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鉛鋅礦地質設計_第1頁
南臺鉛鋅礦地質設計_第2頁
南臺鉛鋅礦地質設計_第3頁
南臺鉛鋅礦地質設計_第4頁
南臺鉛鋅礦地質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word文檔可自由復制編輯word文檔可自由復制編輯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普查設計word文檔可自由復制編輯目錄TOC\o"1-2"\h\z\u第一章前言 1一、目的任務 1二、工作區范圍及地理條件 2第二章以往地質工作程度 4第三章區域地質背景及成礦條件分析 5一、區域地質背景 5二、區域成礦條件 9第四章、礦區地質特征 10一、地層 10二、巖漿巖 11三、構造 11第五章工作部署 11一、工作部署原則 11二、總體工作部署 12三、2010年工作時間安排 14第六章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 14一、測量工作 14二、地質測量 14三、物探工作 16四、槽探工作 18五、鉆探工程 18六、取樣化驗工作 19七、地質編錄工作 20八、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工作 21第七章實物工作量 21第八章預期成果 22第九章經費預算 22一、預算編制說明 22二、經費預算 25第十章質量保障與組織、人員安排、安全措施 27一、組織管理 27二、項目組織人員及分工 27三、質量保障體系 28四、安全及勞動保護措施 29附圖目錄順序號圖號圖名比例尺11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區域地質圖1:5000022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工程部署圖1:10000第一章前言為了評價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赤峰久盛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委托內蒙古赤峰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在該區開展“內蒙古自治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普查”工作。一、目的任務總體目標任務:在以往地質工作基礎上,采用地質填圖、物探測量的手段尋找礦(化)體,并利用槽探和鉆探工程等綜合探礦手段,對普查區內的礦(化)體加以控制,初步查明礦體數量、規模、形態、產狀和礦石質量。為進一步勘查開發提供詳實的地質依據。具體任務:1、首先開展1∶1萬地質測量工作及1∶5千地質剖面測量工作,初步查明普查區內巖漿巖、構造等地質特征;初步查明礦床地質特征、類型、礦(化)體分布規律及成礦遠景。2、同時開展1∶1萬激電中梯面積測量工作,圈定物探異常并給予評價;對填圖工作發現的礦(化)體,利用激電測深剖面進行定位測量,進一步查證礦(化)體的產狀、埋深等參數,為一下步探礦工程的布置提供依據;3、在地質綜合成果基礎上,布設槽探工程進行揭露和控制,大致查明礦體的延長、形態、產狀及有用組分含量等特征。4、上述工作完成后,對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在充分了解礦(化)體的分布位置、埋深及產狀的基礎上系統部署鉆探探工程,大致查明礦體的延深、形態、產狀及有用組分含量等特征。5、對礦石中的共生、伴生有益組分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6、編制并提交普查報告及相關的附圖、附件、附表。二、工作區范圍及地理條件普查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行政區劃隸屬寧城縣所管轄。普查區位于寧城縣政府所在地天義鎮西約65公里處,北東距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錦山鎮約40公里,有砂石路相通。交通尚屬方便(見圖1)。普查區拐點坐標見表1-1:表1-1南臺鉬多金屬礦拐點坐標(1980西安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拐點編號地理坐標拐點編號3度分帶,高斯平面直角坐標東經北緯XY1118°36′00″41°36′00″14608158.09840383283.9112118°36′00″41°37′30″24610934.84340383328.9773118°37′00″41°37′30″34610912.42940384717.9514118°37′00″41°37′45″44611375.22040384725.3745118°38′00″41°37′45″54611353.07440386114.2576118°38′00″41°37′30″64610890.28340386106.9237118°38′15″41°37′30″74610884.78940386454.1658118°38′15″41°37′00″84609959.20840386439.5439118°37′00″41°37′00″94609986.84740384703.10510118°37′00″41°36′00″104608135.68640384673.421普查區面積:6.10平方公里工作區涉及標準圖幅為1:20萬喀喇沁旗幅(K-50-ⅩⅩⅢ),1:5萬八里罕幅(K50E015019)幅。該區為中低山林區,地勢西高東低,主要河流有存金河,呈東西向橫貫全區,區內最高海拔1150m,最低為880m,相對高差一般在200m,植被覆蓋率達80%;氣候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明顯,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32℃,年平均氣溫7.3℃;年降水量636mm,最大降水量721mm,最小降水量411mm,蒸發量2000mm,無霜期100-140天。最大風速3.51m/s,最大凍土層深度1.90m。地震裂度8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g)區內以林業、農業為主,牧業為輔。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間谷地及河谷階地中,農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大豆等。當地工業經濟不發達,僅有簡單的機械修配廠,糧谷加工廠等作坊或個體企業。近年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地方電力及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有所發展,為礦山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本區礦產資源主要為金礦、鐵礦、煤礦、螢石礦、鉬礦等。當地人口密集,居民以漢族為主,其次為蒙古族、滿族、回族、錫伯族等,勞動力資源充足。三、礦權登記情況2009年1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授予探礦權,探礦證號:T15130090102024592;探礦權人:赤峰久盛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普查區地理位置行政區劃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管轄,普查區范圍E118°36′00″—E118°38′15″,N41°36′00″—N41°37′45第二章以往地質工作程度1、1958年喀喇沁地質隊進行礦點普查,對各礦普查檢查作了野外記錄,但資料缺乏基本地質概念,可作為找礦參考資料利用。2、1957——1959年河北省地質局區測隊進行了1:100萬地質測量張家口幅(K-50)對本區開展1:20萬地質測量提供了較系統而全面的參考資料。3、1962——1963年內蒙古工業廳地質勘探公司第五勘探隊對寧城縣熱水地區進行金礦礦點檢查評價,編有“內蒙古寧城縣熱水金礦點檢查總結報告”及64年評價設計書。4、1966年內蒙地質局201地質隊進行了普查金礦十家子一帶幅(K-50-82)寫有普查簡報和礦點平面附圖,對今后的礦產普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第三章區域地質背景及成礦條件分析一、區域地質背景本區大地構造位置隸屬華北地臺北緣,內蒙地軸東段,馬鞍山隆斷帶南端,東西向隆化~黑里河~葉柏壽大斷裂與北東向紅山~八里罕大斷裂的交匯部位西側,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金屬礦點、礦化點星羅棋布。(一)地層區內出露地層較單一,由老至新有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溝組(ArJx),淺海—濱海相正常沉積碎屑巖組合;中生界-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為陸相酸性火山碎屑巖夾火山碎屑沉積巖、沉積巖;第四系全新統綜合成因黃土及沖積砂、礫石(Qhlos+al)。(見表3-1)表3-1區域地層簡表界系統組代號主要巖性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未分Qhlos+al黃土、亞砂土及沖積砂、礫石中生界侏羅系上統白音高老組J3b凝灰砂礫巖、砂頁巖夾薄層玄武巖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溝溝組ArJx結晶片巖、混合巖化片麻巖及少量混合巖夾磁鐵礦透鏡體1、太古生界-建平群-小塔子溝組(ArJx)為一套淺海—濱海相正常沉積碎屑巖組合,巖石類型為結晶片巖、混合巖化片麻巖及少量混合巖夾磁鐵礦透鏡體。出露于測區北部,被早侏羅世花崗巖侵入。2、中生界-侏羅系上統白音高老組(J3b)為陸相酸性火山碎屑巖夾火山碎屑沉積巖、沉積巖。巖性為凝灰砂礫巖、砂頁巖夾薄層玄武巖。該組地層出露于測區南東角,與早侏羅世花崗巖呈斷層接觸。3、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Qhlos+al)第四系在測區內不發育,主要為綜合成因黃土、亞砂土及沖積砂、礫石(Qhlos+al)。分布在測區的山麓及溝谷等地帶,其成分以黃色亞粘土、粉砂質黃土為主,夾少量殘坡積碎石。沖積砂、礫石主要分布在河床內,由沖積礫石、巨礫和泥砂質組成,并混有部分洪積物。(二)、巖漿巖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分布廣泛。但巖石種類簡單,主要為侏羅世早期的酸性侵入巖。巖性主要為中細粒花崗巖及粗粒斑狀花崗巖。1、早侏羅世第一期侵入體(J1γ1)該巖體分布廣泛,,約占區內面積約三分二。侵入于太古生界-建平群-小塔子溝組(ArJx)地層中。巖體為肉紅色、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微斜長石和條紋長石為主的鉀長石,約含30-45%,酸性斜長石為主的斜長石占10-30%,石英20-30%,黑云母一般3-5%,副礦物一般較普遍地有鋯石、磷灰石、磁鐵礦及榍石等。由于巖漿分異的不均勻性,巖體內部某些地方出現了鉀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二長花崗巖、斜長花崗巖、正長巖等,這些巖性無一定規律的分散在巖體中,而且所占面積有一定的局限性。2、早侏羅世第二期侵入體(J1γ2)該侵入體規模較小,所形成的巖體出露面積不大,呈半橢圓形巖基出露于測區東部,侵入早侏羅世巖中。其巖性主要為斑狀(粗粒)花崗巖及中細粒花崗巖。根據區域地質資料顯示,早侏羅世巖體巖漿期后成礦條件良好,區域上與該巖體有成因聯系,并受北東及北西向構造控制的金屬礦點、礦化點星羅棋布。3、脈巖區內脈巖主要受北東向斷裂構造的控制,主要為偉晶巖脈及閃長巖脈等。(三)、構造測區位于華北地臺北緣,內蒙臺隆東段,馬鞍山隆斷帶南部,東西向隆化~黑里河~葉柏壽大斷裂與北東向紅山~八里罕大斷裂的交匯部位西側。前寒武紀基底構造主要表現為近東西至北東向透入性片理、片麻理以及后期疊加的糜棱面理和北東、北西軸向的面理剪切和褶皺等。古生代以來,特別是中生代,區域內構造活動頻繁,主要表現為早三疊世末的張-張扭性韌性剪切變形,中三疊-早白堊世末地殼的多次強烈拉張活動,形成大量的脆性斷裂和巖漿沿斷裂上侵就位。構造與成礦關系:區內內生礦產的分布,反映了與主要斷裂構造之間的密切關系。特別是大斷裂靠近巖體內側的邊緣,受次一級斷裂所控制的內生礦產成礦條件較好。二、區域成礦條件本區位于烏拉山-集寧-阜新太古代燕山期金、銀、銅、鉛、鋅、石墨、白云母(Ⅲ級)成礦帶,大水清-熱水金、銅(Ⅳ級)成礦帶,東風-熱水金(Ⅴ級)成礦帶。目前,該成礦帶已知的金屬礦產有:鉛、鋅、銅、鐵、金、銀、鉬等,非金屬礦產有螢石、水晶、石材、熱泉等。其中具一定規模者有:熱水金礦床、陳家杖子金礦床、新隆鉬礦、八家金鉬礦、胡營子金鉬礦。其中熱水金礦在普查區南東約25公里處,陳家杖子金礦在普查區南西約30公里處,新隆鉬礦在普查區南西約15公里處,八家金鉬礦在普查區北東約30公里處,胡營子金鉬礦在普查區南西約28公里處。特別是新隆鉬礦、八家金鉬礦均發育在侏羅世花崗巖體中,其成礦條件與本普查區極為相似。因此,認為本普查區是尋找鉬、銅、鉛、鋅、鐵等礦產的有利地段。第四章礦區地質特征由于普查區位于花崗巖區內,且面積較小,僅為6.10平方公里,所以區內未見有地層出露。僅出露早侏羅世侵入體(J1γ)。該巖體,由于巖漿分異的不均勻性,其巖性為鉀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二長花崗巖、斜長花崗巖、正長巖等。這些巖性無一定規律的分散在巖體中,而且所占面積有一定的局限性。巖石為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斜長石和鉀長石,約含30-45%,石英20-30%,副礦物為黑云母、鋯石、磷灰石、磁鐵礦及榍石等,含量3-5%。根據區域地質資料顯示,早侏羅世巖體巖漿期后成礦條件良好,區域上與該巖體有成因聯系,并受北東及北西向構造控制的金屬礦點、礦化點星羅棋布。第五章工作部署一、工作部署原則在綜合分析、研究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按地質、物探等相結合的綜合找礦的原則,部署勘查工作,本著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疏到密的實施原則,開展勘查工作。利用地質填圖、激電測量等手段,尋找礦化蝕變帶。利用槽探、鉆探等手段,大致查明礦體的數量、規模、產狀、礦石質量及其空間分布規律。二、總體工作部署(一)地質測量1:1萬地質測量及1∶5千地質剖面測量工作1:10000地質測量范圍:x=4608527.268 y=20633392.473x=4611304.090 y=20633340.964x=4611329.996y=20634729.976x=4611792.802 y=20634721.299x=4611818.977 y=20636110.223x=4611356.171 y=20636118.990x=4611362.757 y=20636466.243x=4610437.147 y=20636483.819x=4610404.387 y=20634747.328x=4608553.172 y=20634782.022面積6.10Km2。(二)物探1、在區內開展1∶1萬激電中梯面積測量工作,圈定物探異常,尋找到隱伏礦體。設計工作量:激電中梯面積測量6.10Km22、對填圖工作發現的礦(化)體,利用激電測深剖面進行定位測量,提供礦(化)體的產狀、埋深等參數。為探礦工程的布設提供依據。激電測深點20個。(三)槽探根據已知礦(化)體的規模、形態、產狀、品位變化特征。系統布設槽探工程進行揭露和控制,初步查明礦體的延長、形態、產狀及有用組分含量等特征。槽探工程布設暫定為100米間距。設計槽探工作量2000m3(四)鉆探在上述工作基礎上,在充分了解礦(化)體的分布位置、埋深及產狀的基礎上系統部署鉆探探工程,大致查明礦體的延深、形態、產狀及有用組分含量等特征。暫定網度100×80,設計鉆探工作量:2000m。三、2010年工作時間安排2010年度工作安排表工作月份日期工作內容123456789101112地質測量物探槽探鉆探``資料綜合整理及年終總結報告編寫第六章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一、測量工作采用動態GPS定位儀及全站儀,對鉆孔及槽探使用全站儀定位測量。其技術要求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GB/T18314—2001等規范執行。(一)控制測量1、平面控制:收集國家四等基準點作為起算依據,在測區內埋設固定標志,布設E級GPS控制網。靜態測量使用中海達HD5800觀測,其技術指標滿足:衛星高度截止角≥15°;觀測時段≥40min;采樣間隔10s。平差計算采用中海達隨機軟件進行,坐標系統為1954北京坐標系,高程系統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最弱點點位中誤差0.5CM。表明精度符合《規范》要求。2、高程控制測量高程控制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各導線點采用三角高程的方法測得高程,覘標高和儀器高利用鋼尺丈量兩次讀數量取至1毫米,垂直角及邊長均利用對向觀測兩測回,求得各導線點之間的高差后利用清華三維Nasew20003、圖根測量用RTK模式進行測定,點位采用巖石上作標計,最大點位誤差3CM。(二)、地質工程測量用動態GPS直接定測,觀測數據直接記錄于電子手簿。1、鉆孔探槽測量:依鉆孔設計坐標利用全站儀將其放到實地,待施工結束后利用極坐標法再對其實際位置定測。探槽的測量方法同上。最終給出坐標表。2、室內采用南方CASS6.0地形、地籍成圖軟件進行地形圖繪制,HP800繪圖儀噴繪出圖。二、地質測量工作1:1萬地質測量采用1:5萬地形圖經放大失量化較正后作為底圖,填圖采用追索法、穿越法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找礦工作,特別對重點區、段和各類構造帶、蝕變帶,各類超淺成侵入體進行詳細研究。點線密度以能達到工作目的為原則,每平方公里觀察點數20—40個,線距一般采用100~200m,點距一般采用100~150m,復雜地區或簡單地段可適當加密或放稀,對含礦層及與礦體有關的圍巖蝕變、含礦構造帶等應詳細觀察描述,反映到圖上,每條觀測路線連續記錄。野外各項地質工作的技術標準嚴格按《中國地質調查局調查項目管理制度匯編》和有關國標及行業技術規范執行。三、物探工作根據本區地質任務的要求,確定的物探工作方法是:激電面積測量、激電測深。1、激電面積測量采用時間域直流激發極化法中間梯度裝置,短導線測量方式,在獲得視極化率的同時計算視電阻率。激電工作比例尺1∶10000,網度100×40米。供電AB距1500米,觀測段500——1000米。激電工作發射部分為重慶奔騰數控研究所生產的WDF—2大功率(10KW)智能發射機,接受部分使用儀器為重慶奔騰數控研究所生產的WDJS—2型數字直流激電儀,發電機為日本產HONDA(10KW)發電機。所用極罐是北京地質儀器廠生產的DC—2型固體不極化電極。AB供電極的數量根據野外實驗確定,原則上每根電極上通過的電流不超過0.2A,并保證供電電流不隨時間變化。根據草原地區地表干旱的特點,為了增大工作電流,采取澆(鹽)水的辦法來減小電極接地電阻。MN測量電極在生產前檢查內阻和極差。MN電極的接地電阻小于20K,根據草原地區地表干旱的特點,為了減小電極接地電阻,也采取澆(鹽)水的辦法來解決。野外生產前對于AB供電線的漏電檢查,AB供電線對地絕緣電阻要大于2M。2、激電測深工作采用時間域直流激發極化法,對稱四極測深裝置。激電測深的AB距4000m,比例尺根據地質任務來確定。供電電極系各極距在模數為6.25厘米的雙對數坐標紙上沿AB/2軸大致均勻分布,相鄰電極距的比值在0.5—1.5厘米之間,測量電極距與相應的供電電極距之比值不大于1/3。最小電極距保證測深曲線有明顯的前漸近線,最大供電極距必須以獲得完整的測深曲線,滿足解釋推斷的需要。3、室內工作對于每天野外取得的數據回到室內后要及時回收傳入電腦,并使用磁盤或光盤進行備份。對于激電面積測量的數據,檢查突變點的情況并進行合理剔除,計算的數據要進行百分之百的復算和核對,及時使用電腦成圖,為指導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據。4、工作質量和精度物探工作的所有面積測量方法均進行系統質量檢查,質量檢查的原則遵循“一同三不同”的方式和原則,質量檢查采取工作期間的自檢和工作結束后互檢相結合的方法,自檢率要達到總物理點數的3%,系統檢查點數大于總觀測物理點數的4%,確定本區激電工作的精度為(總均方相對誤差)M≤±7%;的精度為小于等于5nT。對于個別突變點要進行處理,處理的點數不得超過總檢查點數的1%,如果增加至總工作量的20%時仍不能滿足精度要求,對測前面積工作要進行分區處理,不合格的數據作廢。電位及梯度測量檢查點達到總工作量的3%,測量精度要求要小于5%。激電測深點質量檢查采取自檢與系統檢查的方式,自檢隨著每個操作員的觀測工作進行,發現突變點或到達目標深度時不能清晰地反映異常特征的,要進行自檢。系統檢查在工作結束后進行,檢查點數大于總工作量的4%。不合格的檢查點超過總檢查點數32%的要進行返工處理。四、槽探工作槽探工程原則上布設在地表蝕變帶礦化明顯處或地表揀塊樣具有一定工業品位地段。對地表已見工業礦體,按勘探網布設。技術要求視探槽揭露區覆蓋深淺,一般可參照1—2米寬的開口,保持槽底平直,見基巖不少于0.5米。五、鉆探工程1、鉆孔施工原則是按勘探網施工,鉆孔盡量布設在勘探線上。2、為了最大限度穿透礦體,采用斜孔鉆進,傾角80°。若鉆孔位置已達到普查區外部,應將鉆孔移到普查區邊界。穿礦孔徑為滿足取樣要求,開孔孔徑定為91毫米,終孔孔徑定為75毫米,鉆進深度超過風化層后換徑。3、礦心及頂底板各5米范圍內的圍巖、近礦圍巖蝕變帶、控礦構造標志層回次采取率≥85%,巖心采取率≥75%;每100米及終孔后均需用鋼卷尺丈量鉆具全長,允許誤差為0.1%;每50米及穿過主礦層測一次鉆孔傾角、方位角,終孔后測一次鉆孔傾角和方位角;斜孔傾角每百米不得超過設計傾斜度3度4、礦層、破碎帶、裂隙帶均需在頂底板上下各5米范圍的隔水層處用425號以上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封孔,并埋設石樁。巖礦心的整理、編號等其他要求嚴格按《地質勘查鉆探巖心管理通則》執行。六、取樣化驗工作巖礦鑒定標本所采集的樣品應有充分的代表性。要根據工作需要及巖礦變化系統地采集,對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標本亦應注意采集,以利研究其變化規律。采集標本時要盡可能采新鮮的,并做好描述工作。具體采集方法、規格、描述內容及樣品登記、包裝和送樣要求等按規范要求執行。化學分析采樣:原則是沿著礦體厚度方向,即沿礦體物質成分變化最大的方向采取,樣品必須有代表性,能如實反映客觀實際,避免人為的富化或貧化。采樣方法:÷×七、地質編錄工作1、鉆孔巖心原始地質編錄:在鉆探施工現場通過對巖心的觀察研究,對所揭示的地質現象按鉆進順序,即孔深進行編錄。編錄的重點是各種地質界線,特別是標志層、礦體和構造(褶曲、斷裂)界線、礦化、蝕變現象及后生變化等。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格式按地質編錄規范執行。鉆孔施工前檢查孔位,校正立軸及巖心收集裝置等。施工中,逐日到現場對巖心進行觀察研究、編錄、采集標本,終孔后及時取樣。編錄時要隨時核對巖、礦心擺放順序及采取率、孔斜、簡易水文觀測等質量指標。鉆孔終孔后,要及時整理資料,配合有關方面進行鉆孔驗收,并參與封孔和建立孔口標志等工作。鉆孔的原始地質記錄要在前后系統觀察對比后,歸并成礦區的統一分層,在檢查、復核巖心的基礎上,整理成鉆孔地質綜合表。鉆孔柱狀圖采用自動化系統制圖,比例尺為1:200。2、槽探工程的地質編錄:槽探工程在編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研究地質現象與礦化及富集作用的關系;采集系統的標本和各種樣品。詳細觀察研究和記錄所揭露的地層、巖石、構造等地質現象。槽探工程的基點以測量坐標定位,素描圖及記錄以基點為起點的基線定位。基線的布設,要考慮能反映更多的地質現象及采樣。對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要用放大素描或照片等記錄,并在素描圖上標出位置及編號。具體編錄要求及綜合整理等按有關規范執行。八、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工作系統整理、綜合研究礦產勘查過程中所取得的各項原始資料,用文字、表格和圖件形式,闡明礦床特征,總結成礦條件及礦化富集規律,及時指導勘查工作,最終為編寫勘查報告提供資料及圖件。礦產勘查過程中的野外資料整理、勘查過程中的綜合研究、勘查報告編寫前的綜合整理等按《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定》要求進行系統整理與分析研究。主要綜合圖件基本內容和格式按《固體礦產普查勘探地質資料綜合整理規范(試行)》(地礦字[1980]290號)附件進行編制。第七章實物工作量根據總體工作部署,設計工作量見表7-1。表7-1實物工作量表工作手段單位工作量1/1萬地形測量Km26.101/5千實測地質剖面Km2激電中梯面積測量(短導線)(100×40)Km26.10激電測深點20鉆探m2000槽探m32000化學樣品分析Mo/Cu/Pb/Zn件200化學樣品加工件200組合樣件10內檢樣件50外檢樣件30光譜定量分析件10薄片樣件30光片樣件10第八章預期成果1、通過2011年的地質普查工作,爭取提交一處可供進一步工作礦產地。2、于2011年12月提交《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普查報告》及相應附圖、附表、附件。第九章經費預算一、預算編制說明(一)工作區基本條件1、普查區位置及地理概況:普查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境內,行政區劃隸屬紅山子鄉管轄。普查區位于克什克騰旗經鵬鎮南西約65公里處,東距紅山子鄉約14公里,有沙石路相通。交通尚屬方便。工作區拐點地理坐標:1、 118°36′00″,41°36′00″2、 118°36′00″,41°37′30″3、118°37′00″,41°37′30″4、 118°37′00″,41°37′45″5、 118°38′00″,41°37′45″6、 118°38′00″,41°37′30″7、 118°38′15″,41°37′30″8、 118°38′15″,41°37′00″9、 118°37′00″,41°37′00″10、 118°37′00″,41°36′00″工作區面積6.10km2。工作區涉及標準圖幅為1:20萬喀喇沁旗幅(K-50-ⅩⅩⅢ),1:5萬八里罕幅(K50E015019)幅。該區為中低山林區,地勢西高東低,區內最高海拔1150m,最低為880m,相對高差一般在200m以下,地形等級為Ⅲ,地區調整系數為1.2。礦區植被覆蓋率達80%;氣候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明顯,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32℃,年平均氣溫7.3℃;年降水量636mm,最大降水量721mm,最小降水量411mm,蒸發量2000mm,無霜期100-140天。最大風速3.51m/s,最大凍土層深度2、普查區地質概況位于華北地臺北緣,內蒙臺隆東段,馬鞍山隆斷帶南部,東西向隆化~黑里河~葉柏壽大斷裂與北東向紅山~八里罕大斷裂的交匯部位西側。由于普查區位于花崗巖區內,且面積較小,僅為6.10平方公里,所以區內未見有地層出露。僅出露早侏羅世侵入體(J1γ)。本區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及巖漿活動,斷裂構造特別發育,極為復雜。測區內發育有北東向、東西向和北西向三組斷裂構造。其中北東向斷裂構造對區內巖體的侵入及金屬礦產的富集與分布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本區僅出露早侏羅世侵入體(J1γ),由于巖漿分異的不均勻性,其巖性為鉀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二長花崗巖、斜長花崗巖、正長巖等。這些巖性無一定規律的分散在巖體中,巖石致密堅硬。依據《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2010年試用)》,地質復雜程度屬Ⅲ類(復雜區),巖石級別屬Ⅷ級(硬)。(二)預算編制依據本項目屬于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調查工程類項目,按甲類預算表進行設計預算編制。(1)《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2010年試用)》;(2)《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普查設計》設計實物工作量。(3)、根據市場價格。(三)概算編制方法1、采用的費用標準采用的費用標準:《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2010年試用)》,僅就與預算標準不一致處加以說明。2、計算方法根據項目設計中的工作項目分別填列工作量,根據所確定的技術條件和工作手段選擇概算標準。按表中所設計的計算公式計算各項工作費用,計算公式為:概算費用=單位概算標準×工作量單位概算標準=《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地質調查部分)×地區系數。在計算單位預算標準時,野外作業采用地區調整系數1.2,室內及巖礦實驗等未使用地區調整系數。基本分析項目:Cu×40、Pb×40、Zn×40、Mo×60,每件180元。工地建筑費按野外工作項目費用(不包含巖礦實驗和其它地質工作中的室內工作)總和的5%計算。(四)經費測算過程及其結果按設計投入的工程手段,包括地質測量、物探、槽探、鉆探、巖礦分析、其它地質工作、工地建筑等,逐項填列工作量,根據所確定的技術條件和工作項目名稱選擇預算標準。按表中所設計的計算公式計算各項工作費用。公式運用合理、計算準確,結果可靠。預算總經費112.02萬元。(五)項目預算方案的可靠性及合理性分析該項目預算嚴格按地質礦產勘查項目經費預算編制要求編寫,并專門組織有預算編制能力的人員,在勘查設計編制人員配合下編制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部署科學合理,嚴格遵循以最小的工作量,獲得最多的資源儲量原則。同時,在不影響整體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盡量加大探礦工程費用投入比例。二、經費預算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2011年勘查預算項目名稱: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普查工作項目工作量技術計量設計單位預算標準(元)預算(萬元)備注條件單位工作量甲乙丙1.0023=1*24一、地質測量3.79地區調整系數1.21、1:10000專項地質測量Ⅲ類km26.103877.002.842、1:5000地質剖面測量Ⅲ類km2.003976.000.95二、物探26.69地區調整系數1.21.激電中梯(短導線,100×40)AB距:1200~1600;Ⅲ級km26.1022928.0016.782.物探測網布設(100×40)Ⅳ級km26.104987.003.653.激電測探(AB距:2000)點20.002606.006.25三、化探0.00四、鉆探0.00市場價0~400m巖石Ⅷ級米1500.000.000.00400~600m巖石Ⅷ級米500.000.000.00五、槽探26.40地區調整系數1.20~3m土石方m32000.00110.0026.40六、巖礦測試7.12(一)巖礦分析1、一般巖礦分析Cu\Pb\Zn\Mo樣200.00180.003.602、樣品加工費2—5kg樣200.0030.000.60(二)光譜分析1、定量分析樣10.00191.000.19(三)巖礦鑒定與試驗1、薄片制片片30.0040.000.122、光片制片片10.0051.000.053、薄片鑒定復雜片30.00120.000.364、光片鑒定復雜片10.00140.000.145、小體重樣0.0087.000.00塊體密度6、組合樣樣10.00319.000.327、內檢樣樣50.00180.000.908、外檢樣樣30.00280.000.849、化探樣品分析樣0.0087.000.00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2011年勘查預算項目名稱: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南臺鉬多金屬礦普查工作項目工作量技術計量設計單位預算標準(元)預算(萬元)備注條件單位工作量甲乙丙1.0023=1*24七、其他地質工作35.17(一)地質勘查工作測量地區調整系數1.21.工程點測量點20.001600.003.842.剖面線測量km0.001200.000.003.勘探線基線測量km0.001400.000.004、控制點測量點3.003260.001.17(二)地質編錄1.鉆探米2000.0020.004.802.槽探m32000.0010.002.40(三)采樣1.刻槽樣米100.0060.000.722.巖芯樣米100.0020.000.24(五)設計論證編寫1.0060000.006.00(六)綜合研究及編寫報告1.00100000.0010.00(七)報告印刷1.0060000.006.00八、工地建筑3.50野外工作費的5%九、管理費6.34總費用5%十、交通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