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西漢時期和親政策 漢語言文學專業_第1頁
淺析西漢時期和親政策 漢語言文學專業_第2頁
淺析西漢時期和親政策 漢語言文學專業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3"\h\u引言 引言古代的和親的一般是指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將公主或者其他宗族女子嫁到外族或者外國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政治性聯姻。西漢是我國最早進行和親的朝代,《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和親政策最早是由劉敬提出的,漢高祖經歷了屈辱的白登山之圍后,對劉敬的建議的“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的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傳》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第2719頁.一、西漢和親政策的歷史概述及相關史實西漢早期進行和親的歷史背景西漢進行和親是王朝統治者在特定歷史時期做出的選擇,有其必然性。西漢政權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漢高祖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后建立把長安作為都城建立了漢朝,經過幾年的戰爭,百姓生活困苦潦倒。所以漢朝初期采取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廢除了秦朝的一些暴政,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但是在這時,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多次進犯騷擾,對西漢政權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漢高祖劉邦和親自率領大軍出擊匈奴于白登山上,但是卻不小心上了匈奴人的當,讓他們的三萬多人馬都被圍困在白登山了整整一個星期。和親具體原因如下。西漢初期國力衰微,這里分成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四個點來談,漢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導致西漢初期國力衰微。第一,是對于經濟上來說,西漢建立初期,經過了和秦的一系列戰爭,面臨秦朝的各種暴政以及各國諸侯紛紛爭奪天下的局面,社會經濟發展困難,百姓生活困苦潦倒,沒有工作養活自己,大鬧饑荒,甚至發生人吃人的現象。《漢書·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127頁.記載: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在政治方面,西漢承襲了秦朝的制度,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非劉氏不王司馬光.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62在軍事上,西漢經濟內部發展困難,一片荒涼。因此導致西漢在軍事方面發展也舉步維艱,導致西漢王朝無力抵抗匈奴入侵,在這個原因的基礎上,西漢不得不提出和親政策維護邊疆穩定,緩解雙方的關系。匈奴本為蒙古高原的一個游牧民族,秦末漢初,匈奴便不斷強大起來。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司馬遷.《史記·匈奴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匈奴人極擅長騎射,戰斗力十分強悍,軍事實力強悍與當時的漢王朝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司馬遷.《史記·匈奴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2.劉邦被圍白登山公元前202年,匈奴率軍進攻馬邑,韓王信(劉邦所封七大異性王之一,當時戍守馬邑)沒有辦法抵擋,便倒戈向了匈奴人,而且在大同那這次發動兵變,配合匈奴人進攻太原地區。劉邦收到這個消息后,立馬派遣了32萬大軍和匈奴人打響了聲勢浩大的戰斗,并且發布軍令狀拿住韓王信。漢軍進入太原后大勝韓王信,并取得了第一戰的勝利,便產生了戰無不勝的思想,輕敵冒進,乘勝追擊。在嚴寒的天氣下,劉邦不管探軍劉敬的勸阻,匆忙向前推進,漢軍大部并未完全到達,劉邦就率軍到了平成地區。而匈奴人早早的就在白登山上面弄好了埋伏,當漢高祖率領眾部下上山以后,冒頓即可派兵遣將,團團的圍攻漢高祖。當漢高祖反應過來這是對方的計謀之后,已經于事無補了。直到整整一個星期后才被陳平的計策援救。這次的戰爭讓匈奴人嘗到了甜頭,后來數次違反雙方的規定,派兵攻打漢朝的邊境。考慮到戰爭對邊境人民大的傷害,漢高祖最后采納了劉敬的方法,與民休息并與匈奴和親。挑選皇室里尊貴的女子來當作公主,許給冒頓單于作妻子。在這以后,雙方答應把長城作為邊界,不得進犯。兩個國家的關系又開始交好。白登山戰役可以說是拉開了“和親”的序幕。當然這種“和親”政策并不只是使漢朝公主嫁給匈奴,還包括大量的布匹、酒食等物資。在此之后匈奴與漢朝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這種“和親”政策不僅有利于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發展,同時它也為漢朝聚兵攻打匈奴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機會。(二)漢武帝以來的和親政策1.劉徹執政時和親政策的轉變公元前141年,劉徹登基為漢武帝。接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讓漢朝無論是在經濟、軍事還是政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百姓們都在享受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是當時很好的寫照,人民生活富足,生活安定。同時漢武帝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專制集權,加強了軍事實力,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大將與匈奴抗衡,在他即位初期,一邊和匈奴保持和親關系,一面準備戰爭,企圖減弱匈奴的勢力。公園前133年,劉徹一次性調遣了三十多萬士兵,想要在馬邑打匈奴人個措手不及。但是冒頓收到情報后知道了劉徹的計謀,劉徹也就只能就此作罷,而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卻宣布直接破裂,匈奴又重新開始了對漢邊境的燒殺搶掠。漢武帝也多次發動戰爭,窮追猛討。匈奴也因長期蒙受漢軍征伐,屢遭重創,,想與西漢重新和親,停止戰爭,漢武帝雖不反對和親,但他希望的和親則是要匈奴臣屬于漢,雙方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故而使雙方進入一個和平安定階段。漢武帝時期,除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之外,與烏孫國也保持著和親關系。烏孫是西域大國,地廣物博。烏孫本臣屬于匈奴,后實力不斷強大后,與匈奴關系破裂。漢朝為了爭取西域各國的支持,積極與烏孫聯絡,締結友好關系。烏孫在看到西漢的實力后,也同意與其進行和親。公元前158年,漢武帝劉徹最后答應將罪臣之女劉細君許配給烏孫獵驕靡。漢武帝對烏孫使用的和親政策,一方面能聯合其力量來制約匈奴,一方面也與烏孫保持了友好關系,促進民族交流。2.西漢后期匈奴主動求親及昭君出塞經過漢武帝對匈奴的幾次戰爭,匈奴退居漠北,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社會經濟受到很大的影響,開始尋求與漢朝改善關系,主動請求和親。漢武帝死后,漢朝基本沒有主動出擊匈奴。公元前60年,匈奴發生內亂,匈奴由于“五單于爭立”的內斗,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勢力不斷削弱。五鳳四年,郅支和呼韓邪的戰斗中取得全面勝利,占把在沙漠北邊的宮殿全部都霸占了。于是就逃到南邊來向漢朝請求援助。漢朝慷慨的伸出了援手,慢慢地呼韓邪單于也變得像從前一樣強大,而且在漢元帝登基的前幾年就重新回到了北庭,奪回家長。漢宣帝在位期間,匈奴發生政變,把匈奴分成了兩個執政團體,呼韓邪單于主動臣服于漢,郅支單于不答應,陳湯出使西域之時,便擊殺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又驚訝又開心,對漢朝的力量感到驚訝,也很高興他的老敵人死亡,遂徹底稱臣。為了避免漢朝的攻打,三次進長安入朝,并向漢元帝請求和親,做他的漢婿。漢元帝最終決定派出宮女出身的王昭君給呼韓邪單于做妻子,呼韓邪給她的封號是“寧胡閼氏”,以上就是有名的昭君出塞典故。昭君過去和親這些年,邊境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穩定狀態。在昭君出塞的50余年間,邊界和平,人民免于戰禍,這促進了漢匈友好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漢匈經濟文化的融合。二、西漢和親政策的歷史意義和親政策自古以來就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對后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西漢進行和親之初本意是減少邊境動亂,維護邊疆穩定,減少武裝沖突,后來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交流,也為后代處理民族關系提供了借鑒,成為后世的范例。(一)西漢和親政策對當時產生的影響1.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西漢和親政策雖然是當時漢王朝的無奈之舉,但在當時無疑也是促進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舉措。西漢在和親以后,就幾乎不再侵犯漢朝的國土,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比較交好的狀態,暫且調和了雙方的矛盾。同時匈奴對中原地區的向往和侵略也減少了。匈奴生活在草原中,過著游牧的生活,一旦氣候惡劣,損失也會很大,牲畜死亡,缺少錢財食物,這樣就需要通過掠奪去維持生計。但在與西漢和親以后,西漢不僅嫁過去公主,還會帶去大量的絲綢,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滿族匈奴人的基本生活開銷,這樣一來就不需要進行掠奪,兩國之間也減少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維護了漢王朝的統治。后來各朝代與邊境發生沖突時,也采取和親的方式來減少武裝沖突,就是劣勢的一方向優勢的一方和親消除沖突。西漢后期匈奴的主動和親也是為了減少戰爭的沖突,增加雙方的和平與信任,保持邊境的長期穩定。和親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穩定,加對統治者實行專制也有很大的作用,進而保證了中國古代王朝的統一。其一是,核心能夠拉進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以確保他們不會進犯我國的邊境地區,從而讓雙方打到兵戎相見的局面;第二是,和親也是一種讓邊疆的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頂禮膜拜,俯首稱臣的一個很有效方式,讓,他們內部政變的概率變少。和親政策就這樣減少了戰爭,維護了了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2.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西漢和親以后促進了與少數民族的經濟往來,豐富了兩當人民的生活,同時和親也為雙方爭取了和平的局面,這樣一來就為國內恢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在文景時期正是因為和親為雙方爭取的和平,國內經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復。和親促進了經濟往來,特別是中原地區對少數民族的補給,比如作為嫁妝的大量財產寶物、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西域沒有的農作物等,都對西域的經濟發展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促進了西域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發展,促進少數民族的生活由游牧向定居轉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發展。就像,西域也是在中原地區學會養蠶技術的。同樣的中原也有自西域傳過來的像胡椒、胡蘿卜等等的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像胡琴和箜篌等這樣的樂器,也是自西域而來的,還有中原地區的人也像西域人虛心求教該怎樣養馬,在西域人的幫助下,中原人養馬的技術與日俱增,這也讓中原的軍事發展跨入了一個新的臺階,也從側面加強了中原的實力。邊疆不被騷擾對內地的進步來說也是一個比較有利的條件,他直接的促進了漢王朝的農業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也為以后完全攻破匈奴做了前期準備。(二)西漢和親政策對后世產生的影響自漢朝被使用的和親政策并沒有隨著漢朝的終結而被遺忘,在后世的許多朝代中的帝王都采取了這樣的方法來鞏固邊疆的穩定。和親這一政策不僅僅對西漢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對后來朝代也是起到一個指導作用,直至后來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促進民族的發展與融合。為后世進行和親提供了借鑒在西漢進行和親之后,與匈奴之間建立友好的往來,維護了邊疆的穩定,爭取了和平,緩和了矛盾,促進了兩個民族間的交流與發展。漢朝的和親政策為后世進行和親提供了范例,為后代王朝解決民族矛盾,維護邊境穩定樹立了一個典范。西漢之后大多王朝都進行了和親。例如民族大融合時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額采用了和親政策緩和民族關系,促進民族融合。還有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明朝是唯一一個沒有進行和親的一個王朝。相比之前的和親政策,清朝時期的滿蒙聯姻,是最成功的一次和親了,與之前和親不同的地方在于雙方是互嫁公主,相互支持,共同得到利益。滿族與蒙古族保持了近三個世紀的聯姻,據不完全統計達到300多次,不僅鞏固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減少了武裝沖突,也促進了雙方之間的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2.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西漢進行和親政策以來,加強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往來,建立了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關系,實現了民族團結。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互市往來,加強了和親雙方之間的交流與了解,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和親過程不僅僅是對兩個政治領導人家族的姻親關系的結合,是不是也會導致兩個民族之間建立起家庭關系,從而也造成了兩個民族之間也能有血濃于水的親情。而且通過和親政策還能實現兩個民族之間互相的文化交流與學習,對創造一個統一的文化局面有著非常積極的發展條件。就像是在和親政策發展的時候,中原地區和邊境少數民族在服飾上就實現了交流共通,這也是一種文化欣欣向榮的表現。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如果是少數民族對王朝主動的提起和親要求,那么一般都是因為他們對中原王朝的高度發展的存在的崇拜意識,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彰顯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進步與發展的正確方向。結論西漢的和親政策是當時統治者在特定歷史時期時期做出的正確決定。雖然最開始的和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卻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和親政策不僅僅是,對邊疆地區長期的和平做出了貢獻,而且還起到了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促進經濟的穩步發展等作用,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且成為后世處理民族關系的典范,為后世所學習。和親政策作為不同政權之間的聯姻,是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建立關系的方式,歷朝歷代的和親都有一個曲折的發展歷史,但都是為了減少戰爭而進行,所以我們對待和親政策的功過是非應該客觀理解,理性看待。參考文獻左丘明.楊伯峻注.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62.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崔明德.漢唐和親研究[M].青島.青島海洋出版社,1990嚴明恕.中國古代和親史[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