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SurveyingandMappingofLargeScaleTopographicMap§8.1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概述1、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概念
地形圖測繪,又稱地形測量。其目的主要是獲得各種不同比例尺地形圖。大區域:1:500~1:5萬地形圖多用數字航測成圖
小區域:1:500~1:5萬地形圖多采用地面數字測圖小于1:5萬比例尺的地形圖則根據較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各種資料縮繪而成。
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是指1:500~1:5000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大比例尺測圖的特點是:測區范圍小、比例尺大、精度要求較高。2、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基本要求
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必須遵照相應的測量規范和圖式,主要規范有: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城市測量規范》(CJJ8—99)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圖圖式》(GB/T7929—1995)
測繪的地形圖應清晰易讀;地物、地貌的表示和符號運用應正確一致;各元素應測繪齊全,內容的綜合取舍應恰當;圖面的整飾要美觀,并符合圖式要求。3、大比例尺地形圖基本等高距的選擇
等高線表示地貌的精度和詳略程度,與基本等高距的大小密切相關。等高距的選擇,將受到比例尺、地面坡度和高程精度的制約。地形圖的基本等高距,主要是根據比例尺和地面坡度選擇的?;镜雀呔啵╤)、地面坡度(i)、相鄰等高線圖上的間距(d)以及比例尺分母(M)之間存在下述關系:
為了清晰地表示地貌,兩相鄰等高線的圖上距離不能過小。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上,一般規定d的最小值應不小于0.4mm,據此可以規定等高距的最小值。
例如:對于1:5000比例尺測圖,若設地面傾角為45°,此時,等高距應為2m
按比例尺和坡度選擇的等高距,還必須滿足工程上對地形圖高程精度的要求。地形圖所能達到的高程精度直接由基本等高距所決定:一般而言,平坦地區為等高距的1/3,在丘陵地區為等高距的1/2,在山區為等高距的2/3,在高山區為一個等高距。
等高線的選擇要顧及到整個測區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同一測區施測同一比例尺地形圖時,等高距應盡可能相同。但對于測區較大且地面傾角相差也較大時,允許以圖幅為單位,分區采用不同的等高距,但決不允許在同一幅圖中使用不同的等高距。大比例尺地形圖的等高距,一般規定如下表。比例尺等高距(m)比例尺等高距(m)1:5000.51:20000.5~2.01:10000.5~1.01:50001.0~5.04、大比例尺地形圖坐標系統的選擇
大比例尺地形測圖時的平面坐標和高程系統,一般均應采用國家統一的平面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各級平面控制點的坐標,應在3°帶高斯投影平面直角坐標系內進行計算,3°帶的中央子午線按國家統一規定選取。只有在測區跨于兩個投影帶時,可采用兩投影帶間的分帶子午線作為中央子午線。當在獨立地區為工程需要而測圖時,如果與國家坐標系聯測有困難時,允許采用獨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進行平面控制測量,但高程系統仍應采用國家統一的高程系統。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采用獨立高程系統進行高程控制。5、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方法常規測圖法:其實質是圖解測圖,通過測量將碎部點展繪在圖紙上,以手工方式描繪地物和地貌,具有測圖周期長、精度低等缺點。適用于小區域測圖。地面數字測圖:將利用全站儀等采集到的地面數據進行計算機處理,而自動生成數字地形圖。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周期短、精度高等優點。適用于小區域測圖。航空攝影測圖:利用航片,以野外實測的控制點為基礎,借助航測內業儀器制作地形圖。適用于大區域測圖。6、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作業流程
接收任務:明確任務的來源、性質,開工及完成期限,測區位置及范圍,成果坐標系和高程系統,比例尺及等高距,提交成果的內容及要求。
資料收集:收集已有的控制成果及地形圖
技術設計:確定作業方案、人員安排及主要技術依據
基本控制測量:加密控制點
圖根控制測量:布設野外數據采集所需控制點
碎部點采集:采集地物、地貌的位置信息及屬性信息
繪制地形圖:繪制地形圖
資料檢查與驗收
技術總結:任務完成、設計書的執行情況、遇到的問題及處理辦法
提交成果§8.2大比例尺測圖的技術設計一、目的保證測量工作在技術上合理、可靠,在經濟上節省人力、物力;保證及時提供準確的地形資料,滿足設計的需要。二、依據測量規范、測量任務書(或合同)、現有的測繪資料。三、內容
任務概述
測區情況
已有測量資料及其分析
技術方案設計
組織與工作計劃
儀器設備及供用計劃
財務預算
檢查驗收計劃
安全與環保措施§8.3大比例尺測圖控制測量目的:①使測區內各圖幅具有同一坐標系統;②使測區內各圖幅及其圖幅的各部分具有均勻且足夠的精度。包括基本控制測量和圖根控制測量。一、基本控制測量以高級控制點為基礎,加密控制點,以滿足圖根控制對已知點密度和精度的要求。平面控制:導線測量或GPS測量,高程控制:水準測量或三角高程測量。主要技術要求。二、圖根控制測量以基本控制點為基礎,布設直接供外業數據采集所需的控制點。導線測量GPSRTK測量。測圖比例尺1:5001:10001:2000附合導線總長0.5Km1Km2Km平均邊長75m110m180m三、圖根控制點的密度和精度
1圖根控制點的密度
地形控制點的密度,即圖根控制點的平均間距,應不大于碎部測圖時平均視線長度的兩倍。高程控制的密度。圖根點的高程,在等高距為1m或0.5m時,應用等外以上的水準測量方法進行;在等高距為5m或2.5m時,可在四等以上水準測量(個別情況允許用等外水準)的控制下,用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測定。比例尺1:5001:10001:2000圖根點數/Km2(常規測圖)1505015圖根點數/Km2(數字測圖)64164作為圖根高程起始點的等級水準點必須有足夠的密度。對于1:1000、1:2000、1:5000比例尺測圖而言。等外水準路線的長度一般為5~15Km;四等水準路線長度應為20~40Km;三等水準路線的長度應為60~100Km。
2地形控制點的精度地形控制點必須具有一定的精度,即:能控制碎部測量誤差的積累,并能保證地形控制點的誤差對成圖精度不產生實際影響。為達到上述目的,一般要求地形控制點相對于基本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大于測圖比例尺精度。如果取最大誤差是中誤差的兩倍,則地形控制點相對于基本控制點的點位最大誤差,應不超過測圖比例尺的兩倍。
應該指出:為了使地形控制點能用于多種比例尺測圖和施工放樣,在進行地形控制網設計時,均應留有相當的精度儲備,而不僅僅針對某種比例尺進行設計。對于高程,地形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超過基本等高距的1/10,高程注記點相對地形控制點中誤差,平地不超過基本等高距的1/3。比例尺1:5001:10001:2000地形控制點相對于基本控制點點位中誤差±0.1m±0.2m±0.4m§8.4測定碎部點的基本方法碎部點:地物、地貌的特征點。對于地物,碎部點應選在地物輪廓線的方向變化處,如房屋角點,道路轉折點、交叉點,河岸線轉彎處以及獨立地物的中心點等;對于地貌,碎部點應選在山脊線、山谷線等地性線上。如山頂、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腳等坡度、方向變化處。根據這些碎部點的高程勾繪等高線,即可將地貌在圖上表示出來。測定碎部點就是測定地物的中心點或輪廓點、地貌的特征點在圖上的位置或三維坐標。一、碎部點平面位置的測定
1極坐標法
2交會法(1)前方交會法
A、B、P按逆時針編號,則(2)距離交會法A、B、P按逆時針編號,則ABPαβABPabα(3)方向距離交會法
ABPαBPSγ3直角坐標法當P點在AB的左側時,則當P點在AB的右側時,則ABPM二、碎部點高程的計算
在地形測圖中,通常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測定碎部點的高程
1常規測圖,計算碎部點高程公式
2數字測圖,計算碎部點高程公式§8.5地物與地貌測繪一、地物測繪
1居民地測繪居民地是人類居住和進行各種活動的中心場所,它是地形圖上一項重要內容。在居民地測繪時,應在地形圖上表示出居民地的類型、形狀、質量和行政意義等。居民地房屋的排列形式很多,農村中以散列式即不規則的房屋較多,城市中的房屋排列比較整齊。
測繪居民地時根據測圖比例尺的不同,在綜合取舍方面有所不同。對于居民地的外部輪廓,都應準確測繪。
1∶1000或更大的比例尺測圖,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及主要附屬設施,應按實地輪廓逐個測繪,其內部的主要街道和較大的空地應以區分,圖上寬度小于0.5mm的次要道路不予表示,其他碎部可綜合取舍。房屋以房基角為準立尺測繪,并按建筑材料和質量分類予以注記,對于樓房還應注記層數。
圓形建筑物(如油庫、煙囪、水塔等)應盡可能實測出其中心位置并量其直徑。房屋和建筑物輪廓的凸凹在圖上小于0.4mm(簡單房屋小于0.6mm)時可用直線連接。對于散列式的居民地、獨立房屋應分別測繪。圍墻、柵欄等可根據其永久性、規整性、重要性等綜合取舍。
1∶2000比例尺測圖房屋可適當綜合取舍。
2獨立地物測繪獨立地物必須準確測繪并按規定的符號正確予以表示。
3道路測繪
道路包括鐵路、公路及其他道路。所有鐵路、有軌電車道、公路、大車路、鄉村路均應實地測繪。車站及其附屬建筑物、隧道、橋涵、路塹、路堤、里程碑等均須表示。在道路稠密地區,次要的人行路可適當取舍。(1)鐵路測繪應立尺于鐵軌的中心線,對于1∶1000或更大比例尺測圖,依比例繪制鐵路符號,標準規矩為1.435m。鐵路線上應測繪軌頂高程,曲線部分測取內軌頂面高程。路堤、路塹應測定坡頂、坡腳的位置和高程。鐵路兩旁的附屬建筑物,如信號燈、扳道房、里程碑等都應按實際位置測繪。鐵路與公路或其他道路在同一水平面內相交時,鐵路符號不中斷,而將另一道路符號中斷表示;不在同一水平面相交的道路交叉點處,應繪以相應的橋梁、或涵洞、隧道等符號。(2)公路應實測路面位置,并測定道路中心高程。高速公路應測出兩側圍建的欄桿、收費站,中央分隔帶視用圖需要測繪。公路、街道一般在邊線上取點立尺,并量取路的寬度,或在路兩邊取點立尺。當公路彎道有圓弧時,至少要測取起、中、終三點,并用圓滑曲線連接。路堤、路塹均應按實地寬度繪出邊界,并應在其坡頂、坡腳適當注記高程。公路路堤應分別繪出路邊線與堤(塹)邊線,二者重合時,可將其中之一移位0.2mm表示。公路、街道按路面材料劃分為水泥、瀝青、碎石、礫石等,以文字注記在圖上,路面材料改變處應實測其位置并用點線分離。
(3)其他道路測繪,其他道路有大車路、鄉村路和小路等,測繪時,一般在中心線上取點立尺,道路寬度能依比例表示時,按道路寬度的二分之一在兩側繪平行線。對于寬度在圖上小于0.6mm的小路,選擇路中心線立尺測定,并用半比例符號表示。(4)橋梁測繪,鐵路、公路橋應實測橋頭、橋身和橋墩位置,橋面應測定高程,橋面上的人行道圖上寬度大于1mm的應實測。各種人行橋圖上寬度大于1mm的應實測橋面位置,不能依比例的,實測橋面中心線。
有圍墻、垣柵的公園、工廠、學校、機關等內部道路,除通行汽車的主要道路外均按內部道路繪出。
4管線與垣柵測繪永久性的電力線、通訊線的電桿、鐵塔位置應實測。同一桿上架有多種線路時,應表示其中主要線路,并要做到各種線路走向連貫、線類分明。居民地、建筑區內的電力線、通訊線可不連線,但應在桿架處繪出連線方向。電桿上有變壓器時,變壓器的位置按其與電桿的相應位置繪出。
地面上的、架空的、有堤基的管道應實測,并注記輸送的物質類型。當架空的管道直線部分的支架密集時,可適當取舍。地下管線檢修井測定其中心位置按類別以相應符號表示。城墻、圍墻及永久性的柵欄、籬笆、鐵絲網、活樹籬笆等均應實測。境界線應測繪至縣和縣級以上。鄉與國營農、林、牧場的界線應按需要進行測繪。兩級境界重合時,只繪高一級符號。
5水系的測繪水系測繪時,海岸、河流、溪流、湖泊、水庫、池塘、溝渠、泉、井以及各種水工設施均應實測。河流、溝渠、湖泊等地物,通常無特殊要求時均以岸邊為界,如果要求測出水崖線(水面與地面的交線)、洪水位(歷史上最高水位的位置)及平水位(常年一般水位的位置)時,應按要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測繪。河流的兩岸一般不大規則,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對于小的彎曲和岸邊不甚明顯的地段可進行適當取舍。河流圖上寬度小于0.5mm、溝渠實際寬度小于1m(1∶500測圖時小于0.5m)時,不必測繪其兩岸,只要測出其中心位置即可。渠道比較規則,有的兩岸有堤,測繪時可以參照公路的測法。對于那些田間臨時性的小渠不必測出,以免影響圖面清晰。湖泊的邊界經人工整理、筑堤、修有建筑物的地段是明顯的,在自然耕地的地段大多不甚明顯,測繪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和用圖單位的要求來確定以湖岸或水崖線為準。在不甚明顯地段確定湖岸線時,可采用調查平水位的邊界或根據農作物的種植位置等方法來確定。
水渠應測注渠邊和渠底高程。時令河應測注河底高程。堤壩應測注頂部及坡腳高程。泉、井應測注泉的出水口及井臺高程,并根據需要注記井臺至水面的深度。
6植被與土質測繪對于各種樹林、苗圃、灌木林叢、散樹、獨立樹、行樹、竹林、經濟林等,要測定其邊界。若邊界與道路、河流、欄柵等重合時,則可不繪出地類界,但與境界、高壓線等重合時,地類界應移位表示。對經濟林應加以種類說明注記。
農村用地的范圍應實地測繪,并區分出稻田、旱地、菜地、經濟作物地和水中經濟作物區等。一年幾季種植不同作物的耕地,以夏季主要作物為準。田埂的寬度在圖上大于1mm(1∶500測圖時大于2mm)時用雙線描繪,田塊內要測注有代表性的高程。地形圖上要測繪沼澤地、沙地、巖石地、龜裂地、鹽堿地等。二、地貌測繪地貌形態雖然千變萬化、千姿百態,但歸納起來,不外乎由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等基本地貌組成。地球表面的形態,可被看作是一些不同方向、不同傾斜面的不規則曲面組成,兩相鄰傾斜面相交的棱線,稱之為地貌特征線(地性線),如山脊線、山谷線等。在地性線上比較顯著的點有:山頂點、鞍部的最低點、谷口點、山腳點、洼地的中心點、坡度變換點等,這些點被稱之為地貌特征點。1典型地貌測繪(1)山頂
測繪時,標尺點除立在山頂外,其周圍山坡適當選擇一些特征點就夠了。
圓山頂的頂部坡度比較平緩,然后逐漸變陡,等高線的平距在離山頂較遠的山坡部分較小,愈至山頂,等高線平距逐漸增大,在頂部最大。
測繪時,山頂最高點應立尺,在山頂附近坡度逐漸變化處也需要立尺。平山頂的頂部平坦,到一定范圍時坡度突然變化。因此,等高線的平距在山坡部分較小,但不是向山頂方向逐漸變化,而是到山頂突然增大。
測繪時必須特別注意在山頂坡度變化處立尺,否則地貌的真實性將受到顯著影響。(2)山脊山脊是山體延伸的最高棱線。山脊的等高線均向下坡方向凸出。兩側基本對稱,山脊的坡度變化反映了山脊縱斷面的起伏狀況,山脊等高線的尖圓程度反映了山脊橫斷面的形狀。山地地貌顯示得像不像,主要看山脊與山谷,如果山脊測繪得真實、形象,整個山形就較逼真。測繪山脊要真實地表現其坡度和走向,特別是大的分水線、坡度變換點和山脊、山谷轉折點,應形象地表示出來。山脊的形狀可分為尖山脊、圓山脊和臺階狀山脊。它們都可通過等高線的彎曲程度表現出來。
尖山脊的等高線依山脊延伸方向呈尖角狀;圓山脊的等高線依山脊延伸方向呈圓弧狀;臺階狀山脊的等高線依山脊延伸方向呈疏蜜不同的方形。尖山脊的山脊線比較明顯,測繪時,除在山脊線上立尺外,兩側山坡也應有適當的立尺點。圓山脊的脊部有一定的寬度,測繪時需特別注意正確確定山脊線的實地位置,然后立尺,此外對山脊兩側山坡也必須注意它的坡度的逐漸變化,恰如其分地選定立尺點。對于臺階狀山脊,應注意由脊部至兩側山坡坡度變化的位置,測繪時,應恰當地選擇立尺點,才能控制山脊的寬度。不要把臺階狀山脊的地貌測繪成圓山脊甚至尖山脊的地貌。
山脊往往有分歧脊,測繪時,在山脊分歧處必須立尺,以保證分歧山脊的位置正確。(3)山谷山谷等高線表示的特點與山脊等高線所表示的相反。山谷的形狀可分為尖底谷、圓底谷和平底谷。尖底谷底部尖窄,等高線通過谷底時呈尖狀;圓底谷是底部近于圓弧狀,等高線通過谷底時呈圓弧狀;平底谷是谷底較寬、底坡平緩、兩側較陡,等高線通過谷底時在其兩側近于直角狀。尖底谷的下部常常有小溪流,山谷線較明顯。測繪時,立尺點應選在山谷線的轉彎處。
圓底谷的山谷線不太明顯,所以測繪時,應注意山谷線的位置和谷底形成的地方。平底谷多系人工開辟耕地后形成的,測繪時,標尺點應選擇在山坡與谷底相交的地方,以控制山谷的寬度和走向。(4)鞍部鞍部是兩個山脊的會合處,呈馬鞍形的地方,是山脊上一個特殊的部位。可分為窄短鞍部、窄長鞍部和平寬鞍部。鞍部往往是山區道路通過的地方,有重要的方位作用。
鞍部的中心位于分水線的最低位置上,鞍部有兩對同高程的等高線,即一對高于鞍部的山脊等高線,另一對低于鞍部的山谷等高線,這兩對等高線近似地對稱。
測繪時,在鞍部的最底處必須有立尺點,以便使等高線的形狀正確。鞍部附近的立尺點應視坡度變化情況選擇。(5)盆地
盆地是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形,其等高線的特點與山頂等高線相似,但其高低相反,即外圈等高線的高程高于內圈等高線。
測繪時,除在盆底最低處立尺外,對于盆底四周及盆壁地形變化的地方均應適當選擇立尺點,才能正確顯示出盆地的地貌。(6)山坡
山坡是山脊、山谷等基本地貌間的連接部位。是由坡度不斷變化的傾斜面組成。測繪時,應在山坡上坡度變化處立尺,坡面上地形變化實際也就是一些不明顯的小山脊、小山谷,等高線的彎曲也不大。因此,必須特別注意選擇標尺點的位置,以顯示出微小地貌來。(7)梯田梯田是在高山上、山坡上及山谷中經人工改造的地貌。梯田有水平梯田和傾斜梯田兩種。測繪時,沿梯坎立標尺,在地形圖上一般以等高線、梯田坎符號和高程注記(或比高注記)相配合表示梯田。(8)特殊地貌測繪除了用等高線表示的地貌以外,有些特殊地貌如沖溝、雨裂、砂崩崖、土崩崖、陡崖、滑坡等不能用等高線表示。對于這些地貌,用測繪地物的方法,測繪出這些地貌的輪廓位置,用圖式規定的符號表示。2等高線的手工繪制傳統測圖中常常以手工方式繪制等高線。其方法是步驟:測定了地貌特征點后,對照實際地形先將地性點連成地性線,通常用實線連成山脊線,用虛線連成山谷線;②在同一坡度的兩相鄰地貌特征點間按高差與平距成正比關系求出等高線通過點(通常用目估內插法來確定等高線通過點);③根據等高線的特性,把高程相等的點用光滑曲線連接起來,即為等高線。等高線勾繪出來后,還要對等高線進行整飾,即:按規定每隔四條基本等高線加粗一條計曲線,并在計曲線上注記高程。高程注記的字頭應朝向高處,但不能倒置。在山頂、鞍部、凹地等坡向不明顯處的等高線應沿坡度降低的方向加繪示坡線。150.5145.5172.1167.0151.0151.0167.0135.5148.5207.1146.0152.5153.0193.0167.0174.2167.5149.0125.5三、地形圖上各要素配合表示的一般原則
地形圖上各要素配合表示是地形圖繪制的一個重要問題。配合表示的原則是:(1)當兩個地物重合或接近難以同時準確表示時,可將重要地物準確表示,次要地物移位0.2mm或縮小表示;(2)獨立地物與其他地物(如房屋、道路、水系等)重合時,可將獨立地物完整繪出,而將其他地物符號中斷0.2mm表示;兩獨立地物重合時,可將重要獨立地物準確表示,次要獨立地物移位表示,但應保證其相關位置正確;(3)房屋或圍墻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直接建筑在陡坎或斜坡上的建筑物,應按正確位置繪出,坡坎無法準確繪出時,可移位0.2mm表示,懸空建筑在水上的房屋輪廓與水涯線重合時,可間斷水涯線,而將房屋完整表示;(4)水涯線與陡坎重合時,可用陡坎邊線代替水涯線;水涯線與坡腳重合時,仍應在坡腳將水涯線繪出;(5)雙線道路與房屋、圍墻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邊線重合時,可用建筑物邊線代替道路邊線,且在道路邊線與建筑物的接頭處,應間隔0.2mm;(6)境界線以線狀地物一側為界時,應離線狀地物0.2mm按規定符號描繪境界線;若以線狀地物中心為界時,境界線應盡量按中心線描繪,確實不能在中心線繪出時,可沿兩側每隔3~5mm交錯繪出3~4節符號。在交叉、轉折及與圖邊交接處須繪出符號以表示走向;(7)地類界與地面上有實物的線狀符號重合時,可省去。與地面無實物的線狀符號(如架空的管線、等高線等)重合時,應將地類界移位0.2mm繪出;(8)等高線遇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雙線路、路堤、路塹、陡坎、斜坡、湖泊、雙線河及其注記,均應斷開。(9)為了表示出等高線不能顯示的地貌特征點的高程,在地形圖上要注記適當的高程注記點。高程注記點應均勻分布,其密度為每平方分米5~15點。山頂、鞍部、山脊、山腳、谷底、谷口、溝底、溝口、凹地、臺地、河岸和湖岸旁、水涯線上以及其它地面傾斜變換處,均應有高程注記點。
城市建筑區的高程注記點應測注在街道中心線、交叉口、建筑物墻基腳、管道檢查井井口、橋面、廣場、較大的庭院內,或空地上以及其它地面傾斜變換處?;镜雀呔酁?.5m時,高程注記點應注記至厘米(cm),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時,高程注記點應注記至分米(dm)。
§8.6常規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
測區完成控制測量工作后,就可以測定的圖根控制點作為基準,進行地形圖的測繪。在野外測繪地形圖中,常規測圖方法有大平板儀測圖法、經緯儀配合半圓儀測圖法和小平板儀配合經緯儀測圖法。下面僅介紹經緯儀配合半圓儀測圖法。一、測圖前的準備工作
1圖紙準備
測繪地形圖使用的圖紙一般為聚酯薄膜。聚酯薄膜圖紙厚度一般為0.07~0.1mm,經過熱定型處理后,伸縮率小于0.2‰。聚酯薄膜圖紙具有透明度好、伸縮性小、不怕潮濕等優點。圖紙弄臟后,可以水洗,便于野外作業。在圖紙上著墨后,可直接復曬藍圖。缺點是易燃、易折,在使用與保管時要注意防火防折。2繪制坐標方格網
聚酯薄膜圖紙分空白圖紙和印有坐標方格網的圖紙。印有坐標方格網的圖紙又有50×50cm正方形分幅和40×50cm矩形分幅兩種規格。如果購買的聚酯薄膜圖紙是空白圖紙,則需要在圖紙上精確繪制坐標方格網,每個方格的尺寸為10×10cm。繪制方格網的方法有對角線法、坐標格網尺法及使用AutoCAD繪制等。對角線法繪制坐標方格網的操作方法是(1)將2H鉛筆削尖,用長直尺沿圖紙的對角方向畫出兩條對角線,相交于M點;(2)自M點起沿對角線量取等長的4條線段MA、MB、MC、MD,連接A、B、C、D點得一矩形;(3)從A、B兩點起,沿AD、BC每隔10cm取一點;(4)從A、D兩點起沿AB、DC每隔10cm取一點。(5)分別連接對邊AD與BC、AB與DC的相應點,即得到由10×10cm的正方形組成的坐標方格網。
為了保證坐標方格網的精度,無論是印有坐標方格網的圖紙還是自己繪制的坐標方格網圖紙,都應進行以下幾項檢查:(1)同一條對角線方向的方格角點應位于同一直線上,偏離不應大于0.2mm。(2)各個方格的對角線長度,其長度與理論值141.4mm之差不應超過0.2mm。(3)圖廓對角線長度與理論值之差不應超過0.3mm。如果超過限差要求,應該重新繪制,對于印有坐標方格網的圖紙,則應予以作廢。
3展繪控制點
展點前,根據地形圖的分幅位置,將坐標格網線的坐標值注記在圖框外相應的位置。展點時,先根據控制點的坐標,確定其所在的方格。
例如:A點的坐標為(214.0m,256.78m)可確定其位置應在1234方格內。然后,按橫坐標值分別從1、2點按測圖比例尺向右各量56.78m,得a、b兩點。同法,從2、4兩點向上量取14.0m,得c、d兩點。連接ab和cd,其交點即為A在圖上的位置。同法,展繪其它控制點,并在點的右側以分數形式注記點號(點名)及高程。最后用比例尺量出各向鄰控制點間的距離,與相應實地距離比較,差值應小于圖上0.3mm。4儀器設備準備
經緯儀配合半圓儀測圖所需儀器設備:
經緯儀(包括腳架)地形尺(或水準尺)皮尺(鋼尺)和小鋼尺(2m或5m)測圖板(60×60cm)計算器(具有編程功能)半圓儀繡花針
繪圖鉛筆(4H~6H)繪圖橡皮
膠帶紙5測圖資料準備
技術設計書地形測量規范地形圖圖式控制點成果表
二、經緯儀配合半圓儀測圖作業步驟(1)在測站點上安置經緯儀,進行對中、整平和定向,并量取儀器高,圖板安置在經緯儀一旁的適當位置;(2)用經緯儀瞄準碎部點上的地形尺,讀取水平角、視距、目標高、豎直角;(3)由視距、豎直角、測站點高程、儀器高、目標高計算計算測站點至碎部點的水平距離、碎部點的高程;(4)根據碎部點的水平角和水平距離,按照比例尺將碎部點展繪到圖上,并在其旁注記高程;(5)描繪地物、勾繪等高線地物的描繪包括:根據地物的輪廓點描繪地物的輪廓線,并在輪廓線內填繪規定的符號和注記;根據中心點或中心線配置相應的地物符號,必要時應在符號旁配置相應的注記。地貌的描繪包括:根據地性點勾繪等高線;對于不能用等高線表示的地貌,用相應的地貌符號表示;選擇一些地形點保留其高程注記,作為高程注記點。在描繪地物和地貌時,一定要遵守“看不清不繪”的原則,在現場對照實際地形進行描繪。
注意事項(1)經緯儀安置在測站點上按一般要求對中。在定向時應選用長邊定向,用其它已知方向檢核;(2)經緯儀定向的偏差將直接影響到成圖的質量,但測圖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被破壞,因此在測圖過程中要階段性地檢查經緯儀的定向,在一個測站測圖結束時,更要檢查一次,經緯儀測圖時,歸零偏差不應大于4′;(3)當轉站測圖開始之前,應適量照準前站已測的地物點描繪方向線,以對前站所測地物進行檢查;(4)采用交會定點時,交會方向線應不少于3個;(5)碎部點測定的關鍵是跑尺與取點。跑尺與取點的原則是在測站所能控制范圍內做到:使用最少的扶尺員,測量盡可能少的地形點來控制地形;走最經濟的路線,用最快的速度測完這些地形點。
扶尺員的數量要以測圖比例尺來配備,以能與測繪員的速度相匹配為標準。跑尺方法的選擇,即要照顧到地形控制的完整性、描繪的規律性,同時還要顧及到跑路盡可能少。在出發前應在測站上大略地觀察一下控制范圍內的實際情況,根據測圖比例尺決定哪些地物是必測的,哪些可以省略。衡量一下地物點與地貌點的比重。若地物較多,便以測定地物為主,順便測出地貌;若地物較少,則應以測定地貌為主,順便測出地物。在商量好跑尺的路線、施測范圍與內容之后,方可出發去跑尺。在跑尺時,對于地勢平坦、地物稀少的地區,可采用交錯棋布均勻布點;對于大型地物,應連續沿地物輪廓跑點,以便于地物的描繪;在以地貌為主的地區,應以測取山脊線和山谷線為主要目標來布點。但對于跑尺的次序,對于溝深坡陡的地區,應沿山脊線或山谷線來跑尺。而對于溝坡較緩地區也
可以沿等高線跑尺。為便于繪圖,應由右向左,由近到遠進行取點。扶尺員在跑尺過程中應注意調查地理名稱和量測與繪圖有關其它信息,并繪制草圖,以供測繪時參考。扶尺員在測完部分碎部到測站后,應仔細地看看圖面,對證一下圖面上描繪的地物與地貌是否與實地情況相符,檢查連線是否有錯誤與遺漏,注記是否齊全。取點應以能準確描繪地物輪廓和顯示地貌特征為基本原則。(6)觀測員應充分利用口哨、旗語等預先約定的聯絡信號指揮扶尺員。(7)為了避免漏測或重復,兩測站所測的范圍應以人工的或天然的地面線作為分界。對分界線上的地物點和地貌特征點,應在兩個測站上分別測定,以進行檢核。另外,應逐站連續測量。三、圖邊測圖與野外接邊1圖邊測圖每一幅圖的四邊,一般均應測出圖廓外5mm,如遇居民地及建筑物時應測出10mm,以便于測出其主要角點。對于直線地物,應多測出些距離,以表示其走向。在布設圖根點時,就應該在圖邊附近布設足夠的圖根點。若解析圖根點數目不夠時,應在圖邊增設公共圖根點。2圖幅接邊接圖時,將接圖邊蒙在鄰接的圖幅上,在圖廓線和坐標線對齊的情況下,檢查地物輪廓線、中心線和等高線的銜接情況,量取或內插出其較差,看是否超過相應的限差。限差是根據地物與等高線測繪中誤差來規定。
若較差不超限,可在接圖邊上平均配賦其誤差,即取地物和等高線的平均位置作為配賦后的位置。然后按改正后的位置修改接圖邊兩側的圖邊附近的地物與等高線。在配賦時,要特別注意地物輪廓線和等高線的合理走向。對于直線地物,應按相鄰圖幅上直線轉折點或直線兩端的地物點以直線連接。若較差超限,應通過外業檢查進行糾正。對于不進行接圖的自由圖邊,更應認真地進行實測檢查,保證圖邊的正確性。2圖幅接邊接圖時,將接圖邊蒙在鄰接的圖幅上,在圖廓線和坐標線對齊的情況下,檢查地物輪廓線、中心線和等高線的銜接情況,量取或內插出其較差,看是否超過相應的限差。限差是根據地物與等高線測繪中誤差來規定。若較差不超限,可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行政法學量化研究試題及答案
- 熟悉計算機二級VB考試的總結與試題及答案
- 風險管理框架設計原則試題及答案
- 2025法學概論考試挑戰與試題及答案
- 硅谷科技創業的成功案例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編程實踐考核試題及答案
- VB程序調試技巧解析題及答案
- 敏捷開發實踐中的挑戰試題及答案
- 延續學習2025年軟件設計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B語言基礎試題及答案詳解
- 孵化投資戰略協議書
-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數學(新高考Ⅰ卷)(考試版)
- 重癥胰腺炎患者的監測與護理
- 2024年陜西省電力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全國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試題庫(網校專用)附答案詳解
- 2025中美關稅戰時政述評-初中《道法》25年時政述評課件
- 2025年中國航天日知識競賽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化工設計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學
- MOOC 針灸學-經絡養生與康復-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畢業論文某燃煤鍋爐房煙氣除塵脫硫系統設計
- 近世代數期末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