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規范長安大學2005年12月28一、總則(1)自教育部1998年頒布本科基本專業目錄和引導性專業目錄以來,傳統的地質工科已歸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個大的學科,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必須作了一些大的調整。對于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的定位、內涵、培養目的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不便與其他國家開展學科交流,從而影響學科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需要,使辦學規范化、開放化,讓社會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專業的全貌,便于各有關高校辦學、交流、評估,提高教學質量,制定本規范。(2)專業名稱: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代號:0818y。(3)以建設品牌專業為建設目標,以堅持“精品”教育為指導思想,通過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專業規范建設,規范本科教學。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建設成為國家一流學科。(4)本規范適應于資源勘查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工程地質、應用地球物理等專業方向。(5)為滿足教育部專業調整后的專業教育指導精神要求,同時考慮各高校原有專業特色,因此,設置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公共的底線課程和具有專業特色的選修課程,各高校可因特色而宜,在規范允許前提下合理制定特色計劃。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方向1.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的歷史我國高校在解放前就有地質工科的各個專業,解放后,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成立北京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60年代、70年代有相繼成立成都地質學院、河北地質學院、西安地質學院、桂林地質學院及華東地質學院.地質工科的高等教育較快發展始于解放之后,1950年中國礦業大學設立了工程地質教研室,1951年創辦煤田地質工程系,設有地勘和鉆探兩個學科,1953年學校搬遷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增設煤田地質與勘探等本科專業。此外,1952年中南礦業學院成立,設立了地質專業和探礦技術專業,開始招收??粕?。1954年設立本科開始招收本科生。1951年東北地質??茖W校組建,1952年10月以東北地質??茖W校為基礎,與山東大學地質礦物學系,東北工學院長春分院地質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大連工學院部分基礎學科教師合并,成立了屬于工科性質的東北地質學院,1953年開始招生,1958年更名為長春地質學院。此后,北京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西安地質學院、石油大學、河海大學、北京鋼鐵學院等也隨之成立了本科專業,開始了全國范圍的普通高等地質教育的大發展時期。由于受前蘇聯地質教育的影響,專業劃分較細、專業較多,又由于國家百業待興大量的地質工作要作,從而培養了大批地質專業人才,因此,20世紀90年代末,傳統的地質專業人員顯得過剩,各院校均減少了地質人才的培養或進行了專業改造。1994年專業合并與調整,1998年教育部頒布本科專業目錄,其中有基本專業目錄和引導性專業目錄之分,而基本專業目錄和引導性專業目錄專業名稱所涵蓋的內容有大量的重復,為了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及和國際接軌,2004年10月在武漢召開的教育部地質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上,決定地質工科引導性目錄以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為名,本規范以此為依據而編寫。2.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的現狀到目前為止,設置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涵蓋的地質工科專業的院校有50余所。主要的有: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吉林大學(長春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地質學院)、河北地質學院、東華理工大學、桂林工學院、石油大學、大慶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院、江漢石油學院、新疆石油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西安工業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焦作工學院、安徽理工大學、湘潭工業學院、黑龍江科技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沈陽黃金學院、中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工學院、合肥工業大學、武漢化工學院、福州大學、貴州工學院、新疆工學院。每個學校招收本科生大約為30~500人。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工科地質類的專業采用了二個層次的專業目錄:第一層次專業叫引導性目錄,規定進入“211”工程的國家重點大學必須使用這一目錄,其它學校自愿。工科地質引導性專業目錄只有一個,叫“地質工程”,即我們現改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第二層次專業叫一般性專業目錄,設有兩個: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工程。前者涵蓋了老專業目錄中的地質礦產普查、煤田地質與勘探、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非金屬礦產勘查等。后者涵蓋了老專業目錄中的應用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鉆探工程)、部分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按照教育部規定理解,這三個新專業是不能并列的,地質工程應涵蓋資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術工程這兩個一般性專業。你要么使用“地質工程”這個引導性專業目錄,要么使用“資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術工程”這兩個一般性專業目錄。不能兩個層次的專業目錄混用,各取所需。但是,目前大多數院校都沒有嚴格遵守這一規定,而是按本校特點,各取所需,制造了全方位的混亂,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地質類專業的認識混亂,給國際、國內間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帶來了困難,從而影響了整個學科的正常發展。總結起來有以下弊端:(1)新的專業目錄,定位模糊,設置混亂。尤其是設置兩個層次的專業目錄比單設置一個層次的專業目錄更容易造成混亂,容易使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工科地質類專業形成模糊認識,無法了解各專業的真正內涵和相互關系,造成報考填志愿和畢業生分配就業的人為障礙。(2)新的專業目錄設置不科學,不符合教育規律,更不符合當前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要求。引導性專業《地質工程》涵蓋了老專業目錄的多個學科,一般性專業目錄也是如此。它們的專業基礎課完全不同,例如“勘查技術工程”所涵蓋的勘察工程、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遙感技術、數學地質等領域的專業基礎知識就完全不同,勘察工程要求以機械傳動原理及機械為基礎;應用地球物理要求電子、物理、計算機等基礎知識;應用地球化學則要求以各種化學類為基礎,數學地質和遙感技術也是如此。專業基礎課相差如此之大,怎么能統一起來呢?作為一個專業,教育部要求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專業基礎課、統一的學時比例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確實難以辦到。(3)為了滿足教育部新專業目錄以及制定教學計劃的要求,各學校只能另想辦法。例如:原工科的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只好轉移到理科的“地球物理學”專業中去;原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只好轉移到水利工程類中的“水文學與水資源”中去。這種現象,實質上與教育部規范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初衷背道而馳,反而擾亂了我國工科地質教育的正常秩序,事與愿違,得不償失。(4)一般性專業目錄“資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術工程”在本質上確實有較大區別。但是對于非教學專業人士,尤其是社會、用人單位對這兩個專業名稱很難給予區分,僅從字面看似乎沒有區別,很容易給人造成混亂和模糊概念。(5)引導性專業目錄“地質工程”很容易被誤解,也極容易被人利用。它與原先的工程地質有何區別?從字面上看它就是原先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中的“工程地質”部分。所以不少學校既設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又設有“地質工程”專業。這便是被人誤解利用的一個明證。從這一點看也違背了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試圖規范全國高校本科生專業目錄的初衷??偠灾骂C布的工科地質類專業目錄確實存在不少違犯教育規律的弊端,不僅沒有達到初衷目的,反而在學校、在社會、在用人單位中造成混亂。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按照教育部引導性目錄的理解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或稱為其他專業名稱)即涵蓋地質工科的所有專業應是將來總的發展趨勢。4.主干學科概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為地質、礦業、石油、交通、水利電力、城建、國防等多個行業服務的復合型專業。首先,該專業是一個地質背景極為深厚的專業,其主要服務對象是與資源開發有關的行業,其次是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建設行業。主干學科是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因該學科是一個專業面極廣的一級學科,為國民經濟多個行業服務的涵蓋三個二級學科的多種學科的交叉型學科。其地質學、力學、機械、物理化工等為本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5.主干學科的方法論介紹學科方法論包括學科的知識結構、研究方法、發展規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知識結構應包括公共基礎、地質學基礎和專業方向課。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研究方法是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即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試驗研究,并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論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同時為進一步理論研究提供基礎依據。人類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技術和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地球資源日益緊張,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同時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與應用將成為新世紀創造財富的重要形式。于是對各種資源、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與運行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正面臨著知識經濟、信息、環境和資源的嚴峻挑戰。解決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的有效保護及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本學科的希望。6.相關學科及影響本專業教育的因素本專業的相關學科有:地質學、力學、機械原理與電子電工學。影響本專業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教學質量觀應建立多層次的教學質量觀。教學質量是相對于培養目標而言的。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教學質量觀應由知識的傳授和記憶向知識結構的改善、文化價值觀的更新、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而轉變。應建立多層面的教學質量觀。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包括教師質量觀、學生質量觀、管理質量觀。應建立過程控制教學質量觀。在教學質量的監控中,要連續性地檢查質量而不是課程結束后再進行檢查(考試)。將教學質量控制的重心前移,控制教學過程,甚至從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階段進行控制,逐步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成。(2)師資隊伍建設應把學識、人品、責任心三者作為組建高質量教師隊伍的重要條件。教師不僅要銳意改革,而且要渴求新的知識,以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3)教學條件應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必須從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兩方面進行。課堂講授應盡可能結合工程案例,培養學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和系統觀點;實踐教學必須利用理論對各種現象進行解釋,通過實踐升華理論。應設計出的各類實踐活動能很好地滿足培養優秀學生的要求;實踐教學應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應不斷改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考察。教學內容新穎,信息量大;及時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引入教學;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與先進性,經典與現代的關系處理得當。三、培養目標和規格1.培養目標(1)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需要,遵紀守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熱愛地質科學,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綜合素質高、視野開闊、學風優良,具有創造能力、開拓精神和服務于社會的良好職業道德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人才。(2)本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地質調查與勘探,能運用現代地質理論和先進科技手段,從事資源地質勘查評價與開發,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管理,獲得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基本訓練,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人才培養規格學制:一般為4年。學位:授予工學學士學位人才類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涵蓋資源勘查工程、勘察技術與工程、地質工程3個學科,應將這3個相關學科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有以下兩種:(1)技術型:對于教學型院校,熟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原理、方法、管理,成為相關部門的技術及管理人才。(2)應用研究型:對于教學科研型院校、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其培養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中的大多數均為應用研究型人才。他們可以承擔資源勘查、工程設計理論方法的研究和開發,能解決生產中的重大實際問題,成為各有關部門的高級管理人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應具有以下要求:(1)素質結構要求人才的素質應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工程素質和身心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法制意識、誠信意識、團體意識;文化素質包括文化素養、文學藝術修養、現代意識、人際交往意識;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思維方法、科學研究方法、求實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工程素質包括工程意識、綜合分析素養、價值效益意識、革新精神;身心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2)能力結構要求人才的能力應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包括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綜合實驗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實驗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科技研究能力。(3)知識結構要求人才的知識結構應包括工具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經濟管理知識、工程技術知識和專業知識。工具性知識包括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方法論、科技方法、科技寫作等方面的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思想道德、政治學、藝術、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經濟管理知識包括經濟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工程技術知識包括工程制圖、地球科學概論、構造地質學、工程機械原理、勘查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專業知識包括根據專業確定的主干學科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方向知識。本專業的知識結構見圖1。知識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知識系統理論基礎理論知識人文基礎自然基礎實踐基礎德育社科外語計算機實驗實習設計公共理論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工程技術基礎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概論工程構造地質勘察技術地質學基礎力學基礎機械基礎電子電工學技術方法經濟管理工具圖1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圖四、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1.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的總體框架(1)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設計的理論依據根據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首先,既要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要強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其次,在本科教育階段有限的學習期限內,要強調拓寬基礎學科的范圍和基礎教學的內涵,體現學科交叉融合,加強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教學及基本素質的培養,為增強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第三,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意識,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學和以探索為本的學習,引導學生在研究和開發中學習,在網絡中學習,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學習,增加和改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環節,并融于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充分發掘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潛力,努力探索與創造多種形式的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2)本專業人才培養教育內容及知識結構的總體框架按照頂層設計的方法,理工科本科專業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由普通教育(通識教育)內容、專業教育內容和綜合教育內容三大部分及15個知識體系構成:普通教育內容包括:①人文社會科學,②自然科學,③經濟管理,④外語,⑤計算機信息技術,⑥體育,⑦實踐訓練等知識體系;專業教育內容包括:①相關學科基礎,②本學科專業,③專業實踐訓練等知識體系;綜合教育內容包括:①思想教育,②學術與科技活動,③文藝活動,④體育活動,⑤自選活動等知識體系。2.構建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由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三個層次組成。一個知識領域可以分解成若干個知識單元,一個知識單元又包括若干個知識點。知識單元又分為核心知識單元和選修知識單元。核心知識單元提供的是知識體系的最小集合,是該專業在本科教學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單元;選修知識單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識單元內的那些知識單元。核心知識單元的選擇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學規范,選修知識單元的選擇體現各校的不同特色。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見表1所示。3.構建課程體系知識結構,決定了人才的素質的基本成份。知識結構是動態的,它的合理性,取決于它與行業及學、產發展的適應性。本專業知識結構有三個層次: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技術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基礎是最廣泛的專業基礎,涉及到專業領域的普遍知識。專業技術的基礎是建立在專業理論基礎上,在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知間起“橋梁”作用的專業基礎。課程構建單元體系見表2。主要課程內容、知識點及學時、學分要求如下:表1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知識體系結構表教育層次知識體系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總學分比例學時比例學分周數學分普通教育人文社會科學340132020自然科學460182929體育110444外語34013.52020計算機信息技術2008.51212經濟管理703.055實踐訓練666小計<152059.690669648%專業教育工程技術基礎230101515專業基礎51020.53030專業80355專業方向18071212專業實踐訓練313131(16%)小計<10004031319347%合計<25201001523737189綜合教育思想教育301445科技活動222文體活動111自選小計85%總計197100%表2知識單元一覽表知識體系知識領域核心知識單元選修知識單元知識點人文社科科學政治“兩課”思想品德修養思想道德修養文學藝術文學藝術修養法律基礎法律基礎自然科學數學高等數學應用數學物理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化學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試驗經濟管理經濟與管理基礎經管類課程外語外語大學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文化基礎資源信息系統工程計算機語言基礎計算機應用體育體育體育實踐訓練“兩課”實踐社會實踐學科基礎電子電工電工電子學電子電工技術、場論測繪測量學地質地球科學概論地球化學古生物及地層學遙感地質巖石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礦物學環境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水文地質學機械機械設計基礎力學工程力學彈性力學學科專業資源勘察工程礦產資源地質學資源勘察與方法應用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勘探學鉆掘學地質工程工程地質學或巖土鉆掘工程學巖土力學專業實踐實習認識實習社會實踐專業基礎實習課程設計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畢業實習與設計(論文)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講座學術與科技活動學術與科技活動科研訓練學術講座文藝活動文藝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體育活動體育活動自選活動自選活動自選活動PAGEPAGE18=1\*GB3①地球科學概論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科學的地球觀,了解人地關系,樹立環保意識,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基本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知識點: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地區的物理性質與內部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大氣圈與氣候變化,生物圈與生態系統,水圈與沉積巖的形成,地球的物理性質與內部結構,巖石圈內部的物質轉化,巖石圈的變形與變位,環境、資源與人類。=2\*GB3②古生物地層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球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古生物地史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具備對重點古生物門類的鑒識和應用能力和對地質歷史及不同斷代時期內的區域地質特征有較完整的了解。知識點:古生物學基本概念、常見的古無脊椎動物門類、古脊椎動物、古植物、微體古生物門類及遺跡化石;地史學基本理論和方法、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巖相、標準化石、古地理、古氣候。=3\*GB3③礦物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實驗,學生可基本掌握結晶學、晶體光學礦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用肉眼和偏光顯微鏡觀測、描述和鑒定常見礦物的基本技能。知識點:晶體基本性質,礦物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礦物形成的地質作用,礦物的分類和命名及礦物各論,晶體光學基本原理及礦物的鏡下鑒定。=4\*GB3④巖石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實驗,學生可基本掌握巖石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用肉眼和偏光顯微鏡鑒定、描述巖石的基本技能。本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掌握常見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命名及巖石成因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識點:巖石類型及一般特征,巖漿巖成因,巖漿巖成分、結構、構造及其分類,巖漿巖各論,沉積巖成因,沉積巖成分、結構、構造及其分類,沉積巖各論,變質巖成因,變質巖成分、結構、構造及其分類,變質巖各論。=5\*GB3⑤構造地質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初步具備從事構造地質研究工作的能力。知識點:巖層及其接觸關系,地質構造的力學基礎,褶皺,節理,斷層,巖漿巖體與變質巖體構造,地質構造的綜合分析。=6\*GB3⑥礦產資源地質學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主要礦床類型的基本特征及成礦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學習礦床成因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使之具有對礦床形成條件和成礦規律初步分析的能力。為學生從事資源地質勘查及礦床研究工作培養基本技能和奠定必要地基礎。知識點:礦產資源(金屬、非金屬、煤和石油天然氣等)的基本概念,礦床(田)成因及類型,礦床(田)的地質特征,礦床(田)的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7\*GB3⑦地球物理勘探學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重力學基本原理重力學基本方法重力儀器;地磁學基本原理地磁學基本方法地磁儀器;地電學基本原理地電學基本方法電法儀器;地震學基本原理地震學基本方法地震儀器;鉆井地球物理學基本原理鉆井地球物理學基本方法鉆井地球物理儀器;地熱學基本原理地熱學基本方法地熱探測儀器;核地球物理基本原理核地球物理基本方法核地球物理探測儀器;知識點: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概念,磁法、電法、地震、重力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特點及適用環境條件。⑧資源勘察理論與方法使大學生掌握資源勘查的基本理論和準則,掌握礦產勘查與評價的基本方法,為將來從事礦產勘查工作奠定堅實、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點:礦產資源勘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礦產資源勘查基本方法和技術,礦產資源評價。⑨工程地質學本課程使大學生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概念,巖土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測試方法;一些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的產生條件,形成過程,成因機制與定性定量評價來討論工程地質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地質勘察中各種勘察方法的地位、作用、適用條件。知識點:工程地質的基本概念,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含義;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評價原理、方法;各種勘察方法的原理、特點及適用條件。⑩巖土鉆掘工程學本課程使大學生掌握有關鉆進工作的原理、鉆探技術的工作過程和基本規律,鉆探新技術方法;各種鉆具的結構,工作原理及特點;掘進工程的鑿巖、爆破、通風、支撐、排水等過程及爆破原理及支護方法。知識點:鉆探掘進的基本概念,鉆探、掘進的基本原理,方法、過程、工藝、特點及適用條件。本專業課程由專業、專業基礎必修和選修課程組成,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學科前沿特點,可自主選擇一些選修知識單元。必修課程(1)專業課程本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有5門,合計13學分:1)礦產資源地質學;3學分;建議48學時。2)資源勘查理論與方法;2學分;建議32學時。3)地球物理勘探學;3學時;建議48學時。4)工程地質學3學分;建議48學時。5)巖土鉆掘工藝學2學分;建議32學時。(2)專業基礎課1)測量學2學分;建議36學時。2)地球科學概論3學分;建議48學時。3)古生物地層學2學分;建議36學時。4)礦物巖石學4學分;建議72學時。5)構造地質學2學分;建議32學時。6)工程力學3學分;建議48學時。7)機械設計基礎3學分;建議48學時。8)電子電工學4學分;建議72學時。選修課程1)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2學分;建議32學時。2)電子電工技術2學分;建議32學時。3)場論2學分;建議32學時。4)地球化學2學分;建議32學時。5)環境地質學2學分;建議32學時。6)水文地質學2學分;建議32學時。7)鉆掘學2學分;建議32學時。8)巖土力學2學分;建議32學時。9)彈性理學2學分;建議32學時。10)資源勘查技術與方法2學分;建議32學時。本專業的其它選修課程主要有人文社科類、經濟管理類、專業理論與技術類、個性化培養類等,各類學時安排各校根據自身特點自行安排。4.構建實踐性教學內容及體系實踐教學包括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等多種形式。本專業的主要實踐環節及安排見表3表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主要實踐環節及安排表教育層次知識體系修學性質實踐環節序號實習、設計名稱總學時學分考核方式按學期分配一二三四1516416164161641620專業教育專業實踐訓練必修1測量實習2周2FORMTEXT22認識實習2周2FORMTEXT23專業基礎實習4周4FORMTEXT4FORMTEXTFORMTEXT4畢業實習4周4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4FORMTEXT5畢業設計16周FORMTEXT16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16FORMTEXT小計2929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選修1資源勘察工程課程設計1周1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1FORMTEXTFORMTEXT2應用地球物理課程設計1周FORMTEXT1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1FORMTEXTFORMTEXT3工程地質課程設計1周1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1FORMTEXTFORMTEXT4鉆具掘工程課程設計1周FORMTEXT1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1FORMTEXTFORMTEXTFORMTEXT4FORMTEXT4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以上4項實踐訓練按方向至少選修FORMTEXT2學分總計31周31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FORMTEXT五、教學條件1.師資力量有年齡及知識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承擔本專業主要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少于30人,高級職稱教師人數不少于15人,中高級教師人數比例不低于80%,青年教師中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應大于80%,教師中符合崗位資格(碩士以上畢業或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人數比例應大于90%,55歲以下教授和副教授應全部為本科生授課。2.教材教材選用要符合教學大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多元文化教育資源教室計劃
- 區塊鏈技術在教育資源共享中的實踐案例
- 煤炭開采業循環經濟模式探索-全面剖析
- 醫保政策調整對溶栓藥品商業模式的挑戰與應對
- 中小企業合作共贏發展計劃
- 基于云的開發模式-全面剖析
- 2025年超高功率大噸位電弧爐合作協議書
- 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在遠程教育中的實踐與挑戰
- 二年級學生體能提升計劃
- 職業院校實習合作計劃
- 乘除法挑戰1000道練習題隨時打印
- 2025年水電項目自動化控制系統安裝合同4篇
- 2025年遼寧沈陽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化工廠環保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杭州市蕭山區國企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舞臺燈光系統施工方案兩篇
- 汽車制造業配件供貨應急預案
- 遺體轉運合同模板
- 消費者價格敏感度研究-洞察分析
- DB32-T 4569-2023 發泡陶瓷保溫板保溫系統應用技術規程
- 【MOOC】中學教育見習與實習-河北師范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