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醫頭未必對-頸源性頭痛課件_第1頁
頭痛醫頭未必對-頸源性頭痛課件_第2頁
頭痛醫頭未必對-頸源性頭痛課件_第3頁
頭痛醫頭未必對-頸源性頭痛課件_第4頁
頭痛醫頭未必對-頸源性頭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頭痛醫頭未必對——頸源性頭痛頭痛(headache)概念:局限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發病率:中國人群30%左右,近90%人群一生中有頭痛發作。好發年齡:青年、中年、老年發病機制刺激源:機械、化學、生物刺激和體內生化改變感受器:顱內痛敏結構:靜脈竇(如矢狀竇)、腦膜前動脈及中動脈、顱底硬腦膜、三叉神經(Ⅴ)、舌咽神經(Ⅸ)和迷走神經(Ⅹ)、頸內動脈近端部分及鄰近Willis環分支、腦干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和丘腦感覺中繼核等顱外痛敏結構:顱骨骨膜、頭部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頭頸部肌肉和顱外動脈、第2和第3頸神經、眼、耳、牙齒、鼻竇、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顱內、顱外痛覺感受器傳導通路大腦皮層頭痛原發性頭痛概念:不能歸因于某一確切病因,也稱為特發性頭痛緊張性頭痛

—“緊箍咒”偏頭痛

—“偏”“太陽穴跳”叢集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顱內腫瘤顱腦外傷血管病變高血壓性頭痛感染性頭痛內環境紊亂及精神因素繼發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1990年國際頭痛學會(IHS)頒布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1995年Bogduk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頸源性頭痛的直接原因。他認為頸源性頭痛也可稱為頸神經后支源性頭痛1998年頸源性頭痛國際研究學會頒布診斷原則——“金標準”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headache)指由于頸椎和(或)頸部軟組織病變所導致的以慢性頭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聲東擊西”:其癥狀表現在頭部而病變卻在頸椎,臨床上易造成誤診誤治*BogdukN,GovindJ.LancetNeurol,2009流行病學:患病率高普通人群嚴重頭痛患者揮鞭傷患者解剖與發病機制:神經

頭面部表面和深層結構由三叉神經及第1~3頸神經分布支配相對的“分界線”解剖與發病機制:神經第1頸神經在寰椎后弓上方發出,臨近寰枕關節第2頸神經從椎板間隙中穿出第3頸神經出椎間孔在椎動脈后方發出上述頸神經纖維共同組成頸上神經叢,

延續為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

經等,支配多裂肌、頭最長肌、頭夾

肌和頭半棘肌等枕頸部肌肉解剖與發病機制:肌肉頸神經根,特別是其腹側的運動神經根(前根)受到壓迫或炎癥侵襲時可引起反射性頸部肌肉痙攣持續性肌肉慢性痙攣引起組織缺血,代謝產物聚集于肌肉組織,代謝的終未產物引起肌筋膜炎慢性肌肉痙攣、筋膜炎直接

刺激穿行神經產生疼痛病因交錯肌肉痙攣、炎癥水腫頸椎及椎間盤退行性變或損傷神經病變(易感性增加)頭痛癥狀要點

易感人群:患者多在20~60歲(70%以上),多有頭頸部急/慢性損傷史,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較高部位性質:早期多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或眼眶區有不適感,后轉為悶脹或酸痛感,逐漸出現疼痛伴隨癥狀:可有上頸部疼痛或頸部壓痛、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或可牽涉性出現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時間規律:可有緩解期,隨病情進展可持續性存在、發作性加重頭痛癥狀要點

易感人群:患者多在20~60歲(70%以上),多有頭頸部急/慢性損傷史,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較高部位性質:早期多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或眼眶區有不適感,后轉為悶脹或酸痛感,逐漸出現疼痛伴隨癥狀:可有上頸部疼痛或頸部壓痛、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或可牽涉性出現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時間規律:可有緩解期,隨病情進展可持續性存在、發作性加重頭痛癥狀要點

易感人群:患者多在20~60歲(70%以上),女性多見,多有頭頸部急/慢性損傷史,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較高部位性質:早期多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或眼眶區有不適感,后轉為悶脹痛、酸痛、鈍痛或緊壓痛伴隨癥狀:可有上頸部疼痛或頸部壓痛、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或可牽涉性出現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時間規律:可有緩解期,隨病情進展可持續性存在、發作性加重頭痛癥狀要點

易感人群:患者多在20~60歲(70%以上),多有頭頸部急/慢性損傷史,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較高部位性質:早期多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或眼眶區有不適感,后轉為悶脹痛、酸痛、鈍痛或緊壓痛伴隨癥狀:可有上頸部疼痛或頸部壓痛、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或可牽涉性出現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時間規律:持續時間可數小時到數周,期間為緩解期,慢性化后可呈持續性存在、發作性加重臨床診斷1998年的“金標準”規定:確定必須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由頭頸運動或姿勢激發的單側頭痛;2.按壓頸部引起頭痛;3.單側頭痛放射到頸部和同側肩部或上肢;診斷性阻滯的重要性體格檢查

頸源性頭痛診斷:敏感性91%,特異性90%頸源性頭痛的鑒別診斷和鑒定患者的運動障礙在C1/2有很大幫助頸部旋轉范圍與頭痛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頸部旋轉屈曲試驗輔助檢查

放射學改變與頭痛的關系尚不明確,多是為了排除顱內或頸椎相關疾病有些患者可見頸椎退行性改變需“解放”的常見靶神經枕下神經枕大神經第3枕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

C1后支→

C2后內側支→

C3后內側支→

C2-3

前支→

C2-3前支頸神經后支頸神經前支脊神經解剖示意前支(頸叢、臂叢等)后支C1脊神經后支解剖C1后支→枕下神經支配頭上/下斜肌、頭后大/小

直肌等(項上部至顱后下部)外傷、勞損是主要原因,神經

受壓與支配肌痙攣互為因果枕外隆突下、枕下凹附近疼痛,

皮膚感覺過敏或麻木,頭暈體征:隆突、項線、樞椎棘突附近壓痛C2/C3脊神經后支解剖C2后支→枕大神經C3后支→第3枕神經分布于枕后及頂部皮膚松解靶點:關節突外側與橫突交匯處超聲引導下C2/C3后支阻滯/松解頸椎長軸圖像,骨性標記識別C2-C3脊神經后支*#*=C2后支#=C3后支枕大神經解剖枕后結節與乳突尖連線中點頭頂及前額的按壓放射性痛點超聲引導下枕大神經松解在枕后結節水平以其外側的枕動脈為標記點枕小/耳大神經解剖枕小神經(C2)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上升,分布于枕部和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膚耳大神經(C2~3),斜越胸鎖乳突肌淺面上升,分布于耳廓背面和腮腺區的皮膚超聲引導下枕小/耳大神經阻滯以胸鎖乳突肌為主要定位標記*#小結頭痛的定義頭痛分類與診斷頸源性頭痛的定義頸源性頭痛的病因及機制頸源性頭痛的治療方式超聲引導下松解術治療頸源性頭痛預防與護理坐得正睡得科學勿受涼加強鍛煉謹慎按摩坐的正1.保持良好坐姿:頭傾、胸直、腰支撐——S型生理曲線2.桌椅高度適宜:雙眼平視或者向下15-20度看電腦屏幕3.建議定期左右更換顯示器的位置:避免脊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