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企業勞動工資統計第六章企業勞動工資統計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的范圍及原則所謂從業人員是指從事一定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全部勞動力。企業從業人員是指在企業中從事一定生產經營活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全部勞動力。包括企業在崗職工和企業其他從業人員。不包括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的范圍及原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一)從業人員統計包括的范圍1、企業在崗職工。在崗職工:指在本單位工作并由單位支付工資的人員,以及有工作崗位,但由于學習、病傷產假等原因暫未工作,仍由單位支付工資的人員。2、企業其他從業人員。其他從業人員:指企業聘用的離退休人員、聘用的港澳臺和外籍人員等。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一)從業人員統計包括的范圍(二)從業人員統計不包括的范圍1、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2、生產經營性原因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3、企業內部退養職工。(二)從業人員統計不包括的范圍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三)從業人員統計的原則根據統計分析的不同需要,企業從業人員統計可以有兩個口徑:一是作為企業生產要素的企業勞動者,二是反映規模的企業全部勞動者。為了進行企業經濟核算和避免企業間統計上的重復,企業從業人員的統計原則上是“誰發工資誰統計”。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三)從業人員統計的原則因而一些雖未參與企業經濟活動,但卻由本企業支付工資的,如代培人員、借調人員、帶工資學習人員、出國援外人員以及下放勞動鍛煉人員,按“誰發工資誰統計”的原則進行統計;新增人員,則從其報到之日起,不論是否發放當月工資,即應算為企業勞動者。因而一些雖未參與企業經濟活動,但卻由本企業支付工資的,如代培對于退職、退休、死亡、開除、參軍、不帶工資上學退出企業的人員,從其離開之日起即不統計為企業職工。從企業領取原材料在自己家庭中進行生產的家庭工,經領導批準的停薪留職人員,參加企業生產勞動的軍工和勤工儉學的在校學生,也均不統計為企業職工。對于退職、退休、死亡、開除、參軍、不帶工資上學退出企業的人員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二、企業從業人員數量與構成統計(一)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統計1、期末人數期末人數是指報告期最后一天的實有人數。如月末、季末、年末人數,反映報告期末這一時點上實際可使用的職工數量,所以稱為時點人數。具體包括從業人員期末人數、職工期末人數等。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二、企業從業人員數量與構成統計2、平均人數平均人數是報告期內平均每天擁有的職工人數。它表明報告期內占有職工的一般水平,是計算勞動生產率、平均工資以及其他有關指標的基礎資料。其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每天實有職工人數之和平均人數=
報告期日歷日數
2、平均人數人員增減變動不大的企業,平均人數可以用期初人數與期末人數相加之和除以2求得。開工不滿全月的企業,其分母也應用報告月的日歷日數,這樣才能避免人數的重復計算,真正反映整個月的平均人數,若以開工日作算式的分母,則計算結果只能是開工日數的平均人數,而不是報告月的平均人數。人員增減變動不大的企業,平均人數可以用期初人數與期末人數相加例1:某企業于4月15日開工,開工后每天的人數資料(見表1)表1日期15—1718—202122—2728—2930人數200222休息232244休息則四月份平均人數為:
200×3+222×4+232×6+244×3平均人數=
30
=120(人)
例1:某企業于4月15日開工,開工后每天的人數資料(見表1)例2:某工廠某年2月末職工人數為1870人,3月份職工人數變動情況如下:3月3日統一分配來2名復退軍人、報到上班;3月6日3名職工調出,本月工資未發;3月12日新招收合同制職工30名,報到上班;3月15日5名職工退休,1名職工離休,本月工資均已發給;3月18日1名職工借出,本月工資已發;3月25日辭退13名臨時工,工資已支付。根據上述資料,計算該廠3月份全部職工平均人數。例2:某工廠某年2月末職工人數為1870人,3月份職工人數變職工平均人數職工平均人數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二)企業從業人員的構成統計在企業中,不僅要準確計算職工的數量,還需按一定標志對企業職工進行分組,并考察各組人員在整個職工總數量中所占的比重。1、按用工期限分組長期職工: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在崗職工。臨時職工:不到一年的在崗職工。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二)企業從業人員的構成統計2、按工作崗位分組按工作崗位分組,對于研究企業定員、合理安排各類人員比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企業的勞動力,按工作崗位可分為以下5組:工人和學徒,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其他人員。2、按工作崗位分組3、按工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分組在工業和建筑業等物質生產企業,常按工人在生產中的作用進行分組。例如,工業企業將生產工人分為基本生產工人與輔助生產工人;建筑業將生產工人分為建筑安裝工人,附屬、輔助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及其他生產工人。這種分組資料對于確定勞動組織的合理程度有重要意義。3、按工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分組4、按工種和熟練程度分組企業生產人員的工種指具有某種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即能夠承擔特定工作的能力。例如,機械工業企業的工人,可分為車工、刨工、銑工、鉗工、電工、焊工、機修工等等。所謂熟練程度是指勞動力對其所從事的一定的工種或專業所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的掌握程度。4、按工種和熟練程度分組工人的熟練程度一般以其所屬工資等級表中一定技術等級來確定,一般分為8級。這種構成統計可以反映企業勞動力或工人的技術水平,是合理調配勞動力的依據。根據這種構成資料還可計算勞動力或工人的平均工資等級。這一指標可綜合表明勞動者的現有技術水平,從而對企業內合理安排生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5、按文化程度分組工人的熟練程度一般以其所屬工資等級表中一定技術等級來確定,一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三、企業從業人員變動統計(一)從業人員絕對量變動統計企業職工人數變動受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因素影響,總是經常處于增減變動中,一定時期企業職工的變動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期初人數+本期增加人數-本期減少人數=期末人數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三、企業從業人員變動統計1、本期增加從業人員人數增加人數是指在報告期內,本企業招收、錄用和調入的全部從業人員數。具體可有:(1)農村招收的人員;(2)城鎮招收的人員;(3)錄用的復員、轉業軍人;(4)錄用的大、中專院校及技工學校畢業生;(5)調入;(6)其它。1、本期增加從業人員人數2、本期減少從業人員人數減少人數是指在報告期內,離開本單位且不再由本單位支付報酬的人員。具體有:(1)離休、退休、退職;(2)開除、除名、辭退;(3)終止、解除合同;(4)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5)調出;(6)其他。2、本期減少從業人員人數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二)從業人員相對量變動統計從業人員總數變動程度指標。它是期內凈增從業人員人數或凈減從業人員人數與期初從業人員人數之比。計算公式為:職工人數變動程度指標=期末人數﹣期初人數
×100%期初人數
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二)從業人員相對量變動統計職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一、勞動時間的核算(一)勞動時間的計算單位工人的勞動時間一般是以工日或工時為計算單位,在八小時工作制度下。一個工日相當于一個工人做工八個小時;一個工人勞動一個小時就叫一個工時,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例如,在制定勞動消耗定額和核算單位產品勞動消耗量時,也用“分”作為計算勞動時間的單位。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一、勞動時間的核算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的構成(圖)(三)勞動時間的核算1、報告期日歷工時(日)2、制度公休工時(日)3、制度工作工時(日)4、出勤與加班工時(日)5、缺勤、停工、非生產工時(日)6、實際工作工時(日)與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日)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的構成(圖)日歷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日實際公休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出勤工日缺勤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全日停工工日全日非生產工日實際工作工日公休加點工時公休加班工時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非全日停工工時非全日非生產工時非全日缺勤工時實際工作工時
日歷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日實際公休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出勤工日勞動時間的核算(1)日歷工日數。日歷日數是按工日計算的工人在一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全部可能勞動時間。它等于期內每日工人人數和,或等于期內工人平均人數與日歷日數的乘積。(2)公休日數。公休日數指報告期內國家(或企業)規定工人應當休息的節日、假日的工日總和。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工人在公休日加班滿一個輪班時,應作公休加班工日計入實際工作工日。如果工人在公休日加班不滿一個輪班,屬于公休加點工時,計入實際工作工時。勞動時間的核算(1)日歷工日數。日歷日數是按工日計算的工人在(3)制度工作工日數。是指按照國家(或企業)規定,報告期工人應該工作的工日總數??捎脠蟾嫫谝幎ǖ墓ぷ魈鞌党斯と似骄藬登蟮谩?/p>
(4)出勤工日數與缺勤工日數。在輪班內只要工人上了班,不論是否工作或工作時間長短,都算為出勤。工人事先接到停工通知,或因公出差,雖未上班,應視為出勤。出勤工日數等于報告期內每日出勤工人人數之和。(3)制度工作工日數。是指按照國家(或企業)規定,報告期工人缺勤工日數,是指工人按制度規定應該到班參加生產,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產假、病假、事假、探親假、工傷假及曠工等原因,未能到班參加生產的工日數。凡缺勤滿一個輪班的稱全日缺勤,全日缺勤工日等于報告期工人全日缺勤人數之和;缺勤不滿一個輪班的稱非全日缺勤,按工時計算,非全日缺勤工時等于報告期工人缺勤小時數之和。全日缺勤可以按工作日長度折算為缺勤工時,但缺勤工時不能按工作日長度換算為缺勤工日。缺勤工日數,是指工人按制度規定應該到班參加生產,但由于工人本(5)停工工日數。是指在出勤時間內由于某種原因(如停電、停水、停氣、待料、機器設備事故等),未能從事生產工作的時間,以及工人停工后被調做其它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凡停工滿一個輪班者稱為全日停工,按工日計算。停工不滿一個輪班者稱非全日停工,按工時計算。由于事先預知的原因,如計劃停電等,企業將公休日與工作日調換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在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在工作日休息不算停工。(5)停工工日數。是指在出勤時間內由于某種原因(如停電、停水非生產工日數。是指工人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或經企業指定從事其它社會活動而未能從事本企業生產的工日數。非生產時間滿一個輪班的為全日非生產時間,以工日計算。不滿一個輪班者為非全日非生產時間,以工時計算。非生產工日數。是指工人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或經企業指定從事其(6)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報告期內實際參加生產的工日總數。一個工人在一個輪班內只要到班參加生產,不管時間長短,即算作一個實際工作工日。實際工作工日數等于每日實際參加生產的工人數之和。實際工作工日數中應包括公休日加班滿一個輪班的工日數。公休日加班不滿一個輪班的工時以及加點工時,不折算為實際工作日數,可按工時為單位計入“實際工作工時數”。(6)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報告期內實際參加生產的工日總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實際參加生產的工日數,它等于實際工作工日數減去加班工日數。(7)實際工作工時數。是指以工時為單位計算的工人在報告期內從事生產的時間總數。一個工人實際工作一小時,即為一實際工作工時,它包括加班(折算)工時和加點工時數,不包括非全日的停工、缺勤、非生產等時間。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實際參加它能比較精確地反映工人實際用于生產活動上的勞動時間的總量。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數,是指工人在報告期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實際從事生產的工時總數。它等于實際工作工時數減去加班加點工時數。它能比較精確地反映工人實際用于生產活動上的勞動時間的總量。制例3:某車間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數為100人,根據考勤和工時利用記錄,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日,非生產36工日,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時,非全日非生產186工時,非全日停工132工時,公休加班30工日,加點40工時,計算各種勞動時間。計算結果見圖。例3:某車間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數為100人,根據考勤和工時利
日歷工日31×100=3100工日
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
實際公休工公休加班
日770工日工日30工日
公休加班工日30工日公休加班工時240
實際工作工時17114
加點工時
40
制度工日3100-800=2300工日
出勤工日出勤工日2300-60=2240工日2300-60=2240
工日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全日全日2240-30-36=2174工日停工非生產工日工日
3036實際工作工日2174+30=2204工日制度內非全非全非全實際工日停日缺日非作工時工工勤工生產
16834時時工時
132240186
日歷工日31×1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統計指標(一)工人出勤率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出勤的程度。由于考勤制度不同,出勤率指標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按工日計算,它只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對勞動時間利用的影響;另一種是按工時計算,它不但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對勞動時間利用的影響,而且也反映非全日缺勤的影響。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統計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制度內出勤工時(工日)數出勤率=制度工時(工日)數
×100%
其計算公式為:制度內出勤工時(工日)數根據例3資料計算2240工日工人出勤率(按工日計算)==97.39%2300工日出勤工日數×制度工作日長度-非全日缺勤工人出勤率(按工時計算)=制度工作工日數×制度工作日長度2240×8-240==96.09%2300×8根據例3資料計算(二)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是反映工人出勤后,勞動時間直接用于生產的情況。其計算公式為:
(二)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表明出勤時間的利用程度,它受非生產工時(工日)和停工工時(工日)的影響。(三)制度工時(工日)實際利用率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表明出勤時間的利用程度,它受非生產工時制度時間利用率與出勤時間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制度時間利用率=出勤時間利用率×出勤率從以上關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出勤工時利用率或提高出勤率,都能促進制度工時實際利用率的提高。制度時間利用率與出勤時間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四)勞動日利用率反映平均實際勞動日長度與標準勞動日長度的比重,說明標準勞動日長度被實際利用的程度。計算公式為:(四)勞動日利用率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三、勞動時間平衡表(一)勞動時間平衡表的構成勞動時間平衡表由勞動資源與勞動消耗兩個部分組成,左邊部分是勞動資源,它是以制度工時總數為基礎,作為最大可能工作時間。右邊部分是勞動消耗,除列出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外,對未使用的時間要加以分類,并按其發生的具體原因逐項列出。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三、勞動時間平衡表項目勞動時間資源工時數項目
勞動時間(工時數)耗用去向(比重%)1、日歷工時減:公休工時2、制度工時
1.制度實際工作工時
2.因正當理由而未利用工時其中:(1)產假(2)病假
3.浪費的工時其中:停工工時其中:(1)原材料不足(2)曠工(3)遲到早退合計
4、加班加點工時其中:(1)公休加班工(2)加點工時勞動時間資源工時數勞動時間(工時數)耗用去向(比重%)1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平衡表分析1、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可從各種未使用時間占制度工作工時的比重入手,一般地說,比重較大者即為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對停工時間的分析。因為停工時間是企業可利用而沒有利用的勞動時間,是損失了的勞動時間。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平衡表分析2、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損失可通過以下兩個指標來反映由于工時未能充分利用而損失的勞動力(人)報告期末被利用工時數=報告期每一個工人制度工作工時2、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損失由于工時未能充分利用而減少的產量(或產值)=每一實際工作工時平均產量(或產值)
×未能利用工時數由于工時未能充分利用而減少的產量3、分析加班加點情況可以計算加點強度指標和加班加點比重指標來反映。
加班加點工時數加班加點強度指標=
實際工作工時數3、分析加班加點情況4、分析勞動時間未被利用的潛力可與本企業歷史較好水平的資料以及與同類型企業勞動時間平衡表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從中發現本企業的薄弱環節,查明原因,提出措施,以進一步提高勞動時間的利用程度。4、分析勞動時間未被利用的潛力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一、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一)勞動生產率的表現形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一、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其表現形式有兩種:1.用單位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勞動成果來表示,即:勞動成果勞動生產率=(正指標)勞動消耗量其表現形式有兩種:2.用單位勞動成果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勞動消耗量
勞動生產率=(逆指標)
勞動成果2.用單位勞動成果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勞動生產率正、逆指標公式。勞動生產率的正指標與逆指標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其經濟意義完全一樣,兩者在數量上互為倒數,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一般采用正指標,逆指標多用于勞動定額的方面。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勞動生產率正、逆指標公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勞動生產率的分類1、按不同從業人員范圍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在我國企業統計的實踐中,比較常用的是工人勞動生產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工人勞動生產率與全員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公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勞動生產率的分類工人勞動生產率與全員勞動生產率存在著下列關系:全員勞動生產率=工人勞動生產率×工人在全部職工中所占的比重工人勞動生產率與全員勞動生產率存在著下列關系: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2、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不同時間尺度的勞動生產率指標有:時勞動生產率、日勞動生產率和月(季、年)勞動生產率指標。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之間的關系(公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2、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企業勞動工資統計培訓教材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之間,存在著下列關系:
日勞動生產率=
月(季、年)勞動生產率=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之間,存在著下列關系:
月(季、年)勞動生產率=日勞動生產率×實際工作月(季、年)平均長度=時勞動生產率×實際工作日平均長度×實際工作月(季、年)平均長度月(季、年)勞動生產率例4仍以例3資料,又知,該車間該月生產產量為165000件,計算不同時間尺度的勞動生產率,并驗證其關系。計算如下:例4仍以例3資料,又知,該車間該月生產產量為165000件,日勞動生產率
=9.64×7.76=74.81(件/工日)月勞動生產率=74.81×22.04=1648.81(件/工日)日勞動生產率
=9.64×7.76=74.81(件/工日)月61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3、按不同勞動成果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勞動成果數量,根據研究任務的不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示方法,與此相適應的,就有按各種不同勞動成果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1)企業實物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實物指標=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3、按不同勞動成果計算的勞動(2)企業勞動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勞動量指標=(3)企業價值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價值指標=(2)企業勞動量勞動生產率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分析(一)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分析為了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動態變化,需要計算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數。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數包括企業勞動生產率總指數、企業勞動生產率固定構成指數和企業勞動生產率結構影響指數。三種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數的關系。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分析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分析1、勞動力結構變化對全員勞動生產率影響分析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工人勞動生產率指數×工人占全部人員比重指數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分表3企業勞動生產率分析表指標基期報告期指數(%)總產值(萬元)32006000187.5全部職工人數(人)16002600162.5其中:工人平均人(人)12802210172.7工人占全部職工人數(%)8085106.3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2.002.31115.5工人勞動生產率(萬元/人)2.502.72108.8表3企業勞動生產率分析表指標基期報告期指數(%)總產66由表3可知,報告期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基期提高了15.5%,絕對量增加2.31萬元/人-2萬元/人=0.31萬元/人。這是由于工人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工人占全部職工比重提高兩個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其中,由于工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2.72-2.50)萬元×85%=0.187萬元/人;由于工人比重的提高使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85%-80%)×2.5萬元/人=0.125萬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為:115.5%≈106.3%×108.8%0.31萬元/人≈0.187萬元/人+0.125萬元/人由表3可知,報告期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基期提高了15.5%,絕2、勞動時間利用情況對企業勞動生產率影響的分析q=abc式中:q:月勞動生產率
a:時勞動生產率
b:實際平均工作日長度
c:實際平均工作月長度這種關系在動態分析中相對數關系表現為2、勞動時間利用情況對企業勞動生產率影響的分析這種關系在動態分析中相對數關系表現為絕對數關系上表現為這種關系在動態分析中相對數關系表現為絕對數關系上表現為例5某企業資料見表4所示指標基期報告期指數(%)時勞動生產率(時/件)56120工作日長度(工時)7.57.8104工作月長度(工時)2022110月勞動生產率(件/月)7501030137.3例5某企業資料見表4所示指標基期報告期指數(%)時勞動生根據表4資料進行如下分析:①相對關系137.3%=120%×104%×110%根據表4資料進行如下分析:①相對關系②絕對關系1030件/月—750件/月=280件/月說明月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80件,其原因是:
1)由于時勞動生產率提高而提高的月勞動生產率(6-5)×7.8×22=172件/月②絕對關系2)由于工作日長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勞動生產率(7.8―7.5)×5×22=33件/月3)由于工作月長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勞動生產率(22―20)×5×7.5=75件/月三因素影響量合計:172+33+75=280件/月2)由于工作日長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勞動生產率3、勞動力的技術裝備程度及其利用情況變動對勞動生產率影響分析表明勞動力技術裝備程度一般用平均每一勞動者裝備的固定資產數量(實物量、價值量、能力)表示,表明技術裝備利用程度一般用固定資產利用效果(率)表示。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3、勞動力的技術裝備程度及其利用情況變動對勞動生產率影響分析企業勞動工資統計培訓教材75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三)企業勞動生產率變動對勞動成果及勞動力影響分析1、企業勞動生產率變支對勞動成果的影響分析(1)以活勞動消耗為條件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對企業勞動成果的影響(2)以勞動時間消耗為條件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對企業勞動成果的影響2、企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對勞動力數量影響分析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三)企業勞動生產率變動對勞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三、企業生產定額統計及其分析(一)企業生產定額及其表示方法企業生產定額是企業在一定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條件下,生產每件產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計劃規定應達到的勞動效率。它是衡量車間、班組和個人勞動成果的根據,也是編制各種計劃及計算生產能力的重要依據之一。生產定額有產量定額和工時定額兩種表示方法。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三、企業生產定額統計及其分析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生產定額統計1、基本工時定額和補充工時定額2、合格品產量和非工人過失的廢品量。3、實際耗用勞動時間統計。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生產定額統計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一、企業工資和福利(一)企業工資制度1、技術等級工資制2、崗位技能工資制3、職務等級工資制4、結構工資制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一、企業工資和福利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二)企業工資形式工資形式是指企業核算和支付從業人員報酬的形式,屬于直接的勞動報酬。我國企業工資的主要形式有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和津貼等,前兩種是工資的基本形式,后兩種是工資的輔助形式。(三)企業保險與福利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除工資以外,還享受保險和生活福利待遇。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二)企業工資形式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二、企業職工工資總額與構成工資是指企業以貨幣形式或實物形式,根據勞動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技能、工作強度和實際貢獻等,分配給勞動者個人的勞動報酬。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二、企業職工工資總額與構成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企業全部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和本企業其他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兩部分。不包括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生活費。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一)企業職工工資總額企業職工工資總額,就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年、季、月)內直接實際支付給本企業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一)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1、職工工資總額的統計范圍職工工資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計件超額工資、各種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其他工資)等。職工工資總額的計算應以直接支付給職工的全部勞動報酬為依據。2、職工工資總額不包括的項目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1、職工工資總額的統計范圍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二)企業職工工資構成職工工資總額構成是指將工資總額按其職能及發放形式區分的若干項目。包括:計時工資(含計時標準工資)、計件工資、計件超額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二)企業職工工資構成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三、企業職工工資分析(一)工資總額構成分析1、對工資總額各部分比重分析。2、標準工資形式的分析。3、工資性獎金的分析。(二)平均工資變動分析(三)工資總額變動分析(四)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對比分析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三、企業職工工資分析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四、企業保險福利費用統計(一)企業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統計的范圍(二)全部職工保險福利費用的構成統計1、集體福利設施費和集體福利事業補貼2、文體宣傳費3、醫療衛生費4、其他(三)保險福利費用水平統計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四、企業保險福利費用統計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名詞解釋1、企業從業人員2、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數3、企業生產定額4、崗位技能工資制5、企業職工工資總額6、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名詞解釋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簡答題1、如何計算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計算時應注意哪些問題?2、編制勞動時間平衡表可以進行哪些統計分析?3、從業人員總數變動程度指標為零,說明報告期內從業人員總數沒有變動。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簡答題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4、何謂勞動生產率?其表現形式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5、試寫出按不同人員范圍、不同時間單位和不同的勞動成果指標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并說明各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6、從哪些方面對企業職工工資進行統計分析?第四節企業工資統計與分析4、何謂勞動生產率?其表現形式有演講完畢,謝謝觀看!演講完畢,謝謝觀看!第六章企業勞動工資統計第六章企業勞動工資統計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的范圍及原則所謂從業人員是指從事一定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全部勞動力。企業從業人員是指在企業中從事一定生產經營活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全部勞動力。包括企業在崗職工和企業其他從業人員。不包括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的范圍及原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一)從業人員統計包括的范圍1、企業在崗職工。在崗職工:指在本單位工作并由單位支付工資的人員,以及有工作崗位,但由于學習、病傷產假等原因暫未工作,仍由單位支付工資的人員。2、企業其他從業人員。其他從業人員:指企業聘用的離退休人員、聘用的港澳臺和外籍人員等。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一)從業人員統計包括的范圍(二)從業人員統計不包括的范圍1、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2、生產經營性原因離開本企業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3、企業內部退養職工。(二)從業人員統計不包括的范圍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三)從業人員統計的原則根據統計分析的不同需要,企業從業人員統計可以有兩個口徑:一是作為企業生產要素的企業勞動者,二是反映規模的企業全部勞動者。為了進行企業經濟核算和避免企業間統計上的重復,企業從業人員的統計原則上是“誰發工資誰統計”。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三)從業人員統計的原則因而一些雖未參與企業經濟活動,但卻由本企業支付工資的,如代培人員、借調人員、帶工資學習人員、出國援外人員以及下放勞動鍛煉人員,按“誰發工資誰統計”的原則進行統計;新增人員,則從其報到之日起,不論是否發放當月工資,即應算為企業勞動者。因而一些雖未參與企業經濟活動,但卻由本企業支付工資的,如代培對于退職、退休、死亡、開除、參軍、不帶工資上學退出企業的人員,從其離開之日起即不統計為企業職工。從企業領取原材料在自己家庭中進行生產的家庭工,經領導批準的停薪留職人員,參加企業生產勞動的軍工和勤工儉學的在校學生,也均不統計為企業職工。對于退職、退休、死亡、開除、參軍、不帶工資上學退出企業的人員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二、企業從業人員數量與構成統計(一)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統計1、期末人數期末人數是指報告期最后一天的實有人數。如月末、季末、年末人數,反映報告期末這一時點上實際可使用的職工數量,所以稱為時點人數。具體包括從業人員期末人數、職工期末人數等。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二、企業從業人員數量與構成統計2、平均人數平均人數是報告期內平均每天擁有的職工人數。它表明報告期內占有職工的一般水平,是計算勞動生產率、平均工資以及其他有關指標的基礎資料。其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每天實有職工人數之和平均人數=
報告期日歷日數
2、平均人數人員增減變動不大的企業,平均人數可以用期初人數與期末人數相加之和除以2求得。開工不滿全月的企業,其分母也應用報告月的日歷日數,這樣才能避免人數的重復計算,真正反映整個月的平均人數,若以開工日作算式的分母,則計算結果只能是開工日數的平均人數,而不是報告月的平均人數。人員增減變動不大的企業,平均人數可以用期初人數與期末人數相加例1:某企業于4月15日開工,開工后每天的人數資料(見表1)表1日期15—1718—202122—2728—2930人數200222休息232244休息則四月份平均人數為:
200×3+222×4+232×6+244×3平均人數=
30
=120(人)
例1:某企業于4月15日開工,開工后每天的人數資料(見表1)例2:某工廠某年2月末職工人數為1870人,3月份職工人數變動情況如下:3月3日統一分配來2名復退軍人、報到上班;3月6日3名職工調出,本月工資未發;3月12日新招收合同制職工30名,報到上班;3月15日5名職工退休,1名職工離休,本月工資均已發給;3月18日1名職工借出,本月工資已發;3月25日辭退13名臨時工,工資已支付。根據上述資料,計算該廠3月份全部職工平均人數。例2:某工廠某年2月末職工人數為1870人,3月份職工人數變職工平均人數職工平均人數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二)企業從業人員的構成統計在企業中,不僅要準確計算職工的數量,還需按一定標志對企業職工進行分組,并考察各組人員在整個職工總數量中所占的比重。1、按用工期限分組長期職工: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在崗職工。臨時職工:不到一年的在崗職工。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二)企業從業人員的構成統計2、按工作崗位分組按工作崗位分組,對于研究企業定員、合理安排各類人員比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企業的勞動力,按工作崗位可分為以下5組:工人和學徒,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其他人員。2、按工作崗位分組3、按工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分組在工業和建筑業等物質生產企業,常按工人在生產中的作用進行分組。例如,工業企業將生產工人分為基本生產工人與輔助生產工人;建筑業將生產工人分為建筑安裝工人,附屬、輔助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及其他生產工人。這種分組資料對于確定勞動組織的合理程度有重要意義。3、按工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分組4、按工種和熟練程度分組企業生產人員的工種指具有某種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即能夠承擔特定工作的能力。例如,機械工業企業的工人,可分為車工、刨工、銑工、鉗工、電工、焊工、機修工等等。所謂熟練程度是指勞動力對其所從事的一定的工種或專業所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的掌握程度。4、按工種和熟練程度分組工人的熟練程度一般以其所屬工資等級表中一定技術等級來確定,一般分為8級。這種構成統計可以反映企業勞動力或工人的技術水平,是合理調配勞動力的依據。根據這種構成資料還可計算勞動力或工人的平均工資等級。這一指標可綜合表明勞動者的現有技術水平,從而對企業內合理安排生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5、按文化程度分組工人的熟練程度一般以其所屬工資等級表中一定技術等級來確定,一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三、企業從業人員變動統計(一)從業人員絕對量變動統計企業職工人數變動受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因素影響,總是經常處于增減變動中,一定時期企業職工的變動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期初人數+本期增加人數-本期減少人數=期末人數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三、企業從業人員變動統計1、本期增加從業人員人數增加人數是指在報告期內,本企業招收、錄用和調入的全部從業人員數。具體可有:(1)農村招收的人員;(2)城鎮招收的人員;(3)錄用的復員、轉業軍人;(4)錄用的大、中專院校及技工學校畢業生;(5)調入;(6)其它。1、本期增加從業人員人數2、本期減少從業人員人數減少人數是指在報告期內,離開本單位且不再由本單位支付報酬的人員。具體有:(1)離休、退休、退職;(2)開除、除名、辭退;(3)終止、解除合同;(4)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5)調出;(6)其他。2、本期減少從業人員人數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二)從業人員相對量變動統計從業人員總數變動程度指標。它是期內凈增從業人員人數或凈減從業人員人數與期初從業人員人數之比。計算公式為:職工人數變動程度指標=期末人數﹣期初人數
×100%期初人數
第一節企業從業人員統計(二)從業人員相對量變動統計職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一、勞動時間的核算(一)勞動時間的計算單位工人的勞動時間一般是以工日或工時為計算單位,在八小時工作制度下。一個工日相當于一個工人做工八個小時;一個工人勞動一個小時就叫一個工時,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例如,在制定勞動消耗定額和核算單位產品勞動消耗量時,也用“分”作為計算勞動時間的單位。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一、勞動時間的核算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的構成(圖)(三)勞動時間的核算1、報告期日歷工時(日)2、制度公休工時(日)3、制度工作工時(日)4、出勤與加班工時(日)5、缺勤、停工、非生產工時(日)6、實際工作工時(日)與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日)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的構成(圖)日歷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日實際公休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出勤工日缺勤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全日停工工日全日非生產工日實際工作工日公休加點工時公休加班工時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非全日停工工時非全日非生產工時非全日缺勤工時實際工作工時
日歷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日實際公休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出勤工日勞動時間的核算(1)日歷工日數。日歷日數是按工日計算的工人在一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全部可能勞動時間。它等于期內每日工人人數和,或等于期內工人平均人數與日歷日數的乘積。(2)公休日數。公休日數指報告期內國家(或企業)規定工人應當休息的節日、假日的工日總和。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工人在公休日加班滿一個輪班時,應作公休加班工日計入實際工作工日。如果工人在公休日加班不滿一個輪班,屬于公休加點工時,計入實際工作工時。勞動時間的核算(1)日歷工日數。日歷日數是按工日計算的工人在(3)制度工作工日數。是指按照國家(或企業)規定,報告期工人應該工作的工日總數??捎脠蟾嫫谝幎ǖ墓ぷ魈鞌党斯と似骄藬登蟮?。
(4)出勤工日數與缺勤工日數。在輪班內只要工人上了班,不論是否工作或工作時間長短,都算為出勤。工人事先接到停工通知,或因公出差,雖未上班,應視為出勤。出勤工日數等于報告期內每日出勤工人人數之和。(3)制度工作工日數。是指按照國家(或企業)規定,報告期工人缺勤工日數,是指工人按制度規定應該到班參加生產,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產假、病假、事假、探親假、工傷假及曠工等原因,未能到班參加生產的工日數。凡缺勤滿一個輪班的稱全日缺勤,全日缺勤工日等于報告期工人全日缺勤人數之和;缺勤不滿一個輪班的稱非全日缺勤,按工時計算,非全日缺勤工時等于報告期工人缺勤小時數之和。全日缺勤可以按工作日長度折算為缺勤工時,但缺勤工時不能按工作日長度換算為缺勤工日。缺勤工日數,是指工人按制度規定應該到班參加生產,但由于工人本(5)停工工日數。是指在出勤時間內由于某種原因(如停電、停水、停氣、待料、機器設備事故等),未能從事生產工作的時間,以及工人停工后被調做其它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凡停工滿一個輪班者稱為全日停工,按工日計算。停工不滿一個輪班者稱非全日停工,按工時計算。由于事先預知的原因,如計劃停電等,企業將公休日與工作日調換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在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在工作日休息不算停工。(5)停工工日數。是指在出勤時間內由于某種原因(如停電、停水非生產工日數。是指工人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或經企業指定從事其它社會活動而未能從事本企業生產的工日數。非生產時間滿一個輪班的為全日非生產時間,以工日計算。不滿一個輪班者為非全日非生產時間,以工時計算。非生產工日數。是指工人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或經企業指定從事其(6)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報告期內實際參加生產的工日總數。一個工人在一個輪班內只要到班參加生產,不管時間長短,即算作一個實際工作工日。實際工作工日數等于每日實際參加生產的工人數之和。實際工作工日數中應包括公休日加班滿一個輪班的工日數。公休日加班不滿一個輪班的工時以及加點工時,不折算為實際工作日數,可按工時為單位計入“實際工作工時數”。(6)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報告期內實際參加生產的工日總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實際參加生產的工日數,它等于實際工作工日數減去加班工日數。(7)實際工作工時數。是指以工時為單位計算的工人在報告期內從事生產的時間總數。一個工人實際工作一小時,即為一實際工作工時,它包括加班(折算)工時和加點工時數,不包括非全日的停工、缺勤、非生產等時間。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數,是指工人在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實際參加它能比較精確地反映工人實際用于生產活動上的勞動時間的總量。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數,是指工人在報告期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實際從事生產的工時總數。它等于實際工作工時數減去加班加點工時數。它能比較精確地反映工人實際用于生產活動上的勞動時間的總量。制例3:某車間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數為100人,根據考勤和工時利用記錄,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日,非生產36工日,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時,非全日非生產186工時,非全日停工132工時,公休加班30工日,加點40工時,計算各種勞動時間。計算結果見圖。例3:某車間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數為100人,根據考勤和工時利
日歷工日31×100=3100工日
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
實際公休工公休加班
日770工日工日30工日
公休加班工日30工日公休加班工時240
實際工作工時17114
加點工時
40
制度工日3100-800=2300工日
出勤工日出勤工日2300-60=2240工日2300-60=2240
工日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日全日全日2240-30-36=2174工日停工非生產工日工日
3036實際工作工日2174+30=2204工日制度內非全非全非全實際工日停日缺日非作工時工工勤工生產
16834時時工時
132240186
日歷工日31×1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統計指標(一)工人出勤率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出勤的程度。由于考勤制度不同,出勤率指標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按工日計算,它只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對勞動時間利用的影響;另一種是按工時計算,它不但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對勞動時間利用的影響,而且也反映非全日缺勤的影響。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統計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制度內出勤工時(工日)數出勤率=制度工時(工日)數
×100%
其計算公式為:制度內出勤工時(工日)數根據例3資料計算2240工日工人出勤率(按工日計算)==97.39%2300工日出勤工日數×制度工作日長度-非全日缺勤工人出勤率(按工時計算)=制度工作工日數×制度工作日長度2240×8-240==96.09%2300×8根據例3資料計算(二)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是反映工人出勤后,勞動時間直接用于生產的情況。其計算公式為:
(二)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表明出勤時間的利用程度,它受非生產工時(工日)和停工工時(工日)的影響。(三)制度工時(工日)實際利用率出勤工時(工日)利用率表明出勤時間的利用程度,它受非生產工時制度時間利用率與出勤時間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制度時間利用率=出勤時間利用率×出勤率從以上關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出勤工時利用率或提高出勤率,都能促進制度工時實際利用率的提高。制度時間利用率與出勤時間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四)勞動日利用率反映平均實際勞動日長度與標準勞動日長度的比重,說明標準勞動日長度被實際利用的程度。計算公式為:(四)勞動日利用率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三、勞動時間平衡表(一)勞動時間平衡表的構成勞動時間平衡表由勞動資源與勞動消耗兩個部分組成,左邊部分是勞動資源,它是以制度工時總數為基礎,作為最大可能工作時間。右邊部分是勞動消耗,除列出制度內實際工作工時外,對未使用的時間要加以分類,并按其發生的具體原因逐項列出。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三、勞動時間平衡表項目勞動時間資源工時數項目
勞動時間(工時數)耗用去向(比重%)1、日歷工時減:公休工時2、制度工時
1.制度實際工作工時
2.因正當理由而未利用工時其中:(1)產假(2)病假
3.浪費的工時其中:停工工時其中:(1)原材料不足(2)曠工(3)遲到早退合計
4、加班加點工時其中:(1)公休加班工(2)加點工時勞動時間資源工時數勞動時間(工時數)耗用去向(比重%)1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平衡表分析1、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可從各種未使用時間占制度工作工時的比重入手,一般地說,比重較大者即為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對停工時間的分析。因為停工時間是企業可利用而沒有利用的勞動時間,是損失了的勞動時間。第二節企業勞動時間統計(二)勞動時間平衡表分析2、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損失可通過以下兩個指標來反映由于工時未能充分利用而損失的勞動力(人)報告期末被利用工時數=報告期每一個工人制度工作工時2、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損失由于工時未能充分利用而減少的產量(或產值)=每一實際工作工時平均產量(或產值)
×未能利用工時數由于工時未能充分利用而減少的產量3、分析加班加點情況可以計算加點強度指標和加班加點比重指標來反映。
加班加點工時數加班加點強度指標=
實際工作工時數3、分析加班加點情況4、分析勞動時間未被利用的潛力可與本企業歷史較好水平的資料以及與同類型企業勞動時間平衡表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從中發現本企業的薄弱環節,查明原因,提出措施,以進一步提高勞動時間的利用程度。4、分析勞動時間未被利用的潛力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一、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一)勞動生產率的表現形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一、勞動生產率統計指標其表現形式有兩種:1.用單位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勞動成果來表示,即:勞動成果勞動生產率=(正指標)勞動消耗量其表現形式有兩種:2.用單位勞動成果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勞動消耗量
勞動生產率=(逆指標)
勞動成果2.用單位勞動成果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勞動生產率正、逆指標公式。勞動生產率的正指標與逆指標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其經濟意義完全一樣,兩者在數量上互為倒數,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一般采用正指標,逆指標多用于勞動定額的方面。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勞動生產率正、逆指標公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勞動生產率的分類1、按不同從業人員范圍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在我國企業統計的實踐中,比較常用的是工人勞動生產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工人勞動生產率與全員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公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勞動生產率的分類工人勞動生產率與全員勞動生產率存在著下列關系:全員勞動生產率=工人勞動生產率×工人在全部職工中所占的比重工人勞動生產率與全員勞動生產率存在著下列關系: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2、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不同時間尺度的勞動生產率指標有:時勞動生產率、日勞動生產率和月(季、年)勞動生產率指標。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之間的關系(公式)。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2、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企業勞動工資統計培訓教材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之間,存在著下列關系:
日勞動生產率=
月(季、年)勞動生產率=按不同時間尺度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之間,存在著下列關系:
月(季、年)勞動生產率=日勞動生產率×實際工作月(季、年)平均長度=時勞動生產率×實際工作日平均長度×實際工作月(季、年)平均長度月(季、年)勞動生產率例4仍以例3資料,又知,該車間該月生產產量為165000件,計算不同時間尺度的勞動生產率,并驗證其關系。計算如下:例4仍以例3資料,又知,該車間該月生產產量為165000件,日勞動生產率
=9.64×7.76=74.81(件/工日)月勞動生產率=74.81×22.04=1648.81(件/工日)日勞動生產率
=9.64×7.76=74.81(件/工日)月152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3、按不同勞動成果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勞動成果數量,根據研究任務的不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示方法,與此相適應的,就有按各種不同勞動成果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指標。(1)企業實物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實物指標=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3、按不同勞動成果計算的勞動(2)企業勞動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勞動量指標=(3)企業價值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價值指標=(2)企業勞動量勞動生產率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分析(一)企業勞動生產率動態分析為了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動態變化,需要計算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數。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數包括企業勞動生產率總指數、企業勞動生產率固定構成指數和企業勞動生產率結構影響指數。三種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數的關系。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分析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分析1、勞動力結構變化對全員勞動生產率影響分析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工人勞動生產率指數×工人占全部人員比重指數第三節企業勞動生產率統計(二)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分表3企業勞動生產率分析表指標基期報告期指數(%)總產值(萬元)32006000187.5全部職工人數(人)16002600162.5其中:工人平均人(人)12802210172.7工人占全部職工人數(%)8085106.3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2.002.31115.5工人勞動生產率(萬元/人)2.502.72108.8表3企業勞動生產率分析表指標基期報告期指數(%)總產157由表3可知,報告期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基期提高了15.5%,絕對量增加2.31萬元/人-2萬元/人=0.31萬元/人。這是由于工人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工人占全部職工比重提高兩個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其中,由于工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2.72-2.50)萬元×85%=0.187萬元/人;由于工人比重的提高使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85%-80%)×2.5萬元/人=0.125萬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為:115.5%≈106.3%×108.8%0.31萬元/人≈0.187萬元/人+0.125萬元/人由表3可知,報告期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基期提高了15.5%,絕2、勞動時間利用情況對企業勞動生產率影響的分析q=abc式中:q:月勞動生產率
a:時勞動生產率
b:實際平均工作日長度
c:實際平均工作月長度這種關系在動態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業電商人才培養考題及答案
- 制冷工面試題及答案
- 中藥一試題及答案解析
- 充電樁管理系統考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考試難點分析的試題及答案
- 了解樂理考試背后的故事試題及答案
- 化學物質的安全使用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大學物理備考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責任與執行力試題及答案
- 農產品電商增值服務探索試題及答案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數學試卷(含答案詳解)
- 超越廣告-南京林業大學中國大學mooc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國家開放大學《計算機組成原理》章節測試參考答案
- “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復習題
-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 正比例函數評課稿
- 上海眾辰SP500系列空壓機一體機使用手冊V104.04
- 危廢處置方案完全示范版
- 大班生活習慣好教案教學5篇
- 機械基礎中職帶傳動教案
- 礦粉實驗原始記錄2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