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束完整版本_第1頁
金黃的稻束完整版本_第2頁
金黃的稻束完整版本_第3頁
金黃的稻束完整版本_第4頁
金黃的稻束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黃的稻束鄭敏油畫《拾穗者》是米勒最著名的一幅作品,畫中描繪著三位農婦在收割后的麥地上撿拾麥穗的場面。鄭敏(1920---),福建閩侯人,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后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講授英美文學至今。1949年出版《詩集:1942--1947》,成為“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鄭敏九葉詩派九位詩人分別為曹辛之(杭約赫)、辛笛(王馨迪)、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他們于1981年出版了《九葉集》,因此被稱為九葉詩人。九葉詩派它們強調反映現實與挖掘內心的統一,詩作視野開闊,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歷史感和現實精神。在藝術上,他們自覺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結合,注重在詩歌里營造新穎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們承接了中國新詩現代主義的傳統,為新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作者借稻束來贊美什么?2.本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朗讀《金黃的稻束》母親

1、象征手法2、聯想豐富,稻束和母親二者來回閃動,融入了深深的沉思。本文的寫作特點欣賞理解:1.怎樣理解前兩行詩句?“站”運用擬人修辭,寫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獲的見證和象征。2.“皺了”和“美麗”并列有什么含義?“疲倦”“皺”寫出了母親的辛勤和衰老;“美麗”寫出了母親精神偉大,意志的堅韌。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勾勒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寫了收獲后黃昏的景色,大地無比寧靜、飽滿、透明,“暮色”“遠山”“滿月掛在樹巔”等勾勒了蒼茫遼遠的意境。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這”指代什么?如何理解“雕像”一詞?“這”指金黃的稻束;“靜默的雕像”這是一種動人的肯定和贊頌,賦予母性的疲倦、美麗和堅韌超越一切的偉大。這種偉大超出了一切言說。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聯想到收獲聯想到勞動的母親(勞動者),歌頌了勞動者的美麗、堅韌和無私。如何理解“偉大的疲倦”?“偉大的疲倦”寫出了作者對勞動者的辛勤和堅強的贊美,緊承上文。如何理解“低首沉思”?“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過渡。作者有何思考?稻束(母親)的精神超越了歷史,這種堅韌、美麗的精神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永恒的思想結晶。第二部分:母親無言的堅韌和美麗激起我們對生命和歷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闡釋了金黃的稻束的象征意義。“金黃的稻束”象征什么?1、它是收獲的象征。2、它是母親的象征。詩人將收獲與創造豐收成果的勞動者聯系起來,尤其突出了作為孕育者和勞動者的母親的形象。母親是典型。知識遷移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并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DD(把“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解說為稻束“低首深思”的內容則顯然不恰當。整首詩所出現的形象以及有關形象的感受,都是詩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見。它本是詩人的“旁白”,不能理解為“稻束”沉思的內容。)知識遷移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C.“金黃的稻束”“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只能是“你們”即“稻束”。雖然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是勞動者母親,但“肩荷”了這種“疲倦”的主體,卻只能是母親勞動的結晶──“金黃的稻束”。)D一代人

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顧城的帽子顧城總是戴著一頂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他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污染了他思想。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鑒賞詩歌

《一代人》一詩既是這一代人的自我闡釋,又是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寫照。十年浩劫,是漫漫長夜,沒有星斗,沒有月光,甚至連磷火也沒有。黑暗要扼殺一個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殺卻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反而創造了它的對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覺醒,使一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愿望與毅力。正是這堅毅的尋找,才使他們看到掩蓋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難以接受的本質。顧城(1956-1993)

,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后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后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