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四《王安石變法》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1.慶歷新政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A.北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變法內容不盡合理D.變法沒有順應歷史潮流2.王安石在變法中始終堅持的一種思想,對掃除重重障礙起了極大的作用的是()A.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貴君輕C.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D.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北宋統治者經常換防各地駐屯的軍隊,其主要目的是為了()A.增強軍隊戰斗力B.防止地方專權C.加強禁軍D.防止武將專權4.王安石認為宋神宗對改革的態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隨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斷定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動搖不定C.反對變法D.中庸無為5.王安石的富國之法中,體現政府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能力的是()A.市易法B.方田均稅法C.均輸法D.募役法6.王安石變法中,起到“農時不奪而民均”作用的是()A.保甲法B.均輸法C.農田水利法D.免役法7.王安石為改變積弱局面推行的變法中,既能夠增強國防力量,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是()A.保馬法B.將兵法C.保甲法D.設軍器監8.王安石認為:“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下列變法措施中,與解決這一問題有關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將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9.北宋積貧積弱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北宋的統治將岌岌可危是在()A.宋太祖時期B.宋神宗時期C.宋仁宗時期D.宋高宗時期10.閱讀下圖,不能得出的歷史信息是()A.地主階級占有全國的絕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嚴重B.農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無立錐之地C.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殘酷剝削,階級矛盾尖銳D.出現了積貧積弱的歷史現象11.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所針對的是()A.官僚地主逃避賦稅的現象B.土地荒蕪、空地增多的現象C.地主兼并土地的現象D.工商業發達而輕視農業的現象12.《宋史·食貨志》載:“(北宋)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宋初冗官,吏治腐敗B.戰事不斷,農民破產C.鞏固政權,不抑兼并D.佛教寺院強占民田13.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相同之處是()①以整頓吏治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對③緩和了社會矛盾④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王安石變法中,既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又使國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農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15.宋太祖趙匡胤剝奪了功臣宿將的兵權后,鼓勵他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他主要是為了()A.鞏固專制統治B.獎賞功臣名宿C.鼓勵土地兼并D.擴大地主隊伍16.王安石變法中,起到“農時不奪而民均”作用的是()A.保甲法B.均輸法C.農田水利法D.免役法17.面對新法,光州司法參軍鄭俠在獻上《流民圖》的同時,又上書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罷安石,天必雨。”司馬光也認為廢除新法,“雨必沾洽”。這說明新法在實施過程中()A.出現用人不當現象B.觸犯了守舊派的利益C.群眾強烈不滿新法的推行D.新法違背了自然規律18.《悲劇,從丟失民心開始》一書認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須貸出多少錢,給下面下指標,這樣一來地方官就硬性攤派了,除了一般的農民要貸款,連中農、富農、地主也都必須接受貸款。對此以下看法不正確的是()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舉變成了變相剝削B.地方吏治腐敗,使真正有需要的農民無法獲得低息貸款C.地方官怕農民不能及時還款,就強制富農和地主貸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眾不滿19.有一次司馬光批評王安石“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民皆為盜,非國之福”,王安石反駁道:“善理財者,不加賦而上用足。”司馬光回擊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兩人爭論問題的實質是()A.如何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B.藏富于國還是于民的問題C.財富是否均調分配的問題D.是否苛法重稅于民的問題20.司馬光說:“中戶以下大抵乏食……而州縣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錢不敢少緩。”司馬光的這句話反映了()①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地方官強迫百姓向官府借貸的情況②變法過程中一些不法現象成為反對派攻擊變法的借口A.二者都對B.二者都錯C.前對后錯D.前錯后對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2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熙寧改制比前兩次更為徹底。首先罷詩賦,獨留策論;其次新增大義,地位在策論之上。……熙寧科場改革的另一重大貢獻在于王安石主持編纂、作為經義考試統一標準的《三經新義》,即《周禮》、《詩》、《書》三經義。成為科場和學官的法定教科書。——鄭師渠、吳懷淇主編《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書(《周禮》)理財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類,皆稽焉。所以自釋其義者,以其所創新法,盡傳著新義,務塞異者之口。——晁公武《齋讀書志·新經周禮義》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變法的具體措施,并指出兩則材料側重點的不同。(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視《周禮》的原因。2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貧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識差長,憂深思遠,寧勞筋骨,惡衣菲食,終不肯取債于人。故其家常有贏余,而不至狼狽也。貧者……一醉日富,無復贏余,急則取債于人,積不能償,至于鬻妻賣子,凍餒填溝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貸貧民以自饒,而貧民常假貸富民以自存,雖苦樂不均,然猶彼此相貴以保其生也。——《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材料二彼富民為之則害民,今縣官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錢令民愿取則與之,不愿者消不強焉。收獲之際令以中價折納麥,此乃所以救貧者之乏,息富民之貪暴也。——《宋會要輯稿·良貸》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張法令,馴至靖康之難,人皆咎安石為禍首。——《廿二史札記》請回答:(1)材料一認為造成當時貧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當時實際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的觀點實質怎樣?(3)材料一和材料二對待青苗法的態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4)結合史實簡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觀點。2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荊公知明州鄞縣,讀書為文章,三日一治縣事。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于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寧(宋神宗年號)初為執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材料二又熙寧雇役之法,三等人戶,并出役錢,上戶以家產高強,出錢無藝(沒有限度),下戶昔不充役,亦遣出錢。故此二等人戶,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錢不多,雇法之行,最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號)罷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躍可知,唯是中等則反為害。……賦役所出,多在中等。——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材料三范純仁(范仲淹之子)批評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舊學。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講五伯(霸)富國強兵之術。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續通鑒紀事本末》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縣推行了哪些變法措施。(2)材料二中不同民眾對差役法與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應?(3)據材料三,概括反對派否定王安石變法的理由。(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確保社會改革措施順利貫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荊公(王安石)當諸法草創將次就緒之時……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濫之弊耶?……青苗法立意雖善,然以理勢度之,不能有利而無弊,其或初年行之頗得其人,故見效多而見病少歟?抑公之聰明猶有所蔽,未及盡察歟?雖然,如當時反對黨之詆其有弊而無利,此又殆必無之事。……免役法厘革數千年之苛政,為中國歷史上開一新紀元。當改革伊始,雖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權者耳,自余細民,則罔不食其賜也。——梁啟超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萬言書的背景和基本主張。(2)據材料二,概括梁啟超對王安石變法的總體評價。(3)綜合以上材料,說明改革要取得成功應注意哪些因素。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證任用熟于“理財”的人就能確保“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司馬光……認為,“理財”非古代的政府所為。政府應該確保它的政策不會妨礙人民使自己富裕起來。稅收只是為了讓政府能維持秩序。青苗錢破壞了富人必要的社會職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材料二王安石變法……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他更多地重視商品貨幣的作用……想盡量用經濟的辦法管理國家財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貨幣在社會生活中的活躍,也證明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和變法舉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馬光圍繞什么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爭論的實質,并回答變法觸動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確保“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變法重視商品貨幣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能力。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他們和范仲淹一樣同屬于封建統治階級。2.【答案】D【解析】王安石在變法中始終堅持“三不足”精神,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其他幾項都與王安石的思想不相符。3.【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北宋統治者經常換防各地駐屯的軍隊,以達到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無常兵、兵無常將的目的,可見是為了防止地方武將形成軍閥割據勢力。本題易錯選B,但B指代不明,體現不出與“軍隊”關系。故答案選D。4.【答案】B【解析】從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隨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對變法的態度是搖擺不定,故選B項。A、C、D三項說法與題干材料不符,故排除。5.【答案】A【解析】市易法規定:政府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體現了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6.【答案】D【解析】“不奪農時”體現的免役法的作用。7.【答案】C【解析】本題根據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內容即可得出正確答案。保甲法是政府把農民編成保甲,平時參與社會治安,戰時編入軍隊作戰,所以既能夠增強國防力量,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8.【答案】D【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通過材料弄清王安石的觀點,他認為國家貧困的原因在于理財,因此本題實質是考查王安石變法中的理財措施。“將兵法”屬于強兵之法的措施,可排除。9.【答案】C【解析】北宋這一局面發展到嚴重程度是在宋仁宗慶歷年間。10.【答案】D【解析】如圖主要反映了北宋時期土地兼并嚴重的現象,而積貧積弱現象的產生則源于中央集權的強化和對外戰爭的敗多勝少上。11.【答案】A【解析】B、D兩項是干擾項;A、C兩項相比,方田均稅法是針對A項“官僚地主逃避賦稅的現象”的。12.【答案】C【解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嚴重的社會現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北宋初年,統治者對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態度。13.【答案】B【解析】王安石變法以富國(理財)為中心,故①說法錯誤。兩次變法皆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②說法正確;兩次變法皆針對時弊,起到了一定的緩和社會矛盾的效果,③說法正確;④說法正確。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A、B、C三項主要是關于農業的措施,D項是維護市場的措施。15.【答案】A【解析】北宋初期,宋太祖剝奪功臣宿將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其主要目的是鞏固專制統治。16.【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王安石新法的理解能力。A項是強兵之法,B項主要是限制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C項是主要是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以促進農業的發展,D項是向應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征收免役錢,這樣,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農時不奪”,所以應選D17.【答案】B【解析】由于新法觸犯了守舊派的利益,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對王安石變法持抵制態度,編造各種理由反對新法。18.【答案】C【解析】本題重點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C項表述和題干不一致,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其他各選項均能從材料中找到對應信息。19.【答案】B【解析】題中并未提到國庫空虛,故A項錯誤;“善理財者,不加賦而上用足”和“……不在民,則在官”說明了兩人爭論的實質為藏富于國還是于民的問題,故B項正確;題中沒有談到財富分配的問題,故C項錯誤;題中沒有談論重稅的問題,故D項錯誤。20.【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史實的能力,考查對變法實際效果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司馬光認為:中下層人民大都缺少糧食……但是州縣的官員卻督促交青苗、助役錢,百姓們不敢有少許怠慢。作為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的話,應該辯證看待,不過,材料卻真實地反映出變法中的不法現象:官府的不正當行為。而這也成為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反對派反對變法的很好借口和實例。由此可知,兩者都對,所以選A。21.【答案】(1)措施:廢除詩賦,改以經義策論取士;以《三經新義》為教學和考試的依據;青苗法。不同:材料一側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側重于理財(富國)角度。(2)原因:王安石力圖從中尋求與改革相符的方案;有利于推動變法的順利進行。(如寫《周禮》是儒家重要經典,有利于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等課酌情給分。)【解析】第一問主要是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第二問較難,王安石重視周禮無非是為改革服務。22.【答案】(1)“材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農民負擔沉重。(2)維護大地主大官僚利益。(3)前者反對實行青苗法,后者則主張實行。前者主張維護高利貸盤剝,后者認為高利貸盤剝是害民。(4)王安石變法是進步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社會危機。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統治腐朽,把北宋滅亡的原因歸于王安石變法是錯誤的.【解析】第(1)問第一個原因可直接引用材料有關內容,第二個原因要結合北宋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回答。第(2)問的實質體現了作者的階級屬性。第(3)問,要認真理解“態度”的含義,或贊成或反對。材料三作者的觀點明顯將北宋滅亡的原因歸結于王安石變法,所以第(4)問要從王安石變法的進步性和北宋滅亡的原因兩方面來分析回答。23.【答案】(1)農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興辦學校。(2)差役法:上戶和下戶感覺便利,中戶不滿。雇役法(免役法):上戶和下戶不滿,中等戶感覺便利。(3)舍棄義理;強調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視仁政。(4)政策的制定要經過論證和試驗;兼顧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要形成共識,有社會輿論的支持。【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第(1)題主要總結他在農業、軍事、教育方面的改革;第(2)題分析社會的不同階層對兩項改革措施的不同反應;第(3)題分析改革通過強制政令的手段,措施不當;第(4)題要有政策的合理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膝在摩托車運動中的防風保暖設計考核試卷
- 電聲器件在工業自動化檢測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液力傳動裝置的動態性能評估考核試卷
- 糖果企業產品差異化與市場競爭考核試卷
- 水產品干腌制加工過程中的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考核試卷
-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食品原料標準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珠海三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
-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典影片解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山南地區洛扎縣2024-2025學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模擬試題含答案
- 天津市薊州區第三聯合學區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一次模擬聯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GB 11984-1989氯氣安全規程
- 兒科病歷書寫規范-課件
- 湯姆索亞歷險記閱讀選擇題課件
- 快餐店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畢業設計
- 府谷縣大昌汗鄉張三溝煤礦煤炭資源整合項目(重大變動)環評報告書
- 電動給水泵技術規范
- 三筆字訓練教程課件
- 高一家長會課件(原創)(共44張PPT)
- (完整word)2019注冊消防工程師繼續教育三科試習題及答案
- 2021版模板作業安全防護技術措施
-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平行與相交》 青島版(五四學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