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晚晴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即時鞏固1、鴉片戰爭時期,魏源批評當時“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的海防主張,認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魏源的主張反映了這一時期()A.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所取代 B.洋務派開始著手海防建設C.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軍實力遠遜于列強2、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寫道:“三元里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以疑開網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之不如夷者?廣東之斬夷首,捐艦者皆義民;兩禽夷舶于臺灣,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義民。”這表明他()A.主張抵抗侵略救亡圖存 B.反對清朝妥協投降政策C.希望利用人民力量御辱 D.從天朝上國迷夢中驚醒3、《謹避圣諭辟邪全圖》是19世紀末刊印的一套反“洋教”漫畫(部分見下圖)。該沒畫反映出當時()A.清政府極端仇視義和團 B.中西方之間矛盾十分尖銳C.中國社會矛盾趨于匯流 D.知識界積極宣傳反帝主張4、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海域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5艘戰艦沉沒,日本艦隊5戰艦重創。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有關此役,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清軍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 B.清軍主力全軍覆沒C.日軍占絕對優勢 D.北洋水師抵抗不力5、19世紀70年代,西北邊疆和東南海疆同時面臨邊防危機,統治集團內部意見不一。李鴻章主張撤塞防而專重海防,左宗棠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這場爭論反映出()A.清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 B.建立新式海軍的重要性C.近代邊疆管理體制的變化 D.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分歧6、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美國等列強聞風提出簽約要求,清朝君臣認為,“西洋各國以通商為性命,制馭之術,全在一切持平”,從而簽訂了更多的對外條約。據此可知,當時清政府()A.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 B.突破了傳統外交的束縛C.對列強采取了分化策略 D.初步具有近代外交理念7、2021年3月一組“兩個辛丑年的對比”圖片在互聯網上熱傳:一張照片是1901年包括美國在內的列強強迫中國簽下《辛丑條約》時合影,一張照片是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平等對話的場景。參考快評:“兩個辛丑年對比,中國早已‘換了人間’!”這種外交狀況的變化反映了()A.中國與美國外交分庭抗禮 B.美國單邊主義局面被打破C.國際關系趨向民主化發展 D.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8、近代以來,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下是前江蘇巡撫梁章鉅在看到某條約的內容后給友人寫的信件:“江南(指江蘇)、浙江、廣東每省只準設一碼頭,而福建一省獨必添一碼頭以媚之,此又何說以處之。”下列項中同樣屬于該條約內容的是()A.割香港島給英國 B.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C.片面最惠國待遇 D.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9、下圖為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宣傳畫《舟扇齊心圖》。該漫畫()A.繼承了傳統文入畫的藝術風格 B.反映了民眾對先進技術的利用C.體現了義和團有強有力的領導集體D.彰顯了義和團重視社會動員10、《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指出:“一個民族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面對著或者經歷了以往沒有遇到過的嚴重危機,甚至整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這個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下列能夠反映20世紀中國“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和“奮起救亡,勇于變革”的史實是()A.《馬關條約》和公車上書 B.瓜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C.《辛丑條約》和戊戌變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11、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中指出:“維新派報紙有兩個主要版面。一版專用于報道新聞,另一版專用于社論。通商口岸報紙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業和地方消息,在維新派報紙中卻明顯地缺乏。這些社會精英的報紙傾向于關心國家大事的報道,關心與其他國家的對比以尋求立國之道。這種類型的報紙表現了一種明顯的民族主義的傾向。”對學者觀點認識正確的是()A.維新派不關心社會經濟發展 B.民族主義傾向帶有明顯反帝色彩C.社會精英主張代表普通民眾訴求 D.尋求立國之道表現為變法圖存12、下圖是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的部分目錄。據此判斷,該章節涉及的主要歷史事件應為()一、英國態度改變的征兆與初次上海之役二、安慶的爭奪三、通商口岸的攻守四、曾軍的分路推進與洋將洋兵的協助A.太平天國運動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3、洋務運動期間,當清政府試圖減少天津機器局工人工資時,李鴻章說:“該局所雇華匠若停減制造,量予半價,在彼不足自贍,勢仍散歸洋廠。”這表明天津機器局()A.工匠利益得到政府維護 B.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C.典型的封建衙門式企業 D.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壓制14、從太平天國到義和團,揭示出()①民眾的反抗與生存環境的惡化息息相關②農民階級小生產的局限性③宗教信仰沖突導致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④人民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5、有學者質疑“太平天國運動是救國救民和推進中國近代化的偉大實踐”的傳統觀點,反對將太平天國運動稱為“革命”,認為其只能稱為“起義”或“造反”。以下可以作為其觀點依據的是太平天國()A.創立了拜上帝教 B.設立收租局幫助地主收租C.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D.提出了“與番人并雄之法”16、1899年,英國與清政府達成一項照會,不將長江流域讓與他國。其后英國又與俄國在分鐵路利權上達成協議:一、英國在揚子江一帶承辦鐵路之事,俄不阻隔;二、俄在長江以北承辦鐵路一事,英不阻隔。這反映了()A.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主權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C.中國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 D.列強在華利益之間的矛盾17、《南京條約》中規定,英國商人“勿論與何商貿易,均聽其便”,且要求中國制定并頒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進口關稅和其他費用的則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納。這規定()A.反映了英國打開市場的需要 B.導致中國失去了海關的控制權C.便利了列強對華的鴉片貿易 D.表現了英國努力爭取平等權益18、清代詩人黃遵憲曾寫道:“水是堯時日夏時,衣冠又是漢官儀。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詩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緣于《南京條約》規定()A.割香港島給英國B.賠款2100萬銀元C.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D.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19、下圖是1901年西方雜志發表的一幅漫畫《亞洲的潛在憂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國人的覺醒)。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西方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B.中國的民族意識引起列強的擔憂C.漫畫內容脫離實際且缺乏可信度 D.列強團結一致應對中國人民反抗20、王韜在近代首次提出“變法”的主張,他在介紹西方國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這三種制度時,最早提出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與眾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憲制。該思想()A.為最早的提出發展資本主義 B.推動了維新變法的興起C.反思了當時中國近代化問題 D.受社會進化論思想影響21、某學生以“鴉片戰爭期間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為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他可以查閱的是()A.《日知錄》 B.《海國圖志》 C.《變法通議》 D.《明夷待訪錄》22、《南京條約》申明:“英國駐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剖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后來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又于“平行之禮”一條無不詳為備列。“平行之禮”的提出,對當時中國的主要影響為()A.推動向西方學習思潮出現 B.推動傳統禮儀制度的瓦解D.使夷夏之防觀念受到沖擊 C.引導了自由平等思想啟蒙23、清末維新變法時期,保守派堅持傳統,反對變法;洋務派也反對國家制度的轉變;各省督撫大多采取消極觀望態度。這反映了()A.共和政體確立的漫長曲折 B.民族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C.縉紳士大夫觀念都很保守 D.維新派缺乏有力政治支持24、康有為把孔子說成改革家,懷疑古文獻的真實性,在儒家道德的捍衛者眼里不啻是褻瀆和異端。葉德輝斥責康有為利用圣人謀私利,譏笑他:“其貌則孔也,其心則夷也。”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難以接受康有為的學說。這可以用來說明()A.戊戌變法的失敗在所難免 B.維新變法運動缺乏階級基礎C.維新思想動搖了儒學地位 D.康有為的主張違背歷史趨勢25、某條約規定:“上諭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各省撫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屬境內均有保平安之責,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以下關于該條約的說法,正確的是()A.1900年簽訂的《辛丑條約》 B.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C.禁止中國人民反帝斗爭 D.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26、下圖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個年份上海道臺職能的變化情況。此圖主要反映了上海道臺()A.漸變為近代化的行政官員 B.職務管轄范圍越來越大C.在時代驅動下的被動轉型 D.逐漸具備近代洋務思想27、1904年5月,大清王朝外務部批準濟南正式開埠。同年,《東方雜志》撰文評論道:“德國嘗以獨占山東全省利益,屢向北京政府要求權力,其所經營者,著著進步……遂將濟南、濰縣、周村三處開為商埠,俾利權不致為德人所壟斷。”這可用于說明清政府自開商埠()A.出于抵御帝國主義瓜分的考量 B.阻斷了列強搶占租借地的潮流C.旨在改變中國半殖民地的狀況 D.回應了全世界華人的輿論呼聲28、《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下列屬于該條約規定的內容有()①領事裁判權②割讓香港島③開放五口通商④鴉片貿易合法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9、據時人記載,戊戌變法運動中“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各處痞棍借以索詐僧尼脅遷他處,或沒其產,或以輕價得之,僧尼尤被其患”。這表明,維新變法運動()A.觸及土地制度 B.脫離群眾基礎 C.反對愚昧迷信 D.建構新生活方式3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等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表明20世紀初()A.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列強實現了瓜分中國的計劃C.中國維新變法的條件成熟 D.地主階級洋務運動徹底破產31、有書評曰:“百年喜讀樽前兆,萬里驚看海外文”“預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這些書評,評論的對象應是()A.《海國圖志》 B.《新學偽經考》C.《孔子改制考》D.《新青年》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今以來,香港島割與英國……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獲得軍費賠償白銀二億兩……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定進口稅。——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由諸國分應主辦……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虞。……各省督撫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屬境內,均有保平安之責,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即彈壓懲辦。——《辛丑條約》(1901年9月7日)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個條約內容的異同。依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后,給中國帶來的危害。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強侵華呈現的發展趨勢?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瓜分危機加速了這場已經積蓄了十年動力的運動的到來,自1885年中國在中法戰爭失敗后,有限現代化的弱點已很明顯,1894年的那場大敗更“成中國之巨禍”,無可否認地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學者、官員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盡管他們對變革的性質、范圍和領導權的問題存有分歧。中國思想界認識到,只有一場激進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國。進步人士倡導體制重組;激進人士則主張革命,以中華民國代替清王朝。在戰后中國,政治運動主要由這兩股潮流構成。——據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這些人,或脫胎于洋務運動;或驚醒于民族危機。他們處多災多難之世,懷憂國憂時之思……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成中國之巨禍”的歷史事件,概述“激進的改革”思想產生于19世紀末的歷史動因。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試論維新變法思想的歷史作用。3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探究“新中國”一詞的淵源和早期話語,應追溯“中國”的歷史涵義。“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見下圖),這里的“中國”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元明以來,“中國”作為國家名稱正式使用,對內一般以朝號自稱,對外稱“中國”。正如康有為所言:“中國向用朝號,乃以易姓改物,對于前代耳,若其對外交鄰,自古皆稱中國。”材料二求“新”求“變”成為康有為救亡圖存的基本思路,他對進化思想的認可和倡導,助長了他的求新熱情,這是他最早提出建立“新中國”的思想根源之一。“新中國”一詞即在進化論和維新思想共同推動下得到傳播和使用,建立“新中國”的呼聲高漲。——據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國”一詞的概念內涵與話語演進》整理寫出材料一圖中文字的字體,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涵義的變化。結合康熙時期的外交史實,說明康有為的觀點。(2)例舉三位維新派代表人物。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末建立“新中國”呼聲高漲的原因。
參考答案1、答案:D2、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三元里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可以看出鴉片戰爭期間,百姓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抵抗,魏源希望借此來抵御外侮,C項正確;“救亡圖存”不符合這一時期特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魏源對清政府政策的態度,排除B項;魏源仍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有一定的開明思想,但是并未擺脫天朝上國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B解析:考查義和團運動。材料反映出19世紀末,清政府利用義和團聯合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場景,體現出在瓜分狂潮下,中國人對“洋教”的仇視,反映了中國社會與西方列強的矛盾十分尖銳,故選B項,并排除A項。《辛丑條約》簽訂后清王朝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社會兩大矛盾趨于匯流,排除C項;僅憑材料中的漫畫不能得出整個知識界都積極宣傳反帝主張這一結論,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海域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5艘戰艦沉沒,日本艦隊5戰艦重創。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可知,該戰役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海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海海戰發生于1894年,清軍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A項正確。1895年的威海衛戰役清軍主力全軍覆沒,B項排除;“日軍占絕對優勢”不符合史實,C項排除;黃海海戰在丁汝昌等愛國將領的領導下奮力抵抗,D項排除。5、答案:B解析:由材料“李鴻章主張撤塞防而專重海防,左宗棠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可以看出,李鴻章和左宗棠都認可海防的重要性,B正確;清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無法概括李鴻章、左宗棠的觀點,A不選;本題材料說明如何進行邊防建設仍在討論中,所以不是切實的變化,C不選;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洋務運動的支持者,D錯誤。故選:B。6、答案:A解析:清政府官員并未意識到條約的不平等性以及條約內容對于國家主權的侵害,反而將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作為駕馭西方列強的手段,這說明當時的清政府缺乏國家主權意識,A項正確;清政府依然是以宗藩觀念看待近代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并未突破傳統外交的束縛,排除B項;“一切持平”意味著并非分化列強,排除C項;清政府采取的舉措不屬于近代外交,排除D項。故選:A。7、答案:C解析:1901年列強強迫中國簽下《辛丑條約》,2021中美高層戰略平等對話,從強迫到平等的對比,可見國際關系趨向民主化發展,故選C項;中美高層戰略平等對話體現的是合作,而非對抗,排除A項;材料重在體現對比,而美國現實中是極力維護單邊主義的,排除B項;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排除D項。8、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的“江南(指江蘇)、浙江、廣東每省只準設一碼頭,而福建一省獨必添一碼頭以媚之”可以看出,這一共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通商口岸的開放符合《南京條約》中的有關規定,而“割香港島給英國”也是《南京條約》的內容,符合題意,A項正確;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這是《馬關條約》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片面最惠國待遇出自《虎門條約》,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屬于《辛丑條約》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9、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舟扇齊心圖》”體現的是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義和團注重社會動員抵御列強的入侵,D項正確;文人畫強調的是寫意,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對先進技術的利用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與義和團強有力的領導無關,排除C項。故選:D。10、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辛亥革命產生的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社會,《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人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決心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故D選項正確;《馬關條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1895年簽訂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社會性質,與材料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不符,公車上書是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圖存,與材料內容不符,故A選項錯誤;瓜分中國的狂潮和義和團運動產生于19世紀末,與材料問的“反映20世紀中國‘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和‘奮起救亡,勇于變革’”不符,故B選項錯誤;戊戌變法產生于1898年6月至9月,與材料問的“反映20世紀中國‘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和‘奮起救亡,勇于變革’”不符,故C選項錯誤。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維新派尋求立國之道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對比”,找出差距,寄希望于改革以實現救亡圖存,D項正確;ABC項與材料所表述的主旨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根據圖中“……二、安慶的爭奪……四、曾軍的分路推進與洋將洋兵的協助”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的部分目錄所闡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為鎮壓太平天國,1860年,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在安慶展開激戰,太平軍戰敗;太平天國運動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正如材料中所述“曾軍的分路推進與洋將洋兵的協助”,由此可知,材料中所述是太平天國運動,A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聯合發動的對清政府的戰爭,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列強發動的鎮壓義和團運動的戰爭,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13、答案:B解析:李鴻章認為,如果降低華匠工資,必然會影響工人生活,可能會導致工人轉投洋人工廠,由此可知,李鴻章是從市場角度分析降薪的風險,說明當時的天津機器制造局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B項正確;政府試圖降低工人工資,說明政府并不從工人利益角度考慮,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李鴻章并未采取官僚衙門式的做法降低工人工資,排除C項;D項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①民眾的反抗與生存環境的惡化息息相關②農民階級小生產的局限性④人民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選D。③宗教信仰沖突導致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不符合所學知識,排除。15、答案:B解析: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由于《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導致其無法實施,所以后來太平天國不得不重新恢復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并為了保證賦稅來源設立收租局幫助地主收租,這一措施實在是談不上“救國救民和推進中國近代化”,更不是什么“革命”行動,故選B項。拜上帝教和《天朝田畝制度》在太平天國初期對于幫助貧苦農民擺脫封建剝削和壓迫、提高他們的革命積極性還是有幫助的,排除A、C兩項;洪仁環在《資政新篇》中主張中外平等交往,提出的“與番人并雄之法”有利于抗擊外來侵略,推動中國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英、俄強租中國領土,且英俄等國互相承認其勢力范圍的史實,這種背著中國政府劃分各自勢力范圍的做法,體現了列強正逐步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故選B項。近代中國一直是半殖民地,滿清政府擁有一定的主權,排除A項。經濟附庸是指經濟不能獨立,需要依靠其他國家的經濟,而材料僅體現了英俄對中國經濟利益的侵占和瓜分,排除C項。D項曲解了題干主旨,材料側重于英俄利益的協調而非矛盾。17、答案:A解析:據材料所述,《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無論與什么商人貿易,都不必跟中國官辦貿易機構打交道,中國制定并頒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相關費用方面的則例,英國商人根據則例交納相關費用。以上內容都是以英國商人為主體,反映了英國打開市場的需要,故A項正確;條約規定中國針對英商而制定關稅稅則,不能說明失去海關控制權,B項錯誤;英國打開中國市場主要并不是為了鴉片貿易,而是銷售工業品,故C項錯誤;該條約的內容規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D項錯誤。18、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材料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反映的是,領土被割讓出去的遺憾,所以應該反映的是《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故選:A。19、答案:B解析:根據“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國人的覺醒)”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在開會,頭上懸著一把刀,象征著在西方侵略之下中國人民的覺醒,反映了中國的民族意識引起列強的擔憂,B項正確;A項是在甲午戰后,排除A項;漫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列強的團結,排除D項。故選:B。20、答案:C解析:A.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是洪仁玕,排除A項;B.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排除B項;C.王韜曾參與洋務運動,正是這一人生經歷及其對洋務運動的認識,他深刻體會到洋務運動的不足,從而萌發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張,C項正確;D.西方社會進化論思想傳入中國始于嚴復,排除D項。故選:C。21、答案:B解析:材料“鴉片戰爭期間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位學生可以查閱《海國圖志》,故B項正確;AD項是明末清初的思想的作品;C項是甲午戰后的作品。點睛:解題的關鍵時間點“鴉片戰爭期間”。2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平行之禮”可知,中國傳統的華夷觀念發生了變化,使夷夏之防觀念受到沖擊,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推動向西方學習思潮出現,排除A項;“瓦解”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維新思想引導了自由平等思想啟蒙,而材料屬于對中國外交觀念的影響,排除C項。23、答案:D解析:D.“保守派堅持傳統,反對變法。洋務派也反對國家制度的轉變。各省督撫大多采取消極觀望態度”說明維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D正確;A.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A;B.材料未體現,排除;C.太過絕對,排除。故選:D。2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康有為把孔子說成改革家,懷疑古文獻的真實性,在儒家道德的捍衛者眼里不啻是褻瀆和異端。”并結合所學可知,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著述受到頑固派的抨擊,甚至一些同情維新變法的知識分子也反對康有為的學說,這說明康有為的思想不被多數人所接受,也能說明戊戌變法的社會基礎薄弱,因此可以用來說明戊戌變法的失敗在所難免,A項正確;資產階級是維新變法運動的階級基礎,排除B項;近代動搖了儒學統治地位的是新文化運動,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和史實均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5、答案:C解析:C.根據題干中“上諭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可知永遠禁止中國人參加和成立具有反帝性質的組織,對鎮壓不利的官職,彈壓懲辦,故C正確;A.是1901年簽訂的,排除;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2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的社會發展。根據材料中四個年份上海道臺職能的變化,可以看出其職能與對外事務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體現了晚清中國在近代列強侵略下被迫近代化的過程,故C項正確;當時上海道臺仍是傳統官僚,并沒有轉型為近代官員,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這一時期上海道臺職務的變化,其管轄地域范圍仍是上海地區,排除B項;當時上海道臺仍然代表清政府的利益,故D項錯誤。2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遂將濟南、濰縣、周村三處開為商埠,俾利權不致為德人所壟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為了抵御德國對山東的瓜分,批準濟南開埠,A項正確;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C項錯誤,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的狀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輿論呼聲,排除D項。故選:A。2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南京條約》……規定的內容……”可知,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內容有: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領事裁判權是在1843年和1844年簽訂的《虎門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中取得的權力,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和C項;鴉片貿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獲得的利益,排除D項。故選:B。29、答案:B解析:材料“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各處痞棍借以索詐僧尼脅遷他處”體現的是維新派四處樹敵,政治經驗不成熟,脫離群眾,B項正確;維新變法并未觸及土地制度,排除A項;材料與反對愚昧及構建新生活方式無關,排除CD項。故選:B。30、答案:A解析:材料“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體現的是當時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A項正確;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排除B項;當時維新變法已經失敗,排除C項;D項與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有關,排除。故選:A。31、答案:A解析:從材料信息“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可以看出是對《海國圖志》的評價,因為這本書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故A正確;BC是康有為的作品,排除;D是新文化運動的刊物,排除。故選A。32、答案:(1)同:都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都有開放通商口岸的內容;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肅森林活動方案
- 甜品店集贊活動方案
- 生日派對飯店活動方案
- 生物公司圣誕節活動方案
- 生豆杯測活動方案
- 王者周年活動方案
- 班級承包活動策劃方案
- 物業谷雨活動方案
- 班級紅包抽獎活動方案
- 物業水球活動方案
- GA/T 2159-2024法庭科學資金數據清洗規程
- 商標侵權培訓課件
- 留學邏輯考試題及答案
- 安置房購房定金合同協議
- 企業碳排放管理制度
- 2025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 ODM合同范本模板
- 血管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控制
- T-NMSP 3-2022 高寒地區汽車試驗場地建設技術指南
- T-SDEPI 046-2024 微生物菌劑修復河道水體技術規程
- 醫院消毒劑知識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