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代交通史跡_第1頁
第二節 古代交通史跡_第2頁
第二節 古代交通史跡_第3頁
第二節 古代交通史跡_第4頁
第二節 古代交通史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古代交通史跡一、古海港泉州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對外交通貿易港口,宋元時期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性大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重要起點站之一。三灣十二港祥芝渡口

蚶江古渡蜿蜒的海岸線,密布支港的泉州灣

泉州惠安沿海的漁船

(一)宋代以前的泉州港六朝時,泉州的航海事業有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到馬來半島和印度的航線。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應梁武帝之請,從扶南泛海出發來中國,曾兩次來到泉州,在豐州九日山下延福寺掛錫和翻經。這是泉州海外交通見諸文獻的最早記載。(《續高僧傳·拘那羅陀傳》)九日山下延福寺

宋·曾會撰的《重修延福寺碑銘》云:“昔天竺三藏拘那羅陀,梁普通中泛大海來中國,途經茲寺,因取梵文,譯證了義,傳授至今,后學賴焉。”九日山西峰有一塊大石,名為“翻經石”,據傳為拘那羅陀翻譯佛經處。隋代,泉州也有了通往夷州(臺灣)的航線。大業年間(605~618年),隋煬帝譴使開發夷州,曾泊舟于石井港,并募人駕船渡過海峽以達臺灣。入唐以后,泉州港逐漸興起,是一個“執玉來朝遠,還珠入貢頻”的蕃客往來之地。“設泉州……參軍事四人,掌出使導贊”“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稅率。”送泉州李使君之任

——包何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漢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執玉來朝遠,還珠入貢頻。連年不見雪,到處即行春。五代時,割據福建的地方政權把開展海外貿易作為增加收入、擴大實力的手段,泉州港日趨繁榮。“仍歲在稔,每發蠻舶,無失墜者”設立主管保護航線安全的海路都指揮使和主管市舶貿易的榷利院“招寶侍郎”王延彬留從效(二)宋代泉州海外貿易北宋,泉州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海外貿易蓬興的物質條件,而統治者的重視,也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據《宋會要》記載,北宋時海外貨物輸入泉州的有十多種。絲綢、陶瓷和銅鐵是刺桐港外銷商品的大宗。從宋船出土的東南亞香料藥物

元祐二年(1087年)設立泉州市舶司“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南薰門在舊市舶司之旁。”(南薰門即水仙門、水門)崇寧(1102~1106年)初年,泉州市舶司始置專職提舉(宋時官稱)在水門巷內,如今立著一塊“泉州市舶司遺址”的石碑。

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市舶提舉司遷入泉州。為促進泉州市舶收入,南宋朝廷批準在刺桐港實施一系列優惠國內外舶商的政策,同時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給泉州海交外貿事業以強力推動。1、降低舶稅2、投入巨額本錢3、優異推賞4、犒設蕃商5、嚴格法紀6、改革船艦編籍制度7、革新海舶制造技術8、改善泉州港口基礎設施9、安靜航路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趙汝適提舉福建市舶,撰成《諸蕃志》,記述海外國家、地區或部落58個。據《諸蕃志》所載,凡與中國來往的國家、地區或部落,其航線、距離、日數、方位,多以泉州港為基礎,形成一些主要航線。1974宋代古船的挖掘情形

(三)元代泉州港“諸蕃國列居東南島砦(zhài同“寨”。守衛用的柵欄、營壘)者……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建泉州市舶司元初,舶稅得到制度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到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近百個中世紀有許多海商前來泉州發展并定居富美渡頭位于德濟門外晉江畔,是距泉州城最近的一處碼頭。宋元以來,外來商舶可在此登岸貿易,泉舶也可從此上船出海,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現仍在使用。渡頭附近原有造船廠和聚寶街、萬壽路等商品交易市場,可以想象出當時這一帶海交貿易的繁榮景象。泉州晉江每年一度的出海捕魚,熱鬧情況不亞于中世紀的商船泊港情景鹽也是泉州的元代出口商品,圖為現今的泉州惠安鹽場。

鳥瞰后渚大橋

深滬灣祥芝、永寧、深滬、福全諸港,圍頭灣的金井、圍頭、石井、安海諸港,在宋、元時期依附于泉州后渚港、法石港而得到初步發展。夕陽下的后渚港

元末“亦思巴奚戰亂”直接導致泉州海外交通從此走向衰落。一方面,對泉州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另一方面,民族矛盾的激化導致泉民盲目排外,使僑居的穆斯林遭到自“海絲”興起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四)明清時期泉州港的衰落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于明代回光返照。元末亦思巴奚戰亂后,漢人對蕃人的仇視至明初仍然沿續下來。明初,鎖國政策在官方意識形態中地位驟然攀升,而這個政策的第一號令就是“海禁”。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景泰年間(1450~1456年),在泉州港的官商貿易衰落之后,漳州月港民間對外走私貿易興起。在此后的100多年間,以月港、錦江(石碼)為中心的商業港埠逐漸取代泉州港。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遷置福州,近400年的泉州市舶史到此結束,泉州港降為地方性港口。漳州龍海月港清順治十八年“辛丑播遷”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清廷在福建沿海重行“遷界”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府惠安縣、晉江縣、南安縣共有5098頃良田變成荒地。漁業陷入絕境,海鹽生產基本停頓,對外貿易基本停頓。清康熙元年沿海遷界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下旨解除海禁,開放出海貿易,并為此設立征收貿易關稅和管理海外貿易事務的閩、粵、江、浙四個海關,自順治十一年(1654年)開始的海禁至此結束。海禁解除后,海外貿易有相當復蘇。后又經幾禁幾弛。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清廷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廈門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遠洋航運多改在廈門港停靠,泉州港地位更趨下降。西方游歷家筆下的泉州泉州港是中世紀著名的世界貿易大港,許多西方旅行家游歷于此,留下了生動的記載。伊本·庫達特撥(阿拉伯)馬可.波羅(意大利)伊本·白圖泰(印度蘇丹使者)瑪黎諾里(意大利)鄂多立克(意大利)

二、古橋梁(一)泉州古橋梁綜述1、古橋梁總的看,宋以前泉州所建的橋梁,大多是石墩木梁橋和小型石橋。兩宋時期,福建地區的橋梁建設飛速發展,建造了數以百計的橋梁。僅在泉州一帶,兩宋時所建,至今可考的大中型橋梁就有139座。但元代以后,泉州的橋梁建設開始衰落。2、古橋梁與海外貿易兩宋時期泉州對外經貿活動的繁盛,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金,而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把一部份資金推向修路造橋,改善了交通運輸的條件,反過來推動了對外貿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順濟橋位于市區城南,因該處有順濟宮(即天后宮)而得名。筍江橋,原名石筍橋,俗名浮橋,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造,位于泉州城西南臨漳門(新門)外晉江下游筍江之上。1998年8月公布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鳥瞰筍江橋及筍江公園

關東橋(古稱通仙橋)。南宋紹興十五年建成,橋橫跨于永春縣東平鄉東美村湖洋溪上,為泉州通往永春、德化、大田縣要津。高10-16米,逆水處作船形墩體分水。全橋工程結構堅固實用,幽雅。附屬構筑尚有青石浮雕、麒麟圖、雙獅吸球圖和碑記,蔚為壯觀。3、泉州古橋梁建筑的科技成就兩宋時期泉州建造了一批大型橋梁,當時的能工巧匠不僅推廣運用了我國古代橋梁建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且創造了許多奇跡,代表了當時中國造橋技術的水平,為橋梁工程技術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4、古橋梁損毀的原因泉州古代的橋梁很多,僅見于方志所載就達478座,其中大中型橋梁不下百座,但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僅有洛陽橋和安平橋保存得比較完整。大多數古橋梁被毀壞,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自然力的破壞(2)石橋本身的缺陷(3)石橋建筑過程中留下的隱患(4)人為破壞(5)自然淘汰1604年泉州地震地表震害分布圖金雞橋原為木橋,曾由于在橋上用火取食取暖釀成火災,或因兵亂被焚。圖為今日金雞橋海岸長橋雖稱為橋,實際是一條從今石獅通往泉州城南的海濱通道海岸長橋集堤、路、橋、亭為一體,路堤的橫架多段石橋,“駕石以便行者,計七百七十余間(孔)”,全長1000余丈,故稱海岸長橋。因交通改道,泉州要發展公路運輸,海岸長橋等一些舊商道同古石橋失去原有的重要性,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海岸長橋已經消失在前面這片村落中,不禁令人感嘆滄海桑田。海岸長橋殘存的一些橋頭石碑和橋面石板海岸長橋殘存的橋頭石碑(二)洛陽橋(萬安橋)原名萬安橋,位于洛江區橋南與惠安縣洛陽鎮之間海面上,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蔡襄知泉州時所建。洛陽橋是我國古代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橋,以“南洛陽,北趙州”而享譽海內外。1988年1月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原名萬安橋1、洛陽橋沿革據蔡襄《萬安橋記》可知,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嘉祐四年(1059年)完成,歷時6年又8個月。“釃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洛陽橋旁的蔡襄塑像橋南有“蔡忠惠公祠”,是為紀念蔡襄在修建洛陽橋時所作貢獻而建。橋以江心島中洲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兩側有石雕護欄500根。橋上有7亭9塔28石獅橋兩端立4尊石力神,守護橋頭。現存橋長834米,寬約6米,高7.3米,殘存橋墩31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2、技術特點(1)首創“筏形基礎”的新型橋基。“先在水中拋大塊石,鋪滿橋址,形成水下一道矮長堤,然后利用淺海里的蠣房進行繁殖,將基礎膠固,便成整體。次于礎上安砌石墩。”(2)雙尖船形橋墩。(3)“浮運架橋”法。首先,把開采好的大石梁,預先放置于木排上,當相鄰兩橋墩筑好后,趁潮水上漲之時,駛入兩橋墩之間。其次,在橋墩上事先架設好木桿滑輪這一類簡單機械,用繩索套上石梁加以牽引,調整好石梁的位置。最后,等到潮水下降,石梁恰好落在橋墩之上。這樣一孔一孔的安裝。(4)“種蠣固礎”法。(5)巨型橋板。洛陽橋·橋面

“種蠣固礎”(三)古亭1、皇帝亭。2、南、北、中亭。南亭、北亭于1932年洛陽橋改建時毀。“為誰為誰,行人今古橋南北;無住無住,流水去來海西東。”3、濟亨亭(泉南佛國亭)4、西川甘雨亭5、鄭虎臣亭4、洛陽橋扶欄石柱傳說原先洛陽橋的扶欄中有500根石柱,代表500名工人,還裝飾有28只獅子代表28位工頭。此外,還有4朵蓮花,象征“泉南佛國”。5、蔡襄《萬安橋記》萬安橋橋建成后,蔡襄親撰《萬安橋記》,由當時著名石刻家上官力鐫刻成前后兩方,立于大橋中亭,被稱為文、書、鐫“三絕”,名揚全國。后來為避免風化,移入橋南蔡襄祠內。蔡襄《萬安橋記》6、洛陽橋八景以洛陽橋為中心,素有八景著稱于世,即:夾鏡雙虹,滴水彈琴,飛燕穿梭,環山倒影,中亭印月,龜蛇凌波,海石觀潮,古祠生輝。洛陽橋神話

一、蔡端蔡端本府做官二、江中漁船小娘子三、誰人下得海四、李五重修洛陽橋(中華·閩南文化網/main.asp)(三)安平橋(安平西橋、五里橋)跨晉江安海鎮(古稱安平)、南安水頭鎮的海灣上,是中世紀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1961年3月4日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橋長有五華里(即二公里半),俗稱“五里橋”;又位于安海鎮西畔,又稱“安平西橋”。安海鎮東面本有安平東橋,后廢,因此不再分以東西,而直稱安平橋。“天下無橋長此橋”(一)沿革安海,古名“灣海”,宋初始改為“石井鎮安海市”,明稱“安平鎮”。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沖,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安海大財主黃護和僧智淵帶頭各捐錢一萬緡,由僧祖派主持開始興建這座大石橋。其間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時,因黃護和祖派相繼亡故而停工。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十一月,郡守趙令衿jīn來泉上任后,再主持續建,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才完成這個浩大工程,前后歷經十四年。明永樂、天順、成化、嘉靖、萬歷,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朝有十余次重修。從1962年起,國家多次撥款維修;1980年國家又撥巨款進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動工,1985年5月竣工。2、在橋梁史的地位安平橋以長度被歷代所贊譽,以“臥龍”、“巨虹”的壯麗稱號,聞名海內外。從橋的結構形式看,它幾乎完全模仿洛陽橋,都是“簡支式石梁橋”,其施工技術也是借鑒洛陽橋的經驗。不過洛陽橋長360丈,而安平橋長811丈,工程量大大超過洛陽橋。3、橋梁概況(1)橋面安平橋屬全座石構、用花崗巖和沙石構筑的梁式石橋,實長2255米。目前修繕后橋全長為2070米,橋面寬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兩側設有欄桿。橋面每節平鋪長石板5~8條不等,皆是堅實的花崗巖石,長短不一,每條石板長約6米左右,短者5米,最長者11米,寬與厚為0.5~0.7米左右,重量一般有4~5噸,最重達25噸。(2)橋墩、橋基橋墩原應有361座,現尚存331座。根據海潮涌入港道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采用三種形式的橋墩:一是長方形墩。二是仿照洛陽橋的雙頭尖的船形墩,兩端呈尖形,狀如舟筏。三是一頭平一頭尖的半船形墩。(3)防護欄為了安全,橋面的南北兩端都筑有石欄桿防護,左右若一,甚為壯觀。長橋的兩旁,還置有形式古樸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欄桿柱頭還雕刻著維妙維肖的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以夸張的手法,雕刻非常別致,皆為南宋的代表作。(4)橋亭超然亭(現稱“水心亭”,又名“橋頭亭”)。海潮庵。泗洲亭(原稱水心亭,俗稱“中亭”)。原稱水心亭,本祀泗洲佛,后祀觀音,位于橋之中部,又是晉江、南安的分界處,故俗稱“中亭”,系橋成時所建。現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的。中亭佛殿的石柱上有一對十分引入注目的楹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