曼楨自我的追求和獨立。曼璐想要保住富貴生活和婚姻,與祝鴻才想要妹妹曼楨的對立,都再次證明女性在面臨兩難的抉擇時,不論什么樣的選擇都是一種深深的悲劇。(二)現實與愛情的差距1.親情的淪喪《半生緣》中主要以描寫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悲劇為主,在這場悲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個推手就是顧曼璐。顧曼楨在向沈世鈞提到姐姐曼璐時,說曼璐是很忠厚的,她在和張豫瑾相處時就和普通的小姑娘一般單純羞澀,而在父親去世后,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無奈下選擇做舞女。一個原本忠厚善良的好姐姐,在紙醉金迷的洋場中漸漸被金錢所迷惑,嘗盡了人情冷暖,過夠了生活的苦,原本的初心也已經消耗殆盡,慢慢扭曲了自我。失去愛情后,連丈夫也對妹妹曼楨生出邪念,在失望與痛苦中,一邊是婚姻,一邊是親情,但曼璐僅僅只是糾結了一陣,心想著自己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最后只剩下這段沒有愛的婚姻,滿心都是不甘和嫉妒。最后促使她設計妹妹曼楨,幫助祝鴻才實施了暴行。顧曼璐丟掉了寶貴的親情,選擇了成為男權社會的幫兇。即便后來從母親口中知道曼楨為了不讓她傷心,讓家人瞞住張豫瑾結婚的消息,她感到陣陣慚愧,但也沒有悔改,事到如今只能惡人做到底。后來,還在曼楨面前盡力淡化祝鴻才的罪行,試圖亡羊補牢讓妹妹好受一點,抱著孩子找到妹妹曼楨懇求她回去。如此種種都表明曼璐已經甘愿被封建男權思想同化,在其中苦苦掙扎,但最終只剩下悔恨,落得悲劇收場。在顧曼璐和祝鴻才一手促成的悲劇中,還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那就是曼楨的母親。曼楨的母親是深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的婦人,雖然懂得是非,但也太愚昧懦弱。曼楨母親一直都非常心疼曼璐,因為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為整個家付出。在得知曼楨被祝鴻才幽禁時,內心里既不甘心女兒被祝鴻才玷污,又有對大女兒曼璐的愧疚,并且事情已經發生了,同時還有曼璐給的一大筆錢,就放任曼璐將妹妹囚禁起來。另外,在沈世鈞找到她詢問曼楨的下落時,她本來可以讓世鈞去救曼楨,但手指摸到了口袋里的錢,厚厚的一沓,最后還是隱瞞了沈世鈞。讓沈世鈞失去了最后一個找到曼楨的機會,從此徹底地斷送了曼楨的一生幸福。由此可見,曼楨的母親已經完全淪為金錢的奴隸,金錢的誘惑已經完全勝過了對女兒的親情。甚至在曼楨逃出祝家后,找到女兒勸說她回到祝家,強調女人的貞操,并且就算是為了孩子著想,也應該回去做一個姨太太。絲毫沒有關心女兒的想法,也不在乎女兒逃走以后過得如何。曼楨母親為了保住顏面和長久的利益,將錯就錯地一味讓女兒回到祝家,深深地傷害著曼楨受傷的心。這位自私殘忍的母親想要維持住表面的一團和氣,打著親情的幌子,實則毫不顧念親情的做法,也是造成曼楨和世鈞悲劇的原因之一。2.沈世鈞的軟弱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悲劇,雖然有曼璐和祝鴻才的設計迫害以及沈世鈞家庭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沈世鈞自己的身上。首先,沈世鈞的性格靦腆、多疑。曼楨與豫瑾很平常的朋友往來也能引發世鈞的猜疑,世鈞在對待與曼楨的愛情時,缺少足夠的堅持,缺少熱烈的情感,如果他足夠愛曼楨,有勇氣早一些與曼楨定下來,不讓曼楨母親覺得他拖拖拉拉的,動了想把曼楨嫁給張豫瑾的心,也不會給祝鴻才和顧曼璐可乘之機。其次,是沈世鈞的不自信與軟弱。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沈世鈞習慣性地軟弱逃避。曼楨出事失蹤后,曼璐說曼楨和豫瑾結婚了,讓自己代她歸還訂婚戒指,世鈞輕易地就被曼璐不高明的謊言打發了,如果他內心足夠堅定自信,不懷疑曼楨對她的感情,就不會妥協于曼璐敷衍的話,而是竭盡全力地找出曼楨,得到事情的真相。但是沈世鈞沒有,他的軟弱讓他輕易地放棄了曼楨,痛苦不堪地以為曼楨跟豫瑾結婚了。巧合的是,在這時世鈞的父親病危,世鈞只能盡快趕回家,在父親死后沒多久就跟翠芝結婚了。沈世鈞面對感情困難時的不自信,使得他更加軟弱不敢面對,匆匆逃離。因此,他拯救不了曼楨,也拯救不了自己,只能選擇草率地與翠芝結婚,委屈地過這一生。3.愛情與現實在《半生緣》中,愛情永遠無法與現實相對抗。愛情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傷人的。在這文中的主人公們,沒有了愛情,讓他們悲傷不甘,可是也絲毫不影響他們繼續生活,不影響他們結婚生子。許叔惠的驕傲也是軟弱的一種表現方式,面對翠芝的感情和背景的懸殊,他選擇了逃避保全所謂的尊嚴與驕傲,去了美國娶妻生子。曼楨失蹤不見了,世鈞就逃離回家與翠芝結婚。豫瑾追不到曼楨,也與其他人結婚了。命運的巧合與陰差陽錯,加上自身性格中的軟弱,愛情就不堪一擊了。十四年后,昔日的戀人再聚首,再甜蜜的回憶也不得不面對現實,所有人都沒有勇氣去改變現狀,只能面對真實的現實生活,就像曼楨對世鈞說的:“我們回不去了”。(三)顧曼楨自身性格原因在這場愛情悲劇中,顧曼楨的形象善良、堅強、純潔,作者好像把所有的美好都加注到她一人身上了,但是不可否認,她也有柔弱和母性的一面。在面對與沈世鈞的感情時,她的付出與堅持遠比沈世鈞要多得多。顧曼楨堅強獨立的性格,使她拒絕沈世鈞的求婚,并非是她不愛他,正因為她愛,所以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家里的生活變好,不想帶給沈世鈞過多的負擔,也不想影響沈世鈞的事業。在曼楨被祝鴻才迫害囚禁后,她努力抗爭,直到在醫院逃脫,支持她逃出去的力量就是與沈世鈞的愛情,而在得知沈世鈞已經結婚的消息后,她心中萬念俱灰,差不多快喪失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即使有著堅強獨立的一面,但是也免不了為情所傷,連續不斷的傷害漸漸使她懷疑生存的必要性,到了“隨便怎樣處置她自己好像都沒有多大的關系”的程度。曼楨自己才是壓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沒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念,她就放棄了自己。后來,姐姐曼璐去世,留下身體不好的孩子,曼楨的母性的一面泛濫,為了孩子最后破罐破摔地跟祝鴻才結了婚。曼楨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從前以和沈世鈞在一起為信念,后來心死,就以照顧孩子為信念,她在感情中失去自我,低到了塵埃里,這也是造成悲劇的一大原因。

四、總結《半生緣》中通過對幾對男女之間的愛情悲劇的描寫和思考,我們可以了解到造成這一幕幕悲劇的不僅是這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代,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思想與性格。書中的女性都沒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過著蒼涼悲哀的一生,這都是受到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