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課件_第1頁
第五章 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課件_第2頁
第五章 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課件_第3頁
第五章 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課件_第4頁
第五章 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第五章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一、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歷史過程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經過了這樣幾個歷史階段。1.1450-1763年隨著西方對歐洲以外地區的探險與逐步認識,歐洲列強就開始了向海外擴張的歷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新航路開辟后的第一批殖民者。它們之間的斗爭導致了1494年達成劃分殖民勢力范圍的協定:在西經41度至45度之間劃一界線,線以東發現的土地屬葡萄牙,以西屬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奪的主要對象是亞洲和非洲。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一、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歷史過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印度航路發現后,在16世紀上半期,葡萄牙殖民者先后在馬來半島、翼他群島、摩鹿加群島以及印度、錫蘭、中國和日本等沿海岸強占了一系列據點,并確立了對紅海、波斯灣出口以及整個印度洋沿岸的控制權。在非洲,除早在15世紀下半期就已在西非的幾內亞、黃金海岸等處占有據點外,葡萄牙殖民者16世紀初又在南非和東非沿海岸建立了若干據點(好望角、莫三鼻給、桑給巴爾等)。在美洲,葡萄牙殖民者則占領了巴西。葡萄牙殖民者主要通過殖民據點(要塞和商站)對殖民地進行海盜式的掠奪和貿易壟斷。在東方,他們以極低的價格購買東方出產的香料、蔗糖、大米、茶葉、藍靛、絲綢、寶石、手工藝品等。他們把從東方掠取的珍貴物產運到歐洲市場后,以6~7倍的高價出售。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印度航路發現后,在1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非洲,葡萄牙殖民者主要通過劫掠或以不值錢的歐洲商品換取黃金、象牙和奴隸。葡萄牙殖民者從海盜掠奪、香料壟斷和稍后的奴隸貿易中攫取了巨額財富。西班牙殖民擴張的對象主要是美洲。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先后占領了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魯、智利和巴拉圭等,以后又擴展到除巴西以外的整個中南美洲,繼而又在北美的佛羅里達、佐治亞、奧爾巴尼和德克薩斯等地建立了殖民地。在不到半個世紀里,西班牙就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西班牙殖民者用各種手段勒索、搶劫土著居民的金銀財寶,并把封建制度和天主教輸入美洲。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非洲,葡萄牙殖民者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由于實行了野蠻的屠殺政策,美洲印第安人幾乎被消滅殆盡,西班牙殖民者為了彌補金銀礦和種植園中的勞動力不足,便開始從非洲大量獵捕黑人,販運到美洲充當奴隸。西班牙殘酷掠奪中南美洲的結果,使它成為16世紀歐洲最大的殖民帝國。據統計,1545-1560年間,每年從美洲運往西班牙的黃金達5500千克,白銀達246000千克。此外,還從美洲運回大批的糖、可可、煙草、棉花、珠寶等。而運到美洲的卻是些不值錢的或對土著居民沒有用處的商品,往往通過當地統治者按昂貴的價格強迫分配給土著居民,利潤率經常高達400%—500%。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由于實行了野蠻的屠殺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然而,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從殖民地掠奪來的巨額金銀財富,并未能在本國轉化為產業資本,而是被封建王室揮霍殆盡,部分則流入歐洲其他國家的貿易市場,引起當地的“價格革命”。結果,這兩個國家相繼衰微。葡萄牙在1581年一度被西班牙吞沒,而西班牙威名赫赫的“無敵艦隊”自遠征英國遭滅頂之災(1588-1603年)后,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就宣告退出歷史舞臺。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先后取代葡萄牙、西班牙而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勢力。“地理大發現”以后,處在大西洋航路和北歐航路交叉點的荷蘭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刺激。17世紀初,荷蘭人也開始了海外殖民掠奪,1601年和1621年荷蘭先后設立了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然而,葡萄牙、西班牙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兩個公司都享有政府授予的特權、擁有自鑄貨幣和武裝力量的特權公司,是殖民擴張的重要工具。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上半期先后侵占了印度尼西亞的一系列島嶼,奪取了葡萄牙在摩鹿加群島、馬來半島和印度的許多據點,取代葡萄牙壟斷了東方香料貿易;在非洲則奪取了好望角。西印度公司在北美也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據點。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迫使當地封建主訂約把香料等產品賣給東印度公司,強令以當地物產向公司納貢,迫使農民種植咖啡、甘蔗。他們還在島嶼之間從事奴隸販賣。從17世紀中葉起,荷蘭在漁業、航運業和工場手工業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海上,它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當時荷蘭擁有世界3/4的商船隊(因而有“海上馬車夫”之稱),它聚集著絕大部分的商業資本,控制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對外貿易,掌握著世界貿易的領導權。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兩個公司都享有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但到17世紀末,這個靠商業資本起家的國度便開始衰落下去,它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被擁有強大工業資本的英國所代替。隨著統一的專制王權的確立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英國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法國在17世紀中葉,都先后在北美、西印度和印度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1600年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在1650-1663年間接連頒布了幾個航海條例,打擊荷蘭對海上運輸和殖民地市場的獨占。同時它還發動了一系列武力廝拼進行爭奪。1650年,英國發動了對葡萄牙的戰爭。1655年,它派遣軍隊強占西班牙在西印度的殖民地,奪取了牙買加。1652-1674年又發生了3次對荷戰爭,到17世紀末,英國戰勝荷蘭取得了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的優勢。而在北美洲,法國的殖民活動要略早于英國。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但到17世紀末,這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650年,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后,即逐步向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多擴展。1682年法國宣布密西西比河流域為其領地,取得路易斯安娜,以新奧爾良為首府。進入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經過1756-1768年的“七年戰爭”,英國終于擊敗了法國的殖民競爭,確立了殖民優勢。由于1763年簽訂的巴黎條約,英帝國的領土范圍大大地擴張了:從法國得到了加拿大的全部和路易斯安娜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領土;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除此之外,英國還占領了安的列斯群島的幾個島嶼(多米尼加、圣文森特、多巴哥、格林納達和格林納丁斯群島),以及圣路易和法國在塞內加爾的基地。終于,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的殖民帝國。它在北美、西印度群島、亞洲和非洲占有廣大而富饒的殖民領土和殖民地市場,并擁有著最強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650年,法國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一階段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歐洲的軍事優勢加上物質相對貧困是形成歐洲擴張的原因。西方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向海外殖民擴張,并不是依靠它的文化優勢或經濟力量,而是依靠技術方面的兩項突破:大型遠洋帆船的建立和火藥以及海岸火炮的發展。正是這種軍事上的優勢使西方列強能夠向海外殖民擴張。西方之所以必須掌握支配地位,是因為歐洲沒有能力同東方的富國按平等條件從事貿易。亞洲擁有歐洲所需的許多物產,而歐洲卻幾乎提供不出亞洲需求的任何商品。可以這么認為,使歐洲能夠在拉美、亞洲和非洲建立起霸權的,與其說是歐洲在文明的和平學科的方面的普遍進步,不如說是它在特殊軍事技術方面的進步。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一階段西方列強的殖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2)列強殖民政策的特點在于掠奪殖民地的金銀和各種貴金屬以及某些殖民地的產品,如珍貴木材、五金、香料和毛皮。宗主國對殖民地實行的是壟斷貿易政策,殖民地只準許與宗主國貿易,不容他國染指,并且殖民地只是簡單地被視為擴大母國財富的一種手段,因而對殖民地只重掠取不重開發。殖民者所到之處,往往明火執仗,公開搶劫當地居民世世代代積存下來的金銀財寶。當這些金銀財寶大致被搶劫一空后,西方殖民者就轉而掠奪金銀礦產和肥沃土地。宗主國還通過壟斷貿易與不等價交換來掠取殖民地的財富,殖民者強迫殖民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生產他們所需要的產品,規定極低的收購價格,然后運到歐洲市場上高價出售,又以壟斷的高昂價格向殖民地輸出對當地人來說并無多大用處的商品。總之,這一階段宗主國主要以超經濟強制手段來掠取殖民地的財富。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2)列強殖民政策的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3)奴隸貿易也是這一階段殖民主義的重要內容。為了在美洲發展種植園經濟、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歐洲殖民者便從非洲販賣黑人到美洲。15,16世紀,葡萄牙在黑奴貿易中居壟斷地位,后來荷蘭、法國、英國、西班牙和美洲各殖民地都參與黑奴販賣活動。到18世紀初期,英國擊敗了競爭者,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販賣黑奴的國家。奴隸貿易是以三角貿易方式進行的,歐洲人首先自歐洲國家的港口出發,到達非洲西部海岸,以廉價的制成品如酒、軍火、棉織品以及各種裝飾品換取或掠奪奴隸,這是“初程”或“出程”;然后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同美洲交換礦產品和農產品,這稱為“中程”;最后把從美洲換取的產品運回歐洲,在市場上出售,這是“歸程”。一次三角貿易航程通常需6個月左右。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3)奴隸貿易也是這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三角貿易的3個航程都可以使奴隸販子獲得豐厚的利潤,販奴商人每出航一次,一般可獲得100%~300%的利潤,最高可達1000。長達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使非洲損失了大量人口。據美國黑人學者杜波依斯的估計,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數目,16世紀為90萬人,17世紀為275萬人,18世紀達700萬人,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各國相繼宣布廢除奴隸貿易,但“秘密”的奴隸貿易依然進行,19世紀仍有100萬黑奴被販賣到美洲。這樣,從16世紀到19世紀,共計有1500萬黑奴被販賣到美洲。而每運一個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個人死在“獵奴戰爭”和販運途中,再加上販運到其他地區的黑人,總計使非洲損失人了1億人口,而這1億人口都是非洲最強壯的人口。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三角貿易的3個航程都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4)這一階段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重點在美洲,而且大部分屬于“殖民墾殖”型殖民地,即由歐洲移民在殘殺或趕走土著居民的情況下,在被騰空出來的土地上建立起半歐洲型社會。(5)殖民占據速度相對緩慢也是一個重要特征。歐洲用了300年的時間才占領了美洲大西洋沿岸以及其他地區的近海地帶,而且真正有效的殖民擴張僅限于貿易站和戰略要塞,而大陸的內地仍然未被歐洲列強占領,其原因在于當時交通技術的落后與人口的不足。2.1763-1875年這一階段的主要殖民國家是英法兩國。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4)這一階段歐洲列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776年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這是英國殖民擴張過程中遭受到的最大挫折。但此時,英國在其他地方的殖民活動卻取得了重大進展。到18世紀,英國在印度確立了絕對的統治地位。1780-1784年英國在與荷蘭爭斗中,還奪取了西蘇門答臘。1786年從吉打素丹手中割走檳榔嶼。1795年又從荷蘭人手中奪占了馬六甲。鮮為人知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則在1768-1779年經庫克船長考察后,被宣布為英國所有。最后,拿破侖戰爭中法國的失敗使英國保持了在戰爭期間從法國、荷蘭、西班牙手中搶占來的海外屬地—塞舌爾島、毛里求斯島、錫蘭、開普、部分圭亞那、圣盧西亞島、特立尼達島以及馬耳他島和伊奧尼亞群島。進入19世紀,英國加緊了在印度的殖民活動。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776年美國脫離英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43-1849年,英國用武力兼并了印度的最后一塊領土,即西北邊境的信德和旁遮普。從1857年起,印度改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成為殖民地的典型。19世紀上半期,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對亞洲其他地區如緬甸、阿富汗、伊朗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占領了亞丁、新加坡、下緬甸等許多地方,并把殖民勢力伸展到中國,1842年占領了香港。在非洲,英國奪取了非洲南部的荷蘭殖民地,擴大了在西非、南非的殖民據點。1843年在南非占領了納塔爾。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43-1849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25年宣布塔斯馬尼亞為自治殖民地。其后西澳大利亞于1829年,北澳大利亞于1836年,新西蘭于1839年,維多利亞于1850年,也相繼被宣布為自治殖民地。在加拿大,英國的勢力也在進一步加強。英國還占領了太平洋中的一些島嶼以及大西洋到印度洋航路上的要港非洲南部的開普頓。經過持續不斷的殖民擴展,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在不斷擴大,1800年為1130萬平方千米,1850年增為2000萬平方千米,到1876年達225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為25190萬人。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自七年戰爭失敗后,法國的殖民地大部分喪失,殖民擴張活動一度陷于停頓。到19世紀30年代,法國的殖民掠奪又開始加強。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25年宣布塔斯馬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30年法國開始侵占阿爾及利亞(1847年最后完成),隨后相繼兼并了非洲的魯西貝(1841年)、馬特約(1843年)、象牙海岸(1840年)和幾內亞(1843年)。在19世紀40年代,還占領了一些太平洋島嶼。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法國進一步展開了殖民擴張活動,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了一連串的侵略戰爭。在非洲,法國擴大了塞內加爾的殖民地。在亞洲,1854-1860年間,法國幾次侵略中國,掠奪了巨額財富,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從1856年起,又在印度支那發動戰爭。1859-1861年占領了西貢。1862年完成了對安南的征服。1863年將柬埔寨變為保護國。1860年遠征敘利亞。1862-1867年武裝干涉墨西哥。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30年法國開始侵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69年鑿通蘇伊士運河,將侵略勢力伸入埃及。經過這一系列的擴張活動,法國的殖民地范圍大大擴充了。1820年法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只不過2萬平方千米,人口僅40萬人,1860年增加到20萬平方千米和340萬人,到1876年則達90萬平方千米和600萬人。法國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殖民強國。與前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歐洲列強殖民擴張有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1)這一階段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開始了工業革命,并逐步實現了工業化。(2)殖民政策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壟斷貿易轉向自由貿易,如果說殖民制度是重商主義時代商業資本家的支柱,那么在自由貿易的新時代,工業資本家完全不需要殖民地。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69年鑿通蘇伊士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3)殖民擴張的重點已從美洲轉到亞洲一太平洋地區。除了移民墾殖型殖民地外,還有占據殖民地。占據殖民地和移民墾殖型殖民地不同,當宗主國的殖民者踏上這些土地時,土地不僅是無主的空地,而且居住著稠密的居民,防衛能力較強,要剿滅他們并把土地騰空出來而加以占領是不可能的。(4)這一階段在美洲掀起了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美國以及拉美國家紛紛獨立。殖民主義在美洲的統治大大削弱。3.1875-1914年1875-1914年間,西方列強又一次掀起了爭奪殖民地的高潮。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3)殖民擴張的重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老牌殖民強國英國依仗其海上霸權地位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已有的殖民地為基地,在這一階段發動了一系列殖民戰爭,侵占了亞洲、非洲和澳洲的大片土地,擴大了“勢力范圍”。在亞洲,它以印度為據點,先后吞并了馬來亞、上緬甸、北婆羅洲,并再次入侵阿富汗,還把伊朗變成了保護國。與此同時,英國還積極參與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把整個華中地區列入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還在北非、南非、東非掠取了廣闊的土地。1875年,英國以400萬英鎊買進了蘇伊士運河股票的44%,取得了運河控制權。1882年對埃及實行軍事占領,從此埃及實際上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1867年南非鉆石礦的發現和1884年南非金礦的發現更加刺激了英國殖民者的貪欲,加速其向南部非洲的擴張。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老牌殖民強國英國依仗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澳洲,英國又先后占領了裴濟島和所羅門群島。經過一系列擴張活動,英國殖民地的面積和人口又大大擴大了。1876年英國擁有22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25190萬人口;到1914年,它就增加為33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39350萬人口。而它的本土只不過244200平方千米和4680萬人口,也就是說,它擁有比本土達137倍的殖民地和8倍多的人口。英國是列強瓜分世界中獲得殖民地最多的一個。1914年英國所擁有的殖民地占全球面積的1/4,占列強侵占的殖民地領土總和的1/2以上,人口的75%以上。另一個老牌殖民帝國法國也在非洲和東南亞迅猛擴張。1881年法國吞并了突尼斯;1882年向印度支那發動軍事進攻并演變為對中國的戰爭;1884年占領了剛果和加蓬;1886年入侵科摩羅群島;1896年最終確立了對馬達加斯加的保護權。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澳洲,英國又先后占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1884-1900年間,法國總計共奪得了360萬平方千米土地連同3650萬人口。20世紀初,法國又著手兼并摩洛哥,并于1912年宣布摩洛哥為保護國。德國是殖民擴張活動中的“遲到者”。19世紀80年代初,德國才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1884年,德國宣布非洲西南海岸、多哥和喀麥隆為自己的保護地。1885年,德國占領東非的怯尼亞地區(以后延伸至坦噶尼喀),將其置于帝國的保護之下。同年,德國的勢力也侵入了太平洋區域。1884年,德國獲得了新幾內亞的北部和一些鄰近的小島嶼。1897年,德國占領了中國山東省的膠州灣,把整個山東省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德國取得了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的大部分島嶼,并從西班牙手里收買了馬利亞納和加羅林群島。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1884-1900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更力圖向近東擴張,它于1903年強迫土耳其締結了修筑巴格達鐵路的條約。此外,在1911年,德國還取得了法屬剛果的大部分地區,并在摩洛哥獲得了許多經濟權益。到1914年,德國殖民地的面積達290萬平方千米,人口1230萬人。但是德國殖民地的面積遠比英國、法國少,還不及英國殖民地的1/11,法國殖民地的1/30而且,德國殖民地多在非洲和太平洋上,人口稀少,資源尚未開發,殖民地所能容納的對外貿易額和資本輸出額也極為有限。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9世紀末、20世紀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98年美西戰爭是美國積極參與殖民爭奪的重要標志。根據1898年美國簽訂的巴黎和約,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并且美國實際上把古巴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同時,美國還利用這次戰爭加強了海軍力量,占領了重要的戰略據點,為建立自己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霸權做準備。1898年,美國還完成了對夏威夷的兼并,次年又占領了太平洋上的威克島和薩摩亞群島的土土伊拉島。在亞洲,1899年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向美國開放,以期進一步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排擠它國,把幅員遼闊的中國攫為己有。與其他殖民列強不同,美國主要以間接手段來控制殖民地。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1898年美西戰爭是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一階段殖民擴張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1)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2)殖民爭奪的速度顯著加快,爭奪更加激烈。(3)出現了新的殖民帝國。(4)此時殖民地不僅是呆主國原材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而且作為宗主國剩余資本的投資場所,殖民地的地位日益重要。4.1914-193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和法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勢力,而德國則因戰爭的失敗而完全喪失了殖民地。1919年的巴黎和會對德國占有的殖民地作了重新分割,用“委任統治”的形式轉交給其他殖民帝國。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一階段殖民擴張的特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逐步取代英國的海上勢力,增強了對太平洋地區與拉美的影響。通過軍事干預與占領,中美洲的古巴、多米尼加、巴拿馬、尼加拉瓜以及海地實際上已成為美國的保護國。英國為了保持“既得利益”,防止美國對其勢力范圍的染指,對殖民地的政策也發生了一些變更,它通過帝國特惠制協定和建立英鎊集團,分賞一些甜頭給殖民地,進一步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意大利抬頭,它們狂熱地鼓吹要擴大“生存空間”,主張“要大炮不要黃油”,積極擴軍備戰,以求重溫帝國舊夢。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一階段由于戰爭對殖民主義國家的削弱以及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殖民地民族意識有了進一步的覺醒。殖民地人民以各種形式同殖民統治者展開了持久而不懈的斗爭,殖民體系開始削弱,它的危機來臨了。5.1939-19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削弱了殖民帝國的勢力,英、法等國的力量已相對減弱。殖民地國家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風起云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1944-1970年間,亞、非、拉總共有63個國家獲得獨立。殖民地宗主國除擁有少數島嶼與岬角地帶外,已全部脫離殖民統治而先后獲得獨立、自治。殖民主義統治的歷史已基本宣告結束。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一階段由于戰爭對殖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二、殖民主義對歐美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殖民主義對歐美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向來引起學術界的激烈爭論,存在著尖銳對立的觀點。其中有些觀點存有黨派偏見,而不是客觀地理解;有些則是激情所致,缺少理智的分析;有些則是主觀臆斷而缺乏事實依據;有些則是以偏概全,未能從總體上加以把握。而要比較正確地分析殖民主義對歐美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就必須持客觀立場,以事實為依據,全面歷史地把握殖民擴張過程與經濟增長的各個方面的關系。殖民主義是否是歐美國家致富的緣由呢,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可以對此作出否定的回答,即歐美國家經濟增長的幅度和時間與它們參與殖民擴張的程度和時間并不一致。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二、殖民主義對歐美國家經濟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西班牙、葡萄牙是最早殖民擴張的國家,在長達3~4個世紀的時間里,它們都擁有龐大的殖民地,但它們的經濟增長未能取得成功。德國、美國只是在19世紀末葉才開始向海外擴張,而此時它們的經濟增長水平已躍居世界最前列:美國的工農業產值在1890年超過英國居世界首位;德國在煤、鋼等重要工業產品方面已超過英國,它在19世紀末期已成為歐洲第一流的經濟大國。而英國和法國在同期盡管積極參與殖民擴張,是擁有廣闊殖民領土的帝國,它們的經濟實力仍在相對地下降。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指出:“兩個主要的帝國主義核心國—英國和法國,在1870年以后,無論如何都是西歐發展最慢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殖民地紛紛獨立,殖民主義在全球統治的歷史基本宣告結束,但歐美國家仍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西班牙、葡萄牙是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因而,事實是積極參與殖民擴張的國家,有的成為發達國家,有的仍然貧窮落后;有的國家只是在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后才向海外擴張,在這種情況下,殖民擴張與其說是經濟增長的導因,不如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有的國家并沒有推行殖民主義政策,仍成功地實現經濟“起飛”;有的國家積極推行殖民擴張時期,其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反而下降;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在戰后殖民歷史基本結束后,歐美國家仍經歷了高速增長。可見,殖民主義與歐美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因此不能把歐美國家的經濟增長歸結為殖民主義作用的結果。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因而,事實是積極參與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有一種觀點認為,殖民地為歐美國家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條件,因為殖民地提供了歐美國家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和糧食;殖民地為歐美國家提供了商品的出口市場;殖民地是歐美國家重要的投資場所。然而歷史事實證明這種觀點也是值得懷疑的。先從原材料和糧食來看。19世紀以前,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尚未大規模展開。此時從殖民地輸入到宗主國的主要是香料、毛皮等奢侈品,這些奢侈品多供富人消費,對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幾乎沒有幫助。19世紀歐美國家工業化大規模展開,其所需的原材料為煤、鐵礦石、棉花和羊毛,以及糧食(小麥)。而除棉花以外,歐美國家擁有所需的一切原材料和糧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美國家工業所需的金屬的99%,紡織纖維的90%,以及能源的100%來自歐美國家自身。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有一種觀點認為,殖民地為歐美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就所有原材料的總量而言,歐美國家自給程度達99%,就價值而言,歐美國家的自足程度達96%~98%。殖民地確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如稀有金屬、橡膠,但殖民地提供的原材料的數額在歐美國家的原材料需求總額中占的比重很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長期的開采,歐美國家的礦產的供給效率有所下降,而其經濟的持續增長又增加了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故而歐美國家原材料自給率開始下降,但就數量而言,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歐美國家原材料的自給率仍達96%~97%,就價值而言,達93%~96%,直至1953年歐美國家的能源自給率仍達95%。殖民地也并沒有為歐美國家提供廣闊的市場。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就所有原材料的總量而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從1800年到1938年,歐洲—它與殖民地聯系最密切—出口總額的18%進入第三世界國家市場,其中只有一半即9%是進入殖民地的。由于這一時期歐美國家的出口僅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8%~9%,因而向第三世界國家的出口僅占歐美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1.3%~1.7%,其中向殖民地的出口僅占0.6%—0.9%。歐美國家的出口市場仍在歐美國家之間。在如此長的時間里,歐美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額,特別是與殖民地的貿易額如此之小,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殖民地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人均收入很少,再加上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長期存在,導致殖民地市場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商品化程度低,難以大規模地吸納歐美國家的制成品。二是貿易的擴大須以運輸業的進步為先導。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從1800年到193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歐美國家大規模對外投資是在1870年以后,在此之前,歐美尚無大量剩余資本可供輸出。但對多數歐美國家而言,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向并不是殖民地,而是其他地區。到1914年,俄國與巴爾干半島國家是主要的資本輸入國,其次是北美,其中美國占2/3,加拿大占1/3。德國只是在1880年以后才開始對外投資。到1914年,德國的海外投資共為23億馬克,其中只有5.05億馬克是投向殖民地的。這并不是因為德國擁有的殖民地太少,而是沒有投資機會。德國銀行家感到投資于歐洲、美洲以及其他非殖民地地區獲得的利潤更高,因而到1914年,德國一半的對外投資是在歐洲國家,其中奧匈帝國占絕大部分,其余部分也大多投在美洲,而投在亞洲和非洲特別投在殖民地的很少。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歐美國家大規模對外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對外投資開始較晚,數額也不算大。這種投資結構決定了投資的收益率比銀行存款的利息率高不了多少,且不說在殖民地投資所冒的巨大風險。當然,一般趨勢下總有特殊事例,平均數據后面存在顯著的殊異。殖民地對英國經濟的確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性。工業化時期,殖民地是英國的主要出口對象之一英國向殖民地出口主要又以工業品為主。在英國工業品總產量中,向第三世界的出口占總產量的比重要高于向第三世界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據估計,向殖民地出口占英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亦即殖民地市場對英國經濟的相對貢獻,至少是其他歐美國家的2倍。英國也是較早向外輸出資本的國家。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資本輸出主要是流向歐洲與美洲。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投資的利潤率也開始下降,于是,英國開始向殖民地大量輸出資本。到1870年英帝國占英國對外投資的1/3,其中主要是在印度,同時這段時間投資于加拿大、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資本也在增長。而這些海外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是投資于殖民地的。英國國內資本總額(土地除外)增長了80以上,而海外投資總額卻增長了250,而且又主要是以投資于殖民地資本為主。因而英國對殖民地的資本輸出,無論是實際規模,還是增長速度,在歐美國家中都是居首位的。從短期來看,巨額資本輸出通過帶動工業品出口這個環節,可以刺激英國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此外,海外投資還有助于增加國民收入。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海外投資平均每年收入5000萬英鎊,1911-1913年間增為每年18800萬英鎊。據估計,海外投資收入占1870-1914年間國民收入總額的1/10。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投資的利潤率也開始下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但是殖民地對英國經濟,就像一柄雙刃劍。在一定歷史時期,它有助于英國經濟的迅速擴展,但同時它也是導致日后英國經濟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殖民地市場的依賴是英國工業生產部門19世紀下半期技術進步緩慢的原因之一。由于殖民地市場具有相當程度的壟斷性,競爭并不激烈,因而英國的工業家們感到依賴現存生產技術仍可保證英國工業品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仍可獲得高額利潤,從而失去了技術創新的動力。而巨額資本外流則是以國內投資的減少為代價的,它造成了國內投資的不足,妨礙了國內固定資本的更新和技術改造。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但是殖民地對英國經濟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殖民帝國也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國際收支方面的包袱。為了維持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必須承擔海外軍事和行政的巨額支出。同時,這筆負擔還與英國為保持殖民帝國地位而建立的一支龐大的常備海軍有關,因為海軍是支撐這個帝國的主要力量。它是耗掉黃金和外匯的一個巨大漏洞。殖民主義還將大批社會精英、社會的優秀人物吸引到殖民事業中去,從而造成了產業界人才的不足。英國作為一個殖民帝國,整個社會都彌漫著濃厚的殖民主義氣息。在19世紀許多私立學校的創辦就是專門培養為殖民主義服務所需的人才的。到殖民機構服務一時成為英國青年趨之若鶩的理想目標。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殖民帝國也使英國背上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到20世紀初殖民機構“印度事務部”的招生考試就是英國最令人興奮、最受人尊敬的、也是最難準備的考試。“印度事務部”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與相當有力的。蘭開夏與約克夏的面粉廠、伯明翰與曼徹斯特的機器車間、懷得里斯與蒂里塞德的化工廠自然就難以提供能與殖民事務競爭的職位。殖民主義對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與進程的影響也歷來為經濟史學家所關注。實際上,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完全歸結于英國社會內部條件的成熟,殖民主義對工業革命發生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用。工業革命早在1680-1700年間就已初露端倪,此時英國農業革命早已發生,采礦技術已有長足進步,紡織業也正醞釀著新的變革。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到20世紀初殖民機構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工業品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在1720-1780年的60年間,英國向國外出口額只占英國總產量的4%~8%,其中對殖民地出口所占比重就更少。的確,18世紀英國是奴隸貿易的積極參加者。1750年英格蘭幾乎沒有一個商業或制造業城鎮跟奴隸貿易或直接的殖民地貿易不發生聯系。而利物浦是從事奴隸貿易的中心。利物浦從事奴隸貿易獲得的財富源源流入內地,轉化為資本,振興了棉都曼徹斯特。當時曼徹斯特在國外的主要市場就是西印度和亞洲。1739年曼徹斯特的出口貿易為14000英鎊,到1759年出口額增長了近8倍。1779年,它的出口貿易額達到303000英鎊。截止到1770年,它出口貿易的1/3是輸往非洲的奴隸海岸,1/2輸往美洲和西印度殖民地。曼徹斯特出口的商品先運送到利物浦港,然后再裝上販奴船運走。這些販奴船回來時,把三角貿易中聚斂的巨額資本通過利物浦,流入曼徹斯特。奴隸貿易還促使了南特的棉紡織業、伯明翰的槍械制造業、盧昂的麻紡織業和金屬器具生產的發展,進出口活動還促進了一些城市的造船業和銀行保險業的發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展。“三角貿易、海運業和造船業的發展導致了一些大港口城市的發展。布里斯托爾、利物浦和格拉斯哥這些港口和貿易中心,在貿易時代所處的重要地位完全和后來工業時代的曼徹斯特、伯明翰、設菲爾德所處的重要地位相比擬”。奴隸貿易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的加速提供了巨額資本積累,但是要把這些資本積累轉化為投資,還要從英國社會內部尋找原因而不是從殖民主義本身尋找原因。韋伯曾指出:“通過殖民地貿易所造成的財富積累,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沒有深遠的意義。……(它)并沒有具體地促進西方勞動組織的形式。”(奴隸制)固然產生了大量的年金領受人,但對于促進資本主義。工業組織和經濟生活的發展則微乎其微。”17威廉斯也說:“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僅僅是三角貿易對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國國內市場的擴大、工業利潤的再投資,資本的不斷積累和不斷擴大再生產,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總之,殖民制度對工業革命的作用在于提供了部分資本積累,僅此而已。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展。“三角貿易、海運業和造船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殖民地對宗主國而言,還具有“社會安全閥”的功用。歐美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地位下降,城市大工業比重增加,伴隨這一過程的是農村人口移往城市,但城市大工業并不能充分吸納大量過剩人口。而大量過剩人口的存在,無疑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危險因素。殖民地則為這些過剩人口提供了移居場所。從17世紀到20世紀上半期,歐洲有幾千萬人口先后移居美洲、澳洲與南部非洲,其中以英國移民數為最。過剩人口移居國外減輕了人口移出國家的人口壓力,提高(或穩定)了國內工資率,增加了國內就業率。它雖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無疑減輕、緩和了社會、經濟問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殖民地對宗主國而言,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最后,殖民主義的經濟作用還在于通過它而把歐美國家與其他“邊緣國家”連成一個整體,從而逐步形成了以歐美國家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殖民統治把當地手工業一掃而光,迫使殖民地居民購買宗主國出產的工業品;殖民主義者破壞了殖民地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強令殖民地生產呆主國所需的商品,強迫北美生產糧食,西印度群島生產蔗糖,南美生產橡膠、咖啡,強迫印度種植棉花,東南亞生產木材、橡膠,非洲生產熱帶產品如可可、劍麻、植物油等。可以說,殖民統治創造了今天仍占重要地位的世界經濟秩序,即把世界分為從事工業生產的中心和從事初級生產的邊緣、繁榮的世界大都會和貧男的衛星國的秩序。上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最后,殖民主義的經濟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一、“西進運動”概述如果說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是以占領、控制海外領土為特征的話,那么美國的領土擴展則是以“西進運動”為其主要形式的。“在歐洲列強忙于在非洲和亞洲追求帝國夢想之際,美國得以享受到建立它的內外帝國的好處。向西部擴張的運動可以理解為國內的帝國主義”。西進運動首先是一個領土擴張的運動。立國之初,美國領土僅限于大西洋沿岸13州,面積僅80萬平方英里,人口只有300多萬。從1783-1860年,美國領土擴大了兩倍半,由最初的80多萬英里增加到300多萬平方英里。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一、“西進運動”概述下一頁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美國在西部的領土擴張活動是以路易斯安娜的購入開始的。1803年,美國乘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無暇他顧之際,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入路易斯安娜。路易斯安娜的購入使美國國土增加了117193平方英里,大約等于今天美國除阿拉斯加外的本土面積的1/3。在拉丁美洲革命爆發后,美國又趁機奪取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佛羅里達。1844年美國向英國提出了強硬要求:美英邊界要訂在“北緯54度40分,否則就是戰爭”。1846年雙方在曠日持久的談判后,終于達成協議,即以北緯49度作為美英俄勒岡的分界線,以南屬美國。最后,西南、西北這兩條擴張線在加利福尼亞匯合,從而完成了對整個大西部的占領。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美國在西部的領土擴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西進運動還是移民邊疆的運動。獨立前,移民主要定居在大西洋沿岸,西部大陸仍是一片蠻荒之地。獨立后,移民逐步西移,特別是在土地政策的改革,移民可以廉價地獲得西部的土地后,向西移民形成高潮。由于大規模地向西移民,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人口迅速增長,1790年時還占全國人口的6%,到1860年已上升到49%。其中一些地區的人口增長達到了驚人的速度。在1890年的人口普查之后,普查員在他的地圖上再也看不見一條單一的邊疆線了。隨著邊疆線的向西推移,美國人口也在向西移動。從獨立后到19世紀末期,人口中心大約每年都向西移動4英里,從1793年的巴爾的摩移動到1880年的辛辛那提。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西進運動還是移民邊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向西部的移民過程經歷了不同的移民類型。首先到西部邊疆地帶的是獵人與商人,他們為了獵獲野獸,或為了與印第安人交換鹿皮、水牛皮以及水獺皮等珍貴毛皮,冒著巨大風險,沿著印第安人走的小路而涉足神秘莫測的呈原始狀態的大西部,他們雖然對西部的開發沒有多大作為,但為后來的移民探明了道路,他們是向西移民的“先鋒”、“尖兵”。接著涌向大西部的是采礦者,他們為了尋找金銀等貴金屬,懷著“暴富”的幻想,到西部的崇山峻嶺、急流險灘中淘金尋礦,他們中有轉瞬間成為百萬富翁的幸運兒,但更多的是一無所獲,窮愁潦倒的貧困者。最后,西部經濟活動的活躍吸引了東部的商人、企業主以及律師來到西部,終于西部與東部融為一體。就這樣,隨著東部移民像波濤一般層層向西推進。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向西部的移民過程經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二、“西進運動”對經濟的影響貫穿美國近代史始終的西進運動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它是美國19世紀末葉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決定性因素。(1)西進運動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西進運動的直接后果當然是美國領土的迅猛擴張,美國由一個偏居大西洋沿岸的小國一變而成為一個橫跨整個北美大陸的大國。(2)西進運動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與歐洲資本。西部大片廉價且肥沃的土地吸引了眾多的外國移民。(3)西部運動促進了交通運輸業及機器相關產業的發展。向西拓殖運動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鐵路在西進運動中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二、“西進運動”對經濟的影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4)西進運動還對美國的工業革命及工業化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由于西部的開拓,特別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開拓,為東部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和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食品。其次,西部各重要礦藏的發現和開采為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來源。第三,向西部的推進又為東部的工業品開辟了廣闊的國內市場。但在19世紀中葉以前,美國工業中心仍在東北部地區,西工業仍處于不發達狀態。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人口中心的西移,再加上西部優越的條件,工業中心出現了西移的趨勢。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4)西進運動還對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總之,西進運動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正如美國經濟史學家福克吶所說:“大量無人居住的土地的存在和疆界的不斷移動是使美國與西歐的基本經濟情況形成分野中最為重要的因素。疆界曾經為東部不安定的大批的人提供出路,為從歐洲來的數百萬移民提供了安身之所,為對外貿易決定了內容和方向,也決定了國內工業的類型與位置。疆界在美國的貨幣制度和鐵路史上流下了印跡。它不僅在美國經濟史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影響了美國社會與政治的發展,而且甚至于還形成了美國的心理與美國的哲學。”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總之,西進運動對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三“邊疆學說”—對美國“西進運動”的理論闡釋西進運動對美國社會歷史的深刻影響,由美國歷史學家特納所創立的邊疆學派作了透徹的闡釋。特納在1893年于芝加哥“美國歷史協會”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的論文,率先提出了邊疆學說。其后,特納又發表了一系列著作,進一步豐富其學說,同時還有眾多追隨者歸附其門下。一時間邊疆學說洋洋灑灑,蔚為大觀,成了美國歷史學的主流。以特納為代表創立的邊疆學說與美國傳統史學—“生源說”不同,它不是把美國歷史的動力與諸多特征歸之于歐洲傳統的移植,而是試圖從邊疆的推移中尋找美國歷史的力量和解釋獨立的民族特點的鑰匙,對美國歷史作出美國根源的解釋。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三“邊疆學說”—對美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何謂“邊疆”,特納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解釋。他有時視邊疆為一條線。他說構成邊疆特點的自然界最初是“瀑布線”,其次是阿勒格尼山脈、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再其次是西經99度的干旱地帶,最后是落基山脈。他認為“邊疆”毛皮商人與獵手、牧人、礦工和農民這4種移民組成的前后相續的移民“一路縱隊”。他也把“邊疆”的擴張視作“文明”的擴張,“文明”對“野蠻”的討伐。總之在特納看來,“邊疆”不只是在非定居與定居土地之間的邊疆,它也是一個易進入的地區,那里單位面積人口少,自然資源豐富,這就為個人改善自己的處境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在那些控制人們自由移動的國家,或者不是缺乏資源便是需要大量費用的國家,這樣的邊疆是不存在的。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何謂“邊疆”,特納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美國的歷史不是來自歐洲的生源,而是來自美國的西部。這是邊疆學說的基本論點。歐洲移民在西部嚴峻的生活拋棄了他們從歐洲帶來的傳統和文明,創造了美國自己獨特的傳統和文明。“西部人離海岸很遠,他所處的環境使他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歐洲的慣例和力量的影響。他能獨立地觀察事物,對舊世界最好的經驗很少尊重或賞識”。特納認為,只有大西洋的邊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歐洲邊疆,在向西推進中邊疆就愈益成為美國的了。西部邊疆的原始森林和蠻荒之地迫使歐洲移民拋棄歐洲的文明,而根據新的環境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拓荒墾殖的同時,建立了完全屬于美國的新式文明。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美國的歷史不是來自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邊疆學說將之歸諸邊疆的不斷擴張。廣袤無垠的西部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大的國內市場、豐富的原料來源,以及充足的糧食與食品。西部還是吸引外國移民與資本的吸鐵石。西部是美國工業化的加速器,是美國經濟繁榮昌盛的保證。西部邊疆還是美國民主制度的發源地。邊疆學說認為美國的民主制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民主制度,在于它是建立在個人絕對自由的基礎上的,而西部的廣大自由土地恰好提供了這樣的基礎。“美國民主是建立在大量充裕的自由土地之上的,這正是形成美國民主成長和它的基本特點的唯一條件”。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一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自由土地意味著自由機會。“人們可以從舊殖民地所受的壓迫或不平等中逃脫出來進入那里。這種可能性迫使沿海諸州放寬選舉資格限制,并阻止了一個基于財產或習慣之上的權力階級的形成。拓荒者中每一個人和他的鄰人都是一樣的。他有同樣的機會,條件是單純的和自由的。經濟平等促進了政治平等。民主主義幾乎成為拓荒者的宗教”。邊疆為民主政府的成長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派生場所。自由土地的存在使財產權的分配更加均等,也自然使人們普遍要求分享政權,而不是受人控制。“邊疆是產生個人主義的場所。復雜社會由于野蠻的狀況突然陷入一種以家庭為基礎的原始組織,其趨勢是反社會的。它對控制,特別是對任何直接的控制有反感”。總之,西部邊疆培養了美國人的民主主義,培養了美國人的平等主義,培養了民主自治的精神,形成了民主自治的政府機構。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自由土地意味著自由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西部自由土地還是美國的“社會安全閥”,它使美國的社會矛盾不斷得到緩和,防止社會壓力或者階級對抗增長到危險點。西部荒原為那些逃避貧困的人、不滿意的人和受壓迫的人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根據不同的功能,西部自由土地所提供的“社會安全閥”至少可分為4種:直接安全閥、間接安全閥、資源安全閥和心理安全閥。直接安全閥就是在東部經濟蕭條時期失去工作的人們移到西部廉價土地上謀生,從而減少了東部的失業率,防止了因大量失業而引起的騷亂和不滿。邊疆學派認為直接安全閥在19世紀并不重要,因為向西部的移民中,東部工人很少,而且在19世紀東部勞動力比較緊缺,失業率并不高。因此富有重要意義的是其他3種安全閥,而不是直接安全閥本身。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西部自由土地還是美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吸引東部破產農民以及工人和本來可能留在東部的新來移民到西部邊疆,從而減輕了東部勞動力市場的壓力,這是西部自由土地的間接安全閥。邊疆使東部的農民成了西部的農民,使東部的工匠成為西部的工匠,使作為潛在東部人的移民成為西部人,結果它穩定或提高了東部的工資水平。同時,邊疆的移民使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得以迅速開發,而資源的增加又必然提高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結果進一步提高了工資水平并降低了商品的價格,這就使美國得以享受在世界都屬最高的生活水平。這種富裕的生活減輕了社會不滿情緒的滋生,阻止了激進思想的蔓延,十分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吸引東部破產農民以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西部邊疆還提供了心理安全閥。西部邊疆為人們向上流動提供了特殊的機會。美國社會到處傳布西部移民從貧困而致富的神話的故事。這些傳說以及西部邊疆廉價土地存在的事實使那些留居在東部的勞工階層得以自我安慰,盡管他們并沒有移居西部,但他們也幻想有朝一日能像西部人那樣擁有土地,能像西部人那樣發財致富。這種自我安慰使他們較少有憤礴之情,感到自己也有交好運的希望。在他們看來,現存社會制度是值得維持下去的。邊疆的拓殖還使美國人形成了獨特的性格。向西部的不斷遷移使美國人偏好移動。機會的普遍存在以及平等的社會觀念,使人們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而四處遷徙:從東部到西部,從西部到更遠的西部,從城市到農場,從農場到城市,從農場到農場,從城市到城市。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西部邊疆還提供了心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對許多人來說,他們難以久居一地,對留居地的感情十分淡薄。邊疆培植了關于機會的觀念,松弛了社會的約束,把美國人變成了一個永恒的流動的民族。邊疆還促成了美國人獨出心裁和隨機應變的長處,它到處激勵著創造革新。美國成為新事物、新思想的理想試驗場地。邊疆生活也使美國人成為一個強調實利主義的民族。邊疆的拓荒生活使西部人在大自然抗爭中化去了大部分精力,因而無暇顧及文化活動和智力開發西部遼闊富饒的土地也培育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初到西部的人多是單身或一家一戶,人們過著獨立的生活。這種獨立開拓生路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使人們很少需要社會或政府的幫助和照顧,因而也最不能容忍社會和政府對個人的各種控制和干涉。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邊疆學派對美國的社會歷史發展作了新穎的、切合實際的解釋。但是在邊疆結束后,美國又該如何作為呢,美國歷史學家尼可爾斯認為,西進運動已經不能說明新的情況,關于美國文化發展的一種更現實更詳盡的學說無疑將由一些新“特納”來創立。這種學說可能仍舊以人口移動這一重要因素為依據,但這種移動不是單一的向西運動,而是一種復雜的伸向四面八方的運動。主張向海外擴張的人認為美國的“新邊疆”在國境以外,世界就是美國的新邊疆。他們宣稱美國的新邊疆在萊菌河畔,太平洋西岸。早20世紀20年代,威爾遜總統宣稱“我們面對著一個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雖然我們將統治世界”。“新政”時期羅斯福總統則認為,美國的邊界是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的勢力劇膨脹,成為世界頭號霸主,對外擴張的要求更為迫切。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邊疆學派對美國的社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后來擔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任參議員時就在《和平戰略》一書中宣稱,美國邊疆“已經擴大到各大洲”,主張美國應致力于“開拓”由赤道稍北一直往南分布于拉美、非洲、中東和亞洲的“這個未見分曉的地區”。的確20世紀美國歷史也處處體現了這種海外擴張的思想影響。20世紀30年代,“新政”的重要謀士華萊士又提出了一種“新邊疆”。他在1934年出版的筆新邊疆》一書中認為美國的土地邊疆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土地邊疆已徹底消失了。而邊疆的消失正是產生經濟大蕭條的原因。美國再也不能用把失業者打發到西部去的辦法來解決蕭條了,也沒有大量土地來容納大量過剩人口。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后來擔任美國總統的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另一種“新邊疆”存在于國內落后部門和地區。美國經濟學家特波格在其《經濟成熟的妖魔》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另一種“新邊疆”的概念。這種“新邊疆”既不是主張國家干預和呼吁階級合作的“心理邊疆”,也不是宣布殖民擴張以奪取新市場的“海外邊疆”,而是要求不斷進行創新的所謂“技術邊疆”。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航天技術的飛躍,在美國政府上層又提出了“高邊疆”的概念。“高邊疆”概念既是“新邊疆”理論的發展,又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新戰略。“高邊疆”戰略反映了美國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穩操勝券的決心。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另一種“新邊疆”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四、“偉大的邊疆”——邊疆學說的泛化以特納為代表的邊疆學派探討了西部邊疆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而另一位美國歷史學家韋勃則進一步引申了邊疆學說,他在于1953年出版的《偉大的邊疆》一書中運用邊疆的推移來解釋西歐的近代發展史,使邊疆學說不僅適用于美國,而且適用于更廣泛的范圍。韋勃認為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歐洲的社會格局已有好幾個世紀保持不變:固定的人口、專制主義對人的世俗與呆教生活的嚴格控制,以及一個等級森嚴、阻礙進步行為與思想的社會制度。自從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以來,歐洲人大量涌向北美洲、南美洲、澳洲、非洲等地,無論歐洲人在哪里移民開拓,都有它的“東部”(即宗主國)和“西部”(即活動邊疆)。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四、“偉大的邊疆”——邊疆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根據這種連續不斷的移民的發展情況,韋勃一方面把散在各地的“小西部”歸攏為一個大整體,稱之為“大活動邊疆”;另一方面把西歐看成是它們的“東部”的綜合體,他稱這個“大活動邊疆”為“偉大的邊疆”。這個“大活動邊疆”不僅對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從1500年以來的400年間大大促進了西歐的繁榮。新邊疆的發現和拓殖大大降低了西歐的人口密度,它把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從每平方英里26.7人降到4.8人。結果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代替了農奴制,民主政府向專制統治者提出了挑戰,宗教自由取代了宗教專權主義,法律制度也進一步變革,充分保證個人的財產權及其他各種權利,進步思想的傳播也賦予人們以新的希望。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根據這種連續不斷的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但到了20世紀初,隨著“大活動邊疆”的消失,新世界的拓居地對個人慢慢地關閉了機會之門。1930年人口與土地面積之比,自1500年以來第一次達到了每平方英里29.5人。人口密度的增加、上升機會的減少使社會對個人的控制程度又增加了。巨大的公司以及勢力愈來愈大的機構逐漸地侵犯了個人自由;極權主義政府的出現和福利原則的擴大使自由企業受到威脅。上一頁返回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但到了20世紀初,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

一、戰爭的消極影響戰爭的最明顯、最直接的后果就在于它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損失。在人類歷史上的14000次戰爭中,共奪去了40億人口的生命。在古代,戰爭都是兩軍對壘,短兵相接,死傷人數都較有限。而到近代,隨著火藥武器的出現、武器和戰爭技術的改善,戰爭造成的死傷人數大大增加。戰爭還直接造成了物質資本的損失。交戰時必定會毀壞農田上的設施與莊稼,造成減產或一無所獲;城市建筑在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往往成片被摧毀,工廠的機器設備也易遭到戰爭的損壞,而交通工具和設施往往首先成為軍事攻擊的目標。下一頁返回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一、戰爭的消極影響下一頁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戰敗國往往還要賠款割地,這對其經濟的打擊無疑是雪上加霜。如30年戰爭給德國造成巨大的破壞,許多城鎮化為廢墟、夷為平地,30年戰爭給德國經濟造成的損失超過了中世紀所有戰爭的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交戰國所造成的物質資本的損失更是驚人。法國戰時所受的物質損失高達2000億法郎之巨,而1914年對外投資總額為600億,那么戰爭所造成的損失是戰前對外投資總額的3倍多。而德國作為戰敗國,喪失了戰前領土的13%,耕地的15%、鐵礦藏量的75。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物質資本的損失更為慘重,它所消耗的資財及戰爭所造成的破壞高達4萬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物質損失也達664億美元。物質資本的巨額損失直接導致戰爭中或戰爭結束后一段時間里經濟增長速度的巨幅下降。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戰敗國往往還要賠款割地,這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戰爭以及和平時期的備戰還消耗了大量本可用于經濟建設的資本。近代以來,自常備軍建立后,軍費支出在不斷增加。如果能將軍備開支部分用于生產投資,則必將加速資本形成、促進經濟增長。二、戰爭的積極影響戰爭固有不利于經濟增長的一面,但在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1)戰爭以及備戰的要求是近現代科學技術進步不可忽視的推動因素。在近代火藥武器出現后,戰爭不再是面對面的肉搏戰,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再是人的數量和人的體力,而是武器裝備和軍事指揮。而武器裝備的改進本身須依賴科學技術的變革。因此戰爭的需要指出了一些難題,促使科學家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問題上面。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戰爭以及和平時期的備戰還消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2)軍事上的需要還使國家提供科技發展所需的各種保障。(3)戰爭有時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接觸或交流的途徑。(4)戰爭還直接促進了某些產業部門的高速發展。(5)戰爭也是各國相對經濟實力變化的導因之一。(6)戰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僅在于它直接作用于經濟本身,還在于它導致了社會、政治的變化,從而對經濟產生間接的影響。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戰爭是萬物之父”。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2)軍事上的需要還使國家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綜上所述,戰爭對經濟增長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所不同的是,有時是消極的一面大于積極的一面,而另一些時候則是積極的方面大于消極的方面。我們不能就戰爭對經濟是促進抑或是阻礙這個問題下一個總的結論。的確不能設想若沒有歷史上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戰爭,歐美國家經濟發展會是一番什么景象,也不能妄加猜測未來戰爭對經濟增長又有何意義。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量地客觀分析而已。上一頁返回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綜上所述,戰爭對經濟增長既第五章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第二節“西進運動”與經濟增長第三節戰爭與經濟增長第五章特定歷史事件與經濟增長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一、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歷史過程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經過了這樣幾個歷史階段。1.1450-1763年隨著西方對歐洲以外地區的探險與逐步認識,歐洲列強就開始了向海外擴張的歷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新航路開辟后的第一批殖民者。它們之間的斗爭導致了1494年達成劃分殖民勢力范圍的協定:在西經41度至45度之間劃一界線,線以東發現的土地屬葡萄牙,以西屬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奪的主要對象是亞洲和非洲。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一、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歷史過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印度航路發現后,在16世紀上半期,葡萄牙殖民者先后在馬來半島、翼他群島、摩鹿加群島以及印度、錫蘭、中國和日本等沿海岸強占了一系列據點,并確立了對紅海、波斯灣出口以及整個印度洋沿岸的控制權。在非洲,除早在15世紀下半期就已在西非的幾內亞、黃金海岸等處占有據點外,葡萄牙殖民者16世紀初又在南非和東非沿海岸建立了若干據點(好望角、莫三鼻給、桑給巴爾等)。在美洲,葡萄牙殖民者則占領了巴西。葡萄牙殖民者主要通過殖民據點(要塞和商站)對殖民地進行海盜式的掠奪和貿易壟斷。在東方,他們以極低的價格購買東方出產的香料、蔗糖、大米、茶葉、藍靛、絲綢、寶石、手工藝品等。他們把從東方掠取的珍貴物產運到歐洲市場后,以6~7倍的高價出售。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印度航路發現后,在1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非洲,葡萄牙殖民者主要通過劫掠或以不值錢的歐洲商品換取黃金、象牙和奴隸。葡萄牙殖民者從海盜掠奪、香料壟斷和稍后的奴隸貿易中攫取了巨額財富。西班牙殖民擴張的對象主要是美洲。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先后占領了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魯、智利和巴拉圭等,以后又擴展到除巴西以外的整個中南美洲,繼而又在北美的佛羅里達、佐治亞、奧爾巴尼和德克薩斯等地建立了殖民地。在不到半個世紀里,西班牙就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西班牙殖民者用各種手段勒索、搶劫土著居民的金銀財寶,并把封建制度和天主教輸入美洲。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在非洲,葡萄牙殖民者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由于實行了野蠻的屠殺政策,美洲印第安人幾乎被消滅殆盡,西班牙殖民者為了彌補金銀礦和種植園中的勞動力不足,便開始從非洲大量獵捕黑人,販運到美洲充當奴隸。西班牙殘酷掠奪中南美洲的結果,使它成為16世紀歐洲最大的殖民帝國。據統計,1545-1560年間,每年從美洲運往西班牙的黃金達5500千克,白銀達246000千克。此外,還從美洲運回大批的糖、可可、煙草、棉花、珠寶等。而運到美洲的卻是些不值錢的或對土著居民沒有用處的商品,往往通過當地統治者按昂貴的價格強迫分配給土著居民,利潤率經常高達400%—500%。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由于實行了野蠻的屠殺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然而,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從殖民地掠奪來的巨額金銀財富,并未能在本國轉化為產業資本,而是被封建王室揮霍殆盡,部分則流入歐洲其他國家的貿易市場,引起當地的“價格革命”。結果,這兩個國家相繼衰微。葡萄牙在1581年一度被西班牙吞沒,而西班牙威名赫赫的“無敵艦隊”自遠征英國遭滅頂之災(1588-1603年)后,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就宣告退出歷史舞臺。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先后取代葡萄牙、西班牙而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勢力。“地理大發現”以后,處在大西洋航路和北歐航路交叉點的荷蘭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刺激。17世紀初,荷蘭人也開始了海外殖民掠奪,1601年和1621年荷蘭先后設立了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然而,葡萄牙、西班牙第一節殖民主義與經濟增長這兩個公司都享有政府授予的特權、擁有自鑄貨幣和武裝力量的特權公司,是殖民擴張的重要工具。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上半期先后侵占了印度尼西亞的一系列島嶼,奪取了葡萄牙在摩鹿加群島、馬來半島和印度的許多據點,取代葡萄牙壟斷了東方香料貿易;在非洲則奪取了好望角。西印度公司在北美也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據點。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迫使當地封建主訂約把香料等產品賣給東印度公司,強令以當地物產向公司納貢,迫使農民種植咖啡、甘蔗。他們還在島嶼之間從事奴隸販賣。從17世紀中葉起,荷蘭在漁業、航運業和工場手工業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