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課件】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課件】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課件】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課件】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業與專研專題與主題個體與群體

——歷史選必2專題4—5單元分析一、宏觀:教學策略方面幾點思考。二、微觀:選必2第4、5單元的解讀。要點一、宏觀:教學策略方面幾點思考。1、從必修和選必課程之間關系看教學策略2、從學分與課時看教學策略延伸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外歷史綱要史學入門史料研讀其它校本課程基礎專業或其他方向發展遞進拓展1、從必修和選必課程之間關系看教學策略關聯性層次性漸進性課程類型課程名稱課程內容組織方式設計意圖教學建議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按時序組織專題學習。時序+專題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等。選擇性必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外政治史各模塊由若干并列的學習專題構成,各專題下按時序排列。專題+時序呈現中外歷史多方面的重要內容,引領學生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等不同視角深入認識歷史。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外經濟史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外文化史把必修教材放案頭便于拓展和加深。也可放置一套義務教育教材。把選必教材放案頭舍棄、簡單化。1、從必修和選必課程之間關系看教學策略教學用書在談到選必2第六單元教學建議時指出:注意聯系原則,把本單元各部分,把本單元同本冊教科書其他單元、同高中其他歷史教科書、同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結合起來授課。例如,關于本單元兩課內部,涉及交通影響時,有很強的互補性,兩課雖各有側重,但授課時亦可打通教學。又如,關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必須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下)相關內容。教材適用年級厚度學分周課時建議實際(天臺)中外歷史綱要高一196+156=3524(每學期2學分)2(每冊一個學期)4歷史選擇性必修高二111+93+92=2966(每模塊2學分)2(每個模塊一個學期)42、從教材厚度、學分和課時安排看教學策略相對寬裕的發揮空間,讓教學慢下來。爭強學生遨游史海的愉悅感,提高教師漫步教壇的幸福感。——莫劍通過拓展知識豐富歷史認知,通過深度學習提增學科素養——朱能1、單元分析:課標要求、教材分析、確定主題2、教學目標:簡單分析一下目標、重難點(可分課進行)。3、教學過程建議:重點剖析一下教師可能碰到的難點、或完全陌生的新內容,提出幾個問題設計等。二、微觀:選必2第4、5單元的解讀《姑蘇繁華圖》是清代宮廷畫家徐揚創作的一幅紙本畫作。該作品完成于1759年,歷時24年,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姑蘇繁華圖》,全長十二米多,畫面“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東行,過橫山,渡石湖,歷上方山,介獅和兩山之間,入姑蘇郡城,自葑、盤、胥三門出閶門外,轉山塘橋,至虎丘山止”。據統計,畫中約有一萬兩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橋,二百多家店鋪,兩千多棟房屋。《姑蘇繁華圖》以長卷形式和散點透視技法,描繪了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二、微觀:選必2第4、5單元的解讀。教材知識體系選必單元領域內容要求經濟與社會生活2.1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飲食(農)從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角度,揭示人類社會發展,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2.2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勞作(工)2.3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商貿(商)2.4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居住(住)2.5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行)2.6醫療與公共衛生衛生(醫)(1)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社會為了存在和發展(飲食、勞作、商貿、居住、交通、衛生)獲得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期中,生產力起決定作業,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2)生產力表現為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或者人類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和塑造自我的能力,歸根結底,是人類的本質力量在歷史中的全部展開。從生產關系角度看:在人類歷史上,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五種生產方式。(3)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的政治制度、社會思想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經濟發展必然對應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變革,社會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會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從而推動著人類社會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生產方式第四第五單元教學立意設置1、要使學生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尤其是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唯物史觀)(每節課反復滲透)2、要使學生從歷史的視角認識人類的生活環境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人地和諧的理念。(唯物史觀)(第四單元重點滲透)3、要使學生從歷史的長河中、中外歷史的比較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建設新中國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養成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為建設美麗中國、和諧世界而努力。(家國情懷)(第五單元重點滲透)第四單元村落、集鎮與居住環境單元課標要求對應課節單元主題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第10課人居環境的變遷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第11課選必2第四單元村落、集鎮與居住環境人創造環境環境創造人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人居自然環境生產力發展改造適應村、鎮、城人居環境城市化生產力發展工業革命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和諧共生問題不斷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馬克思選必2第四單元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分析子目子目內容村落的產生1.上古人類居住形式的演變及出現變化的主要因素。2.世界上最早的村落,目前發現的原始村落遺址主要分布特點。3.古代村落的功能。集鎮的出現1.古代集鎮興起和發展的原因。2.中國古代集鎮的主要功能3.中國集鎮發展演變的過程。城市的產生1.城市產生的時間和條件。2.商周時期城市的主要特點。3.古代西方城市典型代表及特點。世界各地的居民1.世界各地民居建造差異的原因2.各地民居(兩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希臘羅馬、古印第安人)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風格。單元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①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②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①能用生產力的有關觀點分析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素養:唯物史觀)①古代村落、集鎮與城市的形成的原因和影響古代村落、集鎮與城市發展的時空關聯②能夠利用歷史遺跡遺址、歷史文物、文獻等史料了解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的功能(素養:史料實證)③根據史料和地圖,分析古代中西城市布局的異同點。(素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②民居特點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④通過學習世界各地民居的特點,使學生從歷史視角認識人類的生活環境與自然的關系,初步確立人地和諧的理念。(素養:唯物史觀)耶莫遺址古代集鎮雛形出現兩河流域出現城市12世紀約前6000約前3500—前3100約前2000前11世紀前8世紀前3世紀4世紀14世紀興隆洼遺址原始社會末期石家河遺址周代營建城市形成制度雅典城邦城市建立漢代民居建筑形成制度羅馬城中大部分民居是復合式公寓軍鎮出現兩宋時期工商業集鎮繁榮明清磚木結構民居普及集鎮出現專業分工北魏時期約前7000—前5800課時時間軸1、挖空2、圖、軸結合3、前后延伸4、比較古代村落、集鎮與城市發展的時空關聯?(1)村落:伴隨農業出現,人類開始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聚居點,定居改變了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有諸多的優點;比較容易供養更大的家庭;生活更加舒適;可以通過交易獲得商品;有些人能夠獲得財富和權力。當然也有缺點:過于擁擠;由于與其他人和牲畜近距離生活,增加了傳染病的風險;垃圾和污水的處理成為問題。(2)集鎮: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住區。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非建制鎮,是介于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型居民點,集鎮一般是指建制市鎮以外的地方商業中心,既無行政上的含意,也無確定的人口標準。中國古代,鎮開始建立的時候是軍事性質的,軍事據點需要各種供應,久面久之成為市井繁華的所在。市鎮的興起與發展,反映了鄉村逐步都市化的進程。(3)城市: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人類聚居地。與鄉村相比,占地規模大,人口數量大、密度高。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農村”相對。——百度漢語概念解析(4)村落相對于城市有如下的特征:居民的生活依賴于自然界,通常從事種植、養殖或采伐業;聚居規模較小,并且是內向的;一般都不經過規劃,是自然生長發展的;通常就是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社區。(5)集鎮一般是從鄉村集市發展而來的居住區,或者是駐兵點“鎮”附近形成市場發展起來的。(6)城市首先要有個城,在古代建城需要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財富,所以城市數量屈指可數。城中之人需要交易,所以有了城市。簡單說來,集鎮是從農村為背景自然發展而來,城市則往往是統治者自上而下建立后發展而來。概念比較1、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邵雍《山村詠懷》2、古邑臨河水,昏鴉噪縣門。四方爭集市,三戶自成村。禾黍秋風隴,牛羊落日原。客愁千萬種,辛苦向誰論。

---明陳蒙《宿遷》3、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概念直觀感受穴居巢居半穴居筑屋定居建于明永樂年間,位于門頭溝區齋堂鎮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中的京西古道旁。明朝時,暴底下村為守口將領韓仕寧及后裔駐守之地,村民也盡數姓韓,到了清朝成為過往商旅落腳和貨物的集散地。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交通運輸網絡變化,轉變為以發展農業生產為主的小山村。位列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的京郊傳統村落,其和諧的布局,靈巧的四合院,古樸的鄉土文化積淀等,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黃土高原,窯洞是廣泛的、悠久的基本居住形式。據考證,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穴居、半穴居,已經有了窯洞的雛形。窯洞多順應地勢沿崖坡溝邊帶狀分布,形式有靠崖式窯、地坑院式窯、箍窯等。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省臨縣磧口古鎮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李家山的窯洞形式多為靠崖窯,在溝壑兩邊直接在垂直土壁上橫向挖掘而成。也有箍窯,指在地面建造類似窯洞的房子,窯院的廂房多為箍窯。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漳州南靖和龍巖永定,大多為圓形或方形結構,其中圓形土樓最富于客家傳統色彩,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2008年,福建土樓正式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是遷居當地的移民建造的。土樓的選址采取坐北朝南,外部環境注重向陽避風和臨水近路。每一座土樓里,住戶從十幾戶到幾十戶不等,天井、廳堂、房間、糧倉、澡房、畜舍、廁所,甚至私整都一應俱全。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御性強等特點,又極富美感的高層建筑類型。南屏曾名葉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葉姓從祁門白馬山遷來后,村莊迅速擴展,明朝已形成葉、程、李三大宗族齊聚分治的格局。特別是清朝中葉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間的相互攀比,競爭進取,促使南屏村步人鼎盛時期。全村1000多人丁,卻有36眼井,72條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當規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筑博物館”。除了祠堂林立外,南屏村的古私塾園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吊腳樓是遠古干欄式建筑的延續。距今7000多年前,河姆渡居民就建造了干欄式住屋。西南高原山地包括云南、貴州兩省和川西、湘西、鄂西等地,地形崎嶇、河谷縱橫,氣候溫暖多雨,各民族均依山傍水建筑住宅,依山勢地形,建筑高低錯落有致。受地形的限制,往往同一條河谷上、中、下游或同一座山上分布著不同建筑樣式的村落,村落住宅結構與建筑材料五花八門,土家族和苗族用竹木或石木建筑的吊腳樓是其中之一。受氣候、地形、生活習慣和民族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吊腳樓在西南高原山地的村落較為普遍,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下屋架空,用來養雞、鴨、豬、牛等。遺存的古代羅馬建筑主要是石材建造。通過古羅馬住宅復原圖可以看到,進入房屋后有一個天井,有中庭性質的客廳,還有寢室和談話室,主要是主人工作、辦事和會客的地方。為了采光,把屋頂建成挑高的模樣。廊柱庭院圍繞著內部空間,有噴水池和花壇裝飾。這是當時的理想高檔住宅。古羅馬有多層樓組成的供出租的復合式住宅。相對于個人住宅的中庭樓房,復合式住宅一層是大型店鋪,既有木造簡陋的樓房,也有用磚和混凝土建成的漂亮大樓,為當時羅馬眾多的居民提供住房。相對來說,居住環境要惡劣得多,衛生狀況也差得多,也容易引發火災,是相對貧困者的住宅。印第安人居住的圓錐形帳篷這是北美印第安人居住的圓錐形帳篷。印第安人在直徑3.5米到5.5米的圓形平面上,架起原木,將頂端綁起來,上面覆蓋動物皮,起到保暖作用。16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北美大陸有大量的野牛,印第安人常獵殺野牛為食。野牛每年都要遷徙,于是印第安人也迫隨野牛群遷徙。簡單、易于搬遷和搭建的帳篷就成了他們的主要居住方式。民居的異與同文明建筑材料建筑風格兩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希臘、羅馬古印第安黏土、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墻壁貼著墻壁;結構相同,前庭、前室、主室泥和木材、椰子葉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曬和保溫木、磚布局講究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木、石、磚、混凝土混凝土、拱券、希臘柱式,集體住宅、復合式公寓野牛皮、木頭圓錐形的帳篷思考:從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因地制宜人地和諧(1)時間上是有先后的:先村落再集鎮最后城市。(2)空間上是互動的:三者之間在物質和文化精神方面形成交換,構成人類社會的區域體系。重難點解析1、古代村落、集鎮與城市發展的時空關聯農業出現以后,逐漸形成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居民聚居點——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換物品,逐漸形成集市。集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鎮。集鎮便利了農村居民的物品交換,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隨著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衛或商貿的需要,城市出現了。

——單元導語明北京城古羅馬城平面圖問題探究:根據明北京城和古羅馬城平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布局的異同點并分析呈現不同布局的原因?重難點2、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異同相同點不同點都有城墻,有軍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經濟功能布局來看:明北京城整齊對稱

古羅馬城布局不規則功能來看:古代中國城市政治功能更突

出;古羅馬生活、娛樂功能

更突出。中心:皇宮是北京城的中心。

公共場所是羅馬城的中心。呈現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明北京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禮制影響;重農抑商等。古代羅馬城:民主政治;工商業發達;公民精神與法治理念

地理環境等。羅馬城地形圖選必2第四單元第11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分析子目子目內容城市化的演進1.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及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對城市化的影響。2.近代以來城市化在世界的演進歷程3.近代以來城市化在中國的演進歷程居住條件的改善1.19世紀50年代居住條件改善的具體表現2.19世紀70年代居住條件改善的具體表現3.20世紀以來居住條件改善的具體表現4.二戰后條件改善的具體表現基礎設施的發展1.西方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城市管網、照明、通信和交通2.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近代和改革開放后兩個階段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1.環境污染:大氣和水污染2.交通擁堵3.貧富矛盾4.社會問題:犯罪率上升和失業者增加單元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①通過史料分析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推進的過程及原因(素養: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的改善和問題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核心作用②通過史料分析城市化所面臨的問題,為解決城市化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正確理解城市化的利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課時時間軸1851年1864年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以來1949年1978年2011年中國近代城市化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城市人口過半美國人發明電梯19世紀50年代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比利時住宅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中國城市化進入新階段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世界城鎮人口過半中國城鎮人口過半2007年19世紀40年代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19世紀中后期概念解析:城市化今為止,關于城市化概念還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解釋。不同學科或很多學者都從自己的廁面來定義城市化。美國學者弗里德曼將城市化過程分為城市化I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規模不同的城市環境中的地域集中過程、非城市型景觀轉化為城市型景觀的地域推進過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農村的地域擴散過程。因此,城市化I是可見的、物化了的或實體性的城市化過程,城市化Ⅱ是抽象的、意識或精神上的城市化過程。R.羅西這樣給城市化下定義: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對農村腹地影響的傳播過程;是全社會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過程;是人口集中的過程,包括集中點的增加和集中點的擴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例的提高過程。英國學者施梅萊斯和瑞典學者亞歷山德遜認為,城市性地域(或狀態)與農村性地域(或狀態)之間存在一條明確的界限,城市化概念只能包括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變過程,不能包括城市內部的地域級差轉化,即農村城市二元論。但美國的哈里斯、亞歷山大,法國查博特等認為,城市內部的地域級差變化完全是城市化的一種現象。城市性地域與農村性地域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銜接的、漸變的、連續的,即農村城市連續論。中國學者也提出了許多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的多種描述性的城市化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定義有如下幾個。陳亞輝、劉曉萍認為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的趨勢。程春流、王如松認為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聚集以及城市數目和規模不斷增加和擴大的現象。胡序威認為城市化是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伴隨工業化而出現的一個必然的歷史發展過程。范春水認為城市化最本質的含義是第二、第三產業向城市集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鎮產業結構逐步升級的過程,同時還伴隨著城市物質文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的過程。劉勇認為城市化的本質是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農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級轉化過程。從市場經濟的供求角度看,可把城市生活視為一種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這種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張文和、李明認為,城市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農村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產業聚集和轉移,從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質量提高并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擴散的社會發展過程。實際上,城市化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僅從任何一個側面都不能準確地反映城市化的本質,因此必須從多維角度來揭示其本質。材料1城市化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農村向城市不斷轉移以及城市空間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的城市出現至21世紀初,城市經歷了5500多年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交通和通信條件的改善,人口數量和質量的上升,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的完善,組成了相互聯系而又相互作用的動力,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程度推動了城市化的過程。古代城市軍事與政治功能突出……18世紀中后期的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傳統城市的性質,催生了現代城市的誕生,城市化由起步進入全面興盛的加速期。

——選必2教師教學用書何為城市化?城市化起源于什么時候?推動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現代城市誕生于什么時候?現代城市與傳統城市到底有何不同呢?誕生的最關鍵因素是什么?工業革命如何促進城市化?重難點突破:工業革命對城市化促進作用材料2目前,按國際慣例計算城市化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1.城市化率=城鎮非農人口/總人口×100%2.城市化率=城鎮人口/總人口×100%3.城市化率=城市年平均現有人口數/全國年平均總人口數×100%——摘編自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城市化進程圖材料4工業革命以來英國首都倫敦的發展材料3材料5:設有商店的中心區域已經美化了,那里開辟了寬闊的街道,兩邊有很高的磚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東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圍有花園的漂亮別墅,那里住著新的貴族,棉業富豪。——保爾·芒圖著,揚人根等譯《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一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世界上第一條地鐵是英國倫敦的大都會地鐵,建于1863年,干線長約6.5千米,采用蒸汽機車。材料6:依據材料2-6,分析英國城市化的主要表現。年份1520160016701700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5.258.2513.517.021.027.551.0——谷延方《重評圈地運動與英國城市化》依據材料概括,推動英國城市化的因素。你認為這些因素中最關鍵是哪一個,并說明你的理由。材料116—19世紀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表材料2

新航路開辟,引發的貿易和商業革命,圈地運動以及新教理論和資本主義精神都不同程度的促進了英國的城市化。——李歡錦《英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材料3

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確實帶給城市化一次快速的飛躍。

——李歡錦《英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難點突破: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核心作用如何體現1、工業革命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和資金的聚集能力。工業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機械化和生產專業化,要求分工協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勞動生產,這種特點就造成了生產資料、勞動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時工業化要求的不僅是一家工廠的資料集中,還要求產業規模化,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得生產成本最大限度的下降,盡可能多的獲得利潤。因此,城市化就是生產要素以及規模生產在地理空間上的表現。2、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運輸業的發展。從公路到軌道交通以及航運都形成了網狀結構。由于大工業的發展,需求大量的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在這種需求中有靠近通行的江河港口,有位于城市交通樞紐的交通干線匯合處,還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大城市。難點突破: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核心作用如何體現3、工業革命的發生使得城市的地位越加重要。因為產業以及人口的集中,城市中產生了極大的市場效應,此時包括金融機構、配套的公共設施、文化教育機構以及醫療保險機構開始逐漸完善。為了節省土地,節約資源,降低生產生活成本,提高工業的生產效率,對這些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了重要的第三產業。4、工業革命促使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集中,使得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同時也對英國的政治結構有很大的影響。工業革命前,英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國家的權力根基主要在莊園,在農村。但是經過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在國家政治中日益取得更重要的地位,城市取代農村成為國家的重心所在。城市的發展以及它所體現的聚集性,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們需求的進一步增加,社會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人們的思想觀念隨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選必2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單元課標要求對應課節單元主題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第12課交通的變遷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第13課選必2第五單元交通的變遷第一課古代的交通第二課近代的交通第三課20世紀的交通第四課交通的影響交通有狹義和廣義兩層內涵。狹義的交通專指人或物的轉運輸送。廣義的交通是各種運輸和郵電通信的總稱,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轉運輸送,又包括語言、文字、符號、圖像等信息情報的傳遞播送。橋梁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拓展人們鋪設道路,開鑿運河,發明和改進車、船和飛機,不斷拓展陸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線,將人員和物資越來越快捷、安全地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單元導語概念解析選必2第五單元第12課《水路交通的變遷》分析子目子目內容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1.古代的道路建設:古羅馬、秦、漢、唐、元朝2.古代的運河開鑿:靈渠、隋元京杭大運河、法國米迪運河及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對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國對海上航線的探索:西漢、宋元、明朝及海上絲路2.西方對海上航線的探索:重點是新航路開辟后對全球海路的打通作用。3.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在溝通全球海路中的作用工業革命和交通的發展1.工業革命后鐵路的發展:世界、中國2.工業革命后輪船的發展:世界、中國交通與社會變遷1.對國家發展的作用2.對城市變遷的作用3.對信息傳遞的作用單元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點難度①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②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①通過學習道路的鋪設、運河的開鑿、海上航線的建立、鐵路的發展等交通工具的改進等史實,學會從區域性和全球化兩個視角了解20世紀前交通運輸發展的脈絡與條件。(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①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交通發展的條件及影響②通過史實整合與史料分析,理解交通在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中的作用。(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②對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③關注我國鐵路、航運的近代化,認識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體會中國人自主創新與開拓精神(素養:家國情懷)③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約前3500前3世紀前2世紀10-13世紀1405-1433148717世紀1807兩河流域雙輪車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前2000秦朝修建馳道、直道、五尺道開鑿靈渠絲綢之路宋元時期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元京杭大運河長近1800m鄭和下西洋哥倫布船隊完成環球航行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法米迪運河開通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建立美富爾頓發明汽船1522181419世紀60年代18691872188119世紀80年代190919141812英制造汽船試航成功英史蒂芬森改進蒸汽機車黃鵠號試航成功蘇伊士運河開通輪船招商局成立唐胥鐵路建成德國人發明汽車京張鐵路建成巴拿馬運河開通明出現民信局天津海關書信局對民眾開放郵寄業務大清郵政局創辦法米肖父子展出自行車187818971867課時時間軸重難點突破交通的歷史現象,無非是定格于特定時空范圍的若干人、事、物。因此必須考究其時間、空間,及其政治、經濟,或軍事價值,才能掂量出其中的歷史分量。——秦國強《交通史話》在論述重要的交通史跡時,將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一并進行介紹,使文化遺產與鮮活的人的歷史活動水乳交融,凸顯了交通史跡的重要作用。——王純厚樸正英《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1.依據材料一,概括秦朝道路系統的具體組成。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匈奴)┄┄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隨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記蒙恬列傳》秦朝道路示意圖材料一:2.結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秦大規模修筑直道主要目的和條件。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又曾兩次大規模續建直道。行程約1800秦里。按照1秦里為300步,1步為6秦尺,1秦尺約0.231米計算,相當于748公里,后來經專家實測為736公里,誤差僅有12公里,約1.6%,可見中國史籍的文字記載還算比較準確。考古發現直道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寬度約20米。——秦國強《交通史話》材料四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軍名將蒙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五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三年(公元前177牛)“五月,兇雙人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陜西延安市甘泉縣)。六月.....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陜西延安市寶塔區)。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匈奴去”

。——《史記孝文本紀》材料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將軍衛青利用直道的交通條件,再次北上重創匈奴,收復被匈奴侵占50年的河南(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國強《交通史話》材料七唐太宗李世民也多次利用直道突襲打擊突厥,解除西北邊患。——秦國強《交通史話》材料八司馬遷當年曾經對直道有十分尖銳的批評:“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埋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

——《史記蒙恬列傳》依據材料4-8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秦修直道的看法。內蒙古段直道復原圖材料1安東尼統治時期(138-161)羅馬帝國主要的道路、城市和要塞“五賢帝”(96-180年在位,分別指尼爾瓦96—98年、圖拉真98-117年、哈德良117-138年、安東尼·皮烏斯138-161年、馬爾庫斯·奧萊利烏斯161-180年)是西方學者對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前五帝一個充滿褒義的稱謂。“五賢帝”統治時代,羅馬帝國呈現出數百年歷史上罕見的和平與穩定,疆域也達到最大化。——張曉校《羅馬帝國“五賢帝”治軍述略》整個路面用沙石鋪成,路面之下并分別由泥灰、石塊兒等不同的材質,他們將泥灰夯實作為路基,再篩選拳頭大小的石塊充實路面,最后再用混凝土與石塊之間的縫隙全部抹平,用滾壓機壓實。材料2羅馬帝國修筑道路示意圖1、據材料1、2分析羅馬帝國道路系統的特點。2、據材料3、4并結合所學,探討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條件。材料32世紀初羅馬帝國疆界和道路示意圖材料4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空間:地中海變成羅馬人的海時間:共和國末期——帝國的早、中期支撐: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楊共樂條條大道通羅馬3、中國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羅馬帝國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說法。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國都有修建大通道?選必2第五單元第13課《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分析子目子目內容陸海交通的發展1.汽車的廣泛使用:世界、中國2.高速公路鋪設:世界、中國3.高鐵鋪設:日本和中國4.航運技術的發展:世界5.造船技術的發展:中國航空的發展1.飛機的發明和民航的發展2.中國民航的發展現代交通和社會生活1.交通對人流、物流的影響2.交通對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規劃的影響3.交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4.交通促進大眾旅游熱潮單元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①梳理20世紀陸海交通和航空事業發展的基本線索,通過與20世紀以前交通的比較,分析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素養目標:時間觀念、歷史解釋)。①陸路交通的發展、航空的發展現代交通對社會生活特別是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響②能通過文字、圖片等材料,分析交通運輸發展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②20世紀水陸空交通的新變化③使學生從歷史的長河中、中外歷史的比較中領略新中國交通事業發展的新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為建設美麗富強中國而努力。(家國情懷)③新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課時時間軸19031914193219491950195819641969美萊特兄弟試飛成功,飛機時代開始美福特T型汽車誕生1908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船下水新中國制造出第一輛小汽車新中國汽車工業開始發展新中國第一家航空公司成立德建成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美開通世界第一條空中航線日本建的世界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通車伊安高鐵二期通車(海外承建第一條高鐵)19601982198820082019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主流中國第一條地鐵建成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中國造船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市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中國進入高鐵時代歐洲開通定期國際航班德國生產出全金屬民航客機北京大興機場竣工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造船業三大指標占國際市場份額超過40%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上海滬嘉高速)建成港珠澳大橋建成(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開通201420181994191920世紀70年代2006孫中山提出建設青藏鐵路構想1980中國民航改為國務院直屬局2017C919試飛成功重難點探究1:建國后的交通的發展發展階段筑路總里程(千米)綜合統計肇興(1876-1894)473.4,其中官辦占69.3%全國總里程2.3萬千米,計0.23千米/百平方千米,東北和沿海占比94%第一次筑路高潮(1985-1911)9200,其中借外資或列強直接修建占83.5%從低谷走向高潮(1912-1937)11000,在已建成的鐵路中列強直接或控制經營占86.7%中國近代鐵路發展簡表——楊勇剛《中國近代鐵路史》《中國交通年鑒2000》項目1949年1978年1999年數量為1949年的倍數為1978年的倍數鐵路營業里程2.185.176.743.11.3公路通車里程8.0789.02135.1716.71.5內河通航里程7.8613.6011.651.60.86民用航空航線里程1.13(1950)14.89152.22134.710.2輸油(氣)管道里程-0.832.49-3.0合計19.24123.51308.2716.02.5中國國內航空分布中國鐵路發展示意圖中國高速公路發展示意圖1997-2007年鐵路六次大提速示意圖近代:發展慢;技術落后;受制列強,半殖民地化嚴重;發展不平衡等特點。建國后:發展迅速;規劃科學;道路成網;追求速度;注重安全;方式多樣等特點。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交通事業在近代和建國后各自呈現怎樣的特點?下圖是1909年《民呼日報》刊載的一幅題為《各國聯合龍燈大會》的漫畫

鐵路上的“馬拉火車”為將河北開平礦物局出產的煙煤運出,由中國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從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但清末的中國官府卻視先進的蒸汽機車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顫聲驚動了距離唐山不遠的東陵,就讓騾馬充當火車頭,鬧出了“馬拉火車”的天下奇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火車不再陌生,鐵路的修筑也出現熱潮,火車成了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人民版歷史必修2(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近代交通發展受阻的因素有哪些?材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明確提出首先要創造一些基本條件恢復交通運輸。經過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修復了被破壞的交通運輸設施設備,恢復了水陸空運輸……1978年,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交通運輸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中國政府把交通運輸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開交通運輸市場、建立社會化融資機制方面進行開創性探索,積極扭轉交通運輸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被動局面……1992年,中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交通運輸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3)分析建國后交通事業迅速發展的原因?(4)結合近代以來中國交通發展歷程談談你的體會。材料鄧稼先,1947年赴美留學,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1958年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成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