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復習_第1頁
宏觀經濟學復習_第2頁
宏觀經濟學復習_第3頁
宏觀經濟學復習_第4頁
宏觀經濟學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宏觀經濟學》復習集第十二章一:基本概念: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國民生產總值(GNP):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用支出法核算GDP: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賣價來計算GDP。公式:GDP=C+I+G+(X-M)3.儲蓄與投資恒等式(含義):國民經濟中實際存在四個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外。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和廠商)這里所說的兩部門是指一個假設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廠商,因而不存在企業間接稅。為使分析簡化,再省略折舊,這樣,國內生產總值在量上等于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的構成為: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于消費加投資,即y=C+I.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于總收入,總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費,其余部分則當作儲蓄(S)。從供給方面看,國民收入=工資十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由于C+I=y=C+S,就得到I=S,這就是“儲蓄——投資恒等式”。(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三部門經濟中,把政府部門引了進來,用T表示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一轉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國民收入的構成為: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即:y=C+I+G.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仍舊是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總收入除了用于消費和儲蓄,還先要納稅,然而,居民一面要納稅,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稅金扣除了轉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凈收入。這樣,從收入方面看國民收入的構成是:y=C+S+T.C+I+G=y=C十S+T.公式兩邊消去C,把G移到右邊,就得到:I=S+(T-G)。以上等式中的(T-G)為政府儲蓄,因為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性支出,二者差額即政府儲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這樣,I=S+(T-G)表示三部門經濟中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的總和)和投資的恒等。(三)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四部門經濟中,由于有了對外貿易,國民收入的構成從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公式表示:Y=C+I+G十(X-M)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構成的公式可寫成:y=C+S+T+Kr,這里,C+S+T的含義和三部門經濟中的含義一樣,Kr則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例如,對外國遭受災害時的救濟性捐款,這種轉移支付也來自生產要素的收入。于是:C+I+G+(X-M)=y=C+S+T+Kr,公式兩邊消去C,則得到:I+G+(X-M)=S+T+Kr.這一等式可以轉化為:I=S+(T-G)+(M-X+Kr)。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儲蓄,(T-G)代表政府儲蓄,而(M-X+Kr)則可代表本國用于對外國消費和投資的那部分儲蓄。這樣,I=s+(T-G)+(M-X+Kr)表示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恒等。必須明確的是,上述“儲蓄——投資”恒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只要遵循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于充分就業,是否處于通貨膨脹,是否處于均衡狀態。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難以一致,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均衡,引起經濟的收縮和擴張,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經濟達到均衡。歸納:1.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和廠商2.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3.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4.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名義GDP(也稱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GDP折算指數(GDP平減指數):名義的GDP和實際的GDP的比率。二:計算題----379頁8.下列項目是否計入GDP,為什么?(1)政府轉移支付;(2)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3)購買普通股票;(4)購買一塊地產。答:(1)不計入。因為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并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生。(2)不計入。不是該期的實際生產活動。(3)不計入。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只是一種交易活動,并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4)不計入。同(3)。12.一經濟社會生產三種產品:書本、面包和菜豆。它們在1998和1999年的產量和價格如下表所示,試求:1998年1999年數量價格數量價格書本面包菜豆(千克)10010美元2001美元5000.5美元11010美元2001.5美元4501美元(1)1998年名義GDP;(2)1999年名義GDP;(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變化取決于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話對否?(6)用1998年作為基期:計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計算這段時間的通貨膨脹率;答案:(1)1998年名義GDP=10×100+1×200+0.5×500=1450美元(2)1999年名義GDP=10×10+1.5×200+1×450=1850美元(3)1998年實際GDP=1450美元;1999年實際GDP=10×110+1×200+0.5×450=1525美元實際GDP變化率:(1525-1450)/1450=5.17%(4)以1999年為基期,1999年實際GDP=1850美元;1998年實際GDP為10×100+1.5×200+1×500=1800美元實際GDP變化率:(1850-1800)/1800=2.78%(5)GDP的變動由兩個因素造成: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及價格水平,所以這話不完整。(6)1998年GDP折算指數:(1450/1450)×100=1001999年GDP折算指數:(1850/1525)×100=121.31通貨膨脹率:л=(121.31-100)/100=21.31%13.假定一國有下列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單位: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4800總投資800凈投資300消費3000政府購買960政府預算盈余30試計算(1)國內生產凈值;(2)凈出口;(3)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后的收入;(4)個人可支配收入;(5)個人儲蓄。解(1)NDP=4800-(800-300)=4300(億美元)(2)凈出口=GDP-總投資-消費-政府購買=4800-800-3000-960=40(億美元)(3)960+30=990(億美元)(4)個人可支配收入=GDP-折舊-稅收=4800-500-990=3310(億美元)(5)S=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3310-3000=310(億美元)14.假設GDP為5000萬美元,個人可支配收入為4100萬美元,政府預算赤字為200萬美元,消費為3800萬美元,貿易赤字為100萬美元。計算(1)儲蓄;(2)投資;(3)政府支出。答: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4100-3800=300萬,即SP=300萬政府儲蓄=預算盈余(或赤字)=-200萬根據儲蓄—投資恒等式:I=SP+Sg+(M-X)I=300-200+100=200萬又GDP=C+I+G+(X-M)G=5000-200-3800-(-100)=1100萬第十三章一.基本概念:1.凱恩斯消費理論:1)消費函數:c=a+by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費和收入的這種關系稱做消費函數或消費傾向。2)儲蓄函數:s=-a+(1-b)y儲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費的一部分。既然消費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遞減的,則可知儲蓄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遞增的。儲蓄與收入的這種關系就是儲蓄函數。3)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1.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互為補數。*2.若APC和MPC都隨收入的增加而遞減,但APS大于MPS,則APS和MPS都隨收入的增加而遞增,但APS小于MPS。*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邊際消費傾向(MPC):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稱為邊際消費傾向。MPC=dc/dy平均消費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邊際儲蓄傾向(MPS):儲蓄增量對收入增量的比率。MPS=ds/dy平均儲蓄傾向(APS):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占的比率。2.解其他消費函數---389頁相對收入消費理論生命周期的消費理論。永久收入的消費理論。3.乘數理論:

1)投資乘數

影響均衡國民收入的因素發生變動,均衡國民收入就會發生改變。乘數理論反映了這種影響的程度。

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其數值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投資乘數效應的變動機制是,增加一單位投資,經濟中將增加等量的投資需求,從而使得投資品增加相同的數額。投資品供給增加使得經濟中的總收入增加相同數額,收入的增加又導致家庭增加消費,其數量為邊際消費傾向的倍數。消費需求增加又如同投資需求增加一樣引起連鎖反應,直到經濟再次處于均衡。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假定自主投資增加1個單位,那么根據均衡收入決定的條件,均衡國民收入將增加倍。如果投資增加,則均衡國民收入增加量為:或這一結論被稱為投資乘數定理,被稱為投資乘數。如所示。投資乘數的推導乘數定理不僅可以正向起作用,同樣地,投資減少也會引起收入按同樣的倍數減少。

需要注意,乘數定理的結論其成立的條件:第一,邊際消費傾向較為穩定;第二,在投資增加引起國民收入變動的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資本品和勞動力;第三,利息率不變。2)其他乘數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是指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其數值也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公式:稅收乘數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公式:政府轉移支出乘數是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轉移支付的比率。公式:平衡預算乘數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與政府收入變動的比率。其數額恰好等于1。公式:二:計算題(兩部門和三部門的各種乘數計算)---408頁:13.經濟的消費函數為c=100+0.8yd,投資i=50,政府購買性支出g=200,政府轉移支付tr=62.5(單位均為10億美元),稅收T=250。(單位均為10億美元)。(1)求均衡收入。(2)試求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平衡預算乘數。解(1)可支配收入yd=y-t+tr=y-250+62.5=y-187.5y=c+i+g=100+0.8(y-187.5)+50+200=200+0.8yy=1000(10億美元)(2)kI=1/(1-β)=1/(1-0.8)=5,kg=1/(1-β)=5,kt=-β/(1-β)=-0.8/0.2=-4,ktr=β/(1-β)=0.8/0.2=4,kb=kg-kt=1。14.在上題中,假定該社會達到充分就業所需要的國民收入為1200,試問:1)增加政府購買;2)減少稅收;3)增加政府購買和稅收同一數額(以便預算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各需多少數額?解:增加200單位國民收入,需增加政府購買200/5=40(10億美元)需減少稅收200/4=50(10億美元)需增加政府購買和稅收200*1=200(10億美元)15.假定某經濟社會的消費函數c=30+0.8yd,凈稅收即總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金額tn=50,投資i=60,政府購買性支出g=50,凈出口即出口減進口以后的余額為nx=50-0.05y,求:(1)均衡收入;(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凈出口余額;(3)投資乘數;(4)投資從60增至70時的均衡收入和凈出口余額;(5)當凈出口從nx=50-0.05y變為nx=40-0.05y解答:(1)可支配收入:yd=y-tn=y-50消費:c=30+0.8(y-50)=30+0.8y-40=0.8y-10均衡收入:y=c+i+g+nx=0.8y-10+60+50+50-0.05y=0.75y+150解得y=eq\f(150,0.25)=600,即均衡收入為600。(2)凈出口余額:nx=50-0.05y=50-0.05×600=20(3)投資乘數ki=eq\f(1,1-0.8+0.05)=4。(4)投資從60增加到70時,有y=c+i+g+nx=0.8y-10+70+50+50-0.05y=0.75y+160解得y=eq\f(160,0.25)=640,即均衡收入為640。凈出口余額:nx=50-0.05y=50-0.05×640=50-32=18(5)凈出口函數從nx=50-0.05y變為nx=40-0.05y時的均衡收入:y=c+i+g+nx=0.8y-10+60+50+40-0.05y=0.75y+140解得y=eq\f(140,0.25)=560,即均衡收入為560。凈出口余額:nx=40-0.05y=40-0.05×560=40-28=12第十四章一:基本概念自主投資:即使利率r為零時也有的投資量,稱為自主投資。IS曲線: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間相互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些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而這條曲線稱為IS曲線。流動性偏好(對貨幣的需求)是指,由于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貨幣的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貨幣的謹慎動機或預防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事先持有的一定數量貨幣。貨幣的投機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力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愿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成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狹義的貨幣供給量是指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1表示)。在狹義的貨幣供給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廣義的貨幣供給(一般用M2表示)。再加上個人和企業所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資產或“貨幣近似物”,便是意義更廣泛的貨幣供給(一般用M3表示)。當m給定時,m=ky-hr的公式可表示為滿足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下的收入y與利率r的關系,這一關系的圖形就被成為LM曲線。此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和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LM曲線的三個區域的劃分極其特點。二:計算題----438頁12.假定:(a)消費函數為c=50+0.8y,投資函數為i=100(億美元)-5r;(b)消費函數為c=50+0.8y,投資函數為i=100(億美元)-10r;(c)消費函數為c=50+0.75y,投資函數為i=100(億美元)-10r。(1)求(a)、(b)、(c)的IS曲線;(2)比較(a)和(b),說明投資對利率更敏感時,IS曲線的斜率發生什么變化;(3)比較(b)和(c),說明邊際消費傾向變動時,IS曲線斜率發生什么變化。解答:(1)根據y=c+s,得到s=y-c=y-(50+0.8y)=-50+0.2y,再根據均衡條件i=s,可得100-5r=-50+0.2y,解得(a)的IS曲線為y=750-25r;同理可解得(b)的IS曲線為y=750-50r,(c)的IS曲線為y=600-40r。(2)比較(a)和(b),我們可以發現(b)的投資函數中的投資對利率更敏感,表現在IS曲線上就是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變小,即IS曲線更平坦一些。(3)比較(b)和(c),當邊際消費傾向變小(從0.8變為0.75)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變大了,即(c)的IS曲線更陡峭一些。13.假定貨幣需求為L=0.2y-5r。(1)畫出利率為10%、8%和6%而收入為800億美元、9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時的貨幣需求曲線;(2)若名義貨幣供給量為150億美元,價格水平P=1,找出貨幣需求與供給相均衡的收入與利率;(3)畫出LM曲線,并說明什么是LM曲線;(4)若貨幣供給為200億美元,再畫一條LM曲線,這條LM曲線與(3)相比,有何不同?(5)對于(4)中這條LM曲線,若r=10,y=1100億美元,貨幣需求與供給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會怎樣變動?解答:(1)由于貨幣需求為L=0.2y-5r,所以當r=10,y為800億美元、9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時的貨幣需求量分別為110億美元、130億美元和150億美元;同理,當r=8,y為800億美元、9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時的貨幣需求量分別為120億美元、140億美元和160億美元;當r=6,y為800億美元、9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時的貨幣需求量分別為130億美元、150億美元和170億美元。如圖14—2所示。圖14—2(2)貨幣需求與供給相均衡即L=MS,由L=0.2y-5r,MS=m=M/P=150/1=150,聯立這兩個方程得0.2y-5r=150,即y=750+25r可見,貨幣需求和供給均衡時的收入和利率為y=1000,r=10y=950,r=8y=900,r=6……)(3)LM曲線是從貨幣的投機需求與利率的關系、貨幣的交易需求和謹慎需求(即預防需求)與收入的關系以及貨幣需求與供給相等的關系中推導出來的。滿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的收入y和利率r的關系的圖形被稱為LM曲線。也就是說,LM曲線上的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根據(2)的y=750+25r,就可以得到LM曲線,如圖14—3所示。圖14—3(4)貨幣供給為200美元,則LM′曲線為0.2y-5r=200,即y=1000+25r。這條LM′曲線與(3)中得到的這條LM曲線相比,平行向右移動了250個單位。(5)對于(4)中這條LM′曲線,若r=10,y=1100億美元,則貨幣需求L=0.2y-5r=0.2×1100-5×10=220-50=170(億美元),而貨幣供給MS=200(億美元),由于貨幣需求小于貨幣供給,所以利率會下降,直到實現新的平衡。14.假定名義貨幣供給量用M表示,價格水平用P表示,貨幣需求用L=Ky-hr表示。(1)求LM曲線的代數表達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表達式;(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時LM的斜率的值;(3)當K變小時,LM斜率如何變化;h增大時,LM曲線斜率如何變化;(4)若K=0.20,h=0,LM曲線形狀如何?答案:(1)由L=M/P,因此LM曲線代數表達式為:Ky-hr=M/P即r=-M/Ph+(K/h)y其斜率為:K/h(2)當K=0.20,h=10時,LM曲線斜率為:K/h=0.20/10=0.02當K=0.20,h=20時,LM曲線斜率為:K/h=0.20/20=0.01當K=0.10,h=10時,LM曲線斜率為:K/h=0.10/10=0.01(3)由于LM曲線斜率為K/h,因此當K越小時,LM曲線斜率越小,其曲線越平坦,當h越大時,LM曲線斜率也越小,其曲線也越平坦(4)若K=0.2,h=0,則LM曲線為0.2y=M/P,即y=5M/P此時LM曲線為一垂直于橫軸x的直線,h=0表明貨幣與利率的大小無關,這正好是LM的古典區域情況。15.假設一個只有家庭和企業的二部門經濟中,消費c=100+0.8y,投資I=150-6r,貨幣供給m=150,貨幣需求L=0.2y-4r(單位都是億美元)。(1)求IS和LM曲線;(2)求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解(1)由y=c+i可知IS曲線為y=100+0.8y+150-6r=0.8y+250-6ry=1250-30r由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相等可得LM曲線為0.2y-4r=150y=750+20r(2)當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IS和LM相交于一點,該點上收入和利率可通過求解IS、LM方程而得,即y=1250-30r,y=750+20r兩式聯立得y=950,r=10。第十五章一:基本概念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凱恩斯主義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垂直線而LM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失效,這種情況被成為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貨幣幻覺:人們不是對貨幣的實際價值作出反應,而是對用貨幣來表示的名義價值作出反應。古典主義極端:如果IS越平坦,或LM越陡峭,則財政政策效果越小,貨幣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現一種LM曲線為垂直線而IS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有效。這種情況被稱為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

古典主義極端:財政政策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十分有效的情況被稱為古典主義極端。古典主義極端在一下三種情況下發生:(1)當水平的IS曲線與LM曲線中的古典區域并存時;(2)當正常的IS曲線與LM曲線中的古典區域并存時;(3)當水平的IS曲線與LM曲線中的中間區域并存時。5.。分析IS曲線、LM曲線的斜率變化對于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不同影響。分析研究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關系主要是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在分析財政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政府支出會使利率上升很多(這在LM曲線斜率大時就會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下降很多(這在IS曲線斜率小就會是這樣),則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就大,從而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較小,反之則反是。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財政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IS曲線斜率較小時(原因如投資對利率較敏感,邊際消費傾向較大從而支出乘數較大,邊際稅率較小從而也使支出乘數較大),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原因如貨幣需求對利率較不敏感以及貨幣需求對收入較為敏感),使得財政政策效果較小。在分析貨幣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貨幣供給會使利率下降很多(這在LM曲線斜率大就會是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增加很多(這在IS曲線斜率小就會是這樣),則貨幣政策效果就會很明顯,反之則反是。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就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貨幣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使IS曲線斜率較小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都是使貨幣政策效果較大的因素。二:計算題----455頁6.假設LM方程為y=500美元+25r(貨幣需求L=0.20y-5r,貨幣供給為100美元)。(1)計算:1)當IS為y=950美元-50r(消費C=40美元+0.8Yd,投資I=140美元-10r,稅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和2)當IS為y=800美元-25r,(消費C=40美元+0.8Yd,投資I=110美元-5r,稅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時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2)政府支出增加從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時,情況1)和情況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為多少?(3)說明政府支出從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時,為什么情況1)和情況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答案:(1)1)Y=950-50r(IS方程)

Y=500+25r(LM方程)IS=LM得:Y=650r=6

代入I=140-10r得I=802)Y=800-25r(IS方程)

Y=500+25r(LM方程)IS=LM得:Y=650r=6

代入I=110-5r得I=80(2)

1)由g=80從而得Y=1100-50r(IS方程)

IS=LM得:Y=700r=82)由于I=110-5r從而得Y=950-25r(IS方程)

IS=LM得:Y=725r=9(3)由于2)中I=110-5r,相對來說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較小,利率上升的擠出效應較小,從而收入增加的較大(Y=725)。7.假設貨幣需求為L=0.20y,貨幣供給量為200億美元,c=90億美元+0.8yd,t=50億美元,i=140億美元-5r,g=(1)導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2)若其他情況不變,g增加20億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各為多少?(3)是否存在“擠出效應”?(4)用草圖表示上述情況。解答:(1)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y=90+0.8yd+140-5r=90+0.8(y-50)+140-5r+50=240+0.8y-5r化簡整理得,均衡收入為y=1200-25r(1)由L=0.20y,MS=200和L=MS可知LM曲線為0.20y=200,即y=1000(2)這說明LM曲線處于充分就業的古典區域,故均衡收入為y=1000,聯立式(1)、式(2)得1000=1200-25r求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資函數,得i=140-5r=140-5×8=100(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增加20億美元將會導致IS曲線發生移動,此時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線為y=90+0.8yd+140-5r=90+0.8(y-50)+140-5r+70=260+0.8y-5r化簡整理得,均衡收入為y=1300-25r與LM曲線y=1000聯立得1300-25r=1000由此均衡利率為r=12,代入投資函數得i=140-5r=140-5×12=80而均衡收入仍為y=1000。(3)由投資變化可以看出,當政府支出增加時,投資減少相應份額,這說明存在“擠出效應”,由均衡收入不變也可以看出,LM曲線處于古典區域,即LM曲線與橫軸y垂直,這說明政府支出增加時,只會提高利率和完全擠占私人投資,而不會增加國民收入,可見這是一種與古典情況相吻合的“完全擠占”。(4)草圖如圖15—1。圖15—18.假設貨幣需求為L=0.20y-10r,貨幣供給量為200億美元,c=60億美元+0.8yd,t=100億美元,i=150億美元,g=(1)求IS和LM方程。(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3)政府支出從100億美元增加到120億美元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有何變化?(4)是否存在“擠出效應”?(5)用草圖表示上述情況。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y=c+i+g=60+0.8yd+150=60+0.8(y-t)+150+100=60+0.8(y-100)+150+100=230+0.8y化簡整理得y=1150(1)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線為0.20y-10r=200即y=1000+50r(2)(2)由式(1)、式(2)聯立得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資為常量i=150。(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億美元,則會引致IS曲線發生移動,此時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線為y=c+i+g=60+0.8yd+150=60+0.8(y-100)+150+120化簡得y=1250,與LM曲線y=1000+50r聯立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為r=5,投資不受利率影響,仍為常量i=150。(4)當政府支出增加時,由于投資無變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擠出效應”。這是因為投資是一個固定常量,不受利率變化的影響,也就是投資與利率變化無關,IS曲線是一條垂直于橫軸y的直線。(5)上述情況可以用草圖15—2表示。圖15—213.假定政府要削減稅收,試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兩種情況下減稅的影響:(1)用適應性貨幣政策保持利率不變。(2)貨幣存量不變。說明兩種情況下減稅的經濟后果有什么區別?解(1)減稅,會使IS0向右上移動到IS1,使得利率上升為r1,國民收入增加到y2,為使利率維持在r0水平,政府應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使LM移動到LM1處,從而利率仍為r0。(2)貨幣存量不變,表示LM曲線不變,減稅使IS0右移至IS1(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到y2,利率上升到r1,均衡點為E315.假定政府考慮用這種緊縮政策:一是取消投資津貼,二是增加所得稅,用IS—LM曲線和投資需求曲線表示這兩種政策對收入、利率和投資的影響。解答:取消投資津貼和增加所得稅雖然都屬于緊縮性財政政策,都會使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從而使利率和收入下降,但對投資的影響卻不一樣,因而在IS—LM圖形上的表現也不相同,現在分別加以說明。(1)取消投資津貼。取消投資津貼等于提高了投資成本,其直接影響是降低了投資需求,使投資需求曲線左移,在圖15—8(a)中,投資需求曲線從I0左移到I1。如果利率不變,則投資量要減少I1I0,即從I0減少到I1,然而投資減少后,國民收入要相應減少,IS曲線要左移,在貨幣市場均衡保持不變(即LM曲線不動)的條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為收入減少后貨幣交易需求必然減少,在貨幣供給不變時,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會增加投資,使取消投資津貼以后的投資減少量達不到I1I0。在圖15—8(b)中,設IS曲線因投資需求下降而從IS0左移到IS1,結果使收入從y0降到y1,利率從r0降到r1,在圖15—8(a)中,當利率降為r1時,實際的投資就不是下降到I1,而是下降到I′1,因此少降低I1I′1的數額。圖15—8(2)增加所得稅。增加所得稅會降低人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從而減少消費支出,這同樣會使IS曲線左移。假定左移情況也是圖15—8(b)中的IS0曲線移動到IS1曲線,則收入和利率分別從y0和r0降到y1和r1,由于增加所得稅并不會直接降低投資需求,因而投資需求曲線仍為I0,但是由于利率從r0降到r1,因而投資得到刺激,投資量從I0增加到I′0,這就是說,增加所得稅雖然使消費、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資卻增加了。第十六章一:基本概念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采取任何行動。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采取一些財政政策,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權衡性的財政政策。充分就業預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在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余。商業銀行:是以經營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要業務,并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貨幣經營企業。中央銀行:一國最高金融當局,統籌管理全國金融活動,實施貨幣政策以影響經濟。存款準備金:這種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用的一定金額,成為存款準備金。法定準備金:這種準備金在存款中起碼應當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體由中央銀行)規定的。這一比率成為法定準備率。按法定準備率提留的準備金是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要求的準備金(可用ER表示),超額準備金對存款的比率可稱超額準備率。6.貨幣創造乘數: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將使活期存款總和(亦即貨幣供給量)擴大為這筆新增原始貨幣供給量的1/rd倍,稱1/rd為貨幣創造乘數。貨幣總和(用D表示)同這筆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準備率(用rd表示)之間的關系:D=R/rd.7.簡述政府影響經濟運行的財政政策的各種手段: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例如減少稅收可以刺激消費,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夠刺激生產,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國家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所采取的經濟、法律、行政措施的總和。經濟措施主要指財政杠桿;法律措施是通過立法來規范各種財政分配關系和財政收支行為,對違法活動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運用政府機關的行政權力予以干預。財政政策手段的選擇是由財政政策的性質及其目標所決定的。財政政策的階級性質和具體目標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財政政策一、財政的構成與財政政策工具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以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雇員報酬、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于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系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買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務。它不同于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二、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1、自動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動。2、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采取一些財政措施,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當認為總需求非常低,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反之,當認為總需求非常高,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應該增加稅收或者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前者成為擴張型財政政策,后者成為緊縮性財政政策。三、功能財政和預算盈余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為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額。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余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余。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前普遍采取的政策原則。后來這個原則遭到了凱恩斯主義者的攻擊。他們認為,衰退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如果堅持年度平衡預算的觀點,那么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稅率,其結果會加深衰退;當經濟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者降低稅率,其結果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這樣,堅持年度平衡預算只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四、充分就業預算盈余與財政政策方向所謂充分就業預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余。如果這種盈余為負值,就是充分就業的預算赤字。它不同于實際的預算盈余,實際的預算盈余是以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來衡量預算狀況的,因此二者的差別就在于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與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的差額。一般來講,當實際國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時,則充分就業預算盈余小于實際預算盈余;若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則充分就業預算盈余大于實際預算盈余。當然,也會出現實際國民收入和潛在的國民收入相等,因而充分就業預算盈余與實際預算盈余相等的情況。五、赤字與公債按照功能財政的思想,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干預經濟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從理論上說\o"查看圖片"美國歷年財政赤字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相機抉擇”,但是事實上多數是搞擴張性財政政策,結果是財政赤字的上升和國家債務的積累。財政赤字是預算開支超過收入的結果。彌補赤字的途徑有:借債和出售政府資產。政府借債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向中央銀行借債,另一類是向國內公眾借債。公債作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種形式可以為預算赤字融資,使赤字得到彌補。然而,政府發行了公債要還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償的債務會逐漸積累成巨大的債務凈存量,這些債務凈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構成政府預算支出中一個十分龐大的支出。8.簡述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各種手段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最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業務,貼現,法定準備金率。此外還有:信貸政策、中央銀行貸款、信貸指導性計劃、利率、道義勸告和政策性貸款(發債)計劃八項政策工具。(政府還可以直接規定商業銀行的利率或其浮動范圍,抵押貸款的利息率(按揭)與條件實行直接信貸控制等)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貸款時的利率,是在商業銀行缺乏準備金并需要向中央銀行借款以作為準備金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銀行無需向中央銀行借款,則貼現率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將其貼現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的預扣利率。再貼現意味著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貸款,從而增加了貨幣投放,直接增加貨幣供應量。再貼現率的高低不僅直接決定再貼現額的高低,而且會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再貼現需求,從而整體影響再貼現規模。二:計算題---483頁10.平衡預算的財政思想和功能財政政策思想有何區別?答案:當政府旨在實現充分就業水平時,預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稱為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額,預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余額。平衡預算要求周期內的收支平衡。如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預算是指政府在一個經濟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經濟衰退時實行擴張政策,有意安排預算赤字,在繁榮時實行緊縮政策,有意安排預算盈余,以繁榮時的盈余彌補衰退時的赤字,使整個經濟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實現預算平衡。功能財政思想否定了平衡預算思想,主張預算目標不應是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應是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這一思想與機械地追求政府收支平衡目標相比是一大進步,但實施困難。12.政府發行的公債賣給中央銀行和賣給商業銀行或者其他私人機構對貨幣供給量變動會產生什么樣不同的影響?解答:政府發行的公債賣給中央銀行,這實際上就是讓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增加基礎貨幣,貨幣供給量會按照貨幣乘數數倍地增加,這是政府的貨幣籌資,其結果往往是形成通貨膨脹,這是國家征收的通貨膨脹稅;而政府發行的公債賣給商業銀行或者其他私人機構,不過是購買力向政府部門轉移,不會增加基礎貨幣,不會直接引起通貨膨脹,這是政府的債務籌資。15.假定現金存款比率rc=eq\f(Cu,D)=0.38,準備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r=0.18,試問貨幣創造乘數為多少?若增加基礎貨幣100億美元,貨幣供給變動多少?解答:貨幣乘數為km=eq\f(1+rc,rc+r)=eq\f(1.38,0.38+0.18)=2.46。若增加基礎貨幣100億美元,則貨幣供給增加ΔM=100×2.46=246(億美元)。16.假定法定準備率是0.12,沒有超額準備金,對現金的需求是1000億美元。(1)假定總準備金是400億美元,貨幣供給是多少?(2)若中央銀行把準備率提高到0.2,貨幣供給變動多少?(假定總準備金仍是400億美元。)(3)中央銀行買進10億美元政府債券(存款準備率仍是0.12),貨幣供給變動多少?解答:(1)在本題中,沒有考慮現金存款比率問題,因此,貨幣乘數是準備率的倒數。于是,貨幣供給M=1000+400/0.12=4333.33(億美元)。(2)若法定準備率提高到0.2,則存款變為400/0.2=2000(億美元),現金仍是1000億美元,因此貨幣供給為1000+2000=3000(億美元),貨幣供給減少了1333.33億美元。(3)中央銀行買進10億美元政府債券,即基礎貨幣增加10億美元,則貨幣供給增加:ΔM=10×eq\f(1,0.12)=83.33(億美元)。第十七章一:基本概念實際貨幣余額效應(實際余額效應):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于是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應地減少,這種效應就稱為實際余額效應。古典的總供給曲線的形狀: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的形狀:常規的總供給曲線的形狀:5.解釋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第一,價格水平上升時,實際貨幣供給下降,貨幣供給小于貨幣需求,導致利率上升,投資下降,總需求量減少。第二,價格總水平上升時,資產的實際價值下降,人們實際擁有的財富減少,為了保持一定量的財富,人們必然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第三,價格總水平上升時,人們的名義收入水平增加,會使人們進入更高的納稅等級,從而增加人們的稅收負擔,減少可支配收入,進而減少消費。第四,國內物價水平上升,在匯率不變條件下,使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下降,出口商品的價格相對上升,導致本國居民增加對國外的商品購買,外國居民購買本國商品減少。因此,凈出口減少。二:計算題-----502頁4.為什么總供給曲線可以被區分為古典、凱恩斯和常規這三種類型?解答: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及調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沒有阻力,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能夠得以出清,這使經濟的就業總能維持充分就業狀態,從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凱恩斯的總供給理論認為,在短期,一些價格是有黏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而調整。由于工資和價格黏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愿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作為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基礎的思想是,作為工資和價格黏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于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的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為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的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著關于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于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為常規的總供給曲線。總之,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于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定,宏觀經濟學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5.用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的互動,說明宏觀經濟中的蕭條、高漲(或過熱)和滯脹的狀態。解答:宏觀經濟學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對經濟中的蕭條、高漲和滯脹狀態的說明,主要是通過說明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來完成的。如圖17—2所示。圖17—2蕭條狀態與高漲狀態的說明從圖17—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AD是總需求曲線,ASS是短期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種情況表示經濟處于蕭條狀態。第二種情況是,當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從AD向右移動到AD′時,短期總供給曲線ASS和新的總需求曲線AD′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種情況表示經濟處于高漲狀態。現在假定短期總供給曲線由于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和工資等提高)而向左移動,但總需求曲線不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可以用圖17—3表示。在圖17—3中,AD是總需求曲線,ASS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兩者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現在由于出現供給沖擊,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到AS′S,總需求曲線和新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這個產量低于原來的產量,而價格水平卻高于原來的價格水平,這種情況表示經濟處于滯脹狀態,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結合在一起的狀態。圖17—3滯脹狀態的說明9.設某一三部門的經濟中,消費函數為C=200+0.75Y,投資函數為I=200-25r,貨幣需求函數為L=Y-100r,名義貨幣供給是1000,政府購買G=50,求該經濟的總需求函數。解答:收入恒等式為Y=C+I+G,將消費函數、投資函數和政府購買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簡后,得Y=1800-100r(1)式(1)即為該經濟的IS曲線方程。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P=L,將貨幣需求關系式和貨幣供給數量代入其中,有eq\f(1000,P)=Y-100r,其中P為經濟中的價格水平上式化簡為:Y=100r+eq\f(1000,P)(2)式(2)即為該經濟的LM曲線方程。為求該經濟的總需求曲線方程,將式(1)、式(2)聯立,并消去變量r,得到Y=900+eq\f(500,P)上式即為該經濟的總需求曲線。第十八章一:基本概念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于供求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造成通貨緊縮的狀態。失業: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愿意并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2奧肯定律:失業率每高于自然失業率1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于潛在GDP2個百分點。3.通貨膨脹:當一個經濟中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正在經歷著通貨膨脹。4.通貨膨脹的原因: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解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進、混合性以及結構性等因素。(1)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這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場在現有的價格水平下,經濟的總需求水平超過總供給水平,導致的一般物價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貨膨脹。引起總需求過多的因素有兩大類:一類被稱為實際因素,如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擴大,政府支出增加、減稅以及一國凈出口增加等因素都會使IS曲線向右移動,引起總需求曲線的向右移動,使經濟在現有的價格水平下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另一類被稱為貨幣因素,即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或實際貨幣需求的減少。這會使得LM曲線向右移動,也會導致總需求在現有價格水平下擴大。在經濟的總供給沒有達到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之前,總需求的增加在使價格水平上升的同時,也使總產出增加。隨著經濟接近充分就業產出水平,總需求再增加,產出也不會再增加,而只會導致價格水平的上升。(2)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是從供給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供給就是生產,根據生產函數,生產取決于成本。因此,從總供給的角度看,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著只有提高原有的價格水平才能達到原來的產出水平,即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總供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