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科學時間的測量_第1頁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時間的測量_第2頁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時間的測量_第3頁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時間的測量_第4頁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時間的測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時間1.時間在流逝一、教材簡析:本課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現在幾點了。要求學生在不看鐘表的情況下,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進行估計時間,鼓勵學生思考其他估計時間的方法。然后再對照自己的手表看看自己是否估計的準確。第二部分:一分鐘有多長。前一部分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對一天中某一個時刻進行估計,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對某個時間段進行估計和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去體驗一分鐘的長短,并引導他們用各種方法來估計一分鐘的時長。第三部分:過去多長時間了。這個活動是在前兩個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經驗對“上課多長時間了,離下課還有多少時間”進行合理的估計。而學生往往是估計不準確的,原因要么就是課堂上過于投入了或者沒有興趣,影響了他們的估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歸納估計失誤的原因,引出''時間有快慢嗎”的討論話題。二、教學背景:本課是單元的起始課,是學生們研究時間的測量的開始。對于學生來說“時間”是一個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時間的流逝中生活和學習,幾點上課幾點下課幾點放學學生們是太了解不過了。但是時間又看不見模不著,怎么能夠對'時間”進行研究呢這個問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挑戰性的。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時間是可以被感受、估計和計量的。學生將通過感受1分鐘、10分鐘來感知時間的長短,并且意識到我們的實際行為很容易使自己估計時間時發生偏差,因此需要準確地、客觀地計量時間。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科學概念1?時間有時是指某時刻,有時則表示個時間長度。2?借助自然界有規律的事物和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科學詞匯:時間(一)過程與方法1?運用多種方法感受1分鐘的長短。2?根據估計一分鐘時長的經驗,比較合理的估計10分鐘持續的時間。(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意識到時間在流逝;2?時間無法留存,我們要珍惜時間。核心價值觀:對時間的正確認識。教學重難點重點:運用多種方法感受1分鐘的長短,合理估計10分鐘與1小時的長短。難點:經歷從模糊估時到較準確估時的整個探究過程,積累估時的方法,提高估時間的能力。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一個帶有秒針的時鐘、課件電子表課前借用學生手表教學流程

謎語導入f現在幾點了f估計一分鐘的長短f過去多少時間了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謎語導入1、出示謎語看不見,摸不著,不長腳,跑得快,只見它過去,不見它回來(板書謎底:時間)2、了解學生對時間的已有認識生活當中哪些現象可以使我們感受到時間在流逝呢3、揭示課題:《時間在流逝》二、現在幾點了1、你知道生活當中你是怎么知道具體時間的2、如果不借助任何計時工具,你能估計現在幾點了嗎學生估計時間提問:你是怎么估計的說說你的理由。小結:我們可以借助于些自然現象或有規律的信息來估計時間但我們估計的準確嗎三、估計一分鐘的長短1、要精確的知道時間,我們還需要借助于計時工具。PPT出示時鐘畫面提問:鐘表是以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人們是怎么知道時間的(鐘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鐘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小格,表示時間流逝秒鐘;秒針轉動一圈,表示時間流逝了分鐘......)2、一秒鐘有多長請學生做一個一秒鐘的動作。3、體驗一秒鐘的長短PPT課件出示秒鐘可以做的事情A火箭每秒飛行7500米以上銀行的電鈔機每秒可以數5張人民幣光一秒鐘約走三十萬千米4、估計一分鐘的長短一秒鐘可以發生很多事情,那么一分鐘又有多長呢(1)、感受一分鐘的長短請大家看著鐘面,跟著秒針走動的節奏,靜數分鐘!然后說說你的感受。(2)、游戲游戲規則:不看鐘表,每個同學閉上眼睛趴在桌上,心里估計一分鐘,你認為一分鐘時間到了,就睜開眼睛站起來,看誰估計的最準確。師:通過剛才這個游戲,你們有什么發現嗎預設:每個同學估計一分鐘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師:估計不準確的原因是什么(3)、小組討論估計一分鐘的方法了交流、匯報預設學生回答:數數、測脈搏、測呼吸、寫字?(4)、檢驗估計方法大家想不想檢驗一下你們的估計方法(想)出示實驗要求:不能看著計時器估計時間;要輕聲,盡量不影響別人;要實事求是,專心致志。估計的時間一到馬上看計時器,并記錄下來。一分鐘測試記錄表記錄人:測試內容測試次數測試結果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5)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請估計比較準確的學生談談他估計的方法和訣竅。5、估計更長的時間(1)、現在,我們能比較準確地估計一分鐘了,那么,如果讓我們估計10分鐘、1小時所持續的時間,我們有哪些方法(2)、小組討論、全班交流。(3)、能估計準確嗎因時間關系,課后用自己的方法去估計10分鐘與1小時的時間。四、過去多少時間了1、如果不看鐘表,你能估計從上課到現在已經過去多少時間了嗎你是怎么估計的(學生回答)2、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對比游戲,請同學們感受一下時間的快慢請學生靜坐一分鐘。提問:剛才我們靜坐了多少時間你有什么感受給學生看一則1分鐘的動畫短片提問:你能估計剛才這則動畫短片的播放時間嗎

與剛才靜坐的體驗相比有什么感受3、揭示結果時間有快慢嗎為什么我們會感覺時間長短不一樣呢學生回答4、靠自身的感覺來計量時間準確嗎預計回答:不準確。5、小結時間是沒有快慢的,時間的長短也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從我們身邊悄然流逝。單靠我們自己的感覺來計量時間,是不準確,也不客觀的,很容易發生偏差。因此我們需要準確地、客觀地計量時間。

六、拓展延4師:通過這:師:時間不?出示時間警,“一寸伸節課的學習,大豕有什么收獲嗎等人,總是在悄悄地流逝,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時間呢(學生回答)句,與大家共免。.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板書設計時間在流逝估計一分鐘的方法:數數、測量脈搏、測量呼吸、跳繩……不準確、有誤差課外活動調查:在時鐘還未發明之前,古人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計時的生成預見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估計一分鐘時間,進而推斷10分鐘、1小時的時間長短,并且感受到時間在流逝,發現用自身感覺來估計時間是不準確的,要求更加準確的計量時間的方法。課堂評估能否借助于估計一分鐘的方法去估計10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學生是否意識到用感覺來估計時間是不準確的;2.太陽鐘一、教材簡析: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在循著人類計量時間的技術發展史的軌跡,引領學生感受時間并對不同類型的計時器展開充分的探索。本課的教材從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探究時鐘發明之前人類白天和夜間的計時方法,了解中外古人對一天的不同確定方法,感受古人偉大的聰明才智通過以上活動,學生加深認識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變化來測量時間,還會認識到一些有規律運動和變化的裝置也可以計量時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時器的計時準確性在不斷提高。二、教學背景:學生在五年級第一學期的時候已經仔細研究過影子的變化規律,他們知道同一個物體他的影子有長短、方向的變化,在白天,陽光下,同一個物體的影子的方向和長短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并且已初步認識了日晷,而且學生已經認識時間單位“天、小時、分鐘、秒”,已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教學重【教學重點】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難點【教學難點】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水平式日晷、課件、太陽鐘錘子、長釘子、木版、晷面記錄紙教學流程利用太陽計時利用日影計時識日晷與時辰J作“太陽鐘”活動流程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談話導入1、誰能告訴老師,現在幾點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據鐘表;根據上課鈴聲)2、如果我們沒有鐘表,也沒有上課鈴聲,你還能知道時間嗎可以根據什么確定時間(太陽、影子等)3、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二、用太陽來計時: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1)(課件出示圖片和說明)請學生判斷:日出,現在大約幾點了太陽在哪里(東邊)板書:東;艷陽高照,現在幾點了太陽在哪里日落,現在大約幾點了太陽在哪里(西邊)板書:西。這樣過去了多長時間(半天,一個白天)太陽明天還會從哪里升起來,從哪里落下去后天呢每天都會這樣嗎說明太陽的運動有沒有規律怎樣的規律(2)那么一天又是怎么確定的大家可真厲害,古人就是利用太陽來確定時間的。引出書中閱讀資料: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一一天。(3)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引出書中資料,自由閱讀:古埃及人把星空劃分為36個星座,通過觀測這些星座在一年時間里的橫貫天空的情況,利用星座計算時間。埃及人觀察到在這段時間里有12個星座橫過天空,于是他們把夜晚確定為12個小時,同樣,白晝也被確定為12小時。但夏夜實際上大約有8個小時。閱讀后,請學生討論并思考:我知道了什么提出問題:白天和晚上每小時的時間怎么不一樣長當學生回答不出時,結論以小博士告訴你的形式出現:因為古埃及人在確定時間時,是把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確定為白晝,從天黑到天亮這段時間確定為夜晚,白晝和黑夜各被分為12小時。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晝比夜晚要長,而此時的白晝和夜晚仍然分別被分為12小時,所以白天和晚上每小時的時間經常會不一樣長。三、用光影來計時: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會發生變化嗎影子的什么和什么會發生變

化是怎樣變化的有沒有規律板書:從長到短再到長,從西到東。3、根據影子判斷時間下面再來考考大家(根據影子的方向來判斷時間),提問:現在可能是什么時候了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分別出示三張圖片,第一張根據影子的長度來判斷,第二、三張根據影子的方向來判斷。(只要求學生說出大概的時間段便可)4、認識日晷(1)大家可真厲害,古人也是像我們一樣,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了日影的變化規律,利用這個規律就有了一個偉大的發明一一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來判斷準確的時間。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日晷:日晷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通常由銅做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主要分為兩種:赤道式日晷和水平式日晷,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赤道式日晷。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呈南高北低,傾斜地安放于石臺上,使晷針指向北極星。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直沿用了幾前年。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水平式日晷(出示圖片及水平式日晷),由水平擺放的石制晷面和斜插于晷面的銅制晷針組成,晷針傾斜指向北極星。提問:日晷有什么用(用來測定時刻)(2)十二時辰(出示有刻度的日晷)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個日晷,大家發現了什么(有一些字、有刻度等)了解十二時辰:古人把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分別為:子⑵)、丑(chou)、寅(yin)、卯(m3o)、辰(chen)、巳⑸)、午(wu)、未(wei)、申(shen)、酉(you)>戌(xu)、亥(hai)。一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其中子時為晚上十點到凌晨點,而現在相當于古代的巳時。(3)那么該怎樣使用日晷來判斷時間呢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根據學生匯報,師生共冋小結方法,重點介紹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方法:1、將日晷置室外陽光下;2、確定正北方向,調整日晷的方位;3、根據晷針在晷面上影子的位置確定時刻。(4)出示只有部分刻度日晷的圖片,請學生根據晷針的影子來判斷時間。并提問:為什么這個日晷只有部分刻度呢四、制作太陽鐘1、學習了那么多關于太陽鐘的知識,那么大家想自己來制作一個太陽鐘嗎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這些材料(介紹材料)2、課件演示制作方法:利用錘子,將釘子垂直釘于圓心處。3、確定刻度制作完成后,提問:現在這個日晷能測定時刻了嗎課件出示繪制刻度的方法,并介紹:利用指南針找到正北方向,將太陽鐘鐘面上的字母“N”正對北方,平方于地面。這時,在鐘面上就會出現小竹棒的影子,將影子與圓心連上一條直線,并在直線處記錄下此刻的準確時間。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操場上確定刻度。3、課外活動利用相同的方法,確定一天中每個整點時小竹棒影子的位置,繼續完成日晷的制作。四、延伸:1、在白天人們是怎樣利用太陽來計時的“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問題2、討論交流陰天又怎么知道時間晚上有怎么知道時間五、課堂練習完成課堂作業本板書設計太陽鐘太陽:東西>影子:西東規律長短?長?課外活動繼續完成水平式日晷的制作。生成預見1、學生能否根據太陽的位置與高度正確判斷出可能的時間2、學生能否根據影子的方向與長度正確判斷出可能的時間段、rrt.、?.課堂評估1、學生能否正確完成“太陽鐘”的初步制作并確定一個時刻。2、學生能否正確理解“白天和晚上每小時怎么不一樣長”3.用水測量時間一、教材簡析: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鐘。教科書畫了三幅水鐘的圖,說明了兩種類型的古代水鐘,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古人是怎樣利用流水的滴漏來計時的。可以讓學生解釋這些水鐘是怎樣利用滴漏來計時的。這樣就可以引出下面環節,使學生對滴漏進行觀察和研究。第二部分:滴漏實驗。教科書首先讓學生估計并觀察從300毫升水中緩慢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時間。在瓶子中裝300毫升水,觀察并記錄從瓶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時間。通過實驗學生們會發現,如果孔的大小不改變,同樣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約1分鐘左右)。緊接著第二個活動是同樣的瓶子裝水,觀察從300毫升水中,漏出10毫升、50毫升水分別需多少時間。這個活動,同樣希望重復多次。如果忽略觀測的各種誤差,從300毫升水中流出10毫升水的時間,大致相當于流完100毫升水的十分之一;流掉50毫升水的時間差不多也是流完100毫升水的一半。至此,學生不難發現,利用流水是可以幫助我們“模糊”計時的。教科書安排了第三個活動——推測并觀察流完杯中全部的300毫升水需多少時間。通過觀測,很顯然流完全部的300毫升水的時間要大大超出僅流掉前100毫升水時間的3倍。而且,用肉眼也能很清楚地觀察到,當瓶中的水越來越多時,水流越來越小,最后甚至會斷斷續續呈滴狀。

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斷地變化的,那用水怎么計時啊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去關注古人有沒有發現這一現象他們是怎樣讓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孩子們自然會再次關注古代的水鐘,他們會找相應的資料去了解古人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二、教學背景:在研究圭表與日晷后,學生會發現太陽光影之所以能夠被用來計時,是因為太陽光影是有規律地運動著的。他們開始意識到能夠用作計時工具的事物必須是有規律運動著的。可是太陽鐘只能白天使用,晚上怎么計時呢這一課將組織學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來計時,研究古人計時用的水鐘,以及不同的計時方法。教科書將介紹學生認識兩種水鐘,一種是泄水型水鐘,另一種是受水型水鐘。在這一課中,學生將觀察滴漏,推測并測量在瓶子中積聚10毫升和50毫升水分別需要的時間。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利用滴漏計時的原理。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概念?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過程與方法?記錄100毫升水緩慢地流兀需要多少時間。?根據100毫升水流兀需要的時間,推測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水流兀需要的時間。?初步理解流水為什么能夠用來計時,以及存在的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的重要性。?發展研究計時工具的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引導學生仔細認真的觀測滴漏實驗。難點:引導學生正確完成第一次滴漏實驗操作。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多媒體個能容納3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一個量筒,鐵架臺,一個透明水杯,秒表。瓶蓋上扎的小孔以直徑2毫米左右為宜。教學流程介紹古代水鐘引出滴漏實驗。滴漏實驗探究滴漏規律。利用滴漏規律探求古代水鐘奧秘。活動設計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引入我們前面研究了日晷、圭表等古代計時器,你知道古人還用什么來計時(流水)對,用水來測量時間(課件出示課題),這就是水鐘,我們來見識一些古代水鐘。(課件顯示水鐘圖片)古代大概有幾種水鐘(受水型水鐘、泄水型水鐘)怎么使用的(學生看書上資料,回答)(課件顯示受水型水鐘、泄水型水鐘及其用法)古人怎么會想到用流水來計時的流水與時間有什么聯系或相似之處流水有

規律嗎(學生討論,答: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揭開古人水鐘的神秘面紗。二、新授1?猜測自制水鐘中裝300毫升水,使100毫升水緩緩流入量筒,你覺得大約需要多少時間2?討論使用“水鐘”要注意什么呢引導:怎么灌水(用手堵住小孔)怎么可以讀數準確(視線與液面凹面底部與刻度齊平)做實驗時“水鐘”的放置要注意什么(放于鐵架臺上,放平))3?學生實驗(出示實驗提示)用手抵住滴水口,松手同時按下秒表。視線與量筒中液面凹面底部齊平。等液面底部與100刻度對齊時按下秒表。反復測三次記錄數據。4?匯報:有何發現(三次數據差不多)那么能否說明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5?猜測使20毫升水緩緩流入燒杯,你覺得大約需要多少時間使50毫升水緩緩流入燒杯,你覺得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課件出示問題)6.(學生實驗,匯報)流20毫升水所需的時間差不多是流100毫升水的五分之一嗎流50毫升水所需的時間差不多是流100毫升水的一半嗎是否更加說明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嗎7?猜測流完所有的300毫升水,你覺得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討論實驗設計方案。8?學生實驗,匯報:和我們的猜想一樣嗎能說明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嗎討論原因。(水位下降,水壓下降,水流速度變慢)9?討論如何使水按固定速度下流(學生討論,設計,畫圖,匯報)(教師可引導學生看古人的受水型水鐘設計圖)(使水面保持相對穩定的高度)。我們的水鐘水流得很快,一會就流完了,只能計幾分鐘的時間,如何可以計更長的時間(學生討論,匯報:將孔變小,使它一滴一滴往下流。)(出示滴滴往下流滴水的水鐘)回去后能否制作個每分鐘滴60滴水的滴漏三、總結今天你有何收獲還想知道什么回去后繼續研究四、作業《作業本》。水鐘的資料。水鐘在我國古代又叫做“刻漏”,是根據滴水的等時性原理來計時的。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我國的水鐘,最先是泄水型的,后來發展成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并用。刻漏主要由幾個銅水壺組成,所以又叫“漏壺”。除了最底下的那個,每個壺的底部都有一個小眼。水從最高的壺里,經過卜面的各個壺滴到最低的壺里,滴得又細又均勻。最低的壺里有個銅人,手里捧著支能夠浮動的木箭,壺里水多了,木箭浮起來,根據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時間了。板書設計課外活動制作一個每分鐘滴60滴水的滴漏生成預見由于滴水孔的大小不一,全班很難統一滴完水的時間,教師最好事先調試好滴水孔的大小,盡量使數據接近,便于起討論。、rrt課堂評估我的水鐘一、教材簡析:《我的水鐘》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在第一課學生通過體驗活動感知時間,發現僅憑感知得到的數據有較大的誤差。第二課開始研究古人計時的工具日晷,并通過研究發現使用它計時受到的限制比較多。第三課學生開始對使用流水計時方法的探索,教材利用“滴漏實驗”,使學生親身經歷流水計量時間這一活動。怎樣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認識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與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關。“構建起水的流動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等時性的特點。在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已的探究實驗,經歷自制水鐘活動的全過程。二、教學背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在小學科學體系的三個維度上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觀察、假設等。而這節課承接了前一節課《用水測量時間》的內容,對利用水鐘計時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同時本課的結論得出又為后面《機械擺鐘》做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要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親自動手設計和制作一個水鐘,在實驗中檢驗自己的水鐘是否計時準確,并對設計進行改進。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裝置,滴水能夠用來計時;通過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鐘更加準確的計時。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過程與方法:設計方案并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在實際測量過程中對自己的方案進行改進。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教學重難點重點:設計制作水鐘,并能用制作的水鐘計時。難點:控制漏水速度。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PPT、自制簡易水鐘。剪刀、大可樂瓶、小礦泉水瓶、秒表、白紙條、記號筆和尺子。白紙條先在背面貼好雙面膠備用。教學流程設計方案制定計劃一一制作一個水鐘一一用水鐘計時一一尋找原因改進成果活動過程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情境引入:1、啟發談話:古代科學并不發達,沒有鐘表,但人們能想出各式各樣的測量時間的方法,其中有一種就是用水測量時間,也就是水鐘。今天我們這節課對水鐘做進行進步的探究(板書課題)。回顧舊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兩種水鐘(教師板書)⑴泄水型水鐘:水面隨水的流出而下降,就可以測出過去了多長時間。⑵受水型水鐘: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看水面上升了多少,來測出時間。提問:這些利用流水制成計時器,它有什么科學根據呢(水在一定的裝置中,水流的速度是穩定的。)4、根據老師所給你的材料做一個怎么樣的水鐘比較好呢(受水型水鐘)二、設計“水鐘”:1你能利用所給的材料設計出一個計時10分鐘的受水型水鐘嗎請大家根據老師給你的提示,設計方案:(1)考慮影響水鐘的因素有哪些你準備怎樣控制這些因素(2)你米用什么方法控制漏水速度(課件:出示輸液畫面)

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控制水流下的速度、水位的咼度,水要一次性倒入。)我們要像科學家那樣認真地做科學研究,把我們的設計制作方案用文字和畫圖的方法清楚地表示出來。(小組討論,寫下方案)3、匯報:介紹一下你們小組的水鐘是怎樣設計的。4、討論:瓶子在那個位置剪開怎樣用它來計時什么時候開始計時怎樣劃分刻度才科學(引導學生注意瓶子在約1/3處剪開,計時的時間要在水滴開始滴的同時開始計時。刻度要在制作過程中用記號筆每一分鐘劃一次,連續的劃分。)請各小組結合冋學們的建議,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三、做一個“水鐘”:各小組做水鐘。PPT提示:(1)根據自己小組設計的方案進行設計。注意合理分工。(2)計時標出1-5分鐘的時間刻度。推測6-10分鐘時的刻度位置并標出。(3)孔可以先小一點,根據需要再增大。(4)注意及時記錄制作過程中的發現和問題。2、小組討論、分工合作進行制作:看表、計時、接水、控制水流速度、標水位刻度……(制作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解決制作中出現的問題)3、哪一個小組做好后請舉手,把制作的能計時10分鐘的水鐘舉起,讓師生檢驗。四、用水鐘計時:1、計時試驗比賽:用制作的水鐘測時6分鐘,比比哪個組完成得又快又好。思考:我們的水鐘測量時間,與鐘表對照,水鐘計時準確嗎討論:通過計時比賽,你們發現哪些影響水鐘記時準確性的因素還沒有控制好我們可以怎樣改進水鐘女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4、實踐嘗試、改進,讓學生說說改進的方法。小結深化認識: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水的流量具有一定的規律,與水的咼度、孔的大小有關。利用水流的規律能夠做較精確的計時工具。)六、手工作業:嘗試制作一個計時更準確的水鐘。板書設計我的水鐘受水型----水流入,水面上升設計:受水型泄水型制作:滴漏刻度水鐘特點水的流量具有一定的規律使用:準確嗎改進:哪些因素泄水型----水流出,水面下降評價:課外活動課下通過反復實驗改進,制作一個計時更準確的水鐘。鼓勵學生收集有關時鐘的科技發展史資料,體悟科技發展帶來的新變化。生成預見學生可能對控制水流量的大小方面有困難,教師要利用輸液裝置稍作指導,讓學生明白可以通過控制相應的變量來控制水的流量。課堂評估學生是否能完成水鐘的設計、制作。學生是否能通過不斷的思考改進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機械擺鐘一、教材簡析:教科書內容共兩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觀察擺鐘擺鐘為什么會比其他的計時工具都精確呢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帶著這樣的疑惑去觀察擺鐘的構造,教科書就是這樣開始這節課的教學的。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教科書提出“用秒表測一測,擺鐘中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對擺進行測量以后,有可能全班會得出一致的結論,也有可能結論不一致。這時插圖中的一個男孩提出:再測一次,這是教科書所期望的。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思考重復測量的重要意義。經過重復測量,學生會發現各種擺鐘的擺每分鐘都是擺動60次。無論擺幅大(不能大于90度)一些還是擺幅小一些,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總是相等的,這就是擺的等時性。第二部分:觀察我們的擺是不是所有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一樣呢學生的探究欲望開始被激發。教科書指導學生利用一條細繩和一個小重物,制作一個簡單的擺。接下來,學生要用測量鐘擺的方法,連續測量自己制作的擺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多次測量后,學生們會發現兩個現象:同一個擺,在每個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是一樣的;不同的擺在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可能并不相同。這就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擺的幅度越來越小了,但是擺動次數還是一樣,這是為什么呢教科書插圖中一個小組的學生在對話,一位學生提出要再測量一次,這是再一次提醒學生就這個現象進行重復實驗。二、教學背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時間精確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學生探究過的日暑、水鐘、沙漏等一些簡易的計時工具,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擺鐘的發明大大地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觀察擺鐘的擺,發現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本節課所研究的擺是“單擺”。所謂單擺是指在細線的下面拴一個小球重物,且細線的質量與小球相比可以忽略,球的直徑與線長相比也可以忽略的擺。單擺的擺動具有等時性,即在擺長一定、擺角較小的情況下,擺來回擺動一次所需要的時間總是一樣的。對擺的等時性的研究學生會非常感興趣,在本課的學習與研究中,教師要著重解決學生操作方面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的

測量盡量地精確一些。這將有利于他們更加深人地開展研究。三、教學設計:(一)科學概念:1、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科學詞匯:擺鐘鐘擺單擺等時性教

學教

標1、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的擺動次數。2、動手制作一個單擺。3、觀察和測量在相同時間內擺擺動的次數。科學方法:觀察測量、分析推理(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理解重復實驗的意義。2、發展對計時工具研究的興趣。核心價值觀:單擺等時性的認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難點:1、相冋時間間隔內擺擺動次數實驗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操作。2、通過觀測理解擺的等時性。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課件,數據匯總表一張。每個小組秒表手表(秒表)、鐵架臺、棉線、鏍帽、記錄單各一份。教學流程復習引入f觀測鐘擺f制作、觀測單擺f認識擺的等時性f發現新的問題活動過程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引入:1、師:同學們,現在幾點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看鐘表)那在沒有鐘表的時代,人們是如何計時的呢(如:一柱香、一個沙漏太陽鐘、水鐘等)2、師:的確,像日晷、沙漏以及蠟燭鐘、水鐘等一些簡易的時鐘,已經可以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聰明的古人并沒有停止過思考,總希望有更加精確的時鐘出現。機械擺鐘的發明大大地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出示圖片)3、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索機械擺鐘的特點。(板書課題)二、觀察鐘擺:1、設疑:擺鐘計時為什么可以這么精確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構造吧。(出示機械擺鐘圖片,介紹擺)師介紹:擺鐘上面是鐘面,下面是一個鐘擺。擺的下端是圓圓的,我們稱它為“擺錘”,上面細的部分成為“擺繩”。請你仔細觀察鐘擺,有什么發現(擺一直不停地在運動)2、觀察并思考:擺鐘是怎樣來計算時間的(學生猜測:擺1次大概1秒鐘吧。鐘擺就是擺鐘的秒針吧……)師:也就是說擺鐘的擺一分鐘可能會擺動60次,是嗎好,我們用秒表來測

一測。那么怎樣算是擺動一次怎么樣不容易數亂,你有什么好方法(用手指跟著擺運動)3、集體測量:擺鐘的擺一分鐘擺動幾次(測量后反饋,師記錄數據)4、設疑: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嗎我們再來測一次。(集體測量第二次后反饋,師記錄數據)5、提問:你發現了什么還需要測第三次或更多次嗎為什么(科學家往往通過重復實驗讓自己的發現更有說服力,我們也再來測一次。)集體測量第二次后反饋,師記錄數據。6、小結:看來,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說明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總是相等的。現在你知道為什么擺鐘不用秒針了吧(鐘擺用擺來計時,所以鐘擺也叫秒擺。)三、觀察我們的擺:1、師:我們也來做個擺,出示材料。(1)師示范做擺。我們用一條細繩來做擺繩,用一個鐵鏍帽(或其他小重物)做擺錘,把擺繩的一端系住鐵鏍帽,另一端把它固定在鐵架臺上,這樣一個單擺就做好了。(板書:單擺)(2)它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3)學生預測后,師帶領學生集體測量三次。師示范,教給學生起擺的正確方法,提出實驗的注意事項。課件出示:擺繩自然拉直,角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別超過90度)。準備好聽到口令后輕輕放開,使擺自由擺動起來。如果擺捶碰到了鐵架臺或其它東西后,實驗要重新做。(指生上臺演示)(4)設疑:是不是所有的單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是一樣的呢2、怎樣做實驗師生交流實驗方案。課件出示:我們的擺擺動次數的觀察記錄第小組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計時員:每分鐘擺動次數的觀察記錄我們的猜想:我們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或不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次數(1)怎樣分工比較好小組討論實驗分工,分發實驗記錄單,填寫小組實驗分工和實驗猜想。(2)實驗時應該注意些什么3、小組領取實驗器材,做個單擺。并測量三次,完成記錄表。4、反饋交流:通過觀測,你發現了什么(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5、再觀察我們的擺,現在你又有什么發現(生:擺的速度變慢了。擺的幅度變小了。擺的角度變化了……)(1)提出問題:在擺的過程中,速度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呢你有什么好辦法證明自己的想法(2)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交流歸納實驗方法:在擺自由地擺動中,測量相

冋時間間隔內的擺動次數,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3)時間間隔多少為宜(不可過長或過短)我們就看看每隔10秒鐘擺的擺動次數會不會發生變化,好嗎6、這次實驗又該怎么做指名幾生上來做演示實驗,課件提示:實驗員喊開始的同時起擺,讓擺自由擺動,計時員聽到開始后馬上用秒表計時,每隔10秒時間喊一次“到”,數數的同學馬上將數據報給記錄的同學,再從1開始數。這個實驗的時間很難把握,你們一定得集中注意力緊密配合才行。7、師:你覺得你們小組的擺每隔10秒鐘擺動的次數會發生變化嗎學生預測。同學們猜得對不對,我們還是用實驗來檢測吧學生小組實驗,完成記錄,教師巡回指導。每隔10秒擺動次數的觀察記錄我們的猜想:同一個擺在自由擺動過程中,相同的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會變或不變)。0?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擺動次數我們的發現同一個擺在自由擺動過程中,相同的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會變或不變。)請完成實驗的小組將實驗器材放回原處。8、匯報交流。(1)生匯報師記錄,投影展示各個小組實驗結果。0?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第1小組第2小組第3小組第4小組(2)交流我們的發現,師小結:同一個擺在連續擺動過程中,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科學上把單擺的這種特性稱為單擺的等時性。(板書:等時性)(3)師:伽利略是第一個發現單擺具有等時性特點的科學家。人們根據單擺具有等時性的特點,于是就制成了擺鐘,這樣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了。比起太陽鐘、水鐘等計時工具,擺鐘的計時就更加精確了。課外同學們可閱讀書上第68-69頁《教堂里的“擺”》作進步了解。四、拓展思考1、師:雖然每個小組的單擺都具有等時性,但不同的單擺,擺動的速度是否一樣呢看看各小組的實驗數據,你又發現了什么問題(不冋的擺在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2、拓展:不同的擺,在相同的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有多少,擺動的速度有快慢,這又是怎么回事呢這個秘密我們下節課重點去研究。板書設計機械擺鐘單擺:等時性課外活動閱讀書上第68-69頁《教堂里的“擺”》的資料。生成預1、如果學生起擺的方法不是很正確,擺錘在擺動過程中會逐漸改變擺動的方向而撞擊在鐵

見架臺上,使實驗不能進行下去,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實驗前教給學生起擺的正確方法。2、“用秒表測量單擺的擺相同時間間隔內的擺動次數”這個實驗看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可不那么容易。學生往往不理解實驗的操作方法,按慣性思維照著前一個實驗的方法在測量。教師可以在學生了解實驗方法后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課堂評估1、學生能否正確測量擺鐘每分鐘擺動的次數。2、學生能否正確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擺的研究一、教材簡析:本課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時《擺的研究》。這一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其實是課的導入。通過兩個問題“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一樣嗎”與“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引出問題。幾幅卡通話其實是對今天活動的猜測,也是對前一課活動的提示和提升。第二部分是用擺做實驗,第一個問題是“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的次數”,要讓學生知道在這里哪個是變量(也就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哪些是不變量(即無關因素),對無關因素(不變量)我們要進行控制,從而保證所要研究問題結果的精確性。第二個問題是“擺繩的長度是否影響擺的次數”。因為有前一個實驗作基礎,所以這個實驗的設計相對較簡單。最后一部分教材是,討論兩個擺的擺動快慢情況,它們的擺繩長短一樣,但擺錘的長短不同。通過實驗觀察,再次激發學生的內心矛盾(擺長一樣,為什么擺動速度還會不一樣呢),要讓學生明白,影響擺擺動快慢的真正因素是擺的擺長,而不完全是擺繩,擺繩只是擺長的一部分,真正的擺長是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同時這一塊教材,也是為下一課《做一個鐘擺》作準備的。二、教學背景:在本課之前,學生在《機械擺鐘》里對于擺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同一個擺在相同的時間里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而本節課則針對什么因素影響了擺的快慢展開研究,這個過程要求學生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獲取科學證據并在此基礎上展開研討發現關于擺的科學規律。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科學詞匯:擺、擺繩、擺錘、擺幅、擺重、擺長(二)過程與方法:1?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做出假設;?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4?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5?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得出結論。科學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意識到精確測量結果的結果得到是需要反復測量的。認識到在實驗中細心觀察發現新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觀: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擺長越短,擺得就越快。難點:知道什么是變量,學會怎樣確定變量和不變量,學會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教學準備學生材料一套、不同的單擺兩個、介紹實驗操作的課件。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量角器、長中短棉線各一、米尺、重中輕鏍帽各、實驗記錄表等。1?量角度時不要太小,不然擺不會動,但是也不能太大,要讓擺自由落下。2.擺繩的長度要從鐵架臺系棉線的支架開始量。3?鏍帽直徑要一樣。教學流程預測擺的快慢分組設計了解方法比較結果與什么有關-實驗方案用擺實驗T得出結論活動過程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情境導入情境出示:蕩秋千。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秋千蕩得快與慢會和什么因素有關呢像這樣具有擺動方式的運動裝置我們就叫作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擺。板書:擺的研究二、探究新知1、我們先一起來測測老師的擺。(讓學生學會測定15秒內擺擺動的次數。)回顧上節課,讓擺自然地擺起來,需要注意什么教師與學生合作:測定講臺上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教師同時指導,怎樣減小誤差。每組做一個擺,組內自行分工,學生合作測定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做好后把材料收在信封里放進桌內。學生匯報。2、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談話:同學們,你們匯報的實驗結果,各組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都不相同,那為什么不同的擺在相同的時間內擺動會有快慢擺擺動的快慢究竟與什么有關呢請同學們觀察你們的擺,作出你們的猜測。學生討論,作出猜測。交流,師小結為擺的快慢與擺幅的大小、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短有關。(板書)但這些只是我們的猜測,需要做實驗來驗證。3、設計實驗,討論實驗要點。教師:擺的快慢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該怎么研究呢比如說:要研究是否擺錘的輕重有關時,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條件進行實驗,討論實驗方案。(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中)根據研究問題,組織學生匯報: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假說、我們的猜測、改變的條件、不變的條件。4、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1)實驗前指導:溫馨提示。(2)分組實驗,師指導。(3)分組匯報,引導學生分析數據。適時提問: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有什么關系(4)小結: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三、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1、師出示如課本P61下面的插圖的兩個擺,觀察這兩個擺的特點。(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用砝碼作擺錘,一個與四個往下掛比較)讓學生推測它們的快慢。(學生認為擺繩一樣,速度是一樣的。)師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兩個擺同高同時放開,分組數,驗證實驗結果。果然是砝碼多的慢。2、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3、師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師指出兩個擺錘的不同重心,四個砝碼的擺長比一個砝碼的擺長長,所以擺動的速度慢。這與上面的研究是一致的。4、小結:擺的快慢只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板書)5、學以致用:前幾天,我鄰居為自己的小女兒做了個秋千,可她小女兒因為坐上秋千時秋千擺的太快而嚇得大哭,你能幫忙改進一下這個秋千嗎(把秋千兩邊的繩子加長)四、總結。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什么新發現又產生了什么新的問題板書設計課外

活動生成板書設計課外

活動生成

預見課堂

評估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可能與擺幅有關可能與擺重有關可能與擺長有關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長則慢,短則快。1.我們的擺鐘朋友出現了點問題,最近老是覺得指針跑的太快,它都快喘不過氣來了,它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不是得病了同學們誰能來幫它看看2?這節課,每個小組只探究了一個可能影響擺快慢的因素,課外請再去驗證一下其他幾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實驗。學生應能預測“擺擺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能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學生研究過程中操作可能不熟練,引起操作較慢或數據誤差大,擬通過全體示范、小組練習、實驗前的指導提高操作規范性。學生能否形成“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這個概念。學生能否推測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并能展開實驗研究,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做一個鐘擺一、教材簡析:《做一個鐘擺》是五下科學時間單元第七課,通過前面“機械鐘擺”、“擺的研究”的學習,學生對擺的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課的是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對擺的認識又提高了一個新的層次。學生通過前面二節課的研究,發現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有關、與擺錘的重量無關,即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的基礎之上,所設置的一個新問題,如果在三十厘米長的木條上固定一塊圓形金屬片,該怎樣控制這個擺的擺動快慢學生該怎樣進行研究呢動手動腦當然是科學研究的好方法。為此,教師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有結構的動手材料;二是指導學生動腦操作材料。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提供的有結構的材料進行動手、動腦操作,學會控制擺的擺動快慢,進而利用學會的方法在課堂中,制作出一個30秒擺動30次的擺,即擺鐘的擺。二、教學背景:通過5、6兩課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初步知道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擺長越短擺得就越快。但是教科書又為學生們的研究設置了新問題,如果在30厘米長的木條(或塑料棒)上固定一塊金屬圓片,該怎樣控制這個擺的擺動快慢呢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將用調節擺長的方法來調節擺的快慢。經過這節課的研究學生將能夠更好地理解鐘擺,并學會控制鐘擺的快慢。根據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們也將制作一個每分鐘擺動30次的擺,也就是擺鐘的擺。在綜合考慮時間、材料、效率等問題的基礎上,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調整:1、課本最后一個活動“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擺”,經過理論的計算和實踐的檢驗,做一個這樣的擺需要1米多的繩子,這樣實驗起來很不方便。另外,課題是“做一個鐘擺”,一般情況下,鐘擺每分鐘轉動60次。因此,我把活動設計成“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60次的擺”。2、關于材料的選擇。課本里要求“在30厘米長的木條(或塑料棒)上固定一塊金屬圓片”從而制成一個擺,還要求金屬圓片能固定在不同的位置。這樣的材料比較難以制作。即使做出來了,由于受材料本身易脆易斷的特點和學生動手能力的限制,也不是百分百理想。于是我考慮到用五年級上冊小纜車車身的金屬條和圓形磁鐵代替,效果不錯,但是磁鐵在經過鐵架臺的鐵桿時會吸住鐵桿。而實驗室中沒有可以加長的棒子,因此也放棄了。最后我選用了金屬條和鉤碼,效果是不錯,但這個“金屬圓片”總是不能使“擺繩”保持在豎直的狀態,也不是理想中的材料。經過試教,發現用鋸條做擺繩,用磁吸做擺錘的擺能有效避免上述問題,而且材料也比較好找,值得采用。只是鋸條一邊的鋸齒存在很大安全隱患,教師要事先用砂輪將其磨平。3、我認為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和前一課最后一個活動的目的是一樣的,因此我將這兩個活動合并成了一個。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2、同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過程與方法:?1、在真實的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動次數。對鐘擺不斷地調整直至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2、運用測量與比較的方法來研究鐘擺的擺動快慢。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細心觀察與準確測量的重要性。2、對新問題的研究保持積極的探究欲望。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在真實的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動次數。教學難點:1、理解擺長不等于擺繩長短,而是指從擺的懸掛點到擺錘重心的距離。2、對鐘擺不斷地調整直至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兩個鐵架臺、兩個擺繩一樣長擺錘不一樣長的擺分組:秒表、擺(棉線、回形針、磁吸、鐵架臺、鋸條)、活動記錄表教學流程復習引入f探究: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f擺長的理解f做個一分鐘擺30次的擺活動過程基礎設計個性設計一、復習引入1、談話復習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覺得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生:擺的擺動快慢跟擺錘重量和擺動幅度無關,只跟擺繩長短有關/擺繩越長,擺的擺動速度越慢……板書:擺繩長,擺動慢擺繩短,擺動快2、(出示兩個繩長樣,由長度不冋、粗細相冋的鐵條做的擺)師:老師這里有兩個擺,請你猜測一下:這兩個擺擺動的快慢一樣嗎為什么(1)、生預測,并說明理由(2)、師:是這樣嗎我們用事實說話。我們請一位同學計時,誰上來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我們連續做三次。演示實驗(教師操作,分兩組同學數),板書數據(3)分析:從數據你有什么發現(4)得出結論:擺錘越長,擺動越慢;擺錘越短,擺動越快。板書:擺錘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一)有金屬圓片和無金屬圓片的擺的比較1、(撤銷短擺,留下長擺)師:如果我在下面加一個固定物,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發生變化嗎2、學生猜測生1:不會變,因為擺長沒有變。/會變化,因為擺長變了。師1:你說的擺長是指哪一段距離上來指指看。生2:會變化,因為擺錘不一樣了。原來的擺錘是鐵條,現在的擺錘是固定物。師2:你們同意嗎3、師:到底會不會變化,我們用數據來說話。組學生演示實驗,并板書數據,教師兼顧其操作規范性操作規范:、擺動平面與鐵桿平面平行。(邊演示邊講解)、數數均以擺到左邊(或右邊)為準、時間15秒,每次實驗做3遍4、分析數據:從實驗數據你發現了什么5、你覺得可能跟什么有關生:與固定物的位置有關。(關注學生回答是關于固定物位置還是固定物大小等,引導學生關注固定物位置)(二)、固定物位置對擺動快慢的影響1、師:怎么證明和固定物位置有關呢請同學們設計一個相關的實驗證明。2、學生討論3、匯報交流實驗方法:擺固定物分別放在擺的不冋位置,觀察對擺動快慢有沒有影響。投影出示注意事項:(1)、注意擺繩擺動方向(2)、固定物固定在10厘米、20厘米、30厘米處(3)、每次實驗時間均為15秒(4)、做三次,并把數據記錄下來4、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固定物位置的變化對擺動次數的影響實驗記錄第小組時間:2009年12月18日實驗組成員:固定物的位置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我們的發現5、交流匯報(1)、選擇幾組匯報實驗數據,你們有什么發現(2)、展示數據,從數據中找出這些數據什么共同特點生:不同位置的固定物會對擺的擺動速度產生影響。生:當固定物在上面的時候,擺動速度快;固定物在下面,速度就慢。6、小結:改變固定物的位置,就是改變了擺長。修正板書:擺長長,擺動慢擺長短,擺動快三、做一個一分鐘擺動60次的鐘擺1、師:般情況下,個擺鐘分鐘平均擺動60下。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這樣的擺鐘。利用這些材料,試試看哪些小組做得又快又準確。2、學生實驗3、比賽:相鄰小組交換成員,檢驗他組“鐘擺”。4、請一分鐘正好擺動60次的小組匯報:師:你們組的擺第一次就擺了60下嗎怎么調整到60下的5、小結:當擺動太快時,可以將擺錘往下調;擺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