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1_第1頁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1_第2頁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1_第3頁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1_第4頁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統編版高一必修上

衢州市2022年1月高一年級教學質量檢測試卷

語文

命題:何其平葛琳舒禮浩

一、現代文閱讀(24分)

(一)(9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世界歷史上產生過四大自源古文字,即古埃及象形文字、美洲瑪雅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和中國漢字。這四種古文字的前三種都已消亡,唯有漢字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漢字起源于何時尚有爭議。《尚書·多士》提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漢字的使用應該在商代之前。盡管目前可以釋讀的最早文獻是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但考古發現了大量商代晚期以前的各類陶文和相關的文字資料,如藁城臺西陶文、清江吳城陶文……它們可追溯到商湯時代,地域分布既有商王都城的,也有地方的。這些材料說明完整的漢字體系可能早在夏商之際便已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這句話明確指出漢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而且是傳承中華文明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漢字具有的生命力、創造力、表現力、凝聚力和影響力鑄就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漢字能夠具有如此綿長而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首先是其系統的科學性和基因的穩固性決定的,但同時也與漢字系統與時俱進的自我調節和自覺優化密切相關。數千年的漢字不是沒有變化,而是每次變化都能在維護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這種變化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統,而是自然漸變,逐步改良。它主要通過個體漢字的異形替換和局部屬性的適當調節,使整個漢字系統逐漸演進并越來越優化,所以漢字變化的前后總保持著內在聯系和發展脈絡。

—李運富《中國漢字魅力無限》2020-01-10

材料二:

很多網友反映,對著一張白紙,腦子里想的字呼之欲出,卻怎么也寫不出來。曾有機構調查發現,94.1%的人都曾遇到過提筆忘字的情況,其中26.8%的人經常會提筆忘字,尤其在年輕人中更加明顯。怎么看待今天提筆忘字加劇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

提筆忘字現象跟近來備受關注的“語言表達日益貧乏”現象一樣,是個綜合征,不能簡單視之。除了使用電腦,以下因素也不無影響:其一,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滿足于簡單的信息交流或獵奇“八卦”,而不再關注文字的形體美和豐富的內涵,甚至也不在意它的點橫撇捺了,于是漢字的輪廓在人們的記憶里漸趨模糊。其二,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助長了社會的浮躁,致使為人做事不求嚴謹,語言文字的使用亦然。即使在鍵盤上敲錯了字,也將錯就錯,不予糾正,對語言文字的敬畏之心有所消減。這也是“網絡語言”語病盛行的原因之一。其三,公共空間不良表達的干擾。如網絡空間尤其,是自媒體表達中錯別字泛濫,廣告、牌匾等亂改濫仿成語等現象,都直接干擾了人們對正確漢字的識記,尤其會誤導青少年。

—《提筆忘記,忘掉的不僅僅是“字”》2019-04-09

材料三:

最近,針對一位政協委員提交的《關于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做出答復。事件一經報道,迅速在網上引發熱議。

提案中關于簡化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的批評,代表了近年來呼吁復興繁體字的聲音。除了保持書法美觀性、便于與港澳臺及海外華人交流外,認為簡化字削弱了漢字的表意性、違反了“六書造字”的原則、不利于傳承傳統文化,是繁體字支持者的主要觀點。他們舉出“親不見,愛無心,體無骨,龜無腳的例子,認為簡化字無法準確傳達先人的造字意圖。

愛→愛 義→義 鄉→鄉

沒有心,如何愛? 不講道義,因為不關我事 回望故鄉,已不見郎

導→導 (1)__________→親 產→產

領導者,已無道 不能相見,怎能相親? (2)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教育部的回應中,有一段文字尤其值得注意。據“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對全國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程度調查的數據,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很多”的人數占41.31%,且多集中在西部省份。現狀也在提醒我們,語文教育,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應以培養學生識文斷字、閱讀寫作和理解交際等基礎能力為主要目的。至于識讀繁體字的“高階修養”,不妨留給有需求、有愛好的學生課外修習。

有無文字體系,是判斷一個文明成熟與否的標志。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先民用文字來對抗不確定性、傳承文化與文明的努力,可見一斑。事實上,在任何歷史階段,文字都是全社會的黏合劑。學習漢字,不是學習千年的標本,而是體悟活了千年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化字,正是現階段文字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

—《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2019-12-12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文字的發展史上,曾出現過四大自源古文字,但只有中國漢字延續發展至今,且何時起源已成定論。

B.考古發現了大量商代晚期以前的各類陶文和相關的文字資料,這些資料可追溯到商湯時代,地域分布也較廣,從而證明漢字體系早在夏商之際便已形成。

C.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D.導致“提筆忘字”現象的因素很多,其中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增大直接干擾了人們對正確漢字的識記,尤其會誤導青少年。

2.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維護漢字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漢字通過自然漸變、逐步改良、自我調節、自覺優化等方式,更加適應時代需要,保持旺盛而綿長的生命力。

B.為減少“提筆忘字”現象,我們應該多關注文字的形體美和豐富的內涵,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敬畏之心,減少公共空間的不良干擾。

C.繁體字支持者認為簡化漢字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消除了漢字的表意性,違反了“六書造字”的原則,不利于傳承傳統文化。

D.從網友對漢字繁簡問題的熱議可以看出,社會各界對以漢字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關注度越來越高,而這些爭論也會助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揚。

3.根據材料三中的表格信息,補寫表格中空白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2.C3.①.親②.沒有生,③.何來產?

(二)(15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聆聽草原

艾平

①很多年前,我經常跟隨父親在草原上漫無邊際地游走。我們乘坐的是一輛老掉牙的蘇制嘎斯六九吉普。所有的零件都在與車輪一起搖滾,我們就在這種搖滾中走走停停,迷戀地瞭望天和地的盡頭,時而有一群遮天蔽日的銀鷗叫著飛過,時而有孤獨的牧馬人像月亮似的慢慢在山崗上升起。父親沒有告訴過我這種游走的目的,后來我終于懂得,父親原本也沒有什么目的,他只是覺得在遼闊的空間里比較自在,而身旁有比呼倫湖冰面還要清澈的女兒相伴,他的自在中便多了一份開心。

②我記得父親的車里總是帶著大肚子玻璃瓶裝的醬油,鐵皮桶裝的白酒,樺樹皮簍裝的咸鹽,還有一些土霉素片和蛤喇油,這都是牧民需要的東西。我們用不著事先聯系,在草原深處,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們久違的親人。那些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茫茫的綠野中,像一朵白色的蘑菇。蒙古包的主人早知道我們即將來臨,已經熬好了奶茶,開始殺羊煮肉。這教我好不奇怪,草原深遠安謐,難道是天上的云朵給他們報了信?

③是套馬桿在傳遞草原上的聲音。牧人阿爸把手里的套馬桿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無數只有力的手臂,托舉著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馬桿,草浪隨著微風輕輕顫動,牧草卻并不倒塌。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馬桿下面的草叢,發現那個半尺多高的小空間,仿佛秘而不宣的母體,無數小昆蟲、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靜靜地醒著,無限的季節,就在這薄薄的層面里成長。

④當我把耳朵俯在套馬桿上的時候,便聽到了一種清晰響亮的聲音,那聲音難以描述。好像一會兒把我推到了城市的街道上,一會兒把我帶到了大海的波濤里。無序,錯雜,時斷時續,有時細膩,有時渾然,隨著這種聲音來臨,貌似凝固的原野頃刻間變得栩栩生動——百草窸窣,群鳥鳴唱。許多莫名的動物在嚙噬,在求偶,在狂歡,馬群像石頭從山上紛紛滾落,云朵推動大地的草浪。甚至,還有朝陽拂去露水時的私語,鴻雁的翅膀驅趕浪花的回聲……這時候牧民阿爸說,要下雨了,咱們包里坐。我抬頭看天,天空陽光燦爛,碧藍如洗。我們進包,一碗奶茶方盡,暴雨真的來了,雨點打得蒙古包砰砰響,像群鳥在彈跳,雨滴時而從天窗射進來,落到肉鍋里。

⑤風每天在草原上吹過,歲月都到哪里去了?傳統的游牧,是大格局協作式的迂回遷徙,以滿足畜群不同季節的不同需求,比如春天接羔,那就要到殘雪消融的陽光坡地去;牧草返青時,要給畜群找到大片有營養的牧草;夏天要考慮哪些地方的草適合儲藏,留下來待秋天打草,保證牲畜有過冬的食糧;水,溫度,哪些牧草能為牲畜提高免疫力,哪些牧草能調節牲畜的胃腸,哪些地方的牧草適合牛吃,哪些地方適合馬吃等等,這是一種生靈與自然共生的大學問,也是值得當代生態科學深入研究的課題。可是人們到底還是忽略了這一切,當然也很快嘗到了苦果——牲畜被鐵絲網囿于家家戶戶一小塊一小塊的草場上,食物結構單調,活動范圍狹小,無法率性自在地生長,于是肌體不停退化,幾代下來,牛羊肉的味道已經大不如從前。作為經營者的牧民,單槍匹馬,缺少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在嚴酷的自然面前,往往力不從心,而面對市場經濟沖擊時,常常顯得不知所措。于是,在一部分人富起來的同時,也有人無奈地賣掉或者出租自己的草場。

⑥現如今,汽車輪子和微信直播,將茫茫草原四面洞開,亙古的秘境變得一覽無余。站在草原望北京,不再是夸張的修辭。一個從未走出草原的年輕牧馬人,靠著百度導航,六天不到就用小汽車把阿爸阿媽帶到了椰風彌漫的海南島。那兩個一輩子都穿著馬靴,戴著包頭中的人,卸掉全身十幾斤的重負,站在大海里,互相看著白暫的軀體和古銅色的雙手,啞然失笑……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這樣教導不愿吃苦的兒孫:“要知道你的午飯在羊身上,不在供銷社的柜子里。”而現在,牧民從業的方式已經五花八門,草原的食物也變得豐富多彩,什么殺豬菜、肯德基、披薩、韓式燒烤、麻辣燙無所不有,吃一頓傳統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飯店,端的十分奢侈。

⑦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牧民阿爸,就是一切牧民的代表。他們淳樸,勤勞,真摯,好客,愛草原如生命,愛大自然里的一切,從不在草地上動土,從不捕魚,不到萬不得已,不獵殺野獸,個個都可以信任,人人都可生死相托。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粉碎了一切人定勝天的謊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涵,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呈現無限的科學性,草原事實上意味著一種物競天擇、生命輪回的大境界,它屬于萬物生靈,而不僅僅關照人類。

⑧我在草原上行走,聆聽草原人的述說,盡管我還沒有找到標準答案,所有的故事還剛剛開始,正在和遍地的春草一起生長,但是一個個嶄新的主角已經登場,他們是那樣朝氣蓬勃,那樣鮮活生動,意味著草原的新時代的主流。

⑨牧民們踏踏實實地剪斷鐵絲網,將數家草場連成一體,互助合作,回歸大游牧,成立牧業生產和草原旅游的聯合體,引入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理念,畜產品開始顯現品牌效應。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開出的條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學會一句蒙語,游客每天回到宿營地要出示自己帶回的垃圾,要是游客還撿拾了草原上的陳舊垃圾,就會得到食宿的優惠。新一代草原青年,自發組織到那達慕和祭敖包現場清理白色垃圾,舉辦各種倡導敬畏自然的活動,并將這一主題的攝影展帶到了北上廣;在千萬個家庭里,有千萬個母親和父親在告訴他們的孩子——是地讓你站起來的,是馬讓你跑起來的,離開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囑托背在身上,不然你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草原人已經登高望遠,看到了幸福的桅桿,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獨具光彩的力量,盡管每進取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沒有人愿意放棄,這或許就是一種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吧——我們遼闊的草原是理性的,明媚的。

⑩歷史是多條不同的河流,當它們匯入了大海之后,還會以波濤和旋渦的方式互相沖撞不已。看吧,在茫茫的草原上,無數時間的碎片,無數空間的遠影,都在時代的大蒼穹里閃光、發聲、跳躍、裂變、融合、再生。昔日的淳樸,今日的開放,每一種內在的質地,都不足以固守原初的草原。草原的秘密在哪里?我依憑大半生的體驗來書寫草原,也時刻以高度的敏感注視著草原,我對草原的聆聽,已經有了多元的方式,當然感情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我如此熱愛草原,我手中的筆永遠無法離開草原。草原告訴我一切。生命與自然,人生與歷史,現實與夢想。

——《解放日報》2018-07-05(有刪改)

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細膩筆觸,極富張力的文字向我們呈現了大草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歷史、現實和未來,以深沉的感情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B.文章第6段中,作者以老人教育子孫后代的質樸言語以及列舉了一系列新式的飲食,深刻地揭示了新理念對草原傳統的巨大影響與沖擊。

C.文章第9段中,在新經營理念的影響下,新一代的草原青年向游客開出條件,游客由此可以獲得食宿的優惠,說明新一代的草原人極具經濟頭腦。

D.作者以“聆聽草原”為題,貫穿全文,以耳朵聆聽草原萬物發出響動及牧民阿爸的言語等,覺察草原的巨大變化,以“耳”代“眼”,極具特色。

5.請賞析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6.聯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4.C5.①運用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將聆聽到草原聲音之后的感受寫得具體可感,充滿畫面感,透露出作者的欣喜與激動。

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在嚙噬,在求偶,在狂歡”刻畫了草原聲音的奇妙,突顯草原生機勃勃的特征。

③采用擬人手法,將各種動物發出的聲音擬人化,使聆聽之聲充滿生命感與活力。

④句式上,長短句結合,整句散句錯落,使文章節奏感強,富有音韻美。

⑤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作者著眼于細微之物,“百草窸窣”“群鳥鳴唱”,于細致處顯草原動靜相宜之美妙。

6.①結構上,呼應標題,“聆聽草原”,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

②情感上層層遞進,增加文章的抒情容量,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依戀;

③升華主旨,昔日的淳樸和今日的開放互相沖撞、融合、再生,構成了今日理性、明媚的草原,也彰顯了作者內心逐漸接納、理解草原的這種新變化。

④讀者角度,以“草原的秘密在哪里”作結,給讀者思考和回味的空間。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17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進士及第。濠守給士卒廩賜不如法,聲欲變,守懼。轉運使檄抃攝治之,州以無事。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溫成皇后之喪,劉沆以參知政事監護,及為相,領事如初。抃論其當罷,以全國體。吳充等相繼被逐。抃言其故,悉召還。呂溱等既出守,歐陽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紛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諂事權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時名臣,賴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遠民弱,吏肆為不法,州郡公相饋餉。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出知虔州。虔素難治,抃御之嚴而不苛,召戒諸縣令,使人自為治。令皆喜,爭盡力,獄以屢空。嶺外仕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歸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并給其道里費。

神宗立,召知諫院。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大臣以為疑,帝曰:“吾賴其言耳,茍欲用之,無傷也。”及謝,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成都以戍卒為憂,遂以大學士復知成都。召見,勞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為朕行乎?”對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問?”

既至蜀,治益尚寬。有卒長立堂下,呼諭之曰:“吾與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人喜轉相告,莫敢為惡,蜀郡晏然。劍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為謀逆告,抃不畀獄吏,以意決之,悉從輕比。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閱之,皆與法合。薨,年七十七,謚曰清獻。

—選自《宋史·趙抃傳》

7.下列對文中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與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

B.吾與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

C.吾與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

D.吾與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等事務的文書,是古代官府文書的名稱之一。

B.“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對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的稱呼。這一考試源自隋代,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

C.臣子向皇帝進言時,皇帝必須站在宮殿的臺階下接受進言,所以尊稱皇帝為“陛下”。

D.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謚號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抃彈劾權貴,保護君子。他正氣凜然,彈劾不避權貴,人稱他為“鐵面御史”;他竭力保護君子,召回被貶吳充等人,保護了歐陽修等名臣。

B.趙抃以身作則,弘揚正氣。蜀地處偏遠,官場風氣不好,他以身作則,改變了蜀地官場風氣:他單槍匹馬入蜀,隨身攜帶的僅有一把琴和一只鶴。

C.趙抃為人仁厚,為政寬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嶺南做官的人死后能歸葬故鄉;有百姓偽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謀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從寬處理。

D.趙抃深受賞識,忠于皇帝。趙抃回朝任知諫院,有大臣對趙抃越級提拔一事提出疑議,皇帝則認為自己需要趙抃從旁諫言,可以任用;之后,皇帝派趙抃再去成都,趙抃亳不推辭。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虔素難治,抃御之嚴而不苛,召戒諸縣令,使人自為治。

(2)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閱之,皆與法合。

【答案】7.B8.C9.D10.(1)虔州一向難于治理,趙抃治理虔州嚴厲而不苛刻,召集告誡各個縣令,讓他們自己做主或各自治理。

(2)毀謗的人認為他縱容叛逆黨徒,朝廷拿來全部案卷進行審閱,都與法令符合。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各題。

九日藍田崔氏莊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注】,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注】吹帽:東晉王隱《晉書》:“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風至,吹嘉帽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孟嘉落帽”顯出名士風流蘊藉之態。

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述了詩人年華老去,面對著悲涼的秋色,勉強寬慰自己,恰逢重陽佳節,詩人來了興致,希望和大家一起盡情歡樂。

B.頷聯中的“羞”和“笑”二字生動地寫出了詩人和友人在一起全然忘卻煩惱的輕松愉悅情態。

C.頸聯描山繪水,氣象崢嶸。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拉出開闊的空間;用“落”“寒稍事點染,既標出深秋的時令,又令讀者有高危蕭瑟之感。

D.尾聯上句一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下句用一“醉”字,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

12.有人以“詞旨凄壯”(《唐詩歸折衷》)評論此詩,試分析詩人表達“凄壯”之情的主要方法。

【答案】11.B12.①直抒胸臆,首聯寫人已老去,面對秋景更生凄切,在重陽節勉強寬慰自己提起興致與友人盡歡。

②用典(對比、反襯皆可),頷聯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以孟嘉風流蘊藉之態,反寫自己凄涼、落寞而又強顏歡笑的情態。

③借景抒情,頸聯描寫了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并峙。借高危蕭瑟之景表達了豪壯悲涼之情。

④虛實結合,尾聯的上句設想(設問)明年重陽還有誰能健在是虛寫,下句趁著醉意手把茱萸仔細端詳是實寫。虛實結合,擴大了詩境,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

⑤細節描寫(動作描寫),尾聯用醉看茱萸這一動作,描寫出詩人年邁失意,對未來擔憂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填空(8分)

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空間、時間兩方面著筆,表達了詩人無限深沉悲秋的情感。

(2)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直接表達了對權貴的蔑視之情。

(3)韓愈的《師說》中,作者認為選擇老師不應該考慮地位的貴賤,年齡的長幼,而應該考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賦》中寫出詩人仿佛要遠離人世,飛入仙境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萬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獨登臺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④.使我不得開心顏⑤.道之所存⑥.師之所存也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⑧.羽化而登仙

三、語言文字運用(32分)

14.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他見我挨(ái)他坐下,立即張惶起來,好像他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我拼命忍住笑,隨便地問他是哪里人。他沒回答,臉漲得像個關公,訥(nè)訥半晌,才說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B.倘若沒有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怎能有廢寢(qǐn)忘食、盡心竭力的付出;沒有臻(zhēn)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

C.生命誕生以來,從原核到真核,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海洋到陸地,簡單與復雜并存,繁盛與滅絕交替,奏響了一篇篇跌宕(dàng)起伏的演化樂章,其間洋溢(yì)著生命誕生與繁盛的歡誦。

D.著(zhuó)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jiā)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說:“唉,天可真涼了——”

【答案】B

15.下列加點字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薄言掇之(拾取)蒔未匝(布滿、遍及)

正襟危坐(端正)艱難苦恨繁霜鬢(極恨)

B.雖有槁暴(枯)日參省乎己(檢驗)

聞者彰(清楚)古之學者(有學問的人)

C.如聽仙樂耳暫明(忽然,一下子)今之眾人(很多人)

則恥師焉(以……為恥)君子不齒(并列、排列)

D.舉酒屬客(勸請)馮虛御風(同“憑”,乘)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蠟燭)雞鳴桑樹顛(頂端)

【答案】A

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吾嘗終日而思矣耳得之而為聲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不知東方之既白

C.我欲因之夢吳越因為長句,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