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試題】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祥細答案與解析_第1頁
【初中歷史試題】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祥細答案與解析_第2頁
【初中歷史試題】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祥細答案與解析_第3頁
【初中歷史試題】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祥細答案與解析_第4頁
【初中歷史試題】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祥細答案與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2020頁,總=sectionpages2020頁試卷第=page1919頁,總=sectionpages2020頁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運河水,蕩悠悠,隋煬皇帝下?lián)P州。一心只把瓊花看,萬里江山一旦丟。”隋煬帝乘“龍舟”從洛陽巡游到揚州,要經(jīng)過大運河的哪幾段()

①通濟渠②永濟渠③邗溝④江南河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2.621年,魏征歸順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計前嫌,委任為諫議大夫,這說明唐太宗()A.輕徭薄賦 B.簡法輕刑 C.選賢任能 D.恩威并施

3.“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材料描述的是(

)A. B.

C. D.

4.唐代詩歌光耀千古,在科舉考試中,哪一科有利于唐詩的繁榮()A.武科 B.特科 C.進士科 D.明經(jīng)科

5.下列對于《本草綱目》的說法,錯誤的是()A.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B.是明朝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寫的C.曾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yī)藥學的重要文獻D.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6.一位同學在學習唐朝歷史后,擬定了一副對聯(lián)(見圖),橫批應為()

A.海路通達 B.經(jīng)濟繁榮 C.民族和睦 D.文明互鑒

7.《中國通史》中記載:“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該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A.藩鎮(zhèn)割據(jù) B.宦官專權 C.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

8.南宋時,臨安城周圍有一批具有衛(wèi)星城的功能的市鎮(zhèn),如圖,這些市鎮(zhèn)各具特色,如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還有水市、菜市、柴市等,由此可知當時()

A.文化發(fā)達 B.手工業(yè)興旺 C.商業(yè)繁榮 D.海外貿易發(fā)達

9.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這樣評價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還一個,盛世繁華,文煌武烈。”他評價的是(

)A.秦王嬴政 B.漢高祖劉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趙匡胤

10.對以下時間軸解讀正確的()

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B.北宋政權存在不超過一百年C.遼與南宋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

1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慶祝的節(jié)日就是今天的()A.清明節(jié) B.端午節(jié) C.中秋節(jié) D.春節(jié)

12.它雖偏安于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該王朝的都城位于(

)A.開封 B.長安 C.洛陽 D.臨安

13.如圖所示為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的雜劇陶俑。下列對雜劇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它是一門綜合性藝術

②它是元曲的組成部分之一

③關漢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興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我國是世界上疆域遼闊的國家,中國的疆域是歷史上形成的。有學者認為,元朝實際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時實行的行政制度是()A.實行行省制度 B.實行分封制 C.實行郡縣制 D.實行三省六部

15.某班同學在學習《明朝的統(tǒng)治》一課時,準備編寫一個關于朱元璋的歷史課本劇,劇本中不應該出現(xiàn)的是()A.定都應天府 B.廢除丞相制度 C.設立“三司” D.成立東廠

16.乾隆嘉慶時期,文人大多埋頭于古籍,不敢過問社會現(xiàn)實,考據(jù)之風大盛,形成為考據(jù)而考據(jù)的現(xiàn)象。這反映了清代(

)A.思想專制加強 B.傳統(tǒng)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17.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其直接原因是()A.明朝國力的衰退 B.科學技術的落后

C.西方列強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響

18.“他率軍從金門渡海東征,一舉挫敗荷蘭殖民者,保障了東南各省的安寧。”“他”的事跡是()A.抗擊倭寇 B.收復臺灣 C.領導虎門銷煙 D.率艦激戰(zhàn)黃海

19.清朝有部小說,通過四大家族的興衰變化,深刻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xiàn)實。有人曾評價“不看這部書,就不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這部小說可能是(

)A.《三國演義》 B.《水滸傳》 C.《西游記》 D.《紅樓夢》

20.“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見漢時槎。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將視察山東文登營時留下的著名詩篇。該名將是()A.文天祥 B.鄭成功 C.戚繼光 D.岳飛二、辨析改錯(每小題2分,共8分)

唐太宗時期,大力發(fā)展科舉制,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

判斷:________;改正:________。

玄奘第6次東渡日本方才成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判斷:________;改正:________

唐朝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等。

判斷:________;改正:________。

司馬遷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述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1300多年歷史。

判斷:________;改正:________。三、材料解析(第22題20分,第23題18分,共38分)

明朝時,我國已進入封建社會后期,政治、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據(jù)《明史》記載,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朱元璋認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意為很快)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中多小人專權亂政。”為了解決君相之爭,朱元璋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變革。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了哪些“重大變革”?

材料二: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則寫道:“這是明代考試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2)材料二所論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明朝嚴格規(guī)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哪里?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什么書為標準?

材料三:(3)材料三圖中的歷史事件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指出清朝對外關系主要實行什么政策。

材料: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1)材料中“唐宗”在其統(tǒng)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被譽為什么?唐朝另一個盛世局面被稱為什么?(2)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哪個朝代?該朝設立了什么機構管轄臺灣的?宋朝在港口設立什么機構管理海外貿易的?(3)宋元時期取得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最少寫出兩個)四、活動與探究(14分)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重視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請你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探究。(1)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被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qū)的各民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的?元朝時期設置什么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的?(2)你知道清廷是怎樣鞏固西北邊疆的嗎?(3)現(xiàn)在我們青少年能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做出哪些貢獻?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答案】C【考點】隋朝大運河【解析】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途經(jīng)的城市和四個河段。【解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題干中隋煬帝乘“龍舟”從洛陽巡游到揚州,要經(jīng)過大運河的通濟渠、邗溝兩段,也就是C選項①③。2.【答案】C【考點】唐太宗的納諫和用人【解析】本題考查唐太宗的用人。唐太宗善于納諫,重用人才。【解答】根據(jù)“魏征歸順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計前嫌,委任為諫議大夫”可知唐太宗使用曾經(jīng)是敵對陣營的人才,看重的是魏征的才能,這說明他用人選賢任能。3.【答案】B【考點】隋唐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解析】本題考查唐朝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解答】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朝農民創(chuàng)制的新式灌溉工具筒車,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B是筒車,符合題意。

故選B。4.【答案】C【考點】科舉制的創(chuàng)建及影響【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知道唐玄宗時,把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繁榮。【解答】唐玄宗時,把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繁榮。故進士科有利于唐詩的繁榮。5.【答案】D【考點】明朝三部科學巨著【解析】本題考查李時珍。【解答】明朝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曾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yī)藥學的重要文獻。“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是指《天工開物》。6.【答案】D【考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解析】本題以一位同學在學習唐朝歷史后,擬定的一副對聯(lián)為切入點,考查唐朝的對外交流。【解答】“鑒真東渡傳佛法”反映的是為弘揚佛法,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玄奘西游取真經(jīng)”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為中印中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因此對聯(lián)反映的主題是不同國家的文明互鑒。7.【答案】D【考點】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解析】本題考查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解答】《中國通史》中記載:“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該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重文輕武。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xù)抑制武將,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嚴重束縛了統(tǒng)軍的指揮權。宋朝注重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宋初時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8.【答案】C【考點】宋代南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解析】本題以南宋時,臨安城周圍有一批具有衛(wèi)星城的功能的市鎮(zhèn)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宋代南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相關知識點。【解答】南宋改都城為臨安以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其人口多達百萬,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業(yè)活動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區(qū)域,也不受時間限制。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商品琳瑯滿目,國內外的客商往來不絕。所以題目描述體現(xiàn)了南宋商業(yè)的繁榮。9.【答案】D【考點】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解析】本題考查陳橋兵變和北宋建立的相關知識。【解答】根據(jù)材料“陳橋驛站披旗冕”并結合所學可知,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建立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故D符合題意。

故選D。10.【答案】D【考點】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zhàn)【解析】本題以歷史時間軸為切入點,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zhàn)的相關知識。【解答】由時間軸上的事件可知,兩宋時期民族政權之間有戰(zhàn)有和,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金與南宋宋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北宋政權存在了一百多年。11.【答案】D【考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本題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點。【解答】根據(jù)題干中的元旦可知是今天的春節(jié)。今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jié)為元旦,最受重視。12.【答案】D【考點】南宋的建立和岳飛抗金【解析】本題以臨安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南宋的建立。【解答】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和識記能力。由題干所述疆域范圍可知,該王朝是1127年建立的南宋,其都城是臨安。

故選D。13.【答案】A【考點】宋詞和元曲【解析】本題以題干圖片為依托,考查元曲。【解答】圖所示為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的雜劇陶俑。對雜劇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它是一門綜合性藝術②它是元曲的組成部分之一③關漢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雜劇興起于元朝,④它興起于清朝中后期說法錯誤。14.【答案】A【考點】元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解析】本題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有學者認為,元朝實際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chuàng)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qū)。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tǒng)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在元朝,隨著西藏、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中國當代疆域的基礎基本形成,故A正確。15.【答案】D【考點】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解析】本題以朱元璋強化皇權為依托,考查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答】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定都應天府,為加強君權,在中央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等。東廠是明成祖時期設立的。16.【答案】A【考點】清朝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文字獄的相關史實。【解答】依據(jù)所學可知,文字獄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加強思想控制而對不利于他們統(tǒng)治言行進行嚴厲鉗制的措施。主要發(fā)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清代的文字獄是清朝文化專制和民族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樹立起封建君主專制和滿族貴族統(tǒng)治的絕對權威。這種文字獄造成了及其嚴重的社會后果,給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消極影響。因此文人大多埋頭于古籍,不敢過問社會現(xiàn)實,考據(jù)之風大盛,這反映了清代思想專制加強,所以A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A。17.【答案】A【考點】鄭和下西洋【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和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經(jīng)歷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其直接原因是明朝國力的衰退。18.【答案】B【考點】鄭成功收復臺灣與清朝在臺灣的建制【解析】本題考查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結合所學即可作答。【解答】題干反映的是鄭成功。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1661年3月,鄭成功從金門出發(fā),準備臺灣。盤踞臺灣城的荷蘭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后,下令向臺灣城發(fā)起強攻。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wèi)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19.【答案】D【考點】明朝的文學藝術【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紅樓夢》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清朝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它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朝小說《紅樓夢》,通過四大家族的興衰變化,深刻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xiàn)實。有人曾評價“不看這部書,就不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

故選D。20.【答案】C【考點】戚繼光抗倭【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zhàn)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qū)九戰(zhàn)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這表達了明朝中期的詩人戚繼光抗倭的決心。二、辨析改錯(每小題2分,共8分)【答案】×,把唐太宗時期改為武則天時期【考點】女皇武則天【解析】本題考查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在隋朝創(chuàng)立,唐朝時科舉制逐漸完善,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最重要。【解答】科舉制度在隋朝創(chuàng)立,唐朝時科舉制逐漸完善,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最重要。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擴建校舍,增加學員。武則天首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答案】×,玄奘改為鑒真【考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對外交往相關史實,鑒真東渡日本相關史實。【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答案】√,√【考點】隋唐時期的書法和繪畫藝術【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的書法名家的相關史實。掌握這些書法家書法的特點及其作品。【解答】唐朝時期,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唐朝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故題干表述正確。【答案】×,把“司馬遷”改為“司馬光”【考點】司馬光和《資治通鑒》【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述內容及地位的相關史實。對比識記《資治通鑒》與《史記》的異同點。【解答】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歷時19年編成。全書294卷,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宋神宗對它的評價“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司馬遷”改為“司馬光”。三、材料解析(第22題20分,第23題18分,共38分)【答案】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八股取士;“四書”“五經(jīng)”;《四書章句集注》。影響: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但給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財政負擔;閉關政策。【考點】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清朝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解析】本題以“明朝時,我國已進入封建社會后期,政治、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為切入點,重點考查了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八股取士制度以及危害、鄭和下西洋以及影響等知識,明確明朝中后期對外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由開放逐漸走向保守,實行閉關政策。【解答】根據(jù)材料一“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朱元璋認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意為很快)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中多小人專權亂政。”為了解決君相之爭,朱元璋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變革。”并結合所學知識,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的“重大變革”是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材料二所論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嚴格規(guī)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jīng)”。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在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下,應試文體必須分為八個部分,不允許考生發(fā)揮自己的見解,不講求實際學問,成為統(tǒng)治者思想文化專制的工具。所以說它“是明代考試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根據(jù)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圖一中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清朝對外關系主要實行閉關政策。【答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元;澎湖巡檢司;市舶司。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等。【考點】貞觀新政和貞觀之治元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宋代南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開元盛世【解析】(1)本題考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識記唐朝的盛世景象是解題關鍵。

(2)本題考查元朝的建立、對臺灣的管轄以及宋朝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識記基礎知識是解題關鍵。

(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識記掌握。【解答】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