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地理分異規律_第1頁
高二地理地理分異規律_第2頁
高二地理地理分異規律_第3頁
高二地理地理分異規律_第4頁
高二地理地理分異規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時地理分異規律聚焦點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巖石)、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環境要素整體性表現氣候熱量、水分來自于地面,地面性質(地貌)直接影響到大氣的水熱狀況及運動特征水文各種水體間存在水分交換,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水分交換,水文是各地理要素影響的綜合表現地貌由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風、地下水等影響植被受光、熱、水、營養物質(土壤)等因素影響土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帶,是各種自然因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例1:(2010·湖南省高三十二校第一次聯考)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叢帶、高山森林帶、高山草原帶、高山寒漠帶。季節性轉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而所產的山羊毛質量上乘,近年頗受市場歡迎。少數藏民在緩坡地栽種旱作,以補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糧食。據此回答(1)~(2)題

(1)當地已出現高山森林帶上限下移、下限上移的退縮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氣候變暖變干②工礦業開發規模擴大③放牧地和耕作地面積擴展④栽培花卉和藥材⑤燃料需求A.①③B.③⑤C.②⑤D.①④完全免費,無需注冊,天天更新!(2)藏民所栽種的旱作以玉米、小麥、大麥、馬鈴薯(土豆)等為主,其中以馬鈴薯(土豆)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主要原因是馬鈴薯(土豆)()A.可以在霜凍期栽種B.適合在凍土中培育C.生長期最短D.適宜堿性土壤

【解析】第(1)題,高山森林帶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條件。氣候變暖會使雪線上升,導致高山森林帶上限上移,故①錯誤。根據題意可知,當地高山森林帶面積萎縮主要是農牧業發展造成的。為了放牧更多的山羊,擴大草場面積,造成高山森林帶上限下移;為滿足糧食需求而擴大耕地面積,造成高山森林帶下限上移;森林面積的萎縮還與當地農民日常生活需要燃料有關;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地勢變化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工礦業的開發和花卉的銷售。第(2)題,隨著海拔的增高,氣溫逐漸降低,一年內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時間越來越短。馬鈴薯(土豆)生長期最短,故栽培高度上限最高。

答案:(1)B(2)C【技巧點撥】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3.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體現為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區域。

【變式訓練1】(2011·長沙一中第六次月考)下圖為自然界碳、水物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人類對碳循環過程的影響是造成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影響的環節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此圖可以說明()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B.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不會跨越圈層界限C.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獨立而存在的D.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處在不斷的循環之中

【解析】第(1)題,①火山噴發釋放的二氧化碳、②綠色植物夜晚釋放的二氧化碳、③綠色植物白天吸收的二氧化碳、④燃燒化石燃料釋放的二氧化碳。火山噴發是偶然事件,綠色植物夜晚釋放的二氧化碳也有限,因此碳循環主要取決于③、④兩環節的收支狀況。C選項正確。第(2)題,圖中所示碳循環跨越了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由此可知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的,B、C選項錯誤。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是進行交換,而非循環,D選項錯誤。

答案:(1)C(2)A聚焦點二地域分異規律

地域分異表現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其成因、表現如下圖所示:地方性分異規律常常表現出有序性和重復性的規律。其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異、洋流四個因素,具體如下表所示:影響因素分布實例海陸分布造成一些地帶性自然帶的缺失,如南半球無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因為相應的緯度地帶均為海洋地形起伏改變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如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雖地處西風帶,但位于背風坡,降水稀少,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水分差異如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和雨水,在荒漠地區的山麓地帶形成綠洲洋流寒、暖流性質不同,導致大陸東西兩岸自然帶分布緯度位置的差異,如南美西岸的熱帶荒漠帶受秘魯寒流的影響而延伸至赤道附近例2:(2011·長沙市一中第四次月考)下圖為“亞洲東部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自然帶的分布主要體現了()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2)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緯度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太陽輻射D.大氣環流【解析】第(1)題,圖中區域自然帶的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主要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第(2)題,圖示區域位于中高緯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島)寒流影響,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偏低。

答案:(1)A(2)B

【技巧點撥】分析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思路

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太陽輻射:赤道遞減兩極熱量帶:赤道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兩極植被:赤道雨林、常綠闊(硬)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兩極土壤:赤道酸性、中性、偏堿性兩極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沿海多少內陸降水量:沿海多少內陸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內陸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內陸【變式訓練2】(2011·西安市三模)下圖為某區域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

(1)丙地所在國家的經濟()A.以畜牧業為主B.以航運業為主C.以長絨棉出口為主D.以石油工業為主(2)從甲到乙,經歷的自然帶是()A.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熱帶荒漠帶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熱帶荒漠帶、熱帶草原帶D.熱帶荒漠帶、熱帶草原帶

【解析】第(1)題,丙國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為熱帶沙漠氣候,且境內無大型河流提供灌溉用水,排除A、B、C三個選項。第(2)題,結合經緯度、海陸輪廓,以及年降水量分布,判斷甲為地中海氣候,乙為熱帶沙漠氣候,B選項正確。

答案:(1)D(2)B聚焦點三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判讀

1.影響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1)緯度:所在緯度越低越復雜,緯度越高越簡單;(2)相對高度: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低則簡單;(3)海拔:海拔越高越復雜,海拔越低越簡單。(具體分析時必須同時考慮三個因素的作用)2.山地自然帶的變化規律(1)與赤道向兩極的變化規律相似;(2)山麓地帶基本上與當地自然帶相一致;(3)在中緯度高山地區,垂直自然帶更替表現明顯。例3:(2011·鹽城市第三次調研)某探險隊在新疆某地形區進行考察,從某地出發,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觀,如下圖所示。圖中數據表示海拔高度。讀圖完成(1)~(2)題。(1)考察隊沿途所見自然景觀的變化反映了()A.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C.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異規律(2)圖中海拔2100~3000米左右的高度為云杉林,其成因為()A.位于向陽坡,熱量條件充足B.受西風帶影響,迎風坡多地形雨C.受山谷風的影響,多夜雨D.受副極地低壓帶的控制,多降雪

【解析】第(1)題,注意從南向北的海拔是先升高后降低,再結合圖示緯度,可判斷該探險隊是穿越了天山。沿途所見的不同自然景觀屬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C選項正確。如果不仔細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話,易被“由南向北”誤認A選項正確。第(2)題,注意云杉林是在天山北坡的山腰,為西風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答案:(1)C(2)B三星學科,教師助手,學生幫手,家長朋友!【技巧點撥】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判讀方法

地貌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則是以某種作用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主導的外力作用不同。判斷內容判斷方法判讀南北半球自然帶數量:一般陽坡多于陰坡;同一自然帶分布的高度:一般陽坡高于陰坡判讀基帶或所處的溫度帶基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同;根據基帶確定溫度帶判讀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順序從山麓到山頂的更替與所在地區自然帶從低緯向高緯的水平變化規律大體一致判讀自然帶數量的多少與山體所處緯度、山體海拔及相對高度有關【變式訓練3】(2011·海淀區5月模考)下圖為某地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回答(1)~(2)題。(1)垂直自然帶譜反映了()A.該山地可能位于云貴高原B.經度地帶性規律C.甲坡的水熱狀況優于乙坡D.水分差異導致植被類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