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主講亓華副教授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主講亓華副教授1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2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
一、語言與文化二、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第二節(jié)跨文化交際理論
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沖突和適應三、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四、定型觀念與文化偏見第三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問題一、質(zhì)疑“定型觀念”和“文化依附”說二、教材中的觀念文化沖突三、中日跨文化交際問題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3參考書目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語出版社1997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王宏印《跨文化傳通》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8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9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研社1999耿二嶺《體態(tài)語概說》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段連城《怎樣對外介紹中國》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1993參考書目4思考題1、怎樣認識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2、談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態(tài)度問題。3、“文化依附說”的由來及其影響。4、對外漢語教學應建立“定型觀念”還是要突破“文化定型”?5、“文化適應假說”及其對第二語言教學的指導意義。思考題1、怎樣認識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5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要真正掌握一種第二語言,單學語言本身還不夠,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稱“目的語文化”或“第二文化”)。交際能力中所包括的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均與文化密切相關。因此,中國文化的有關知識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nèi)容之一。第二,對外漢語教學要培養(yǎng)的交際能力實際上是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指導語言教學。第三,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甚至要學習專業(yè)性的文化知識。所以說,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中國文化教學。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極其重要6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的研究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一方面受到當時我國文化界文化研究熱的影響,另一方面更直接受到80年代初、中期我國語言學界對文化語言學的研究以及我國外語教學界對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影響。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對外漢語教學界更就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這場爭論的結(jié)果,使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問題的研究更為重視,提高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和原則。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的研7一、語言與文化
1.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至今已有上百種(一說500多種),尚無定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除了天然的物質(zhì)以外,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這是最廣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財富”部分,即與“物質(zhì)文化”相對的“精神文化”,包括經(jīng)濟、政治、哲學、教育、科學、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語言、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有時只是指其中的文學、藝術(shù),而與政治、經(jīng)濟、科學、教育等并提。最窄的概念甚至具體到“茶文化”、“酒文化”等。從不同的視角對文化的理解重點也有所不同,有的文化定義強調(diào)“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的一面,有的則強調(diào)“社會群體的行為準則”的一面。一、語言與文化
1.文化的定義82、對文化有多種分類方法。按文化的內(nèi)容常把文化分為物質(zhì)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四個部分。物質(zhì)文化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體現(xiàn)一定生活方式的種種物質(zhì)文明,如生產(chǎn)工具、交通工具、各種產(chǎn)品、器具以及園林、建筑、服飾、烹飪等技術(shù)體系,屬整個文化體系的物質(zhì)基礎,既具有文化價值也具有實用價值,是表層文化。行為文化也稱習俗文化,是人們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行為標準,包括禮俗、民俗、風以及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由觀念文化所決定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指各種典章規(guī)范,如社會制度、國家制度、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屬中層文化。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9觀念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學、科學、文學藝術(shù)等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屬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是深層文化。此外,還有大寫字母C文化(簡稱大文化)和小寫字母c文化(簡稱小文化)的分法。前者指上面所說的經(jīng)濟、政治、哲學、教育、文學藝術(shù)、科學以及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后者指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等。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103、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類在進化過程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有關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則是后天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通過學習獲得的。(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體現(xiàn)的。同一民族總的說來有共同的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雖然也有共同之處,但由于各民族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固然會造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但我們的世界是多元文化的世界,各民族發(fā)展自己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就能為豐富我們的多元文化世界、為發(fā)展人類的文化做出貢獻。3、文化的特征11(3)文化(包括亞文化)具有社會性,為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遵守并享有,體現(xiàn)該社會群體的共性。個體的行為或心理如沒有為社會所理解和接受,不能稱為該群體的文化。因此,文化的社會性意味著文化為該社會成員所共享的同時,在社會中也發(fā)揮著一定的規(guī)范和準則的作用(4)文化具有系統(tǒng)性,是一個由上述物質(zhì)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從表層到深層組成的復雜的體系。文化系統(tǒng)各組成部分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當人們接觸到某一層次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時,往往可以體現(xiàn)出這一文化系統(tǒng)的特征。(3)文化(包括亞文化)具有社會性,為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12(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之上的。文化必須通過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的記錄,才能得以表達、保存和傳遞。語言是記錄文化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此外還有非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如體態(tài)語、各種信號以及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shù)形式。(6)文化是在發(fā)展變化的。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由歷史的積淀形成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部分,將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揚棄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借鑒別的民族的文化并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這種發(fā)展變化不僅表現(xiàn)在科學技術(shù)和物質(zhì)文明方面,也表現(xiàn)在價值觀念、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物質(zhì)文化變化最快,制度文化次之,習俗文化較為穩(wěn)定,而觀念文化變化最慢。(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之上的。文化必須通過一定的13二、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1.交際文化1979年,張占一等先生從第二語言教學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實際出發(fā),按文化在交際中的功能提出區(qū)分“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觀點。所謂知識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際中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則是指跨文化交際中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二、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1.交際文化14這一觀點的提出者常舉的例子是:中國人用筷子吃飯,這是知識文化;但不能把筷子插在飯菜上讓別人吃,這就是會引起誤解的交際文化。再如,中國有“長城”,這是知識文化,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在“毀我長城”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為挖長城,而是把長城的含義引申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就成了交際文化。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15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們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的認識,突出了交際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為第二語言教學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化中區(qū)分輕重緩急、確定主要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教學重點建立了一個標準,對語言教學有實際意義。但另一方面,這兩種文化的區(qū)分也引起了不同意見的爭論:除了對交際文化的理論根據(jù)和科學性提出質(zhì)疑外,主要認為只強調(diào)交際文化會造成對知識文化的擠壓。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16在這場討論中,不少學者提出了較為寬泛的交際文化的概念。如呂必松指出:“所謂‘語言交際文化’,就是這種隱含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是非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等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素,這種文化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和語用系統(tǒng)之中。”并認為:“語言中的這類文化因素對語言和語言交際有規(guī)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覺察,只有通過對不同民族的語言和語言交際的對比研究才能揭示來。”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171992年,周思源從分類學的基本特征、語言交際的趨同性及文化因素的歸屬范疇三個方面,對“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分類的科學性提出質(zhì)疑,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宜建立一種比較寬泛的文化觀念,以適應對文化的多方面求”。2000年1月,亓華在《美國意識形態(tài)對漢語教學的滲透》中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工具主義語言觀和對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觀念文化的回避和忽略進行了反省式批評。1992年,周思源從分類學的基本特征、語言交際的趨同性及文化182000年10月9日,許嘉璐院長在北師大“漢語文化學院”命名大會上明確提出:“我不同意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一是在實際教學中兩者無法科學地分開,只能由教學者主觀地決定;二是‘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實都是圍繞著語言交際而展開的,只不過二者所說的文化對語言交際的作用有直接和間接的不同,而所謂直接和間接也是難以區(qū)分和預料的,何況還有非語言交際存在。”他贊同“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制度與精神”的觀點,并把文化分為三類和三個層次,即。2000年10月9日,許嘉璐院長在北師大“漢語文化學院”命名19許先生贊同“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制度與精神”的觀點,并把文化分為三類和三個層次,即文化分表層文化(指蘊涵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層文化(指介乎物質(zhì)和精神之間、借助物質(zhì)來體現(xiàn)的文化,包括風俗習慣、制度禮儀、法律宗教等)和深層文化(是貫穿和滲透在表層、中層中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等)。這種劃分與《全美中方面小學中文學習目標》(1999)提出的文化的三個:文化觀念(包括含義、態(tài)度、價值觀、觀念等)、文化習俗(包括社會交往方式)與文化產(chǎn)物(包括書籍、食品、工具、法律、音樂、游戲等)相一致。這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的認識與國際接軌。許先生贊同“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制度與精神”的觀點,20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習得和運用一種語言,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對目的語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1)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語言和文化都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都是人們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會性、系統(tǒng)性以及不斷發(fā)展的特點,語言也同樣具備。一種文化不可能沒有與之相應的語言;抽去文化內(nèi)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21(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是文化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其特點在于語言不僅本身是文化的一種形態(tài),而且還是記錄其他部分文化的符號,成為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之所以能發(fā)揮文化載體的功能,是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交際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離不開人的思維活動和社會成員之間的交際活動。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語言來表達,文化的保存需要語言、特別是書面語的記載,而文化跨越時空的傳播更需要借助于語言這一重要工具。(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22(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文化是由于有了語言而得以表達、保持和發(fā)展、傳播,語言的豐富多彩由文化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所決定。文化的發(fā)展必然帶動語言的發(fā)展。如新詞語的產(chǎn)生就是很好的說明;語言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另一方面,文化與語言也在互相制約,如漢語把顏色分為七色,有的語言則只有五色、三色甚至兩色,顯然這類語言對顏色文化的認識就不如前者豐富。而要發(fā)展其對顏色的認識就必須增加有關顏色的詞語。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種語言,就無法理解、體會該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點又形成了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差異,從而制約了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理解和表達。(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文化是由于有了語言而得23第二節(jié)跨文化交際理論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二、文化適應假說理論三、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四、對“文化依附”說的質(zhì)疑五、“文化定型”觀念及其不良影響第二節(jié)跨文化交際理論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24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1、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這種交際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稱為跨文化言語交際。社會離不開人們?yōu)閭鬟f和獲得信息而進行的交際活動。時代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同文化的交際,也同樣需要跨文化交際,它關系到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和人類的和平發(fā)展。影響跨文化語言交際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特別是文化差異。因此跨文化交際中要特別重視并研究文化差異。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1、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25
2.跨文化交際的特點(1)文化的差異與交際障礙。同文化交流,由于雙方享有同一文化,不會因文化問題而產(chǎn)生交際障礙。而跨文化交際發(fā)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兩種文化的共同之處有利于對雙方語言的理解,不同之處則可能由于差異的存在而造成對語言理解和運用的偏誤,并形成障礙。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程度是不同的,在差異嚴重的文化之間所形成的偏誤,甚至能引起矛盾和沖突。2.跨文化交際的特點26(2)交際原則與價值觀念。人們在會話交際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際原則,如格賴斯總結(jié)的合作原則和利奇的禮貌原則等。但由于事實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特別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對這些原則的理解就受到不同價值觀念的制約。究竟什么是世界通行的禮俗準則,恐怕還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比如用利奇的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非常具體的禮貌原則作為標準,來評判、規(guī)范東方的交際行為,難免圓鑿方枘、格格不入。(2)交際原則與價值觀念。人們在會話交際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際27(3)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一般說來,人們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語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續(xù)一生。特別是在單一文化的環(huán)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優(yōu)越感,并不自覺地把母文化模式當做衡量別的文化的標準。凡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難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沒有獲得異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實際體驗情況下,只受到間接經(jīng)驗的影響,人們也往往容易對異文化產(chǎn)生成見、偏見。文化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偏見,是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3)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一般說來,人們自28(4)交際過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跨文化交際中盡管存在著不同文化的巨大差異,但交際雙方為了使信息傳遞順利進行并實現(xiàn)交際目的,在交際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特別是在雙方或其中一方交際能力不強的情況下,都有幫助對方了解自己的愿望,從文化和語言兩方面盡量向?qū)Ψ娇繑n。如中國人一聽到外國人能說中國話,一般就會產(chǎn)生一種驚喜的心情,不僅不會苛求對方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的錯誤,而且要想方設法揣摩甚至替對方說出他的意思,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當發(fā)出信息時,也盡量用最簡易的、對方能聽懂的語言來表達,甚至會反復解釋、變換說法直到對方聽懂為止。文化方面的趨同則需要對對方文化有一定認識基礎。(4)交際過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跨文化交際中盡管存在著29(5)交際的結(jié)果:文化的相互影響。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在長期的交際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會汲取對方文化的某些方面,并使自己的文化發(fā)生一定的變化。這種在平等基礎上進行的交流,有利于各種文化的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在不平等的交流中,特別是與政治等因素聯(lián)系在一起,也可能發(fā)生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和擠壓,甚至同化。(5)交際的結(jié)果:文化的相互影響。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不同30二、文化適應假說理論1、1978年,由舒曼(J.Schumann)提出的文化適應假說(theAcculturationTheory),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出發(fā),把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看做是逐步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把整個第二語言習得看做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程度決定該目的語掌握的程度。
二、文化適應假說理論31
2、所謂文化適應是指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的社會和心理的結(jié)合,因此,學習者與目的語文化的社會距離與心理距離,就成了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因素。由縮短的社會距離或由好的社會因素所形成的有利的語言環(huán)境,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的成員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第二語言學習者本人和目的語社團都希望第二語言學習者被目的語社會同化;第二語言學習者和目的語社團都希望第二語言學習者能分享目的語國家的社會福利設施;雙方在文化上和諧,對對方的態(tài)度均為積極的、肯定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期望在目的語地區(qū)逗留較長時間等。在這樣良好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能接觸到較多的目的語輸人,促成第二語言的習得;否則就起相反的作用。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32
心理距離主要指學習者在情感方面影響到第二語言習得的因素,包括語言障礙帶來的焦慮,文化震蕩帶來的恐懼緊張以及動機、自尊心等。在社會與心理距離太大的情況下,學習者的語言就會停留在初級階段形成洋涇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也不一定能習得目的語,這就是舒曼提出的洋涇浜化假說(PidginizationHypothesis)。而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二者之間,社會距離又起著主導的作用;心理距離只有在社會距離不發(fā)生重大作用時才起作用。3、文化適應的四個階段:(1)蜜月階段。剛剛接觸到第二文化或進入第二文化的環(huán)境,對看到、聽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驚訝、有趣,處于興奮、激動、滿足的狀態(tài),一切都覺得美好。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33(2)挫折階段。新鮮的感覺過去,開始覺得衣食住行處處不習慣,人地生疏,語言隔閡,產(chǎn)生迷惑、沮喪、孤獨、失落和煩惱、焦慮、悲傷、思鄉(xiāng)的情緒。于是,有的采取消極回避的態(tài)度,不接觸當?shù)厝撕彤數(shù)匚幕挥械膶Ξ數(shù)匚幕a(chǎn)生敵意,甚至發(fā)泄不滿、采取不理智的行動;有的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離開這一文化環(huán)境,回到自己的國家。這些表現(xiàn)叫“文化震蕩癥”,也叫“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或?qū)W習的人,由于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chǎn)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癥狀。處于異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經(jīng)歷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蕩癥。只不過文化震蕩癥在不同人身上表現(xiàn)的形式和程度不完全相同。對文化差異了解越多,挫折感越小。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挫折期是可以度過的。(2)挫折階段。新鮮的感覺過去,開始覺得衣食住行處處不習慣34(3)調(diào)整階段。經(jīng)歷了挫折期以后,人們開始調(diào)整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尋找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方法。這時語言水平有所提高,與當?shù)厝说慕煌苍龆啵_始交朋友,孤獨感和失落感有所緩解。對第二文化的看法既不像蜜月階段那樣浪漫、不切實際,也不像挫折階段那樣反感、不滿,對該文化的了解在逐步加深。(4)適應階段。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調(diào)整,對生活環(huán)境漸漸感到習慣,對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適應,能基本上采取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甚至對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要求自己理智地對待。(3)調(diào)整階段。經(jīng)歷了挫折期以后,人們開始調(diào)整自己與環(huán)境的35以上是適應第二文化的過程,一般說來要一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過程時間長短取決于學習者本人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有的僅需幾個月或幾個星期,有的可能要幾年甚至一輩子。兒童由于對母文化也所知不多,異文化環(huán)境所造成的文化休克就很微弱,甚至沒有感覺。成人對異文化了解得越多,其適應該文化的能力也越強,文化休克也就越弱。當然這一過程還取決于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大小。差異越大(如東西方文化之間),接受起來越困難。對文化適應過程的研究,啟示我們必須重視文化差異,重視第二語言學習初期文化沖突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文化適應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并幫助他們度過文化休克期,這樣也才有利于第二語言教學。以上是適應第二文化的過程,一般說來要一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過程365、評價。文化適應假說強調(diào)文化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這是正確的。要習得一種第二語言,必須了解并習得該目的語文化,縮短與目的語文化的社會和心理距離也確實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條件。但把文化適應看作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惟一關鍵因素,把語言習得過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適應過程,特別是又把文化適應理解為對目的語社團的社會和心理的結(jié)合,則未必全面。文化適應并不意味著對異文化的全盤接受和贊同,更不等于被異文化的完全同化。至于熱衷于融入目的語社會、成為其一員,從而分享目的語社會福利的,也絕不可能是大多數(shù)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動機。5、評價。文化適應假說強調(diào)文化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這是37三、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與文化依附(1)尊重不同的文化。這是對待任何一種文化應有的最基本的態(tài)度。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該民族的歷史和特點,是其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是與該社會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為社會所需要的。從西方發(fā)達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到非洲原始部落的民間舞蹈,都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構(gòu)成了我們世界的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的格局。每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都能得到發(fā)展和進步。文化差異不應看作是文化的高下,不應受那些常常是出于民族中心主義而對其他民族文化進行不準確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見”的影響。比如說美國人富有而闊氣,英國人傲慢而節(jié)儉,中國人含蓄而保守等等。文化沙文主義,把自己的文化看作是“優(yōu)等文化“而企圖同化別的文化,不僅是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也是十分愚蠢的。弱小民族的文化尤其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三、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與文化依附(1)尊重不同的文化。這是對38
(2)理解與適應目的語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是第一步,還需要進一步主動理解該文化。經(jīng)過理解和適應,往往對這種文化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甚至更熱愛這種文化。如果確實無法理解或適應,就有可能放棄這種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3)求同存異對待文化沖突。即使是自己喜愛的文化,在接觸和學習過程中,文化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是由文化差異引起的。首先要承認,植根于不同的民族土壤、適應各自社會發(fā)展和同階段的民族文化間存在著差異性。而每一種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采取開放寬容的態(tài)度,用求同存異的原則化解文化沖突。(2)理解與適應目的語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是第一步,還39(4)外為我用,發(fā)展本國文化。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語文化的問題上,有四種態(tài)度。一是完全拒絕的態(tài)度,認為母文化一切都好,外來文化一無是處。這種態(tài)度常常是造成文化沖突的原因之一。二是完全同化的態(tài)度,對自己的母文化基本上持否定的態(tài)度,而主張對目的語文化全盤接受。在一部分移民人群中可能有這樣的態(tài)度,而這種結(jié)合型的學習動機,對第二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短期內(nèi)也許會產(chǎn)生一定的促進作用。三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盤接受目的語文化,成為“雙文化型”或者叫做“邊緣人”(marginalman)。也就是在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方面同時具有兩種文化體系,同時成為兩種文化群體中的成員,并對不同的文化群體分別運用不同的文化。四是立足母語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本質(zhì)特征的同時,汲取目的語文化的長處,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稱為“外為我用”型。這是對待母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態(tài)度的最高境界,是我們所提倡的文化態(tài)度。I(4)外為我用,發(fā)展本國文化。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40(5)從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文化依附。作為學生或教師,在目的語文化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有一個文化依附的問題;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也有文化依附的問題。2、所謂文化依附,是指人們言行所代表和體現(xiàn)的是哪一種文化。第二語言學習者為了掌握目的語,需要了解和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第二語言教師為了幫助學習者掌握目的語,也需要介紹目的語文化知識。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原則上師生都需要依附目的語文化。以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習者為例,為了盡快地學會漢語并正確地、得體地運用漢語,在他們學習期間、特別是在中國生活期間需要依附漢語的文化。這種依附并不意味著一舉一動都要模仿中國人、做得跟中國人一模一樣。文化依附首先是指熟悉中國文化并能正確理解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產(chǎn)生誤解。這是最重要之點,是每一個外國學習者應該做到并能夠做到的。(5)從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文化依附。作為學生或教師413、文化依附的表現(xiàn):1)隱私的問題,西方學習者可以保留母文化的習慣,不主動向別人提出工資、年齡之類的問題;但當中國人提出這類問題時,西方學習者至少應理解而不反感。2)外國學生穿上布鞋、戴上解放帽,有的甚至還穿上中國北方農(nóng)民穿的白布對襟褂子,并且用筷子吃飯。他們很容易在服飾和飲食上依附中國文化。在語言行為和很多非語言行為方面,他們需要依附于漢語的文化,這樣才能學到地道的漢語。3)在制度文化方面,如果生活在中國則也應當依附、遵守而不能違反中國的有關制度。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424)在習俗文化方面,根據(jù)“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在某些方面應當依附中國人的風俗習慣,而另一些方面也可以選擇與漢語文化不相沖突的本國文化的風俗習慣。5)在深層次的觀念文化方面,在學習和運用漢語時漢族人的思維方式需要依附,否則無法提高漢語水平;而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審美情趣等方面,只要能充分理解中國文化并把它運、用于跨文化交際中就行。是否要依附或部分依附,這是應由學習者本人決定的。一般來說,對深層次文化不像接受表層以及中層文化那么容易。6)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依附當然是中國文化,其責任一是為學生提供中國文化的范例。但同時也需要了解他們的母文化,以便教學工作能有成效地進行。4)在習俗文化方面,根據(jù)“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在某些方面應當依434、文化依附的取向: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有助于交際的成功,也有可能出現(xiàn)依附于某一方文化的現(xiàn)象。一般說來應依附于所用語言的文化。比如用漢語交際,應依附于漢語文化;主動依附的一方,往往是對對方文化有較多了解的一方。更多情況下,為了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雙方都應采取向?qū)Ψ轿幕繑n的原則。4、文化依附的取向: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有助于交際的成功,也44四、“文化依附”說質(zhì)疑在外語學界和對外漢語教學界,有一種文化觀念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影響越來越大,這就是“文化依附矛盾”觀念。關于這個問題,目前在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章已有幾十篇,還產(chǎn)出了一批碩士論文。“文化依附矛盾”的存在,不僅說明在第二語言教學和研究中存在著文化立場和文化認同的困惑,也表明學界的文化態(tài)度和視野尚需端正和拓展。四、“文化依附”說質(zhì)疑在外語學界和對外漢語教學界,有一種文化45“文化依附”本是一個帶有強烈批判色彩的社會學詞語,這一說法最早見諸語言學界是在1991年,由高一虹教授在《我國英語教師的文化依附矛盾》一文中首次提出。文章是從美國語言教學專家羅立言的“榧子法”教學是否適合中國的英語課堂談起,論述了中國的英語教師的文化依附矛盾,并將它提升到“教師在教授外語時究竟代表哪一類文化的問題。國內(nèi)的英語教師是中國文化的一分子,但講的、教的卻代表了西方文化,依附矛盾便由此產(chǎn)生。”“文化依附”本是一個帶有強烈批判色彩的社會學詞語,這一說法最46“文化依附”這樣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外語教學界其實是一種舊的(70年代“文革”以來)思維模式和話語方式的延續(xù)。我們可以從80年代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四年級教材選篇說明上看到外語學界為防止“文化依附”所做的努力:“選文以具有社會主義、民主主義傾向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黑暗的作品為主,同時酌收少數(shù)政治上無害、語言上有益的作品”。當時,英語教師一般不敢談文化,更不敢講英美“資產(chǎn)階級文化”,否則就會有“文化依附”之嫌疑。“文化依附”這樣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47這一說法于1996年被孟子敏教授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界,他在《文化依附與對外漢語教學》一文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中代表或體現(xiàn)什么樣的文化,即所謂文化依附。”而“文化依附矛盾”是“教師因教學對象為異文化群體成員而進行文化選擇時和留學生因?qū)W習內(nèi)容為漢語言文化而進行文化選擇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具體地說,“對外漢語教師作為漢語文化的化身,他體現(xiàn)自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準則等,并通過傳授這些內(nèi)容以及自己對母語文化的態(tài)度來影響、改變學習者的行為。但有時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冷淡又會使教師面臨窘境,陷入文化依附矛盾之中,甚至被迫去依附異文化以遷就學生。”孟教授認為:“作為漢語教師,無疑應該維護本民族的文化,留學生求“學”于我,他們理應依附漢語文化。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這是明擺著的道理。我為什么要放棄自己去適應他們呢?”這一說法于1996年被孟子敏教授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界,他在《文48筆者不贊同“文化依附”的說法,因為它與我們應有的文化態(tài)度和漢語國際推廣的文化宗旨不相符合。首先,事實早已證明,以國家為界來確定單一民族文化的時代在很多地區(qū)已不復存在,凡經(jīng)過了近代化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轉(zhuǎn)型的文化都是一種混合型或融合型文化。中國文化就是融合了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文化等多種元素而構(gòu)成的。而且,我國的文化主張是辯證的“綜合創(chuàng)造論”——即“拋棄中西文化對立、體用二元的僵固思維模式,排除盲目的華夏中心論與歐洲中心論的干擾,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下和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tài)度,對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和結(jié)構(gòu)形式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審慎的篩選,根據(jù)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發(fā)揚民族的主體意識,經(jīng)過辯證的綜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化。”文化依附說體現(xiàn)的卻是一種中西文化對立、體用二元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它不利于我們走中外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之路。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49其次,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外國學生是在習得母語的同時獲得母語文化的,他們學習漢語借助于母語文化是一種學習策略,談不上“依附”問題;外國學生漢語學習一般是在成人以后,是一種理性的學習,理解和獲得目的語文化是一個漸進的自愿選擇的過程,一般不會到“依附”的程度。中國人學外語也是如此,正如流行歌曲《我的中國心》所唱的那樣,洋裝穿在身,洋話說在口,但“無論走到哪里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筆者每年對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的漢語專業(yè)四年級本科生做跨文化交際適應情況調(diào)查,至今在二百多名學生中還沒有一位愿意改變母國文化立場,“依附”漢語文化。相反,他們都能對中國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社會不文明現(xiàn)象和一些不良的文化習俗提出批評。其次,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外國學生是在習得母語的同時50再次,從教學方法和理念來看,對外漢語課堂是由多國學生構(gòu)成,因而是一種多元文化語境或“文化混融語境”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普遍采取的最先進的外語教學理念和交際互動教學模式,高效率的小班語言操練法、交際互動法,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師生間完全是一種平等、信任、親近的關系。為了降低學生課堂講話情感過濾因素,老師不僅要徹底拋開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還要在課堂上即興表演、出洋相、跟學生開玩笑,語言富有幽默感,課下還要跟學生一起吃飯(包括請學生的客),因為在這里學生是上帝,老師的一切努力都是保證學生多快好省地習得漢語,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再次,從教學方法和理念來看,對外漢語課堂是由多國學生構(gòu)成,因51最后,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文化依附”這個含有貶義的詞不適合在第二語言教學研究中使用,因為它傳遞的是一種二元對立的褊狹的文化觀念。用它來描寫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遷移現(xiàn)象有失客觀公允。我們應當采用“文化選擇”、“文化認同”、“母語遷移”等學科范圍內(nèi)的術(shù)語,以免給人造成語言偏激和有明顯主觀傾向性的印象。陳申教授指出:“我們并不企圖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同化這些留學生,而是希望他們通過語言文化的學習,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既保留著他們自己的文化身份,又能設身處地地觀察和解釋中國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成為兩種文化的溝通者。”最后,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文化依附”這個含有貶義的詞不適52五、定型觀念問題近年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理論和研究的興起,各種學術(shù)雜志發(fā)表的相關文章數(shù)以萬計,但研究內(nèi)容的重復、方法的簡單,特別是舉例的雷同化現(xiàn)象亦令人擔憂,而“建立定型觀念”的說法更是令人瞠目。1、“定型”、“文化定型”、“定型觀念”皆譯自英文“stereotype”一詞,從詞源學上看“stereotype”是一合成詞,前后兩部分都源自古希臘文。“stereo”指“固定”、“僵化”,“typ”意為形體、狀態(tài)、印刷字模等。“stereotype”一詞曾是印刷專業(yè)術(shù)語,指排版印刷時用的凸模字板。現(xiàn)指僵化、固定的看法,“成見”和“刻板印象”應是最貼近的漢譯詞。最早將該詞引入社會、政治語境的是美國新為新聞記者李普曼(WaterLippmann)。他在《公共輿論》(PublicOpinion,1922)一書首次使用這一術(shù)語,使它成為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五、定型觀念問題近年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理論和研究的興起,各53五、定型觀念問題李普曼最初是將定型作為消極概念使用的,他認為定型是錯誤的、非理性的。從20世紀30年代起,社會心理學家在的基礎上李普曼,從不同層面定義“定型觀念”,其中有代表性的是English等人的觀點。他們認為,定型觀念是“對現(xiàn)實的某一方面,特別是某些個人或社會群體的相對僵化、過分簡單或帶有偏見的認識。50年代至80年代末,心理學與跨文化交際學關于定型觀念的解釋出現(xiàn)多元包容趨勢,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定型觀念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帶有類型化傾向。其次,定型觀念是一種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呈簡單化特征。”五、定型觀念問題李普曼最初是將定型作為消極概念使用的,他認為542、1995年,高一虹教授在發(fā)表了《“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一文,認為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學者或者語言教師面臨一個矛盾: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了解,就必須概括文化差異,必須要建立某種文化定型;然而這些定型對于差異的“過分概括”或“標簽化”又可能人為地制造屏障,妨礙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一面是架設橋梁,溝通文化的使命,另一面是構(gòu)筑壁壘,隔絕文化的危險。她將這一“橋”與“墻”、文化定型之打破與建立的矛盾,稱為“跨文化交際悖論”。她主張“承認定型、建立定型、向定型挑戰(zhàn)”。高教授的觀點不僅影響了外語學界,也對漢語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此以后,“建立定型”的說法開始盛行。2、1995年,高一虹教授在發(fā)表了《“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553、如果說高教授在“跨文化交際悖論”的前提下提出“建立定型和打破定型”的觀點還有著學術(shù)的敏銳性、辯證性和洞察力的話,那么,此后脫離開“悖論”的語境,一味主張“建立定型(刻板印象)”則是錯誤的、有害的。筆者認為造成這一錯誤認識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由譯詞語義和色彩的變化而造成對詞義的曲解;二是對人類認識事物、總結(jié)概括事物的過程性、漸進性和層級性認識不清。3、如果說高教授在“跨文化交際悖論”的前提下提出“建立定型和56首先,“stereotype”原本是個貶義詞,以前多翻譯為“成見”、“刻板印象”、“定型視野”等,基本上符合原文的意思。但近十年來,開始譯作“定型”、“文化定型”“定型觀念”這類中性概念,其對應的英文詞就變成了“type”、“culturaltype”和“typeviews”,不僅完全失掉了“固化”、“成見”的意思,反而與“類型”、“概括”、“總結(jié)”成為同義詞,實際上是把該詞用成了“文化概括、評價或類型化”的意思。例如“我們對外漢語教學需要對各種語言的主流文化,包括漢民族文化進行定型(“歸納概括”義)。”這里“定型”的含義完全脫離了作為社會學術(shù)語的本義,充當了“歸納、總結(jié)、概括特點和規(guī)律”的普通名詞,實際上曲解了論題的本義。首先,“stereotype”原本是個貶義詞,以前多翻譯為“57其次,對文化類型、文化模式的概括歸納,即使是簡單化、概括化的也不就等于“文化定型”。文化定型是在文化模式的概括中出現(xiàn)的一種僵化現(xiàn)象。在文化人類學及比較文化研究中,為了研究某一論題,常常需要在比較中,對某一民族歷史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概括,但這種概括是有前提的。第一、它是對“作為歷史的文化特征”的概括,而不能無條件地延伸到“當下的現(xiàn)實”中;第二、它是在相對的、比較的意義上得來的概率,不是孤立的和絕對的。而“文化定型”則是把在某種意義上做出的某些結(jié)論加以固化,使其成為一個先驗概念,從而在看待異文化現(xiàn)象時,預先設定一種“文化成見”乃至“文化偏見”。實際上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人類對歷史文化的認識概括始終處在不斷發(fā)展補充與完善的過程中。20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文化的認識就出現(xiàn)了東方文化論、全盤西化論、中國本位文化論、西體中用論等多種觀點。我們不能把不同時期人類對文化的概括歸納視為一成不變的“定型觀念”。其次,對文化類型、文化模式的概括歸納,即使是簡單化、概括化的584、文化定型觀念的不良影響。1)對外漢語教學界的文化研究來說,有些教師喜歡從國民性出發(fā)來研究學生習得漢語的特點。在1999年舉辦的“對日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文化特性與民族性格影響下的日本學生漢語學習”的話題引起了中日學者的爭論。日本學者對“民族性格”的說法頗為反感,認為日本學生“不會說或說不出來,是個人的問題,不是什么民族性格的弱點,不要把它扯到民族性格的問題上去。”4、文化定型觀念的不良影響。1)對外漢語教學界的文化研究來說592)外國留學生倘若帶著他們在國內(nèi)預先形成的“定型觀念”來看待中國,也會出現(xiàn)偏差,導致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誤解。譬如,聽到有人打招呼的時候問:“你吃了嗎?”就以為中國人因吃不飽飯才如此說。有的人把中國女教師不戴首飾、把小孩穿開襠褲當成是中國的貧困的現(xiàn)象,把中國人飯后幾個人爭著付錢理解為虛偽、不誠實等等,都是在同一種文化定型觀念的主導下對中國的誤讀。更為有害的是由教材編寫者的文化成見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造成的教材的誤導。2)外國留學生倘若帶著他們在國內(nèi)預先形成的“定型觀念”來看待603)教材編寫中的定型觀念。《人民日報筆下的美國》共選編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從1990到1991年間發(fā)表的14篇關于美國社會問題的報導和時事評論,第15篇是由臺灣美籍教授周質(zhì)平寫的一篇與書同名的評論文章,“作為全書的總結(jié)”。周教授的編選思想和意圖集中體現(xiàn)在這篇措辭激烈的評論中:
如果我們注意《人民日報》對美國所做的報導,就不難看出:這些轉(zhuǎn)變還只是表面的現(xiàn)象。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tài)上中國政府并沒有把美國看作一個真正的朋友。《人民日報》時時提醒中國老百姓美國社會種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但是《人民日報》有意地夸大甚至于歪曲這些現(xiàn)象也是事實。換句話說,中國的官方報紙是有計劃地突出美國的黑暗面,有目的地丑化美國,它是要讓中國老百姓覺得美國并不是一個可愛的地方。但最大的諷刺卻是:無論《人民日報》怎樣丑化美國,美國還是許多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所最向往的國家。……中國知識分子向往美國,物質(zhì)條件的優(yōu)裕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民主與自由更是他們近一百年來所追求的目標。3)教材編寫中的定型觀念。61該教材在課文之后的“討論題”中,也帶有明顯的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有的還不顧文章事實,提出一些帶有暗示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有的則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很強的情緒化色彩,這顯然違背了跨國跨文化溝通應遵循的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原則,也就談不上通過語言學習幫助學生具備跨文化溝通和理解的能力了。該教材在課文之后的“討論題”中,也帶有明顯的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62第(一)2.這篇報導把美國的家庭問題說成是美國政府的責任,這種說法你覺得公平嗎?(事實上文章中只說事實,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第(二)2.你小時候打過工嗎?你有被“剝削”的感覺嗎?第(三)5.如果政治宣傳也是一種廣告,中國政府的廣告進不進入中小學?第(九)1.為了控制人口的增長,中國政府強迫墮胎的政策是中國的內(nèi)政問題,還是人道問題?2.生幾個孩子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政府應不應該干涉?3.中國政府應不應該有人口政策?在你看來,什么樣的政策才是合理的政策?第(十一)1.什么是美國的生活方式?這篇文章所說的能不能代表美國生活?3.如果一個社會完全沒有吸毒的問題,這表示什么?第(十二)3.表面上看來作者好像同情失業(yè)的人,其實它真要批評的是什么?第(十三)1.“生存權(quán)”是不是就是“人權(quán)”?2.犯罪率低的社會是不是人權(quán)就比較有保障。第(一)2.這篇報導把美國的家庭問題說成是美國政府的責任,63直到今天(2006年)美國學生學完以后仍一致認為:“中國有意地丑化美國,人民日報下的美國是一個帝國主義的,種族歧視的。”就連大班課主講的教師也認為:“所有一個社會不好的事在美國都可以發(fā)生,所以這樣的東西看了,美國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映?美國學生會很憤怒!我也不能容忍這樣的內(nèi)容。”可見,這樣的教材只會使多數(shù)學生將中國定型在六、七十年代,不但無助于中美跨文化理解與溝通,反而加深了先前的刻板印象。直到今天(2006年)美國學生學完以后仍一致認為:“中國有意64《中國知識分子的自省》一書。該教材所選的13篇文章大致可以歸為“婦女解放”、“現(xiàn)代化”以及“自由與愛國”三個論題。主要選編了胡適、錢玄同、傅斯年等人主張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取消中國漢字、廢除中醫(yī),全盤西化的13篇文章。其中胡適的文章就有4篇。這些文章大都發(fā)表于中國五四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所選文章的主導傾向是激烈的反傳統(tǒng)主義。這在當時的社會時代的轉(zhuǎn)型期,有些觀點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也有明顯的歷史的局限性。《中國知識分子的自省》一書。該教材所選的13篇文章大致可以65歷史已經(jīng)證明,企圖在割裂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情況下,全盤西化,甚至摒棄作為中國文化精華的漢字和中醫(yī)等,在理論上是偏頗的,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但是,教材編者把胡適、錢玄同、傅斯年等五四時期的激進的西化派的文章放在一起,并在每一篇文章前冠有編者撰寫的“背景簡介”,在“內(nèi)容簡介”中雖然努力擺出客觀的態(tài)度,但仍然流露出對“全盤西化”論的贊賞態(tài)度。教材中只選了一篇反對全盤西化的文章,那就是薩孟武等人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但是編者在“背景簡介”中說他們“代表了西化論戰(zhàn)中保守勢力對西化的一種恐懼與疑惑”云云,對該文表現(xiàn)出明顯的批判態(tài)度。這樣的編選方式,給讀者傳達出的信息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對中國的出路的“自省”,最值得注意的主流的意見就是“全盤西化”。歷史已經(jīng)證明,企圖在割裂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情況下,全盤西化66第三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問題一、質(zhì)疑“定型觀念”和“文化依附”說二、教材中的觀念文化沖突三、中日跨文化交際問題第三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問題一、質(zhì)疑“定型觀念”和“文67日中兩國社會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問題
中國問題專家中島文雄先生在他的《日本人與中國人在這方面不同》一書中指出:“本來,交流越深入,雙方就越該浸潤在相互理解之中。困難的是,也許是中日關系的宿命論吧,交流越深入,反而誤解卻在增加,每每產(chǎn)生摩擦。”[1]他認為產(chǎn)生摩擦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人不了解中國人的交際方式。筆者以為,更確切地說,造成誤會和摩擦的原因往往是中日交際雙方缺少對對方交際方式,以及隱含在各自交際方式背后的社會文化差異的了解。長期以來,中國人把日本看成是中國文化的仿效者。一提起日本,一般中國人的思維定勢是“一衣帶水、同文同種”,中國人和日本人“差不多”。正是這種“差不多”的印象妨礙了日中雙方的深入了解。日中兩國社會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問題
中國問題專家中島文雄先68(一)日中在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差異1.1親子關系,日中有別1.2親戚關系,日中有別1.3朋友關系、中日有別1.4上下級關系,日中有別
(二)日中運用交際手段的差異2.1拜訪接待方式的差異2.2拒絕邀請方式的差異2.3請客吃飯方式的差異2.4送禮受禮方式的差異(三)日中問候語禮貌語表達的差異3.1問候語的差異3.2表達問候內(nèi)容的差異3.3禮貌語表達差異(一)日中在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差異69謝謝謝謝70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主講亓華副教授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主講亓華副教授71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72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
一、語言與文化二、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第二節(jié)跨文化交際理論
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沖突和適應三、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四、定型觀念與文化偏見第三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問題一、質(zhì)疑“定型觀念”和“文化依附”說二、教材中的觀念文化沖突三、中日跨文化交際問題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73參考書目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語出版社1997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王宏印《跨文化傳通》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8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9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研社1999耿二嶺《體態(tài)語概說》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段連城《怎樣對外介紹中國》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1993參考書目74思考題1、怎樣認識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2、談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態(tài)度問題。3、“文化依附說”的由來及其影響。4、對外漢語教學應建立“定型觀念”還是要突破“文化定型”?5、“文化適應假說”及其對第二語言教學的指導意義。思考題1、怎樣認識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75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要真正掌握一種第二語言,單學語言本身還不夠,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稱“目的語文化”或“第二文化”)。交際能力中所包括的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均與文化密切相關。因此,中國文化的有關知識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nèi)容之一。第二,對外漢語教學要培養(yǎng)的交際能力實際上是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指導語言教學。第三,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甚至要學習專業(yè)性的文化知識。所以說,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中國文化教學。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極其重要76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的研究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一方面受到當時我國文化界文化研究熱的影響,另一方面更直接受到80年代初、中期我國語言學界對文化語言學的研究以及我國外語教學界對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影響。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對外漢語教學界更就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這場爭論的結(jié)果,使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問題的研究更為重視,提高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和原則。第一節(jié)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的研77一、語言與文化
1.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至今已有上百種(一說500多種),尚無定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除了天然的物質(zhì)以外,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這是最廣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財富”部分,即與“物質(zhì)文化”相對的“精神文化”,包括經(jīng)濟、政治、哲學、教育、科學、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語言、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有時只是指其中的文學、藝術(shù),而與政治、經(jīng)濟、科學、教育等并提。最窄的概念甚至具體到“茶文化”、“酒文化”等。從不同的視角對文化的理解重點也有所不同,有的文化定義強調(diào)“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的一面,有的則強調(diào)“社會群體的行為準則”的一面。一、語言與文化
1.文化的定義782、對文化有多種分類方法。按文化的內(nèi)容常把文化分為物質(zhì)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四個部分。物質(zhì)文化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體現(xiàn)一定生活方式的種種物質(zhì)文明,如生產(chǎn)工具、交通工具、各種產(chǎn)品、器具以及園林、建筑、服飾、烹飪等技術(shù)體系,屬整個文化體系的物質(zhì)基礎,既具有文化價值也具有實用價值,是表層文化。行為文化也稱習俗文化,是人們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行為標準,包括禮俗、民俗、風以及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由觀念文化所決定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指各種典章規(guī)范,如社會制度、國家制度、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屬中層文化。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79觀念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學、科學、文學藝術(shù)等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屬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是深層文化。此外,還有大寫字母C文化(簡稱大文化)和小寫字母c文化(簡稱小文化)的分法。前者指上面所說的經(jīng)濟、政治、哲學、教育、文學藝術(shù)、科學以及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后者指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等。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803、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類在進化過程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有關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則是后天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通過學習獲得的。(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體現(xiàn)的。同一民族總的說來有共同的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雖然也有共同之處,但由于各民族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固然會造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但我們的世界是多元文化的世界,各民族發(fā)展自己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就能為豐富我們的多元文化世界、為發(fā)展人類的文化做出貢獻。3、文化的特征81(3)文化(包括亞文化)具有社會性,為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遵守并享有,體現(xiàn)該社會群體的共性。個體的行為或心理如沒有為社會所理解和接受,不能稱為該群體的文化。因此,文化的社會性意味著文化為該社會成員所共享的同時,在社會中也發(fā)揮著一定的規(guī)范和準則的作用(4)文化具有系統(tǒng)性,是一個由上述物質(zhì)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從表層到深層組成的復雜的體系。文化系統(tǒng)各組成部分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當人們接觸到某一層次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時,往往可以體現(xiàn)出這一文化系統(tǒng)的特征。(3)文化(包括亞文化)具有社會性,為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82(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之上的。文化必須通過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的記錄,才能得以表達、保存和傳遞。語言是記錄文化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此外還有非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如體態(tài)語、各種信號以及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shù)形式。(6)文化是在發(fā)展變化的。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由歷史的積淀形成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部分,將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揚棄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借鑒別的民族的文化并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這種發(fā)展變化不僅表現(xiàn)在科學技術(shù)和物質(zhì)文明方面,也表現(xiàn)在價值觀念、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物質(zhì)文化變化最快,制度文化次之,習俗文化較為穩(wěn)定,而觀念文化變化最慢。(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之上的。文化必須通過一定的83二、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1.交際文化1979年,張占一等先生從第二語言教學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實際出發(fā),按文化在交際中的功能提出區(qū)分“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觀點。所謂知識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際中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則是指跨文化交際中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二、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1.交際文化84這一觀點的提出者常舉的例子是:中國人用筷子吃飯,這是知識文化;但不能把筷子插在飯菜上讓別人吃,這就是會引起誤解的交際文化。再如,中國有“長城”,這是知識文化,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在“毀我長城”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為挖長城,而是把長城的含義引申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就成了交際文化。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85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們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的認識,突出了交際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為第二語言教學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化中區(qū)分輕重緩急、確定主要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教學重點建立了一個標準,對語言教學有實際意義。但另一方面,這兩種文化的區(qū)分也引起了不同意見的爭論:除了對交際文化的理論根據(jù)和科學性提出質(zhì)疑外,主要認為只強調(diào)交際文化會造成對知識文化的擠壓。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86在這場討論中,不少學者提出了較為寬泛的交際文化的概念。如呂必松指出:“所謂‘語言交際文化’,就是這種隱含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是非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等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素,這種文化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和語用系統(tǒng)之中。”并認為:“語言中的這類文化因素對語言和語言交際有規(guī)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覺察,只有通過對不同民族的語言和語言交際的對比研究才能揭示來。”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871992年,周思源從分類學的基本特征、語言交際的趨同性及文化因素的歸屬范疇三個方面,對“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分類的科學性提出質(zhì)疑,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宜建立一種比較寬泛的文化觀念,以適應對文化的多方面求”。2000年1月,亓華在《美國意識形態(tài)對漢語教學的滲透》中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工具主義語言觀和對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觀念文化的回避和忽略進行了反省式批評。1992年,周思源從分類學的基本特征、語言交際的趨同性及文化882000年10月9日,許嘉璐院長在北師大“漢語文化學院”命名大會上明確提出:“我不同意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一是在實際教學中兩者無法科學地分開,只能由教學者主觀地決定;二是‘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實都是圍繞著語言交際而展開的,只不過二者所說的文化對語言交際的作用有直接和間接的不同,而所謂直接和間接也是難以區(qū)分和預料的,何況還有非語言交際存在。”他贊同“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制度與精神”的觀點,并把文化分為三類和三個層次,即。2000年10月9日,許嘉璐院長在北師大“漢語文化學院”命名89許先生贊同“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制度與精神”的觀點,并把文化分為三類和三個層次,即文化分表層文化(指蘊涵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層文化(指介乎物質(zhì)和精神之間、借助物質(zhì)來體現(xiàn)的文化,包括風俗習慣、制度禮儀、法律宗教等)和深層文化(是貫穿和滲透在表層、中層中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等)。這種劃分與《全美中方面小學中文學習目標》(1999)提出的文化的三個:文化觀念(包括含義、態(tài)度、價值觀、觀念等)、文化習俗(包括社會交往方式)與文化產(chǎn)物(包括書籍、食品、工具、法律、音樂、游戲等)相一致。這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文化的認識與國際接軌。許先生贊同“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制度與精神”的觀點,90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習得和運用一種語言,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對目的語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1)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語言和文化都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都是人們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會性、系統(tǒng)性以及不斷發(fā)展的特點,語言也同樣具備。一種文化不可能沒有與之相應的語言;抽去文化內(nèi)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91(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是文化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其特點在于語言不僅本身是文化的一種形態(tài),而且還是記錄其他部分文化的符號,成為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之所以能發(fā)揮文化載體的功能,是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交際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離不開人的思維活動和社會成員之間的交際活動。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語言來表達,文化的保存需要語言、特別是書面語的記載,而文化跨越時空的傳播更需要借助于語言這一重要工具。(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92(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文化是由于有了語言而得以表達、保持和發(fā)展、傳播,語言的豐富多彩由文化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所決定。文化的發(fā)展必然帶動語言的發(fā)展。如新詞語的產(chǎn)生就是很好的說明;語言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另一方面,文化與語言也在互相制約,如漢語把顏色分為七色,有的語言則只有五色、三色甚至兩色,顯然這類語言對顏色文化的認識就不如前者豐富。而要發(fā)展其對顏色的認識就必須增加有關顏色的詞語。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種語言,就無法理解、體會該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點又形成了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差異,從而制約了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理解和表達。(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文化是由于有了語言而得93第二節(jié)跨文化交際理論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二、文化適應假說理論三、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四、對“文化依附”說的質(zhì)疑五、“文化定型”觀念及其不良影響第二節(jié)跨文化交際理論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94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1、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這種交際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稱為跨文化言語交際。社會離不開人們?yōu)閭鬟f和獲得信息而進行的交際活動。時代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同文化的交際,也同樣需要跨文化交際,它關系到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和人類的和平發(fā)展。影響跨文化語言交際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特別是文化差異。因此跨文化交際中要特別重視并研究文化差異。一、語言與跨文化交際1、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95
2.跨文化交際的特點(1)文化的差異與交際障礙。同文化交流,由于雙方享有同一文化,不會因文化問題而產(chǎn)生交際障礙。而跨文化交際發(fā)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兩種文化的共同之處有利于對雙方語言的理解,不同之處則可能由于差異的存在而造成對語言理解和運用的偏誤,并形成障礙。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程度是不同的,在差異嚴重的文化之間所形成的偏誤,甚至能引起矛盾和沖突。2.跨文化交際的特點96(2)交際原則與價值觀念。人們在會話交際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際原則,如格賴斯總結(jié)的合作原則和利奇的禮貌原則等。但由于事實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特別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對這些原則的理解就受到不同價值觀念的制約。究竟什么是世界通行的禮俗準則,恐怕還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比如用利奇的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非常具體的禮貌原則作為標準,來評判、規(guī)范東方的交際行為,難免圓鑿方枘、格格不入。(2)交際原則與價值觀念。人們在會話交際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際97(3)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一般說來,人們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語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續(xù)一生。特別是在單一文化的環(huán)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優(yōu)越感,并不自覺地把母文化模式當做衡量別的文化的標準。凡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難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沒有獲得異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實際體驗情況下,只受到間接經(jīng)驗的影響,人們也往往容易對異文化產(chǎn)生成見、偏見。文化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偏見,是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3)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一般說來,人們自98(4)交際過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跨文化交際中盡管存在著不同文化的巨大差異,但交際雙方為了使信息傳遞順利進行并實現(xiàn)交際目的,在交際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特別是在雙方或其中一方交際能力不強的情況下,都有幫助對方了解自己的愿望,從文化和語言兩方面盡量向?qū)Ψ娇繑n。如中國人一聽到外國人能說中國話,一般就會產(chǎn)生一種驚喜的心情,不僅不會苛求對方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的錯誤,而且要想方設法揣摩甚至替對方說出他的意思,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當發(fā)出信息時,也盡量用最簡易的、對方能聽懂的語言來表達,甚至會反復解釋、變換說法直到對方聽懂為止。文化方面的趨同則需要對對方文化有一定認識基礎。(4)交際過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跨文化交際中盡管存在著99(5)交際的結(jié)果:文化的相互影響。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在長期的交際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會汲取對方文化的某些方面,并使自己的文化發(fā)生一定的變化。這種在平等基礎上進行的交流,有利于各種文化的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在不平等的交流中,特別是與政治等因素聯(lián)系在一起,也可能發(fā)生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和擠壓,甚至同化。(5)交際的結(jié)果:文化的相互影響。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不同100二、文化適應假說理論1、1978年,由舒曼(J.Schumann)提出的文化適應假說(theAcculturationTheory),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出發(fā),把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看做是逐步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把整個第二語言習得看做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程度決定該目的語掌握的程度。
二、文化適應假說理論101
2、所謂文化適應是指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的社會和心理的結(jié)合,因此,學習者與目的語文化的社會距離與心理距離,就成了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因素。由縮短的社會距離或由好的社會因素所形成的有利的語言環(huán)境,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的成員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第二語言學習者本人和目的語社團都希望第二語言學習者被目的語社會同化;第二語言學習者和目的語社團都希望第二語言學習者能分享目的語國家的社會福利設施;雙方在文化上和諧,對對方的態(tài)度均為積極的、肯定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期望在目的語地區(qū)逗留較長時間等。在這樣良好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能接觸到較多的目的語輸人,促成第二語言的習得;否則就起相反的作用。第五講-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應用課件102
心理距離主要指學習者在情感方面影響到第二語言習得的因素,包括語言障礙帶來的焦慮,文化震蕩帶來的恐懼緊張以及動機、自尊心等。在社會與心理距離太大的情況下,學習者的語言就會停留在初級階段形成洋涇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也不一定能習得目的語,這就是舒曼提出的洋涇浜化假說(PidginizationHypothesis)。而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二者之間,社會距離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機械密碼投幣柜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丹參注射液市場前景展望及未來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智能路由選線器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新疆大學《招聘與面試技巧》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中國春季服飾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方頭調(diào)節(jié)螺絲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數(shù)控多點定位液壓閘式剪板機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羰基二咪唑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新生兒敗血癥的預防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生物三:群落的結(jié)構(gòu)第課時導學案
- 美學《形象設計》課件
- GB/T 3522-1983優(yōu)質(zhì)碳素結(jié)構(gòu)鋼冷軋鋼帶
- GB/T 119.1-2000圓柱銷不淬硬鋼和奧氏體不銹鋼
- 主要電氣設備絕緣電阻檢查記錄
- 探析小學數(shù)學作業(yè)分層設計與評價獲獎科研報告
- 入團志愿書樣本(空白)
- 2022年續(xù)聘申請書
- 單片機病房呼叫系統(tǒng)設計
- 交通信號系統(tǒng)紅綠燈安裝專項施工方案
- 國家文化安全
- DB14∕T 2024-2020 出口水果包裝廠管理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