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法1.1取穴:主穴: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配穴:三陰交太沖內庭1.2腧穴定位:中脘位于肚臍上4寸;天樞位于臍旁2寸;脾俞在背部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在背部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三陰交位于內踝向上3寸,脛骨后緣;太沖位于足大趾與二趾紋頭端向上約1.5寸;內庭位于足2、3趾紋頭端凹陷中。針法1.1取穴:11.3操作方法:主穴針刺1寸左右;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5寸左右。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1.3操作方法:主穴針刺1寸左右;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2針灸治療胃腸病課件3三陰交太沖內庭三陰交太沖內庭42.耳針療法2.1取穴:胃腸脾肝內分泌2.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囑患者每日按壓3~4次,每穴按壓15~20下。2.耳針療法53.梅花針療法3.1選穴:背部督脈旁開1.5寸,從12胸椎至第4腰椎。3.2操作方法:用輕叩打法,至皮膚潮紅。叩至皮膚潮紅為至,每日1次。3.梅花針療法64.推拿法4.1取穴:中脘、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或背部督脈旁開1.5寸,從12胸椎至第4腰椎;揉胃部、揉腹、擦少腹、擦脅。4.2操作:以上3組處方可單用也可配合使用。在腧穴上多用揉法、按法、叩法等;在背部可用多種方法如滾法、揉法、擦法、推法、捏法、拍法、擊法等。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針。4.推拿法7注意事項5.1注意按時進餐,防止暴飲暴食。5.1少食過辣過酸等刺激之品。注意事項8胃痛(gastralgia)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疾病。本病多見于西醫學的胃炎、潰瘍病、胃痙攣、胃扭轉及胃神經官能癥等。胃痛(gastralgia)9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2腧穴定位:中脘位于肚臍上4寸;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太沖位于足大趾與二趾紋頭端向上約1.1取穴:中脘、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氣血虛損,陽氣不足,經脈失養,臟腑不榮,不榮則痛。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在背部可用多種方法如滾法、揉法、擦法、推法、捏法、拍法、擊法等。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脾胃虛寒加脾俞、胃俞、關元;1取穴:胃腸脾肝內分泌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胃痛治療1.針灸治療治法:和胃止痛處方:中脘足三里內關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并加艾灸;飲食停滯配公孫、梁門;肝氣犯胃配太沖;脾胃虛寒加脾俞、胃俞、關元;胃火上炎加內庭。操作: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中脘、足三里多加灸。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胃痛治療1.針灸治療10胃痛治療2.耳針取穴:脾、胃、肝、交感、神門。操作:每次選用2~3穴,疼痛劇烈時強刺激,緩解時輕刺激,或用壓丸法。胃痛治療2.耳針11針灸治療胃腸病課件12胃痛治療3.拔罐法選穴:上脘、中脘、胃俞、命門。操作:拔火罐,可針罐同用,也可在針灸后進行。4.驗方:單穴:印堂針刺治療胃痛療的好,5.推拿療法處方:中脘、上下脘、梁門、內關、足三里、慢性胃痛配胃俞、脾俞、關元。操作:按、揉、摩、一指禪揉、推法,滾法。[附注]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2.潰瘍病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綜合治療。3.飲食宜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胃痛治療3.拔罐法13腹痛(bellyache)
趙錦梅編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由臟腑氣機不利,經脈阻滯或失養而致。臨床上比較常見,可見于多種病證中。腹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癥狀,內科腹痛可見于西醫學的許多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腸痙攣、不完全性腸梗阻、結核性腹膜炎、腹型過敏性紫癜、腸易激綜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腸粘連、腸道寄生蟲、輸尿管結石等,當遇到以腹痛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施治。腹痛(bellyache)趙錦梅編腹痛是指胃14【病因病機】
凡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致使腸胃不和,氣機阻滯不通,或因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氣血虛損,陽氣不足,經脈失養,臟腑不榮,不榮則痛。【病因病機】15腹痛治療1.針灸治療治法:理氣止痛處方: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配穴:內庭、太沖、三陰交、脾俞、胃俞、關元。腹痛治療162.耳針:取腹、大腸、小腸、神門、脾、肝、交感,每次選用3~5穴,毫針強刺激,也可耳針埋藏或貼壓王不留行籽。3.灸法:用懸灸法,艾條灸中脘、粱門、神闕、天樞、氣海等穴10~15分鐘;4.穴位注射:取異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注入天樞、足三里穴,每穴0.5ml。2.耳針:取腹、大腸、小腸、神門、脾、肝、交感,每次選用317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影響學習,影響工作,影響健康,所以防治失眠尤為重要。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安眠當耳后翳風與風池連線中點,即乳突下緣正中(完骨)下約0.申脈(補)、照海(瀉)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泄瀉(diarrhea)趙錦梅編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用維生素B12注射于足三里、三陰交穴,每次選2處,每穴注射0.3.飲食宜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泄瀉(diarrhea)趙錦梅編泄瀉,又稱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甚至如漿水樣的癥狀。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1.針灸治療處方:主穴(1)天樞陰陵泉足三里(2)神闕天樞足三里公孫配穴:脾虛配脾俞、章門;肝郁配行間;腎虛配腎俞、關元。操作: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泄182.耳針治療(1)選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神門等穴,急性泄瀉用中強刺激,每日1~2次,留針20~30分鐘,慢性泄瀉可隔日1次或用壓丸法。3.皮膚針:取脊部背俞穴(胸8至腰3),下腹部脾胃經循行線,每日用皮膚針叩打1次。4.驗方:天樞、足三里針刺配合按摩點穴。5.艾灸:止瀉穴、天樞、足三里2.耳針治療19[附注]1.針灸推拿治療急慢性腹瀉均有較好療效。2.對嚴重脫水的患者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療法。[附注]20便秘1.針灸治療處方:主穴:天樞上巨虛支溝配穴:腸熱配合谷內庭;肝郁配太沖、中脘;氣虛配脾俞、足三里、關元。2.耳針治療選大腸、直腸、便秘點、皮質下3.推拿療法處方:中脘天樞上巨虛歸來上巨虛支溝便秘1.針灸治療21如何調胃健脾,預防胃腸病?如何調胃健脾,預防胃腸病?22第十一章調理心神防治失眠
趙錦梅教授第十一章調理心神防治失眠趙錦梅教授23失眠前言: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重者徹夜不眠,伴頭痛、頭暈、心煩、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影響學習,影響工作,影響健康,所以防治失眠尤為重要。本病見于西醫的神經衰弱,認為長期過度的緊張、腦力勞動,強烈的思想情緒波動,久病體虛,使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失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致本病。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與情志、勞倦、飲食、體弱等有關,當氣郁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不寐。治宜以調理心神,安神利眠為主。失眠前言: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24針法1.1取穴: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1.2腧穴定位:神門位于尺側腕橫凹陷中,即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印堂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安眠當耳后翳風與風池連線中點,即乳突下緣正中(完骨)下約0.5cm;三陰交內踝向上3寸,脛骨后緣。針法1.1取穴:251.3操作:神門直刺0.5寸,印堂平刺0.5寸;安眠、心俞直刺0.8寸;其余直刺或斜刺1~1.2寸。用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3操作:神門直刺0.5寸,印堂平刺0.5寸;安眠、心俞直26耳針2.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
2.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囑患者睡前半小肘按壓耳穴,每穴按壓15~20下。耳針27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1取穴:中脘、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2操作方法:用輕叩打法,至皮膚潮紅。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2要按時作息,保持心情舒暢。選穴:上脘、中脘、胃俞、命門。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與情志、勞倦、飲食、體弱等有關,當氣郁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不寐。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1)選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神門等穴,急性泄瀉用中強刺激,每日1~2次,留針20~30分鐘,慢性泄瀉可隔日1次或用壓丸法。耳穴:心、脾、腦、交感選大腸、直腸、便秘點、皮質下灸法3.1選穴:百會足三里3.1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條或灸器灸10~15分鐘。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28拔罐法從第胸椎5開始至腰2的脊柱兩旁(膀胱經),行走罐、閃罐至皮膚潮紅為止。拔罐法從第胸椎5開始至腰2的脊柱兩旁(膀胱經),行走罐、閃罐29推拿法5.1頭部按摩法:用梳頭法按摩頭各部位。(見醒腦提神,增強記憶力章)
5.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每次選2~3穴,每穴用拇指揉按1~2分鐘,睡前治療效果更明顯。推拿法30穴位注射法6.穴位注射法用維生素B12注射于足三里、三陰交穴,每次選2處,每穴注射0.5~1ml,每周2次。7.驗方:7.1申脈(瀉)、照海(補)7.2失眠穴:足后跟正中穴位注射法6.穴位注射法317.注意事項7.1治療方法眾多,治療時以一種為主,療效不佳時配合其他一兩種即可。
7.2要按時作息,保持心情舒暢。
7.3適當配合體育鍛煉。7.注意事項32如何防治失眠病?如何防治失眠病?33多睡癥(補益心脾、調和陰陽)1.申脈(補)、照海(瀉)2.心俞、脾俞、神門、內關、三陰交、足三里3.耳穴:心、脾、腦、交感多睡癥(補益心脾、調和陰陽)34【病因病機】
凡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致使腸胃不和,氣機阻滯不通,或因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氣血虛損,陽氣不足,經脈失養,臟腑不榮,不榮則痛。【病因病機】352.耳針:取腹、大腸、小腸、神門、脾、肝、交感,每次選用3~5穴,毫針強刺激,也可耳針埋藏或貼壓王不留行籽。3.灸法:用懸灸法,艾條灸中脘、粱門、神闕、天樞、氣海等穴10~15分鐘;4.穴位注射:取異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注入天樞、足三里穴,每穴0.5ml。2.耳針:取腹、大腸、小腸、神門、脾、肝、交感,每次選用336泄瀉(diarrhea)趙錦梅編泄瀉,又稱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甚至如漿水樣的癥狀。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1.針灸治療處方:主穴(1)天樞陰陵泉足三里(2)神闕天樞足三里公孫配穴:脾虛配脾俞、章門;肝郁配行間;腎虛配腎俞、關元。操作: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泄瀉(diarrhea)趙錦梅編泄瀉,又稱腹瀉,是37針法1.1取穴: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1.2腧穴定位:神門位于尺側腕橫凹陷中,即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印堂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安眠當耳后翳風與風池連線中點,即乳突下緣正中(完骨)下約0.5cm;三陰交內踝向上3寸,脛骨后緣。針法1.1取穴:38推拿法5.1頭部按摩法:用梳頭法按摩頭各部位。(見醒腦提神,增強記憶力章)
5.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每次選2~3穴,每穴用拇指揉按1~2分鐘,睡前治療效果更明顯。推拿法39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選穴:上脘、中脘、胃俞、命門。穴位注射:取異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注入天樞、足三里穴,每穴0.凡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致使腸胃不和,氣機阻滯不通,或因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見醒腦提神,增強記憶力章)2腧穴定位:神門位于尺側腕橫凹陷中,即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第十一章調理心神防治失眠選穴:上脘、中脘、胃俞、命門。1選穴:背部督脈旁開1.胃俞在背部12胸椎棘突下旁開1.印堂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2.潰瘍病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綜合治療。氣血虛損,陽氣不足,經脈失養,臟腑不榮,不榮則痛。如何防治失眠病?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40針法1.1取穴:主穴: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配穴:三陰交太沖內庭1.2腧穴定位:中脘位于肚臍上4寸;天樞位于臍旁2寸;脾俞在背部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在背部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三陰交位于內踝向上3寸,脛骨后緣;太沖位于足大趾與二趾紋頭端向上約1.5寸;內庭位于足2、3趾紋頭端凹陷中。針法1.1取穴:411.3操作方法:主穴針刺1寸左右;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5寸左右。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1.3操作方法:主穴針刺1寸左右;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42針灸治療胃腸病課件43三陰交太沖內庭三陰交太沖內庭442.耳針療法2.1取穴:胃腸脾肝內分泌2.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囑患者每日按壓3~4次,每穴按壓15~20下。2.耳針療法453.梅花針療法3.1選穴:背部督脈旁開1.5寸,從12胸椎至第4腰椎。3.2操作方法:用輕叩打法,至皮膚潮紅。叩至皮膚潮紅為至,每日1次。3.梅花針療法464.推拿法4.1取穴:中脘、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或背部督脈旁開1.5寸,從12胸椎至第4腰椎;揉胃部、揉腹、擦少腹、擦脅。4.2操作:以上3組處方可單用也可配合使用。在腧穴上多用揉法、按法、叩法等;在背部可用多種方法如滾法、揉法、擦法、推法、捏法、拍法、擊法等。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針。4.推拿法47注意事項5.1注意按時進餐,防止暴飲暴食。5.1少食過辣過酸等刺激之品。注意事項48胃痛(gastralgia)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疾病。本病多見于西醫學的胃炎、潰瘍病、胃痙攣、胃扭轉及胃神經官能癥等。胃痛(gastralgia)49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2腧穴定位:中脘位于肚臍上4寸;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太沖位于足大趾與二趾紋頭端向上約1.1取穴:中脘、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氣血虛損,陽氣不足,經脈失養,臟腑不榮,不榮則痛。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在背部可用多種方法如滾法、揉法、擦法、推法、捏法、拍法、擊法等。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脾胃虛寒加脾俞、胃俞、關元;1取穴:胃腸脾肝內分泌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胃痛治療1.針灸治療治法:和胃止痛處方:中脘足三里內關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并加艾灸;飲食停滯配公孫、梁門;肝氣犯胃配太沖;脾胃虛寒加脾俞、胃俞、關元;胃火上炎加內庭。操作: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中脘、足三里多加灸。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胃痛治療1.針灸治療50胃痛治療2.耳針取穴:脾、胃、肝、交感、神門。操作:每次選用2~3穴,疼痛劇烈時強刺激,緩解時輕刺激,或用壓丸法。胃痛治療2.耳針51針灸治療胃腸病課件52胃痛治療3.拔罐法選穴:上脘、中脘、胃俞、命門。操作:拔火罐,可針罐同用,也可在針灸后進行。4.驗方:單穴:印堂針刺治療胃痛療的好,5.推拿療法處方:中脘、上下脘、梁門、內關、足三里、慢性胃痛配胃俞、脾俞、關元。操作:按、揉、摩、一指禪揉、推法,滾法。[附注]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2.潰瘍病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綜合治療。3.飲食宜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胃痛治療3.拔罐法53腹痛(bellyache)
趙錦梅編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由臟腑氣機不利,經脈阻滯或失養而致。臨床上比較常見,可見于多種病證中。腹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癥狀,內科腹痛可見于西醫學的許多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腸痙攣、不完全性腸梗阻、結核性腹膜炎、腹型過敏性紫癜、腸易激綜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腸粘連、腸道寄生蟲、輸尿管結石等,當遇到以腹痛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施治。腹痛(bellyache)趙錦梅編腹痛是指胃54【病因病機】
凡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致使腸胃不和,氣機阻滯不通,或因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氣血虛損,陽氣不足,經脈失養,臟腑不榮,不榮則痛。【病因病機】55腹痛治療1.針灸治療治法:理氣止痛處方: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配穴:內庭、太沖、三陰交、脾俞、胃俞、關元。腹痛治療562.耳針:取腹、大腸、小腸、神門、脾、肝、交感,每次選用3~5穴,毫針強刺激,也可耳針埋藏或貼壓王不留行籽。3.灸法:用懸灸法,艾條灸中脘、粱門、神闕、天樞、氣海等穴10~15分鐘;4.穴位注射:取異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注入天樞、足三里穴,每穴0.5ml。2.耳針:取腹、大腸、小腸、神門、脾、肝、交感,每次選用357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影響學習,影響工作,影響健康,所以防治失眠尤為重要。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安眠當耳后翳風與風池連線中點,即乳突下緣正中(完骨)下約0.申脈(補)、照海(瀉)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泄瀉(diarrhea)趙錦梅編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用維生素B12注射于足三里、三陰交穴,每次選2處,每穴注射0.3.飲食宜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泄瀉(diarrhea)趙錦梅編泄瀉,又稱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甚至如漿水樣的癥狀。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1.針灸治療處方:主穴(1)天樞陰陵泉足三里(2)神闕天樞足三里公孫配穴:脾虛配脾俞、章門;肝郁配行間;腎虛配腎俞、關元。操作: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1.胃痛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泄582.耳針治療(1)選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神門等穴,急性泄瀉用中強刺激,每日1~2次,留針20~30分鐘,慢性泄瀉可隔日1次或用壓丸法。3.皮膚針:取脊部背俞穴(胸8至腰3),下腹部脾胃經循行線,每日用皮膚針叩打1次。4.驗方:天樞、足三里針刺配合按摩點穴。5.艾灸:止瀉穴、天樞、足三里2.耳針治療59[附注]1.針灸推拿治療急慢性腹瀉均有較好療效。2.對嚴重脫水的患者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療法。[附注]60便秘1.針灸治療處方:主穴:天樞上巨虛支溝配穴:腸熱配合谷內庭;肝郁配太沖、中脘;氣虛配脾俞、足三里、關元。2.耳針治療選大腸、直腸、便秘點、皮質下3.推拿療法處方:中脘天樞上巨虛歸來上巨虛支溝便秘1.針灸治療61如何調胃健脾,預防胃腸病?如何調胃健脾,預防胃腸病?62第十一章調理心神防治失眠
趙錦梅教授第十一章調理心神防治失眠趙錦梅教授63失眠前言: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重者徹夜不眠,伴頭痛、頭暈、心煩、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影響學習,影響工作,影響健康,所以防治失眠尤為重要。本病見于西醫的神經衰弱,認為長期過度的緊張、腦力勞動,強烈的思想情緒波動,久病體虛,使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失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致本病。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與情志、勞倦、飲食、體弱等有關,當氣郁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不寐。治宜以調理心神,安神利眠為主。失眠前言: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64針法1.1取穴: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配穴:中脘足三里心俞太沖1.2腧穴定位:神門位于尺側腕橫凹陷中,即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印堂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安眠當耳后翳風與風池連線中點,即乳突下緣正中(完骨)下約0.5cm;三陰交內踝向上3寸,脛骨后緣。針法1.1取穴:651.3操作:神門直刺0.5寸,印堂平刺0.5寸;安眠、心俞直刺0.8寸;其余直刺或斜刺1~1.2寸。用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3操作:神門直刺0.5寸,印堂平刺0.5寸;安眠、心俞直66耳針2.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
2.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囑患者睡前半小肘按壓耳穴,每穴按壓15~20下。耳針67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周貼2次。1取穴:中脘、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2操作方法:用輕叩打法,至皮膚潮紅。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2要按時作息,保持心情舒暢。選穴:上脘、中脘、胃俞、命門。西醫學之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屬本病范疇。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1取穴:心神門腎肝皮質下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與情志、勞倦、飲食、體弱等有關,當氣郁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不寐。主穴:神門印堂安眠三陰交配穴三陰交針刺1寸左右,內庭刺0.(1)選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神門等穴,急性泄瀉用中強刺激,每日1~2次,留針20~30分鐘,慢性泄瀉可隔日1次或用壓丸法。耳穴:心、脾、腦、交感選大腸、直腸、便秘點、皮質下灸法3.1選穴:百會足三里3.1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條或灸器灸10~15分鐘。2操作方法:每次選2~3穴,采用王不溜行籽貼壓法,每次用一側68拔罐法從第胸椎5開始至腰2的脊柱兩旁(膀胱經),行走罐、閃罐至皮膚潮紅為止。拔罐法從第胸椎5開始至腰2的脊柱兩旁(膀胱經),行走罐、閃罐69推拿法5.1頭部按摩法:用梳頭法按摩頭各部位。(見醒腦提神,增強記憶力章)
5.2穴位按摩法:取百會、上星、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等。每次選2~3穴,每穴用拇指揉按1~2分鐘,睡前治療效果更明顯。推拿法70穴位注射法6.穴位注射法用維生素B12注射于足三里、三陰交穴,每次選2處,每穴注射0.5~1ml,每周2次。7.驗方:7.1申脈(瀉)、照海(補)7.2失眠穴:足后跟正中穴位注射法6.穴位注射法717.注意事項7.1治療方法眾多,治療時以一種為主,療效不佳時配合其他一兩種即可。
7.2要按時作息,保持心情舒暢。
7.3適當配合體育鍛煉。7.注意事項72如何防治失眠病?如何防治失眠病?73多睡癥(補益心脾、調和陰陽)1.申脈(補)、照海(瀉)2.心俞、脾俞、神門、內關、三陰交、足三里3.耳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征用法律客體范圍界定研究
- 醫藥耗材流通管理辦法
- 學校安全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
- 高校校園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 材料采購預算管理辦法
- 體育從業機構管理辦法
- 教科書內容組織與科學設計
-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管理策略
- 長江流域水文化育人研究:區域特色與實踐路徑
- 小學階段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路徑優化策略研究
- 監理通知回執單新
- 母嬰保健-助產技術理論考核試題題庫及答案
- 保潔服務考核表(僅供參考)
- dd5e人物卡可填充格式角色卡夜版
- 教師進企業實踐三方協議書
- 施工現場隱患圖片識別合集
- 山西省建設工程計價依據
- 煤礦在用安全設備檢測檢驗制度
- GB/T 24632.2-2009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圓度第2部分:規范操作集
- GB/T 20428-2006巖石平板
- GB/T 11363-1989釬焊接頭強度試驗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