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經濟學
資本主義部分政治經濟學1第三章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資本積累目的和要求:
(1)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2)勞動力商品理論
(3)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和方法
(4)資本主義工資理論
(5)資本積累理論第三章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資本積累目的和要求:2第一節貨幣轉化為資本
一、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1、貨幣與資本的區別首先,運動形式不同。
作為貨幣的貨幣運動形式是W—G—W;而作為資本的貨幣,其流通形式是G—W—G′。
第一節貨幣轉化為資本3
其次,流通的內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內容是商品與商品的交換,其目的是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后者流通的內容是貨幣與貨幣的交換,其目的是為了價值,并且是為了重到更多的價值,即實現價值增殖。這個增殖了的價值即為剩余價值(m),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4
商品流通W——G——W
資本流通G——W——G’順序先賣后買先買后賣目的為買而賣,為滿足需要;為賣而買,為增值;內容相同價值量的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同質的貨幣與貨幣的交換限度取得了自己需要的使用價值,運動就終止資本的運動是無止境的商品流通資本流通順序先賣后買先買后賣目的為買而5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①資本總公式G—W—G′就是總公式②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從形式上,資本總公式與價值規律是相矛盾的。資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又要實現價值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6M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剩余價值(m)不能在流通領域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
第一、等價交換改變的只是價值形式,不會增殖第二、不等價交換,無論是貴賣、還是賤買貴賣,只改變價值的分配,不會增加社會價值總量。
離開流通過程,貨幣所有者不與其他人發生關系,不能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也不可能增殖。M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剩余價值(m)不能在7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第一、勞動力所有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第二、勞動力所有者除了勞動力外一無所有。人的勞動能力,存在于人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第一、商品生產中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產生兩極分化而成;第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中形成。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8
關于社會主義勞動力屬性的爭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在我國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探討和研究這個問題,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力是不是商品這個問題,總的看來可以分為以下兩種觀點。
贊成的觀點主要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商品的條件依然存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勞動力成為商品,承認勞動力是商品,有助于形成勞動力市場、貫徹按勞分配關于社會主義勞動力屬性的爭論9原則、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勞動力成為商品并不違背社會主義原則,與公有制、按勞分配不矛盾,不否定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不在于勞動力成為商品,而在于剩余價值歸誰占有,等等。
反對的觀點主要有: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是公有制,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不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商品論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對立的,會改變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否定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按勞分配制度。
來源:蘇克莉.淺析社會主義的勞動力是商品.現代企業教育.2007(6).原則、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勞動力成為商品并不違背社會主10
“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11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第一、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勞動者養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包含歷史因素和道德因素)
勞動
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還能夠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
所以,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也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只有資本家在流通中購買到特殊的勞動力商品,并把勞動力投入生產,價值才會增殖。因此馬克思指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第一、維持勞動者自身生12
第二節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一、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含義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形成過程舊價值的轉移新價值的創造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新價值勞動力價值剩余價值第二節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資本主義生13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特點:
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
第二、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商品價值形成過程:
商品價值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活勞動新創造的價值不能生產廢品;消耗要符合社會標準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商品價值=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勞動力價值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特點:
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14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變為資本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價值轉移價值增殖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勞動過程價值增殖過程G——WPm(C)A(V)……P……W’——G’(G+m)(C+V+m)W商品Pm生產資料價值A勞動力價值W’新商品G貨幣G’增加了的貨幣C不變資本V可變資本m剩余價值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變為資本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價值轉移價值增15價值增殖的關鍵在于資本家必須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這樣,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便大于勞動力價值,其差額即為剩余價值(m)。●兩點結論:第一,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第二,價值增殖過程是延長了的、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必要勞動時間的終點、剩余勞動時間的起點。價值增殖的關鍵在于資本家必須把工人的勞動16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雇傭工人一天的勞動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
必要勞動: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須的勞動時間。也可叫有酬勞動。
剩余勞動:無償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時間。也叫無酬勞動。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用m表示。無償占有剩余勞動是一切剝削制度的基礎;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基礎是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17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1、資本的含義
資本的本質馬克思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它們只有在同時還充當剝消和統治工人的手段的條件下,才成為資本。”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消工人的關系。
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18小故事:“不幸的皮爾”英國經濟學家威克菲爾德在他的《英國和美國》一書中談到:他在殖民地發現了:擁有貨幣、生活資料、機器以及其他生產資料,而沒有雇傭工人這個補充物,沒有被迫自愿出賣自己的人,也不能使一個人成為資本家。他發現,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個發現來源于一個叫皮爾的資本家的考察。皮爾先生非常有遠見,他把價值5萬英磅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從英國帶到新荷蘭(澳大利亞)的斯望河去,并同時帶去了3,000名男工、小故事:“不幸的皮爾”19女工、童工,企圖在那里賺取剩余價值。可是,英國工人一到物產富饒、極易謀生的澳大利亞,就紛紛離開,結果皮爾先生竟連一個替他鋪床或到河邊打水的仆人也沒有了。馬克思于是幽默而諷刺地說,“不幸的皮爾先生,他什么都預見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國的生產關系輸出到斯望河去”!女工、童工,企圖在那里賺取剩余價值。可是,英國工人一到20
資本的特殊性:資本與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表現為不同的社會屬性。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權結合在一起,體現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消關系。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結合起來的資本,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資本的一般屬性:墊支性、增殖性、運動性。
212、劃分的依據劃分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依據是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不變資本是指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用c表示。可變資本是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用v表示。3、劃分的意義劃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意義在于揭示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帶來的,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惟一源泉。2、劃分的依據22三、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
剩余價值率:也叫剝削率或剝削程度。是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用m’表示:m’
=m/v
剩余價值率還可以表示為:
以上兩個公式都反映剝削程度。前一個公式是以物化勞動形式表示的;后一個公式是以活勞動形式表示的。由于m=v.m’,所以剩余價值分別與v、m’成正比。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m’=三、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剩余價值率:也叫剝23計算題吉林省遼源煤礦在日偽時期“萬人坑”里,發現死難礦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張欠債工票,上面記載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資32.34元。據資料記載,當時工人每日產煤1.88噸,每噸煤市價22.65元,每噸煤生產費用(包括支付工資在內)14.90元。試計算:(1)資本家一個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價值?(2)剩余價值率為百分之多少?計算題吉林省遼源煤礦在日偽時期“萬人坑24
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
(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1、含義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延長工作日所生產的剩余價值。
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
061215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252、工作日的界限
第一,自然界限。一天就只有24小時,這是工作日延長的自然界限。第二,生理界限。這是指滿足勞動者生理上需要的時間。例如工人吃飯、睡眠、休息時間,這部分時間就構成了工作日延長的生理界限。第三,道德界限。3、工作日的實際長度工作日的實際長度取決于兩個階級的力量對比。2、工作日的界限268小時工作日
“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辛勞,光得到僅能糊口的工餉,從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思考。
我們要聞聞花香,我們要曬曬太陽,我們相信:上帝只允許八小時工作日。”
19世紀80年代,為了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不斷采取增加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的辦法來殘酷地剝削工人。1883年,美國工人平均日工作超過10小時,每天工作12至15個小時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廠,白班倒夜班時,工人會連軸干24小時。
1886年5月1日,美國有近50萬工人參加了大規模的全國性爭取8小時工作日的罷工。
1860年5月4日美國芝加哥秣市廣場8小時工作日“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27從19世紀初開始,各國工人階級為力爭縮短工作日進行了不屈不饒的斗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在工人階級斗爭的強力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才被迫實行8小時工作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工人階級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增強,同時也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使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作日進一步縮短。至20世紀80年代初,工人每周實際勞動時間,日本為41.6小時,英國為37.4小時,美國為36.7小時,法國為34.4小時,德國為33.4小時。從19世紀初開始,各國工人階級為力爭縮短工作日28背景資料:日本獨資企業上海景條針織有限公司——延長勞動時間報道
“你一天能燙多少衣服?”她警惕地打量記者一番,然后小聲說“二三百件吧”。接著她又說,每燙一件衣服是三分錢。今天是休息日還要加班?記者故作好奇地問。這名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說,“任務緊張,我們已經連續加了半個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做到11點左右,這不,又有5000多件衣服來了。”一名來自江西的老工人對記者說,他最長一次加班一直連續工作了近40個小時,從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因為加班而病倒的人太多背景資料:日本獨資企業上海景條針織有限公司“你一天能29了,其中我親眼看到一個小姑娘在工作時突然間就噴出一口鮮血,那都是給累的。”這么辛苦地加班卻從來沒有一分錢的加班工資,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則要克扣工人工資。據這位老工人介紹,廠里工人的工資有計時的也有計件的,還有固定的,從200-900元不等,平均為400多元。然而每個工人每個月只能領到工資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時還要被扣除這樣或者那樣,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而且還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發到手,連回家過年都來不及。了,其中我親眼看到一個小姑娘在工作時突然間就噴出一口鮮30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1、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不變的條件下,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2、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勞動力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生活資料價值)提高生活資料生產及相關的生產資料勞動生產率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31
0248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32●新技術革命改變了資本對工人的剝削嗎?據統計,美國物質生產部門(農、林、漁業除外)的剩余價值率,1950年為241.6%,1960年為247.7%,1970年為255%,1977年為280.9%。聯邦德國能源、采礦、加工和建筑業的剩余價值率:1950—1952年平均為204.1%,1953—1957年平均為206.1%,1958—1965年平均為224.6%,1966—1970年平均為246.1%。●新技術革命改變了資本對工人的剝削嗎?33◆根據聯邦德國政治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反映,由于采用了現代化機器和工藝,聯邦德國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由1950年的2小時51分縮短到1997年的2小時零9分。這樣一來,為資本家生產的剩余勞動時間就大大延長了。新技術革命帶來工作日的縮短,但工人的勞動比以前更加緊張。日本經濟學家不破哲三指出:這種精神疲勞和神經極度緊張的情況,在今天日本壟斷資本主義所達到的程度,遠遠超過馬克思時代。◆根據聯邦德國政治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反映34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源泉——
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以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前提。但是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高度自動化設備包括機器人是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這里可以用兩個基本理論來說明:第一、只有人才具有勞動特性,而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第二、自動化設備是機器,是不變資本,生產中只改變價值形態,不會增大價值。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源泉——35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1、剩余價值規律的內容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對工人剩余勞動榨取。2、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第一,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第二,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第三,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36
第四節資本主義工資
一、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從現象上看,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的全部報酬,或者說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其實則不然。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不是勞動,勞動不是商品。因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賣之前就已獨立存在,而勞動不能;
第二,作為價值實體的勞動不可能有價值,如果說勞動有價值,就等于是勞動的價值是勞動,這無疑是同義反復;
第三,如果說勞動是商品,會導致否定價值規律或剩余價值規律;
因此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7●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原因:1、工人出賣的是一定時間的勞動力,但是,看起來好象是一定時間的勞動。2、工資是在工人勞動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誤認為是勞動的價格3、工資形式的勞動的時間和勞動強度和熟練程度不同工資也不同4、勞動是工人謀生手段,工資往往被看作是勞動換來的 ●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原因:38
二、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
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有很多,但基本形式只有兩種: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時工資是按勞動時間支付工資的一種形式。如小時工資、日工資等,每小時工資單價由勞動力的日價值日的長度決定;在勞動價格已定的情況下,計時工資的多少取決于勞動量的多少。
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資形式。二、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39
三、工作量的變化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1、名義工資也叫貨幣工資,是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的貨幣額;2、實際工資就是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能夠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三、工作量的變化40
當生活資料價格等條件不變時,名義工資實際工資名義工資實際工資由于受高物價、高稅收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名義工資不變,價格水平實際工資如果名義工資價格水平實際工資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生活狀況,要看實際工資水平的高低。在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工資也呈不斷提高的趨勢。但是:(1)、實際工資的增幅低于名義工資的增幅;(2)、實際工資的提高并不意味著工人受剝削程度的減輕當生活資料價格等條件不變時,41
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的增長又使工人階級的工資出現了持續上升的趨勢。有資料顯示,1960—1973年日本各產業部門的法人企業總資產增加8.2倍,純利潤增加8.1倍,而工人的平均工資增加4.1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加了1.4倍。(兩者并不是同比例的增長)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增42
3、相對工資:是工人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相比較的相對量,也叫比較工資。新價值一定,VM;反之亦然。從較長時期看,相對工資呈下降的趨勢,這反映了資本家與工人在經濟利益上的根本對立。4、工資的國民差異各個國家的工資水平存在的差別叫工資的國民差異。研究工資水平的變動,必須考察不同國家的工資差別以及引起差別的因素。3、相對工資:是工人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相比43第五節資本積累
資本會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又會變成資本,資本的積累過程就是M轉化為資本的過程,也就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過程。考察資本積累過程,可以提示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它對無產階級命運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提示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深。第五節資本積累資本會產生剩余價值,剩44一、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任何社會的生產活動都是連續不斷、周而復始地進行著。這種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就是社會再生產。2、社會再生產從其內容上看,包括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兩個方面。3、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再生產。一、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1、物質資料的生產45(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具有以下特點:
1、資本家的可變資本,從再生產的角度看是工人創造的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是工人創造的3、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同時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第一年:4,000C+1,000V+1,000M=6,000第二年:4,000C+1,000V+1,000M=6,000……
(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具有以下特點:46(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外延內涵
對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47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資本家為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和加強競爭實力,一般不會把全部剩余價值用于個人消費,而是將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使生產規模擴大。第一年:8,000C+2,000V+2,000M=12,000第二年:8,800C+2,200V+2,200M=13,200第三年:9,680C+2,530V+2,530M=14,740
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資本家為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48(三)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影響因素概念: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源泉。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內在動力:追求剩余價值外在壓力:競爭(三)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影響因素概念: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轉化為49
(四)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在剩余價值分割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條件下,資本積累的多少取決于剩余價值量的大小。影響剩余價值的因素都是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1、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2、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3、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
4、預付資本總量的大小。(四)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50
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一)資本有機構成及其發展趨勢
1、資本的技術構成:反映生產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2、資本的價值構成: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的構成。3、資本有機構成:就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用公式c:v表示。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決定近似反映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一)51
(二)資本的積聚和集中1、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單個資本增大的兩種方式。2、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不斷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量。3、資本集中是指已經形成的若干個資本的合并。4、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聯系和區別(二)資本的積聚和集中52
聯系:資本積聚促使資本迅速集中,資本集中又促使資本積聚。
區別:①、資本積聚以資本積累為前提,資本積聚的規模要受積累基金的限制,資本集中則不受這種限制;②、資本積聚可以增大社會資本的規模,資本集中則不會增大資本的規模,只不過改變原有的資本量的重新分配。聯系:資本積聚促使資本迅速集中,資本集中又促使資53資本集中有兩種方式:兼并和聯合企業的兼并和聯合戰略使許多國家迅速培養出自己的“航空母艦”。1996年12月美國的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并組成了世界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新波音公司;2000年9月初,美國娛樂傳播業又出現最大兼并案,維業康母公司宣布出資350億美元兼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等。資本集中有兩種方式:兼并和聯合54三九集團從一個校辦工廠發展成為一家中央直屬大型企業;從三個科研成果發展成為“中國制藥之王”;從單一的制藥企業發展成為擁有100多家下屬企業、以醫藥為主營的產業集團;從零起步到創出價值83.06%億元的“999”品牌;從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到擁有總資產210多億元——所有這一切,都有賴于三九集團18年來不斷地并購,且在并購之后采取實質性的重組行為。三九集團從一個校辦工廠發展成為一家中央直屬大型企業;從三個科55資本積聚和集中及現代特點的理論例如:惠普與康柏的合并(《人民日報》2002年5月8日。)2001年9月3日,全球著名電腦生產企業惠普公司與康柏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新惠普”,震動了世界電腦業。惠普是計算和成像等的服務提供商,2000年的持續運營收入總值達488億美元。康柏是從事硬件、軟件等的服務企業,2000年的銷售額為400億美元。這兩家公司的合并將導致一家年營業收入高達870億美元的巨型公司出現,同時,其資產也將攀升至564億美元。資本積聚和集中及現代特點的理論56
(三)相對過剩人口1、概念:相對過剩人口就是指勞動者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也就是說,這些人口相對于資本的需要來說,是“多余”的人;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人口規律。2、原因: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直接結果。3、表現(1)總資本中原有部分的有機構成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會絕對減少,從而產生機器排斥工人的現象。總資本有機構成V勞動力價值就業10萬C:V=8:22萬10元/個2000個10萬C:V=9:11萬10元/個1000個
減(三)相對過剩人口減57
(2)追加的資本會以更高的有機構成投入生產過程,與原資本相比,為勞動者提供的就業機會相對減少。總資本有機構成V勞動力價值就業20萬C:V=8:24萬10元/個4000個原有10萬C:V=8:22萬10元/個2000個新增10萬C:V=9:11萬10元/個1000個4、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1)流動的過剩人口(2)潛在的過剩人口(3)停滯的過剩人口(2)追加的資本會以更高的有機構成投入生產過程,與原58技術進步、有機構成的提高對勞動就業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生產過程的電氣化、自動化,引發了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會導致勞動就業率的降低和就業人數的減少,這種情況在某些部門和一定時期表現得尤其明顯;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導致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整個傻呵呵和較長的歷史時期看,新技術革命會帶來勞動與資本交換關系的擴大。技術進步、有機構成的提高對勞動就業產生雙重影響59有關資料顯示,從1950—1990年,美、日、聯邦德國、英、法五國的就業人數,由16,777萬人增加到26,669萬人,后者為前者的1.59倍。這反映了科技進步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并未導致總體就業人數的減少。有關資料顯示,從1950—1990年,美、日、聯邦德國、英、60國家統計局:過去5年失業率未突破4.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各項擴大就業政策的逐步落實,2002年至200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均保持在4.0%~4.3%的較低水平。在勞動力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全國城鎮登記的失業率1993年為2.6%,2001年是3.6%,2002年年中就達3.8%,2002底達到4%;國家統計局:過去5年失業率未突破4.3%612004年底失業人數增長到827萬,2004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2006年失業人員達到840萬人,失業率為4.3%。另外,根據統計局預測,我國16歲—64歲人口2010年為96,799萬人,2020年將達到最高峰約99,696萬人,比1995年增加近2億人。我國就業形勢總的基本穩定,2008年9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004年底失業人數增長到827萬,2004年城鎮登記失業62(四)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1、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一方面是資本家的財富積累,另一方面是無產階級失業、貧困的積累。資本主義積累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須的大量的貨幣財富;(2)有大量的失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而又具有人身自由的勞動者。這兩個條件的形成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四)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632、資本原始積累
資本原始積累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也就是以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直接暴力來實現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是一部骯臟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論》第1卷,783頁)“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同上,829)H:\羊吃人1.avi2、資本原始積累64原始積累的方式主要有:(1)對農民土地的掠奪,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是原始積累過程的基礎。如英國“圈地運動”。(2)對貨幣財富的掠奪。通過殖民制度、國債、重稅、保護關稅制度、商業戰爭等等暴力手段進行。所有這些,都是依靠國家權利,來促進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原始積累的方式主要有:65政治經濟學
資本主義部分政治經濟學66第三章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資本積累目的和要求:
(1)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2)勞動力商品理論
(3)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和方法
(4)資本主義工資理論
(5)資本積累理論第三章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資本積累目的和要求:67第一節貨幣轉化為資本
一、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1、貨幣與資本的區別首先,運動形式不同。
作為貨幣的貨幣運動形式是W—G—W;而作為資本的貨幣,其流通形式是G—W—G′。
第一節貨幣轉化為資本68
其次,流通的內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內容是商品與商品的交換,其目的是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后者流通的內容是貨幣與貨幣的交換,其目的是為了價值,并且是為了重到更多的價值,即實現價值增殖。這個增殖了的價值即為剩余價值(m),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69
商品流通W——G——W
資本流通G——W——G’順序先賣后買先買后賣目的為買而賣,為滿足需要;為賣而買,為增值;內容相同價值量的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同質的貨幣與貨幣的交換限度取得了自己需要的使用價值,運動就終止資本的運動是無止境的商品流通資本流通順序先賣后買先買后賣目的為買而70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①資本總公式G—W—G′就是總公式②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從形式上,資本總公式與價值規律是相矛盾的。資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又要實現價值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71M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剩余價值(m)不能在流通領域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
第一、等價交換改變的只是價值形式,不會增殖第二、不等價交換,無論是貴賣、還是賤買貴賣,只改變價值的分配,不會增加社會價值總量。
離開流通過程,貨幣所有者不與其他人發生關系,不能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也不可能增殖。M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剩余價值(m)不能在72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第一、勞動力所有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第二、勞動力所有者除了勞動力外一無所有。人的勞動能力,存在于人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第一、商品生產中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產生兩極分化而成;第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中形成。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73
關于社會主義勞動力屬性的爭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在我國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探討和研究這個問題,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力是不是商品這個問題,總的看來可以分為以下兩種觀點。
贊成的觀點主要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商品的條件依然存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勞動力成為商品,承認勞動力是商品,有助于形成勞動力市場、貫徹按勞分配關于社會主義勞動力屬性的爭論74原則、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勞動力成為商品并不違背社會主義原則,與公有制、按勞分配不矛盾,不否定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不在于勞動力成為商品,而在于剩余價值歸誰占有,等等。
反對的觀點主要有: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是公有制,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不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商品論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對立的,會改變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否定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按勞分配制度。
來源:蘇克莉.淺析社會主義的勞動力是商品.現代企業教育.2007(6).原則、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勞動力成為商品并不違背社會主75
“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76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第一、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勞動者養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包含歷史因素和道德因素)
勞動
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還能夠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
所以,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也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只有資本家在流通中購買到特殊的勞動力商品,并把勞動力投入生產,價值才會增殖。因此馬克思指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第一、維持勞動者自身生77
第二節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一、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含義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形成過程舊價值的轉移新價值的創造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新價值勞動力價值剩余價值第二節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資本主義生78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特點:
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
第二、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商品價值形成過程:
商品價值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活勞動新創造的價值不能生產廢品;消耗要符合社會標準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商品價值=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勞動力價值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特點:
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79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變為資本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價值轉移價值增殖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勞動過程價值增殖過程G——WPm(C)A(V)……P……W’——G’(G+m)(C+V+m)W商品Pm生產資料價值A勞動力價值W’新商品G貨幣G’增加了的貨幣C不變資本V可變資本m剩余價值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變為資本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價值轉移價值增80價值增殖的關鍵在于資本家必須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這樣,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便大于勞動力價值,其差額即為剩余價值(m)。●兩點結論:第一,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第二,價值增殖過程是延長了的、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必要勞動時間的終點、剩余勞動時間的起點。價值增殖的關鍵在于資本家必須把工人的勞動81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雇傭工人一天的勞動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
必要勞動: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須的勞動時間。也可叫有酬勞動。
剩余勞動:無償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時間。也叫無酬勞動。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用m表示。無償占有剩余勞動是一切剝削制度的基礎;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基礎是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82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1、資本的含義
資本的本質馬克思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它們只有在同時還充當剝消和統治工人的手段的條件下,才成為資本。”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消工人的關系。
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83小故事:“不幸的皮爾”英國經濟學家威克菲爾德在他的《英國和美國》一書中談到:他在殖民地發現了:擁有貨幣、生活資料、機器以及其他生產資料,而沒有雇傭工人這個補充物,沒有被迫自愿出賣自己的人,也不能使一個人成為資本家。他發現,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個發現來源于一個叫皮爾的資本家的考察。皮爾先生非常有遠見,他把價值5萬英磅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從英國帶到新荷蘭(澳大利亞)的斯望河去,并同時帶去了3,000名男工、小故事:“不幸的皮爾”84女工、童工,企圖在那里賺取剩余價值。可是,英國工人一到物產富饒、極易謀生的澳大利亞,就紛紛離開,結果皮爾先生竟連一個替他鋪床或到河邊打水的仆人也沒有了。馬克思于是幽默而諷刺地說,“不幸的皮爾先生,他什么都預見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國的生產關系輸出到斯望河去”!女工、童工,企圖在那里賺取剩余價值。可是,英國工人一到85
資本的特殊性:資本與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表現為不同的社會屬性。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權結合在一起,體現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消關系。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結合起來的資本,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資本的一般屬性:墊支性、增殖性、運動性。
862、劃分的依據劃分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依據是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不變資本是指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用c表示。可變資本是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用v表示。3、劃分的意義劃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意義在于揭示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帶來的,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惟一源泉。2、劃分的依據87三、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
剩余價值率:也叫剝削率或剝削程度。是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用m’表示:m’
=m/v
剩余價值率還可以表示為:
以上兩個公式都反映剝削程度。前一個公式是以物化勞動形式表示的;后一個公式是以活勞動形式表示的。由于m=v.m’,所以剩余價值分別與v、m’成正比。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m’=三、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剩余價值率:也叫剝88計算題吉林省遼源煤礦在日偽時期“萬人坑”里,發現死難礦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張欠債工票,上面記載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資32.34元。據資料記載,當時工人每日產煤1.88噸,每噸煤市價22.65元,每噸煤生產費用(包括支付工資在內)14.90元。試計算:(1)資本家一個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價值?(2)剩余價值率為百分之多少?計算題吉林省遼源煤礦在日偽時期“萬人坑89
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
(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1、含義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延長工作日所生產的剩余價值。
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
061215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902、工作日的界限
第一,自然界限。一天就只有24小時,這是工作日延長的自然界限。第二,生理界限。這是指滿足勞動者生理上需要的時間。例如工人吃飯、睡眠、休息時間,這部分時間就構成了工作日延長的生理界限。第三,道德界限。3、工作日的實際長度工作日的實際長度取決于兩個階級的力量對比。2、工作日的界限918小時工作日
“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辛勞,光得到僅能糊口的工餉,從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思考。
我們要聞聞花香,我們要曬曬太陽,我們相信:上帝只允許八小時工作日。”
19世紀80年代,為了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不斷采取增加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的辦法來殘酷地剝削工人。1883年,美國工人平均日工作超過10小時,每天工作12至15個小時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廠,白班倒夜班時,工人會連軸干24小時。
1886年5月1日,美國有近50萬工人參加了大規模的全國性爭取8小時工作日的罷工。
1860年5月4日美國芝加哥秣市廣場8小時工作日“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92從19世紀初開始,各國工人階級為力爭縮短工作日進行了不屈不饒的斗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在工人階級斗爭的強力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才被迫實行8小時工作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工人階級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增強,同時也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使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作日進一步縮短。至20世紀80年代初,工人每周實際勞動時間,日本為41.6小時,英國為37.4小時,美國為36.7小時,法國為34.4小時,德國為33.4小時。從19世紀初開始,各國工人階級為力爭縮短工作日93背景資料:日本獨資企業上海景條針織有限公司——延長勞動時間報道
“你一天能燙多少衣服?”她警惕地打量記者一番,然后小聲說“二三百件吧”。接著她又說,每燙一件衣服是三分錢。今天是休息日還要加班?記者故作好奇地問。這名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說,“任務緊張,我們已經連續加了半個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做到11點左右,這不,又有5000多件衣服來了。”一名來自江西的老工人對記者說,他最長一次加班一直連續工作了近40個小時,從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因為加班而病倒的人太多背景資料:日本獨資企業上海景條針織有限公司“你一天能94了,其中我親眼看到一個小姑娘在工作時突然間就噴出一口鮮血,那都是給累的。”這么辛苦地加班卻從來沒有一分錢的加班工資,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則要克扣工人工資。據這位老工人介紹,廠里工人的工資有計時的也有計件的,還有固定的,從200-900元不等,平均為400多元。然而每個工人每個月只能領到工資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時還要被扣除這樣或者那樣,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而且還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發到手,連回家過年都來不及。了,其中我親眼看到一個小姑娘在工作時突然間就噴出一口鮮95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1、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不變的條件下,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2、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勞動力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生活資料價值)提高生活資料生產及相關的生產資料勞動生產率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四、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96
0248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97●新技術革命改變了資本對工人的剝削嗎?據統計,美國物質生產部門(農、林、漁業除外)的剩余價值率,1950年為241.6%,1960年為247.7%,1970年為255%,1977年為280.9%。聯邦德國能源、采礦、加工和建筑業的剩余價值率:1950—1952年平均為204.1%,1953—1957年平均為206.1%,1958—1965年平均為224.6%,1966—1970年平均為246.1%。●新技術革命改變了資本對工人的剝削嗎?98◆根據聯邦德國政治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反映,由于采用了現代化機器和工藝,聯邦德國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由1950年的2小時51分縮短到1997年的2小時零9分。這樣一來,為資本家生產的剩余勞動時間就大大延長了。新技術革命帶來工作日的縮短,但工人的勞動比以前更加緊張。日本經濟學家不破哲三指出:這種精神疲勞和神經極度緊張的情況,在今天日本壟斷資本主義所達到的程度,遠遠超過馬克思時代。◆根據聯邦德國政治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反映99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源泉——
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以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前提。但是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高度自動化設備包括機器人是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這里可以用兩個基本理論來說明:第一、只有人才具有勞動特性,而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第二、自動化設備是機器,是不變資本,生產中只改變價值形態,不會增大價值。超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源泉——100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1、剩余價值規律的內容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對工人剩余勞動榨取。2、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第一,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第二,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第三,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101
第四節資本主義工資
一、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從現象上看,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的全部報酬,或者說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其實則不然。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不是勞動,勞動不是商品。因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賣之前就已獨立存在,而勞動不能;
第二,作為價值實體的勞動不可能有價值,如果說勞動有價值,就等于是勞動的價值是勞動,這無疑是同義反復;
第三,如果說勞動是商品,會導致否定價值規律或剩余價值規律;
因此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102●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原因:1、工人出賣的是一定時間的勞動力,但是,看起來好象是一定時間的勞動。2、工資是在工人勞動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誤認為是勞動的價格3、工資形式的勞動的時間和勞動強度和熟練程度不同工資也不同4、勞動是工人謀生手段,工資往往被看作是勞動換來的 ●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原因:103
二、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
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有很多,但基本形式只有兩種: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時工資是按勞動時間支付工資的一種形式。如小時工資、日工資等,每小時工資單價由勞動力的日價值日的長度決定;在勞動價格已定的情況下,計時工資的多少取決于勞動量的多少。
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資形式。二、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104
三、工作量的變化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1、名義工資也叫貨幣工資,是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的貨幣額;2、實際工資就是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能夠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三、工作量的變化105
當生活資料價格等條件不變時,名義工資實際工資名義工資實際工資由于受高物價、高稅收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名義工資不變,價格水平實際工資如果名義工資價格水平實際工資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生活狀況,要看實際工資水平的高低。在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工資也呈不斷提高的趨勢。但是:(1)、實際工資的增幅低于名義工資的增幅;(2)、實際工資的提高并不意味著工人受剝削程度的減輕當生活資料價格等條件不變時,106
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的增長又使工人階級的工資出現了持續上升的趨勢。有資料顯示,1960—1973年日本各產業部門的法人企業總資產增加8.2倍,純利潤增加8.1倍,而工人的平均工資增加4.1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加了1.4倍。(兩者并不是同比例的增長)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增107
3、相對工資:是工人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相比較的相對量,也叫比較工資。新價值一定,VM;反之亦然。從較長時期看,相對工資呈下降的趨勢,這反映了資本家與工人在經濟利益上的根本對立。4、工資的國民差異各個國家的工資水平存在的差別叫工資的國民差異。研究工資水平的變動,必須考察不同國家的工資差別以及引起差別的因素。3、相對工資:是工人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相比108第五節資本積累
資本會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又會變成資本,資本的積累過程就是M轉化為資本的過程,也就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過程。考察資本積累過程,可以提示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它對無產階級命運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提示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深。第五節資本積累資本會產生剩余價值,剩109一、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任何社會的生產活動都是連續不斷、周而復始地進行著。這種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就是社會再生產。2、社會再生產從其內容上看,包括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兩個方面。3、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再生產。一、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1、物質資料的生產110(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具有以下特點:
1、資本家的可變資本,從再生產的角度看是工人創造的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是工人創造的3、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同時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第一年:4,000C+1,000V+1,000M=6,000第二年:4,000C+1,000V+1,000M=6,000……
(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具有以下特點:111(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外延內涵
對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112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資本家為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和加強競爭實力,一般不會把全部剩余價值用于個人消費,而是將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使生產規模擴大。第一年:8,000C+2,000V+2,000M=12,000第二年:8,800C+2,200V+2,200M=13,200第三年:9,680C+2,530V+2,530M=14,740
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資本家為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113(三)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影響因素概念: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源泉。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內在動力:追求剩余價值外在壓力:競爭(三)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影響因素概念: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轉化為114
(四)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在剩余價值分割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條件下,資本積累的多少取決于剩余價值量的大小。影響剩余價值的因素都是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1、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2、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3、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
4、預付資本總量的大小。(四)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115
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一)資本有機構成及其發展趨勢
1、資本的技術構成:反映生產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2、資本的價值構成: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的構成。3、資本有機構成:就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用公式c:v表示。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決定近似反映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一)116
(二)資本的積聚和集中1、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單個資本增大的兩種方式。2、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不斷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量。3、資本集中是指已經形成的若干個資本的合并。4、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聯系和區別(二)資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數顯量具產銷需求分析及投資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湖北省襄陽三中2025年高考英語二模試卷含解析
- 職業技術學院2024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廣東省廣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綜合測試(二)(二模)數學試題 含解析
- 上海市金山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中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生態環境監測中的遙感與GIS技術考核試卷
- 電氣安裝石油與開采設備考核試卷
- 管道配件生產的自動化技術考核試卷
- 船舶改裝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安全管理協同考核試卷
- 納米材料在海水淡化處理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水肥一體化施工組織設
- 遠動設備故障處理措施
- 藥浴嬰幼兒計劃書
- 靜態熱機械分析及動態熱機械分析
- 《真空熱處理爐》課件
- 醫院檢驗科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冊
- 幼兒園《村居》教案
- 社會主義發展史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齊魯師范學院
- 地鐵保護區范圍施工及開挖施工保護方案
- 精準屈光性白內障手術課件
- 2023煤炭礦區地質勘查成果總結報告編寫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