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中考一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1頁
初中歷史中考一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2頁
初中歷史中考一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久仰民族中學歷史中考專題復習:中國歷史的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北師大]專題二、中國歷史的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民族關系:主要形式有戰爭,冊封、和親、經濟文化交流;和平為主流,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行政管理(臺灣、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國歷代民族關系特征1、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秦發動對匈奴和越族的戰爭,修筑長城。西漢初年與匈奴和親,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解決匈奴問題。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內遷”;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遷都洛陽,以利對中原的控制,客觀上有利于吸收先進的中原文明。改漢姓、穿漢服、講漢語、與漢人通婚等,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唐朝通過和親、冊封、會盟等和平方式與少數民族交往⑴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少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⑶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夫婦二人為促進吐蕃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強漢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貢獻。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后來尺帶珠丹上書唐朝時說唐與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4、兩宋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既有戰爭,也有和平相處,但和平占主流。10世紀初,契丹杰出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后改為遼。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東京,史稱北宋。后遼軍大舉攻宋,遼宋議和,史稱澶淵之盟。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連年與宋交戰,后來,雙方議和。12世紀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領阿骨打,在會寧稱帝,國號金。金先滅遼,又于1127年滅亡北宋。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金軍繼續南下,南宋抗戰派將領英勇抵抗,抗金名將岳飛是這一時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5、元、明、清:加強行政管轄,鞏固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元朝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元朝實行“行省制”將西藏、云南、遼陽、嶺北等邊陲地區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⑴駐藏大臣的設置①清統治者重視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清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②1727年,清雍正時設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班禪共管西藏事務。③駐藏大臣享有行政、軍事、財政、外交等大權。通過“金奔巴瓶”制度確定達賴、班禪繼承人時,也由駐藏大臣督辦。駐藏大臣的設置,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①18世紀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伊犁將軍。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3)設置烏里雅蘇臺將軍,管理蒙古。(4)清朝時設置臺灣府(1684年),隸屬福建省。6、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提出:在籌建新中國時,中國共產黨就提出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5個民族自治區: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廣西藏族自治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年西藏自治區最早成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區。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三、古代的外交關系1、兩漢時期(1)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張騫通西域:先后兩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漢朝和西域的聯系,為后來使今天的新疆地區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過絲綢之路而進行的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國和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唐朝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國交流的使節團。來華目的在于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對日本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廣泛的影響。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記》是今天人們研究7世紀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鑒真:唐玄宗時應日本僧人邀請,歷盡艱辛,到日本講授佛經。同時還向介紹中國醫藥、建筑、書法等知識。3、兩宋時期:海外貿易也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等地是聞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中外經濟往來頻繁。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華,著有《馬可·波羅游記》,對西方人了解東方起了重要作用。5、明朝: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⑴目的:明朝前期,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⑵概況:1405年-1433年,鄭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⑶評價: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里上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戚繼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國的倭患嚴重。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在臺州,九戰九捷,后來蕩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績,永載史冊6、清朝前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后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鄭成功收復臺灣: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奪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國澳門的居住權,1624年荷蘭又入侵臺灣。經過激烈戰斗荷蘭殖民者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康熙帝兩次命令清軍發動雅克薩之戰,沙俄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閉關政策的含義: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清朝前期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二是清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會“滋擾生事”,推翻它的統治。閉關政策的主要表現:限定通商口岸;對進出口貨物的限制;提高關稅,抑制進口;實行行商制度,壟斷對外貿易,監視外國商人。清代閉關鎖國的影響: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7、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具體內容在中國近代侵略與反抗專題中詳敘,在此不再贅述。8、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萬隆會議:1955年,眾多亞非獨立國家的首腦,聚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會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9、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上正常化。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會議討論了全球和地區經濟形勢、面向新世紀的APEC政策框架等問題,通過了《上海共識》。會議結束時,江澤民宣讀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專題感悟:1、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是歷史的主流,分裂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