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1949-1955年)主講教師:梁勇國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內容是:說一說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睦相處、和平共處、和衷共齊、魚水和諧、地利人和、志同氣和、政通人和、政清人和、一倡一和、一迎一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探究思考: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體現了“和”
的思想,中國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之奠定了思想淵源呢?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老子主張“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子反對戰爭,他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王陽明主張“天下一家”“天下之人,皆相視如一家之親”。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繁榮的精神支柱,也是新中國初期構建“和”
外交的思想淵源。一、新中國“和”外交的文化探源政治孤立軍事包圍經濟封鎖(一)新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帝國主義對華的態度二、新中國“和”外交的初步發展(二)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三大方針含義意義針對對象另起爐灶社會主義陣營捍衛和平,維護獨立,免于孤立社會主義一邊倒屈辱外交平等外交改變半殖民地地位保證獨立自主國民黨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殘余勢力、特權鞏固獨立維護主權帝國主義外交三大方針毛澤東訪問蘇聯蘇聯首任駐華大使向毛主席遞交國書新中國的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國后的第一年與中國建交的17個國家1蘇聯1949.10.210印度1950.4.12保加利亞1949.10.411印度尼西亞1950.4.133羅馬尼亞1949.10.512瑞典1950.5.94匈牙利1949.10.613丹麥1950.5.115朝鮮1949.10.614緬甸1950.6.86波蘭1949.10.715瑞士1950.9.147蒙古1949.10.1616列支敦士登1950.9.148阿爾巴尼亞1949.11.2317
芬蘭1950.10.289越南1950.1.18社會主義國家居多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2)與蘇聯發展友好關系1950年2月同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利于加強中蘇兩國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外來侵略,有利于我國進行國內的經濟建設。(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下,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戰略選擇引起了一些周邊國家的擔心和疑慮,如何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與分歧,保障周邊環境的和平與穩定,就成為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課題。把和平共處的思想具體化為五項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中國政府在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時提出來的。——宋曉芹《從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到維護世界的多樣性》結合材料回答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目的:消除周邊國家的擔心和疑慮,改善與周邊鄰國關系,為國內經濟建設贏得良好的國際環境。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完整和條理化從而成為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的標志……因為這五項原則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別的界限,反映了國際關系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周恩來曾經指出: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國家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它所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54周年》特點:打破意識形態的差異(從強調意識形態的一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包容性:1適用于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
2適用于發展中或發達國家;
3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或經濟關系。開放性:在不同歷史時期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內涵不斷充實和豐富。根據材料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點
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不是過時了,而是歷久彌新;意義不是淡化了,而是歷久彌深;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歷久彌堅。
——習近平總書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在亞洲誕生,是因為它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4個“互”字、1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
1傳承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2反映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3體現國際法治精神。據材料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四)走向國際舞臺:1、1954年日內瓦會議參加國家:中、美、蘇、英、法等19國主題:旨在和平解決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意義:新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開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周恩來舌戰“十六國”周恩來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2、萬隆會議
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
第一次亞非會議,召開于1955年4月,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求同存異方針萬隆精神感悟偉人
“毛主席真幸運,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我要是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就好了。”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加諾
“你們認為我是難以對付的話,那你們就等著與周恩來打交道吧。”
——蘇聯前外交部長莫洛托夫
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面旗幟、是中國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是人民的好總理、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更多的人說新中國外交第一人他是我遇到過的最有魅力的人——基辛格三、“和”外交的踐行者——周恩來新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和萬隆精神都是中國“和”
文化的體現。新中國
50年代的外交更多的體現為和平共處;80年代在改變了過去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后外交政策體現為和平發展;2005年后基于時代的需要體現為和諧世界。四、新中國“和”外交的傳承創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在“和”的基礎上深化發展,而所提倡的“一帶一路”戰略則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度實踐!新時代“和”外交理念傳承與創新的表現: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中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和構建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一帶一路”戰略2013年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分為六大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010203040506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杠桿,我可以撬動地球。“一帶一路”就是這么一個杠桿,它正在撬動著地球。“一帶一路”發揮了什么作用?
當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也已經與65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大專考試試題及答案
- 北海初中考試試題及答案
- 長沙焊工考試試題及答案
- 疫情防控考試試題及答案
- 作文考試試題及答案
- 大二護理學考試試題及答案
- 軍官選拔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二維設計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合同終止后仍有資格獲得年終獎的管理資料
- 2025年地理高考復習 微專題 森林火災(講義)(原卷版)
- 生產委托運營合同協議
- 經濟法第三版試卷及答案
- 《甲烷吸附儲存技術》課件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區九年級初三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2025年的房屋租賃合同書模板
- 廣東省深圳市2025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數學試題(含答案)
- 中國鐵路發展史課件
- 銀行車貸合同范本
- DB32T 5083-2025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基本標準
- 小學數學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歡樂購物街第2課時《買賣我做主》教案(2025春)
- 湖南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暨長郡二十校聯盟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聯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