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串聯專題課件03《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朝清朝前期》(含答案)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串聯專題課件03《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朝清朝前期》(含答案)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串聯專題課件03《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朝清朝前期》(含答案)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串聯專題課件03《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朝清朝前期》(含答案)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串聯專題課件03《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朝清朝前期》(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三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

——明朝、清朝前期-2--3--4-一、明朝時期1.政治制度(1)廢除丞相制度:明太祖廢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2)內閣制度形成: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正式設立內閣。-5-2.社會經濟(1)農業①農耕技術: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②農業著作: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2)手工業①生產方式:明代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在很多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②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少數地區和少數行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③制瓷:明宣德年間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們奉為珍品。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6-(3)商業①工商業市鎮:明朝中后期,在運河沿岸、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②商幫: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勢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幫。③外貿:瓷器外銷;明代燒制出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4)經濟政策①“重農抑商”政策的繼續推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②“海禁”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7-3.思想文化(1)思想方面①王陽明: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特別強調“知行合一”。②李贄:否認孔孟學說的權威性,批判“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學說,強調人的正當私欲,主張個性自由發展。(2)科學技術①《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②《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3)文學藝術①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②戲曲:明傳奇和昆曲。③繪畫:文人畫代表作品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8-二、清時期1.政治制度(1)清朝初年:設內閣、六部,軍國機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皇權受到限制。(2)康熙時期:設南書房參與機要,與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三足鼎立。(3)雍正時期:設軍機處。①背景: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②職能: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秉承皇帝旨意辦事。③特點:“勤”“速”“密”。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9-2.社會經濟(1)手工業: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絲織業中心;制瓷業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2)商業:晉商和徽商實力強大;蘇州以及盛澤鎮、漢口鎮等商業市鎮興盛。(3)外貿: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大量外銷;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4)經濟政策①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②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留極少口岸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商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10-3.思想文化(1)思想①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倡導工商皆本。②顧炎武:提出“眾治”主張,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③王夫之:提出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2)小說:《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3)藝術①繪畫和書法:最能反映文人畫風貌的是寫意畫,如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②京劇:形成于道光年間,發展于同光年間,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11-12345671.有學者認為,由于明代以后實行分區或分省定額錄取進士,各地考上的官員參與“廷議”,許多科舉出身者未做官而成為鄉里或地方與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據此推知,科舉制(

)A.避免了考官與考生結黨營私現象B.有利于社會重學重教風氣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D.起到了調動知識精英參政的作用D解析:材料強調了科舉制下士人參與政治的熱情,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科舉制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有關科舉制的相關信息,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考上的官員參與‘廷議’”“科舉出身者未做官而成為鄉里或地方與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可知無論科舉做官,還是科舉出身未做官者,都積極參與政治,故D項正確。-12-12345672.明代浙江杭州百貨所聚,湖州的絲,嘉興的絹,紹興的茶酒,處州的瓷器,溫州的漆器,金華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對此現象合理的解釋是(

)A.專業性的生產區域較為普遍B.區域間長途貿易發展艱難C.區域貿易重視地方保護主義D.手工業區域分布相對平衡A解析:根據材料中“湖州的絲,嘉興的絹,紹興的茶酒”等,可以看出手工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故A項正確;明代區域間長途貿易發展較快,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地方保護主義,故C項錯誤;材料僅反映了浙江一省的生產產品,不能說明手工業區域分布相對平衡,故D項錯誤。-13-12345673.從康熙帝開始,官員將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給皇帝,皇帝朱批后發回,這樣既快又保密。他要求在京滿漢大臣、各省督撫總兵都要密奏,還特許一些職銜低微的官吏密奏權。密折制度運作特點與以下哪一機構最相近(

)A.軍機處 B.中書省C.門下省 D.樞密院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密折制度的特點是效率高、保密性強,這與軍機處特點相似,故A項正確;中書省負責政令的草擬,故B項錯誤;門下省負責政令的審核,故C項錯誤;樞密院負責軍事,故D項錯誤。-14-12345674.根據學者趙岡的研究,中國在唐宋兩朝,大城市人口占到總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造成這一變化的重要經濟因素是(

)A.清朝經濟的衰敗 B.小農經濟的影響C.市鎮經濟的發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C解析:1820年,清朝經濟衰敗,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清朝時,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擴大了消費市場,引起城市人口增多,故B項錯誤;中國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商業發展帶動的,中國古代市場份額是一定的,清朝時市鎮經濟的發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從事商業的人口向市鎮轉移,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C項正確;坊市制度在宋朝時被打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15-12345675.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紀世者以一君為一世,一姓為一代足矣。”這表明他(

)A.重視自然界和社會規律的揭示B.肯定“三綱五常”是理想的社會秩序C.具備近代社會的“民權”意識D.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A解析:根據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視自然界和社會規律的揭示,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三綱五常”是理想的社會秩序,故B項錯誤;王夫之的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繼承,不同于近代社會的“民權”意識,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世之有鼎革也”得出王夫之主張改革,但其并沒有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故D項錯誤。-16-67123456.明清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仁”、諸葛亮的“忠”和關羽的“義”,《水滸傳》中武松等人的“忠”“義”。此類小說(

)A.缺乏反封建禮教的精神B.旨在宣揚宋明理學思想C.折射了當時社會價值觀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傳播C解析:題干中《水滸傳》中的武松是反叛封建禮教的代表,故A項錯誤;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一定時期的文學總是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價值觀,故C項正確;這些小說的內容也有反封建的內容,與民主思想不矛盾,故D項錯誤。-17-67123457.從秦到清,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態有過繁復的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代雖然確立了郡縣制這一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制度,但由于它的殘暴統治,郡縣制的優越性尚未得以體現……劉邦自然不愿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轍……采用的是……混合體。……在《后漢書·劉焉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靈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級官員——九卿,出任州牧,“鎮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自秦代以來的郡縣二級制,便變成了州—郡(國)—縣三級制。——李曉杰《體國經野——歷代行政區劃》-18-6712345材料二

(元朝)與前朝相比,具有一些明顯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標志著行省作為常設地方大行政區地位的確立。……就全國范圍而言,行省并未覆蓋全部路府州縣……設立數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書省對其力所不及的地方進行管理,中央再從大局上對諸行省實施節制,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確實也是一種具有明顯優點的統治模式。——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從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態有過紛紜繁復的變化……這種因時而異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集權的功能罷了。因此盡管從表面上看,歷代行政區劃和地方政府廢置紛繁,分合靡定,但無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損,而無根本性質的變動。——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9-6712345(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劉邦采用的“混合體”是什么,并說明他采用這一體制的原因。東漢地方上出現的新行政設置“州”與西漢時形成的哪一制度有關?參考答案:混合體:郡國并行制。原因:郡縣制的優越性尚未得以體現;劉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轍。制度:刺史制度。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就全國范圍而言,行省并未覆蓋全部路府州縣”,并說明行省制的優點。參考答案:說明:元朝除行省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優點: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20-6712345(3)根據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從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無根本性質的變動”?參考答案:理解:從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強中央集權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變化,但根本性質不變。

-21-6712345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混合體”指郡國并行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郡縣制的優越性尚未得以體現”“不愿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轍”得出郡縣制的優越性尚未得以體現,劉邦不愿意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轍;第三小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